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 第 322 页/共 334 页
扬州三县 泰州四县 通州二县 真州二县 高邮军二县 楚州四县濠州二县 寿州五县 滁州三县 和州三县 庐州三县 无为军三县舒州五县 蕲州四县 光州四县 宁国府六县 建康府五县 池州六县 太平州三县 广德军二县徽州六县 饶州六县 信州六县镇江府四县 常州四县 江阴军一县 平江府五县 嘉兴府四县 湖州六县 临安府九县 严州六县 绍兴府八县 庆元府六县台州五县 处州六县 温州四县 婺州七县 衢州五县 江州五县 南康军三县隆兴府八县 抚州四县 吉州八县 袁州四县 赣州十县 瑞州三县 建昌军四县 临江军三县 南安军三县 建宁府四县 福州十一县 泉州七县 漳州四县汀州六县 南剑州五县邵武军四县 兴化军三县 潮州三县 梅州一县
扬州 春秋时属吴,故《左传》云“吴城邗沟(邗音寒),以通江、淮”是也。吴灭属越,越灭属楚。秦灭楚,属九江郡。汉为广陵国,後属荆国,後更属吴。景帝更名江都国,武帝更名广陵国。後汉为广陵郡。魏为重镇(文帝黄初六年,征吴,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见江涛,叹曰:“天所以限南北也!”使张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是岁,辽薨於江都),後属吴(孙亮建兴二年,使卫尉冯朝城广陵)。晋亦为广陵郡。东晋末,以广陵控接三齐,故青、兖二州刺史皆镇於此。宋亦置广陵郡,文帝兼置南兖州(领郡九,理於此)。齐并因之。梁亦曰南兖州。北齐改为东广州。复曰南兖州。後周改为吴州。隋初为扬州,置总管府。炀帝初府废,又为江都郡,後帝徙都而丧国焉(炀帝置江都太守,秩与京尹同)。唐初为兖州,後改为邗州,後又改为扬州,为大都督府。其後或为广陵郡,属淮南道,置大都督府,淮南节度。领县七(江都、江阳、海陵、高乡、六合、扬子、天长)。吴改江都府,置兴化县。南唐以海陵、兴化二县属泰州。周复为大都督府,节度。宋因之,属淮东路。开宝四年,以高邮置军。雍熙二年,以扬子属建安军。至道二年,又以六合隶建安。元初,领淮南东路兵马钤辖。中兴後,本路安抚及两淮制置司。贡白苎布、莞席、铜镜。领县三,治江都。江都(隋县。有芜城、吴公台、雷塘)广陵(唐江阳县,南唐改。有召伯埭、邗沟。熙宁五年,废入江都)天长(唐县。伪唐置建武军,又改雄州。周改天长军。宋至道时,军废为县。有瓜步山、六合山、赤岸山、石梁山。中兴後,割隶盱眙军)。
泰州 本唐扬州海陵县。南唐置州,以扬州之兴化,楚州之盐城二县来属。周为团练。宋降为军事,属淮东路。後复以盐城隶楚州。贡隔织。领县四,治海陵。海陵(汉县。有孤山、大海、运河)兴化(伪吴县。有千人湖)泰兴(伪唐县。乾德二年,移治柴墟镇)如皋(伪唐县)。
通州 本唐盐亭场,南唐立为静海制置院。周升为静海军,属扬州,俄改为州,析其地为静海、海门二县以隶焉。州之东北正系海口,南接大江。宋因之,属淮东路。贡獐皮、鹿皮、票胶。领县二,治静海。静海(周县。有狼山、蔡港、馀庆、石港、西寨五寨)海门(周县)。
真州 本唐扬州扬子县之白沙镇,南唐改迎变镇。宋乾德二年,升为建安军。雍熙二年,以永正来属。至道二年,又以六合隶焉。大中祥符六年,建为真州。贡麻纸。领县二,治永正。永正(唐扬子县,伪唐改,後复为扬子。有运河、淮子河)六合(隋县。有瓜步山、六合山、杨叶山、赤岸山、石梁溪)。
高邮军 本唐扬州高邮县。宋开宝四年,建为军。属淮东路。地形四隅皆低,为沮洳蒲苇之泽,城基特高,状如覆盂。建炎四年,升为承州,割泰州兴化来隶。领县二,治高邮。高邮(汉县)兴化(见泰州下)。
楚州 春秋时属吴,吴将伐齐,自广陵掘江通淮,即此也。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临淮郡。後汉属广陵郡、下邳国。晋属临淮、广陵二郡地。东晋为重镇(元帝以刘隗屯守),穆帝时,中郎将荀羡《北征诗序》云:“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陵交通,易以观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无地屯兵。”乃营立城池焉。安帝时立山阳郡。宋因之。齐扼清泗,临淮守险,有平阳石鳖,田稻丰饶。其後侨立兖州。入齐,因以兖州为重镇。梁初得之,後入後魏。隋初废山阳郡,後置楚州。炀帝初州废,并入江都郡。唐武德四年,为东楚。八年,改为楚州。或为淮阴郡。属淮南道。领县五(山阳、盐城、盱眙、淮阴、安宜)。吴顺化军节度。南唐以盐城属泰州。周为防御。宋乾德元年,以盱眙属泗州。开宝九年,以盐城还隶。属淮东路。建炎,金人陷扬、承二镇,楚势孤危。绍兴以来,屡战屡失,末年乃复。宝庆,以逆全之乱,降为淮安军,又以宝应县为宝应州。贡布。领县四,治山阳。山阳(汉射阳县地。有石鳖山、淮水、涟河)淮阴(唐县。有淮水、沙河、盐渎)宝应(本安宜县,唐宝应年改。有运河、白水陂)盐城(唐县。有射阳湖、九盐场)。
濠州 春秋末锺离子之国。昔禹会诸侯於涂山,即其地也(今锺离县西百里有涂山是也。《左传》注曰:“山在寿春县东北。”《太康地记》云:“涂山,古当涂国。”应劭曰:“禹所聚会涂山侯国”即此也。旧有当涂县,晋安帝立马头郡,北齐因之,隋改为涂山县。今废)。鲁成公时,叔孙侨如会吴於锺离。昭公时,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吴遂灭巢及锺离而还。楚平王时,吴之边邑卑梁女子,与楚边邑锺离小僮争桑,两家交怒相攻,遂灭卑梁人。卑梁大夫怒,发邑兵攻锺离。楚王闻之,怒,发国兵灭卑梁。吴王闻之大怒,亦发兵,使公子光攻楚,遂灭锺离、居巢,楚恐而城郢。则锺离互为吴、楚之边邑。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因之。晋初属淮南郡,後侨置徐州。安帝时置锺离郡。宋、齐因之,兼置徐州(领郡治於此),亦为重镇(明帝时,频为魏攻围,徐州刺史萧惠休、萧坦守,不下而退)。梁因之。北齐改锺离郡为西楚州。隋改曰濠州(因濠水为名。濠音豪),炀帝复置锺离郡。唐为濠州,或为锺离郡。属淮南道。领县三(锺离、招义、定远)。宋乾德元年,以招义属泗州。为团练,属淮西路。乾道初,移戍藕塘,开禧城定远,嘉定复旧。贡绢、糟鱼。领县二,治锺离。锺离(汉旧县。有袁术所筑公路城;荆山堰及梁武帝筑浮山堰基。有濠水,庄周观鱼处)定远(汉曲阳县。有古阴陵城,即汉兵追项羽,羽失道之所)。
寿州 战国时楚地。秦兵击楚,楚考烈王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即此地也(今郡罗城,即考烈王所筑。今郡子城,即宋武帝所筑)。秦灭楚,虏王负刍,其地为九江郡(江自庐江分为九道)。後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即此也。汉高帝更名淮南国,武帝复为九江郡。後汉因之,兼置扬州(领郡六,治於此。袁术为曹公所击败,奔九江,後遂僭号,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魏曰淮南郡,仍旧扬州,为重镇(邱讠佥、诸葛诞为刺史,皆镇於此)。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其数百里,无复人居。晋平吴,其人各还本故,复立为淮南郡,兼置扬州(领郡十八,治於此。其後中原乱,胡寇屡南侵,又以苏峻、祖约之乱,淮南人南渡江者转多,乃於江南侨立淮南郡及当涂、逡遒等县。逡七循反。遒音秋)。东晋亦为重镇(明帝时,祖约为守,後陷石勒。季龙死後,复治之。今郡西十五里,即谢元破符融之处。晋伏滔云:“彼寿春者,南引汝颍之利,东连三吴之富。北接梁宋,平途不过七日;西接陈许,水陵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阻,内有淮淝之固。龙泉之陂,良田万顷;舒吴之贡,利尽蛮越也。”)宋属淮南郡(初晋元帝永昌中,荆河州刺史祖约镇於此。後或治江北,或治江南,无定所也。至宋义熙十二年,刘义庆又镇此,以抚边荒,捍御疆场)。齐因之,兼置荆河州(领郡治於此),为重镇(齐高帝初,遣垣崇祖镇寿阳,谓之曰:“我新有天下,後魏必以送刘昶兵为辞。寿春贼之所冲,深为之备。”俄而魏大将王肃送刘昶,兵二十万掩至而败还。)後魏曰扬州(萧齐东昏永元初,守将裴叔业以城叛降後魏)。梁置南荆河州(武帝普通七年克之,擒魏将李宪,寻改为南荆河州)。後周曰扬州。隋文帝改曰寿州,炀帝初,复为郡。唐为寿州,或为寿春郡。属淮南道。领县五(寿春、安丰、霍邱、盛唐、霍山)。吴忠正军节度。周以颍州下蔡来属,徙州治焉,在淮北。宋因之。开宝中,废霍山、盛唐。政和六年,升为寿春府。属淮西路。以府之六合县(即霍山)为六安军。中兴後,下蔡没於金,以安丰县为军,四县并隶焉。贡葛布、石斛。领县五,治下蔡。下蔡(古祭国。唐县。有硖石山)寿春(隋县。有八公山、淮水、肥水)安丰(汉县。有芍陂、灌水、九井、蓼城)霍邱(隋县。有安阳山、丰水、决水)六安(唐县。有霍山、大别山)。
滁州 战国时属楚。秦及二汉,九江郡之地。晋属淮南郡。宋属新昌郡。齐置南谯郡。梁属南谯州。梁末,属北齐,兼置新昌郡,又徙南谯州於新昌,即今郡是也。隋初,废新昌郡,改南谯为滁州。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江都郡。唐复置滁州,或为永阳郡。属淮南道。领县三(宋同)。宋因之,属淮东路。贡绢。领县三,治清流。清流(隋县。有清流水、滁水、琅琊山)全椒(汉县。梁置北谯郡,北齐改为临滁郡,隋复为县)来安(即唐永阳县,伪唐改。有八石山、来安水)。
和州 战国时楚地。秦属九江郡。二汉因之,汉末,兼置扬州(领郡六。自寿春徙治於此)。吴为重镇(筑濡须坞,魏屡攻围不拔)。晋为淮南郡地,东晋为历阳郡。宋因之,兼置南豫州(领郡十三,治於此)。齐、梁并因之。梁末,属北齐,置和州及历阳郡。隋炀帝初州废,而历阳郡如故。唐复为和州,或为历阳郡。属淮南道。领县三(宋同)。宋属淮西路。建炎後,为姑熟、金陵藩屏,北距北界二百二十五里。贡布、练布。领县三,治历阳。历阳(汉县。有濡须水、合山、古梁山寨)乌江(本乌江亭,汉东城县。梁置江都郡,北齐改为密江郡,陈临江郡,後周乌江郡,隋後为县。有项亭)含山(唐县。有大岘亭)。
庐州 古庐子国。春秋舒国之地。昔成汤放桀,周芮伯命巢,《左传》曰:“自庐以往”,又曰:“徐人取舒(舒国,今舒城县)”,皆此地也。战国时属楚地。秦属九江郡。汉为庐江、九江二郡,後汉亦然。魏为重镇(使张辽守之,孙权率十万众政围,辽以八百人破之),明帝时,以满宠都督扬州诸军,镇於此(宠上表,言合肥西北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名新城。孙权欲攻围新城,以其远水,积二十馀日,不敢下船而退)。晋为淮南、庐江二郡地。梁置汝阴郡及南豫州,寻改为合州,为重镇。隋初,为庐江州。炀帝初州废,置庐江郡。唐为庐州,或为庐江郡。属淮南道。领县五(合肥、慎、巢、庐江、舒城)。吴昭顺军节度。周改保信军。宋因之,属淮西路。太平兴国三年,以巢、庐江二县置无为军。中兴後,置本路安抚使。贡纱、绢、蜡、石斛。领县三,治合淝。合淝(汉县。夏水出城父东南,与淝水合入巢湖。有濡须水。北齐分置北陈郡)慎(楚白公胜邑。隋县。有滁水)舒城(古舒国。唐县。有龙舒水)。
无为军 宋太平兴国三年,以庐州巢县无为镇建为军,以巢、庐江二县来属。淮西路。贡绢。领县三,治无为。无为(有梅山、江水、焦水)巢(古巢伯国。汉居巢县。有东关山、居巢山、直湖)庐江(汉龙舒县,隋改今名)。
舒州 古皖国也(春秋时有皖国。《史记》:“皖,夏姓,皋陶之後。”),亦舒国之地(说见庐州)。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庐江郡。献帝时,吴克皖城,遂为重镇。晋安帝置晋熙郡,宋、齐皆因之。梁置豫州,後改为晋州。北齐改曰江州。陈又曰晋州。隋初曰熙州,炀帝置同安郡。唐为舒州,或为同安郡。属淮南道。领县五(宋同)。宋属淮西路,为德庆军节度。绍兴十七年,改安庆军。庆元元年,升为州。贡白、白术。领县五,治怀宁。怀宁(晋县。有天柱山、皖水)宿松(隋县。有雷水。江水自鄂陵分为九派,会於此县界洲上,三百馀里合流谓之九江口,东得武林洲,即桑落洲之尾)望江(汉皖县地。晋大雷戌在此。陈置大雷郡)太湖(隋县。有司空山、太湖)桐城(唐县。有盛唐山、大江、枞阳水)。
蕲州 春秋以来皆楚地。秦属九江郡。二汉属江夏郡。吴为蕲春郡。晋省,属弋阳郡。北齐置雍州,後周改曰蕲州。隋炀帝初州废,置蕲春郡。唐复为蕲州,或为蕲春郡。属淮南道。领县四(宋同)。宋属淮西路。元八年,又以蕲水县石桥镇为罗田县。贡布、簟。领县五,治蕲春。蕲春(汉县。北齐置齐昌郡。有新水、温水)黄梅(隋县。有黄梅水)蕲水(唐县。有兰溪水)广济(唐县。有蔡山,出大龟。又有积布山、青林湖)。
光州 春秋时黄国也,亦弦国之地(鲁僖公五年,楚人灭弦。弦在弋阳大县。大,徒计反)。秦属九江郡。二汉属汝南、江夏二郡。魏分置弋阳郡,晋、齐、皆因之。梁末,置光州。後魏置弋阳郡。北齐为南郢州。後周为淮南郡。隋炀帝初,为弋阳郡。唐为光州,或为弋阳郡。属淮南道。领县五(定城、始光、山仙、殷城)。宋废商水县入固始。属淮西路,为光山军节度。绍兴末,改蒋州,寻复旧。贡石斛、葛布。领县四,治定城。定城(古黄国。汉弋阳县故城。有淮水)光山(古弦国。汉西阳县。晋光城县。有光山、柴水)固始(楚孙叔敖所封寝邱之地。北齐置北建州。後周置浍州)仙居(古弦子国。唐县)。
宁国府 春秋时属吴,後属越,越灭属楚。秦属障郡。二汉为丹阳郡。吴为重镇(孙皓时,以何植为牛渚督。晋师来伐,遣王浑向牛渚)。晋武帝分置宣城郡(丹阳郡移於建康是也)。宋、齐、梁、陈皆因之。陈以为重镇。隋平陈,废郡,置宣州;炀帝改为宣城郡。唐为宣州,或为宣城郡。属江南道。领县十(宣城、泾、溧水、太平、当涂、南陵、绥安、宁国、溧阳、青阳)。吴宁国军节度使。南唐分入江宁,而此州领县六。宋因之,属江东路。开宝末,以广德、芜湖、繁昌来属。太平兴国二年,以芜湖、繁昌属太平州。四年,以广德置军。乾道二年,升为宁国府。贡布、黄连、笔。领县六,治宣城。宣城(汉县。有昭亭山、句溪)泾(汉县。有泾水)南陵(梁县。有漳淮水)宁国(唐县)太平(唐县)旌德(唐县)。
建康府 本润州江宁县。唐至德二载,以县置州;上元二年废。光启三年,复以润之上元、句容,宣之溧阳、溧水四县置州。属江南道。吴为金陵府。南唐改江宁府置芜湖、铜陵、繁昌三县,又以宣州之当涂、广信来属。寻以当涂为雄远军,复以池州之青阳来属。宋平江南,复为州节度,以广德、芜湖、繁昌属宣州,青阳、铜陵属池州。天禧二年,升为江宁府,建康节度。属江东路。建炎三年,改为建康府,即府治建行宫,沿江置江东安抚制置司。贡笔。领县五,治上元、江宁。上元(唐县。有蒋山、鸡笼山、方山、幕府山、青溪、元武湖)江宁(唐县。有慈姥山、凤台山、秦淮、白鹭洲)溧阳(汉县。有平陵山、二鹤山)溧水(隋县。有丹阳湖、石臼湖)句容(汉县。有茅山镇。天禧,改名常宁。有茅山、华阳洞)。
池州 本宣州地。唐武德四年,以宣州之秋浦、南陵二县置。贞观元年州废,县还隶宣州。永泰元年,复析宣州之秋浦、青阳,饶州之至德(即建德)置。属江南道。领县四(秋浦、至德、青阳、石埭)。南唐为康化军节度,後为军事,以青阳隶江宁。开宝末,以州之青阳、铜陵,太平兴国三年以江州之东流三县来属。属江东路。贡纸、红白姜。领县六,治贵池。贵池(隋秋浦县,吴改。有秀山、贵池)青阳(唐天宝元年,析泾、南陵、秋浦置。有九华山、五溪水)建德(唐析鄱阳、秋浦置至德县,隶饶州。吴改今名)石埭(唐析青阳、秋浦置)铜陵(南唐县。有铜官山)东流(南唐县)。
太平州 本宣州地。南唐於江宁、当涂置新和州,後改雄远军。宋开宝八年,改平南军。太平兴国二年,升为太平州,又以宣州之芜湖、繁昌二县隶焉。属江东路。贡纱。领县三,治当涂。当涂(晋县。有牛渚山、采石矶、九井山、姑熟溪)芜湖(南唐县)繁昌(南唐县。有大江)。
广德军 本宣州广德县地。宋太平兴国四年,建为军。端拱元年,以郎步镇为建平县,隶焉。属江东路。贡茶芽。领县二,治广德。广德(唐县。有丹井山、桐水)建平(宋县。有南氵奇湖)。
徽州 春秋时属吴,後属越,越灭属楚。秦属障郡。二汉属丹阳郡。吴孙权分丹阳立新都郡。晋平吴,改曰新安,宋、齐并因之。隋平陈,置歙州。炀帝初州废,置新安郡。唐为歙州,或为新安郡。属江南道。领县六(宋同)。宋属江东路。宣和三年,改为徽州。贡白、纸。领县六,治歙。歙(汉县。有灵山)休宁(隋县。有浙溪水)绩溪(唐析歙县置。有三天子障山)黟(隋县)祈门(唐析黟及饶之浮梁置)婺源(唐县。有婺水)。
饶州 春秋时楚之东境,後属吴。楚昭王时,吴伐楚取番是也。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豫章郡。吴主孙权分置番郡(初治番县,後徒治吴芮故城)。晋、宋、齐因之。梁置吴州,陈废。隋置饶州(以其产物丰饶),炀帝初,置番郡。唐复为饶州,或为番郡。属江南道。领县五(番、乐平、弋阳、馀干、浮梁)。乾元元年,以弋阳属信州。南唐置德兴县。宋端拱元年,升安仁场为县。属江东路。贡麸金、竹簟。领县六,治番。番(汉县。有番江、彭蠡湖)馀干(汉馀汗县,隋改今名。有馀千水)浮梁(唐县。有新昌水)乐平(唐县。有乐安江)德兴(南唐县。有银山、洎溪)安仁(宋县。有安仁港)。
信州 唐乾元元年,析饶州之弋阳,衢州之常山、玉山,及建、抚之地置。属江南道。领县四(上饶、贵溪、弋阳、玉山)。南唐置铅山县。宋开宝八年,平江南,以铅山直属京,後还隶焉。淳化五年,升弋阳之宝丰场为县;景元年,废为镇;康定复,庆历又废。熙宁七年,以上饶县永丰镇为县。属江东路。贡蜜、葛粉、水晶器。领县六,治上饶。上饶(本隶饶州,後省入弋阳,乾元元年置。有灵山、上饶江)玉山(唐析常山、须江及弋阳置。有怀玉山、上于溪)弋阳(隋县。有葛溪、弋溪)贵溪(唐析弋阳置。有龙虎山)铅山(南唐县。有桐源水)永丰(有永丰溪)。
镇江府 春秋时属吴,战国属越,後属楚。秦为会稽、障二郡之境(自句容以西属障郡,以东属会稽郡)。汉初为荆国(荆王刘贾墓在今郡城内),吴王濞(疋备反)反,後属江都国。武帝分属丹阳、会稽二郡地。後汉为丹阳、吴二郡之地。吴主孙权初,镇丹徒,谓之“京城”,後都於秣陵,改为建业(至孙皓,为晋将王所灭。)。晋平吴,为毗陵、丹阳二郡地,兼置扬州(领郡十八,治於建业,即江宁县)。元帝渡江,都建业,改丹阳太守为丹阳尹。《尔雅》曰:“绝高为京。”其城因山为垒,缘江为境,似河内郡,内镇优重。宋置南东海郡及南徐州(领郡十七,理於此),而扬州如旧。齐、梁以後并因之,以至於陈,京口常为重镇(隋大将贺若弼自广陵来袭,陷之,遂灭陈)。隋平陈,郡废,於石头城置蒋州,又废南徐州为延陵镇,後又分置润州於镇城(州东有润浦)。炀帝初,州废(延陵、曲阿、句容等县悉属江都郡,而江宁县则属丹阳郡地)。唐初,辅公┙据之。克平,合旧丹阳、南徐之地,并为润州。或为丹阳郡,镇海军节度。属江南道。领县六(丹徒、句容、丹阳、延陵、江宁、金坛)。南唐以上元、句容隶江宁。宋开宝八年,改镇江军。政和三年,升为府。属浙西路。贡罗、绫。领县四,治丹徒。丹徒(古朱方邑,吴以予齐庆封者。唐县。有北固山、京江)延陵(晋县。有句曲山。熙宁五年,省为镇入丹阳)丹阳(唐县。有蒜山、金山、扬子江、练湖)金坛(唐县。有茅山、方山、荆溪)。
常州 春秋时吴地。战国时属越,後属楚。秦、汉会稽郡之地。後汉顺帝以後,属吴郡。吴分吴郡、无锡以西为屯田,置典农校尉。晋武帝省校尉,以属毗陵郡。其後东海王越嫡子毗封於毗陵,元帝以“毗”讳改为晋陵郡。宋、齐因之。隋平陈,废晋陵郡,置常州(或曰常州置於常熟县,故因以为名)。炀帝初州废,又置毗陵郡。唐为常州,或为晋陵郡。属江南道。领县五(武进、义兴、无锡、晋陵、江阴)。吴以江阴为郡。宋因之,属浙西路。贡白、纱、席。领县四,治晋陵、武进。晋陵(本名延陵。季子所居,有墓。有太湖)武进(晋县。有氵鬲河)无锡(汉县。太伯所居。又楚春申君之邑)宜兴(唐义兴县,太平兴国初改。有君山、运河、太湖、阳羡溪、长桥)。
江阴军 唐武德三年,以晋陵郡之江阴县置暨州,九年废。吴复以其地置江阴军。宋因之,属浙西路。熙宁四年,复废为县,隶常州。建炎後,复置。领县一:江阴(梁县。有秦望山、芙蓉湖)。
平江府 春秋吴国之都也(自阖闾以後,并都於此)。其南百四十里,与越分境。吴伐越,越御之於李,则今嘉兴县之地(李城在嘉兴县南三十七里)。战国时属越,後属楚。秦置会稽郡。项羽初起,杀会稽太守殷通,即此地。汉亦为会稽郡,後顺帝分置吴郡。晋、宋亦为吴郡,与吴兴、丹阳为三吴。齐因之。陈置吴州。隋平陈改,曰苏州(因姑苏山为名)。炀帝初,复曰吴州,寻为吴郡。唐为苏州,或为吴郡。属江南道。领县七(吴、长洲、常熟、嘉兴、海盐、华亭、昆山)。梁时吴越王钱Α奏置吴江县。後唐为中吴军节度。晋时以嘉兴、海盐、华亭三县置秀州。宋改为平江军,属浙西路。政和三年,升为府。贡葛、蛇床子、白石脂、花席。领县五,治吴、长洲。吴(汉县。有虎邱山、胥山、洞庭山、太湖、松江)长洲(唐县。有松江、运河)昆山(梁县)常熟(隋县。有虞山、大江、运河)吴江(梁县。有吴江、运河)。
嘉兴府 晋天福中,吴越王钱元奏以苏州嘉兴、海盐、华亭置秀州,又置崇德县。宋因之。政和七年,赐郡名曰嘉禾。属浙西路。庆元元年,以孝宗诞圣之地,升为嘉兴府。贡绫。领县四,治嘉兴。嘉兴(唐县。本吴得嘉禾之地。有胥山、李城)海盐(唐县。有陆里山、当湖、盐场三)华亭(唐县。有金山、松陵江、华亭谷、盐场三)崇德(晋县。有语儿亭、运河)。
湖州 春秋时属吴,吴灭属越,越灭属楚,兼得古之防风国。《史记》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汪罔即防风氏)。”秦为会稽、障二郡之境,汉亦同。後汉属吴郡。吴分吴、丹阳二郡,置吴兴郡。晋、宋、齐因之。梁末,改为震州,後复为吴兴郡。隋平陈,郡废,置湖州(其名震州、湖州,皆因州东有太湖,一名震泽故也。震泽又名具区泽)。炀帝初,废湖州,分其地入馀杭及吴二郡。唐复置湖州,或为吴兴郡。属江南道。领县五(乌程、德清、武康、安吉、长兴)。周为宣德军节度。宋太平兴国七年,析乌程置归安县。後为昭庆军节度,属浙西路。贡白、漆器。领县六,治乌程、归安。乌程(秦、汉旧县。有弁山、杼山、具区薮、苕溪、溪、白洲)归安(有三山、吴兴塘)武康(古防风国。有前溪、馀不溪)安吉(故障县地。有天目山、苕水、杨子湖)长兴(唐县。有大雷山、箬溪、荆渚、顾渚)德清(唐县。有苎溪)。
临安府 春秋越国之西境(越国西北至语儿,在今吴郡嘉兴县南,与吴分界),後属楚(按周显王四十六年,楚威王伐越,破之,杀其王无︹,尽取其地,至於浙江之北)。秦、汉并属会稽郡。後汉顺帝以後,属吴郡。晋属吴兴、吴二郡地,宋、齐、梁因之。陈以为钱塘郡。隋平陈,置杭州。炀帝初州废,置馀杭郡。唐为杭州,或为馀杭郡,大都督,镇海军节度。属江南道。领县八(钱塘、富阳、临安、於潜、唐山、紫溪、盐官、新城)。宋淳化五年,改宁海军节度;升南新场为县。属浙西路,领浙西兵马钤辖。崇宁五年,省南新县为镇,入新城。建炎三年,高宗自建康幸杭,升临安府,以为行在所,以州治为行宫,以祥符寺基改建府治。如兴五年兼浙西安抚使。贡绫、藤纸。领县九,治钱塘、仁和。钱塘(汉县。有灵隐山、胥山、秦望山、钱塘湖)仁和(梁钱江县,宋改)於潜(隋县。有天目山)馀杭(汉县。有由拳山)富阳(晋县。有阳平山)盐官(唐县,有临平湖)临安(唐县,梁时,吴越王奏置衣锦军。宋改顺化军,後废军复为县)昌化(唐唐山县。有紫溪)新城(唐县)。
严州 春秋时属吴,後属越,又属楚。秦为障郡地。汉为丹阳郡地。後汉以後,并属吴郡。梁、陈为新安郡。隋平陈,废郡,置睦州(以俗阜人和、内外辑睦为义);炀帝置遂安郡。唐置睦州,或为新定郡。属江南道。领县六(宋同)。宋为遂安军节度,宣和元年,升建德军节度;三年,改为严州。属浙西路。贡白、簟。领县六,治建德。建德(唐县。有乌龙山、七里濑)桐庐(隋县。有桐君山、严子陵钓台、桐溪)寿昌(唐县。有燕山、寿昌溪)遂安(隋县。有武强溪)分水(唐县。有天目溪)青溪(唐县。有新安江)。
绍兴府 禹会诸侯於会稽之山。至少康,封少子无馀於会稽,号曰於越,即此地。至周显王时,为楚所破,其浙江南之地,越犹保之,而臣服於楚。秦属会稽郡,汉因之。後汉顺帝时,分浙江以西为吴郡,以东为会稽郡。晋为会稽国。宋为会稽郡,常置东扬州(治於此),寻罢州。齐因之。梁又加置东扬州。隋平陈,改为越州,置总管府。炀帝时,复为会稽郡。唐为越州,或为会稽郡,镇东军节度。属江南道。领县七(会稽、山阴、诸暨、剡、馀姚、萧山、上虞)。晋时,吴越王钱元奏置新昌县。宋大观初,升为帅府,属浙东路,领浙东兵马钤辖。绍兴初,升为绍兴府,置浙东安抚司。贡越绫、轻庸纱、纸。领县八:治会稽、山阴。会稽(隋县。有会稽山、秦望山、射的山、若耶溪、禹穴)山阴(唐县。有涂山、龟山、兰渚、鉴湖)嵊(唐剡县,宣和改。为剡溪)诸暨(汉县。有浣江、暨浦)上虞(唐县。有上虞江、运河)馀姚(唐县。有馀姚江)萧山(唐县。有浙江、运河)新昌(晋县。有沃洲山)。
庆元府 本会稽郡之贸阝县(贸阝,莫候反)。唐开元中,分置明州,或为馀姚郡,以境内四明山为名。属江南道。领县四(贸阝、奉化、慈溪、翁山)。梁时,吴越王钱Α奏置望海县。宋为奉国军节度,属浙东路。熙宁六年,析鄞县地置昌国县。绍熙五年,升为庆元府。置沿海制置司。贡绫、乾山蓣、乌赢鱼骨。领县六,治鄞。鄞(古甬东地,唐贸阝县。有四明山、广德湖)奉化(唐县)慈溪(唐县。有句馀山)象山(唐县)定海(梁望海县,宋改。有候涛山、大浃水)昌国(居海心)。
台州 春秋及战国时属越。秦汉属会稽郡,亦东瓯之境。武帝时,闽越为东瓯,徙国於江、淮之。其地属会稽郡东部都尉(治於此)。後汉亦属会稽郡。吴置临海郡,晋、宋、齐、梁因之。隋平陈废,属永嘉郡。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海州。五年,改为台州(因天台山为名)。或为临海郡。属江南道。领县五(宋同)。宋属浙东道。贡甲香、金漆、鲛鱼皮。领县五,治临海。临海(吴县。有括苍山,始丰溪)黄岩(唐县。有黄岩山)天台(唐唐兴县,梁改今名。有天台山)仙居(唐乐安县,宋改。有永安溪)宁海(唐县。有桐柏山)。
处州 春秋、战国时并属越。秦、汉属会稽郡,亦东瓯之地。晋分置永嘉郡,宋、齐因之。隋平陈,改为处州。炀帝时,复置永嘉郡。唐改为处州,或为缙郡(因山为名)。属江南道。领县六(宋同)。宋属浙东路。贡绵、黄连。领县六,治丽水。丽水(唐县。有括苍山、丽溪、恶溪)龙泉(唐县)遂昌(唐县。有梧桐溪)缙(唐县。有缙山、好溪)青田(唐县。有青田溪)松阳(吴县。有玉桂山)。
温州 春秋、战国时并属越。秦、二汉为会稽郡之东境。晋为临海郡地,明帝分属永嘉郡。宋以後因之。隋平陈废,炀帝初,又属永嘉郡。唐上元二年,分置温州。或为永嘉郡。属江南道。领县四(永嘉、安固、横杨、乐城)。晋为静海军节度,宋属浙东路。贡鲛鱼皮、蠲纸。领县四,治永嘉。永嘉(东瓯地。隋县。有石室山、永嘉江)瑞安(唐县。有仙岩山)乐清(唐乐城县,梁时改)平阳(唐横杨县,梁改)。
婺州 春秋、战国时并越地。秦属会稽郡。二汉置会稽西部都尉(治於此)。吴置东阳郡,晋、宋、齐皆因之。梁、陈置金华郡。隋平陈,置婺州(以当天文婺女之分为名)。炀帝初州废,置东阳郡。唐为婺州,或为东阳郡。属江南道。领县七(宋同)。晋为武胜军节度。宋改保宁军节度,属浙东路。贡绵、藤纸。领县七,治金华。金华(隋县。有金华山、东阳江)东阳(唐县)义乌(唐县。有义乌溪)兰溪(唐县。有兰溪)永康(隋县。有永康溪)武义(吴县)浦江(唐浦阳县。有浦阳江)。
衢州 本婺州地。唐武德四年,平李子通,分置衢州(州西有三衢山),七年废。垂拱二年,复置衢州。或为信安郡。属江南道。领县四(西安、龙邱、须江、常山)。宋太平兴国六年,升开化场为县。属浙东路。贡绵、藤纸。领县五,治西安。西安(唐县。有信安溪)江山(唐须江县,钱王改。有骑石山、江郎山)龙游(唐龙邱县,钱王改。有姑蔑城)常山(唐县。有三衢山、江)开化(有马金溪)。
江州 《禹贡》荆、扬二州之境。《禹贡》扬州曰“彭蠡既潴”,荆州曰“九江孔殷”。今彭蠡湖在郡之东南(五十二里),九江在郡之西北(今九江在郡镇之北,彭蠡在今迤东。江水西自江夏郡永兴县流入。《尚书 禹贡》曰:“九江孔殷。”孔安国注云:“江分为九道,甚得地势之中。”按张须《九江图》云:“九江参差,随水势而分。其有洲,或长或短,百里至五十里。始别於鄂陵,终会於江口。一云白乌江,二云白蚌江,三云乌土江,四云嘉靡江,五云川江,六云三里江,七云菌洲江,八云沙是汀,九云廪江。”《浔阳记》云:“九江在浔郡北,五里名曰乌江,远则百馀里,是大禹所疏,桑落洲上下三百馀里合流。”)则彭蠡以东为扬州,九江以西为荆州。春秋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庐江、豫章二郡地。晋初,属庐江、武昌二郡,後割荆、扬二州而置江州(初治豫章,後治於此),後又置浔阳郡。宋、齐亦为浔阳郡,皆置江州(领郡九,治於此)。中流襟带,常为重镇。隋置九江郡。唐改为江州,或为浔阳郡。属江南道。领县三(浔阳、彭泽、都昌)。南唐为奉化军节度,置瑞昌、湖口、东流三县。宋太平兴国三年,升星子镇为县,以东流属池州。七年,以星子、都昌二县隶南康军。属江东路,中兴後,改属江西路。其地本武昌之柴桑县,後以江北之浔阳,并柴桑而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改为江州,实非古江州也。今州在江之南,浔水在蕲州,亦不得为浔阳(矣朱文公《九江辨》最详)。贡母、石斛。领县五,治德化。德化(唐浔阳县,南唐改。有九江、庐山、柴桑山、大孤山、栗里)彭泽(隋县。有马当山、石门山、小孤山)德安(南唐县。有石鼓山、敷山水)瑞昌(南唐县)湖口(南唐县。有孤山、大江)。
南康军 宋太平兴国七年,以江州星子县建为军,又以都昌及洪州建昌二县来属。属江东路。贡茶芽。领县三,治星子。星子(本星子镇。有庐山、宫亭湖、彭蠡湖)都昌(唐县。有苏山、五柳馆)建昌。
洪州 春秋、战国时并属楚。秦为九江郡(汉改九江郡为淮南国)。汉高帝分淮南国置豫章郡(今南康、庐陵、宜春、鄱阳、浔阳、临川、豫章郡地,尽属汉豫章),吴芮为长沙王,兼得其地。後汉亦为豫章郡,晋因之。东晋置江州(始於此)。宋、齐以後,并为豫章郡。隋平陈废郡,置洪州。炀帝初废州,置豫章郡。唐为洪州,或为豫章郡(後避代宗讳,止称章郡),上都督府,镇南军节度。属江南道。领县七(南昌、丰城、高安、建昌、新吴、武宁、分宁)。南唐以高安属筠州,又置靖安县。宋太平兴国六年,析南昌置新建县。七年,以建昌属南康军。属江西路。领江西路安抚兵马钤辖。贡葛。领县八,治南昌、新建。南昌(唐县。有南昌山、武阳水、宫亭湖)新建(有西山、章水)奉新(唐新吴县,南唐改。有华林山)丰城(晋县。有丰水)分宁(唐县。有旌阳山、修水)靖安(南唐县)武宁(唐县。有东津水)进贤(崇宁二年,以南昌县进贤镇升为县)。
抚州 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豫章郡。吴分置临川郡,晋、宋、齐、梁、陈皆因之。隋平陈,置抚州。炀帝时废州,置临川郡。唐为抚州,或为临川郡。属江南道。领县四(临川、南城、崇仁、南丰)。吴昭武军节度。南唐以南城置建武军。宋开宝三年,升宜黄场为县。淳化二年,以南丰属建昌军。五年,升金场为县。属江西路。贡葛。领县四,治临川。临川(隋县。有临川水)崇仁(隋县。有宝唐水)宜黄(宋县。有宜黄水)金(宋县。有金)。
吉州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豫章郡。孙策分置庐陵郡。晋、宋、齐、梁、陈皆因之。隋平陈,置吉州。炀帝初州废,置庐陵郡。唐为吉州,或为庐陵郡。属江南道。领县五(庐陵、新淦、太和、安福、永新)。南唐置龙泉县。宋雍熙元年,析庐陵置吉水县。淳化三年,以新淦属临江军。至和元年,析吉水县地置永丰县。熙宁四年,以龙泉县万安镇为县。属江西路。贡布、葛。领县八,治庐陵。庐陵(隋县。有玉笥山、赣山)吉水(宋县。有仁山、吉水)安福(隋县。有山、大泉)大和(隋县。有遂兴水)龙泉(南唐县。有龙泉江)永新(唐县。有胜业水)永丰(宋县。有报恩江)万安(宋县。有洲)。
袁州 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豫章郡。吴分置安成郡,晋、宋、齐以下皆因之。隋平陈,置袁州。炀帝初废州,置宜春郡。唐为袁州,或为宜春郡。属江南道。领县三(宜春、萍乡、新喻)。宋开宝末,以筠州万载来属。雍熙元年,析宜春置分宜县。淳化三年,以新喻属临江军。属江西路。贡布。领县四,治宜春。宜春(隋县。有袁山、仰山、宜春水)分宜(宋县。有昌水、昌江)萍乡(吴县。有萍实里)万载(南唐县,宣和时改为建城,绍兴後复)。
赣州 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二汉属豫章郡。吴属庐陵郡。晋平吴,置南康郡。宋为南康国。齐、梁、陈皆为南康郡。隋平陈,置虔州。炀帝初州废,置南康郡。唐为虔州,或为南康郡。属江南道。领县七(赣、虔化、南康、雩都、信丰、大庾、安远)。後唐为昭信军节度。南唐置瑞金、龙南、石城、上犹四县。宋太平兴国中,析赣县之七乡於险江镇置兴国县,又析雩都县之六乡於九州镇置会昌县。淳化元年,以大庾、上犹、南康三县置南安军。属江西路。绍兴二十二年,改为赣州。贡白。领县十:赣(汉县。有崆山、王房山、章水、贡水)安远(唐县。有廉水、安远水)雩都(汉县。有雩山)虔化(隋县。有虔化水)信丰(唐县。有廪山、梦水)龙南(南唐县,宣和,改为虔南)瑞金(南唐县。有绵江)兴国(宋县。有平江)会昌(宋县。有荥阳水)石城(南唐县)。
筠州 南唐以洪州高安置州,仍置上高、万载、清江三县,隶之。宋开宝末,以万载属袁州。太平兴国六年,析高安置新昌县。淳化三年,以清江属临江军。属江西路。贡。领县三,治高安。高安(唐县。有浊水、钟口江)上高(南唐县。有蒙山)新昌(宋县。有黄麋山、大江)。
建昌军 南唐以抚州南城县置建武军。宋太平兴国四年,改为建昌军。淳化二年,以抚州南丰来属。绍兴八年,增置广昌、新城两县。属江西路。贡绢。领县四,治南城。南城(汉县。有麻姑山、盱水、飞猿水)南丰(唐县。有梅岭)广昌 新城。
临江军 宋淳化三年,以筠州清江县建为军,以吉州之新淦、袁州之新喻二县来属。属江西路。贡绢。领县三,治清江。清江(南唐县。有大江)新淦(汉县。有玉笥山、阁皂山、淦水)新喻(吴县。有袁水、武析水)。
南安军 宋乾化元年,以虔州大庾县建为军,又以南康、上犹二县隶之。属江西路。贡。领县三,治大庾。大庾(唐县。有大庾岭、横浦关)南康(晋县。有聂都山)上犹(南唐县,嘉定四年,改为南安)。
建宁府 本闽越地。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後汉因之。吴分置建安郡,晋、宋、齐、梁并因之。陈属闽州,後又属丰州。隋平陈,属泉州。炀帝初,置闽州,寻置建安郡而属焉。唐武德四年,置建州,以建溪为名。或为建安郡。属江南道。领县五(建安、邵武、浦城、建阳、将乐)。闽王氏为镇武军节度,增松溪县。南唐改永安军,又改忠义军,置归化、建宁二县。宋太平兴国四年,以将乐属南剑州;五年,以邵武、归化、建宁三县属邵武军。端拱元年,升为建宁军节度。淳化五年,升崇安场为县。咸平五年,升关隶镇为县。治平三年,析建安、建阳、浦城地置瓯宁县。绍兴三十二年,升为建宁府。属福建路。贡火前、石乳、龙茶。领县七,治建安。建安(汉县。有茶山、建安水)浦城(唐县。有梦笔山、柘溪)建阳(唐县。有建阳溪)松溪(闽县)崇安(有武夷山、汉祀山)政和 瓯宁。
福州 亦闽越地。秦为闽中郡。汉高帝立无诸为闽越王,都於此。及武帝时,闽越反,灭之,徙其人於江淮,尽虚其地。後有遁逃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地(盖以越王冶铸为名)属会稽郡,又名其地为东冶县。後汉改为侯官都尉,属会稽郡;後分冶地为会稽东、南二部都尉,此为南部都尉(东部今临海郡是也)。晋置晋安郡,宋、齐因之。陈置闽州,後又改为丰州。隋平陈,改为泉州。炀帝初州废,改为建安郡。唐初为建州,後此置泉州(移建州於建安县置),後此复为闽州(移泉州於晋江县)。开元十三年,改为福州。或为长乐郡,大都督,威武军节度。属江南道。领县十(闽、侯官、长乐、福唐、连江、长溪、古田、梅溪、永泰、尤溪)。闽王氏置宁德县。南唐得尤溪,以属剑州。晋末,地入钱氏。周改彰武军。宋为威武军,属福建路。太平兴国五年,析闽县置怀安。贡荔枝、圆眼、鹿角菜、紫菜、红花、蕉布。领县十二,治闽、侯官。闽(隋县。有南台江、越王山、长乐山)侯官(唐县。有螺江、闽山、福山)福清(唐福唐县,晋更今名。有练门江)连江(唐县。有连江)古田(唐县)永泰(唐县。崇宁,改为永福)长溪(唐县。有白水江)永正(唐县。乾兴元年,改为罗源)闽清(唐侮溪县,闽改)宁德(闽县。有大海)怀安(宋县。有洪塘江)。
泉州 秦、汉土地与长乐郡同。晋为晋安郡,宋、齐以後因之。自隋以来,属泉州。唐神龙以後,始移置泉州於此。或为清源郡。属江南道。领县四(晋江、南安、莆田、仙游)。闽王氏置同安、清溪、永春、德化、长泰五县。南唐为清源军节度。宋太平兴国初,改平海军。四年,以莆田、仙游二县属兴化军。五年,以长泰属漳州。六年,析晋安置惠安。属福建路。贡绵、蕉、葛。领县七,治晋江。晋江(唐县。有泉山、晋江)东安(宋县。有洛阳江)清溪(闽县。有庐山、溪水)南安(隋县。有桃林溪)永春(闽桃源县)德化(闽县。有赤水铁场)同安(闽县。有东、西溪)。
漳州 历代土地与长乐郡同。唐分其地置漳州,或为漳浦郡。属江南道。领县三(漳浦、龙溪、龙岩)。南唐改南州,寻以泉州长泰来属。宋复为漳州,属福建路。贡甲香、鲛鱼皮。领县四,治龙溪。龙溪(梁县。有九龙山)漳浦(唐县。有李澳溪)龙岩(唐县)长泰(闽县)。
汀州 历代土地与长乐郡同。晋分建安郡置晋安郡,又立新罗县,汀州始基於此。唐开元二十六年,开抚、福二州山洞置汀州(因长汀以为名)。或为临汀郡。属江南道。领县三(长汀、宁化、沙)。闽以沙县属南剑州。宋淳化五年,以上杭、武平二场并为县。元符五年,析长汀、宁化置清流县。绍兴三年,以连城堡为县。汀在山谷斗绝之地,溪水自北发源,至州境而东,遂南流入海。是天下之水皆东,惟汀水独南。南,丁位也,以水合丁为文。属福建路。贡蜡烛。领县六,治长汀。长汀(唐县。有鄞江溪)宁化(唐县)上杭 武平 清流 连城。
南剑州 闽以建州永平镇置钅覃州及龙津县,後州废。南唐改延平镇,俄置为剑州,以汀州之沙县、福州之尤溪来属;又升永顺场为顺昌县。宋太平兴国四年,加“南”字,以建州将乐隶焉。属福建路。贡土茴香。领县五,治剑浦。晁浦(南唐县。有延平津)顺昌(南唐县)沙(唐县。有沙水)尤溪(唐县)将乐(唐县。有将溪)。
邵武军 宋太平兴国五年,以建州邵武县建为军,仍以归化、建宁二县来属。六年,又析邵武置光泽。属福建路。贡。领县四,治邵武 邵武(隋县。有邵武溪)光泽(有紫溪)泰宁 建宁(南唐县)。
兴化军 宋太平兴国四年,以泉州游洋、百丈三镇地置太平军,寻改;又以莆田、仙游二县来属;又析莆田置兴化。属福建路。贡绵、葛布。领县三,治莆田。莆田(唐县。有壶公山、入海)仙游(唐县。有大目溪)兴化(有百丈溪、游洋溪)。
潮州 亦古闽越地。秦属南海郡,秦末属尉佗。汉初属南越,後亦属南海郡。後汉因之。晋置东官郡,又分置义安郡。宋、齐因之。梁置东扬州,後改为瀛州,及陈而废。隋平陈,置潮州。炀帝初,置义安郡。唐复为潮州,或为潮阳郡。属岭南道。领县三(海阳、潮阳、程乡)。南汉以程乡置恭州。宋因之。宣和三年,割海阳三乡置揭阳县。属广南东路。贡蕉布、甲香、鲛鱼皮。领县三,治海阳。海阳(晋县。有翔凤山、孱水、恶溪)潮阳(唐县。有曾山、浊溪)揭阳(宋县)。
梅州 南汉以潮州程乡县置恭州。宋开宝四年,改为梅州。属广东路。贡银、布。领县一:程乡(南齐县。有西阳山、程江)。
●卷三百十九 舆地考五
○古荆州
《禹贡》曰:“荆及衡阳惟荆州(北据荆山,山在今襄阳郡南漳县。南及衡山之阳也,衡山在今衡阳郡湘潭县),江、汉朝宗于海(江、汉二水归入於海),九江(孔,殷孔。甚,也殷。中也。言江於此州界分为九道,甚得地势之中。今浔阳郡西北),沱、既道,土梦作(沱、二水名,自江出为沱,自汉出为。梦,泽名也,今在安陆郡。言二水既从其道,则梦之土可为耕作畎亩之治)。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逾,越也。言渡四水而越洛,乃至南河也。南河即在冀州南)。”舜置十二牧,荆州其一。《周礼 职方》曰:正南曰荆州(《尔雅》曰:“汉南曰荆州。”),其山曰衡,薮曰梦,川曰江、汉,浸曰颍,湛(衡山在湘南。梦在华容。颍水出阳城乾山,宜属荆河州,在此非也。湛,未详)。其利丹、银、齿、革。民一男二女。畜及宜与扬州同。荆,强也,言其气躁强;亦言荆,惊也。或取名於荆山焉。盖蛮夷之国,瓠之种(昔高辛氏有畜犬,曰瓠,帝妻以少女。其子孙滋蔓,号曰“蛮夷”,今长沙武陵蛮是也),诗人所谓蛮荆也(夏、商以来,最为边患。周宣王中兴,乃命方叔南伐蛮方,故《诗》曰“蛮方来威”,又曰“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春秋至战国时,并为楚地。其在天文,翼、轸则楚之分野(汉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皆其分也。今夷陵、巴东、江陵,竟陵、富水、义阳之东境,安陆、齐安、汉阳、江夏、巴陵、长沙、衡阳、零陵、江华、桂阳、连山、邵阳、武陵、澧阳、黔中、宁夷、卢溪、卢阳、灵溪、潭阳、清江等郡地是也),兼得韩、秦之交(汉之南阳之地,今宜阳之西,要宜属韩。汉之地,今播川、义泉、涪川、夜郎、溱溪宜属秦)。秦平天下,置郡,此为南郡(今江陵、夷陵、巴东、竟陵、富水、安陆、齐安、汉阳、江夏、清江等郡地是也)、黔中(今武陵、澧阳、黔中、宁夷、卢溪、卢阳、灵溪、潭阳、等郡地皆是也。汉改秦黔中郡为武陵郡,即今武陵郡是)、长沙(今长沙、巴陵、衡阳、零陵、江华、桂阳、连山、邵阳等郡是)、南阳之东境(今义阳、汉东等郡是)。汉武置十三州,此为荆州(领郡、国八)。其五溪中地,归汉以後,历代开拓(今播川、涪川、夜郎、义泉、龙溪、溱溪等郡地)。後汉并因之(初理武陵郡汉寿县,今武陵郡武陵县也。後理南郡,今江陵郡是)。汉末,曹公赤壁败後,遂与吴、蜀三分其地(北境属魏,西境属蜀,东境属吴)。及刘备殁後,所分之地悉复属吴,而荆州南北双立(魏荆州理宛,今南阳郡。吴荆州理江陵,今郡也)。晋亦置荆州(领郡十九。初理襄阳,平吴,理南郡,今江陵郡。王敦为刺史,理武昌,今江夏郡县也。其後迁徙无常处。自王抗以後,复理江陵,不复移改)。宋分置荆州(领郡十二,理南郡)、司州(领郡四,理义阳,今郡)、郢州(领郡六,理南郡)、雍州(领郡十,理襄阳,今郡地。刺史所理则在古荆河州境,其统领郡县,则古荆州之境)、湘州(领郡十,理长沙,今郡)。齐并因之。州境之内,含带蛮(音但),土地辽落,称为殷广。江左大镇,莫过荆、扬,故谓荆州为陕西也(以比周、召分陕之义)。其後割裂,不可详也。唐分置十五部,此为山南东道(江陵、竟陵、富水、夷陵、巴东、武陵、澧阳等郡地是也)、江南西道(长沙、零陵、桂阳、江夏、江华、衡阳、巴陵、邵阳是也)、黔中道(黔中、卢溪、卢阳、宁夷、清江、潭阳、龙溪、义泉、灵溪、涪川、溱溪、播川、夜郎),兼分入淮南道(安陆、义阳)及岭南道(连山)。宋乾德元年,平荆湖(湖南北)。三年平蜀(夔路),始尽得古荆州之地。後为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及夔路之施、黔、思、播等州云。
◎古荆州历代沿革之图
▲春秋时可考者十三国
楚 夔 晁 黄 郧 申 麇 罗 巴 州 权 若阝
▲秦时为郡三
南郡 长沙郡 黔中郡(南阳南境是)
▲汉时为郡国六县七十九
南郡十八县(江陵 临沮 夷陵 华容 宜城 郢 己阝 当阳 中庐 枝江 襄阳 编 秭归 夷道 州陵 若阝 巫 高成)
江夏郡十四县(西陵 竟陵 西阳 襄 邾 晁 鄂 安陆 沙羡 蕲春黾阝杜 下雉 锺武)
长沙国十三县(临湘 罗 连道 益阳 下隽 攸 酃 承阳 湘南 昭陵茶陵容陵 安成)
武陵郡十三县(索 孱陵 临沅 沅陵 钅覃成 舞阳 迁陵 辰阳 酉阳义陵亻艮山 零阳 充)
桂阳郡十一县(郴 临武 便 南平 耒阳 桂阳 阳山 曲江 含氵匡氵贞阳阴山)
零陵郡十县(零陵 营道 始安 夫夷 营浦 都梁 泠道 泉陵 洮阳锺武)
郡(东北境是县见梁州)
▲晋时为郡国十五县一百一十三
南郡十一县(江陵 编 当阳 华容 若阝 枝江 旌阳 州陵 监利 松滋 石首)
襄阳郡八县(宜城 中庐 临沮 己阝 襄阳 山都 邓城 )
宜都郡三县(夷陵 夷道 亻艮山)
江夏郡七县(安陆 南杜 曲陵 平春 黾阝 竟陵 南新市)
武昌郡七县(武昌 柴桑 阳新 沙羡 沙阳 鄂 官陵)
长沙郡十县(临湘 攸 下隽 醴陵 浏阳 建宁 吴昌 罗 蒲圻 巴陵)
衡阳郡九县(湘乡 重安 湘南 湘西 阳 衡山 连道 新康 益阳)
零陵郡十一县(泉陵 祁阳 零陵 营浦 洮阳 永昌 观阳 营道 舂陵阳泠道 应阳)
武陵郡十县(临沅 龙阳 汉寿 沅陵 黔阳 酉阳钅覃城 沅南 迁陵舞阳)
湘东郡七县(酃 茶陵 临蒸 利阳 阴山 新平 新宁)
桂阳郡六县(郴 耒阳 便 临武 晋宁 南平)
邵陵郡六县(邵陵 都梁 夫夷 秭归 邵阳 高平)
建平郡八县(巫 北井 秦昌 信陵 兴山 建始 秭归 沙渠)
天门郡五县(零阳 中 衮 临澧 澧阳)
安丰郡五县(安风 雩娄 安丰 蓼 松滋)
▲隋时为郡二十县一百有八
南郡十县(江陵 长杨 宜昌 枝江 当阳 松滋 长林 公安 安兴 紫陵)
夷陵郡三县(夷陵 夷道 远安)
襄阳郡十一县(襄阳 安养 城 上洪 率道 汉南 阴城 义清 南漳常平 若阝)
竟陵郡八县(长寿 蓝水 {艹汾}川 汉东 清腾 乐乡 丰乡 章山)
沔阳郡五县(沔阳 监利 竟陵 甑山 汉阳)
安陆郡八县(安陆 孝昌 吉阳 应阳 梦 京山 富水 应山)
永安郡四县(黄冈 黄陵 木兰 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