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通典 - 第 363 页/共 410 页
般阳府路 【下】 旧淄州金属山东东路元初太宗在潜邸置新城县中统四年割滨州之蒲台来属先是淄州隶济南路总管府五年升淄州路置总管府是岁改元至元割邹平属济南路高苑属益都路二年改淄州路为淄莱路二十四年改般阳路取汉县以为名设录事司领县四州二州领八县淄川 【中倚郭】 长山 【中初属济南路中统三年来属】 新城 【中本长山县驿台太宗在潜邸以人民完聚刱置城曰新城以田索二镇属焉】 蒲台 【下金属滨州元初隶演棣路中统五年属淄州至元二年改属淄莱路升中县】 莱州 【中】 金定海军属山东东路元初属益都路中统五年属淄州路至元二年改淄莱路省录事司人掖县又省即墨入掖与胶水二十四年仍隶般阳路领四县掖 【中倚郭至元二年省录事司析即墨县入焉】 胶水 【下至元二年析即墨县入焉】 招远 【下】 莱阳 登州 【下】 元初属益都路中统五年置淄州路以登州隶之至元二十四年属般阳路领四县蓬莱 【下】 黄 【下】 福山 【下伪齐以登州之雨水镇为福山县杨疃镇为栖霞县】 栖霞 【下】
宁海州
宁海州 【下】 伪齐刘豫以登州之交登牟平二县立宁海军金升宁海州元初隶益都路至元九年直隶省部领县二牟平 【中】 文登 【下】
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
大同路
大同路
大同路 【上】 辽为西京大同府金改总管府元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为大同路设录事司领县五州八州领四县 【大德四年于西京黄华岭立屯田六年立万户府所属山阴雁门马邑鄯阳洪济金城宁武凡七屯】 大同 【中倚郭至元二年省西县入焉 案辽金二史地理地大同府均无西县之名或系元初始置旋于至元二年省人大同耳谨附议】 白登 【下至元二年废为镇属大同县寻复置】 宣宁 【下】 平地 【下本号平地袅至元二年省人丰州三年置县曰平地】 怀仁 【下 案金史地理志怀仁县贞佑二年五月升为云州当是元初复为怀仁县元史未详谨附识】 宏州 【下】 金领襄阴顺圣二县元至元中割顺圣隶宣德府惟领襄阴及司候司后并省入州 浑源州 【下】 唐浑源县金升为州仍置县在郭下并置司候司元至元四年省入州 【案明一统志云元初改浑源县曰恒阴元史不载谨附识】 应州 【下】 领二县金城 【下州治所】 山阴 【下至元二年并入金城后复置 案金史地理志山阴县贞佑二年五月升为忠州当是元初复为山阴县元史未详谨附识】 朔州 【下】 领二县鄯阳 【下至元四年省录事司人焉】 马邑 【下 案金史地理志马邑县贞佑二年升为固州当是元时复为县谨附识】 武州 【下】 至元二年割宁边州之半来属旧领宁边一县 【案金史地理志宁边作宁远谨附识】 及司候司四年省入州 丰州 【下】 金为天德军元为丰州旧有录事司并富民县至元四年省入州东胜州 【下】 金初属西夏后复取之元至元二年省宁边州之半入焉旧有东胜县及录事司四年省入州 云内州 【下】 金领云川柔服二县元初废云川设录事司至元四年省司县入州
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
冀宁路
晋宁州
冀宁路
冀宁路 【上】 金为太原府元太祖十一年立太原路总管府大德九年以地震改冀宁路设录事司领县十州十四州领九县阳曲 【中倚郭】 文水 【中】 平晋 【下】 祁 【下旧隶晋州后州废隶太原路】 榆次 【下至元二年隶太原路】 太谷 【下】 清源 【下】 寿阳 【下】 交城 【下】 徐沟 【下】 汾州 【中】 金置汾阳军元初立汾州元帅府割灵石县隶平阳路之霍州仍析置小灵石县后废府至元二年复行州事省小灵石入介休三年并温泉入孝义领四县西河 【中】 孝义 【下至元三年割温泉县之半置巡检司隶本县】 平遥 【下元初属太原府至元二年来属】 介休 【下元初置隶太原府至元二年来属仍省小灵石县入焉】 石州 【下】 元中统二年省离石县入本州岛三年复立至元三年省温泉入孝义以临泉为临州旧置司候司后与孟门方山俱省入离石领二县离石 【下倚郭】 宁乡 【下太宗九年隶太原府定宗三年隶石州宪宗九年又隶太原府至元三年复来属】 忻州 【下】 金隶太原府元因之领二县秀容 【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忻州四年复置 案山西通志秀容县元初改九原谨附识】 定襄 【下】 平定州 【下】 元至元二年省倚郭平定乐平二县入本州岛七年复立乐平 【案山西旧志云元初开元帅府统皋和辽仪威孟邢等处至元二年辽仪和入平阳威入广平孟隶太原邢入顺德元史不载谨附识】 领一县乐平 【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县为乡入本州岛立巡检司七年复立】 临州 【下】 金临水县 【案金史地理志作临泉县盖误谨附识】 隶石州元中统二年改临泉县直隶太原府三年升临州 保德州 【下】 本岚州地宋始置州旧有倚郭县元宪宗七年废县至元二年省隩州芭州入本州岛三年又并岢岚军入焉四年割岢岚隶管州隩州仍来属 崞州 【下】 本崞县元太宗十四年升崞州管州 【下】 金为静乐郡又改为管州元太祖十六年以岚州之岢岚宁化楼烦并入本州岛至元二十二年割岢岚隶岚州而宁化楼烦仍入本州岛 【案金史地理志管州领静乐一县当是元是省入州谨附识】 代州 【下】 唐置代州总管府金改都督府元中统四年并雁门县入州 台州 【下】 金升代州之五台县为台州隶太原路元因之 兴州 【下】 金升岚州之合河县为兴州棣太原路元因之 坚州 【下】 金升代州之繁畤县为坚州隶太原路元因之 岚州 【下】 唐宋并为岚州金升镇西节度至元二年省入管州五年复立盂州 【下】 本盂县金升为州元因之
晋宁州
晋宁州 【上】 金为平阳府元初为平阳路大德九年以地震改晋宁路设录事司领县六府一州九府领六县州领四十县临汾 【中倚郭】 襄陵 【中】 洪洞 【中】 浮山 【下 案金史地理志浮山县宣宗兴定四年更名忠孝当是元时复旧名谨附识】 汾西 【下】 岳阳 【下本冀氏县属平阳府至元三年省入岳阳县四年以县当东西驿路之要复置并岳阳和川二县入焉后复改为岳阳县 案冀氏元中误作猗氏今改正】 河中府元宪宗在潜邸置河解万户府领河解二州河中府领录事司及河东临晋虞乡猗氏万泉河津荣河七县至元三年省虞乡入临晋省万泉入猗氏并录事司入河东罢万户府而河中府仍领解州八年割解州宜隶平阳路河中止领五县十五年复置万泉县来属领六县河东 【下府治所】 万泉 【下】 猗氏 【下】 荥河 【下金隶荥州元初废荥州复为荥河县】 临晋 【下】 河津 【下】 绛州 【中】 本绛州金改晋安府元初为绛州行元帅府河解二州诸县皆隶焉后罢元帅府仍为绛州隶平阳路领七县正平 【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录事司入焉】 太平 【中】 曲沃 【下】 翼城 【下金为翼州元初复为翼城县隶绛州】 稷山 【下】 绛 【下至元二年省垣曲县入焉十六年复立垣曲县绛县如故】 垣曲 【下】 潞州 【下】 旧潞州元初为隆德府行都元帅府事太宗三年复为潞州隶平阳路至元三年以涉县割入真定府以录事司并入上党县领七县上党 【下】 壶关 【下】 长子 【下】 潞城 【下】 屯留 【下至元二年省入襄垣十五年复置】 襄垣 【下】 黎城 【下至元二年并涉县偏城等十三村入焉】 泽州 【下】 本泽州金为平阳府 【案金史地理志泽州宣宗元光二年升为节镇军曰忠昌元志误谨附识】 元初置司候司及领晋城高平阳城沁水端氏陵川六县至元三年省司候司陵川县入晋城省端氏入沁水后复置陵川领五县晋城 【下】 高平 【下】 阳城 【下】 沁水 【下】 陵川 【下至元三年省入晋城后复置】 解州 【下】 五代汉隐帝干佑中于解县置解州金升宝昌军元至元四年并司候司入解县领六县解 【下】 安邑 【下】 闻喜 【下】 夏 【下】 平陵 【下 案山西通志元至元闲并平陆县入芮城成宗元贞初复分置元史未详谨附识】 芮城 【下】 霍州 【下】 金为霍州元因之领三县霍邑 【下倚郭】 赵城 【旧属平阳府】 灵石 【下旧属汾州】 隰州 【下】 元以州隶晋宁路领五县隰川 【中州治所至元三年省大宁仵城温泉三县入焉 案元地缺仵城二字据金史地理志隰州有仵城县析隰川置元志无之当在所省三县之内谨附志于此】 大宁 【下至元三年省入隰川二十三年复置】 石楼 【下】 永和 【下】 蒲 【下】 沁州 【下】 金为沁州元因之领三县铜鞮 【下州治所至元三年省录事司武乡县入焉 案金史地理志沁源县元光二年十一月升为谷州当是元初复为县谨附识】 沁源 【下至元十年省绵上入焉】 武乡 【下至元三年省入铜鞮后复立】 辽州 【下】 元隶晋宁路领三县辽山 【下倚郭】 榆社 【下至元三年省入辽山六年复立】 和顺 【下至元三年省仪城县入焉】 吉州 【下】 元初领司候司吉乡乡宁二县中统二年并司候司入吉乡县至元二年省吉乡三年又省乡宁共入州后复置乡宁领一县乡宁 【下】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统和宁路总管府
和宁路
和宁路
和宁路 【上】 始名和林以西有哈喇和林河因以名城太祖十五年定河北诸郡建都于此初立元昌路后改转运和林使司前后五朝都焉中统元年迁都太兴和林置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分都元帅府于金山之南和林止设宣慰司至元二十七年立和林等处都元帅府大德十一年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罢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置和林总管府武宗至大二年改行中书省为行当书省四年罢尚书省复为行中书省皇庆元年改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改和林路总管府为和宁路总管府 【本省站图尔根摩琳纳琳等一百十九处】
钦定续通典卷一百三十四
●钦定续通典卷工百三十五 州郡十五
元二
○元二【辽阳等处行中书省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七府一属州十二属县十徒存其名而无城邑者不在此数 【本省计站一百二十处】
辽阳路
广宁府路
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司
海兰府
辽阳路
辽阳路 【上】 金辽阳府领辽阳鹤野二县 【按金史地理志辽阳府领辽阳鹤野宜丰石城凡四县元志云二县其宜丰石城不知何时并省谨附识】 后复改为东京宜丰澄复盖渖贵德州广宁府庲远军并属焉元初废贵德澄复州来远军以广宁府博索府懿州盖州作四路直隶省至元六年置东京总管府降广宁为散府隶之十五年割广宁仍自行路事直隶省十七年又以博索府懿州盖州来属二十四年始立行省二十五年改东京为辽阳路后废博索府为巡检司领县一州二辽阳 【下倚郭至元六年以鹤野县警巡院入焉】 盖州 【下】 初为盖州路至元六年并为东京支郡并熊岳阳池 【按阳池金史地理志作汤池谨附识】 二县入建安县八年又并建安县入本州岛 懿州 【下】 初为懿州路至元六年为东京支郡所领豪州及同昌灵山二县省入顺安县后入本州岛 【按金史地理志泰和囚年以同昌隶义州不知何时复来属谨附识】
广宁府路
广宁府路 【下】 金为广宁府元封布尔古特为广宁王旧立广宁行帅府事后姿地远迁治临淇立总管府至元六年以户口单弱降为东京路总管府属郡十五年复分为路行总管府事领县二闾阳 【下初立千户所至元十五年以户口繁伙复立行千户所后复为闾阳县】 望平 【至元六年省锺秀县入焉十五年为望平军民千户所后复为县】 肇州 【按哈喇巴国尔传至元三十年世祖谓哈喇巴圆尔曰纳延故地曰阿巴拉呼者产鱼吾今立城而以元苏尔罕哈努森奇尔济苏三部人居之名其地曰肇州汝往为宣慰使既至定市瑞安民居得鱼九尾皆千斤来献又成崇纪元贞元年立肇州屯田万户府以辽阳行省左丞阿萨尔领其事而大元一统志与经世大典皆不载此州不知其所属所领之详今以广宁为纳延分地故附注于广宁府之下纳延布尔古特之孙也】
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司
大宁路
东宁路
沈阳路
开元路
咸平府
大宁路
大宁路 【上】 金北京路大定府元初为北京路总管府领兴中府及义瑞兴高锦利惠川建和十州中统三年割兴州及松山县属上都路至元五年并和州入利州为永和乡七年兴中府降为州仍隶北京改北京为大宁二十五年改为武平路后复为大宁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年改置录事司领县七州九大定 【下中统二年省长兴入焉】 龙山 【下初属大定府至元四年属利州后复来属】 富庶 【下至元三年省入兴中府后复置】 和众 【下】 金源 【下】 惠和 【下】 武平 【下】 义州 【下】 兴中州 【下】 元初因旧为兴中府后省至元七年又降府为州 瑞州 【下】 高州 【下】 锦州 【下】 利州 【下】 惠州 【下】 川州 【下】 建州 【下】
东宁路
东宁路本高句骊平壤城元至元六年李延龄等以府州县镇六十城来归八年为东宁府十三年升东宁路总管府设录事司割静州义州麟州威远镇隶博索府余城堙废不设司存今姑存旧名土山县 中和县铁化镇 都护府 【自唐之季地入高丽置府州县镇六十余城此为都护府虽仍唐旧名而无都护府之实至元六年李延龄等以其地来归后城治废毁存其名】 定远府 郭州 抚州 黄州 【领安岳三和龙冈咸从江西五县长命一镇】 灵州 慈州 嘉州 顺州 殷州 宿州 德州 【领江东永清通海顺化四县宁远柔远安戎三镇】 昌州 铁州 【领定戎一镇】 泰州 价州 朔州 宣州 【领宁朔席岛二镇】 成州 【领树德一镇】 熙州 孟州 【领三登一县椒岛椵岛宁得三镇】 延州 【领阳岩一镇】 云州
沈阳路
沈阳路金为渖州昭德军又更显德军后皆毁于兵火元初平辽东高丽国麟州神骑都领洪福源率西京都护龟州四十余城来降各立镇守司设官以抚其民后高丽复叛洪福源引众来归授高丽军民万户徒降民散居辽阳渖州初创城郭置司存侨治辽阳故城中统二年改为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及高丽举国内附四年又以质子淳为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分领二千余户理渖州成宗元贞二年并两司为渖州等路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仍治辽阳故城
开元路
开元路金之旧土也号上京会宁府金末其将富森鄂诺据辽东元师伐之生擒鄂诺师至开元率璸东土悉平开元之名始见于此初立开元南京二万户府洽黄龙府至元四年更辽东路总管府二十三年改为开元路领咸平府复割咸平为散府俱隶辽东道宣慰司
咸平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