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通典 - 第 362 页/共 410 页
德州
恩州
冠州
真定路
真定路元初改真定府为路置总管府领中山府赵邢洺磁滑相浚卫祁威完十一州后割磁威隶广平浚滑隶大名祁完隶保定又以邢入顺德洺入广平相入彰德卫入卫辉又以冀深晋蠡四州来属录事司领县九府一州五府领三县州领十八县真定 【中倚郭】 藳城 【中太宗六年为永安州无极宁晋新乐平棘四县隶焉七年废州为叶城县属真定】 栾城 【下】 元氏 【中】 获鹿 【中太宗在潜邸改西宁州既即位七年复为获鹿县隶真定】 平山 【下】 灵寿 【下】 阜平 【下】 涉 【元初为崇州隶真定路后废州复置涉县至元二年入磁州后复来属】 中山府本定州金为中山府旧领祁完二州元太宗十一年割二州隶顺天府后为散府隶真定领三县安喜 【中】 新乐 【下】 无极 【中】 赵州 【中】 唐赵州金为沃州元仍为赵州旧领平棘临城栾城元氏高邑赞皇宁晋隆平柏乡九县太祖十五年割栾城元氏隶真定领七县平棘 【中】 宁晋 隆平 【下】 临城 【中】 柏乡 【下】 高邑 【下】 赞皇 【下至元二年并入高邑七年复置】 冀州 【上】 领五县信都 【中至元初与冀州录事司俱省入冀州后复置三年省录事司入焉为冀州治所】 南宫 【上】 枣强 【中】 武邑 【中】 新河 【中太宗四年置 按明史地理志新河县宋以新河镇地置后省入南宫元复置元史未详谨附置】 深州 【下】 元初隶河闲置帅府太宗十年隶真定路领饶杨安平武强束鹿静安五县后割安平饶阳武强隶晋州束鹿隶祁州以冀州之衡水来属领二县挣安 【中】 衡水 【下】 晋州唐宋皆为鼓城县元太祖十年改晋州太宗十年立鼓城等处军民万户所中统二年复为晋州领四县鼓城 【中倚郭】 饶阳 【中】 安平 【下太祖十九年为南平州于此行千户总管府事领饶阳一县太淙七年复改为县隶深州宪宗在潜邸隶鼓城等处军民万户府中统二年改立晋州仍为安平县隶焉】 武强 【下元初创立东武州领武邑静安太宗六年废州复为县改隶深州十一年割属祁州宪宗在潜邸隶鼓城等处军民万户府中统二年置晋州县隶焉】 蠡州 【下】 元初隶真定领司候司博野县至元三年省司候司博野县入蠡州十七年直隶省部二十一年仍属真定
顺德路
顺德路 【下】 金为邢州元初置元帅府后改安抚司宪宗分洺水民户之半于武首镇置司总管五年以武道镇置广宗县并以来属中统三年升顺德府至元元年以洺州磁州来属二年洺磁自为一路以顺德为顺德路总管府设录事司领县九邢台 【中倚郭】 巨鹿 【中】 内邱 【中至元二年并唐山县入焉后复置】 平乡 【中】 广宗 【中宪宗五年置中统三年以后属顺德府至元二年省入平乡县后复置 按续舆地考唐置广宗县金改宗城属洺州元宪宗时复为广宗县元史未详谨附识】 沙河 【下至元二年省南和县入焉后复置】 南和 【下】 唐山 【下】 任县 【下至元二年省入邢台县后复置】
广平路
广平路 【下】 旧洺州元太宗八年置邢洺路总管府以邢磁威隶之宪宗二年为洺磁路上领磁威二州至元十五年升广平路总管府设录事司领县五州二州领六县永年 【中倚郭】 曲周 【中】 肥乡 【中】 鸡泽 【下元初并入永年后复置】 广平 【下】 磁州 【中】 金隶彰德府元太祖十年升为滏源军节度隶真定路太宗八年隶邢洺路宪宗二年改邢洺路为洺磁路至元二年以真定之涉县及成安县并入滏阳武安县并入邯郸止以滏阳邯郸二县及录事司来属后复置涉县归真定以滏阳武安邯郸成安录事司隶焉三年并录事司入滏阳县十五年改洺磁路为广平路总管府磁州仍隶焉领四县滏阳 【中倚郭】 武安 【中】 邯郸 【下】 成安 【下】 威州 【中】 金置元太宗六年割隶邢洺路以洺水县来属宪宗二年隶洺磁路徒州治于洺水领二县洺水 【中倚郭太宗八年隶洺州定宗二年改隶威州宪宗二年徒威州治此】 井陉 【下威州本治此宪宗二年移州治于洺水县井陉为属县】
彰德路
彰德路 【下】 金为彰德府元太宗四年立彰德总帅府领卫辉二州宪宗二年割出卫辉以彰德为散府属真定路至元二年复立彰德总管府领怀孟卫辉四州及本府安阳临漳汤阴辅岩林卢五县四年又割出怀孟卫辉仍立总管以林卢升为林州复立辅岩县隶之六年并辅岩入安阳设录事司领县三州一安阳 【上至元六并辅岩入焉】 汤阴 【中】 临漳 【中】 林州 【下】 本林卢县金升为州元太宗七年行县事宪宗二年复为州至元二年复为县又并辅岩入焉未几复为州割辅岩入安阳仍以州隶彰德路
大名路
大名路 【中】 金安正军元因旧名为大名府路总管府设录事司领县五州三州领六县元城 【中倚郭至元二年并入大名县后复置】 大名 【中倚郭太宗六年立县治宪宗二年迁县事于府城内至元二年省元城来属寻析大名元城为二县九年还县治于故所】 南乐 【中】 魏 【中】 清河 【本恩州地太宗七年簎为清河县隶大名路 按金史地理志本有清河县不知何时并省至是复置谨附识】 开州 【上】 元割开封之长垣曹州之东明来属领四县濮阳 【上倚郭】 东明 【中太宗七年割隶大名路至元二年来属】 长垣 【中初隶大名路至元二年始隶开州】 清丰 【中】 滑州 【中】 领二县白马 【上为州治所】 内黄 浚州 【下】 元初隶真定至元二年隶大名
怀庆路
怀庆路 【下】 金初为怀州后置沁南军元初复为怀州太宗四年行怀孟州事宪宗六年世祖在潜邸以怀孟二州为汤沐邑七年改怀孟路总管府至元元年以怀孟路隶彰德路二年复以怀孟自为一路延佑六年以仁宗潜邸改怀庆路设录事司领县三州一州领三县河内 【中】 修武 【中】 武陟 【中】 孟州 【下】 金大定中为河水所害北去故城十五里筑今城徙治焉故城谓之下孟州新城谓之上孟州元初治下孟州宪宗八年复立上孟州河阳济源王屋温四县隶焉设司候司至元三年省王屋入济源并司候司入河阳领三县河阳 【下】 济源 【下太宗六年改济源为原州七年州废复为县至元三年省王屋县入焉】 温
卫辉路
卫辉路 【下】 金河平军元中统元年升卫辉路总管府设录事司领县四州二汲 【下倚郭】 新乡 【中】 获嘉 【下】 昨城 【下就以胙 城为倚郭宪宗元年还州治于汲以胙城为属邑】 辉州 【下】 金升苏门县为辉州置山阳县属焉元至元三年省苏门县废山阳为镇入本州岛 淇州 【下】 唐宋金并为卫县之域曰鹿台乡元宪宗五年以大名彰德卫辉籍余之民立为淇州因又置县曰临淇为倚郭中统元年隶大名路宣抚司至元三年立卫辉路以州隶之而临淇县省
河闲路
河闲路 【上】 金河闲府元至元二年置河闲路总管府设录事司领县六州六州领十七县河闲 【中倚郭】 肃宁 【下至元二年废为镇入河闲县后复置】 齐东 【下宪宗三年隶济南路至元二年还属河闲路 按山东通志金明昌中于邹平县之赵严口置齐东镇元太宗七年升为县谨附识】 宁津 【下宪宗三年属济南路至元二年隶河闲】 临邑 【下本属济南府太宗七年割属河闲宪宗三年还属济南至元二年复属河闲】 青城 【下本青平镇太宗七年析临邑宁津地置县隶济南中统置青城县隶陵州至元二年隶河闲】 沧州 【中】 金为临海军元复为沧州领五县清池 【中】 乐陵 【中】 南皮 【下】 无棣 【下至元二年并入乐陵县以县治入济南之棣州寻复置】 盐山 【下】 景州 【中】 金观州元至元二年复改景州领五县蓚 【中旧属观州元初升元州后复为蓚县】 故城 【中元初隶河闲路至元二年并为故城镇属景州是年复置县还来属】 阜城 【下】 东光 【下】 吴桥 【中】 清州 【下】 金为干宁郡元太宗二年改清宁府七年又改清州至元二年以靖海兴济两县及本州岛司候司并为会川县后复置清州领三县会川 【中】 靖海 【下】 兴济 【下】 献州 【下】 金为寿州又改献州元至元二年以州并入乐寿直隶河闲禄未几复旧领二县乐寿 【中附郭】 交河 【中至元二年入乐寿未几如故】 莫州 【下 按金史地理志莫州治任邱贞佑二年降为鄚亭县元志未详谨附识】 至元二年省入河闲寻复领二县莫亭 【下倚郭至元二年与任邱俱省入河闲县后复置】 任邱 陵州 【下】 本将陵县隶景州宪宗三年割隶河闲府是年升陵州隶济南路至元二年复为县三年复为州仍隶河闲路
东平路
东平路 【下】 金东平府元太祖十五年严实以彰德大名磁洛恩博浚滑等户三十万来归以实行台东平领州县五十四实没子忠济为东平路管军万户总管行总管府事至元五年以东平为散府九年改下路总管府设录事司领县六须城 【下为东平治所】 东阿 【中】 阳谷 【中】 汶上 【中】 寿张 【下】 平阴 【下至元十三年以县之辛镇寨孝德等四乡分析他属明年改寨为肥城作中县隶济宁路以平阴为下县仍属东平】
东昌路
东昌路 【下】 本博州金隶大名府元初隶东平路至元四年析为博州路总管府十三年改东昌路仍置总管府设录事司领县六聊城 【中倚郭】 堂邑 【中】 莘 【中宋隶大名府元割以来属】 博平 【中】 茌平 【中】 邱 【下本为镇隶曲周至元二年并入堂邑二十六年山东宣慰司言邱县并入堂邑差税词诉相去二百余里往复非便平恩有户二千七百升县为宜遂立邱县隶东昌】
济宁路
济宁路 【下】 周为济州元太宗七年割属东平府至至元六年以济州还治巨野仍析郓城四乡来属八年升济宁府治任城寻还治巨野十二年复立济州治任城属济宁府十五年迁府于济州却以巨野行济州事其年又以府至归巨野而济州仍治任城但为散州十六年济宁升为路置总管府设录事司领县七州三州领九县巨野 【中倚郭金废属郓州元至元六年复立】 郓城 【上金以水患徒置盘沟村元至元八年复来属】 肥城 【宋金为平阴县元至元十二年以平阴辛镇寨东北十五里旧城改设贪县 按前东平路平阴县注称至元十三年以县之辛镇寨孝德等四乡分析他属明年改寨为肥城作中县属济宁路是俷城县之设乃在至元十四年此作十二年疑误谨附识】 金乡 【下初隶济州至元二年来属】 砀山 【金为水荡没元宪宗七年始复置县治隶东平路至元二年以户口稀少并入单父县三年复置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 按金史地理志砀山县属单州元志云至元二年并入单父是至元二年以前仍属单州也谨附识】 虞城 【下金圮于水元宪宗二年始复置县隶东平路至元二年以户口稀少并入单父三年复立县属济州八年隶济宁路】 丰 【唐属徐州元宪宗三年属济州至元二年以沛县并入丰县三年复立沛县八年以丰县直隶济宁路】 济州 【下】 金为济州治任城元至元二年以户不及千数并隶任城六年迁州于巨野而任城为属邑八年升州为济宁府治任城迁府治巨野十二年以任城当江淮水路冲要复立济州属济宁府而任城废十五年迁府于济州以巨野行济州事其年复于巨野立府仍于此为州二十三年复置任城隶州领三县任城 【倚郭】 鱼台 【太宗七年属济州至元二年并入金乡三年复故八年属济宁府十三年来属】 沛 【太宗七年移滕州治此宪宗二年州废复为县至元二年省入丰县三年复置八年隶济宁府十三年来属】 兖州 【下】 唐初为兖州金改泰定军元初复为兖州属济州宪宗二年分隶东平路至元五年复属济州十六年隶济宁路总管府领四县嵫阳 曲阜 泗水 【至元二年省入曲阜三年复置】 宁阳 【至元二年省入嵫阳大德元年复置】 单州 【下】 金隶归德府元初属济州宪宗二年属东平府至元五年复属济州十六年隶济宁路领二县单父 【下倚郭元初与单州并属济州宪宗二年隶东平府至元二年复立单父县三年还属济州今属单州】 嘉祥 【旧属济州宪宗二年割隶东平路至元三年还属济州今为单州属县】
曹州
曹州 【上】 金为曹州元初隶东平路总管府至元二年置隶省部领县五济阴 【上】 成武 【中】 定陶 【中】 禹城 【中】 楚邱 【中 按金史地理志成武县属单州禹城县属济南府二县不知何时改属谨附识】
濮州
濮州 【上】 金为刺史州元初隶东平路后割大名之馆陶朝城恩州之临清开州之观城来属至元五年直隶省部领县六鄄城 【上】 朝城 【中初隶东平府至元五年来属】 馆陶 【中初属东平路至元三年来属】 临清 观城 【下金属开州元初来属】 范 【下初属东平府路至元二年来属】
高唐州
高唐州 【中】 旧高唐县属博州元初隶东平路至元七年升州 【案升州以下疑有阙文当云升为州宜隶省部谨附识】 领县三高唐 【中】 夏津 【中初隶东平至元七年属】 武城 【中初隶东平至元七年来属】
泰安州
泰安州 【中】 宋奉符县金置泰安州元初属东平路至元二年省新泰县入莱芜县五年析隶省部三十一年复立新友县领四县奉符 【中】 长清 【中旧属济南府元初来属】 莱芜 【下】 新泰 【金为泰安州元至元二年省入莱芜三十一年复立】
德州
德州金属山东西路元初隶东平路总管府割大名之清平济南之济河县来属领五县安德 【下】 平原 【下】 齐河 【金置隶济南府元至元二年来属】 清平 【宋金隶大名府元初来属】 德平
恩州
恩州 【中】 金隶大名府路元初割清河县隶大名府以武城隶高唐惟存历亭一县及司候司至元二年县及司俱省入州七年自东平析隶省部
冠州
冠州旧冠氏县金属大名府元初属东平路至元六年升冠州直隶省部
山东东西道宣慰司
益都路
益都路
益都路金为益都路总管府元设录事司领县六州八州领十五县益都 【中倚郭至元二年以行淄州及行淄川县并入三年又并临淄临朐二县入焉十五年割临淄临朐复置县 案山东通志至元二年割淄川之孝归怀德二乡入益都谨附识】 临淄 【下】 临朐 【下】 高苑 【下旧属淄州】 乐安 【下】 寿光 【下】 潍州 【下】 金属益都路元初领北海昌邑昌乐三县及司候司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北海至元三年省昌乐县入北海领二县北海 【下】 昌邑 【下】 胶州 【下】 金为胶西县属密州元太祖于县置胶州领三县胶西 【中】 即墨 【下宋金皆隶莱州元太祖二十二年来属 按本志莱州沿革又称至元二年省即墨入掖胶水似是太祖时以即墨属胶州至世祖至元二年仍省入莱州之掖胶水二县也但明史志胶州颌县仍有即墨并无废省复置之文莱州条所云乃属疑义谨附识】 高密 【下宋金并隶密州】 密州元初以胶西高密属胶州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诸城县隶益都领二县诸城 【州治所】 安邱 【下】 莒州 【下】 金为莒州隶益都路元因之领四县莒 【下州治所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焉】 沂水 【下】 日照 【下】 蒙阴 【下元初因旧名为新泰县中统三年以李璮乱人民逃散省入沂水仁宗皇庆二年复置为蒙阴县】 沂州 【下】 金属山东东路元属益都路领二县临沂 【中州治所宪宗三年省司候司入焉】 费 【下】 滕州 【下】 金为胜州属滏州元隶益都路领二县滕 【下】 邹 【下】 峄州 【下】 金兰陵县于县置峄州元初以峄州隶益都路至元二年省兰陵入本州岛 博兴州 【下】 金为博兴县属益都府元初升为州
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
济南路
般阳府路
宁海州
济南路
济南路 【上】 金为济南府元初改济南路总管府旧领淄陵二州至元二年淄州割入淄莱路陵州割入河闲路又割临邑县隶河闲路长清县入泰安州禹城县隶曹州齐河县入德州割淄州之邹平县来属置总管府设录事司领县四州二州领七县历城 【中倚郭】 章邱 【上】 邹平 【上唐宋皆属淄州元至元闲来属】 济阳 【中】 棣州 【上】 元初滨棣自为一道中统二年改置滨棣路安抚司至元二年与滨州俱隶济南路领四县厌次 【中倚郭初立司侯司至元二年省入本县】 商河 【中】 阳信 【中】 无棣 【下宋金属沧州元初割无棣之半属沧州半以来属】 滨州 【中】 金棣益都元初以棣州为滨棣路至元二年省路为州隶济南路领三县渤海 【中初设司候司至元二年省入本县】 利油 【下】 沾化 【下】
般阳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