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通典 - 第 368 页/共 410 页

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等处宣抚司 【至元二年授雅州碉门安抚使高保四虎符高保四言碉门旧有城邑中统初为宋人所永众依山为栅去碉门半舍欲复成故城便于守佃敕秦蜀行省彼中缓急卿等相度须得其宜城如可复当助行之三年谕四川行枢密院遣人于碉门岩州西南沿边丁宁告谕官吏军民有愿来归者方便接纳用意存恤百姓贫者赈之愿徒近里城邑者以屋舍给之】   礼店文州蒙古汉军民元帅府   礼店文州蒙古汉军民元帅府 【自河州以下至此多阙其余如朵甘斯乌斯藏积石州之类尚多载籍疏略莫能详录也】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九府三属府二属府二属州三十六军一属县八十一蛮夷种落不在其数 【本省陆站四十八处水站八十四处盐场十二处俱盐井所出井凡九十五眼在成都夔府重庆叙南嘉定顺庆广元潼川绍庆等路所管州县万山之闲】   西蜀四川道廉访司   四川南道宣慰司   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   西蜀四川道廉访司   成都路   嘉定府路   广元路   顺庆路   潼川府   永宁路   成都路   成都路 【上】 宋为益州路又为成都府路元初抚定立总管府设录事司至元十三年领成都嘉定崇庆三府眉邛隆黎雅威茂简汉彭绵十一州后嘉定自为一路以眉雅黎邛隶之二十年又割黎雅属吐蕃招讨司降崇庆为州隆州并入仁寿县隶本府领县九州岛七州领十一县成都 【下唐宋时为成都府治所元至元十三年以本县元管大城内西北隅并入录事司焉】 华阳 【下】 新都 【下】 郫 【下】 温江 【下】 双流 【下 按四川通志元省广都县入双流谨附议】 新繁 【下】 仁寿 【下唐为陵州宋为隆州元至元二十年以此州地荒民散并为仁寿县隶成都府路】 金堂 【下宋属怀安军元初升为怀州而县属如故至元二十年并州入金堂县隶成都府路】 彭州 【下 按四川通志元至元十三年省九陇县入州谨附识】 领二县蒙阳 【下】 崇宁 【下】  汉州 【下】 唐为德阳郡又为汉州自唐至宋苦于兵革民不聊生元中统元年复立汉州 【按四川通志元省雒县入州谨附识】 领三县什邡 【下】 德阳 【下至元八年升为德州十三年仍为县隶成都路十八年复来属】 绵竹 【下至元十三年以户少并入州后复置】  安州 【下】 唐置石泉县宋升为军元中统五年升为安州领一县石泉 【下】  灌州 【下】 宋为永康军后废为灌口寨元初复立灌州至元十三年以导江青城二县户少省入州 崇庆州 【下】 宋为崇庆军元至元十二年立总管府二十年改崇庆州井江原县入州领二县晋原 【下】 新津 【下】  威州 【下】 唐维州宋改威州领保宁通化二县元至元十九年并保宁入州领一县通化 【下】  简州 【下】 至元二十年并附郭阳安县入州二十二年并成都府所属灵泉县来隶而本州岛有平泉以地荒竟废之   嘉定府路   嘉定府路 【下】 宋为嘉定府元至元十二年立总管府设录事司旧领龙游夹江峨眉犍为洪雅五县二十年并洪雅入夹江领县四州二州领三县龙游 【下】 夹江 【下】 峨眉 【下】 犍为 【下】  眉州 【下】 至元十四年隶嘉定路领二县彭山 【下】 青神 【下】  卭州至元十四年立安抚司兼行州事二十一年并临卭依政蒲江三县入州领一县大邑 【下】   广元路   广元路 【下】 宋为利州路端平后地荒民散元宪宗三年立利州治设都元帅府至元十四年罢帅府改为广元路领县二府一州四府领三县州领七县绵谷 【下】 昭化 【下元初并葭萌入焉】  保宁府 【下】 唐隆州又改阆州又为阆中郡后唐为保宁军元初立东川路元帅府至元十三年升保宁府二十年罢元帅府改保宁路初领新得小宁二川后并入阆中县又并奉国入苍溪县新井新政西水总入南部县仍改为府隶广元路领三县阆中 【下倚郭】 苍溪 【下】 南部 【下】  剑州 【下】 宋为普安军又为隆庆府元至元二十年改剑州领二县普安 【下至元二十年并普城剑门入焉】 梓潼 【下】  龙州 【下】 本龙州元宪宗时宋守将王知府以城降至元二十二年并江油清川二县入焉 巴州 【下】 宋领化城难江恩阳曾口上通江下通江六县元至元二十年并难江恩阳二县入化城上下通江二县入曾口 【按四川通志至正四年复置通江县谨附识】 领二县化城 【下】 曾口 【下】  沔州 【下】 至元十四年隶广元路二十年废褒州止设铎水县迁沔州而治焉领三县铎水 【下倚郭】 大安 【下本大安州至元二十年降为县以来属 按元一统志并三泉县入大安县谨附识】 略阳 【下至元二十年并长举及西县入焉】   顺庆路   顺庆路 【下】 宋为顺庆府元中统元年立征南都元帅府至元四年置东川路统军司后改东川府十五年复为顺庆二十年升为路设录事司领县二府一州二府领二县州领五县南充 【下至元二十年并汉初入焉】 西充 【下至元二十年并流溪旧县入焉】  广安府宋为广安军又改宁西军元至元十五年废宁西军二十年升为广安府旧领渠江岳池和溪新明四县后并和溪新明入岳池领二县渠江 【下倚郭】 岳池 【下】  蓬州 【下】 元初立宣抚都元帅府后罢至元二十年立蓬州路总管府后复为蓬州领三县相如 【至元二十年以金城寨入焉】 营山 【下至元二十年并良山入焉】 仪陇 【下至元二十年并蓬池伏虞入焉】 渠州 【下】 宋属潼川府元至元十一年立渠州安抚司二十年罢安抚司以渠州为散郡领二县流江 【下】 大竹 【下至元二十年并邻山邻水入焉】   潼川府   潼川府宋为静戎军又改安静军又升潼川府兵后地荒元初复立府治至元二十年并涪成及录事司入郪县通泉入射洪东关入盐亭铜山入中江领县四州二郪 【下倚郭】 中江 【下】 射洪 【下】 盐亭 【下】  遂宁州 【下】 宋为遂宁府元至元十九年并遂宁青石二县入小溪长江入蓬溪后复改为州领二县小溪 【下】 蓬溪 【下】  绵州 【下】 元初隶成都路至元二十年并魏城入本州岛改隶潼川府领二县彰明 【下】 罗江 【下】   永宁路   永宁路 【下开】 领州一 筠连州 【下阙至元十七年枢密院言四川行省参政行诸蛮夷部宣慰司济逊言先是奉旨以高州筠连州腾川县隶安抚郭汉杰立站今汉杰已并蛮洞五十六有旨济逊所陈卿等与中书议臣等以为宜遗使行视之帝曰此五十六洞如旧隶高州筠连则与郭汉杰立站否则还之济逊】 领一县腾川 【下】   四川南道宣慰司 【至元十六年立】   重庆路   绍庆府   怀德府   夔州路   重庆路   重庆路 宋为重庆府元至元十六年立重庆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升为上路割忠涪二州为属郡二十二年又割泸合来属省壁山入巴县废南平军入南川县为属邑置录事司领县三州四州领十县巴 【下倚郭】 江津 【下至元十六年赐四川行省参政济逊田民百八十户于江津县】 南川 【下 按四川通志元至元十一年废南平军及隆化县改置南川县谨附识】  泸州 【下】 宋为泸川军元至元二十年并泸川县入焉二十二年隶重庆路领三县江安 【下】 纳溪 【下】 合江 【下】  忠州 【下】 唐为忠州宋为咸淳府元仍为忠州领三县临江 【下】 南宝 【下】 丰都 【下 按四川通志元至元中并垫江县入丰都谨附识】  合州 【下】 元至元十五年宋安抚使王立以城降二十年为散郡并录事司赤水入石照县二十二年改为州 【按四川通志元并昌及所领永川昌元大足入合州谨附识】 隶重庆路领三县铜梁 【下元初并巴川入焉】 定远 【下本宋地名女菁平元至元四年便宜都总帅部兵刱为武胜军后为定远州二十四年降为县】 石照 【下】  涪州 【下】 至元二十年并涪陵乐温二县入焉领一县武龙 【下】   绍庆府   绍庆府 【下】 宋为绍庆府元至元二十年仍置府领二县彭水 【下】 黔江 【下】   怀德府   怀德府领州四 【阙】  来宁州 【下】  柔远州 【下】  酉阳州 【下】  服州 【下】   夔州路   夔州路 【下】 宋为帅府元至元十五年立夔州路总管府以施云安万大宁四州隶焉二十二年又以开达梁山三州来属设录事司领县二州七州领五县奉节 【下】 巫山 【下】  施州 【下】 旧领清江建始二县至元二十二年并清江入州领县一建始 【下】  达州 【下】 至元十五年隶四川东道宣慰司二十二年改隶夔州路领二县通川 【下】 新宁 【下】  梁山州 【下】 宋为梁山军元至元二十年升为州领一县梁山 【下】  万州 【下】 宋为浦州元至元二十年以南浦为万州领一县武宁 云阳州 【下】 宋置安义县元至元十五年立云安军二十年升云阳州并云阳县入焉 大宁州 【下】 旧大昌县宋置监元至元二十年升为州并大昌县入焉 开州 【下】   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   叙州路   马湖路   附蛮夷种落   叙州路   叙州路本戎州宋为上州属东川路后易名叙州咸淳中城登高山为治所元至元十二年郭汉杰挈城归附十三年立安抚司未几毁山城复徒治三江口罢安抚司立叙州十八年复升为路隶诸部蛮夷宣抚司领县四州二宜宾 【下】 庆符 【下】 南溪 【下】 宣化 【下】  富顺州 【下】 宋富义监后改富顺县元至元十二年改立富顺监安抚司二十年罢安抚司升富顺州 高州 【下】 唐开拓边地于本部置高州宋设长宁军十州族姓俱效顺元至元十五年云南行省遣官招谕内附十七年知州郭安复行州事蛮人散居村囤无县邑乡镇   马湖路   马湖路 【下】 汉唐以下名马湖部宋时蛮主屯湖内元至元十三年内附后立总管府迁于夷部溪口濒马湖之南岸创府治其民散居山箐无县邑乡镇领军一州一长宁军宋长宁军立安宁县元至元十二年郡守黄立挈城效顺二十二年设录事司后与安宁县俱省入本军 戎州 【下】 本夜郎国西南蛮种唐时置宴宴州元至元十三年济逊为蛮夷部宣抚司遣官招谕十七年本部官得兰纽来见授以大坝都总管二十二年升为戎州   附蛮夷种落   上罗计长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