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续编 - 第 120 页/共 192 页

有婚嫁而后有夫妇。至于势穷事变。未嫁而夫死者。其女来归夫家。则其夫犹为有妇。是以女子而守夫妇之义也。于俗人之已婚有室而死者。则为立后。其无室者则否。以子立继。不能有父而无母也。今夫死。是舅姑无子也。夫死因未婚不能有后。是夫绝嗣也。女若曰。吾姓氏年月。吾父母书之彩帖。经媒妁送之夫家矣。委禽奠雁。即是聘礼。而又受夫家之首饰衣帛。是吾之夫。父母命之也。有夫妇之名焉。有夫妇之义焉。今夫死。吾无夫也。吾可以无夫。而夫不可以无妇。有女归夫家。则夫虽死而有妇。舅姑无子而有子妇。夫无后而可以立后矣。其得不谓之夫妇乎。天崩地倾之时。必赖有为之柱础者。而乾坤始得以不敝。君臣之义绝而诸生守之。父子之义绝而嗣子守之。夫妇之义绝而女子守之。国亡矣。家亡矣。身亡矣。而皆有以使之不亡。此以人事救天命之穷者也。而其事之至苦至难。则莫如女子。其闻讣自经。或见丧自尽。则舍生取义者也。在母家终身不改适。则明哲保身者也。至于归夫家。持丧服。事奉舅姑。抚一尺之孤。撑柱夫家门户。则立大节。名大义。孔子所谓君子人也。于至难至苦之事。而为至中至庸之行。其闻丧哀痛。仁也。不改适。义也。为夫持服。礼也。矢之以死。确然知此是而彼非。智也。盟书在前。生死不贰。父母不能夺其志。舅姑不能阻其来。舜不告而娶。未婚妻不告而嫁。君子以为犹告也。信也。曾子闻诸夫子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斯言也。惟古今之贞女。足以当之矣。历观书册所载类皆秉性温良。知礼法。专以贞白自砥。虽境处艰难。而甘之若饴。履之若素。举凡世之富贵贫贱。祸福利害。欢戚忧惧。患难死生。皆不足以动其心。而矢之一日。即持之百年。可以赴刀兵。可以蹈水火。可以感天地。可以泣鬼神。宜乎与忠孝节义。同为国典所褒。志乘所录。文人学士所传述。而鄙薄顽懦之夫所感奋而兴起。三纲立矣。五常植矣。虽圣人亦许其为天地之完人也。而归氏且曰。先王之礼。不必以此励世也。噫。妇女而不以贞节励也。亦安有所谓先王之礼也哉。或曰。今之改适者非礼欤。曰。礼也。父母以其未嫁而嫁之。则嫁之是已。礼并未言嫁之非礼也。不改适者。重在以身许人。既许之。不必有夫妇之事。要必守夫妇之义也。改适者。重在以身嫁人。必嫁之以行夫妇之事。而后成夫妇之礼也。夫妇之义无可逃。夫妇之礼亦不可废也。但改适者。其事多有曲折。而亦不免有所忌讳。其女家庚书。必向夫家收回。其定婚首饰仪物。必退而还之夫家。其改适之家。必与前适之家。非戚族。又不亲厚。不如是。则不免有隔碍。而于心有所不安也。而以为非礼亦不可也。   书清芬集后  张文虎 明归熙甫以女子未婚守志为过礼。近世江都汪容甫复作议以佐其说。甚哉。二君之不知礼也。古圣人缘情以制礼。度夫中人所能行者着之。而不责以卓绝过高之行。此礼之所以通于天下万世也。然其中有隐微疑似之间。不能显著之令者。则以俟知其意者之善择焉。哀公问于孔子曰。礼男必三十而有室。女必二十而有夫也。岂不晚哉。孔子曰。夫礼言其极也。不是过也。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道。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推此。则礼文之不可泥明矣。是故三年之丧。礼也。世有若刘瑜之服除二十余年。布衣蔬食常居墓侧者。君子不以为非也。不能食粥。羹之以菜。有疾饮酒食肉。礼也。世有若张敷杜栖隐之不食盐菜。哀毁伤生者。君子不以为非也。师没心丧三年。礼也。世有若子贡之三年以外。筑室独居者。君子不以为非也。汪踦殇也。能执干戈以社稷。则丧之如成人。君子亦不以为非也。若如二君论。则兹数子皆可议矣。且二君所执者。曾子问之文也。其文曰。既纳币有吉日。之父母死。已葬。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丧。不得嗣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许诺而不敢嫁。免丧。女之父母使人请。弗取而后嫁之。夫其不敢嫁者。正以女已许人而重之也。弗取而后嫁。而不责以坚守者。所谓度中人所能行也。而后嫁者难辞也。又曰。女服斩衰。何服也。齐衰而吊。既葬而除之。夫死亦如之。注曰。取女有吉日而女死。服以斩衰。则俨然其夫矣。而不责以守节者。亦度中人所能行也。设于时有矢志不嫁。或以身殉。或愿事舅姑者。君子亦悲其情而许之。而容甫氏乃比之齐楚之君死。鲁之臣号呼而自杀。则必为狂易失心之人。呜呼。是何言也。昏礼纳采。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注曰。将以先祖之遗体与人。故受其礼于祢庙。曲礼女子许嫁缨。注曰。女子许嫁系缨。有从人之端也。许嫁之初。其重如此。而比之鲁之臣于齐楚之君。其不为狂易失心之论乎。昔者齐侯之女嫁于。至城门而君死。保母曰。可以反矣。女不听。遂入持三年之丧。弟立请同庖。女不听。愬于齐。齐使人告女。女作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见列女传。盖本韩诗说。又女嫁于齐太子。中道闻太子死。问傅母曰。何如。傅母曰。当往持丧。丧毕。不归。终之以死。见乐府诗集。引扬雄琴清英。 此二女者。岂不知有既葬除服之礼哉。矢志不嫁。节着千载。容甫又将比之鲁之臣号呼而自杀乎。高子问于孟子曰。夫嫁娶者。非己所自亲也。女何以得编于诗也。孟子曰。有女之志则可。无女之志则怠。见韩诗外传。此即所谓卓绝过高之行。不可以责之中人者也。以卓绝过高之行。而谓之狂易失心。吾不知容甫之心何心也。熙甫氏曰。女子在室。惟其父母为许聘于人。而己无与焉。夫己身。父母之身也。以己身许嫁者。父母也。父母许之。而曰己无与焉。此复成何说乎。且夫礼非强人而束缚之驰骤之也。亦求其心之所安而已。微箕比干。皆谥为仁。伊周夷齐。各成其是。孔子闻孔悝之难。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而无所褒贬于其间。此所谓各求其心之所安也。礼。三代不相袭。今古异宜。父在为母妇为舅姑服皆期。而今则皆三年。二君其能执古礼以反之乎。孔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以今世俗波靡。日趋浮薄。苟有卓绝过高之行。实足以激厉人心。而二君者。又从而非议之。其亦异乎孔子之论礼矣。然熙甫亦自知其言之过。故于张氏女贞节记斡旋之。举三仁夷齐为况。而容甫遂怙终焉。奉贤徐母吴孺人。未婚夫死。在室守志十五年。闻姑病。泣请归徐。事姑。抚嗣子得厚成立。事闻于学使者旌其庐。士大夫有歌咏其事者。得厚汇刊为清芬集。乞言于虎。虎读临川昆明两学使序。辨熙甫之谬。引而未发。又未及容甫所议。故为推而详之。不自觉其辞费也。   书应敏斋观察所记张贞女事后     俞樾 余同年生应敏斋观察。出所记张贞女事示余。余大书奇贞苦节四字于其卷首。或问余曰。未嫁而为夫守节。礼与。余应之曰。礼记曾子问篇。曾子问曰。取女有吉日而女死。如之何。孔子曰。齐衰而吊。既葬而除之。夫死亦如之。郑注曰。未有期三年之恩也。女服斩衰。孔氏正义曰。以服齐衰。故知女服斩衰。夫妇人不二斩。在室为父母。已嫁为夫。今闻死。斩衰往吊。是固以夫之服服之也。惟是圣人制礼。本乎人情。使必斩衰三年。终身不嫁。则是强人以所难行。而中人以下之人。其不能仰而跂者众矣。故为之制。既葬而除之。除之而女得嫁于他族。斯礼也。所以全中人以下之人。而使天下可以通行也。世之儒者。执此以绳天下之女子。见有未嫁夫死而为之守者。辄以非礼诋之。呜呼过矣。士昏礼郑注曰。妇人年十五许嫁。笄而礼之。因着缨。明有系也。是许嫁之后。此身已有所系属矣。故必待成昏之夕。夫亲为脱缨。今不幸夫死。此缨孰脱之乎。将遂不脱而又系于他族乎。是一系再系也。将自脱之。待其许嫁他族。而又着缨乎。是系而不系也。以是言之。设有死。往吊而遂不归。奉舅姑。抚嗣子。数十年如一日者。圣人必深许之也。必不以非礼诋之也。列女传曰。寡夫人者。齐侯之女也。嫁于。至城门而君死。保母曰。可以还矣。女不听。遂入行三年之丧。作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圣人录其诗于邶风。不以为非礼明矣。且夫圣人之礼。岂独未嫁夫死可以改嫁乎。虽已嫁夫死亦可以改嫁也。是故礼有同母异父昆弟之服。使执此而谓夫死改嫁礼也。可乎。不可乎。或据曾子问篇。昏礼有吉日。之父母死。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丧。不得嗣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许诺而不敢嫁。礼也。免丧。女之父母使人请。弗取而后嫁之。礼也。是之父母死。且得改嫁。况死乎。是固不然。夫礼经之晦久矣。此经两曰礼也。具有深意。女氏许诺而不敢嫁。礼也。此礼之正也。弗取而后嫁之。礼也。此礼之权也。曰弗取而后嫁之。可知取则仍归此矣。古人昏礼。自纳采问名。至请期而成礼。为时初不甚久。非如后世之论昏于髫龀之年也。故遇父母之丧。待至三年之后。已为旷日持久。圣人知久要不忘之义。非可概责之中人以下也。故其制礼。委曲如此。亦所以全中人以下之人。而岂谓女必改嫁乎。 余所著经平义。曾详言之。世儒不达礼意。遂谓昏礼成于亲迎。未亲迎之前。犹涂人也。改嫁不为过。呜呼。岂有涂人而圣人为制斩衰之服者乎。推不二斩之义。女已为斩衰矣。设未葬而己之父母死。必降而服期。乃既葬之后。又还为父母斩衰。圣人制礼。有如是浮游不定者乎。夫斩衰之服。三年之丧也。圣人既为制斩衰之服。必欲其终三年之丧。苟不欲其终三年之丧。必不为制斩衰之服。是故既葬而除之。圣人之不得已也。或又曰。礼。女未庙见而死。不迁于祖。不祔于皇姑。不杖不菲不次。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是未庙见。且未成妇。况未成昏乎。是又不然。妇者。对舅姑而言。未庙见。故未成妇。非谓其未成乎妻也。妻之道成于亲迎。而实始于许嫁。许嫁之后。已有夫矣。传曰。六礼不备。贞女不行。此因夫在而然。若不幸而夫死。则固当奔赴矣。且其斩衰往吊也。见舅姑乎。不见舅姑乎。既往吊矣。其必见舅姑可知也。既见舅姑矣。其已成妇又可知也。是故女未庙见而死。不迁于祖。不祔于皇姑。示未成妇道也。未成昏而夫死。斩衰往吊。示已有妻道也。圣人制礼。或远之。或近之。岂可执一而论乎。昔延陵季子一剑之细。不因生死易心。况女子以身许人。而忍负之。 国家定制。凡未昏守志者。皆旌如例。考之礼经。则有斩衰之服。稽之功令。则有旌表之典。然则子于贞女何讥焉。余既以应问者。因次叙其词而书其后。   贞女议 【 王效成 晚时不逮古而有过者。女习以贞闻。君子曰。绵质而劲操。可以激薾生矣。或曰。女子妇行。非义之衷者也。二者执而未有以折也。呜呼。各有处也。事不越情与理。理之至必协情。情之至亦足以胜理。情任人所自至。理务尽情可通。二少之义象诸咸。咸者感也。名一感而中心应之。不必其诚接也。身永绝而志缔。以志殉志。所谓不自欺者耶。然执义之身势弗获。室老衰裳而往。则戚党愕疑。动起少。责毁踵之。尊章娣姒。无介导而情。素帷荧火。顾影孑处。惨结谁语。饮涕永宵。方其仓卒习于风尚。率幼齿之径。衷罔审虑。而出此洎伤悴亡。聊则天耶人耶。虽顾复莫为力。又况来者靡恒乖穷。死丧弱植。何恃举邑里所传睹。其不郁幽而戕天者几何。夫巳然者。固已有成其美耳。及未事而化焉。是仁者之责也。女未庙见。犹未成妇。室从乎女。岂为悖礼。凡为乡闬所礼信者。推情之穷以协之理而大着之。羁髫谙聆家训。卒会其变罔。致为胜心所激。而蹈过中之节。其所全实多。是天地之心也。不然。贞木之忍冬。毅羽之死愤。其纯于天之情而然者耶。又何理说之为域哉。   贞女说    俞正燮 列女传云。丹阳罗静者。广德罗勤女。为同县朱旷所聘。昏礼未成。勤遇病丧没。邻比断绝。旷触冒经营。寻复病亡。静感其义。遂誓不嫁。有杨祚者。多将人众。自往纳币。静乃逃窜。祚劫其弟妹。静惧为祚所害。乃出见之。曰实感朱旷为妾父而死。是以托身亡者。自誓不贰。辛苦之人。愿君哀而舍之。如其不然。请守之以死。乃舍之。后世女子不再受聘者。谓之贞女。其义实有难安。未同衾而同穴。谓之无害。则又何必亲迎。何必庙见。何必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世又何必有男女之分乎。此盖贤者未思之过。必若罗静者。可云女士矣。可云贞女矣。尝见一诗云。闽风生女半不举。长大期之作烈女。死无端女亦亡。鸩酒在尊绳在梁。女儿贪生奈逼迫。断肠幽怨填胸臆。族人欢笑女人死。请旌藉以传姓氏。三丈华表朝树门。夜闻新鬼求返魂。鸣呼。男儿以忠义自责则可耳。妇女贞烈。岂是男子荣耀也。   遵议 旌表贞女按照节妇年限酌量变通疏礼部 同治七年八月十八日。内阁钞出。奉  上谕。御史薛斯来奏请将旌表贞女按照节妇年限酌量变通一折着礼部议奏钦此。钦遵到部。查原奏内称风化之端。守节为重。节义之笃。守贞尤难。守节者。为名分所拘。为恩义所迫。守贞者。并无一面之缘。遽抱百年之恨。即另求匹耦。不得以失节讥之。而乃矢以终身。甘就荼苦。其天性为尤笃。志节为尤坚。查礼部定例。守节之妇。自三十岁以前。守节至五十岁。或年未五十而身故。其守节已及十年者。准其 旌表。未婚贞女。按照年限。与节妇例同。其有在夫家守贞身故。及未符年例而身故者。一体准其 旌表等语。礼部历年题覆贞女 旌表。每按照节妇年限扣算。窃谓守贞与守节不同。守节者迫于情。必及年而后征其节之坚。守贞者严乎性。但过门而已觇其志之笃。守贞在母家者。犹在可字之例。守贞于夫家者。断无再婚之事。定例在夫家守贞身故。有未符年限。一体 旌表之文。而身未故者。可否不拘年限之处。例则而未详。查嘉庆年间。原任公安禄之女。及宗室果齐斯欢之女。均闻夫故。过门守贞。先后奉   旨加恩旌表。毋庸拘常例年限。诚以例所未备。不妨量为变通。拟请 饬下礼部。于未婚夫故过门守贞者。无论满汉。均按照节妇年限酌量变通等语。臣等窃惟夫妇为人伦之始。节义实风化所先。礼经备详婚礼。而自亲迎以后。仪文尤重。知之于妇。恩礼兼隆。是故一与之齐。终身不改。妇道之正也。至未婚之女。礼既未备。恩亦未孚。礼经云。取女有吉日。女死。齐衰而吊。既葬而除之。夫死亦如之。如之者。亦既葬而除之也。至既除之后。经不言及。盖既不加以三年之服。自不责以从一之义。又云。女未庙见而死。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夫女子适人。三月庙见。未经庙见。尚不得谓之成妇。况许嫁而未适者。尤不能以妇道律之。故妇有再适之嫌。而女无改字之讥。所以体人情而厚其别也。然女闻故自矢不嫁者。君子亦悯其志。故臣部则例。以守贞之女。附于节妇之例。亦准请 旌。实本礼经之意。权度而出之。非以畸行为高也。至例定 旌表年限。贞女身故者。不拘年岁。一体准 旌。视节妇已量予变通。若生存者。则无论节妇贞女。必以年满五十为断。诚以艰苦之行。人情所难。激烈之气。阅时易变。守贞之与守节。事稍异而心则同。故必年至五十。而前此冰霜自矢。始见历久而弥坚。后此年齿就衰。可信初志之不改。事征其实。而制协于中。定例已无可复议。又况综核愈严。斯名节愈重。若 旌扬之典太宽。转觉坚苦之操不显。且贞女守贞之时。但以行志。非以求名。早予之名。恐有艳其名而强为之。反失性情之正者。亦非所以饬纪维风也。 至嘉庆年间公安禄之女。及宗室果齐斯欢之女。一闻夫故。过门守贞。均奏奉   特旨加恩旌表。毋庸拘常例年限。近年来宗室八旗。亦有援案奏准者。均系  特恩。本与臣部则例并行不悖。臣等公同商酌。嗣后除宗室满汉为贞女请 旌。声明不拘常例年限。援案恳  恩者。系出自  圣裁。非臣下所敢议拟外。所有臣部题请 旌表。无论宗室满汉。拟请仍按例照节妇年限。扣算办理。以符礼经而崇定制。该御史所请变通年限之处。应无庸议。抑臣等更有请者。礼经云。女子许嫁笄。又云。十有五年而笄。盖未笄之先。不得以成人责之。嗣后有过门守贞。奉  特旨无庸拘常例年限者。如未及十有五岁之时。即由臣部存记。俟及笄后。再行办理。庶于励节之中。仍寓核实之义。所有臣等遵议缘由。是否有当。伏乞  皇上圣鉴。   补昏义说   杨彝珍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然厥赖君子有以补之。若任其有憾而不为之补。则人将不仅咎天地。试即婚礼言。如男女姿性殊别。不啻霄壤。其门地相悬复如之。若谓早缔盟矣。必欲执而合焉。其能以义命自安者。十不得一二也。在中人则隐忧自怼以至轻捐其生者有之。即不然。居常嗃嗃生衅端。而夫妇之道亦苦矣。夫人情爱其子女。必为计久远。彼见所适之非偶。终将不得其所也。遂不免有悔心而讼作。而为有司者。曰是于律不听离。不如合之。并可种吾德焉。若贫不能备六礼。不惜从而佽助之。乌知强为合卺。而退即向隅。是驱而纳于危苦死亡之域耳。尚何德之与有。或谓予曰。执子之说以断是狱。似可听其悔。然于古亦有征与。予曰。曾子问不云乎。婚礼既内币有吉日。之父母死。既葬。致命女氏曰。某有丧。不得嗣为兄弟。女氏许诺而不敢嫁。既免丧。女之父母使人请。不取而后嫁之。若女之父母死亦然。是亦悔之也。则因所配之非人而悔之。奚为不可与。夫先王缘情定礼。其情所不惬者。不强之使从。若执一成之法。而不为酌其通。是大与所恶勿施之旨相乖反。且考之律。其男女未成婚有犯奸盗者。听其别嫁娶。彼其悔之也。必据是为词。谓其初因过信媒妁之言耳。徐而察之。始觉其不才。恐终不流为奸盗不止。故不如早为绝之。乃无异日之悔也。是宜勿拘于成法以成其美。庶有以见曲成万物之仁哉。或曰。世有憎之贫而悔者。讯其女。如能自安于义命。自宜判而合之。若不然。则亦可执子之说以处之与。予曰。责出其赀以资别娶。且婉以喻曰。彼恃其门阀高多金。又习于骄蹇。将奴隶视若。若何以成丈夫哉。不如捐弃之。苟自奋必不长贫。世固多粲者。奚必彼之是娶。于此则各惬所愿焉。必两德之矣。吾因执一之儒。不欲弥天地之憾。故作是说以晓之。   嫁议     周济 古人之于夫妇。各致其情。而未尝有所强也。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所以立其经。媒氏掌男女之判合。奔者不禁。所以御其变。非然。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多矣。情者。性之所发也。欲者。情之所流也。上士复性。其次用情。其下徇欲。欲不逐境者。情之几于复性者也。下此鲜不移。移则情变。变则亲渐疏。真渐伪。惟其地之相偪也。内疏而外伪。尤不可以一朝居。而又顾惜名分。含忍而包容之。彼此互忍。而互有所不平。于是不测之机伏于肘腋之闲。而其危不可以终日。且夫中智以下。未有不有所待乎外者也。所恃待乎外。则方其自恃也。而固已不足恃矣。境过而不居。欲赊而不偿。情匿而弗宣。性其殆哉。愚以为宜广妻不唱随之条。设夫绝恩义离异之律。以平其情而弭其变。曷旌乎节。赏人情之所难也。难在所赏。则不能为其难者在所恕。恕则不宜示之罚。妾不受夫封。为其奔不备礼也。而未尝绝其封于子。惟再醮则绝之。曾妾之不若。是以素封以上。莫不丑而强制之。是节可以伪为也。甚有虑其不终。断父母翁姑之恩。而抑偪自戕者。非所以矜恤寡弱也。愚以再醮之妇。宜同妾例。绝其封于夫。而不绝其封于子。俾父母翁姑无所丑而强制焉。所全者必多矣。苦节之贞。仰事俯育。积数十年。殉夫之烈。俄顷而决。诚若有所不同。戒轻生者。因有旌节不旌烈之说。然每观易姓之际。有识以上。冥嘿捐躯。于事未有济也。异代哲王。犹将表扬之。以激厉风俗。至于烈妇则曰。尔曷不为其难。曷为轻生而徇名。是褒自经沟渎之谅于学士大夫。而责托孤寄命之全才于匹妇也。一何其不思之甚也。愚以为殉夫之烈。凡在丧服以内。及服甫除者。咸宜旌异。于义为宏。先王之教至宽也。宽故多所就而少所越。拘儒浅识。索求瑕疵。刻深之论。务为申韩所不能加。于是驱天下而为伪。伪之既成于教。固无所越也。而其流极。将激而生殊异之变。可不惧哉。可不慎哉。   寡妇改适义  王绅 昔者圣王恐民行之不谨也。为之制礼。又恐礼之有所不行也。为之立刑。出于礼之外。即入于刑之中。故曰礼以一民。刑以辅礼。其大较矣。乃有出于礼之中。而不入于刑之内。则权其时势。通以人情。帝王不之禁也。昏义曰。妻也者。齐也。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此礼也义也。贞一之道然也。然而人类之不齐也。情势之匪一也。天下不能无孤贫之人。则天下亦遂不能无不再适人之妇。圣人缘人情而通之。为之立制。于同居继父有服焉。不同居继父有服焉。继父而有服。矧其为出嫁之母。此亦亡于礼者之礼矣。三代以上。不可得而知。在于春秋。贵者不免。故公叔室有再醮之妇。狄仪家无贞一之母。穆姜出姒于管人。子叔夺妹于施氏。郑归堵妻。楚收息女。甚之蔡嫁荡舟之姬。秦纳捧匜之息。无有限制。习为风俗。有自来矣。故圣门大贤。亦且于同母异父之昆弟。有大功齐衰之疑焉。夫女之于夫。犹男之于主也。节义不能责之人人。贞一岂能求之泛泛。礼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情不能已者。圣人弗之禁。于是为之礼制。使之判合。而踰垣相奔之事可无。不然。束缚驰骤。急则败矣。荡检踰闲。所时有也。迨至秦皇。始为厉禁。曰有子而嫁。倍死不贞。又曰妻为逃嫁。子不得母。未始非坊民正俗之意。而自汉以后。此礼亦未之能行。失节之妇。礼门巨室。往往有之。汉世宗以田蚡为舅。魏太祖以何晏为子。薄后正位东宫。甄氏母仪天下。范文正由朱复范。杨东里以母冒罗。至制为典。予之推恩。明此处无讳也。程子发明大义。以继父为父之仇。且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大哉言乎。于从一之义。毫无遗憾。然而不能责之于愚夫愚妇。与古圣制礼通人情而曲全之者略有不符。此经权之道所由辨也。然非圣人不能制礼。非大贤不能守义。合之而其理益明。后世贤者。宜持程子之道。中人以下。自可守古圣之礼。而世道人心于是乎正。   昏问     钱仪吉  道光十一年。山东两县令约为婚。已为前后政争官谷。父戕女父死焉。女不忍事仇。自缢死。 诏旌其孝。或谓女不死。当离婚。敢问。 曰是生民之至穷。而王政所加闵也。夫亲之复。不反戈。海外之避。官为和难。春秋子沈子曰。臣不讨贼。非臣也。子不复。非子也。今以嬛嬛孤女。衔痛立庭。乃使纚笄而朝。执笲而祝。忘亲事。生理尽矣。又告期请吉。必称先人。此既辞穷。于何成礼。或谓昏义壹与之齐终身不改。又谓妇人内夫家外父母家。又以先儒谓夫有恶行妻不得去者。地无去天之义也。是女也。虽为终身之哀。亦将无所逃命。不知女子无专制之行。有三从之道。当其未嫁。不制于夫。故丧服之制。在室为父齐衰三年。未嫁夫死。既葬除服。本无三年之恩。非有贰斩之嫌也。春秋女在其国称女。在涂称妇。若然。终身不改。施诸同牢也。外其本亲。责之成妇也。若乃妻之事夫。犹子事父。臣事君也。彼所天之失德。必规谏之是资。诚怙过而弗从。虽号泣而难绝。抑所谓至亲无去志在感动者与。故赵阿自殒。情疑于过中。庞娥剚仇。世称其纯孝。是则夫恶之与亲。权其轻重。又非等伦已。案离婚之条。前史多有。昔在曹魏。犯大逆者。诛及已出之女。夫党见刑。又有随姓之戮。时则有特听离婚因而贷命者。夫叛家告绝。系于其君。家告离。系于其父。平时则资敬是同。临难岂在心或异。白虎通义嫁娶篇曰。悖逆人伦。杀妻父母。废绝纲纪。乱之大者也。义绝乃得去也。唐律户婚章云。诸凡义绝者离之。又云。诸违律为婚。当条称离之正之者。虽会赦犹离之正之。义绝者。长孙无忌等注。谓若夫妻祖父母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自相杀虽会赦。皆为义绝。然则断罪之文。罪有当赦。恩义之绝。绝不复还也。且寻汉议唐律之文。皆关诸已嫁。况某令女犹在室。不戴天。若不离昏。曷由教孝。窃谓某令之女。以死成名。无评议。后有此比。有司治狱。宜请离婚。   昏问 【 林伯桐 谨案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二姓不好。则不合矣。父相攸而归之。妇人谓嫁曰归。内夫家。外父母家。承父志耳。若乃亲倳刃于其父之腹。而与其子偕老事仇为翁。世安有是人乎。春秋公羊传曰。礼仇不交婚。谷梁传曰。仇之人。非所以接婚也。夫鲁仇齐。而使主王姬归齐之礼。犹见恶于春秋。况可事仇乎。谷梁又曰。不使齐侯得与吾为礼也。仇国不可与吾为礼。仇家顾可与吾为婚乎。其当离婚。似无疑义谨对。或曰。许婚。父命也。一与之齐。终身不改。父志也。父生而命之。于父死而背之乎。曰。礼有常有变。父命适人。终身不改。常也。先婚后。非父所逆料。则变也。推父之志。必不许事仇。推女之心。且不共戴天。传曰。不若于天者。天绝之也。不若于人者。人绝之也。婚而相杀。不顺已甚。不绝何为。或曰。礼妇人不贰斩。故为夫斩衰。而为父期。夫则重矣。又可离乎。曰。女子在家从父。既嫁而后从夫。故在室之女。为父三年。亲迎而女之父母死。则女反。女未庙见而死。则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为处子者。安得以既嫁例乎。或曰。戕女父者。父耳。非婿也。曷不念此乎。曰。文姜于鲁桓。与闻乎弒耳。非手刃之也。而公羊有曰。念母者所善也。则曷为于其念母贬。不与其念母也。母与闻乎弒。不许其子念。仇与成乎戕。独可使未成妇者念乎。或曰。昏礼者。千古公义也。不事仇者。私恩也。无私恩非孝。无公义非忠。君子不以私害公。有在上者主之其可。曰。鲁主王姬之昏。周王命之。而公羊所云以我主书者。其意在恶周。然则有命之者犹未可。公义不谓是也。或曰。臣子重受命。父死矣。其离婚安所受乎。曰。鲁庄公娶于齐。夫人姜氏入。谷梁传曰。入者。内弗受也。何用不受也。娶仇人子弟。以荐舍于前。其义不可受也。又况以先人遗体。嫁仇人子弟。其何以辞于宗庙乎。以此义通之。其受命有在矣。或曰。然则雍纠之妻。庆舍之女。当离乎。当死乎。曰。彼皆为人妇也。宜有补救之道焉。善其道而两全。上也。不得则死之。无待归矣。女则知有父而已。仇非所愿见也。是不同。或曰。女不死。犹可改适乎。曰。婚未离。则也。婚既离。则仇耳。虽改适。疑无嫌焉。倘痛其父之非命。而怨此生之不辰。不事仇亦不它适。缟素以终身。君子必深悼之。以为无恶于志也。   卷七十 礼政十丧礼   读丧服小记  程德赉 丧服之制。不明于天下久矣。古之圣人。制礼以治天下。决其轻重。权其亲疏。衡其经变。明其尊卑。使情不越乎理。恩不揜乎义。人人能行之。人人能安之而后已。是故古人之行丧礼也。循乎理而致其情。后世之行丧礼者。则以饰耳目之观听矣。盖惟丧服之制。不明于心。而后有灭理纵欲之为。然则制礼所以导人之善。制刑所以遏人之恶。为人者一日不思立于礼。则一日入于刑矣。一日不思远于刑。则已一日背于礼矣。可不惧哉。可不惧哉。   读杂记       程德赉 呜呼。居丧者不可一日不读杂记也。而凡为人子者。皆宜致思焉。杂记记衣服之制。麻丝免髽之节。大略与他篇同。然其言人子。不容不哀其父母之情。不能不思其父母之意。虽历千百世更千百人而不变。可谓善形容者矣。读杂记之文。而有不兴起其孝弟之心者乎。夫亲在而不能顺亲之欢心。逮亲没而始悔焉。其亦晚矣。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妻子备而孝衰焉。欲还其固有之良。而生其心之所不容已。读礼之功。曷可少哉。   读丧大记   程德赉 吾读丧服小记而知亲有异情。尊卑有定制。读杂记而知人子之厚于父母。而不容已者。出于天性之自然。而非矫饰之为。及读丧大记而益知居丧之不可不慎也。于小敛大敛之时。哭踊之节。言之甚详。盖自是而父母之面终不可见已。乌能无伤痛于心乎。而又详论食肉饮酒之文。盖居丧则皆有哀死之情。而可以酒肉为旨耶。夫居丧而食肉饮酒者。乃其变也。古人居丧而无疾病。无他事。皆不食肉饮酒也。呜呼。后世之人之居丧。而灭理越制者多矣。居丧而食肉饮酒其常也。岂古今人有异性耶。   读闲传       程德赉 诸丧记之文。此篇最为切近易晓。学者弗可略而弗读也。其言哀之发于容体声音言语饮食居处衣服六条。盖明示人以处哀之法。然恐人之混于施也。则情反以礼而掩矣。故于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之间。分别详说之。使好礼之人行礼之事有所依据。而不为世俗之礼所夺。德赉最喜读礼经。而于诸丧记之文尤爱之。以为圣人制作精妙萃乎是。故于诸丧记皆为之说。以质正于天下有道君子焉。   礼服会通说序   吴嘉宾 权所以知轻重。度所以知长短。先王之道。犹权度也。传曰。多而刑五。丧多而服五。上附下附列也。后世治丧服者多矣。未有能观其会通者。夫先王之制。固有时而易。人道则无易。丧服者。人道也。亲贵贱长幼男女之别。自古及今。未之有改也。不观其会通。则安知先王之所以为权度者。苟观其会通以行之。则先王之道。至于今日。虽欲稍为损益。其于吾之心。将必有惄然不安者矣。窃尝通观仪礼丧服经文。以经所见者。推其所不见者。为之绎其辞义。图其等衰。次其先后之序。知古之策。非苟焉而已。故不敢广求之历代儒者之论。而切求之众人之情。比而合之。若见其辟踊馈奠。相与立而旅行者。然后知先王之道。与人心同。盖人穷则反其本。故哀死之情。虽其怨家仇人。未有不为之蹙頞失声者。先王因而齐之。以见人心自然之厚薄。自三年以至一时。皆其义之相与系属。有不可得而解者。自入门而哭。以至于送葬虞祔而退。则与死者有一面之识。皆必有其自致者焉。以是知人之与人。未有不相为不忍者矣。其近而相夺而相忘者。至其哀死。有不知其然而然矣。非薄无以明厚。非厚无以明至厚。薄者然。其厚者乎。故行道为之霣涕。而为亲亲者何如也。众厚者然。其至厚者乎。故分亲为之变服易处。而至亲何如也。夫三年之丧。必使之合众。合众必使之辨位。丧之有期。足以容辨位焉尔。人莫不相爱。爱之本生于同居。同居有时而穷。则亲亲由是杀。爱以敬而后久。敬亦足以胜爱。敬之义成于宗庙。宗庙世及。以辨贵贱。则尊贤由是等。古之教民者。莫大于丧祭。人道所以为权度。靡不在此。录既卒。命之曰礼服会通说。而书斯言以为之序。   答人问读礼书   邓瑶 昨得足下书。言子弟质钝。诸经无庸全读。如礼记曾子问丧服小记丧服大记杂记奔丧服问诸篇。均可从删。既无关科举之学。且亲在不宜讲诵丧礼。噫。斯言谬矣。礼经四十九篇。凡专言丧礼。与兼言丧礼。实居其半。古人以是礼繁重。故详着于经。非平日从师讲习。临时鲜有能合于礼者。乃谓亲在不宜讲肄及之乎。且亲在究心丧礼。非特异日当大事。不至有背古经也。昔者曾子每读丧礼。泣下沾襟。尝以一夕五起。视衣之厚薄。枕之高下。然则读丧礼。于居丧之时。第能使慎终之典无少阙。而肄丧礼于亲存之日。尤能使仁孝之心有所激也。今试取问丧三年问诸篇读之。有不声泪俱下。而益笃其爱慕之心。尽其事养之礼者乎。盖不必大孝如曾子。始戄然泣下沾襟也。曩阎百诗征君与陆翼王书云。子张没于夫子后。而檀弓载子张死。曾子有母之丧。齐衰而往哭之。是曾子问一篇。皆亲在时以丧礼质于夫子者也。夫曾子于亲在时。不嫌以丧礼为问。夫子亦不以问丧礼为非。然则世人奚为出此庸妄之论邪。凡为是言者。实以丧礼诸篇。无关科举之学。特借亲在不宜读。以文其说耳。于是村塾之师。一倡百和。匪特子弟质钝者不令读。即颖秀者亦使终身不知丧礼之书为何语。误人子弟。顾不浅欤。师之于弟子也。察其资质中下。艰于记诵。但宜宽以岁月。无相促迫。与其日取腐恶不堪之时艺。责之熟诵。曷若使之毕诵六经之文。以厚其根柢。增其学识。其为成就。孰得孰失。为父兄师长者。当自知之。足下为人师。宜以远者大者造就人材。慎毋为世俗苟且之学。贻误子弟。狂瞽之论。恃足下之能谅我。故敢献其区区。不罪不宣。   士庶丧礼遵制正俗议          李德骞 大清通礼云。品官丧。初祭大祭。一品官羊五。二品官羊四。三品四品官均羊三。五品六品官均羊二。是品官丧祭。祗用羊。犹不敢兼用豕。而邑俗成服。用羊豕二牲。此僭而违礼者也。通礼云。成服后。亲宾各以其服吊。具酒果香烛。厚则加财货。而邑俗亲宾之吊。用紬段为挽帐。此奢而违礼者也。若未成嫁娶之生亲家。是无服之亲。不宜讣不宜吊者。而邑俗丧主必讣生亲。生亲吊仪必重。尤奢而违礼者也。邑俗。已成嫁娶。谓之熟亲。庆吊恒相往来。若未成嫁娶。谓之生亲。则喜不相庆。而丧反相讣相吊。已不合乎情矣。通礼明言各以其服吊。生亲无服而吊。又大违乎礼矣。况邑多襁褓结亲。亲家祖父母丧父母丧及夫妻丧。皆讣皆吊。有累讣累吊之后。或男亡则女另许人。或女没则男另择配。不得复称亲家矣。是前讣吊。悉付于虚。通礼云。择宗亲善书者一人题主。而邑俗必延官绅点主。俗写主字无点。待官绅加之。前儒已辨其缪。张筵宴客。族戚咸吉服如庆贺。此奢而违礼者也。通礼云。凡丧三年者。百日薙发。而邑俗三年丧者。四十九日薙发。即除丧服。是违礼且忍心也。通礼云。丧遏音乐。 大清律十恶条。七曰不孝。居父母丧作乐。而邑俗丧事用鼓吹。以哀为乐。是违礼且重罪也。请自今凡民有丧。礼律可核。祭止一牲。或用羊。或用豕。挽毋用帛。薙发限期。音乐尽革。乃如题主必宗亲是择。且夫丧礼之不讲。民德所由薄也。尝见人家有神龛而无神主者矣。推寻其故。则以为力不能延官绅也。力不能燕族戚也。夫宗亲题主。贫亦优为。顾何以拘于俗见。致令先人之神无所妥。而蔑于礼甚邪。若夫丰裕之家。以官绅点主为荣。以鼓吹燕会为庆。以紬段挽帐为光。而初祭大祭虞祭祔祭祥祭禫祭之礼。曾未一行焉。岂知所谓费金钱竭人力以行之者。究越于礼邪。凡此者。皆积习相沿。而未见通礼士庶丧礼之故耳。为民上者。诚援定制以正之。出示以晓之。有不爽然失废然返者乎。虽然。犹不能无捍格于其间者。邑有阻丧恶俗。或人父母没。则族属生事。或妇人没。则外戚生事。挟嫌挟势。刁难多端。不用音乐弗已。不用羊豕弗已。不张筵宴弗已。不多给白衣弗已。通礼云。亲宾各以其服吊。是自具其服而来。非待丧家给服也。况无服之宾。奚必给服邪。若丧家贫。力何能给邪。稍未遂意。辄肆阻挠。不许大敛。不许发引。致令恒产之家。因是糜费而破产。讲礼之士。因是支吾而失礼。尤宜禁此恶俗。严戒重惩。庶几礼教得以通行也。然则丧礼之讲明。回狂澜于既倒。溥孝治于无涯。岂非大有益于世道人心哉。   丧礼正俗  潘德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