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 - 第 78 页/共 398 页

恩州。中。金故州,属大名府路。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七年,直隶中书省。旧领司候司,历亭、武城、清河、临清四县。元初,析清河隶大名府,武城隶高唐州,临清隶濮州。至元二年,又省司候司及历亭入本州。户一万五百四十五,口三万七千四百七十九。   冠州。金冠氏县,属大名府。元初,隶东平路。至元六年,升冠州,直隶中书省。户五千六百九十七,口二万三千四十。   山东东西道宣慰司。至大二年,以益都、济南、般阳三路,宁海一州,隶宣慰司,余并令直隶中书省。按河间、东平、东昌、济宁四路,曹、濮、高唐、泰安、德、恩、冠七州为山东西道,至大以前宣慰司兼辖山东东西道,以河间路为治所。《方舆胜览》:河间路领以山东东西追,可证也。刊本作河东山西道,乃字误。至大二年以后,宣慰司始专辖山东东路,移治益都路矣。又至正六年,改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都元帅府。   益都路。金益都府,属山东东路。太祖二十一年,李全以益都降,授全益都路行中书省。全败死扬州,其妻北还,仍为行省,传其子李璮。中统三年,璮反。伏诛,仍置益都路行中书省及益都路总管府。至元三年,罢行省。二十四年,移宣慰司治益都。旧领益都一府,潍、胶、密、莒、沂、滕、峄、博兴、登、莱、宁海、行泰安州、行淄州十三州。至元二年,析登、莱二州入般阳路,省行淄州入益都县,行泰安州入沂水县。三年,省益都府入本路。九年,析宁海州直隶中书省。旧领益都、临朐、寿光、博兴、监淄、穆陵、乐安七县。后穆陵并入临朐,博兴升州,又割淄州之高苑县来属。户七万七千一百六十四;口二十一万二千五百二。领司一:   录事司。   县六:   益都,中。倚郭。至元二年,省行淄州淄川县入之。淄川县置于颜神县,废为巡检司。县旧治北城,俗称东阳城,金移治南城,俗称南阳城。临淄,下。至元三年,并入益都。十五年,复置。临朐,下。金析临朐,置穆凑县。元省穆陵。仍入临朐。至元二年,并入益都。二十五年,复置。高苑,下。宪宗七年,省行长山县入之,本属行淄州,来属木路。乐安,下。寿光。下。   州八:   潍州。下。金潍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旧领司候司,北海、昌邑、昌乐三县。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北海。是年,省各州录事司、司候司入倚郭县。至元三年,省昌乐县入北海,领县二:   北海,下。州治改。昌邑。下。   胶州。下。金胶西县,属密州。至元二十四年,旧志作太祖二十四年,误甚。据《齐乘》改。于县置胶州,析莱州之即墨县、密州之高密县来属。领县三:   胶西,中。州治所。即墨,下。高密。下。后至元三年。立潍川乡景芝杜巡检司。   密州,下。金故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旧领司候司,诸城、安邱、高密、胶西四县。后胶西、高密二县析隶胶州。宪宗三年,又省司候司入诸城县。领县二:   诸城,下。州治所,有中外二城。安邱。下。   莒州。下。金故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旧领司候司,莒、日照、沂水三县。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莒县。皇庆二年,析沂水地,置蒙阴县。领县四:   莒,下。州治所。后至元间,参政马睦火以城大难守,截去西南北三面,止修东北隅为今治。沂水,下。至元二年,省行泰安州泰安县入之。后至元二年,立穆凌关巡检司。日照,下。蒙阴。下。皇庆二年,析沂水之龙寨镇置。旧志:旧名新泰。中统二年。省入沂水。按新泰省入莱芜在至元二年。后复置,旧志误也。   沂州。下。金故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领县二:   临沂,中。州治所。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之。至正十六年,置河南廉访司。费。下。治祚城。   滕州。下。金故州,属山东西路。元初,隶益都路。旧领滕、邹、沛三县。至元初,析沛县入济宁路。领县二:   滕县,下。州治所。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之。至正戊子,升徐州为路,割滕、峄、邳、宿四州隶之,迁滕县于薛城,割滕之西南四乡治之。东南六乡,州自治之。邹县。下。   峄州。下。金兰陵县,属邳州。元初,于县置峄州。至元二年,又省县入州。李璮为益都路行省,以其姻亲胡甲知沂州,峄州畏其逼,尽割州东二十里外与之,后遂因而不改。   博兴州。下。金博兴县,属益都府。元初,升为州。   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   济南路。上。金济南府,属山东东路。元初,改济南路。旧领淄、凌二州。至元二年,析淄州隶淄莱路,陵州隶河间路,以滨、隶二州来属。户六万三千二百八十九,口十六万四千八百八十五。旧领历城、临邑、齐河、章邱、禹城、长清、济阳七县。至元二年,析临邑隶河间路,长清隶泰安州,禹城隶曹州,齐河隶德州,析淄州之邹平县来属。领司一:   录事司。   县四:   历城,中。倚郭。金末,土人阻水立县,号曰水寨。元初,始移置今县。章邱,上。邹平,上。济阳。中。新市镇,旧属临邑。至元二年,并入本县。拨户一千二百四十,置长官司,管抚下差税,直隶本路。曲阳镇,有庙学。   州二:   棣州。上。金故州,属山东东路。元初,滨棣自为一路。中统三年,改置滨棣路安抚使司。至元二年,与滨州俱隶济南路。旧领司候司,厌次、商河、阳信三县。元初,析沧州无棣县之半来属。其半仍属沧州。至元二年,省司侯司入厌次县。领县四:   厌次,中。倚郭。商河,中。信阳,中。宋大中祥符间,与厌次县互易其地,元因之。无棣。下。元初,析无棣县半入沧州,以县之三乡来属。沧州亦有无棣县,故此县又称东无棣。   滨州。中。金故州,属山东东路。旧领司侯司,渤海、利津、蒲台、沾化四县。至元二年,省司候司入沾化县,析蒲台县隶般阳路。领县三:   渤海,中。倚郭。利津。下。本渤海县之永利镇,金置县,元初因之。沾化。下。宋升招安镇为县,金改为沾化。   般阳路。下。金淄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济南路。中统四年,升淄州路,以淄、登、莱三州隶之,治淄州。至元二年,改淄莱路。二十四年,改般阳路。旧领淄川、长山、邹平、高苑四县。大宗在潜,置新城县。旧史本纪作至元十九年事。至元二年,析邹平隶济南路,高苑隶益都路,以滨棣路之蒲台县来属。户二万一千五百三十,口十二万三千一百八十五。领司一。   录事司。   县四:   淄川,中。倚郭。长仙,中。新城,中。本长山县驿台镇。太宗以人民完聚,置县曰新城,以田镇、索镇隶之。至元十九年,并淄莱路田索二镇,仍于驿台立新城县。蒲台。中。本下县。至元二年,升中。   州二:   莱州。中。金故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至元元年,改隶本路。旧领录事司,掖、莱阳、即墨、胶水、招远五具。至元二年,省录事司入掖县。二十四年,析即墨县入胶州。领县四:   掖,中。倚郭。西田场有庙学。招远,下。本掖县地。金初,置青峰县。后改今名。莱阳。下。   登州。下。金故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至元元年,改隶本路。至正十一年,立山东分元帅府于本州。领县四:   蓬莱,下。州治所。黄县,下。福山,下。伪齐刘豫以登州之雨水镇为福山县,杨疃镇为栖霞县。栖霞。下。   宁海州。下。金故州,属山东东路。元初,隶益都路。至元九年,直隶中书省。户五千七百十三,口一万五千七百四十二。领县二:   牟平,中。州治所。文登。下。   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   大同路。上。金西京大同府,属西京路。元初因之。至元十九年罢。后复置。二十五年,改大同路总管府。至大元年,省宣慰司,以大同路隶中都留守司。司罢,复置宣慰司,隶中书省。旧领大同、云中、宣宁、怀安、天城、白登、怀仁七县。元初,析怀安、天城二县隶宣德府。至元二年,省云中入大同县。三年,置平地县。金大同府旧有宁边州、宁边县。至元中,分其地入武、朔二州。户四万五千九百四十五,口十二万八千四百九十六。领司一。   录事司。   县五:   大同中。倚郭。白登,下。至元二年,废为镇。隶大同县,寻复置。宣宁,下。平地,下。本平地寨。至元二年,省入丰州。二年复置。怀仁。下。   州八:   弘州。下。金故州,属西京路。元初因之。旧领司候司。襄阴、顺圣二县。金贞祐二年,置大宁县,旋废。至元中,析顺圣县隶宣德府,又省司候司及襄阴县入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