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 - 第 74 页/共 398 页
至元元年十一月壬寅,兴国路地震。十二月丙子,安庆路地震,所属宿松、太潮、灊山三县同时俱震。庐州、蕲州、黄州亦如之。是月,饶州亦地震,二年正月乙丑,宿松地震。五月壬申,秦州山崩。三年八月辛巳夜,京师地震。壬午,又震,损太庙神主,西湖寺神御殿璧倾,祭器皆坏。顺州、龙庆州及怀来县皆以辛巳夜地震,坏官民庐舍,伤人及畜牧。四年春二月乙酉,奉圣州地震,保安州及瑞州路新昌州地震。六月,新州路灵山裂。七月己酉,保安州地震。丙辰,巩昌府山崩。八月辛丑,宣德府地大震,改宣德为顺宁府。丙子,京师地震,日凡二、三,至乙酉乃止。密州安丘县地震。六年六月己亥,素州成纪县山崩地裂。
至正元年二月,汴梁路地震。二年四月辛丑,冀宁路平晋县地震,声如雷鸣,裂地尺余,民居皆倾仆。五月,济南山崩水涌。七月,惠州罗浮山崩,心二十七处,坏民居无算。十二月乙酉,京师地震。三年二月,钧州之新郑、密县地震。六月乙巳,秦州秦安县南坡崩裂,压死人畜。七月戊辰巩昌山崩,人畜死者众。十二月,胶州及属邑高密地震。四年八月,莒州蒙阴县地震。十二日,东平路东阿,阳谷、平阴三县及汉阳地震。五年春,蓟州地震,所领四县及东平汶上县亦如之。十二月乙丑,镇江地震。六年二月,益都路益都、昌乐、寿光三县。潍州北海县,胶州即墨县地震。三月,高苑县地震,坏民居。六月,广州增城县罗浮山崩,水涌溢,溺死百余人。九月戊午,邵武地震,翌日地中有声如鼓,夜复如之。七年二月,益都临淄、临朐,潍州之昌邑、胶州之高密、济南之棣州地震。三月,东平路东阿、阳谷、平阴三县地震,河水动摇。五月,临锱地又震,七日乃止。河东地坼泉涌,崩城陷屋,伤人民。十一月,镇江丹阳县地震。九年六月,台州地震。七月庚寅,泉州大风雨。永春县南象山崩,压死者众。十年,冀宁徐沟县地震。五月甲子,龙兴宁州大雨,山崩数十处。丙寅,瑞州上高县蒙山崩。十月乙酉,泉州安溪县后山鸣。十一年四月,冀宁路汾、忻二州,文水、平晋、榆次、寿阳四县,辽州之揄社,怀庆之河内、修武二县及孟州同时地震,声如雷霆,圯房屋,压死者甚众。八月丁丑,中兴路公安、松滋、枝江三县,峡、荆门二州地震。十二年二月丙戌,霍州灵石县地震。闰三月丁丑,陕西地震,庄浪、定西、静宁、会州尤其,移山湮谷,陷没庐舍。有不见其迹者。会州公廨墙圯,得弩五百余张,长丈余,短者九尺,人莫能开挽。十月丙午,霍州赵城县霍山崩,涌石数里,前三日,山鸣如雷,禽兽惊散。十三年三月,庄浪、定西、静宁、会州地震。七月,汾州白彪山坼。十四年四月,汾州介休县地震,泉涌。七月,孝义县地震。十一月,宁国路地震,所领宁国、旌德二县亦如之。淮安路海州地震。十二月己酉,绍兴地震。十五年四月,宁国敬亭、麻姑、华阳诸山崩。六月丁丑,冀宁之德州地震。十六年春,蓟州地震,凡十日,所领四县亦如之。六月,雷州地大震。十七年十月,静江路东门地陷,城东石山崩。十二月丁酉,庆元路象山县鹅鼻山崩,有声如雷。十八年二月乙酉,冀宁临州地震。五月,益都地震。十九年正月甲午,庆元地震。二十年二月,延平顺昌县地震。二十二年三月,南雄路地震。二十三年十二月丁巳,台州地震。二十五年十月壬申,兴化路地震,有声如雷。十二月洛阳山鸣。二十六年三月,海州地震如雷,赣榆县吴山崩。六月,汾州介休县地震。绍兴山阴县卧龙山裂。七月辛亥,冀宁路徐沟县,石、忻、临三州,汾之孝义、平遥二县同日地震,有压死者。丙辰,泉州同安县三秀山崩。是月、河南府巩县大霖雨,地震山崩。十一月辛丑,华州蒲城县洛岸崩,雍水,绝流三日。十二月庚午,华州之蒲城县洛水和顺崖崩,其崖戴石,有岩穴可居,是日压死辟乱者七十余人。二十七年五月,山东地震。六月,沂州山石崩裂,有声如雷。七月丙戌,静江灵川县大藏山石崖崩。十月丙辰,福州雷雨,地震。十二月庚午,又震,有声如雷。二十八年六月,冀宁文水、徐沟二县。汾州孝义、介休二县,临州、保德州,隰之石楼县及陕西皆地震。七月,辽阳鸡鸣山崩。十月辛巳,陕西地又震。二十九年正月,中都地震。
至元元年十月壬子,恩州历亭县进嘉禾,一茎九穗。十一月丁酉,太原临州进嘉禾二茎。四年十月辛未,太原进嘉禾二本,异亩同颖。六年九月癸巳,恩州进嘉禾,一茎三穗。七年夏,东平府进瑞麦,一茎二穗。三穗、五穗者各一本。十一年,兴元凤州进麦,一茎七穗;谷一茎三穗。十四年八月,嘉禾生襄阳。十七年十月,太原竖州进嘉禾六茎。十八年八月壬寅,瓜州屯田进瑞麦,一茎五穗。二十年癸巳,斡端宣慰司刘恩进嘉禾,同颖九穗、七穗、六穗者各一。二十三年五月,广元路阆中麦秀两歧。二十四年八月,浚州进瑞麦,一茎九穗。九月,中兴路生嘉禾,一穗九茎。二十五年八月,袁州萍乡县进嘉禾。二十六年十二月,宁州民张世安进嘉禾一本。二十九年二月壬申,泽州献嘉禾。三十一年,嘉禾生京畿,一茎九穗。
大德元年十一月辛未,曹州禹城县进嘉禾,一茎九穗。九年,嘉禾生应州山阴县。
至大三年九月,河间路献嘉禾,有异亩同颖及一茎数穗者,敕绘为图。
皇庆二年八月,嘉禾生浑源州,一茎四穗。
延祐四年九月,南城产嘉禾。七年五月,鄱阳进嘉禾,一茎六穗。
至治元年十月壬子,左丞相拜住献嘉禾,两茎同穗。二年八月,蔚昌府献嘉禾。
泰定元年十月,成都县谷一茎九穗。
后至元四年五月,彰德临彰县麦秀两歧,有三穗者。
至正元年,延平顺昌具嘉禾生,一茎五穗。冀宁太原县有嘉禾,异亩同颖。三年八月,晋宁临汾县嘉禾生,有五穗至八穗者。六年,洛阳产瑞麦,一茎三、四穗。十年,彰德路谷、麦双穗。十六年,大同路秦城乡嘉禾生,一茎二穗、五穗,有九穗者。有异茎而同穗者。二十六年五月,洛阳县康家庄有瑞麦,一茎五穗、双穗、三穗者甚众。
卷四十六 志第十三
○地理一
自唐末疆域分袭,历五代至宋,辽与西夏尚据边垂。金灭辽克宋,赵氏南迁,划分南北。又历百余年,而元兴。迨世祖取江南,中国始统于一姓焉。元之疆域,九州而外,幅员尤广。世祖以前,阿母河、别失八里俱置尚书行省。至元初,别失八里、火州、斡端等处俱置宣慰司。又太祖分东边之地封诸弟,分西北边之地封诸子。其后,皇孙旭烈兀建国波斯,与术赤、察合台之后,并为三大藩。职方之志,宜考其山川与其疆域之沿革,以次于十一行省之后,不应如旧史《地理志》之褊狭也。然旧志实本于《大一统志》与《经世大典》,官修之籍既不足征,其局于褊狭宜哉。今为《地理志》亦仍前史之旧,订其舛讹,补其夺漏而已。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中书省。统河北、山东西之地,谓之腹里,领路二十九,州八,属府三,属州八十三,属县三百四十四。
大都路。金之中都曰大兴府。太祖十年,克中都,改燕京路,总管大兴府。世祖中统元年,车驾幸燕京。五年,建为中都,大兴府仍旧。至元四年,始于中都之东北筑新城而迁都焉。京城方六十里,十一门:正南曰丽正,南之右曰顺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东曰安贞,北之西曰德钵,正东曰崇仁,东之右曰齐化,东之左曰光熙,正西曰和义,西之右曰肃清,西之左曰平则。大内南临丽正门,正衙曰大明段,曰延春阁。宫城周回九里三十步,分六门,正南曰崇天,崇天之左曰星拱,右曰云从,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厚载。崇天门外有石桥三,中为御过星拱门,南有御膳亭,亭东有扶辰堂,为百官会集之所。厚载门北为御苑,外周垣红门十有五,内苑红门五,御苑红门四,大明门在崇天门内,大明殿之正门也。日精门在大明门左,月华门在其右。大明段为登极、正旦、寿节会朝之正衙。寝殿后连香阁,文思殿在寝殿东,紫檀殿在寝殿西,宝云殿在寝殿后。凤仪门在东庑中,麟瑞门在西庑中。凤仪门外有内藏库二十所。嘉庆门在后庑宝云殿东,景福门在殿西,延春门在殿后;延春阁之正门也。懿范门在延春左,嘉则门在延春右。延春阁寝殿后有香阁。慈福殿又曰东暖殿,在寝殿东。仁明殿又日西暖殿,在其西。景耀门在左庑中,清灏门在右庑中。玉德殿在清灏门外,有东西香殿。宸庆殿在玉德殿后,有东西更衣段。隆福殿在大内西兴圣之前。光天门,光天殿正门也,崇华门在光天门左,膺福门在其右。光天殿后有寝殿。青田门在左庑中,明辉门在右庑中。寿昌殿又曰东暖殿,嘉禧殿又曰西暖殿。文德殿在明辉门外,又曰木丹北殿,皆木丹木为之。盝顶殿在光天殿西北,后有盝顶小殿。香殿在宫垣西北隅,有前后寝殿。文宸库在宫垣西南隅。酒房在东南隅,内庖在酒房北。兴圣宫在大内西北万寿山正西。后有寝殿。兴圣门,殿之北门。明华门在左,肃章门在右。宏庆门在殿之东庑中,宣则门在西庑中。凝晖楼在宏庆南,延颢楼在宣则南。嘉德殿在寝殿东,宝意殿在其西。山字门在兴圣宫后,延华阁之正门也,东西殿在阁西左右。芳碧亭在延华阁后圆亭东,徽青亭在圆亭西。兴哥儿殿在延华阁右,木香殿在殿后。东盝顶殿在延华阁东版垣外,后有寝殿。盝顶之制,三掾其顶,如之平,故名。西盝顶殿在延华阁西版垣外。学士院在延华阁后。万寿山在大内西北太液池之阳,金人名琼华岛,至元八年赐今名。广寒殿在山顶,中有小玉殿。仁智殿在山之半。金露亭在广寒殿东方。壶亭,又曰线珠亭,自金露亭前复道登焉。瀛测亭在温石浴堂后,荷叶殿在方壶亭前。温百浴室在瀛州亭前。圆亭,又曰胭脂亭,在荷叶殿稍西,为后妃添妆之所,八面介福殿在仁智殿东,延和殿在西。更衣殿在山东。太液池在大内西,仪天殿在池中圆坻上。半山台在仪天殿前。御苑在隆福宫西,香殿在石假山上,殿后有石堂。红门外有太子斡耳朵荷叶殿,上有香殿,左有圆殿,在山前圆顶上。歇山殿在圆殿前,东西亭在殿后东西,水心亭在殿池中。棕毛殿在假山东,偏后有盝顶殿。仪鸾局在殿前三红门外西南隅。九年,改为大都。十九年,置留守司。二十一年,置大都路总管府。二十七年,改都总管府。至大中,本路达鲁花赤莫吉,买灵椿里周氏地十九亩,建公署。旧领通、蓟、涿、霸、雄、保、遂、安肃、檀、顺、易十一州,太宗十一年析保、雄、易、遂、安肃五州为顺天路,后又升安次、同安二县为州,漷阴县为漷州,与雄、易二州并来属。至元二十三年,又析雄、易二州棣保定路。延佑三年,升缙山县为龙庆州来属。旧领大兴、宛平、安次、漷阴、永清、宝坻、香河、昌平、武清、良乡十县,太宗七年析安次县隶霸州,至元十三年升漷阴县为漷州,以武清、香河二县隶之。户十四万七千五百九十,口四十一万一千三百五十。领院五,左、右警巡院二,初设警巡院三,至元四年省其一,以左右二院分领坊市。南城警巡院,大德九年,增置。分治四隅警巡院二。至大三年,增置。
县六:
大兴,赤。金改辽析津县为大兴县,元因之。宛平,赤。金故县与大兴分治郭下。良乡,下。永清,下。宝坻,下。昌平。下。皇庆二年徙县治于新店。
州十:
涿州。下。金故州,属中都路。太宗八年,升涿州路。中统四年,复降为州,旧领范阳、固安、新城、定兴、奉先五县。固安升为州,新城后隶雄州,定兴后隶易州。领县二:
范阳,下。倚郭。有盝顶殿。房山。下。金万宁县,后改奉先。至元二十七年改今名。
霸州。下。宋故州,治文安县,属河北东路。金改治益津县,居中都路。旧领益津、文安、大城、信安四县。金升信安县为镇安府,元初并入本州。至元四年,置保定县。旧志:金置信安军。乃镇安府之误。领县四:
益津,下。倚郭。中统四年省。至元四年复置。有平曲水寨。文安,下。大城,下。保定,下。金隶雄州,至元二年省入益津,四年复置,改隶霸州。
通州。下。金故州,属中都路。领县二:
潞县,下。倚郭。三河。下。
蓟州。下。金故州,属中都路。领县五:
渔阳,下。倚郭。丰润,下。本玉田县之永济务,金大定二十七年升为县,后避讳改丰润。太祖十年,升为润州,至元二年省入玉田。未几,以当冲要,复置。后又废,十三年再且。玉田,下。遵化。下。平谷。下。本渔阳县大王镇,金升为平峪县。至元二年,省入渔阳县。十三年复置,省峪为谷。
漷州。下。金漷阴县,属大兴府。至元十三年,升漷州,漷阴县旧治在城南隅,升州后迁治于河西务,至正间复移旧治。以大兴府之武清、香河二县来属。领县二:
香河,下。本武清县地,辽析置。武清。下。
顺州。下。金故州,属中都路,旧领温阳、密云二县,元初省县入州。
檀州。下。辽故州,金初省入顺州,元初复置。
东安州。下。金安次县,属大兴府。太宗七年,改属霸州;中统四年。升为东安州。
固安州。下。金固安县,属涿州。宪宗九年,改属霸州。又改隶大兴府。中统四年,升为固安州。下。
龙庆州。下。金缙山县,属德兴府。至元三年,省入怀来县。五年,复置,改属宣德府奉圣州。延祐三年,升为龙庆州,改隶大都路。皇庆元年,建行宫凉殿。至治元年,又作行殿于流怀池。领县一:
怀来。下。金怀来县,后更名妫川,属德兴府。元初复旧名,延佑二年改属本州。
上都路。金恒州地。元初为札刺儿、兀鲁特两部分地。宪宗六年,世祖命刘秉忠建城于恒州东、滦水北之龙冈。中统元年,赐名开平府。五年,建为上都。有重城。外城用十六里三百三十四步,南、北各有一门。东、西各二门。内城周六里三百三十步,东、西、南各一门。正南门曰明德门,内有大明殿,门左曰星拱,右曰云从。有仪天殿,门左门曰精,右曰月华。宝云殿,侧有东西暖阁。宸丽殿,侧有东西香殿。玉德殿,后有寿昌堂、慈福殿。有紫檀阁。连香阁、延春阁。其前拱辰堂,为百官议政之所。后御膳房、凝晖楼,侧有绿珠、瀛州二亭。有金露台。世祖又迁宋汴京之熙春阁于上都,为大安阁。阁后为鸿禧、睿思二殿。城东南又有东、西凉亭,为驻跸之处。至元二年,置留守司。五年,置上都路总管府。十八年,升上都留宁司,兼行本路总管府事。户四万一千六十二,口十一万八千一百九十一。领院一:
警巡院。
县一:
开平。上。金清塞县,中统元年改今名。
府一:
顺宁府。金宣德州,属西京路。元初为宣宁府,太宗七年改山东路总管府。中统四年改宣德府,仍隶上都路。延佑五年,改隶大都路。泰定元年,复隶上都留守司。后至元三年,以地震改顺宁府。旧领录事司,宣德、宣平二县。元初以宏州之顺圣县来属。至元二年,省录事司入宣德县。领县三:
宣德,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德兴府之龙门县入之。二十八年,又割龙门县地属云州。宣平,下。金置县于大新镇。元初移治辛南庄。顺圣。下。
府领州二:
保安州,下。金德兴府,属西京路。至元三年,改奉圣州,后至元二年以地震改保安州。旧领德兴、妫川、缙山、望云、矾山、龙门六县。中统四年升望云县为云州,至元二年省矾山县入永兴,元初改金德兴为永兴县。龙门县入宣德府之宣德,三年省缙山县入怀来,元初改金妫川为怀来县。五年复置缙山县,改隶宣德府,延祐三年徙怀来隶龙庆州。领县一:
永兴。下。倚郭。至元六年省入本州。未几复置。延祐六年并入奉圣州。
蔚州。下。金故州,属西京路。至元二年,省州入灵仙县,隶弘州。是年复为蔚州。至大元年升蔚昌府。后复为蔚州,隶宣德府。领县五:
灵仙,下。灵邱,下。飞狐,下。定安,下。广灵。下。
州五:
兴州。下。金故州,属北京路。至元三年改属上都路。旧领兴安、宜兴二县。天历元年,升宜兴为州。后至元五年,省兴安县入本州。
宜兴州。中。金宜兴县,属兴州。元初省入兴州。至元二年,复置。天历元年,升为州。俗称小兴州。以兴州为大兴州。
松州。下。金松山县,属大定府。中统三年,升为松州,仍存县。至元二年,省县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