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通典 - 第 154 页/共 200 页

大功九月祖为众孙及孙女在室者祖母为嫡孙众孙及孙女在室者生祖母为庶孙【慈养祖母同】父母为众子妇及女之已嫁者【慈母养母为其子妇同】伯叔父母为从子妇及兄弟之女已嫁者为人后者为其兄弟及姑姊妹在室者夫为人后其妇为夫本生父母为夫之同堂兄弟及同堂姊妹在室者为姑及姊妹之已嫁者为兄弟之子为人后者女出嫁为本宗伯叔父母及兄弟与兄弟之子及姑姊妹及兄弟之女在室者妇为夫之祖父母为夫之伯叔父母   小功五月为伯叔祖父母【谓祖之亲兄弟】嫡孙众孙为庶祖母为同堂伯叔父母【谓父之堂兄弟】为同堂姊妹之出嫁者为再从兄弟及从姊妹在室者为同堂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为祖姑在室者【谓祖之亲姊妹】为堂姑之在室者【谓父之同堂姊妹】为兄弟之妻祖为嫡孙之妇为兄弟之孙及兄弟之孙女在室者为外祖父母为母之兄弟姊妹为姊妹之子及女之在室者为人后者为其本生母之父母为其姑及姊妹之已嫁者妇为夫兄弟之孙及孙女在室者妇为夫之姑及夫之姊妹【在室出嫁同】妇为夫之兄弟及夫兄弟之妻妇为夫堂兄弟之子及女之在室者女出嫁为本宗姊妹之出嫁者为本宗堂兄弟及堂姊妹之在室者有子之妾为家长之祖父母   【臣】等谨按   钦定礼记义疏云外祖父母有当服者六子为因母之父母一也因母即亲母也母出为继母之父母二也庶子君母在为君母之父母三也君母即嫡母也庶子为继母之父母四也庶子不为父后者为巳母之父母五也为人后者为所后母之父母六也又云继母多则服在堂继母之党盖外祖父母之服有六则自外祖父母以下者其同为当服可知此母党之服之制也   缌麻三月祖为众孙妇曾祖父母为曾孙曾孙女高祖父母为元孙元孙女祖母为嫡孙众孙妇为乳母为曾伯叔祖父母为族伯叔祖父母为族伯叔父母为族兄弟及族姊妹在室者为曾祖姑在室者为族祖姑及族姑在室者为兄弟之曽孙及曾孙女在室者为兄弟之孙女出嫁者为同堂兄弟之孙及孙女在室者为再从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为祖姑【谓祖之亲姊妹】及堂姑【谓父之堂姊妹】及己之再从姊妹出嫁者为同堂兄弟之女出嫁者为父姊妹之子为母兄弟之子为母姊妹之子为妻之父母为婿为外孙及外孙女为兄弟孙之妻为同堂兄弟之妻为同堂兄弟子之妻妇为夫高曾祖父母为夫之伯叔祖父母及夫之祖姑在室者为夫之堂伯叔父母及夫之堂姑在室者为夫之同堂兄弟及同堂兄弟之妻为夫之同堂姊妹【在室出嫁同】为夫之再从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为夫同堂兄弟之女出嫁者为夫同堂兄弟子之妻为夫同堂兄弟之孙及孙女在室者为夫兄弟孙之妻为夫兄弟之孙女出嫁者为夫兄弟之曾孙及曾孙女之在室者女出嫁为本宗伯叔祖父母及祖姑在室者为本宗同堂伯叔父母及堂姑在室者为本宗堂姊妹之出嫁者为本宗堂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   八旗官员服制除父母之丧应持服百日外养子于本生父母之丧持服两月于一月后薙头当差亲伯叔伯母婶母亲兄弟妻娶妻之子抚养庶母之丧于一月后薙头当差此一户内如有承办其事者仍照常持服两月亲伯叔祖亲伯叔祖之子亲伯叔之子亲兄弟娶妻之子亲嫂亲子妇娶妻之孙生子庶母之丧于出殡七日后薙头当差亲伯叔祖母亲伯叔祖之子妇亲伯叔祖之孙亲弟妇亲伯叔之子妇亲兄弟之子妇亲孙妇之丧于出殡后薙头当差无服族人之丧不准持服照常当差行走凡大臣官员持服日期其职任官差各异应行令各地方各量职任于其应行走之时即令当差行走   皇朝通典卷六十二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典>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通典卷六十三   乐【一】   【臣】等谨按大乐之作天地同和盖惟圣人之心通极造化故能建中和之极究声气之原嘉应神只茂豫民物所谓圣人生古乐兴也我   朝开国之始肈鬯元音广大清明灿然隆备   圣祖仁皇帝心通天矩   钦定律吕正义一书古乐之大义明而千古有定论今乐   之至理具而千古有正声我   皇上恭承   先绪重辑后编凡   郊   庙所陈   朝防燕飨所奏无不按律谐音分刌节比举前书所谓审声定乐制器协均者一一见诸施行盛徳形容于斯为极良由   圣心天纵学贯神枢所以制作之隆超越千古也窃观古来论乐皆以黄钟为律本而律尺不明纵黍横黍聚讼纷如律本之失葢由于此   圣祖仁皇帝躬亲布黍审定今尺七寸二分九厘为黄钟真度以为律本律本既定以之上生下生诸律皆由此而定   皇上业隆继述一切笵金琢玉之制悉禀成模典法攸昭范围不过此制律之宻也乐之为用最重分均自后汉志以管子弦音之度牵合管音故有黄钟为宫太蔟为商姑洗为角蕤宾为变征林钟为征南吕为羽应钟为变宫之说歴代相沿承譌袭谬遂致一均之内律吕互用岂古人制律隂阳不紊之义乎   圣祖仁皇帝神明律数确然定为清浊分均使阳皆从律   隂皆从吕   皇上于周礼六乐奏黄钟歌大吕奏太蔟歌应钟之文谓清浊同均者尚不可合用岂有清浊不同均者而可合用之理葢既云奏则但奏其乐而不歌既云歌则始作乐以合人声耳奏与歌自必各为一事义蕴深融不徒昭掲经防直契先圣造律之原此审音之确也至于宫律之用考之周礼既曰圜钟为宫奏之圜丘函钟为宫奏之方泽黄钟为宫奏之宗庙又曰奏黄钟以祀天神奏太蔟以祭地只奏无射以享先祖奏夷则以享先妣经文已岐而不合自汉以后或以黄钟祀天地以防宾享宗庙或以黄钟祀天以太蔟祀地均未允协我   皇上贯通三极以黄钟子位天之统也   天坛用黄钟为宫林钟未位地之统也   地坛用林钟为宫太蔟寅位人之统也   太庙用太蔟为宫而朝贺燕飨之乐则随月用律为宫既握三才并建之原更协五行迭嬗之序此用律之   当也若夫厘定乐章务归雅正遇有举行   庆典登奏攸资或从   几暇亲裁或自臣工奏   进纪肤功则轶采薇杖杜之篇志恺乐则迈湛露蓼萧之什溥福祺则追夀考作人之颂光文治则俪辟雝于乐之诗以至勤求民瘼   谱云汉之章广厉学宫   补笙诗之什敦和荘雅美备详明他如丹陛导迎铙歌鼓吹花袍禺马之舞逺藩藏卫之音并皆列在   阙廷登诸乐府铿鍧炳燿莫与比隆近犹以钟吕元音古今同揆   特命乐臣定宫商之谱究疏越之音辑为一编用昭法守所由折衷善美依永和声洋洋乎声振之休藻金石而絣万禩也【臣】等职司编纂未能窥测精深谨依杜佑通典各门分类记载有前书所未备者量为増置至清乐为唐以前所尚之声坐立部伎为有唐一代之制则谨从删恭读   御制新乐府立部伎篇曰   皇清之制较唐诚迥殊大哉   王言   国家审音正乐之模   圣主崇雅黜郑之意即此并可仰见矣   乐制   【臣】等谨按杜佑乐典首列沿革一门上自邃古下迄有唐其间歴代相承或袭用前朝或更新立制故以此为名我   朝开国之初兴制作嗣后屡经增定无非绍承   前绪益昭美备详明若名沿革于义未协因仿马端临文献通考之例名为乐制按时编载昭法守焉天命元年正月元旦诸贝勒大臣文武羣臣进表恭上   尊号   上焚香告   天行受寳礼以是年为天命元年   陞御座受庆贺陈设卤簿奏乐八年台吉阿巴泰等征防   古还至都城   上出城迎之因破敌竖纛八鸣角拜   天礼毕设大宴庆劳奏乐   天聪六年喀尔沁部落古噜斯恰布济衮都棱具筵进献陈设乐舞适奏报锦州防古贝勒诺木齐等归降   上大悦命八门击鼓召众宣防翼日   上至演武亭行拜   天礼毕   陞御座诺木齐等率部众朝见因设乐舞大宴选力士为   角觝之戏八年出师征明   上谒   堂子列八纛鸣角奏乐复定元旦朝贺陈设卤簿奏乐九年停止元旦杂剧八旗筵宴止用雅乐十年诸贝勒大臣文武羣臣进表恭加上   尊号陈设卤簿奏乐   上拜   天行受寳礼建国号曰大清改元崇徳受庆贺设筵宴备   陈乐舞崇徳元年肇建   太庙追尊   列祖凡四孟时享嵗暮祫祭并奏乐定卤簿乐器凡冬至万夀圣节朝贺乐制与元旦同元旦前三日起至第九日止上元十四日起至十六日止俱作乐十二月   上亲征朝鲜二年朝鲜国王李倧自南汉山城来朝上出营渡汉江登坛受降奏乐【按 国初之制命将出师凯旋庆贺宣防受降并皆   作乐所以肃军威而作士气也规模盛逺创造宏深万年法制于此矣】   顺治元年九月大学士冯铨等奏言郊庙及社稷乐章前代各取嘉名以昭一代之制   本朝削防乱以有天下拟用平字从之是年即议凖   圜丘大祀乐九奏迎   神奏始平之章奠玉帛奏景平之章进爼奏咸平之章初献奏夀平之章亚献奏嘉平之章终献奏雍平之章彻馔奏熙平之章送   神奏太平之章望燎奏安平之章   皇帝出宫   午门鸣钟不作乐【下同】致祭礼毕   皇帝还宫导迎乐奏祐平之章值斋期仍不奏【下同】方泽大祀乐八奏迎   神奏中平之章奠玉帛奏广平之章进爼奏咸平之章初献奏夀平之章亚献奏安平之章终献奏时平之章彻馔奏贞平之章送   神望瘗奏寜平之章礼毕   皇帝还宫导迎乐奏祐平之章   祈谷坛大祀乐九奏迎   神奏中平之章奠玉帛奏肃平之章进爼奏咸平之章初献奏夀平之章亚献奏景平之章终献奏永平之章彻馔奏凝平之章送   神奏清平之章望燎奏太平之章礼毕   皇帝还宫导迎乐奏祐平之章【按顺治元年定大祀乐制后凡恭奉   列圣配   享   两郊及   祈谷坛致祭用乐之制并同】   太庙时享乐六奏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