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 第 321 页/共 334 页

楚国七县(彭城 留 梧 傅阳 吕 武原 淄邱) 沛郡(东境是县见豫州) 鲁郡六县(鲁 卞 汶阳 蕃 邹 薛) 泗水国三县(凌 泗阳 干) ▲晋时为郡国四县三十五 彭城国七县(彭城 留 广戚 傅阳 武原 吕 梧) 鲁郡七县(鲁 汶阳 卞 邹 蕃 薛 公邱) 东海郡十二县(郯 祝其 朐 襄贲 利成 赣榆 厚邱 兰陵 承 昌虑合乡 戚) 琅琊郡九县(开阳 临沂 阳都 缯 即邱 华 费 东安 蒙阴) ▲隋时为郡四县三十三 彭城郡十一县(彭城 蕲 阳 沛 留 丰 萧 滕 兰陵 符离 方与) 鲁郡十县(瑕邱 任城 邹 曲阜 泗水 平陆 龚邱 梁父 博城 嬴) 下邳郡七县(宿豫 夏邱 徐城 淮阳 下邳 良城 郯) 东海郡五县(朐山 东海 涟水 沭阳 怀仁) ▲唐时为州六县三十七 徐州七县 泗州六县 晁州十一县 海州四县 宿州四县 沂州五县 ▲宋时为州八县二十七 徐州五县 淮阳军二县 泗州三县 晁州七县 海州四县 沂州五县 涟水军一县 宿州五县 徐州 古大彭之国。春秋、战国为宋地(《春秋经》曰:“围宋彭城。”即宋本邑)。後属楚,谓之西楚,项羽建都於此。秦属泗水郡。汉为楚国、沛郡地。後汉及晋,并为彭城国。晋立徐州,以为重镇(领郡、国七,治於此地)。宋因之(领郡十二,治同),又为彭城、沛二郡地(文帝元嘉中,王玄谟上表曰:“彭城南届大淮,左右清、汴,表里京甸,捍接边境,城隍峻整,襟卫周固。又自淮以西,襄阳以北,泾涂三千,达於济、岱,六州之人,三十万户,常得全安,实由此镇。”後魏大将尉元上表曰:“彭城,宋之要蕃,南师来侵,莫不因之以陵诸夏。”“郡城由来非攻所能拔”,言其险固也)。後魏得之,置徐州,兼立东南道行台。後周立总管府(大将王轨破陈军於吕梁,擒吴明彻,悉降其众也)。隋改彭城郡。唐为徐州,或为彭城郡,武宁军节度。属河南道。领县七(彭城、沛、蕲、萧、丰、滕、符离)。宋属京东路。太平兴国七年,以下邳、宿迁二县建淮阳军。元丰初,改属京东西路。按《尔雅》“济东曰徐州”者,商无青,并青於徐也;《周礼》“正东曰青州”者,周无徐,并徐於青也。今以周九州考之,青州得沂山及沂、泗、淮三水,兖州得大野,无复古徐州矣。今州即古彭城地也,三面阻水,独其南可通军马。绍兴後,没於金。金隶山东西路。贡双丝绫、纟由、绢。领县五,治彭城。彭城(古大彭国。有猴水、泗水、沛泽。又有项羽及宋武戏马台)沛(汉县。有沛宫,高祖置酒之所。有泗水、泡水、氵郭水)萧(古萧叔国。汉县。有货井)滕(古滕及小邾二国地。有桃山、抱犊山、氵郭水)丰(汉县。有始皇厌气台)。 淮阳军 本徐州下邳县。後汉为下邳国。梁为武州。唐置邳州,後属泗州,又属徐州。宋太平兴国,建为军,并以泗州宿迁来属。属京东东路。其地三面阻水。建炎三年,没於金。金改为邳州,隶山东西路。贡绢。领县二,治下邳。下邳(夏时为邳国。汉楚王信所都。有峄阳山、磬石山、文山、沂水、泗水、沭水、睢水)宿迁(春秋时,锺吾子国。东晋置宿预县,唐县。有泗水、水)。 泗州 古徐州地。春秋为鲁国地。战国鲁、宋、吴三国之境。秦属泗水郡。汉属临淮、东海、沛三郡地。後汉以其地合於下邳国,兼置徐州(领郡国五,治於此)。宋为南彭城、下邳二郡地。後魏亦为下邳郡,兼置南徐州。东魏改为东楚州。後周改为泗州。隋改为下邳郡。唐为泗州,或为临淮郡。属河南道。领县六(临淮、宿迁、下邳、涟水、虹、徐城)。唐末为杨行密所有,周世宗伐南唐而取之。宋建隆二年,废徐城县。乾德元年,以楚川之盱眙、濠州之招义二县来属。太平兴国三年,以涟水县属涟水郡。七年,以下邳、宿迁二县隶淮阳军。属河东路。绍兴以来,屡为金所据,攻夺不休。十二年,和议成,割以遗金。金隶河南路。二十一年,忠义人夏俊收复。隆兴再和,复割以遗金。而盱眙、招信二县,并扬州之天长置盱眙军。绍定,又改招信军。贡绢。领县三,治临淮。临淮(唐县。景德三年,移治徐城驿。有淮水、磬石山)盱眙(汉县。有义帝祠、都梁山、盱眙山、龟山、淮水)招信(唐招义县,太平兴国初改,建炎四年,以属濠州)。 兖州(治瑕邱县。始禹导氵允水而为济,截河南渡,东流与荷泽、汶水会,又东北入於海。兖州在济、河之,因济水发源为名,今郡理乃北境也。至周置兖州,始兼得今郡之地。而济水自王莽末入河,同流於海,则河南之地无济水矣。自後所立,皆袭旧名,兼有济南、济北、济阳、济阴郡国,盖建置之际,未之审详也),古少之墟也。《禹贡》徐、兖二州之域(任城、龚邱县,即兖州界,馀并徐州域)。春秋及战国并鲁国,任邾国之境(邾国,黄帝之後,陆终之子曹姓所封也。今邹县也。今黄州亦邾国之地,陆终之後所封。盖陆终有六子,各为国也。任国,太之後,风姓,今任是也),後亦为宋、齐所侵。东岳泰山在焉。秦为薛郡。县汉高后更为鲁国及泰山、山阳郡地。後汉为任城国、山阳、泰山郡地,兼置兖州(领郡、国八,理於此)。晋改为鲁郡。宋为泰山、高平、鲁三郡地及兖州(领郡六,理於此)。後魏亦为鲁郡。北齐改为任城郡。隋初置兖州,炀帝改为鲁郡。唐初,伪鲁徐圆朗都之,克平後改为兖州。後为鲁郡,後为泰宁军节度。属河南道。领县十一(瑕邱、泗水、邹、曲阜、莱芜、任城、金乡、方舆、中都、龚邱、乾封)。後唐以鱼台属单州。周为防御,以任城、金乡属济州。宋建隆元年,复为节度。大中祥符元年,升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升为龚庆府。属京东西路。建炎後,没於金。金隶山东西路。贡大花绫、墨、母、紫石英、防风、茯苓。领县七,治瑕邱。瑕邱(汉县。有磁阳山、泗水、洙水)仙源(黄帝所生之地,亦为少昊之墟。古鲁国都曲阜县,大中祥符三年改。有寿邱、洙水、泗水、庆源河、孔子宅、矍相圃、穷桑、大庭氏之库)奉符(唐乾封县。开宝五年,移治岱岳镇。大中祥符元年改。有泰山、社首、徂徕、亭亭、石闾、高里山。伪齐改泰安军,金伪升州)邹(古邾国。汉县。有峄山、凫山)莱芜(唐县。有肃然山。金属泰安州)龚邱(隋县。有ん水)泗水(鲁下邑。隋县。有尼邱、陪尾、云云、新甫山,菟裘城、邹城)。 海州 春秋及战国为鲁之东境,後属秦,为薛郡地,後分薛郡为郯郡。汉改郯为东海郡,後汉及晋因之。宋亦然,兼侨立青、冀二州。梁置南、北二青州,後入後魏。东魏改为海州。隋改为东海郡。唐为海州,或为东海郡。属河南道。领县四(朐山、东海、沭阳、怀仁)宋为团练,属淮东路。建炎後,陷於金。绍兴十年,韩世忠遣王胜收复。十一年,张浚夷其城,迁其民於镇江。三十一年,张子盖帅诸将死战,大败虏师。隆兴初,魏瞰下海州,虏攻之不克,汤思退割以遗虏。金人隶山东东路,又拨涟水县来隶。嘉定十三年,制臣贾涉遣李全收复。贡绢、獐皮、鹿皮。领县四,治朐山。朐山(後周县。有秦始皇立石海上,以为秦东门。有羽山)东海(隋县。有苍梧山、捍海堰)怀仁(後魏县。有祝其城、夹谷)沭阳(後周县。有沭水)。 沂州 春秋时,齐、鲁二国之地。战国属齐、鲁二国之境。秦琅琊郡。汉为东海、琅琊二郡地,後置琅琊国。魏、晋亦置琅琊国。宋为琅琊郡,齐不得其地。後魏置北徐州。後周改为沂州。隋复为琅琊郡。唐为沂州,或为琅琊郡。属河南道。领县五(临沂、沂水、新太、承、费)。宋为防御,属京东路。建炎以後,没於金。金隶山东东路。贡仙灵脾、紫石英、茯苓、锺乳石。领县五,治临沂。临沂(汉县。有羽山、沂水、沭水)沂水(隋县。有穆陵山。齐南界有大岘山,险固处慕容超不能据,故败)费(古费国。唐县。有蒙山、东蒙山)承(春秋曾阝子国。唐县。有抱犊山、Τ阳城)新太(晋县。有具山、敖山)。 涟水军 本泗州涟水县地。宋太平兴国三年,建为军。熙宁五年,废为县,属楚州。元二年,复为军,属淮东路。绍兴十一年,没於金,三十二年收复,依旧隶楚州。又隶海州,以去海州二百四十里不便,升军。县一:涟水县(隋县。有北涟水。金隶海州)。 宿州 本徐、泗二州地。唐元和四年,析徐州之符离,泗州之虹置。大和三年州废,七年复置。初治虹,後徙治符离。属河南道。领县四(符离、虹、蕲、临涣)。宋建隆元年,升为防御。开宝五年,建为保静军节度。属淮东路。建炎後,没於金。金隶河南路。隆兴初,张浚督师复虹县,随师溃,地再失。贡绢。领县五,治符离。符离(北齐县。有诸阳山、淮水、灵壁城)虹(汉县。有睢水、垓下)蕲(隋县。有涣水、涡水)临涣(旧隶徐州,元和後来属。有嵇山、汴河、淝水)灵壁(本虹县之灵壁镇。元元年,升为县)。 ●卷三百十八 舆地考四 ○古扬州 《禹贡》曰:“淮海惟扬州(北距淮,东南距海,旧曰南距海,今改为东南。具注《序目篇》),彭蠡既潴,阳鸟攸居(彭蠡,泽名,今在浔阳郡彭泽县。水所停曰潴。阳鸟随阳之鸟也。言彭蠡之水既聚,则阳鸟所共居之。阳鸟,鸿雁之属)。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三江,谓北江、中江、南江也。震泽,吴太湖名,今吴兴郡界。底,致也)。┠既敷(┠,箭竹。,大竹也。敷,谓布地而生),草夭木乔(夭,盛貌。乔,高也。夭音於骄反)。厥土涂泥(地卑湿)。岛夷卉服(海曲谓之岛。夷夷,海中之夷。卉服,葛之属也。卉,许贵反)。沿於江海,达於淮、泗(顺流而下曰沿。沿江入海,自海入淮,自淮入泗)。”舜置十二牧,扬州其一。《周礼 职方》曰:“东南曰扬州。其山曰会稽(今在会稽郡山阴县),薮曰具区,川曰三江,浸曰五湖(川,水之通流者也。五湖,在吴郡、吴兴、晋陵三郡)。其利金、锡、竹箭。民二男五女。畜宜鸟兽(鸟,孔雀、翡翠之属。兽,犀、象之属),宜稻。”扬州,以为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亦曰,州界多水,水波扬也。在於天官,斗则吴之分野(汉之会稽、九江、丹阳、章郡、庐江、广陵、六安、临淮,皆其分也。今广陵、淮阴、锺离、寿春、永阳、历阳、庐江、同安、宣城、丹阳、晋陵、吴郡、吴兴、馀杭、新定、新安、会稽、馀姚、临海、缙、永嘉、东阳、信安、鄱阳、浔、阳章郡、临川、庐陵、宜春、南康、建安、长乐、清源、漳浦、临汀等郡地也。按吴国之分,虽强盛之时,殊不全得扬州之地。今配星次,且约《汉书》,其历代所属,则各具於诸郡),兼得楚及南越之交(汉之江夏、汝南地,今蕲春、弋阳宜属楚。地汉之南海地,今潮阳宜属越之地)。亦古荒服之国。春秋时,属吴、越二国。越灭吴,尽并其地。战国时属楚。秦兼天下,置郡,此为九江(今广陵、淮阴、锺离、寿春、永阳、历阳、庐江、同安、蕲春、弋阳、鄱阳、章郡、临川、庐陵、南康、宜春等郡是)、障(今宣城、新安、新定、丹阳郡之西境及吴兴郡之西境,皆是)、会稽(今丹阳郡之东境,晋陵、吴郡、馀杭、会稽、馀姚、东阳、信安、缙、临海、永嘉、吴兴郡之东境,皆是)、闽中(今建安、长乐、清源、漳浦、临汀等郡,皆是)、南海郡之东境(今潮阳郡是)。汉改九江曰淮南国,及封皇子长为淮南王,封刘濞为吴王,二国尽得扬州之地。武帝置十三州,此为扬州(领郡六)。後汉因之(治历阳。汉末移治寿春,刘繇又移治曲阿。历阳、寿春并今郡县。曲阿今丹阳郡丹阳县。濞,疋备反)。三国时,淮南属魏,而江南属吴也。魏、晋亦置扬州(治寿春。平吴,领郡十八,治建业今丹阳郡江宁县)。元帝渡江,扬州遂为王畿,领江东、浙江地。宋孝武分浙江东为东扬州。後罢扬州,以其地为王畿,而东扬州直云扬州,寻复旧(领郡十八,治建康,即建业。顺帝改刺史曰牧)。又分置南兖州(领郡九,治广陵)、南徐州(领郡十七,治京口,今丹阳郡)、南荆河州(领郡十三,治历阳)、江州(领郡九,治湓阳)。齐并因前代,唯徙置豫州(领郡二十一,治寿春)、北兖州(领郡七,治淮阴,今郡)、北徐州(领郡五,治锺离,今郡)。梁、陈分裂,不可详焉。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淮南道(广陵、庐江、蕲春、同安、永阳、锺离、寿春、淮阴、历阳、弋阳)、江南道(丹阳、晋陵、吴郡、馀杭、会稽、馀姚、东阳、新定、信安、吴兴、缙、临海、永嘉、新安、长乐、清源、建安、临汀、漳浦、潮阳)、江南西道(宣城、章郡、鄱阳、南康、临川、庐陵、浔阳、宜春)。五代淮南、江东西为南唐,两浙为吴越,闽为王氏。其後南唐取闽,至宋开宝八年,取南唐。太平兴国三年,吴越纳土,始尽有扬州之地,为淮南东西路、浙东西路、江东西路、福建路。 扬州人性轻扬,而尚鬼好祀。每王纲解纽,宇内分崩,江淮濒海,地非形势,得之与失,未必轻重,故不暇先争。然长淮、大江,皆可距守(吴、晋、宋、齐、梁、陈皆缘江淮要害之地置兵)。闽、越遐阻,僻在一隅,凭山负海,难以德抚(汉武帝时,朱买臣上言:“东越王数反,居泉山之上,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永嘉之後,帝室东迁,衣冠避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今虽闾阎贱品,处力役之际,吟咏不牿,盖亦因颜、谢、徐、庾之风焉。 ◎古扬州历代沿革之图 ▲春秋时可考者十二国 吴 越 楚(东境是) 舒 黄 弦 蓼 巢 蒋 六 桐 锺离 ▲秦时为郡五 九江郡 障郡 闽中郡 会稽郡 南海郡(东境是) ▲汉时为郡国七县九十七 庐江郡十二县(舒 居巢 龙舒 临湖 雩娄 襄安 浔阳  皖 湖陵松滋 枞阳) 九江郡十五县(寿春邑 逡遒 成德 晁皋 阴陵 历阳 堂涂 锺离 合肥东城 博乡 曲阳 建阳 全椒 阜陵) 会稽郡二十六县(吴 曲阳 乌伤 毗陵 馀暨 阳羡 诸暨 无锡 山阴句章 丹徒 馀姚 娄 上虞 海盐 剡 由拳 太末 乌程 贸阝 馀杭 鄞钱塘 富春 冶 回浦) 丹阳郡十七县(宛陵 於潜 江乘 春 秣陵 故鄣 句容 泾 丹阳石城 湖熟 陵阳 芜湖 黟 溧阳 歙 宣城) 豫章郡十八县(南昌 庐陵 彭泽 鄱阳 历陵 馀千 柴桑 艾 赣 新淦南城 建城 宜春 海昏 雩都 枭阝阳 南{土} 安平) 广陵国四县(广陵 江都 高邮 平安) 六安国五县(六 蓼 安丰 安风 阳泉) 临淮郡(南境县见徐州) 江夏郡(东境是县见荆州) 南海郡(东境是县见南粤) ▲晋时为郡国二十二县二百有五 广陵郡八县(淮阴 射阳 舆 海阳 广陵 盐渎 淮浦 江都) 临淮郡十县(盱眙 东阳 高山 赘其 潘旌 高邮 淮陵 司吾 下相徐) 淮南郡十六县(寿春 成德 下蔡 义城 西曲阳 平阿 历阳 全椒 阜陵锺离 合肥 逡遒 阴陵 当涂 东城 乌江) 庐江郡十县(阳泉 舒  皖 浔阳 居巢 临湖 襄安 龙舒 六) 弋阳郡七县(西阳 晁 蕲春 邾 西陵 期思 弋阳) 丹阳郡十一县(建邺 江宁 丹阳 于湖 芜湖 永世 溧阳 江乘 句容湖熟 晁陵) 宣城郡十一县(宛陵 家城 陵阳 安吴 临城 怀安 石城 泾 春广德 宁国) 新安郡六县(始新 遂安 黟 歙 海宁 黎阳) 鄱阳郡八县(广晋 鄱阳 乐安 馀干 枭阝阳 历陵 葛阳 晋兴) 毗陵郡七县(丹徒 曲阿 武进 延陵 毗陵 既阳 无锡) 吴郡十一县(吴 嘉兴 海盐 盐官 钱塘 富阳 桐庐 建德 寿昌 海虞 娄) 吴兴郡十县(乌程 临安 馀杭 武康 东迁 於潜 故鄣 安吉 原乡长城) 会稽郡十县(山阴 上虞 馀姚 句章 鄞 贸阝 始宁 剡 永兴 诸暨) 临海郡八县(章安 临海 始丰 永宁 宁海 松阳 安固 横阳) 东阳郡九县(长山 永康 乌伤 吴宁 太末 信安 丰安 定阳 遂昌) 豫章郡十六县(南昌 海昏 新淦 建城 望蔡 艾 康乐 丰城 永修建昌吴平 豫章 彭泽 新吴 宜丰 锺陵) 临川郡十县(临汝 西丰 南城 东兴 南丰 永城 宜黄 安浦 西宁新建) 庐陵郡十县(西昌 高昌 石阳 巴邱 南野 东昌 遂兴 吉阳 兴平阳丰) 安成郡七县(平都 宜春 新喻 永新 安福 萍乡 广兴) 南康郡五县(赣 雩都 平固 南康 揭阳) 晋安郡八县(原丰 新罗 宛平 同安 侯官 罗江 晋安 温麻) 建安郡七县(建安 吴兴 东平 建阳 将乐 邵武 延平) ▲隋时为郡二十二县一百二十二 江都郡十六县(江阳 江都 海陵 宁海 高邮 安宜 山阳 盱眙 盐城清流 全椒 六合 永福 句容 延陵 曲阿) 锺离郡四县(锺离 定远 化明 涂山) 淮南郡四县(寿春 安丰 霍邱 长平) 弋阳郡六县(光山 乐安 定城 殷城 固始 期思) 历阳郡二县(历阳 乌江) 庐江郡七县(合肥 庐江 襄安 慎 霍山 晁水 开化) 同安郡五县(怀宁 宿松 太湖 望江 同安) 蕲春郡五县(蕲春 浠水 蕲水 黄梅 罗田) 丹阳郡三县(江宁 当涂 溧水) 宣城郡六县(宣城 泾 南陵 秋浦 永世 绥安) 新安郡三县(休宁 歙 黟) 鄱阳郡三县(鄱阳 馀干 弋阳) 毗陵郡四县(晋陵 江阴 无锡 义兴) 吴郡五县吴(昆山 常熟 乌程 长城) 遂安郡三县(雉山 遂安 桐庐) 馀杭郡六县(钱塘 富阳 馀杭 於潜 盐官 武康) 永嘉郡四县(括苍 永嘉 松阳 临海) 会稽郡四县(会稽 句章 剡 诸暨) 东阳郡四县(金华 永康 乌伤 信安) 豫章郡四县(豫章 丰城 建昌 建城) 九江郡二县(湓城 彭泽) 临川郡四县(临川 南城 崇仁 邵武) 庐陵郡四县(庐陵 太和 安福 新淦) 宜春郡三县(宜春 萍乡 新喻) 南康郡四县(赣 虔化 雩都 南康) 建安郡四县(闽 建安 南安 龙溪) 义安郡五县(海阳 程乡 潮阳 海宁 万川) ▲唐时为州四十一县二百有九 扬州七县 楚州五县 濠州三县 寿州五县 滁州三县 和州三县庐州五县舒州五县 蕲州四县 光州五县 宣州十县 州四县池州四县 歙州六县 饶州五县 信州四县 润州六县 常州五县苏州七县 湖州五县 杭州八县 睦州六县 越州七县 明州四县台州五县 处州六县 温州四县 婺州七县 衢州四县 江州三县洪州七县 抚州四县 吉州五县 袁州三县 虔州七县 建州五县福州十县 泉州四县 漳州三县 江州三县 潮州三县 ▲宋时为州五十九县二百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