册府元龟 - 第 371 页/共 736 页
宣帝时户六十万。
後主时户五十万口二百万。
後魏孝文太和十年二月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阴附阴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徵敛倍于公赋是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宜准古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取乡人强谨者充从之。
十一年九月诏曰:去夏以岁旱民饥须遣就食旧籍杂乱难可分简故依局割民阅户造籍欲令去留得实赈贷平均然乃者以来犹有饿死衢路无人收识良繇本部不明籍贯未实禀恤不用以至於此朕猥居民上闻用慨然可重遣精简勿令遗漏一人孝明正光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晋太康倍而馀矣。(按晋太康元年户二百四十五万三千八百今云:倍而馀者则五百馀万矣。)。
孝庄末尔朱之乱其後分为二国户三百三十七万五千三百六十八。
北齐神武为东魏孝静相兴和中频岁大穰斛至九钱是时法网宽弛百姓多离旧居阙於徭赋神武乃命孙腾高隆之分括无籍之户得六十馀万,於是侨居者各勒还本属。
武成河清三年定令乃命人居十家为比邻五十家为闾里百家为族党男子十八以上六十五以下为丁十六以上十七以下为中六十六以上为老十五以下为小。
少帝承光元年为周师所灭有户三百三万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万六千八百八十。
後周太祖为相创制六官载师掌任土之法辨夫家田里之数会六畜车乘之稽审赋役敛弛之节制畿疆修广之域颁施惠之要审收产之政宣帝大象中户三百五十九万口九百万。
隋高祖开皇二年受周禅有户三百六十万乃颁新令男女三岁以下为黄十岁以下为小十七以下为中十八以上为丁以从课役六十为老乃免。
三年正月初令军人以二十一成丁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或小规免杂赋高祖乃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以下兼令折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於是计帐进二十四万三千丁新附六十四万一千五百户左仆射高以人间课役虽有定分年常徵纳除注常多长吏肆情文帐出没复无定簿难以推校乃为输籍定样请遍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便延五党共为一团依样定户上下帝从之自是奸无所容矣。
十年五月诏曰:魏末丧乱县瓜分役车岁动未遑休息兵士军人构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苞桑常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朕甚愍之凡是居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
炀帝即位诏男子以二十二成丁。
大业二年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
唐高祖武德二年十二月七日敕百姓年五十者皆免课役。
六年三月令以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是月令天下户量其资产定为三等每岁一造帐三年一造籍州县留五比尚书省留三比。
九年三月诏天下户为三等未尽升降宜为九等太宗贞观中户不满三百万。
二十年太宗问民部侍郎卢承庆历代户口多少之数承庆叙夏殷之後迄於周隋皆有依据太宗嗟赏久之。
高宗永徽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帝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进户多少履行奏去年进户一十五万高宗以天下进户既多谓无忌曰:比来国家无事户口稍多三二十年足堪殷实因问隋有几户今有几户履行奏隋大业中户八百七十万今户三百八十五万帝曰:自隋末乱离户口减耗迩来虽复苏息犹大少于隋初。
五年二月敕天下二年一定户。
显庆二年十月高宗问中书令杜正伦隋有几户正伦奏大业初有八百馀万户末年离乱至武德有二百馀万户。
总章元年十月司空李破高丽国虏其王下城百七十户六十九万七千二百配江淮以南山南京西仪凤二年二月敕自今以後汉省籍及州县籍。
则天延载元年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已後不得更貌疑有奸滥者听随时貌定以附手实。
证圣元年凤阁舍人李峤上。表曰:臣闻黎庶之数户口之众而条贯不失按此可知者在于各有管统明其簿籍而已今天下之人流散非一或违背军镇或因缘逐粮苟免岁时偷避徭役此等浮衣寓食积岁淹年王役不供簿籍不挂或出入关防或往来山泽非直课调虚蠲阙於常赋亦自诱动愚俗堪为患祸不可不深虑也。或逃亡之户或有简察即转入他境还行自容所司虽具条科颁其法禁而相看为例莫遵承纵欲纠其愆违加之刑罚则百州千郡庸可尽科前既依违後仍积习简获者无赏停止者获原浮逃不悛亦由於此今纵更搜简而委之州县则还袭旧踪卒於无益臣以为宜令御史督察简校设禁令以防之垂恩德以抚之施权衡以御之为制限以一之然後逃亡可还浮寓可绝所谓禁令者使闾阎可保递相觉察前後乖避皆许自新仍有不出辄听相告每纠一人随事加赏明为科目使知劝沮所谓恩德者逃亡之徒久离桑梓粮储空阙田地荒废即当赈其乏少助其修营虽有欠赋悬徭背军离镇亦皆舍而不问宽而勿徵其应还家而贫乏不能致者乃给程粮使达本贯所谓权衡者逃人有绝家去乡离本失业心乐所住情不愿还听於所在隶名即编为户夫顾小利者失大计存近务者丧远图今之议者,或不达於变通以为军府之地户不可移关辅之人贯不可改而越关继踵背府相寻是开其逃亡而禁其割隶也。就令逃亡者多不能总许割隶犹当计其户口等量为节文殷富者令还贫弱者令住简责已定计科已明户无失编人无废业然後按前躅申旧章严为防禁与人更始所谓限制者逃亡之人应自首者以符到百日为限限满不出依法科罪迁之边州如此则户无所遗人无所匿矣。
万岁通天元年七月二十二日敕天下百姓父母另外继别籍者所析之户等第并须与本户同不得降下其应入役者共计本户丁中用为等级不得以析生蠲免其差科各从析户祗承勿容递相影护中宗神龙元年五月十八日制二十二成丁五十九免役(因韦庶人所奏)。
十一月户部尚书苏瑰奏计户六百三十五万六千一百四十一。
景龙二年闰九月敕诸籍应送省者附当州庸调车送。若庸调不入京雇脚运送所须脚直以官物充诸州县籍手实计帐常留五比省籍留九比其远年依次除皇宗祖庙难毁其子孙皆於宗正附籍自外悉依百姓例。
睿宗景元年七月敕韦庶人所奏成丁入老宜停玄宗开元九年正月二十八日监察御史宇文融请简察色役伪滥并逃户及籍田因令充使,於是奏劝农判官数十人使还得户八十馀万田亦称是。
十二年八月宇文融除御史中丞充诸色安辑户口使十四年户部进计帐言今年管户七百六万九千五百六十五。
十八年十一月敕天下户等第未平降须实比来富商大贾多与官吏往还递相凭嘱求居下等自今以後不得更然如有嘱请者所由牧宰录名封进朕当处分京都委御史外州委本道如有隐蔽不言随事弹奏。
是月。又敕诸户籍三年一造起正月上旬县司责手实计帐赴州依式勘造乡别为卷总写三通其缝皆注某州某县某年籍州名用州印县名用县印三月三十日纳讫并装潢一通送尚书省州县各留一通所须纸笔装潢并皆出当户户口内外一钱其户每以造籍年预定为九等便注籍脚有析生新附者于旧户後以次编附。
二十年户部计帐管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
二十二年户部计帐管户八百万八千七百一十。
二十四年三月敕朕以百姓为心固非一人独理委之牧宰辑宁兆庶。若考论政绩在户口存亡不有甄明何凭赏罚自今以後天下诸州户口或刺史县令自离任者并宜分明交付州县仍每至年终各具存亡及增加实数同申并委采访使重覆报省所司明为课最具条件奏闻随事褒贬以旌善恶。
七月敕诸州逃人先除籍帐能自归复业者其应徵当年租庸资课一事已上并宜放免其隐漏举首改正人等亦宜准此。
二十六年二月敕诸州应归首复业比来每至年终皆当州录奏自今已後并宜牒报本道采访使同勘当道归首人每州略单数同一状奏仍挟名报所由二十九年二月敕自今以後应造籍宜令州县长令录事参军审加勘覆更有疏遗者委所司具本判官及官长等名品录奏其籍仍写两本送户部。
三月敕天下诸州每岁一团貌既以转年为定复有籍书可凭何至劳烦不从简易於人非便事资革自今以後每年小团宜停待至三年定户日一时团貌仍令所司条件处分。
天宝元年正月制节文如闻百姓之内或有户高丁多苟为规避父母见在别籍异居宜令州县仔细勘会其一家之中有十丁以上者放两丁征行赋役五丁巳上者放一丁即令同籍共居以敦风教如更犯者准法科罪是年户八百三十四万八千三百九十五口四千五百三十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二(一云:计户八百五十三万五千七百六十三)。
三年正月十六日敕天宝三年改为三载者所论前後年号一切为载其後造帐记岁月云:若干载自馀表状文章并准此。
二月二十五日制天下籍造四本京师东京尚书省户部各贮一本十二月二十五日赦文比者成童之岁则挂轻徭既冠之年使当正役闵其劳苦用轸于怀自今以後百姓宜以十八已上为中男二十三已上成丁。
四载三月敕朕听政之馀而精思理本意有所得庶益於人。且什一而税前王令典农商异宜旧制犹阙今欲审其户等极贫乏之人赋彼商贾抑浮惰之业优劣之际有深察之明闾里之间无不均之叹顷以人不欲扰法贵从宽所以比来未全定户今已经数载产业或成可因兹平於赋税自今已後每至定户之时宜委县令与村乡对定审於众议察以资财不得容有爱憎以为高下犭旬其虚妄令不均平使每等之中皆称允当仍委太守详覆如有不平县令录奏量事贬降其乡村对定之人便与节级科罪覆定之後明立簿书每有差科先从高等务兹不足庶叶彝伦是月户部郎中王钅共加勾当户口色役使。
七月敕今载诸郡因团貌宜便定户自今已後任依常式应察问对众取平是载制天下籍造四本京师东京尚书省户部各贮一本。
五载六月敕自今以後应造籍帐及公私文书所言田地四至者改为路九载十二月二十九日敕天下郡县虽一载定户每载亦有团貌计其转年合入中男成丁五十九者任退团貌。
十二载正月敕应送东京籍宜停。
十三载计户九百六十一万九千一百五十四。
肃宗至德二载计户八百一万八千七百一十。
乾元三年计户一百九十三万一千三百二十五。
代宗宝应元年九月敕客户。若住经一年已上自贴买得田地有农桑者无问於庄荫家住及自造屋舍勒一切编附为百姓差科比居人例量减一半庶填逃散。
广德元年七月赦天下男子二十五成丁五十五入老。
二年二月二十一日赦天下户口委输刺史县令据见在实户量贫富作等第差科不得依旧籍帐是年计户二百九十三万三千一百二十五。
大历四年八月敕名籍一家辄请移改诈冒规避多出此流自今以後割贯改名一切禁断。
德宗以大历十四年即位十一月己丑诏令前州府造籍者罢之初户部奏请令造籍从之寻以为未可故罢。
建中元年十二月定天下两税户凡三百八十万五千七十六。
贞元三年五月诏曰:诸州户减耗三分去二其官员亦令减省。
宪宗元和二年十二月史官李吉甫等撰元和国计簿十卷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道管州府二百九十三县一千四百五十三见定户二百四十四万二百五十四(其凤翔坊宁振武泾原银夏灵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淮西淄青十五道七十一州并不申户口数)每岁赋入倚辨止於浙西东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道合四十九州一百四十万户比量天宝供税之户四分有一天下兵戎仰给县官八十三万馀人比量士马三分加一卒以两户资一兵其他水旱所损徵科妄敛。又在常役之外(李吉甫等。又云:元和中户二百四十七万三千九百六十三)。
六年正月衡州刺史吕温奏当州旧额户一万八千四百七除贫穷死绝老幼单孤不支济等外堪差科户八千二百五十七臣到後团定户税次简责出所由隐藏不输税户一万六千七伏缘圣恩录臣在道州微效擢授大郡令抚伤残臣昨寻旧案询问闾里承前徵税并无等第。又二十馀年都不定户存亡孰察贫富不均臣不敢因循设法团定简获隐户数约万馀州县虽不增徵科所由己私自敛率与其潜资於奸吏岂。若均助於疲人臣请作此方圆以救凋瘵庶得下免偏苦上不阙供敕宜付所司。
二月制自定两税以来刺史以户口增减为殿最故有析户以张虚数或分产以系户名兼招引浮客用为增益至于税额一无所加徒使人心易摇土著者寡观察使严加访察必令诣实。
穆宗以元和十五年正月即位敕天下百姓自属艰难弃于乡井户部版籍虚系姓名建中元年以来改革旧制悉归两税法久即弊奸滥益生自今以後宜准例三年一定两税非论土著客居但据资产差卒长庆中户三百九十四万四千九百五十九。
敬宗宝历中户三百九十七万八千九百八十二。
文宗大和中户四百三十五万七千五百七十三。
开成二年正月户部侍郎判度支王彦威进所撰供军图其表略曰:起自至德乾元之後迄于贞元元和之际天下有观察者十节度者二十有九防御者四经略者三掎角之师犬牙相制大都通邑无不有兵约计中外兵额。又至八十馀万长庆户口凡三百三十五万而兵额。又约九十九万通计三户资奉一兵今计天下租赋一岁所入总不过三千五百馀万而上供之数三之一焉三分之中二给衣赐自留州使兵士衣食之外其馀四十万众仰给度支伏以时逢理安运属神圣然而兵不可弭食或惟时忧勤之端兵食是切臣谬司邦计虔奉睿图辄纂事功庶礻卑圣览四年计户都管四百九十九万六千七百五十二武宗会昌中户四百九十五万五千一百五十一。
五年八月制朕闻三代已前未常言佛汉魏之後像教浸兴是逢季时传此异俗。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馁者一妇不织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贞观开元亦常革除不尽流行滋多中外诚臣协予正意济人利众予不让焉天下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千馀人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
梁太祖开平三年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判户部事于兢奏伏乞降诏天下州府各准旧章申送户口籍帐允之。
晋少帝开运元年八月敕夏秋徵科为帐籍一季一奏。
周世宗显德五年十月命左散骑常侍艾颖等三十四人使于诸州简定民租明年春使回总计简到户二百三十万九千八百一十二定垦田一百八万五千八百三十四顷淮南郡县不在此数是月。又诏诸道州府令团并乡村大率以百户为团每团选三大户为耆老凡夫家之有奸盗者三大户察之民田之有耗登者三大户均之仍每及三载即一如是。
○邦计部 迁徙
周官比长之职凡徙于国中及郊则从而授之。若徙于他乡则为之旌节而行之无节则内之圜土盖徙名移贯之制旧矣。周室之後施於列国迁徙民籍斯可举秦汉之後或充实关辅或尊奉园邑繇是温房富室高訾大族或应募而徙或占数以居时加厚赐以申善诱至於畏敌国之侵扰济穷边之虚弱破奸猾之伍革蛮貊之政则。又侨置郡县空其疆宇者焉。若乃犭旬人之欲因地之利就宽旷而为乐返旧故而攸宁优其赈给加之蠲复斯固有如归之美无失所之叹也。已。
周武王克商成周既成(洛阳下都)迁殷顽民(殷大夫士心不则德义之经故徙近王都教诲之)周公以王命诏(称成王命告令之)成王既践奄迁其君于蒲姑(已灭奄而徙其君及人臣之恶者于蒲姑蒲姑齐地近中国教化之所)。
桓王十五年(鲁桓公七年)夏盟向求成于郑既而背之(盟向二邑名隐公十一年王以与郑故求为郑成)秋郑人齐人卫人伐盟向王迁盟向之民于郊。
景王十二年(鲁昭公九年)楚然丹迁城父人於陈以夷濮西田益之(以夷田在濮水西者与城父人)迁方城外人於许(成十五年许迁叶调之许今许迁于夷故以方城外人实其处)。
秦始皇二十八年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三十六年徙民於北河榆中三万家。
汉高祖五年九月徙诸侯於关中。
九年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初刘敬使匈奴来因言匈奴河南白洋楼烦王(白洋匈奴国名也。)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夕可以至(言匈奴欲来为寇者)秦中新破(秦中谓关中故秦地也。新破谓经兵革之後未殷实也。)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与(皆二国之士族)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强族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安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後及豪杰名家。且实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帝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万馀口。
景帝元年正月诏曰:其议民欲徙宽大地者听之。
武帝建元二年作茂陵邑三年春赐徙茂林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
元朔二年夏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又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已上于茂陵初主父偃说帝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兼并之家乱众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消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帝从之。
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猾狡也。音乎!八切)。
元鼎六年开西南夷置郡县徙吕氏以充之因名不韦县(谓秦徙吕不韦子弟于蜀汉故以为名)。
是年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
元封元年东越杀王馀善降诏曰:东越险阻反覆为後世患迁其民於江淮间遂虚其地三年秋分徙酒泉郡(分谓不尽徙之也。)。
太始元年徙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陵(此当言阳而转写者误为陵耳茂陵帝所自起而阳甘泉所居故总使徙豪杰也。钩弋赵婕妤死葬阳至昭帝即位始尊为皇太后而起陵武帝时未有陵)。
昭帝始元三年秋募民徙陵赐钱田宅。
四年夏徙三辅富人于陵赐钱户十万。
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募郡国吏民赀百万以上徙平陵。
二年春以水衡钱为平陵徙民起第宅(水衡与少府皆天子私藏耳县官公作当仰给司农今出水衡钱言宣帝即位为异政也。)。
元康元年徙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赀百万者杜陵。
成帝鸿嘉二年夏徙郡国豪杰赀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赐丞相御史将军列侯公主中二千石蒙地第宅。
後汉光武建武十五年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民置常关居庸关以东(前《书》曰:代郡有常山关上谷郡居庸县有关时胡寇数犯边故徙之)十七年赵为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馀党坐者数十人上言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二十六年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雁门上谷代八郡民归於本土遣谒者分将施刑补理城郭发遣边民在中国者布还诸县皆赐以装钱转输给食(东观记曰:时城郭丘墟扫地上悔前徙之)。
安帝永初五年三月诏陇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阳北地徙池阳上郡徙衙顺帝永建四年复安定北地上郡归旧土。
献帝建安十六年曹公西征初自天子西迁雒阳人民单尽其後锺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民间户稍实曹公征关中得以为资。
十八年曹公恐江滨郡县为吴所略徵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馀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二十年曹公征张鲁鲁降雍州刺史张既说曹公扌友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其後与曹洪破吴兰于下辩。又与夏侯渊宋建别攻临洮狄道平之是时太祖徙民以充河北陇西天水南安民相恐动扰扰不安既假三郡人为将吏者休课使治屋宅作水碓民心遂安。
魏文帝改长安谯许昌濮雒阳为五都令天下听内徙复五年安後。又增其复。
齐王以明帝景初三年正月即位六月以辽东东沓县吏民渡海居齐郡界以故纵城为新沓县以居徙民。
正始元年二月以辽东汶北丰县民流徙渡海居齐郡之西安临淄昌国县界为新汶南丰县以居流民蜀後主建兴十四年徙武都氐王苻健及氐民四百馀户於广都。
晋宣帝为骠骑大将军都督雍州表徙冀州农夫佃上わ。
武帝大康中杜预为征南将军初伐吴军至江陵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
孝武帝大元元年十月移淮北流人於淮南後赵石勒之在襄国勒将逯明攻黑於茌平降之因破东燕酸枣而还徙降人二万馀户於襄国。又徙平原乌丸展广刘哆等部三万馀户於襄国刘琨长史李弘以并州音六降勒勒乃迁阳曲乐平户于襄国置守宰而还。又徙秦州郡部众五千馀户于广宗。
石季龙。又徙辽西北平渔阳万户于兖豫雍雒四州之地。
柳恭为河东郡守以季龙末丧乱乃率民南徙居于汝颍之间故世仕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