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 - 第 83 页/共 398 页

真州。下。宋故州,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三年,置真州安抚司。十四年,改真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降为州,隶扬州路。领县二:   扬子,上。倚郭。宋永正县。至元二十八年,改扬子县,移治新城,省录事司入之。六合。下。   滁州。下。宋故州,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五年,改滁州路总管府。二十年,仍为州,隶扬州路。领县三:   三除州。下。宋故州。属准南东路处。至元十五年,改三除州路总管府。二十年,仍为州,隶扬州路。领县三:   清流,中。至元十四年,省录事司入之。来安,下。全椒。下。   泰州。上。宋故州,属淮南东路。至元十四年,改泰州路总管府。至二十一年,仍为州,隶扬州路。领县二:   海陵,上。倚郭。宋端平后,去县城五里别筑新城。后张土诚据之。如皋。下。   通州。中。宋故州。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五年,改通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仍为州,隶扬州路。领县二:静海,上。倚郭。海门。中。   崇明州。下。本通州海滨沙洲。宋建炎中有升州句容县姚、刘二姓避兵于沙上,其后遂称姚刘沙。宋嘉定中,置天赐监场。至元十四年,置崇明州。   淮安路。上。宋楚州。又升属县山阳县为淮安军,又改军为州。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三年,置行淮东安抚司。十四年,改总管府。二十年,置淮安府路总管府,以临淮府,海宁、泗、安东三州隶之。二十七年,罢临淮府。旧领山阳、盐城、淮安、新城、淮阴、新城、清河、桃园七县。设录事司。至元二十年,省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县。户九万一千二十二,口五十四万七千三百七十七。领司一:   录事司。   县四:   山阳,上。宋淮安县,至元十二年,以本县马罗军寨为山阳县。十三年,淮安路归附,仍存淮安县。二十年。省淮安及新城县入之。盐城,上。桃园,下。本淮阳军之桃园镇,金盥淮滨县,后废。至元中置桃园县。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置清河军,至元十五年改为县。   州三:   海宁州。下。宋故州,属淮南东路。金志亦有海州,后复为宋地。至元十二年,归附。十五年,升海州路,为总管府。又改为海宁府,旋降为州,隶淮安路。旧领录事司,朐山、东海、怀仁、沭阳四县。至元二十年,省东海县与录事司入朐山。领县三:   朐山,中。沭阳,下。赣榆。下。宋怀仁县,金改赣榆。   泗州。下。宋故州,属淮南东路。金志亦有泗州,后复为宋地。至元十三年,降为下州。旧领临淮、淮平、虹、灵璧、睢宁五县。至元十六年,析瞧宁县属邳州。十七年,析灵璧县属宿州,以临淮府五河县来属。二十一年,省淮平县入临淮。二十七年,废临淮府,以盱眙、天长二县来属。领县五:   临淮,下。虹县,下。宋故县,金废。元初复置。五河,下。盱眙,上。宋招信军。至元十三年,行招信军安抚司事,领盱眙、天长、招信、五河四县。十四年,升招信路总管府。十五年,改临淮府。十七年,以五河县在淮北,改属泗州。二十年,并招信县入盱眙。二十七年,废临淮府入盱眙。天长。中。至正十五年,置淮东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于本县。   州一,安东州。下。宋涟水军,后改安东州,属淮南东路。至元十二年,置安东分元帅府。后改隶准安路,领县一:   涟水。下。   高邮府。宋高邮军,属淮南东路。至元十四年,升为高邮路总管府。二十年,降高邮路为府,隶扬州路,后改为散府,隶宣慰司。旧领录事司及高邮、兴化二县。至元二十年,废安宜府为宝应县来属,又省录事司入高邮县。户五万九十有八。至顺钱粮户数。领县三:   高邮,上。倚郭。兴化,中。宝应。上。旧为宝应军。至元十六年,改为安宜府。二十年,废府为县,来属。   荆湖北道宣慰司。至正十一年,兼都元帅府。   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中兴辂。上。宋为江陵府,属荆湖北路。至元十二年,归附。是年,置怀远、灵武二县,分处新民。未详何时裁并。十三年,改上路总管府,设录事司。天历二年,以文宗潜藩。改为中兴跻。户一十七万六百八十,口五十九万九千二百二十四。领司一:   录事司。   县七:   江陵,上。公安,中。石首,中。松滋,中。枝江,下。潜江,下。旧治白氵付。至元二十七年,水圮城,迁今治。监利。中。   峡州路。下。宋峡州,属荆湖北路。至元十三年,归附。十七年,升为峡州路。户三万七千二百九十一,口九万二千九百四十七。领县四:   夷凌,中。宋末随州迁治不常。归附后,还江北旧治。宜都,下。宋旧县。长阳,下。远安。下。至正初,达鲁花赤沙班迁县治于亭子山下。   安陆府。宋郢州,隶京西南路。至元十三年,归附。十五年,升为安陆府。隶宣慰司。户一万四千六百六十五,口三万三千五百五十四。领县二:   长寿,中。京山。中。兵乱,移治汉滨。至元十二年,还旧治。沔阳府。宋复州,属荆湖北路。至元十三年,归附,升为复州路。十五年,改为沔阳府。户一万七千七百六十六,口三万九百五十五。领县二:   玉沙,中。倚郭。景陵。中。宋旧县。兵乱,徙治无常。归附后,还旧治。   荆门州。下。宋荆门军,属荆湖北路。至元十二年,归附。十四年,升为荆门府。十五年,迁府治于古城,降为州。户二万九千四百七十一,口一十六万五千四百三十五。领县二:   长林,上。当阳。中。   德安府。宋旧府,属荆湖北路。宋咸淳七年,徙治汉阳。至元十三年,归附,还旧治,隶湖北边宣慰司。十八年,罢宣慰司。直隶行省。为散府。三十年,改隶黄州路。后复隶宣慰司。旧领安陆、孝感、应城、云梦、应山五县。至元十五年,析应山县。隶随州。户一万九百二十三,口三万六千二百一十八。领县四:   安陆,下。孝感,下。宋建炎中迁县治于紫资寨。至元十六年,还旧治。应城,中。云梦,下。   州一:   随州。下。宋故州,属京西南路。至元十二年,归附。十三年,以兵乱,迁徙无常,即黄仙洞为州治。旧领随县。十五年,以德安府应山县来属。户一万五千九百六十六,口五万二千六十四。领县二。   随县,下。应山下。 卷四十八 志第十五   ○地理三   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大德三年罢,延祐二年复置。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领路三、府五、州十八,属州十一,属县七十九。   奉元路。上。金为京兆府,属京兆府路。宪宗三年,置从宜府于京兆。至元十五年,改京兆府为安西府。十六年,升安西府为安西路。皇庆元年,改为奉元路。旧领长安、咸宁、兴平、泾阳、临潼、蓝田、云阳、高陵、终南、栎阳、郿、咸阳十二县。至元元年,省云阳县入泾阳。旧志:并耀州之云阳。案云阳,宋隶耀州,金隶京兆府。四年,省栎阳县入临潼。七年,又以悛屋县来属,省终南入之。户三万三千九百三十五,口二十七万一千三百九十九。壬子年数。领司一:   录事司。   县十一:   咸宁,下。长安,下。咸阳,下。兴平,下。临潼,下。至元四年,并栎阳县入之。蓝田,下,泾阳,下,至元元年,省云阳县入之。高陵,下。至正末,李思齐筑鹿台城于县西南二十五里。悛屋,下,金故县,隶凤翔府,后升为恒州。至元初,降为县来属。郿县。下。金故县,隶凤翔府,后隶恒州。元初,升为州,增置柿林县。至元元年,复降郿州为县,省柿林入之。   州五:   同州。下。金故州,属京兆府路。旧领冯翊,朝邑、白水、郃阳、澄城、韩城六县。元初,省冯翊县入本州。领县五:   朝邑,下。白水,下。郃阳,下。宋旧隶同州,金改隶祯州。至元初废祯州,仍隶本州。澄城,下。韩城,下。金贞祐三年,升为祯州。至元元年废,二年再置,六年降为韩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