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通志 - 第 282 页/共 1359 页
田供给军储达噜噶齐一人都指挥使三人副都指挥使二人佥事二人经厯二人知事二人照磨一人所属行军千户所千户七人把门千户
二人本投下达噜噶齐一人长官副长官各一人庐江县达噜噶齐一人主簿一人儒学教授一人左阿克苏卫职掌与右阿克苏卫同设官亦
同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达噜噶齐一人万户一人副万户一人经厯知事各一人所属千户所三翼达噜噶齐三人千户三人副千户三人
唐古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总领河西军以备征讨都指挥使三人副都指挥使二人佥事二人经厯照磨知事各二人千户所九翼正千户副千
户各九人儒学教授一人蒙古教授一人桂齐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达噜噶齐一人都指挥使二人副都指挥使二人佥事二人经厯知事各二
人照磨二人千户所八翼每翼置达噜噶齐一人千户一十六人延安屯田打捕总管府掌析居放良人户并乌兰济苏田地北来蒙古人户达
噜噶齐一人总管同知各一人经厯知事各一人打捕屯田官一十二人大寍海阳等处屯田打捕所掌北京平滦等路析居放良布哷齐等户
都指挥使三人副都指挥使二人佥事二人经厯知事各二人照磨一人所属行军千户所十翼达噜噶齐十人副达噜噶齐千户副千户各十
人弩军千户所一翼达噜噶齐一人千户一人屯田左右千户所二翼达噜噶齐二人千户二人西域亲军都指挥使司达噜噶齐一人都指挥
使副都指挥使各二人佥事二人经厯知事各二人照磨一人所属行军千户所千户十三人把门千户二人儒学教授一人宗仁蒙古侍卫亲
军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三人副都指挥使二人佥事二人经厯知事各二人照磨一人所属蒙古军千户所十翼千户二十人屯田千户所千
户四人儒学教授一人蒙古教授一人山东河北蒙古军大都督府掌各路军民科差及调遣总摄军马公事大都督三人同知一人副使一人
经厯一人都事二人照磨一人所属左万户府万户一人副万户一人经厯知事各一人千户九翼千户十一人右万户府设官同千户九人巴
图万户府达噜噶齐一人万户一人副万户一人经厯知事各一人千户七翼千户七人哈达万户府达噜噶齐一人万户一人经厯知事各一
人千户八翼千户八人蒙古回回水军万户府达噜噶齐一人万户一人副万户一人经厯知事各一人千户八翼达噜噶齐二人千户六人奇
图噶万户府达噜噶齐一人万户一人副万户一人经厯知事各一人千户七翼千户七人噶必雅齐千户一翼千户一人洪泽屯田千户一翼
达噜噶齐一人千户副千户各一人左翼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三人副都指挥使二人佥事三人经厯知事各二人照磨一人
千户所七翼正千户副千户各七人知事七人蒙古字教授一人儒学教授一人右翼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设官与左翼同所属千户所
十二翼正副千户各十二人蒙古字教授一人儒学教授一人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掌领上都路元籍军人兼鄂勒之事设官亦与左翼同所
属锡迪千户翼正达噜噶齐一人副达噜噶齐一人正千户副千户各一人知事一人布哈千户翼正达噜噶齐一人副达噜噶齐一人正千户
副千户各一人托克托穆尔千户翼正达噜噶齐一人副达噜噶齐一人正千户副千户各一人知事一人大呼都拉千户翼正达噜噶齐一人
副达噜噶齐一人正千户副千户各一人知事一人扬千户翼正达噜噶齐一人副达噜噶齐一人正千户副千户各一人知事一人密喇卜和
卓千户翼正达噜噶齐一人副达噜噶齐一人正千户副千户各一人知事一人】
(臣)等谨按枢密院金太祖天辅七年始置掌凡武备机密之事元则制昉于中统四年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宫禁宿卫边庭军役征
讨戍守节制调度诸务无不由之设院同于金而元制尤重官属亦繁其时或平章议事或分镇制边屡有增设而知院以下所隶者众葢唐宋
之制屯田营缮综于工部扈卫统于十六卫率府统于詹事府各有攸属而元悉于枢密院隶之领之以重秩综之以庶政职既不同制亦迥异
若元初有行枢密院国有征伐乃置为一方一事而设史称某处行枢密院事已则罢非制所常设故不备列云
大都督府 【元置大都督府管领左右钦察两卫龙翊侍卫东路蒙古军元帅府及万户府哈喇娄万户府大都督三人同知二人副都
督三人佥都督事二人经厯都事各二人管句照磨各一人所隶右钦察卫达噜噶齐一人都指挥使二人副使二人佥事二人经厯知事照磨
各二人其属行军千户十八所达噜噶齐各一人千户三十六人屯田千户所二达噜噶齐二人千户二人儒学教授一人蒙古字教授一人左
钦察卫都指挥使三人副都指挥二人佥事二人经厯知事各二人照磨一人其属行军千户所十翼千户十人守城千户所一翼达噜噶齐一
人千户一人屯田千户所一翼设官同有儒学教授一人龙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三人副都指挥使二人佥事二人经厯一人知
事二人照磨一人其属行军千户所达噜噶齐一人千户六人副千户一人屯田钦察千户所达噜噶齐一人千户一人蒙古字教授一人儒学
教授一人哈喇娄万户府掌守禁门及应直宿卫达噜噶齐一人万户一人经厯知事各一人其属千户所三翼千户三人】
(臣)等谨按扈卫禁门及应直宿卫之职唐宋以来皆属环卫及三署郎官卫尉诸署元则招集哈喇娄军人六万户府移屯襄阳寻复
改隶大都督府而于扈卫禁门应直宿卫之职则与古未尝不同云
御史台 【金置御史台掌纠察朝仪弹劾官邪勘鞫官府公事凡内外刑狱所属理断不当有陈诉者付台治之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无员额侍御史二人掌奏事判台事治书侍御史二人掌同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二人遇朝对立于龙墀之下专劾朝者仪矩监察御史十二人
掌纠察内外非违刷磨诸司察帐监察礼及出使之事其属典事二人架阁库管句一人检法一人狱丞一人元置御史台大夫二人中丞二人
侍御史二人治书侍御史二人经厯一人都事二人照磨一人承发管句狱丞一人架阁库管句兼承发一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监察御史三十
二人职掌与金同】
行御史台 【元置诸道行御史台以监临各省其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江浙江西湖广三省统江东江西浙东浙西湖南湖北广东广
西福建海南十道大夫一人中丞二人侍御史二人治书侍御史二人经厯一人都事二人照磨一人架阁库管句一人承发管句兼狱丞一人
监察御史十人陕西诸道行御史台统汉中陇北四川云南四道大夫一人中丞二人侍御史二人治书侍御史二人经厯一人都事二人照磨
一人架阁库管句一人承发管句兼狱丞一人监察御史二十人】
(臣)等谨按御史台金元制略同而设官不一元至元五年始建英宗至治以后厥制乃定纠察百僚弹劾政治内有监察院隶之外有
廉访司承之执纪纲肃风宪为职綦要至行御史台之职金熙宗皇统二年曾定行台官品而制不详故金史百官志不载元则至元十四年后
始置是职分江南陕西诸道秩与内台等其所掌统摄各道宪司而总诸内台此其为制内外相维专纠庶政故行御史台设官亦多且重与行
枢密院随置随罢因事偶设者不同
肃政廉访司
【元初设提刑按察司至元二十八年改肃政廉访司共二十二道每道廉访使二人副使二人佥事四人两广海南止二人经厯知事照
磨兼承发管句各一人其内道八隶御史台有山东东西道济南路置司河东山西道冀寍路置司燕南河北道真定路置司河北河南道汴梁
路置司山南江北道中兴路置司淮西江北道广州路置司江北淮东道扬州路置司山北辽东道大寍路置司江南十道隶江南行台江东建
康道寍国路置司江西湖东道龙兴路置司江南浙西道杭州路置司浙东海右道婺州路置司江南湖北道武昌路置司岭北湖南道天临路
置司岭南广西道静江府置司海北广东道广州路置司海北海南道雷州路置司福建闽海道福州路置司陕西四道隶陕西行台陕西汉中
道凤翔府置司河西陇北道甘州路置司西蜀四川道成都路置司云南诸路道中庆路置司】 (臣)等谨按元改按察使为肃政廉访司虽
监制各路实统隶于内台及各行台故附于御史台之后非若金之按察使不隶于御史台而所掌皆镇抚人民稽察边防军旅诸事且有兼宣
抚使之职者故不同云
登闻鼓院 【金置知登闻鼓院同知登闻鼓院事掌奏进告御史台登闻鼓台理断不当事无员额又知法二人以谏官兼之元不置】
登闻检院 【金置知登闻检院同知登闻检院事掌奏进告尚书省御史台理断不当事又知法二人元不置】
(臣)等谨按宋制登闻检院属门下省金制则属御史台故附载于御史各职之后焉
审官院 【金置审官院掌奏驳除授失当事知院一人同知审官院事一人元不置】
(臣)等谨按金制审官院掌封驳事葢唐之给事中宋之司谏正言之职也
谏院 【金置谏院有左谏议大夫右谏议大夫左司谏右司谏左补阙右补阙左拾遗右拾遗皆无员缺元不置】
(臣)等谨按金史百官志审官院列于翰林学士院之后谏院杂于诸监寺之中然其职掌封驳谏诤拾遗补阙各有攸司兹移载于御
史台之后以从其类
大宗正府 【金置大宗正府掌敦睦纠率宗属判大宗正事一人同判大宗正事一人同佥大宗正事一人大宗正丞一人章宗太和六
年避讳改宗正为睦亲知事一人元置大宗正府扎鲁古齐四十二人郎中二人员外郎二人都事二人承发架阁库管句一人】
(臣)等谨按金制大宗正府其职奉王命纠宗属而己元初则于府置断事官曰扎鲁古齐会决庶务诸王驸马蒙古色目人等犯公事
及汉人有罪悉掌之逮泰定帝致和以后上都太尉所属者归宗正府其路府州县蒙古汉人词讼则悉归刑部焉葢其时上都大都与诸路中
外不同故因初制而特加变通云
大司农司 【金宣宗兴定六年置司农司兼采访公事大司农一人卿三人少卿三人知事二人元置大司农司凡农桑水利学校饥荒
之事悉掌之置大司农四人卿二人少卿二人丞二人经厯一人都事二人架阁库管句一人照磨一人所属籍田署掌耕种籍田以供宗庙祭
祀署令一人署丞一人供膳司掌供给应需货买百色生料达噜噶齐一人提点一人司令一人丞一人辅用库大使副使各一人兴中州等处
油户提领所提领一人大使副使各一人蔚州面户提领所提领一人副使一人永平屯田总管府达噜噶齐一人总管一人同知一人知事一
人所辖昌国济民丰赡三署各置署令一人署丞一人】
(臣)等谨按元大司农司掌农桑储积之事与唐宋略同金则置司农卿以下迭出巡按察官吏臧否而黜陟之使节所过奸吏屏息同
于唐宋之观察处置元之廉访意在澄叙官方而于司农之掌迥殊矣
劝农使司 【金置劝农使一人副使一人掌劝课天下力田之事元不置】
三司 【金置三司掌劝农盐铁度支户部三科等事使一人副使一人佥三司事一人同佥三司事一人掌盐铁度支判官三人参议规
措审计官三人知事二人句当官二人管句架阁库一人知法三人元不置】
(臣)等谨按三司起于唐末五代特重其职至宋而专掌财赋皆以重臣领之金泰和以后以省户部宫故置是职然其所以经理财赋
者仍不外户部三科之制焉
翰林兼国史院 【金制国史院置监修国史修国史同修国史编修检阅官修辽史刊修官编修官翰林学士院掌制譔词命置翰林学
士承旨翰林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翰林直学士翰林侍制翰林修撰应奉翰林文字元置翰林兼国史院承旨六人学士二人侍
读学士二人侍讲学士二人直学士二人待制五人修撰三人应奉翰林文字五人编修官十人检阅四人典籍二人经厯都事各一人】
(臣)等谨按金制分国史翰林为二院元则以翰林兼国史合为一院又按元一统志及析津志有滦京翰林分院葢别立官署于上都
者元史百官志不载谨附识于此
蒙古翰林院 【元置蒙古翰林院掌译写一切文字及颁降玺书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置承旨七人学士二人侍读学士
二人侍讲学士二人直学士二人待制四人修撰二人应奉五人经厯都事各一人承发架阁库管句一人所隶蒙古国子监祭酒一人司业二
人监丞一人蒙古国子监博士二人助教二人教授二人学正学录各二人】
内八府宰相 【元置内八府宰相掌诸王朝觐傧介之事】
(臣)等谨按元史称内八府宰相遇有诏令则与蒙古翰林院官同译写而润色之其贵近宠异迥越侪等故有宰相之名然终元之世
迄无除授宣命之诏惟成宗大德九年以默齐图等八人为之其秩视二品云
集贤院 【元置集贤院掌提调学校征求隐逸召集贤良之士大学士五人学士二人侍读学士二人侍讲学士二人直学士二人经厯
一人都事二人待制一人修撰一人兼管句承发架阁库一人所隶国子监察酒一人司业二人监丞一人典簿一人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学正
二人学录二人兴文署署令一人以翰林修撰兼之署丞一人以翰林应奉兼之典簿一人】
(臣)等谨按唐元宗开元中始置集贤殿书院设学士直学士等职宋仍唐制而与昭文史馆谓之三馆所司者秘书图籍耳惟元之集
贤则掌提调学校征求隐逸之事故国子监诸职隶焉而许衡之为国子祭酒实兼集贤大学士盖其职本相统也然则集贤之名虽沿唐宋而
官守不同矣至金之国子监则无所隶属而设官悉与元同惟别置国子校勘国子书写官此又与元制稍殊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