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通典 - 第 370 页/共 410 页
云南诸路行中书省为路三十七府二属府三关州五十四属县四十七其余甸寨军民等府不在此数 【马站七十四处水站四处 案云南至元始隶版图州郡沿革悉照元志详注比他处特繁缘宋志所不载故也】
云南诸路道肃政廉访司
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兼管军万户府
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云南诸路道肃政廉访司 【大德三年罢云南行御史台立肃政廉访司】
中庆路
威楚开南等路
武定路军民府
鹤庆路军民府
云远路军民总管府
彻里军民总管府
丽江路军民宣抚司
东川路
茫部路军民总管府
孟杰路
普安路
曲靖等路宣慰司军民万户府
澄江路
普定路
中庆路
中庆路 【上】 唐姚州合罗凤叛取絩州其子凤伽异增筑城曰柘东六世孙券丰佑改曰善阐历五化迄宋羁縻而己 【案明史弃云南府本滇国地汉置益州郡隋为昆州后废唐复置寻为南诏蒙氏所据五代时大理段氏为善阐府谨附识】 元世祖征大理凡收府八善阐其一也郡四部三十有七其地东至普安路之横山西至缅地之江头城凡三千九百里而远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凡四千里而近宪宗五年立万户府至元七年改为路 【八年分大理国三十七部为南北中三路路设达噜噶齐并总管】 十三年立云南行中书省初置郡县遂改善阐为中庆路设录事司领县三州四州领八县昆明 【中倚郭唐置元宪宗四年分其地立千户二至元十二年改善州领昆明县二十一年州革县如故 案明史稿昆明本汉滇池县地谨附识】 富民 【下至元四年立黎瀼千户十二年即黎瀼立县 案明史豪信民本唐西宁州地谨附识】 宜良 【下唐匡州即其地蛮酋罗氏于此立城居之名曰罗哀龙元宪宗六年立太池千户隶嵩明万户至元十三年升宜良州治太池县二十一年州罢为县后废太池来属】 嵩明州 【下】 州在中庆东北治沙札卧城乌蛮车氏所筑白蛮名为嵩明昔汉人居之后乌白蛮强盛汉人徒去盟誓于此因号嵩盟汉人尝立长州筑金城阿葛二城蒙氏兴改长州为嵩盟部 【案明史稾云唐时南诏置长城郡宋时大理改嵩盟郡谨附识】 段氏因之元宪宗六年立嵩明万户至元十二年复改长州十五年升嵩明府二十二年降为州领二县杨林 【下在州东南治杨林城乃杂蛮枳氏车氏斗氏么氏四种所居之地城东门内有石如羊形故又作羊唐有羊林部落即此地元宪宗七年立羊林千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县】 邵甸 【下在州西治白邑村无城郭车蛮斗蛮旧地名为东甸以束为邵宪宗七年立郡甸千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县】 晋宁州 【下】 唐晋宁县蒙氏段氏皆为阳城堡部元宪宗七年立阳城堡万户至元十二年改晋宁州领二县 呈贡 【下西临滇之滨在路之南州之北其闲相去六十里有故城曰呈贡世为些莫强宗部蛮所居元宪宗六年立呈贡千户至元十二年割诏营切龙呈贡雌甸塔罗和罗忽六城及乌纳山立呈贡一县】 归化 【下在州东北呈贡县南西滨滇泽地名大吴龙昔吴氏所居后为些莫徒蛮所有世隶善阐宪宗六年分隶呈贡千户至元十二年割大吴龙安江安润立归化县】 昆阳州 【下】 在滇池南僰獹杂蛮所居有城曰巨桥 【案明史稾昆阳州注云唐置河东等州没于南诏大理筑巨桥城谨附岁】 今为州治合罗凤叛唐令曲縳蛮居之段氏兴隶善阐元宪宗并罗畐等十二城立巨桥万户至元十三年改昆阳州领二县三泊 【下至元十三年于那龙城立县】 易门 【下在州之西治市坪村世为乌蛮所居段氏时高智升治善阐奄而有之至元四年立洟门千户十二年改为县】 安宁州 【下】 唐初置安宁县隶昆州 【案明史稾本滇国螳螂川地汉益州连然县谨附识】 合罗凤叛唐后乌白蛮迁居蒙氏终善阐酋孙氏为安宁城主及袁氏高氏互有其地元宪宗七年隶阳城万户至元三年立安宁千户十二年改安宁州领二县禄豊 【下在州西治白村其地瘴热非大酋所居惟鸟杂蛮居之迁徒不常至元十三年割安宁千户之碌琫化泥骥琮笼三处立禄豊县因江中有石如甑俗名碌琫译谓碌为石琫甑讹为今名】 罗次 【下在州北治压磨吕白村本鸟蛮罗部地险俗悍至元十二年因罗部立罗次州隶中庆路二十四年改州为县二十七年隶安宁州】
威楚开南等路
威楚开南等路 【下】 为杂蛮耕牧之地蛮名俄碌历代无郡邑后黉酋威楚筑城俄碌■〈耳炎〉居之唐时蒙舍诏合罗凤合六诏为一侵俄碌取和子城今镇南州是也后合罗凤叛于本境立郡县诸黉尽附蒙氏立二都督六节度银生节度即今路也及段氏兴银生隶姚州又名当筯验及高升泰执大理国柄封其侄子明量于威楚筑外城号德江城传至其裔长寿元宪宗三年征大理平之六年立威楚万户至元八年改威楚路置总管府领县二州四州领一县威楚 【下倚郭至元十五年升威州仍立富民净乐二县二十一年降州为威楚县革二县为乡来属】 定远 【下在路北地名目直睒杂蛮居之诸葛亮征南中经此睒后号为牟州唐蒙氏遗黉蛮酋按萼镇牢州筑城曰耐笼至高氏专大理国政命云南些莫徒酋夷羡徒民二百户于黄蓬穽其按萼故城隶高氏元宪宗四年立牟州千户黄蓬穽为百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定远州黄蓬穽为南宁县后革县为乡 改州为县隶本路】 镇南州 【下】 州在路北昔朴落蛮所居川名久舍中有城曰鸡和至唐时蒙氏并大诏征东蛮取和子鸡和二城置石鼓县又于沙却置俗富郡沙却即今州治至段氏封高明量为楚公欠舍沙却皆隶之元宪宗三年其酋内附七年立欠舍千户石鼓百户至元二十二年改久舍千户为镇南州立定边石鼓二县二十四年革二县为乡仍隶本州岛 南案州 【下】 州在路东南昔黑黉蛮祖瓦晟吴居之不隶他部至高氏封威楚方隶焉元宪宗立摩刍千户隶威楚万户至元十二年改千户为南安州隶本路领一县广通 【下县在州之北旧名路■〈耳炎〉杂蛮居之南诏合罗凤曾立路■〈耳炎〉县至段氏封高明量于威楚其后宜州酋些莫徒裔易哀等附之至高长寿遂处于路睒易衷去旧堡二十里山上筑城曰龙戏新婿宪宗七年长寿内附立路睒千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广通 县隶南安州】 开南州 【下】 州在路西南其川分十二甸昔朴和泥二蛮所居也至蒙氏兴立银生府后为金齿白蛮所陷移府治于威楚开南遂为生蛮所据自南诏至段氏皆为徼外荒僻之地元中统三年平之以所部隶威楚万户至元十二年改为开南州 威远州 【下】 州在开南州西南其川有六昔朴和泥二蛮所居至蒙氏兴开威楚为郡而州境始通其后金齿白蛮酋阿只步等夺其地元中统三年征之悉降至元十三年立开南州及威远州隶威楚路
武定路军民府
武定路军民府 【下】 唐隶絩州在滇北昔獹鹿等蛮居之至段氏使乌蛮阿■〈歴刂〉冶纳洟胒共龙城于共甸又筑城名曰易龙其裔孙法瓦浸盛以其远祖罗婺为部名元宪宗四年内附七年立为万户隶威楚至元八年并仁德于矢入本部为北路十二年割出二部改本路为武定领州二州领四县 和曲州 【下】 州在路西南蛮名叵簉甸僰■〈犭鹿〉诸种蛮所居元宪宗六年改叵簉甸曰和曲至元二十六年升为州领二县南甸 【下路治本县蛮曰瀼甸又称洟陬笼至元二十六年改为县】 元谋 【下旧名环州元治五甸至元十六年改为县】 禄劝州 【下】 州在路东北甸名洪农碌券杂蛮居之至元二十六年立禄劝州领二县易笼 【下易笼者城名在州北地名倍场县境有二水蛮语谓洟为水笼为城因此为名昔罗婺部大酋居之为群酋会集之所至元二十六年立县】 石旧 【下县在州东有四甸曰掌鸠曰法槐曰抹捻曰曲蔽掌鸠甸有溪遶其三 面凡数十渡故名今讹名石旧至元二十六年立县】
鹤庆路军民府
鹤庆路军民府 【下】 府治在丽江路东南大理路东北蛮名其地曰鹤川样共昔隶越析诏汉唐未建城邑唐玄宗开元末合罗凤合六诏为一称南诏徒治羊苴城地近龙尾鹤柘今府即其地也文宗太和中蒙劝封佑于样共立谋统郡蒙氏后经数姓如故元宪宗三年内附为鹤州七年立二千户仍称谋统隶大理上万户至元十一年罢谋统千户复为鹤州二十年为燕王分地隶行省二十三年升为鹤庆府领一县剑川 【下县治在剑川湖西夷云罗鲁城案唐史云南诏有六节度剑川其一也初蒙氏未合六诏时有浪穹诏与南诏战不胜遂保剑川更称浪剑德宗贞元中南诏击破之夺剑共诸川地其酋徒居剑睒西北四百里号剑羌蒙氏终至段氏改剑川为义督睑元宪宗四年内附七年立义督千户至元十一年罢千户立剑川县】
云远路军民总管府
云远路军民总管府元贞二年置
彻里军民总管府
彻里军民总管府大德中置 【大德中云南省言大彻里地与八百媳妇犬牙相错势均力敌今大彻里胡念己降小彻里复控扼地利多相杀掠胡念日与相拒不得离遗其弟胡伦入朝指画地形乞别立彻里军民宣抚司择通习蛮夷情状者为之师招其来附以为进取之地乃立彻里军民总管府】 广南西路宣抚司 【阙】
丽江路军民宣抚司
丽江路军民宣抚司汉越巂郡西徼地昔么蛮些蛮居之遂为越析诏二部皆鸟蛮种居铁桥唐德宗贞元中其地归南诏元宪宗三年征大理从金沙济江么些负固不服四年春平之立察罕章管民官至元八年立宣慰司十三年改为丽江路立军民总管府二十二年府罢于通安巨津之闲立宣抚司领府一州七州领一县 北胜府在丽江之东唐南诏时铁桥西北有施蛮者贞元中为异牟寻所破迁其种居之号剑羌名其地曰成偈■〈耳炎〉 【案明史稾云唐时南诏始开其地名北方■〈耳炎〉及么些诸蛮居之号成偈■〈耳炎〉互有异同谨附识】 又改名善巨郡蒙氏终段氏时高智升使其孙高大惠镇此郡 【案明史稾云段氏改成纪镇谨附识】 后隶大理元宪宗三年其酋高俊内附至元十五年立为施州十七年改为北胜州二十年升为府 顺州在丽江之东俗名牛■〈耳炎〉昔顺蛮种居剑川共唐贞元闲南诏异牟寻破之徒居铁桥大婆小婆三探览等川其酋成斗族渐盛自为一部迁于牛■〈耳炎〉至十三世孙自瞠犹隶大理元宪宗三年内附至元十五年改牛■〈耳炎〉为顺州 蒗蕖州治罗共■〈耳炎〉在丽江之东北胜永宁南北之闲罗落么些三种蛮世居之至元九年内附十六年改罗共■〈耳炎〉为蒗蕖州 永宁州昔名楼头■〈耳炎〉接吐蕃东徼地名答蓝么些蛮祖泥月鸟逐出吐蕃遂居此■〈耳炎〉世属大理元宪宗三年其三十一世孙和字内附至元十六年改为州 通安州治在丽江之东雪山之下昔名三■〈耳炎〉仆繲蛮所居其后么些蛮叶古乍夺而有之世隶大理元宪宗三年其二十三世孙麦良内附中统四年以麦良为察罕章管民官至元九年其子麦兀袭父职十四年改三■〈耳炎〉为通安州 兰州在兰沧水之东汉明帝永平中始通博南山道渡兰沧水置博南县唐为卢鹿蛮部至段氏时置兰溪郡隶大理元宪宗四年内附隶察罕章管民官至元十二年改兰州 宝山州在雪山之东 【案明史稾宝山州本汉邪龙县地谨附识】 昔么些蛮居之其先自楼头往居此二十余世元世祖征大理自卞头济江由罗邦至罗寺围大匮等寨其酋内附名其寨曰察罕呼鲁罕至元十四年以大匮七处立宝山县十六年升州 巨津州昔名罗波九■〈耳炎〉北接山川铁桥西邻吐蕃么些大酋世居之元宪宗三年内附至元十四年于九■〈耳炎〉立巨津州盖以铁桥自昔为南诏吐蕃交会之津渡故名领一县临西 【下县在州之西北旧名罗衷闲居民皆么些二种蛮至元十四年立大理州县于罗衷闲立临西县以西临吐蕃境故也】
东川路
东川路 【下】 至元二十八年立
茫部路军民总管府
茫部路军民总管府 【下】 领州二 益良州 【下】
强州 【下】
孟杰路
孟杰路 【自东川路以下阙元泰定帝泰定三年八百媳妇蛮请官守置木安孟杰府于其地】
普安路
普安路 【下】 治在盘町山阳巴盘江东古夜郎地秦为黔中地两汉隶牂牁郡蜀隶兴古郡隋立牂州唐置西平州后改兴古郡为盘州蒙氏叛唐其地为南诏东鄙东黉鸟蛮七部落居之其后黉酋阿宋逐诸蛮据其地号于牛部世为酋长元宪宗七年其酋内附命为于失万户至元十三年改普安路总管府明年更立招讨司十六年改为宣抚司二十二年罢司为路
曲靖等路宣慰司军民万户府
曲靖等路宣慰司军民万户府曲靖二州在汉为夜郎味县地蜀分置兴古郡隋初为恭州协州唐置南宁州东西黉分乌白蛮二种自曲靖州西南昆川距龙和城通谓之西爨白蛮自弥鹿升麻三川南至步头通谓之东黉乌蛮太宗贞观中以西黉归王为南宁都督袭杀东黉首领盖聘南诏合罗凤以兵胁西黉徒之至龙和皆残于兵东黉乌蛮复振徒居西黉故地世与南诏为婚居故曲靖州玄宗天宝末征南诏进次曲靖州大败其地遂没于蛮元宪宗六年立磨弥部万户至元八年改为中路十三年改曲靖路总管府二十年以隶皇太子二十五年升宣抚司领县一州五州领六县南宁 【下倚郭唐以西黉归王为南宁州都督治石城及合罗凤叛州废蒙氏改石城郡至段氏乌蛮磨弥部酋据五城元宪宗三年内附六年立千户隶磨弥部万户 至元十三年升南宁州二十二年革为县】 陵凉州 【下】 即汉牂牁郡之平夷县 【案明史爨云晋于汉之平夷县置平夷郡唐属盘州谨附识】 南诏叛后落温部蛮世居之元宪宗三年内附立落温千户属落蒙万户至元十三年改为陆凉州领二县芳华 【下】 河纳 【下治蔡村】 越州 【下】 在路之南其川名鲁望普么部蛮世居之元宪宗四年内附六年立千户隶末迷万户至元十二年改越州隶曲靖路 罗雄州 【下】 与溪洞蛮獠接壤历代未尝置郡其地为塔敝纳夷甸俗传盘瓠六男其一曰蒙由邱后裔有罗雄者居此甸至其孙曹恐名其部曰罗雄元宪宗四年内附七年隶普么千户至元十三年割夜苴部为罗雄州隶曲靖路 马龙州 【下】 地名曰撤匡昔僰刺居之盘瓠裔纳垢逐旧蛮而有其地至罗苴内附于本部立千户至元十三年改州即旧马龙城也领一县通泉 【下在州西南与嵩明州杨林县接壤纳垢之孙易限分居其地元初为易龙百户隶马龙 千户至元十三年改名通泉县隶马龙州】 沾益州 【下】 在本路之东北据南盘江北盘江之闲唐初置州 【案明史稾云沾益州汉宛温县地属牂牁郡唐初置西平州改盘州谨附识】 天宝末没于蛮为僰刺二种所居后磨弥部夺之元初其子孙普垢■〈歴刂〉内附宪宗七年以本部隶曲靖磨弥万户府至元十三年改沾益州领三县交水 【下治易陬龙城其先磨弥部酋蒙提居之后大理国高护军逐其子孙据之宪宗五年内附至元十三年即其城立县】 石梁 【下系磨弥部又名伍勒部其酋世为巫居石梁原山至元十三年为县】 罗山 【下亦名落蒙山乃磨弥部东境】
澄江路
澄江路 【下】 治在滇池东南唐属牂州隶黔州都督府开元中降为羁縻州其地曰罗伽甸初么些蛮居之后为僰蛮所夺南诏蒙氏为河阳郡至段氏么些蛮之裔复居此甸号罗伽部元宪宗四年内附六年以罗伽部为万户至元三年改万户为中路十六年升为澄江路领县三州二州领三县河阳 【下内附后为千户至元十六年为河阳州二十六年降为县】 江州 【下在澄江路南呈云湖之北蒙氏叛唐使白蛮居之至段氏些么徒蛮之裔居此城更名步雄部其后弄景内附即本部立为千户至元十三年改千户为江川州二十年降为县】 阳宗 【下在本路西北明湖之南昔么些蛮居之号曰强宗部其酋卢舍内附立本部千户至元十三年改为县】 新兴州 【下】 汉新兴县唐初隶牂州后南诏叛降为羁縻州 【案明史稾云汉青蛉弄栋二县地梁没于西黉唐羁縻求州谨附识】 蒙氏为温富州段氏时么些蛮分居其地内附后立为千户元至元十三年改新兴州 【案明史稾云元置部傍千户所改休纳县又置新与州寻省县入州谨附识】 隶澄江路领二县普舍 【下在州西北昔有强宗部蛮之裔长曰部傍据普贝龙城次曰普舍据普札龙城二城之西有白城汉人所筑二酋屡争其地莫能定后普舍孙苴■〈歴刂〉内附立本部为千户至元十三年改干户为普舍县治普札龙城隶新兴州】 研和 【下么些徒蛮步雄居之其孙龙钟内附立百户至元十三年改为县】 路南州 【下】 州在本路之东本为路甸有城曰撒吕黑黉之裔落蒙所筑子孙世居之因名落蒙部元宪宗朝内附即本部立万户至元七年并落蒙罗伽末迷三万户为中路十三年分中路为二路改罗伽为澄江路 【案前澄江路注云宪宗六年以罗伽部为万户至元三年改万户为中路十六年升为徽江路与此处年分不合考云南通志至元十三年赛音谔德济以改定云南诸路名号来上凡为路三十七澄江之升当在此时前作十六年盖误谨附识】 落蒙为路南州隶澄江路领一县邑市 【下至元十三年邑布弥歪二城立邑市县霸沙等五域立弥沙县二十四年并弥沙入本县隶路南州】
普定路
普定路本普里部归附后改普定府大德七年改为路仁德府昔僰刺蛮居之其部曰伸札溢源后乌蛮之裔新于夺而有之至四世孙因其祖名新丁以为部号语讹为仁地 【案明史稾云南诏为寻甸部谨附识】 元宪宗五年内附明年立本部为仁地万户至元初复叛四年降之仍为万户十三年始改万户为仁德府领县二为美 【下县治在府北地名溢浦适侣睒甸即仁地故部至元二十四年置县】 归厚 【下县治在府西地名易浪浦龙旧隶仁地部至元二十四年分立二县曰倘俸曰为美二十五年改倚幸俸曰归厚】
罗罗蒙庆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