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 第 324 页/共 334 页

谯郡六县(谯 ガ 城父 谷阳 山桑 临涣) 汝阴郡五县(汝阴 颍阳 清邱 颍上 下蔡) 淮阳郡十县(宛邱 西华 晁水 扶乐 太康 鹿邑 项城 南顿 晁 阳) 淮安郡七县(比阳 平氏 真昌 颢冈 临舞 慈邱 桐柏) 氵育阳郡三县(武川 向城 方城) 弘农郡四县(弘农 卢氏 长泉 朱阳) 舂陵郡六县(枣阳 舂阳 清潭 湖阳 土马 蔡阳) 襄城郡八县(承休 梁 郏城 阳翟 汝源 汝南 鲁 城) 南阳郡八县(穰 新野 南阳 课阳 顺阳 冠军 菊潭 新城) 汉东郡八县(随 土山 唐城 安贵 顺义 平林 上明 光化) 淅阳郡七县(南乡 内乡 丹水 武当 均阳 安福 郧乡) ▲唐时为州十八县一百二十五 河南府二十县 陕州六县 虢州六县 汝州七县 郑州七县 汴州六县 宋州八县 单州四县 亳州七县 曹州五县 许州九县 陈州六县 颍州四县 蔡州十县 唐州七县 邓州六县 均州三县 随州四县 ▲宋时为州二十二县一百二十七 河南府十九县 陕州八县 虢州四县 汝州六县 郑州五县 开封府十六县应天府七县 单州四县 拱州二县 亳州七县 曹州四县广济军一县 许州七县陈州五县 颍川四县 蔡州十县 唐州五县邓州五县 均州二县 襄阳府六县随州四县 枣阳军一县 光化军一县 河南府(凡河北诸县,并冀州之域,馀则豫州之域。今治河南、洛阳二县),盖周之旧都。昔武王克殷,定鼎於郏辱阝。至成王,营成周,卜涧水东、水西而宅洛邑,是为王城(郏辱阝,陌名。汉孔安国云:“王城,今河南城。”周灵王时,、雒斗,毁王宫,则《左传》齐庄公遣师城郏是也。在今城之西。按此水本涧水,自後遂更名矣。经今城之苑中,入於洛)。又於水东卜,亦吉,迁殷顽民居之(孔安国云:“将定下都,迁殷人,故并卜之也。”)。平王因犬戎之乱,自酆东迁而居王城,则东周之始王也。至敬王,与王子朝争立,出奔晋。定公使魏舒率诸侯之大夫会於狄泉,以其地本成周之城,而居敬王(按在今洛阳之城东三十馀里故城是,则周之下都也,有狄泉在城中。然而成周是王城、下都之总号,故《左氏传》曰:“苌弘云,西王天弃之,东王必大克。”时子朝居王城,故曰西王,敬王居狄泉,在王城之东,故曰东王)。至孝王,封其弟桓公於河南,以续周公之官职。至孙惠公,乃封少子於巩,号东周惠公(按此时又别称东周也)。王赧立(赧,尼板反),东、西周分理,又徙都西周(则王城也)。初平王时,雒邑与宗周(宗周,镐京也)通封畿,东西长,南北短,长短相复为千里。後为诸侯所侵,比周之亡,七城而巳(河南、洛阳、新城、平阴、偃师、巩、缑氏也。按七邑之境,西自今河南、洛阳,南自伊阙、缑氏,东得巩县,北至於河)。秦平天下,置三川郡。汉高帝置河南郡(领县二十二)。後汉改为河南尹(领县二十),兼置司隶(领郡七,理於此)。魏、晋郡因之,兼置司州(领县十一,理於此)。後魏孝文自代徙都之,亦为河南尹。至东、西魏,分有其地。北齐为洛州(石季龙已为洛州,至齐又改名焉),齐灭,属後周(当东、西魏及齐、周之时,二境交争,攻战边镇,俱在於此)。隋初为洛州,炀帝之初,移都创制,复曰豫州,寻改为河南郡,置尹。唐平伪郑王充,置洛州。开元元年,改为河南府。凡周、汉、魏、晋、後魏、隋至唐,并为帝都(周谓平王以下,汉为後汉,晋谓西晋也)。今号为东京,後改号东都(按故都城,目周氏至太业以前,常为都邑。今都城即隋炀帝大业元年所筑)。属河南道。领县二十(河南、洛阳、偃师、陆浑、伊阙、新安、巩、缑氏、阳城、登封、寿安、密、河清、渑池、福昌、长水、永宁、颍阳、伊阳、王屋)。汉乾中,置望陵县。周显德中,废阳城县。宋乾德初,废望陵。景德四年,升永安镇为县。属京西路,号西京。熙宁後,以王屋县隶孟州;伊阙、缑氏二县,并省为镇。建炎後,没於金。绍兴间讲和,归我河南地,遣使者祀陵寝。既而金复取河南。金改永安为芝田县,以密县属郑州,永宁县为嵩州,改寿安县为宜阳县,伊阳县为嵩州,清河县为孟津县,又升龙开、小水、福昌三镇并为县。贡密、蜡、器。领县十九,治河南、洛阳。河南(古郏辱阝地,是为王城。後汉县。有阙塞山,俗曰龙门。有洛、伊、三水。有城山,水所出。有金墉城)洛阳(古成周地。有邙山。东北有孟津,武王会诸侯处。有後汉明、章二帝陵)永安(本永安镇,宋以陵寝所在,升为县)登封(唐县。有中岳嵩高山、少室山。有鬼谷、颍川、测景台、石羊关)寿安(隋县。有水。又有九曲城,高齐置以备周)伊阙(古戎蛮子国,隋县。有陆浑山,伊水所出;伊阙山、鼓钟山、伊水、涓阳水、陆浑关)永宁(隋县。有三崤山,晋败秦师处。有熊耳山、焦山、水、高门关、松阳关、鹈鹕关。又有回溪,冯异败师处)长水(汉卢氏县地。唐县。有天坛山)新安(汉县,县东北一里有汉故函谷关。其秦关在今灵宝县,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人,上书乞移关,以家财给其用,乃徙於新安。项羽坑秦降卒於新安城南,即此地也)福昌(唐县。有女几山、金门山。城东南北三面峭绝天险,後周置兵於此,备齐)伊阳(古陆浑氏之地。唐县。有伊水、三涂山。後周置兵於此,备齐)巩(春秋时,巩国。战国时有东、西周,此即东周所居,汉为县。有鲔渚)密(古密国,亦郐国。有大鬼山、郐水。後隶郑州)渑池(秦昭王与赵惠文王会处。汉县)缑氏(古滑国。汉县。有缑氏山、轩辕坂)颍阳(夏之纶国,唐县。有八风滩、大谷山)王屋(古召康公之邑。有王屋山、中条山、析城山。北齐置怀州。县东二十里齐子岭,周、齐分境处。後周置王屋郡)偃师(帝喾所都,亦古亳邑。商有三亳,成汤居西亳,此即一也。至盘庚,又自河北徙治於此亳,改国号殷。有首阳山、尸乡。周武王伐纣,回师息戎,遂名偃师焉。汉为县)河清(唐县。南临黄河。宋开宝初,移治於白鹤镇)。 陕州(凡河北诸州县,并冀州之域,馀则豫州之域。今治陕县),周公、召公分陕之所(陕东周公主之,陕西召公主之)。春秋虢国之地,所谓北虢也(虢仲国,今平陆县)。战国时属韩。秦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後汉因之。後魏置陵州及恒农郡。後周又置陕州及崤郡(置兵於此,备齐)。隋文帝时,郡废。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属河南郡,後置弘农宫。唐复为陕州,为大都督府,保义军节度。天元年,为兴唐府。哀帝初复,故属。河南道领。县六(陕、硖石、灵宝、夏、芮城、平陆)。梁改镇国军,後唐复。宋太平兴国初,改保平军。三年,以虢州阌乡、湖城二县来属。熙宁六年,省硖石县为石壕镇入陕。属陕西永兴军路。靖康二年,没於金。建炎二年,石壕尉李彦先举兵收复,与金拒,再逾年复失。绍兴十一年,吴下陕,三十二年,王庶复陕,旋皆失之。金隶河南路,又拨平陆、芮城、夏三县隶解州。贡纟由、纟它、括蒌根、柏子仁。领县八,治陕。陕(唐县。有女几山、金门山、虢山、橐水)平陆(春秋晋毕万之邑。唐县。有闲原,即虞、芮逊地之所)芮城(古芮伯国。後周县。有氵豆水、中条山、薄山、方山)灵宝(唐县。有柏谷水、桃林塞、古函谷关、氵豆津关)硖石(唐县。宋移治石壕镇,析河南府永宁县之胡郭管入焉,俄复徙今治。有底柱山、二崤山、硖石水。熙宁间,废入陕)夏(後魏县。有涑川、巫咸各水)阌乡(隋县。有潼关、大谷关、小谷关)湖城(唐县。有荆山、凤林泉)。 虢州 春秋时虢国地(北虢,今陕郡平陆县。东虢,在今荥阳县。西虢,在今扶风郡县也)。晋灭虢,其地属晋。战国时,属秦、魏二国之境,後属三川郡。汉武置弘农郡,後汉因之。魏改恒农(避献帝讳)。晋复为弘农郡。後魏置西恒农郡,後周废之。隋炀帝又置弘农郡,恭帝时,改为凤林郡。唐武德元年,改为鼎州。八年,改虢州,其後或为弘农郡。属河南道。领县六(弘农、阌乡、湖城、朱阳、玉城、卢氏)。宋以湖城、阌乡二县属陕州。属陕西永兴车路。建炎二年,没於金。三年,陕州都统邵兴收复,既而复失。金隶京兆府路。贡麝香、地骨皮、砚。领县四,治虢略。虢略(唐弘农县,至道三年改。有衡岭山、浊水)朱阳(後魏县。有柏谷、乃湖)卢氏(汉县。有熊耳山,洛水出焉)玉城(隋县。熙宁四年,废为镇入虢略。崇宁三年,以栾川镇为栾川县)。 汝州 在周为王畿。春秋时,戎蛮子之邑,亦楚。郑二国之境。七国陆属韩。秦属三川郡。汉属河南、颍川二郡地,後汉因之。魏、晋属河南、舞阳二郡地。後魏属汝北郡。後周属南襄城郡。隋初,置伊州。炀帝初,改为汝州,後废州,以其地分属襄城、颍川二郡。唐为汝州,或为临汝郡。属河南道。领县七(梁、襄城、郏城、鲁山、叶、龙兴、临汝)。梁为防御。周废临汝县。宋为辅州,政和中,升陆海军节度。属京西北路。建炎元年,没於金。金隶河南路。贡纟、纟由。领县六,治梁。梁(汉旧县。战国时,谓之南梁,以别大梁、少梁。古蛮戎子国。县东有阳人聚,秦灭东周,徙其君於阳人,即此地;又孙坚大破董卓之所。有广成城、崆峒山、狼乐山)叶(古应国。又楚叶公邑。有方城山、强水;昆阳城,光武败王寻之所)郏城(汉郏县,隋改。崇宁三年,割隶颍昌府)龙兴(唐县。有豢龙城)襄城(汉县。有不羹城,楚灵王所筑)鲁山(隋县。有尧山、强水、鸦河)。 郑州 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周初,封管叔於此。又曰虢、郐之地。郑武公与平王东迁,武公灭两国而迁都焉。後郑为韩所灭,韩又徙都之,其东境属魏。秦属三川郡。汉属河南郡。後汉因之,分置荥阳郡。宋亦然。後魏为东恒农郡。东魏置广武郡。後周置荥州,後改为郑州。隋置管州;炀帝初,复为郑州,寻废州,置荥阳郡。唐因之,属河南道。领县七(管城、荥泽、原武、阳武、荥阳、新郑、中牟)。梁为防御,以阳武、中牟二县属开封府。宋为奉国军节度。熙宁五年,废州,以县属开封。元丰八年,复之。崇宁四年,建为西辅,属京西北路,又以河南、密县来隶。建炎二年,没於金。金隶河南路,又以颍昌府阳翟县为州,割新郑隶之。贡绢、麻黄。领县五,治管城。管城(周初管国。隋县。有圃田泽、牵渠)荥泽(《禹贡》“济水溢为荥”,即此地。济水旧出河北,截河南流而为荥泽,自王莽末济入河,不复过河之南矣。有敖山。又有故王宫城,晋侯作王宫於践王,公朝於王所,即此地)原武(汉县)新郑(黄帝都於有熊之地,其後郑及韩皆都此地。隋为县。有溱、洧、氵┆三水)荥阳(汉县。有鸿沟,京、索水,敖仓城)。 开封府 春秋时郑地。战国时为魏都(魏惠王自安邑徙居大梁,即今浚仪县也。张仪说魏哀王曰:“魏地四平,无名山大川之限。”)。秦属三川郡(郦生说汉王曰:“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汉置陈留郡,後汉因之。晋改为陈留国。东魏置梁州及陈留、开封二郡。北齐废开封郡,并入陈留郡後周改梁州为汴州。隋废陈留郡,炀帝初又废州,分其地入荥阳、梁、颍川、济阴等郡。唐复置汴州,或为陈留郡(郡城西古城,战国时魏惠王所筑。秦攻魏,引河水灌城而拔之。有通济渠,隋炀帝开,引黄河水以通江、淮漕运,兼引汴水,即浪氵宕渠也。浪氵宕与茛荡同),宣武军节度。属河南道。领县六(开封、陈留、雍邱、浚仪、封邱、尉氏)。梁都之,升为开封府,以滑州之酸枣、长垣,郑州之中牟、阳武,宋州之襄邑,曹州之戴邑,许州之扶沟、鄢陵,陈州之太康九县来属,号东都。後唐为汴州,宣武军,罢东都,以酸枣、中牟、襄邑、鄢陵、太康五县属诸州。晋复为开封府,号东京,以五县还隶焉。宋因之,又置东明、咸平二县。朱梁置建昌宫,晋为大宁宫,皆因旧牙署改名而已。周世宗虽加营缮,犹未合古制。宋建隆三年,广皇城之东北隅,命有司画洛阳宫殿,按图以之,自是皇居壮丽矣。崇甯四年,以襄邑县建拱州。靖康元年,金入寇;十一月,陷京师。建炎元年,高宗即位於南京,命宗泽留守京师。二年,泽薨,命杜充上官悟相继留守。四年二月,卒陷於金。绍兴二年,逆豫僭号,迁於汴。九年,金废豫,以河南来归。十年,叛盟入寇,复取之,完颜亮伪易东京为南京。三十一年,亮自燕徙都汴,入寇遇弑,金主雍立,乃复都燕。嘉定七年,金主复徙汴。十二年,克复京东、河北二府九州四十县,未几复失。贡方纹绫、方纹纱、簏席、麻黄、酸枣仁。领县十六,治开封、祥符。开封(唐县。有古通津、临蔡二关、逢池、沙海)祥符(东魏浚仪县,宋改。有蔡水、浚水、沙台、崇台)尉氏(春秋郑大夫尉氏之邑。汉县。有逢池)陈留(有莘国城,本郑邑,後为陈所并,故曰陈留。唐为县)雍邱(古杞国。汉县。有葵邱,齐桓会诸侯之地。又东晋初,祖逖驻兵於此)封邱(古封国。有黄池,吴夫差会诸侯地。汉县)中牟(汉旧县。有圃田泽。又有官渡,曹操、袁绍相拒之地)阳武(汉县。有汝池。又有博浪沙,张良击秦皇地)酸枣(汉县,以地多棘而立名。有金是关)长垣(隋匡城县。孔子所厄之地。宋改今名)东明(古东昏之地,後为东明镇,宋初置县)襄邑(春秋时襄牛地。汉县。崇甯间,以县建拱州)扶沟(汉县。有洧水沟)鄢陵(汉县。郑伯克段於鄢,即此地)考城(古戴国。隋县,梁改戴邑,後唐复)太康(汉阳夏县,唐改。有鲁沟)咸平(旧通许镇,隶陈留。咸平五年,改县)。 应天府 高辛氏子阏伯所居商邱也。周武王克殷,以封微子启,是为宋国。战国时,齐、楚、魏三分其地。秦置砀郡。汉改为梁国,後汉因之,晋亦曰梁国。後周置梁州。隋文帝置宋州,炀帝初为梁郡。唐复为宋州,或为睢阳郡。属南河道。领县八(宋城、襄邑、熟、楚邱、甯陵、下邑、柘城、虞城)。梁为宣武军节度,以襄邑属开封府,砀山属辉州,以辉州楚邱来属。後唐故归德军。宋升为应天府,号南京。属京西路。靖康金人入京师。建炎元年四月,高宗即位於南京。十月,辛淮甸。三年,没於金。金改为归德府。贡绢。领县七,治宋城。宋城(宋国都。有孟诸泽,有梁孝王兔园、雁鹜池。汉为睢阳县,隋改今名)楚邱(古戎州己氏之邑。唐县)柘城(唐县。有柘沟)熟(殷之南亳,汤所都。古城地。隋县)下邑(古虞国。汉县)甯陵(古葛伯国,又魏信陵君邑。隋县)。 单州 唐光化二年,朱全忠奏以宋州砀山、虞地、单父,曹州之武成置辉州。梁以楚邱还属宋州。後唐改为单州,以兖州鱼台来属。宋因之,为团练。属京东西路。建炎三年,没於金。金隶河南路。贡防风、蛇床。领县四,治单父。单父(古鲁邑,隋县。有宓子贱琴台)砀山(隋县。山出文石得名,汉高祖隐亡、砀山泽,即其地)成武(隋县。有棠沟)鱼台(鲁棠台,隐公矢鱼之所。唐县)。 拱州 本开封府襄邑县。宋崇甯四年,建为州,保庆军节度,为东辅。以开封之考城、太康,南京之甯陵、楚邱、柘城来隶。大观四年,废拱州,复为襄邑县,还隶开封。政和四年,复为州,罢东辅。宣和二年,以襄邑、太康、甯陵为属县,馀归旧隶。六年,又以甯陵归南京,太康归开封,复割柘城来隶。属京东西路。绍兴後,没於金。金为睢州,隶河南路,割东京考城县来属。领县二,治襄邑。襄邑(见开封府)柘城(见应天府)。 亳州 周武王封神农之後於焦,即其地也;後改为谯。春秋时,为陈国之谯邑。战国时属宋。秦属砀郡。汉属沛郡。後汉为沛国,兼置豫州(领郡六,治於此)。魏置谯郡。晋因之,後置南兖州。後周为亳州,兼置陈留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复置谯郡。唐为亳州,或为谯郡。属河南道。领县七(燕、ガ、城父、鹿邑、真源、永城、蒙城)。梁为防御,晋因之。宋大中祥符七年,建为集庆军节度。属淮南东路。绍兴十年,没於金。张浚、王德复取之,既而复失。金隶河南路。贡绉纱、绢。领县七,治谯。谯(周武王封神农後之地。有涡水)城父(春秋。时陈国之夷邑。有乾溪,楚灵王败之地。又有肥水。唐焦夷县,後唐改)蒙城(唐县。有嵇山、山桑城)ガ(汉县。有龙亢城、太邱城)鹿邑(隋县。有氵霍水)永城(隋县。有砀山)卫真(古之苦县,老子生於此。唐真源县,宋改。有老子祠、濑水)。 曹州 昔唐尧所居(州界有尧冢),在周为曹国之地(曹叔振铎所封。汤伐桀,桀奔三;汤又伐之,即此地)。战国时属宋。秦属砀郡。汉改为梁国,景帝分梁为济阴国,宣帝更名定陶,後为济阴郡。後汉因之。晋为济阳郡。後魏置沛郡及西兖州。後周改西兖为曹州。隋为济阴郡。唐复为曹州,或为济阴郡。属河南道。领县五(济阴、考城、宛句、南华、乘氏)。梁以考城属开封府,升为威信军节度。周改彰德军。宋为辅州;建中靖国元年,升为兴仁府。属京东西路。建炎三年,没於金。金隶河南路,而宛亭、南华、乘氏三县,皆为黄河水氵废,乃以东明县来属。贡绢、葶苈子。领县四,治济阴。济阴(古三亭在县东北。汉定陶县地。有水,高帝即位之所。唐改今名,县在济水之南)宛句(有漆园,庄周为吏之所。今县西南,汉光武生於此。唐为县,元间,改为宛亭县)南华(唐县。有沙沟、庄周钓台)乘氏(古乘邱地。唐为县)。 广济军 汉定陶县。唐为镇,隶曹州。周建廪庾,榷於此。宋乾德元年,疏洧水以通漕运,置发运务。开宝九年,改为转运司。太平兴国二年,建为军。四年,割曹、澶、济、濮四州地复置县以隶焉。属京东西路。熙甯四年废军,以定陶县隶曹州。元元年,复为军。建炎後,没於金。金领县一。定陶(有三亭、陶邱、濮水)。 许州 春秋许国。七国时,为韩、魏二国之境。秦为颍川郡。汉高帝为韩国,寻复故。後汉因之,献帝都之。魏文帝受禅於此,及晋、後魏,并为颍川郡。西魏初,得之。後入东魏(西魏将王思政镇守,东魏军围之二百日,城陷,即今东葛县界,故长社城),改为郑州。後周改曰许州。隋复为颍川郡。唐为许州,或为颍川郡,忠武军节度。属河南道。领县九(长社、长葛、阳翟、许昌、鄢陵、扶沟、舞阳、郾城、临颍)。梁改正国军,以扶沟、鄢陵二县属开封。後唐复为忠武军。宋因之,元丰三年,升为颍昌府。崇甯四年,建为南辅。属京西北路。建炎二年,没於金,四年收复,未几复失。金隶河南路;又以阳翟县为颍顺军,後为钧州,隶河南路,以郑州新郑来隶。贡绢、席。领县七,治长社。长社(唐县。有高阳里、荀淑故宅。又有氵┆水)郾城(汉县。有长沙河、五沟水、鸿隙陂)阳翟(郑栎邑。汉县。有荆山、具茨水)长葛(隋县。有洧水)临颍(汉县。有豢龙城)舞阳(唐县。有舞水、氵蚩水)许田(魏许昌县,汉献帝都於此。後唐县。熙甯四年,省为镇入长社)。 陈州 昔庖牺氏所都,曰太昊之墟。周初,封舜後妫满於此,以备三恪,为陈国。楚灭为县,楚顷襄王自郢徙於此。战国时,为楚、魏二国之境。秦属颍川郡。汉汝南郡、淮阳国之地,後汉亦同。晋为汝南郡、梁国二境地,兼置豫州(领郡、国十,治於此)。後魏置陈郡,又置北扬州(治於此)。北齐改北扬州为信州(以百姓守信,不附侯景,故曰信州)。隋置陈州,炀帝初州废,置淮阳郡。唐为陈州,或为淮阳郡。属河南道。领县六(宛邱、项城、南顿、西华、太康、晁水)。梁以太康属开封府。晋为镇安军节度。宋因之,宣和元年,升为淮甯府。属京西北路。建炎二年,没於金。绍兴元年复,旋失。金隶河南路。绍兴三十一年,土人陈亨祖执伪守以城来归,旋复失。贡纟由、绢。领县五,治宛邱。宛邱(陈国都。有东门池。又有固陵,高祖追及项羽处)项城(古项子国。隋县)商水(隋县。有章华台、乾)南顿(古顿子国。後通於陈南徙,故曰南顿。唐县)西华(唐县)。 颍州 春秋时胡子国也。战国时属楚。秦为颍川郡地。两汉为汝南郡地。魏置汝阴郡(司马宣王使邓艾屯田於此)後废。晋武帝复置汝阴郡。後魏置颍川郡。隋复为汝阴郡。唐为颍州,或为汝阴郡。属河南道。领县四(宋同)。汉为防御。周为团练,以下蔡属寿州。宋升汝阴县百尺镇为万寿县;元丰二年,升顺昌军节度。政和六年,改为顺昌府。属京西北路。绍兴後,没於金。金隶河南路,绍兴中,和议成,以河南地来归,既而背盟入寇,刘大败其师於郡城下。绍兴三十一年,李贵同忠义总首孟俊取顺昌,旋复失。贡纟由、纟、绵。领县四,治汝阴。汝阴(汉县。有寝邱、颍水、淮水、淝水、汝水)万寿(有颍川。宣和後,改为泰和县)颍上(隋县。有颍水、淮水、雷陂塘)沈邱(唐县。有武邱)。 蔡州 春秋时,沈、蔡二国之地。战国时,为楚、魏二国之境。秦属颍川郡。汉高祖置汝南郡,後汉因之,魏、晋亦曰汝南郡。宋初因之,兼置豫州(领郡十,治於此),以为重镇(常珍奇守之。元嘉二十六年,後魏太武率兵攻围汝南,太守陈宪守拒四十馀日,魏人积尸与城齐,卒不能拔)。後魏置豫州(治於此)。东魏置行台。後周置总管府,後改曰舒州,寻复曰豫州;其後改洛州为豫州,以此为溱州,寻改曰蔡州,後置汝南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复置汝南郡。唐为豫州,或为汝南郡。宝应元年,更名蔡州。属河南道。领县十(汝阳、朗山、遂平、上蔡、新蔡、褒信、新息、真阳、平舆、西平)。汉为防御。宋为淮康军节度,属京西北路。建炎二年,没於金。金隶河南路。绍兴八年、三十一年、开禧三年收复凡三,皆旋失。贡绫。领县十,治汝阳。汝阳(汉北宜春县,隋改。有悬瓠城、鸿陂、溱水。东南有二龙乡、月旦里)上蔡(古蔡国,蔡仲始封地。汉县。有汝水)平舆(古沈子国。唐县)新蔡(古吕国。隋县。有阳、葛陂)褒信(隋县。有淮水、汝水)西平(古柏子国。唐县。有棠)遂平(古房子国。唐县。有龙泉水、氵亲水)确山(古道国。隋朗山县,宋改。有淮水)真阳(汉县。有淮水、汝水、石塘陂)新息(古息国。汉县。有汝水)。 唐州 春秋楚地。战国时属韩。秦、汉、并南郡地,後汉亦然。晋属南阳国。後魏置东荆州。西魏改为淮州,为重镇(置兵以备东魏)。隋改为显州,炀帝改为淮安郡。唐为唐州,或为淮安郡。属山南道。领县七(泌阳、比阳、慈邱、桐柏、平氏、湖阳、方城)。梁改为泌州,後唐复,晋又为泌州,汉复州。废慈邱县。宋升为团练,属京西南路。绍兴十二年,与金议和,割以遗金。绍兴末,金主亮逾盟入寇,我师复唐州。隆兴再和,复割以遗金。贡绢。领县五,治泌阳。泌阳(汉舞阴县,唐改。有泌水)桐柏(隋县。淮水所出)湖阳(古蓼国。汉县)方城(後魏县。有方城山、衡山、堵水)比阳(汉县。有比水)。 邓州 本夏禹之国。春秋时,申伯、邓侯二国之地。战国属韩,後没於秦,封魏冉为穰侯,寻属楚。楚亡,秦置南阳郡,两汉因之。晋为南阳国及顺阳、义阳二郡之境。宋、齐并为南阳郡。後魏置荆州。西魏为重镇(置兵以备齐)。隋初,改为邓州。炀帝初,为南阳、氵育阳二郡地。唐为邓州,或为南阳郡。属山南道。领县六(穰、南阳、向城、临湍、内乡、菊潭)。梁为宣化军节度。後唐改威胜军。周改武胜军,废菊潭县。宋初废临湍县。属京西南路。中兴後,与金议和,割以遗之,与唐州同。金属河南路。贡白菊花、花蜡烛。领县五,治穰。穰(汉县。有钳卢陂、沮阳城、橘水)南阳(古申伯国。隋县。周庆向城县入焉。有菊水)内乡(隋县。有丹水、浙水)浙水(朱梁县。有浙水、富水)顺阳(有五龙山、丹水)。 均州 战国时属韩。秦属南阳郡。汉为南阳、汉中二郡,後汉因之。魏属南乡郡。晋、宋并属顺阳郡。後置武当郡。齐於此侨立始平郡,寻改为齐兴郡。梁置兴州。後周改为丰州。隋初郡废,改为均州。炀帝初州废,改为淅阳郡(今郡城即後汉延岑筑,据之)。唐为均州,或为武当郡。属山南道。领县三(武当、郧乡、丰利)。宋废丰利入郧乡。为武当军节度,属京西南路。郡当荆、襄上游、商、邓、陕、虢要冲,吴、蜀襟喉之地。贡麝香。领县二,治武当。武当(汉县。有古塞城,在县北,战国时,楚筑以备秦。其山高峻险峭。又有武当山)郧乡(古麇国地。晋县)。 襄阳府 《禹贡》豫州之南境(南漳一县,则荆州之域,馀并荆河州之域),春秋以来楚地,秦南郡之北界。二汉属南郡、南阳二郡地。至献帝时,魏武始置襄阳郡,亦为重镇(蜀将关羽攻没于禁等七军,兵势甚盛。徐晃屯守,不下。曹公谓晃曰:“全襄阳,子之功也。”後孙权帅兵向西,时曹仁镇之,司马宣王言於魏文王曰:“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地,不可失也。”)。晋初因之,兼置豫州(理於此。平吴後,理江陵)。东晋侨置雍州(时以雍州既没,流入聚此,魏该、朱序皆镇焉)。宋文帝割荆州置雍州(领郡十七,理於此)。襄阳去江陵步道五百,势同唇齿,无襄阳则江陵受敌。自东晋庾翼为荆州刺史,将谋北伐,遂镇襄阳。田土肥良,桑梓遍野,常为大镇。北接宛、洛,跨对楚、沔,为鄢、郢北门,部领蛮左。齐、梁并因之,亦为重镇。後梁萧附庸於西魏,而都於此。西魏改曰襄州。隋复为襄阳郡。唐因之,为山南东道节度。属山南道。领县七(襄阳、南漳、邓城、城、义清、乐乡、宜城)。周废乐乡县。宋属京西南路。宣和元年,升为襄阳府。中兴後,京西安抚,京湖制置置司,领襄随郢均房、枣阳光化凡七郡。贡麝香、白、漆器。领县六,治襄城。襄城(汉县,在襄水之阳。有岘山、汉水、隆中、高阳池、冠盖里、凤林关、柳关)邓城(古樊城。唐县。有宛水、泌水)城(古伯之国。隋县)中庐(古庐戎之国。隋义清县,宋改)宜城(汉县。有涑水、若阝水)南漳(隋县。有荆山,《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即此山,卞和得玉之所)。 随州(光化乡在今郡东南三十馀里,则荆州之域,馀则豫州之域),春秋随侯之国。《左传》曰:“汉东之国,隋为大”。其後属韩。秦、二汉并属南阳郡。晋属义阳郡,後分置随郡。宋、齐因之。西魏置并州,後改曰随州。隋分其地置汉东、春陵二郡。唐并为随州,或为汉东郡。属山南道。领县四(安同)。宋升为崇义军节度,後改崇信军。属京西南路。其地因山为郡,岩石隘狭,道路交错,自枣阳至厉山九十九冈,昔智谋之士,多谈汉东险阻如兵家诡伏奇计。又言有括囊之势,易入而难出。嘉定十五年,以三关隶德安,置关使。贡绢、绫、葛、覆盆子。领县四,治随。随(汉县。有三锺山、厉山、随侯台、九井)枣阳(隋县。有氵尽水。绍兴十二年,升为军)唐城(唐县,梁改汉东,後唐复。有氵差水)光化(後周县。有锡水)。 枣阳军 本随州属县。宋绍兴十二年,升军。 光化军 本襄阳宜城县阴城镇。宋初,升为光化军。熙甯五年废军,改为光化县,隶襄阳。元初,复为军。领县一,乾德(有汉江、温水)。 ●卷三百二十一 舆地考七 ○古梁州 《禹贡》曰:“华阳、黑水惟梁州(孔安国以为东据华山之南,西距黑水也。又曰:“导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孔安国注云:“黑水自北而南,经三危,过梁州,入南海。”郑元云:“按三危在鸟鼠之西,而南当岷山,又在积石之西,南当黑水祠,黑水出其南胁。”此云三危,彼云其出,明其乖戾。又按《汉书 地理志》,益州郡滇池“有黑水祠”,而不记山之所在,即今中国无之矣。又按郦道元《水经》,锐意寻讨,亦不能知黑水所经之处。顾野王撰《舆地志》,以为至道入江。其官与《禹贡》不同,未为实录。至於孔、郑通儒,莫知其所,或是年代久远,遂至堙涸,无以详焉。滇音颠),岷、れ既艺,沱、潜既道(岷山在今通化郡汶山县,れ山在今汉中郡金牛县也。言水已去,二山之土皆可种艺。沱、潜,二水,理从故道也。沱水在今阳郡唐昌县。潜水未详),蔡、蒙旅平,和夷底绩(蒙、蔡,二山名。旅,陈也。旅平,言已平理而陈祭也。和夷,地名,亦已致功可耕稼也。蒙山在卢山郡,蔡山未详),厥土青黎(色青而细疏也)。”自汉川已下诸郡,皆其封域。舜置十二牧,梁州其一也。以西方金刚,其气强梁,故曰梁州。《周礼》以梁州并雍州。梁州当夏、殷之间为蛮夷之国,所谓巴、ク、彭、濮之人也(或曰:“蜀之先帝喾封其支庶於蜀,其後称王,长曰蚕丛,次曰伯雍,次曰鱼凫。”)周末,秦惠王使司马错伐蜀,有其地,於天文兼参之宿,亦秦之分野(汉之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越等郡,今通川、山、南平、涪陵、南川、卢川、清化、始宁、咸安、符阳、巴川、南宾、南浦、阆中、南充、安岳、盛山、安、犍为、阳安、仁寿、通义、和义、资阳、南溪、武都、河池、同谷、顺政、阴平、江油、益昌、普安、巴西、梓潼、遂宁、蜀郡、德阳、阳、唐安、临、卢山、通化、临翼、越、南等郡,皆是。汉之弘农郡西南境,今上洛郡),又得楚之交(汉之汉中,今汉中、洋川、安康、房陵等郡,并宜属楚)。秦平天下,置郡,为汉中(今汉中、洋川、郡安、康房陵等郡地也)、巴(今通川、山、南平、涪陵、南川、泸川、清化、始宁、咸安、符阳、川巴、南浦、阆中、南充、盛山、安、安岳之东境,皆是)、蜀(今巴西、普安、梓潼、遂宁、益昌、蜀郡、德阳、阳、唐安、临、卢山等郡地并是),陇西郡之南境(今河池郡),内史之南境(今上洛郡)。其馀土境,自汉以後,历代开拓氐羌戎夷之地(今犍为、阳安、安岳之西境,仁寿、通义、和义、资阳,皆故夜郎侯国;南溪、侯国:并汉武帝开之,置犍为郡。今武都、同谷、顺政、怀道、同昌、阴平、油湮、交川、合川、通化、临翼、江源、归诚、静川、蓬山、恭化、维川、山、越、南、洪源等郡,即汉以後所开拓也)。汉武帝置十三州,此为益州,领郡八。益之为言隘也,言其地隘险。亦曰疆壤益大(汉既灭越,而蜀西南夷皆震恐,请吏入朝,遂置益州、越等郡)。王莽末,公孙述据有其地。後汉建武中,平之,置益州(领郡九,属国三,理雒。今德阳郡县)。至献帝末,刘备复据其地。魏末平之,遂分置梁、益二州。晋初因之(益领郡八,理成都。梁领郡八,理南郑),後又分益州南境置宁州(领郡四,理南,即今郡)。惠帝以後,李特据之,至穆帝时平之。其後没于苻坚,后又复其地。安帝时谯纵据之,后又收复。宋梁、益、宁三州,并因前代(梁领郡二十,益领郡二十九,宁领郡十五),更置秦州(领郡十四,理南郑)。齐及梁初,多因之(梁武帝天监三年,刺史夏侯道迁以所部叛降西魏,南至剑阁悉失之)。後魏得汉中,亦曰梁州。西魏亦因之,复入於梁(西魏大统十二年,为梁将兰钦所陷)。梁灭,再复其地(将达奚武平汉川,尉迟迥平蜀川)。自是以後,所置州郡,割裂无恒,不可详记。唐分置十五部,此为山南西道(汉中、通川、巴川、清化、洋川、顺政、河池、益昌、咸安、盛山、始宁、南平、符阳、山等郡,皆是)、山南东道(房陵、南宾、南浦、安)、剑南道(蜀郡、唐安、阳、德阳、通义、梓潼、巴西、普安、阆中、资阳、临、通化、交川、越、南溪、遂宁、仁寿、犍为、卢山、泸川、阳安、安岳、洪源、阴平、同昌、油江、临翼、归诚、洪源、静川、恭化、维川、和义、山、蓬山、安、南充等郡),兼分入京畿(上洛、安康)、陇右道(同谷、武都、怀道、合川)及黔中道(涪陵、南川)。唐末,蜀地为王建所据。後唐灭王氏,而取其地。孟知祥复据之。至宋乾德三年,平孟蜀,始尽得梁州之地,分为益州、利州、梓州、夔州四路云。 巴、蜀之人,少愁苦而轻易淫佚。周初,从武王胜殷(庸、蜀羌、{髟矛}、微、卢、彭、濮人是也)。东迁之後,楚子强大而役属之。暨於战国,又为秦有,资其财力,国以丰赡。汉景帝时,文翁为蜀郡守,建立学校,自是蜀士学者,比齐、鲁焉。土肥沃,无凶岁。山重复,四塞险固。王政微缺,跋扈先起(公孙述、李雄、谯纵、王建、孟知祥迭据之,皆因中原多事)。故一方之寄,非亲贤勿居。 ◎古梁州历代沿革之图 ▲春秋时可考者五国 楚(西南境是) 麇 庸 巴 蜀 ▲秦时为郡五 巴郡 蜀郡 汉中郡 陇西郡(南境是) 内史(南境是) ▲汉时为郡国九县一百二十八 汉中郡十二县(西城 洵阳 南郑 褒中 成固 沔阳 锡 武陵 房陵安阳上庸 长利) 广汉郡十三县(梓潼 什方 涪 雒 葭萌 妻阝新都 甸氐道 绵竹 广汉阴平道 白水 刚氐道) 蜀郡十五县(成都 郫 繁 广都 江原 严道 绵 旄牛 临 青衣汶江 广柔 徙 湔氐道 蚕陵) 巴都十一县(江州 临江 枳 阆中 安汉 宕渠 鱼复 充国 垫江 朐忍 涪陵) 益州郡二十四县(滇池 双柏 同劳 铜濑 收靡 昌 秦臧 贲古 连然 俞元 叶榆 律高 不韦 南 邪龙 味 昆泽 比苏 建伶 毋掇 胜休唐 弄栋 来唯) 武都郡九县(武都 上禄 故道 河池 嘉陵道 循成道 下辨道 沮 平乐道) 郡十七县(故且兰 钅覃封 {敝邑} 漏卧 谈指 宛温 毋敛 夜郎平夷 同并 西随 都梦 谈藁 毋单 漏江 进桑 句町) 越郡十五县(都 遂久 灵关道 台登 秦 大 姑复 三绛 定会无 卑水 潜街 苏 阑 青蛉) 犍为郡十二县(道 江阳 武阳 南安 牛な 南广 汉阳 存阝马阝资中 符 朱提 堂琅) 弘农郡(南境是县见雍州) ▲晋时为郡国二十五县一百五十六 汉中郡八县(南郑 蒲池 褒中 沔阳 成固 西乡 黄金 兴道) 广汉郡三县(广汉 德阳 五城) 梓潼郡八县(梓潼 涪城 武连 黄安 汉德 晋寿 剑阁 白水) 新都郡四县(雒 什方 绵竹 新都) 涪陵郡五县(汉复 涪陵 汉平 汉{艹段} 万宁) 巴都郡四县(江州 垫江 临江 枳) 巴西郡九县(阆中 西充国 苍溪 岐惬 平州 汉昌 宕渠 安汉 南充国) 巴东郡三县(鱼复 朐念 南浦) 蜀郡六县(成都 广都 繁 江原 临 郫) 犍为郡五县(武阳 南安 晁道 资中 牛な) 汶山郡八县(汶山 升迁 都安 广阳 兴乐 平康 蚕陵 广柔) 汉嘉郡四县(汉嘉 徙阳 严道 旄牛) 朱提郡五县(朱提 南广 汉阳 南秦 堂琅) 越郡五县(会无 都 卑水 定 台登) 郡八县(万寿 且兰 谈指 夜郎 毋敛 井渠 {敝邑} 平夷) 江阳郡三县(江阳 符 汉安) 建宁郡十七县(味 昆泽 存马阝新定 铜濑 漏江 牧麻 昌 谈藁毋单 双柏 俞元  连然 秦臧 泠邱 滇池) 兴古郡十一县(律高 句町 宛温 漏卧 胜休 钅覃封 汉兴 进乘 毋掇 贲古 都{唐}) 南郡九县(平 南 弄栋 青蛉 邪龙 榆 遂久 永宁 姑复) 永昌郡八县(不韦 永寿 比苏 雍乡 南涪 唐 哀牢 博南) 武都郡五县(下辨 河池 沮 武都 故道) 阴平郡二县(阴平 平广) 魏兴郡六县(晋兴 安康 西城 锡 长利 洵阳) 新城郡四县(房陵 缓阳 昌魏 氵示乡) 上庸郡六县(上庸 安富 北巫 武陵 上廉 微阳) ▲隋时为郡三十四县二百一十六 汉川郡八县(南郑 西 褒城 城固 兴势 西乡 黄金 难江) 房陵郡四县(光迁 永清 竹山 上庸) 西城郡六县(金川 石泉 洵阳 安康 黄土 丰利) 汉阳郡三县(上禄 钅覃水 长道) 清化郡十四县(化成 曾口 清化 盘道 永穆 始宁 其章 恩阳 长池符阳 归仁 安固 白石 伏虞) 通川郡七县(通川 三冈 石鼓 东乡 宣汉 西流 万世) 宕渠郡六县(流江 ク城 邻水 宕渠 咸安 垫江) 巴郡三县(巴 江津 涪陵) 新城郡五县(妻阝 射洪 盐亭 通泉 飞乌) 巴东郡十四县(人复 安 南浦 梁山 秭归 巴东 新浦 盛山 大昌巫山 石城 临江 武宁 务川) 巴西郡十县(阆内 南部 苍溪 南充 西水 晋城 奉国 仪陇 相如大寅 ) 蜀郡十三县(成都 双流 新津 晋原 绵竹 郫 元武 雒 清城 九陇金泉阳安 平泉) 临郡九县(严道 名山 卢山 依政 蒲江 蒲溪 沈黎 汉源 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