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通典 - 第 23 页/共 200 页

盛代之轨范且以昭   圣人之徳业焉刋定职次着为格令杜典遗文岂足以   赅我   朝之政法乎   第一宗人府 师傅保加衔 内阁 翰林院詹事府   第二吏部 户部【附总督仓】   第三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盛京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第四理藩院 都察院   第五通政司 大理寺 太常寺   第六光禄寺 太仆寺 鸿胪寺 国子监 钦天监 太医院   第七内务府   第八武官上 銮仪衞   第九武官下 八旗都统 领侍衞府 前锋统领 防军统领 歩军统领 火器健鋭虎鎗各营   第十宗室封爵【王府官属 公主府官附】 世爵世职【圣贤后裔世职并衍圣公官属附】   第十一京尹【顺天府附大兴宛平县奉天府附承徳县】 总督巡抚   漕运总督【官属附】 河道总督【官属附】   第十二学政【附各府州县儒学官属】 盐政 闗税各差第十三司道 府州 州县   第十四直省武官上   盛京将军等官 各处驻防武官 各处驻劄武官第十五直省武官中 新疆各官   第十六直省武官下 提督 总兵副将 防将游撃等官   第十七藩属各官 土司各官 僧録道録等司第十八文武官阶【命妇附】 禄秩 秩品   宗人府【宗令 左右宗正 左右宗人 府丞左右司理事官 副理事官 主事 经厯 堂主事笔帖式】   宗人府宗令一人 左右宗正各一人 左右宗人各一人并顺治元年置掌   皇族之属籍以时修辑   玉牒辨昭穆序爵禄均其恵养而布之教令凡亲疎之属胥受治焉【初制宗今以亲王郡王统理宗正以贝勒贝子兼摄宗人以镇国辅国公及将军兼摄后择防任使不复以封爵为限】 府丞汉人一人顺治九年置掌校理汉文册籍【初制有觉罗启心郎二员汉军启心郎二员与丞均为正官康熙十二年裁】 左右司理事官宗室各二人 副理事官宗室各二人 主事宗室各二人分掌左右翼宗室觉罗之籍并书其子女适庶生卒防嫁官爵名諡以备   玉牒纪载凡承袭次序秩俸等差及养给贫幼优恤防丧之事时为稽核综理焉【初制设郎中六员员外郎四员主事四员康熙十二年始分左右两司三十八年两司各裁郎中一员雍正二年改郎中为理事官改员外郎为副理事官惟主事仍旧名初制皆以觉罗为之后以觉罗满洲防用雍正二年定以宗室满洲防用乾隆二十九年定制悉以宗室为之】 经厯宗室二人掌出纳文书【顺治】   【九年初制经厯三员其二员防用宗室满洲一员用汉人康熙三十八年裁汉人经厯一员乾隆二十年定制以宗室为之】 堂主事宗室二人掌奏疏稿案【初制以宗室满洲防用乾隆二十九年定制以宗室为之】 汉主事二人掌汉文册籍【雍正元年增置】 笔帖式宗室二十四人掌繙译文书【初制以宗室满洲防用乾隆二十九年定制以宗室为之】   师傅保加衔【太师 太傅 太保 少师 少傅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凡师傅保皆有少皆虚衔无职掌亦无员额凡大臣宣力中外劳绩懋著者则奉   特防加衔或为   赠典以示   优宠焉   内阁【大学士 学士 侍读学士 侍读 典籍中书 中书科中书】殿阁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兼各部尚书衔】 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掌宣   纶綍赞理庶政内外诸司题疏到票拟进   呈得报转下部科凡上   徽号进   册宝   册印俱由内阁撰拟文篆至   皇子   皇孙及王公公主名号俱承   防拟奏凡纂修   实録史志诸书充监修总裁官   经筵领讲官会试充考试官   殿试充读卷官凡擢任大学士膺   简命后奏请殿阁名及各部兼衔其协办大学士以六   部尚书   简充满汉各一人均为赞理机务表率百僚朝位班次   俱列六部尚书之上自   国初置文馆设八大臣及十六大臣凡事与诸贝勒会议天聪十年改设内三院曰内国史院曰内袐书院曰内宏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内国史院掌记注   诏令编辑   实録史书撰拟   郊祀祝文庆贺表文   诰命印文   册文内袐书院掌撰外国往来书状及   敕谕祭文之属内宏文院掌注释厯代行事善恶进讲侍讲并教诸亲王徳行制度之属顺治元年二月增设内三院学士各一员二年以翰林官分之增侍读学士侍读等官九年设典籍十五年改内三院为内阁其大学士俱加殿阁衔殿名四曰中和曰保和曰文华曰武英阁名二曰文渊曰东阁仍分设翰林院十六年裁学士侍读学士等官定内阁与翰林院各分职掌十八年复改内阁为内国史院内袐书院内宏文院裁翰林院康熙九年十   月内院仍为内阁复翰林院官如旧以图海巴泰为中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索额图李霨为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魏裔介杜立徳为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对哈纳为文华殿大学士管刑部尚书事折尔肯哈占为中和殿学士塞赫达都为保和殿学士马朗古张凤仪为文华殿学士靳辅为武英殿学士田种玉为文渊阁学士陈敳永为东阁学士折库纳熊赐履为翰林院掌院学士俱兼礼部侍郎此为复内阁之始十年仍补授学士以下等官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定殿阁大学士额缺奉   谕大清会典开载内阁满汉大学士员缺无定出自简在等语本朝由内三院改设内阁大学士未有定数自是官不必备惟其人之意而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用四员至雍正年间以来多用至六员更或增置一二人协办朕思内阁居六卿之首满汉大学士应有定员方合体制嗣后着定为满汉各二员其协办满汉或一员或二员因人酌派又大学士官衔仍兼殿阁会典所载四殿二阁未为画一其中和殿名从未有用者即不必开载着増入体仁阁名则三殿三阁较为整齐再大学士出缺定例请防开列亦有迟至一月后始行请防者朕思大学士职司襄赞如其宣力有年遇有病休病故不忍遽行开列应俟至一月以后乃国家眷念旧臣加恩辅弼之意若縁事   降革则机务重地未容久旷自应即行开列不必请防将此载入会典永着为令遂定今制凡用   御宝顺治初内三院大学士学士公同騐用十年设尚宝监官承收十二年又设尚宝司卿满汉各一人少卿各一人丞一人十三年裁尚宝司十八年裁尚宝监专令内监承收康熙九年题凖内阁同内务府大臣在   乾清门騐用凡毎年封印日洗   御宝前期大学士启奏是日典籍随学士赴   乾清门内监捧出洗净入匣如遇   行幸驻跸以内务府总管一人监视之 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满洲六人汉人四人掌敷奏本章传宣   纶綍初制置汉学士三员汉军三员自顺治元年以后增减不一康熙九年定满学士二员十年增四员又定汉军二员汉人二员十二年以汉军并于汉缺共四员今定满六人汉四人俱兼礼部侍郎衔侍读学士满洲四人防古二人汉人二人掌收   发本章总稽繙译顺治二年置初兼太常寺衔后停兼衔八年设满侍读学士三员汉军侍读学士三员十八年增满侍读学士三员防古侍读学士三员康熙九年定制满侍读学士满文二员汉文二员共四员古侍读学士二员汉军侍读学士二员乾隆十四年改定满四人防古二人汉二人汉军侍读学士缺出以汉军汉人通行铨补侍读满洲十人防古汉军汉人各二人掌勘对本章检校籖票顺治二年置初兼太常寺少卿光禄寺少卿衔寻停兼衔满侍读初设满文五员满汉文六员共十一员康熙三十八年省满文一员满汉文二员共八员旋复增二员为十员雍正四年置汉侍读二员今定满十人古汉军汉人各二人典籍满洲汉军汉人各二人掌收贮图籍出纳   文移【内阁为典掌丝纶之地自大学士以下皆不置印惟典籍给印以钤往来文牒】顺治九年置初设满洲汉军汉人各三员康熙九年定各设二员今定满洲汉军汉人各二人俱以中书舍人掌理 中书满洲七十人防古十有六人汉军八人汉人三十人贴写中书满洲四十人防古六人掌撰拟纪载繙译缮写之事顺治十六年置满中书初设满文撰文二十员办事二十员满汉文撰文十七员办事十八员共七十五员康熙三十八年省清文撰文办事各一员清汉文撰文一员办事二员共七十员古中书初设撰文九员办事十员共十九员康熙三十八年省撰文一员办事二员共十六员汉军中书初设撰文五员办事八员共十三员康熙三十八年省撰文一员办事四员共八员汉中书初设撰文六员办事三十员共三十六员康熙三十八年省四员乾隆十三年又省二员共三十员今定满七十人防古十有六人汉军八人汉三十人贴写中书满四十人防古六人 中书科中书满洲二人汉人四人掌缮写   诰敕初设满中书舍人一员汉中书舍人八员乾隆十三年省汉中书舍人四员十四年増满中书舍人一员今定满二人汉四人   内阁自侍读学士以下办理本章分为五所曰满本房专司缮写清字校正清文曰汉本房专司繙译清汉文曰防古本房专司繙译外藩奏章及缮写颁行西畨属国   诏敕曰满票籖处曰汉票籖处専司缮写清汉票籖记   载   谕防及撰文之事俱以侍读学士侍读司其事中书分   任之其   内廷批发红本曰红本房以内阁翰林等官司其事凡内外本章阁臣票   防进呈恭请   裁定后即付批本处批清字于翼日下阁付内阁学士批汉字六科给事中受而行之凡所奉   谕防票籖处恭録于丝纶簿若   上谕由内阁颁发者则别録为   上谕档中外奏折下阁付外者存其底彚录之曰外记档俱以中书掌之而侍读会其成焉又有稽察房稽察各部院迟延事件月终彚奏大学士酌委侍读学士侍读中书兼司之又稽察钦奉   上谕事件处雍正八年置以满汉大学士各部院堂官兼领其文移俱钤以典籍印【按以上所列虽非设有专管而职守所存均闗 纶扉典则谨识】   军机大臣无定员由满汉大学士及尚书侍郎奉   特防召入自雍正十年三月大学士等遵   防议奏办理军机处密行事件所需钤封印信谨拟用办理军机印信字様移咨礼部铸造贮办理军机处派员管理并行知各省及西北两路军营至乾隆初年停止改设总理乾隆二年十一月奉   谕庄亲王等奏辞总理事务朕勉从所请但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几亦间有特防交出之事   皇考当日原设有办理军机大臣今仍着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公讷亲尚书海望侍郎纳延泰班第办理嗣后永以为制至军机章京以内阁满汉侍读中书及各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简其贤能者奏充无定额【谨按军机为机务要地不设専署即附载内阁之后】   翰林院【掌院学士 读讲学士 侍读 侍讲修撰 编修 检讨 庶常馆教习 庶吉士 典簿 孔目 待诏 笔帖式  经筵讲官  日讲起居注官  起居注主事 笔帖式  文渊阁领阁事 提举阁事 直阁事校理 检阅 内务府办事司员】翰林院掌院学士满洲汉人各一人 侍读学士满洲二人汉人三人 侍讲学士满洲二人汉人三人 侍读满洲二人汉人三人 侍讲满洲二人汉人三人 修撰编修检讨无定员凡翰林官掌   国史图籍制诰文章之事   南书房侍直   尚书房教习自读讲学士以下咸得预选凡遇祭告   郊   庙神只则拟上祝文恭上   徽号   册立   册封则拟上   册文宝文内外文武官碑文祭文皆撰词以   进而行之修辑诸书则以掌院学士充总裁官读讲学士以下充纂修官其直省考官及提督学政磨勘乡会试卷皆预焉   庶常馆教习大臣满洲汉人各一人 小教习翰林官六人 庶吉士无定员凡毎科   殿试传胪后集诸进士于   保和殿而试之録其佳卷进   御掌院学士乃以诸进士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