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 第 311 页/共 334 页

宋明道二年,南方大旱,种粒皆绝,人多流亡,因饥成疫,死者十二三,官作粥糜以饲之,然得食者辄死,墟里几为之空。 建炎元年,汴京大饥,米升钱三百,一鼠之直数百钱,人啖道堇,骼无馀,取水藻、春槐叶以食。 三年,山东郡国大饥,人相食。时金虏陷京东诸郡,民聚为盗,至车载乾尸为粮。 绍兴元年,行在、越州及东南诸路郡国饥(令郡发常平仓粟以振,劝分,禁遏籴)。淮东、京东西流民聚常州、平江府者多殍死(亦令各郡振之)。 二年春,两浙、福建饥,米斗千钱(令宪臣移广粟以振)。时军饣襄繁急,民益艰食(诏漕江东西上供粟给军饣襄,以宽浙民)。三年,吉郴道州、桂阳监饥(皆令宣论使振之。流民之聚湖南者,令宪臣振之)。 五年,湖南大饥,殍死、流亡者众(诏移粟灭赋,令漕臣振之)。夏,潼川路饥,米斗二千,人食糟糠。兴元饥,民流於果、阆(令漕臣振之)。秋,温、处州饥(漕闽粟万石以振)。 六年春,浙东、福建饥,湖南、江西大饥,殍死甚众,民多流徙,郡邑盗起(令帅臣、部使者振粟劝分,且漕广粟以助)。夏四月,蜀亦大饥,米斗二千,利路倍之,道堇枕籍(令帅臣赈粟蠲赋。是岁,果州守臣宇文彬献《禾粟九穗图》,吏部侍郎晏敦复言:“果、遂饥民未苏,不宜导谀。”坐黜爵)。 七年夏,钦、廉、邕州饥(令常平使者赈粟)。 九年,江东西、浙东饥,米斗千钱,饶、信州尤甚(合出常平粟以赈)。 十年,浙东、江南荐饥,人食草木(令户部条赈饥事,下之诸路)。 十一年,京西、淮南饥(令通商移粟)。 十五年,汀、虔州以盗妨农(令郡县赈粟贷种)。 十八年冬,浙东、江、淮郡国多饥(令诸道常平使者赈粟),绍兴府大饥,民之仰哺于官者二十八万六千人,赈之不给,人食糟糠、草木,殍死殆半。流民渡江至行都,事上闻,令临安府赈遣复业。 十九年春、夏,绍兴府饥流如初。明、婺州亦饥(令常平使者赈集之)。 二十四年,衢州饥。 二十八年,平江府饥。 二十九年,绍兴府荐饥(皆发常平义廪以赈)。 隆兴元年,绍兴府大饥,四川尤饥,民食蕨根。平江襄阳府、随泗州、枣阳盱眙大饥,随、枣米斗六七千(令有司皆赈之粟)。 二年,平江府、常秀州饥,华亭县人食秕糠。行都及镇江府、兴化军、台徽州亦食(皆令守臣及常平使者赈之)。淮民饥流江南者数十万人(诏内郡移粟施惠安集之)。 乾道元年春,行都、平江镇江绍兴府、湖常秀州大饥,殍徙者不可胜计,州县为糜食之。行都城外为糜四十馀日,数万人。是岁,台、明州、江东诸郡皆饥(令赈之粟)。夏,亡麦。二年夏,亡麦。 三年九月,不雨,麦种不入。 四年春,蜀邛绵剑汉州、石泉军大饥,邛为甚。盗延八郡,汉饥民至九万人(内出宸翰赐制置使汪应辰,讲行荒政,赐僧牒四百助之)。 五年夏,饶、信州荐饥,民多流徙。徽州大饥,人食蕨、葛。台楚州、盱眙军亦饥(令郡守、部使者发廪移粟劝分)。秋、冬不雨,淮郡麦种不入。 六年冬,宁国府、广德军、太平温湖秀池徽和州皆饥(令漕江西、广东粟以赈)。 七年秋,江东西、湖南十馀郡饥,江筠州、隆兴府为甚。人食草实,流徙淮甸(发廪赈之,不给,诏立劝分赏格。内出左帑增赈饶州,出内帑收育弃孩)。淮郡亦荐饥,金虏谍知,运麦於淮北岸易南岸铜钅强,斗钱八千。江西饥,民流光濠、安丰,皆效淮人私籴,淮钅强为耗。荆南亦艰食(宣抚使下蜀粟以赈)。 八年,江西亡麦,隆兴府荐饥,南昌、新建县饥民仰给者二万八千馀人(先是去岁秋,诏淮、浙、江、湖诸路帅漕臣劝课二麦,官借种粮)。九年春,成都、永康、邛三州饥。秋,台州饥(发江西米数万石以赈),温、婺州亦饥(令各郡赈粟,禁遏籴。是郡国告饥,诏尽发常平粟,截上供赋以赈,令帅漕臣申劝种麦)。 晁熙元年,浙东、湖广、广西、江西、蜀关外皆饥,台、处、郴、桂、昭、贺尤甚(令赈以常平义廪,江西一道至六十三万斛)。二年,淮东西、江东饥,滁真扬州、盱眙军、建康府为甚(诏赈以常平米,弛赋,通商,货种粮,劝布麦,立劝分赏格)。是岁,镇江宁国府、常州、广德军亦食(皆赈之粟)。 三年,淮甸饥。夏,台州亡麦。冬,复施随郢州、荆门军、襄阳江陵德安府大饥。 四年春,尤饥(令发屯田粟二万六千五百馀石以赈)。六年冬,和州饥。泰通楚州、高邮军大饥,人食草木(皆赈之粟)。 七年,镇江府、台州、无为广德军民大饥(令出常平米赈之。赈广德军至於越岁之春,弛两岁帛赋)。是岁,江、浙、荆、湘、淮郡皆饥(皆蠲赋予粟,或一道至十四五万石)。 八年春,江州饥,人采葛而食(诏罢守臣章も)。冬,行都、宁国建康府、严婺太平州、广德军饥,徽、饶州流徙入淮郡者万馀人(令两淮漕臣授田,江东帅、漕臣赈粟。十一月辛卯,内出庚牌下淮南劝种麦,遣使分行两浙、江东、淮南路赈赡安集之,令江、浙、湖北行劝分赏格。己亥,浙东常平使者朱熹进对论荒政,请粟劝分及蠲田赋、身丁钱,上嘉纳之。十二月戊申,诏江、浙、淮、湖北三十八郡并免之)。 九年春,大亡麦,行都饥,於潜、昌化县人食草木(出丰储仓米万石,令尹臣为糜以食之,饥民之就食者一万四千五百人,流民一千五百馀人)。浙西湖州、浙东绍兴府衢婺严明台州饥。徽州大饥,童亦绝(令常平使者赈恤之)。湖北七郡荐饥(令帅臣赈之)。蜀潼、利、夔三路郡国十八皆饥,流徙者数千人(令饣襄漕、守臣分赈之)。十年,合、昌州荐饥(令饣襄漕臣赈以缗粟)。恭州饥民就赈相践死者三千馀人。 十一年,泉汀漳州、兴化军亡禾。邕、宾、象州饥(令帅臣赈粟贷种)。 十二年,福建饥,亡麦。江西、广东西饥(皆令帅臣赈粟)。金州饥,有流徙者(令郡赈之)。 十四年,金、洋、阶、成、凤、西和州人乏食(令漕臣赈之粟)。七月,秀州饥,有流徙者(诏出粟二万斛,令郡赈恤之)。临安府九县饥(令发廪二十万石以赈)。十六年夏,成州亡麦。冬,阶、成、凤、西和州荐饥(令饣襄臣赈之。乾道、淳熙,上笃意民事,劝课农桑,宫中亲蚕,後苑种稼艺麦,以验岁功。取民茧麦观之,或茧薄穗短,则歉然为农妇不满。修圩浚渠,广劝种麦。遇水旱之变,则发廪予财蠲赋,己责移粟劝分,郡国殿最,视荒救为升黜。一时吏治笃厚,风俗趋本,奏对者多言农田水利。方守血食之神,非顺成不加封爵。岁虽小俭,莫不疾呼於上,发粟往哺,竞以民庸自见。故荒政靡岁不闻,然家给人足。行都米斗五六十钱,江淮、荆襄,粒米狼戾,蜀斤至十馀钱,民物阜乐,庶几小康。夫岂一日之积哉!赵雄尝奏,得南康守臣朱熹书言:“荒政之行,民戴上恩,凶年化为乐岁。”上曰:“陈岘亦奏,蜀雨时,若民俗熙恬,农事天下大本,朕未尝不念。迩来士大夫方知以农事为重,以虚浮为耻。”又曰:“朕不鬻爵以清入仕之源,惟以赈饥推官,乃为民也。”)。 绍熙二年,蕲州饥(令郡赈粟万石)。夔路五郡饥,渝、涪为甚(令漕臣赈粟七万石,殍者尚数千人)。阶、成、凤、西和州亡麦。 三年,资、荣州亡麦,普叙简隆州、富顺监皆大饥,亡麦,殍者甚众;流民聚成都府至千馀人,威远县弃儿且六百人,为糜以食,饥民八万馀人,多不能活(诏出缗粟赈之)。扬州亦饥(令出粟十万石以赈)。 四年,简、资、普州饥,绵州亡麦(令漕臣均赈)。夏,绍兴府亡麦。安丰军大亡麦。五年冬,亡麦苗,行都、淮、浙西东、江东郡国皆饥,常明州、宁国镇江府、庐滁和州为甚,人食草木(诏出帑廪、鬻僧牒,益以漕计赈之。或一郡至五万缗石,不给,航广粟以续之。令宪、漕、常平使者所部劝分,免赋,通商,禁遏籴,收弃儿)。庆元元年春,常州饥,民之死徙者众。楚州饥,人食糟粕。淮、浙流民多聚於行都(上念郡国赈恤未至,诏部使者、守令谨行荒政,收哺遗幼,免临安绍兴庆元镇江府、常湖秀州、江阴军夏赋而赈之粟)。 三年,浙东郡国亡麦,台州大亡麦,民饥多殍。襄、蜀亦饥。 四年秋,浙东西荐饥,多道堇。 六年冬,常州大饥,仰哺者六十万人。润扬楚通泰州、建康府、江阴军亦乏食(皆令守令赈之)。 嘉泰元年,浙西郡国荐饥,常州、镇江嘉兴府为甚(皆令常平使者赈之)。 二年,四川饥,广安怀安军、潼川府大亡麦(出川缗八十万令帅臣赈之)。衡郴州、武冈桂阳军乏食。 三年春,邵、永州大饥,死徙者众,民多剽盗(令常平使者赈之粟)。夏,行都食(出丰储仓米十万石以赈)。 四年春,抚袁州、隆兴府、临江军大饥,殍死者不可胜瘗,有举家二十七人同赴溺者(令郡发常平廪赈之,部使者益以缗粟)。开禧二年,绍兴府、衢婺州亡麦。湖北、京西、淮东西郡国饥,民聚为剽盗(分命宣谕使赈恤)。南康大安军、忠涪州皆饥(令部使者及守臣缗粟)。 嘉定元年,淮南大饥,人食草木,流徙江、浙者百万人。先是,开禧开边,淮郡残於兵火,农久失业,米斗二千,殍死者十三四,炮人肉、马矢中以食。诏所至郡国赈恤归业,时邦储亦匮,郡计不支,去者多死,亦有为濠、丰馀虏俘掠而北者。是岁,行都亦饥,米斗千钱(诏发廪广籴,赈粜劝分)。二年春,雨淮、荆、襄、建康府大饥,米斗钱数千,人食草木。淮民道堇食尽,发瘗继之,人相扌益噬;流徙之聚於扬州者数千家,渡江者聚建康,殍死日八九十人(诏发廪赈施,皆十万馀石,令州郡置粥院,为糜以活之)。是秋,诸路复大歉,常、润尤甚。冬,行都大饥,殍者横市,道多弃儿(十二月甲戌,令发粟赈施,尽其月)。 三年春,建康府大饥,人相食。五月,衢州饥,颇聚为剽盗(守臣孙子直平之,劝分以赈)。 七年,台州大亡麦。八年,淮、浙、江东西饥,都昌县饥民聚为盗者三十六党(自秋至於明年夏,县官出钱三百三十三万缗、粟四百八十五万石以赈)。 九年,行都饥,闾巷有殍(令缗粟蠲逋)。 十年,台、衢、婺、饶、信州饥,多聚为剽盗,台为甚。蜀石泉军饥,殍死殆万人(皆令郡赈之)。 十一年秋,淮、浙、江东饥馑,无麦苗。 十二年春,潼川府饥而不害。 十三年春,福州饥,人食草根(令郡赈之)。 十六年春,海州新附山东民饥(令海州赈之),京东、河北路新附山西民亦饥(令楚州赈之,粟皆万石)。湖南永、道州大饥(令帅臣移粟以赈)。是岁,行都、江淮闽浙郡国皆无麦禾。 十七年春,馀杭、钱塘、仁和三县饥(令帅臣赈之),镇江府饥,郡为糜以赈者日千馀人,真、鄂州亦乏食(令通商,劝分)。 ○地震 史纪周幽王二年,周三川皆震(应劭曰:“震,地震三川竭也。”师古曰:“三川,泾、渭、洛也。洛,即漆沮也。川自震耳,故将壅塞,非地震也。”)。刘向以为金木水火土者也。伯阳甫曰:(服虔曰:“周太史。”)“周将亡矣!天地之气不过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升(应劭曰:“迫,阴迫阳,使不能升也。”),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应劭曰:“失其所,失其道也。填阴,为阴所填不得升也。”师古曰:“填音竹丑反。”)。使失而在阴,原必塞(师古曰:“原谓水泉之本也。”);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应劭曰:“演,引也,所以引出土气者也。”师古曰:“演音衍。”);土无所演,而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雒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如二代之季,其原又塞,塞必竭;川竭,山必崩。夫国必以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是岁三川竭,岐山崩。刘向以为阳失在阴者,谓火气来煎枯水,故川竭也。山川连体,下竭上崩,事然也。时幽王暴虐,妄诛伐,不听谏,迷於褒姒,废其正后(师古曰:“褒姒,褒人所献之女也。正后,申后也。盖《白华》之诗所为作也。”),废后之父申侯与犬戎共攻杀幽王。一曰,其在天文,水为辰星,辰星为蛮夷。月食辰星,国以女亡。幽王之败,女乱其内,夷攻其外。京房《易传》曰:“君臣相背,厥异名水绝(有名之水)。” 文公九年“九月癸酉,地震”。刘向以为先是,齐桓、晋文、鲁僖二伯贤君新没,周襄王失道,楚穆王弑父,诸侯皆不肖,权倾於下,天戒若曰,臣下强盛者将动为害。後宋、鲁、晋、莒、郑、陈、齐皆弑君。诸震,略皆从董仲舒也。京房《易传》曰:“臣事虽正,专必震,其震,於水则波,於木则摇,於屋则瓦落。大经在辟而易臣,兹谓阴助(服虔曰:“经,常也。辟音刑辟之辟。”苏林曰:“大经,五行之常经也。在辟,聚阴犯杀其上也。”师古曰:“辟读曰僻,谓常法僻坏而易臣也。”),厥震摇政宫。大经摇政,兹谓不阴,厥震摇山,山出涌水。嗣子无德专禄,兹谓不顺,厥震动邱陵,涌水出。” 襄公十六年“五月甲子,地震”。刘向以为先是鸡泽之会,诸侯盟,大夫又盟。是岁三月,诸侯为溴梁之会,而大夫独相与盟,五月地震矣。其後崔氏专齐,栾盈乱晋,良霄倾郑,阍杀吴子,燕逐其君,楚灭陈、蔡。 昭公十九年“五月己卯,地震”。刘向以为是时季氏将有逐君之变。其後宋三臣、曹会皆以地叛,蔡、莒逐其君,吴败中国杀二君。 二十三年“八月乙未,地震”。刘向以为是时周景王崩,刘、单立王子猛,尹氏立子朝。其後季氏逐昭公,黑肱叛邾,吴杀其君僚,宋五大夫、晋二大夫皆以地叛。 哀公三年“四月甲午,地震”。刘向以为是时诸侯皆信邪臣,莫能用仲尼,盗杀齐侯,齐陈乞弑君。 贞定王三年,晋空桐震七日,台舍皆坏,人多死。 秦始皇十五年,地动。 十七年,地动。自乐、徐以西至平阴,台屋墙垣大半坏。 汉惠帝二年正月,地震陇西,厌(音一甲反)四百馀家。 文帝五年二月,地震。景帝後元年五月,地震。 武帝元光四年五月,地震。 征和二年八月,地震,压杀人。 後元元年秋七月,地震。 宣帝本始四年四月壬寅,地震河南以东四十九郡,北海、琅邪地震,坏祖宗庙城郭,杀六千馀人。 地节二年九月壬申,地震。 元帝初元二年二月戊午,地震陇西郡,毁落太上皇庙殿壁木饰,坏败城郭、宫寺、民庐,压杀人众。 永光三年冬,地震。 成帝建始三年,地震。 绥和二年九月丙辰,地震,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馀坏城郭,凡杀四百一十五人。 王莽天凤三年二月乙酉,地震。 後汉世祖建武二十二年九月,郡国四十二地震,南阳尤甚,地裂压杀人。其後武蛮夷反,为寇害,至南郡,发荆州诸郡兵,遣武威将军刘尚击之,为夷所围,复发兵赴之,尚遂为所没。 章帝建初元年三月甲申,山阳、东平地震。和帝永元四年六月丙辰,郡国十三地震。《春秋汉含孳》曰:“女王盛,臣制命,则地动坼,畔震起,山崩沦。”时窦太后摄政,兄窦宪专权,将以是受祸也。後五日,诏收宪印绶,兄弟就国,逼迫皆自杀。 五年二月戊午,陇西地震。先儒说民安土者也,将大动,行大震。九月,匈奴单于於除难叛,遣使发边郡兵讨之。 七年九月癸卯,京都地震。儒说阉官无阳施,犹妇人也。是时和帝与中常侍郑众谋夺窦氏权,德之,因任用之,及幸常侍蔡伦,二人始并用权。 九年三月庚辰,陇西地震。闰月,塞外羌犯塞,杀略吏民,使征西将军刘尚击之。 安帝永初元年,郡国十八地震。李固曰:“地者阴也,法当安静。今乃越阴之职,专阳之政,故应以震动。”是时邓太后摄政专事,讫建光中,太后崩,安帝乃得制政,於是阴类并胜,西羌乱夏,连十馀年。 二年,郡国十二地震。 三年十二月辛酉,郡国九地震。四年三月癸巳,郡国四地震。 五年正月丙戌,郡国十地震。 七年正月壬寅,二月丙午,郡国十八地震。 元初元年,郡国十五地震。 二年十一月庚申,郡国十地震。 三年二月,郡国十地震。十一月癸卯,郡国九地震。 四年,郡国十三地震。 五年,郡国十四地震。 六年二月乙己,京都、郡国四十二地震,或地坼裂,涌水,坏败城郭、民室屋,压人。冬,郡国八地震。 永宁元年,郡国二十三地震。 建元元年九月己丑,郡国三十五地震,或地坼裂,坏城郭室屋,压杀人。是时安帝不能明察,信宫人及阿母圣等谗云,破坏邓太后家,於是专听信圣及宦者,中常侍江京、樊丰等皆得用权。 延光元年七月癸卯,京都、郡国十三地震。九月戊申,郡国二十七地震。 二年,京都、郡国三十二地震。 三年,京都、郡国二十三地震。是时以谗免太尉杨震,废太子。 四年十月丁巳,京都、郡国十六地震。时安帝既崩,阎太后摄政,弟兄阎显等并用事,遂斥安帝子,更徵诸国王子,未至,中黄门遂诛显兄弟。 顺帝永建三年正月丙子,京都、汉阳地震。汉阳屋坏杀人,地坼涌水出。是时顺帝阿母宋娥及中常侍张等用权。 阳嘉二年四月己亥,京都地震。是时爵号宋娥为山阳君。 四年十二月甲寅,京都地震。 永和二年四月庚申,京都地震。是时宋娥构奸诬罔,五月事觉,收印绶,归田里。十一月丁卯,京都地震。是时太尉王龚以中常侍张等专弄国权,欲奏诛之,时龚宗亲有以杨震行事谏之止云。 三年二月乙亥,京都、金城、陇西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坏,压杀人。闰月己酉,京都地震。十月,西羌二千馀骑入金城塞,为凉州害。 四年三月乙亥,京都地震。 五年二月戊申,京都地震。 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都郡六地震。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凡百八十日震,山谷坼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三月,护羌校尉赵冲为叛胡所杀。九月丙午,京都地震。是时顺帝崩,梁太后摄政,欲为顺帝作陵,制度奢广,多坏吏民冢。尚书栾巴谏事,太后怒,癸卯,诏书收巴下狱,欲杀之。丙午地震。於是太后乃出巴,免为庶人。 桓帝建和元年四月庚寅,京都地震。九月丁卯,京都地震。是时梁太后摄政,兄冀持权。至和平元年,太后崩,然冀犹秉政专事,至延熹二年,乃诛灭。 三年九月己卯,地震,庚寅,又震。 元嘉元年十一月辛巳,京都地震。二年正月丙辰,京都地震。十月乙亥,京都地震。 永兴二年二月癸卯,京都地震。 永寿二年十二月,京都地震。延熹四年,京都、右扶风、凉州地震。 五年五月乙亥,京都地震。是时桓帝与中常侍单超等谋诛除梁冀,听之,并使用事专权。又邓后本小人,性行无常,苟有颜色,立以为后,後卒坐执左道废,以忧死。 八年九月丁未,京都地震。灵帝建宁四年二月癸卯,地震。是时中常侍曹节、王甫等皆专权。 熹平二年六月,地震。 六年十月辛丑,地震。 光和元年二月辛未,地震。四月丙辰,地震。灵帝时,宦者专恣。 二年三月,京兆地震。 三年自秋至明年春,酒泉表氏地八十馀动,涌水出,城中官寺民舍皆顿,县易处,更筑城郭。 献帝初平二年六月丙戌,地震。 兴平元年六月丁丑,地震。 後主炎兴二年,蜀地震。时宦人黄皓专权。按司马彪说,阉宦无阳施,犹妇人也。皓见任之应与汉和帝时同事也。是冬,蜀亡。 魏明帝青龙二年十一月,京都地震。从东来,隐隐有声,摇屋瓦。 景初元年六月戊申,京都地震。是秋,吴将朱然围江夏,荆州刺史胡质击退之。又公孙渊叛,自立为燕王,改元,置百官。明年,讨平之。 齐王正始二年十一月,南安郡地震。 三年七月甲申,南安郡地震;十二月,魏郡地震。 六年二月丁卯,南安郡地震。时曹爽专政,迁太后於永宁宫,后与帝泣别。连年地震,是其应也。 吴孙权黄武四年,江东地连震。时权受魏爵命,为大将军、吴王,而改元专制,不修臣迹。京房《易传》曰:“臣事虽正,专必震。”刘向云“臣下强盛,将动而为害”之应也。嘉禾六年五月,江东地震。 赤乌二年正月,地再震。时吕壹专事,步劣上疏,以为臣下专政之应。 赤乌十一年二月,江东地仍震。时权听谗,寻黜朱据,废太子。 晋武帝泰始五年四月辛酉,地震。是年冬,新平氐、羌叛。明年,孙皓遣大众入涡(音戈)口。 七年六月景申,地震。 咸宁二年八月庚辰,河南、河东、平阳地震。四年六月丁未,阴平广武地震;甲子,又震。 太康二年二月庚申,淮南、丹阳地震。五年三月朔壬辰,京师地震。 六年七月己丑,地震。 七年七月,南安、犍(其焉反)为地震。八月,京兆地震。 八年五月壬子,建安地震。七月,阴平地震。八月,丹阳地震。 九年正月,会稽、丹阳、吴兴地震。四月辛酉,长沙、南海等郡国八地震。七月至於八月,地又四震,其三有声如雷。九月临贺地震,十二月,又震。 十年十二月己亥,丹阳地震。 太熙元年正月,地又震。武帝世,始於贾充,终於杨骏,阿党昧利,苟窃朝权。至於末年,所任转弊,故频年地震,过其序也,终丧天下。 惠帝元康元年十二月辛酉,京都地震。此夏,贾后使楚王玮杀汝南王亮及太保卫,此阴道盛、阳道微故也。 四年二月,上谷、上庸、辽东地震。五月,蜀郡山移;淮南寿春洪水出,山崩地陷,坏城府。八月,上谷地震,水出,杀百馀人。十月,京都地震。十一月,荥阳、襄城、汝阴、梁国、南阳地皆震。十二月,京都又震。是时,贾后乱朝,终至祸败之应也。汉邓太后摄政时,郡国地震。李固以为:“地,阴也,法当安静。今乃越阴之职,专阳之政,故应以震。”此同事也。京房《易传》曰:“小人剥庐,厥妖山崩,兹谓阴乘阳,弱胜︹”。又曰:“阴背阳则地裂,父子分离,夷羌叛去。” 元康五年五月丁丑,地震。六月,金城地震。 六年正月丁丑,地震。八年正月庚辰,地震。太安元年十二月,地震。时齐王ぁ专政之应也。 二年十二月庚辰地震。是时,长沙王又专政之应也。 孝怀帝永嘉三年十月,荆、襄二州地震。时司马越专政。四年四月,兖州地震。五月,石勒寇汲郡,执太守胡宠,遂南济沔,是其应也。 愍帝建兴二年四月甲辰,地震。 三年六月丁卯,长安又震。时主幼,权倾於下,四方扰,兵乱不息之应也。 元帝太兴元年四月,西平地震,涌出水。十二月,庐陵、豫章、武吕、西陵地震,涌水出,山崩。干宝以为王敦陵上之应也。二年五月己丑,祁山地震,山崩,杀人。是时,相国南阳王保在祁山,称晋王不终之象也。 三年四月庚寅,丹阳、吴郡、晋陵又地震。 成帝咸和二年二月,江陵地震。三月,益州地震。四月己未,豫州地震。是年,苏峻作乱。 九年三月丁酉,会稽地震。 穆帝永和元年六月癸亥,地震。是时,嗣主幼冲,母后称制,政在臣下,所以连年地震。 二年十二月,地震。 三年正月庚辰,地震;九月,又地震。 四年十月己未,地震。 五年正月庚寅,地震。是时,石季龙僭即皇帝位,亦过其序也。 九年八月丁酉,京都地震,有声如雷。 十年正月丁卯,地震,声如雷,鸡雉雉皆鸣(呼后反)。 十一年四月乙酉,地震。五月丁未,地震。 升平二年十一月辛酉,地震。 五年八月,凉州地震。 哀帝隆和元年四月甲戌,地震。是时政在将相,人主南面而巳。兴宁元年四月甲戌,扬州地震,湖渎溢。 二年三月庚寅,江陵地震。是时桓温专政。 海西公太和元年二月,凉州地震,水涌。是海西将废之应也。 晁文帝咸安二年十月辛未,安成地震。是年帝崩。 孝武帝宁康元年十月辛未,地震。二年二月丁巳,地震;七月甲午,凉州地又震,山崩。是时,嗣主幼冲,权在将相,阴盛之应也。 太元二年闰三月壬午,地震;五月丁丑,地震。 十一年六月己卯,地震。是後缘河诸将连岁兵役,人劳之应也。 十五年三月己酉朔夜,地震。八月京都地震十二月己未,地震。 十七年六月癸卯,地震。十二月已未,地又震。是时群小弄权,天下侧目。 十八年正月癸亥朔,地震。二月乙未夜,地震。 安帝隆安四年四月乙未,地震。九月癸丑,地震。是时,幼主冲昧,政在臣下。 义熙四年正月壬子夜,地震,有声。十月癸亥,地震。五年正月戊戌夜,浔阳地震,有声如雷。明年,卢循下。 八年,自正月至四月,南康、庐陵地四震。明年,王旅西讨荆、益。 十年三月戊寅,地震。 宋武帝永初元年秋七月己巳,地震。 文帝元嘉十二年夏四月,都下地震 。十五年七月辛未,地震。 孝武大明二年四月辛丑,地震。 六年七月甲申,地震,有声如雷,兖州尤甚,鲁郡山摇者二。 後废帝元徽五年五月,地震。 齐东昏侯永元元年七月,地震,至来岁昼夜不止,小屋多坏。 梁武帝天监五年十二月,京师地震。京房《易飞候》曰:“地动以下十一月者,其邑饥亡。”时交州刺史李凯反。明年,霜,岁俭人饥。 普通三年正月,建康地震。时义州刺史文僧朗以州叛。 六年十二月,地震。京房《易飞候》曰:“地冬动有音,以十二月者,其邑有行兵。”是时,帝令豫章王琮将兵北伐。建中大通五年正月,建康地震。京房《易飞候》曰:“地以春动,岁不昌。”是岁,大水,百姓饥馑。 大同三年十一月,建康地震。京房《易飞候》曰:“地震以十一月,邑有大丧及饥亡。”明年,霜为灾,百姓饥。 五年十月,建康地震。是岁,会稽山贼起。 七年二月,建康地震。是岁,交州人李贲举兵逐刺史萧谘。 九年闰正月,地震。李贲自称皇帝,署置百官。太清三年四月,建康地再震。时侯景自为大丞相、录尚书事,帝所须不给。是月,以忧愤崩。 陈永定二年五月,建康地震。时王琳立萧庄於郢州。 太建四年十一月,地震。陈宝应反闽中。 祯明元年正月,地震。施文庆、沈客卿专恣之应也。 後齐河清二年,并州地震。和士开专恣之应。 後周建德二年,凉州地频震,城郭多坏。时羌夷叛。 隋文帝开皇十四年五月,京师地震。京房《易飞候》曰:“地动以夏五月,人流亡。”是岁关中饥,百姓就粮於关东。 二十年十一月戊子,立晋王广为皇太子。是日,天下地震。 仁寿二年四月,岐、雍地震。《易飞候》曰:“震以四月,五不熟,人大饥。” 唐武德二年十月乙未,京师地震。阴盛而反常则地震,故其占为臣强,为后妃专恣,为夷犯华,为小人道长,为寇至,为叛臣。 七年七月,隽州地震,山摧壅江,水噎流。 贞观七年十月乙丑,京师地震。 十二年正月壬寅,松、丛二州地震,坏庐舍。 二十年九月辛亥,灵州地震,有声如雷。 二十三年八月癸酉朔,河东地震,晋州尤甚,压杀五十馀人;乙亥,又震。十一月乙丑,又震。 永徽元年四月己巳朔,晋州地震;己卯,又震。六月庚辰,又震,有声如雷。二年十月,又震。十一月戊寅,定襄地震。帝始封晋王,初即位而地屡震,天下将曰帝而动摇象也。仪凤二年三月庚辰,京师地震。 永淳元年十月甲子,京师地震。 垂拱三年十月乙亥,京师地震。 四年七月戊午,又震。八月戊戌,神都地震。 延载元年四月壬戌,常州地震。 大足元年七月乙亥,扬、楚、常、润、苏五州地震。 二年八月辛亥,剑南六州地震。 景龙四年五月丁丑,剡县地震。 景三年正月甲戌,并、汾、绛三州地震,坏庐舍,压死百馀人。 开元二十二年二月壬寅,秦州地震,西北隐隐有声,坼而复合,经时不止,坏庐舍殆尽,压死四千馀人。二十六年三月癸巳,京师地震。 至德元载十一月辛亥朔,河西地震裂有声,陷庐舍,张掖、酒泉尤甚,至二载三月癸亥乃止。 大历二年十一月壬申,京师地震,自东北来,有声如雷者三。三年五月丙戌,又震。 十二年,恒、定二州地大震,三日乃止,束鹿、宁晋地裂数丈,沙石随水流出平地,坏庐舍,压死数百人。建中元年四月己亥,京师地震。 三年六月甲子,又震。四年四月甲子,又震。五月辛巳,又震。 贞元二年五月己酉,又震。 三年十一月丁丑夜,京师、东都、蒲、陕地震。 四年正月庚戌朔夜,京师地震。辛亥、壬子、丁卯、戊辰、庚午、癸酉、甲戌、乙亥,皆震,金、房二州尤甚,江溢山裂,屋宇多坏,人皆露处。二月壬午,京师又震;甲申、乙酉、丙申,三月甲寅、己未、庚午、辛未,五月丙寅、丁卯,皆震。八年甲午,又震,有声如雷;甲辰,又震, 九年四月辛酉,又震,有声如雷,河中、关辅尤甚,坏城壁庐舍,地裂水涌。 十年四月戊申,京师地震;癸丑,又震,侍中浑第有树涌出,树枝皆载蚯蚓。 十三年七月乙未,又震。 元和七年八月,京师地震,草树皆摇。九年三月丙辰,州地震,昼夜八十,压死百余人,地陷者三十里。二年十月,京师地震。 十一年二月丁丑,又震。 十五年正月,穆宗即位,戊辰,始朝群臣於宣政殿,是夜地震。 太和二年正月壬申,地震。 七年六月甲戌,又震。九年三月乙卯,京师地震,屋瓦皆坠,户牖有声。 开成元年二月乙亥,又震。二年十一月乙丑夜,又震。 四年十一月甲戌,又震。 会昌二年正月癸亥,宋、亳二州地震。十二月癸未,京师地震。 大中三年十月辛巳,上都及振武、河西、天德、灵武、盐夏等州地震,坏庐舍,压死数十人。 十二年八月丁巳,太原地震。 咸通元年五月,上都地震。 六年十二月,晋、绛二州地震。坏庐舍,地裂泉涌,泥出青色。 八年正月丁未,河中、晋绛三州地大震,坏庐舍,人有死者。 十三年四月庚子朔,浙东、西地震。 乾符三年六月乙丑,雄州地震,至七月辛巳止,州城庐舍尽坏,地陷水涌,伤死甚众。是月,濮州地震。十二月,京师地震有声。 四年六月庚寅,雄州地震。 六年二月,京师地震,有声如雷,蓝田山裂水涌。 中和三年秋,晋州地震,有声如雷。 光启二年春,城都地震,月中十数。占曰:“兵、饥。”十二月,魏州地震。 乾宁二年三月庚午,河东地震。 宋乾德三年,京师地震。 至道二年十月,潼关西灵、夏、环、庆等州地震,城郭庐舍多坏,占云:“兵饥。”是时,西戎寇灵州,明年,遣将率兵援粮以救之。关西民有饥殍者。 咸平二年九月,常州地震,坏鼓角楼、罗务、军民庐舍甚众。 四年九月,庆州地震者再。 六年正月,益州地震。 景德元年正月丙申夜,京师地震;癸卯夜,复震;丁未夜,又震,屋宇皆动,有声,移时方止。癸丑,冀州地震,占主:“土工兴,有急令,兵革兴。”是年,契丹犯塞。二月,益、黎、雅州地震。三月,邢州地震不止。四月己卯夜,瀛州地震。五月,邢州地复震不止。十一月壬子,日南至,京师地震。癸丑,石州地震。 四年七月丙戌,益州地震。己丑,渭州瓦亭寨地震者四。 大中祥符二年三月,代州地震。四年六月,昌、眉州并地震。七月,真定府震,坏城垒。天圣五年三月戊辰,秦州地震。 七年十月丙午,京师地震。 景四年十二月甲申,忻、代、并三州地震,坏庐舍,覆压吏民。忻州死者万九千七百四十二人,伤者五千六百五十五人,畜死者五万馀。代州死者七百五十九人,并州千八百九十人。 宝元元年正月庚申,并、忻、代州地震。十一月,忻州地震。十二月甲子,京师地震。 庆历三年五月乙亥,忻州地大震,说者曰:“地道贵静,今数震摇,兵兴民劳之象也。”四年五月庚午,忻州地震,西北有声如雷。 五年七月丁酉,广州地震。己卯,京南、岳州并地震。 六年二月戊寅,青州地震。三月庚寅,登州地震,巨山摧。自是震不己,每震,即海底有声如雷。五月甲申,京师地震。 七年十月乙丑,河阳、许州地震。 二年十一月丁酉夜,秀州地震,有声自西北起如雷。 嘉二年,雄、霸等州地震。 五年五月己丑,京师地震。 治平四年秋,漳泉建州、邵武兴化军等处皆地震,潮州尤甚,地裂泉涌,压覆州郭及两县屋宇,士民、军兵死者甚众。八月己巳,京师地震。熙宁元年七月甲申,地震。乙酉、辛卯,再震。八月壬寅、甲辰,又震。是月,郓州须城、东阿二县地震终日,沧州清池、莫州亦震,坏官私庐舍、城壁。是时,河北复大震,或数刻不止,有声如雷,楼橹、民居多摧覆,压死者甚众。九月戊子,莫州地震,有声如雷。十一月乙未,京师及莫州地震。十二月癸卯,瀛州地大震。丁巳,冀州地震。辛酉,沧州地震,涌出沙泥、船板、胡桃、螺蚌甲之属。十二月,潮州地再震。是岁,数路地震,有一日十数震,有逾半年震不止者。 元丰八年五月,京师地震。元二年二月辛亥,代州地震,有声。 四年春,陕西、河北地震。 七年九月己酉,兰州、镇戎军、永兴军地震。十月庚戌朔,环州地再震。 绍圣元年十一月丙寅,太原府地震。二年十月、十一月,河南府地震。是岁,苏州自夏迄秋地震七。 三年三月戊戌夜,剑南东川地震。九月己酉,滁州、沂州地震。 四年六月己酉,太原府地震,有声。 元符元年七月壬申夜,<今>蔽天,地震良久。三年正月壬申,恩州地震。八月甲戌,太原府地震。 三年五月己巳,太原府又震。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辛亥,太原府、潞晋隰代石岚等州、岢岚威胜保化宁化军地震弥旬,昼夜不止,坏城壁、屋宇,人畜多死。 宣和四年,北方用兵,雄州地震。 六年正月,京师连日再地震,宫殿门皆动有声。 建炎二年正月戊戌,长安地大震,金虏将娄宿围城,弥旬无外援,虏兵乘地震而入,城遂陷。绍兴三年八月甲申,地震,平江府、湖州尤甚(甲辰,诏罪已,求直言)。是岁,逆豫陷邓、随等州,金虏犯蜀。臣犯君、夷犯华之应也。 六年六月乙巳夜,地震,有声自西北如雷,馀杭县为甚(诏罪己,求直言)。是冬,伪齐刘麟,猊犯顺,寇濠、寿州。後四年,虏酋兀术入寇。 二十四年正月戊寅,地震。 二十五年三月壬申,又震。 二十八年八月甲寅地夜,地震。 三十一年三月壬辰,又震。 三十二年七月戊申,又震。 隆兴元年十月丁丑,地震。六月甲寅,又震。是岁,宰臣汤思退擅撤海、泗、唐、邓之戍,虏乘边虚入寇,後思退贬死。此臣专必震,又兵役人劳之应也。 乾道二年九月丙午,地震自西北方。是月,台州有海寇。 四年十二月壬子,石泉军地震三日,有声如雷,屋瓦皆落。时郡有绵州冤狱云。 晁熙元年十二月戊辰,地震自东北方。後湖南、江西茶寇扰数路。 九年十二月壬寅,地夜震。 十年十二月丙寅,又震。 十二年五月庚寅,又震。 庆元六年十一月甲子,地震东北方。嘉定六年四月,行都地震。六月丙子,严州淳安县地震。 十年二月庚申,地震自东南。越月,虏犯光州。 十四年正月乙未,地夜震,大雷。是春,金虏入寇,蕲、黄州失守。 ●卷三百二 物异考八 ○山崩 地陷 地移 地长 川竭 《春秋》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麓崩。”《梁传》曰:林属於山曰麓(师古曰:“属,联也,音之欲反),沙其名也。”刘向以为臣下背叛,散落不事上之象也。先是,齐桓行伯道,会诸侯(师古曰:“伯读曰霸。其下亦同。”),事周室。管仲既死,桓德日衰,天戒若曰,伯道将废,诸侯散落,政逮大夫,陪臣执命,臣下不事上矣。桓公不寤,天子蔽晦(师古曰:“被,掩蔽而暗也。”)。及齐桓死,天下散而从楚。王札子杀二大夫。(师古曰:“二大夫,召伯、毛伯也。”)晋败天子之师(师古曰:“谓败之於贸戎也。己解於上也。”),莫能征讨,从是陵迟。《公羊》以为沙麓,河上邑也。董仲舒说略同。一曰,河,大川象;齐,大国;桓德衰,伯道将移於晋文,故河为徙也。《左氏》以为沙麓,晋地;沙,山名也;地震而麓崩,不书震,举重者也。伯阳甫所谓“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不过十年,数之纪也。”至二十四年,晋怀公杀於高梁(师古曰:“怀公谓子圉,惠公之子也。文公入国而使杀之。高梁,晋地。”)。京房《易传》曰:“小人剥庐(师古曰:《剥卦》上九爻之辞。”),厥妖山崩,兹谓阴乘阳,弱胜强。”成公五年“夏,梁山崩。”《梁传》曰ń河三日不流(师古曰:“ń读曰壅。”),晋君帅群臣而哭之,流(师古曰:“从伯宗用辇者之言。”)。刘向以为山阳,君也,水阴,民也。天戒若曰,君道崩坏,下乱,百姓将失其所矣。哭然後流,丧亡象也。梁山在晋地,自晋始而及天下也。後晋暴三卿,厉公以杀。董仲舒说略同。刘歆以为梁山,晋望也;崩,弛崩也。古者三代命祀,祭不越望,吉凶祸福,不是过也。国主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美恶周必复。是岁,岁在鹑火,至十七年复在鹑火,栾书、中行偃弑厉公而立悼公。 威烈王十三年,晋河岸崩,壅龙门至於底柱。 汉高后二年正月,武都山崩,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止。 文帝二年四月,齐、楚地山二十九所同日俱大发水,溃出。刘向以为近水土也。天戒若曰,勿盛齐、楚之君,今失制度,将为乱。後十六年,帝庶兄齐悼惠王之孙文王则薨,无子,帝分齐地,立悼惠王庶子六人皆为王(师古曰:“谓齐孝王将闾、济北王志、川王贤、胶东王雄渠、胶西王、济南王辟光。”)。贾谊、晁错谏,以为违古制,恐为乱。至景帝三年,齐、楚七国起兵百馀万,汉皆破之。春秋四国同日灾(师古曰:“宋、卫、陈、郑。”),汉七国同日众山溃,咸被其害,不畏天威之明效也。 成帝河平三年二月丙戌,犍为柏江山崩,捐江山崩,皆ń江水(师古曰:“ń读曰壅。次下亦同。”),江水逆流坏城,杀十三人,地震积二十一日,百二十四动。 元延三年正月丙寅,蜀郡岷山崩,ń江,水逆流,三日通。刘向以为周时岐山崩,三川竭,而幽王亡。岐山者,周所兴也。汉家本起於蜀汉,今所起之地山崩川竭,星孛又及摄提、大角,从参至辰(如淳曰:“孛星尾长及摄提、大角,始发於参至辰也。”),殆必亡矣。其後三世亡嗣,王莽篡位。 王莽天凤三年,长平馆西岸崩,ń泾水不流,毁而北行。 後汉和帝永元元年七月,会稽南山崩。会稽,南方大名山也。京房《易传》曰:“山崩,阴乘阳,弱胜强也。”刘向以为山阳,君也;水阴,民也;君道崩坏,百姓失所也。刘歆以为崩犹弛也。是时窦太后摄政,兄窦宪专权。 七年七月,赵国易阳地裂。京房《易传》曰:“地裂者,臣下分离,不肯相从也。”是时南单于众乖离,汉军追讨。 十二年夏四月戊辰,南郡秭归山高四百丈,崩填,杀百馀人。明年冬,至蛮夷反,遣使募荆州吏民万馀人击之。 元兴元年五月癸酉,右扶风雍地裂。是後西羌大寇凉州。 殇帝延平元年五月壬辰,河东恒山崩。是时邓太后专政。秋八月,殇帝崩。 安帝永初元年六月丁巳,河东杨地陷,东西百四十步,南北百二十步,深三丈五尺。 六年六月壬辰,豫章员原山崩,各六十三所。 元初元年三月己卯,日南地坼,长百八十二里。其後三年正月,苍梧、郁林、合浦盗贼群起,劫略吏民。 二年六月,河南雒阳新城地裂。延光二年七月,丹阳山崩四十七所。 三年六月庚午,巴郡阆中山崩。 四年十月丙午,蜀郡越隽山崩,杀四百馀人。丙午,天子会日也。是时阎太后摄政。其十一月,中黄门孙程等杀江京,立顺帝,诛阎后兄弟,明年,阎后崩。 顺帝阳嘉二年六月丁丑,雒阳宣德亭地坼,长八十五丈,近郊地。时李固对策,以为“阴类专恣,将有分离之象,所以附郊城者,是上帝示象以诫陛下也”。是时宋娥及中常侍各用权分争,後中常侍张逵、豫政与大将军商争权,为商作飞语,欲陷之。桓帝建和三年四月,郡国六地裂,水涌出,井溢,坏寺屋,杀人。时梁太后摄政,兄冀枉杀李固、杜乔。 三年,郡国五山崩。 和平元年七月,广汉梓ㄅ山崩。 永兴二年六月,东海朐山崩。冬十二月,泰山、琅邪盗贼群起。 永寿二年七月,河东地裂。时梁皇后兄冀秉政,桓帝欲自由,内患之。 延熹元年七月乙巳,左冯翊阳地裂。 三年五月戊,申汉中山崩。是时上宠恣中常侍单超等。 四年六月庚子,泰山、博尤来山判解。 八年六月丙辰,缑氏地裂。永康元年五月丙午,雒阳高平永寿亭、上党泫(工元反)氏地各裂。是时朝臣患中常侍王甫等专恣。冬,桓帝崩。明年,窦氏等欲诛常侍、黄门,不果,更为所诛。 灵帝建宁四年五月,河东地裂十二处,裂各长十里百七十步,广者三十馀步,深不见底。 魏元帝咸熙二年二月,太行山崩。此魏亡之徵也。其冬,晋有天下。 吴孙权赤乌十三年八月,丹阳、句容及故鄣、宁国诸山崩,鸿水溢。刘歆以为:“国主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吴虽称帝,其实列国,灾发丹阳,天意见之。後二年而权薨,又二十六年而吴亡。 晋武帝泰始三年三月戊午,太石山崩。 四年七月,泰山崩坠三里。京房《易传》曰:“自上下者为崩,厥应泰山之石颠而下,圣人受命,人君虏。”及帝晏驾,而禄去王室,惠皇懦弱,怀、愍二帝俱辱虏庭,沦胥於北,元帝中兴於南,此其应也。 太康五年庚午,宣帝庙地陷。 六年十月,南安新兴山崩,涌水出。 七年二月,朱提(殊匙二音)之大泸山崩,震坏郡舍,阴平之仇池崖陨。 八年七月,大雨,殿前地陷,方五尺,深数丈,中有破船。 惠帝元康四年,蜀郡山崩,杀人。五月壬子,寿春山崩,洪水出,城坏,地陷方三十丈,杀人。六月,寿春大雷,山崩地坼,人家陷死,上庸郡亦如之。八月,居庸地裂,广三十六丈,长八十四丈,水出,大饥。上庸四处山崩。地坠广三十丈,长一百三十丈,水出杀人。皆贾后乱朝之应也。 太安元年四月,西墉崩。 怀帝永嘉元年三月,洛阳东北步广里地陷。 二年八月乙亥,鄄城无故自坏七十馀丈,司马越恶之,迁於濮阳。此见之异也。越卒以陵上受祸。 三年七月戊辰,当阳地裂三所,广三丈,长三百馀步。京房《易传》曰:“地坼裂者,臣下分离,不肯相从也。”其後司马越、苟交恶,四方牧伯莫不离散,王室遂亡。 三年十月,宜都夷道山崩。 四年四月,湘东酃黑石山崩。 元帝太兴元年二月,庐陵、豫章、武昌、西阳地震,山崩。 二年五月,祁山地震,山崩,杀人。 三年,南平郡山崩,出雄黄数千斤。时王敦陵傲,帝优容之,示含养祸萌也。 四年八月,常山崩,水出,滹沱(上火乎反,下音陀)盈池,大木倾拔。 成帝咸和四年十月,柴桑庐山西北崖崩。十二月,刘允为郭默所杀。 穆帝永和七年九月,峻平、崇阳二陵崩。 十二年十一月,遣散骑常侍车灌修峻平陵,开埏道,崩压,杀数十人。 升平五年二月,南掖门马足陷地,得钟一,有文四字。 哀帝隆和元年四月丁丑,浩(上古合反,下音门)山崩,张天锡亡徵也。 安帝义熙八年三月壬寅,山阴地陷,方四丈,有声如雷。 十年五月戊寅,西明门地穿,涌水出,毁门扇及限。陷此水土也。 十一年五月,霍山崩,出铜钟六枚。 十三年七月,汉中城固县水涯有声若雷,既而岸崩,出铜钟十有二枚。 惠帝元康九年六月夜,暴雷雨,贾谧斋屋柱陷入地,压谧床帐。此木土,土失其性,不能载也。明年,谧诛焉。 光熙元年五月,范阳国地燃,可以爨。此火土也。是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梁武帝普通二年,始平郡石鼓村地自开成井,方六丈六尺,深三十二丈。 後魏孝静帝武定二年十一月,西河地陷,有火出。京房《易传》占曰:“地自陷,其君亡。”祖恒曰:“火,阳精也。地,阴主也。地燃,越阴之道,行阳之政,臣下专恣,终以自害。”时齐神武作宰,侯景专擅河南。神武崩,景作乱。 後周武帝建德二年,凉州地震裂出泉。 隋高祖仁寿三年,梁州就谷山崩。《洪范五行传》曰:“崩散落,背叛不事上之类也。”梁州为汉地。明年,汉主谅反。 炀帝大业七年,砥柱山崩,壅河,逆流数十里。时帝兴辽东之役,四海怨叛,卒以灭亡。 唐太宗贞观八年七月,陇右山摧。山者高峻,自上而陨之象也。 武后垂拱二年九月己巳,雍州新丰县露台乡大风雨,震电,有山涌出,高一十丈,有池周三百亩,池中有龙凤之形,禾麦之异,武后以为休应,名曰“庆山”。荆州人俞文俊上言:“天气不和而寒暑隔,人气不和而赘疣生,地气不和而堆阜出。今陛下以女主居阳位,反易刚柔,故地气隔塞,山变为灾。陛下以为‘庆山’,臣以为非庆也。宜侧身修德以答天谴,不然,恐灾祸至。”后怒,流於岭南。 永昌中,华州赤水南岸大山,昼日忽风昏,有声隐隐如雷,顷之渐移东数百步,壅赤水,压张村民三十馀家,高二百馀丈,水深三十丈,坡上草木宛然。《金》曰:“山徙者人君不用道,禄去公室,赏罚不由君,佞人执政,政在女主,不出五年,有走王。” 元宗开元十七年四月乙亥,大风震电,蓝田山摧裂百馀步,畿内山也。国主山川,山摧川竭,亡之证也。占曰:“人君德消政易则然。” 天宝十一载六月,虢州乡黄河中女娲墓因大雨晦冥,失所在,至肃宗乾元二年六月乙未,濒河人闻有风雷,晓见其墓涌出,下有巨石,上有双柳,各长丈馀,时号风陵堆。占曰:“冢墓自移,天下破。”代宗大历六年四月戊寅,蓝田西原地陷。九年十一月戊戌,同州夏阳有山徙於河上,声如雷。 十三年,郴州黄芩山摧,压死者数百人。 德宗建中二年,霍山裂。魏州魏县西四十里,地数亩忽长崇数尺。 宪宗元和八年五月丁丑,大隗山摧。 十五年七月丁未,苑中土山摧,压死二十人。 僖宗光启三年四月,维州山崩,累日不止,尘坌亘天,壅江水逆流。占曰:“国破。” 後唐明宗长兴三年七月,夔州奏,赤甲山崩。 宋太宗雍熙三年,阶州福清县青龙峡山圯,壅白江,水逆流高十丈许,坏民田数百里。 晁化三年五月,雅州名山县大风雨,登辽山圯,壅江水逆流入民田,坏稼。 真宗咸平元年七月庚午,宁化军汾水涨,坏北水门,山石摧圯,军士有压死者。 二年七月庚寅,陕州灵宝县暴雨崖圯,压居民死者二十二户。 三年三月辛丑夜,秦州大泽县三阳寨大雨崖摧,压死者六十二人。 四年正月,秦州成纪县山摧,压死六十馀人。 景德四年七月,秦州成纪县崖圯,杀居民。天禧五年五月,襄州凤林镇道侧涌起,高三尺许,长三丈,阔八尺。知州夏竦以闻。 神宗熙宁元年,潭州益阳县雷震,山裂出米。 二年十月庚戌,南郊,东门内地陷,有天宝十二载古墓。 五年九月丙寅,华州少华山前阜头峰越八盘岭及谷,摧陷於石子坡。东西五里,南北十里,溃散坟裂,涌起堆阜,各高数丈,长若是岸。至陷居民六社,凡数百户,林木、庐舍亦无存者。并山之民言:“数年以来,峰上常有声,是夜初昏,略无风雨,山上忽雾起,有声渐大,地遂震动,不及食顷而山摧。” 元丰八年二月甲戌,宾州岭方县地陷。 哲宗元元年十二月,华州郑县界小敷谷山颓,伤居民。 徽宗宣和七年七月己亥,熙河路地震,有裂数十丈者,兰州尤甚,陷数百家,仓库俱没。 高宗绍兴十二年十一月,陕西不雨,五焦枯,泾、渭、灞、皆竭。伯阳甫曰:“国必依山川,山摧川竭,亡之证也。”时秦民以饿离散,壮者为北人所买,郡邑遂空。刘向以为阳失在阴者,谓火气来煎枯水,故川竭。山川连体,下竭上必摧。占曰:“君德消,政易则然。”京房《易传》曰:“君臣相背,厥异名水绝。” 光宗绍熙四年秋,南岳祝融峰有山自摧。剑门关山摧。 五年十二月,临安府南高峰有山自摧。 宁宗庆元二年六月辛未,台州黄岩县大雨水,有山自徙五十里馀,声如雷,草木、冢墓皆如初,而故址为渊潭。时临海县清潭山亦自移。《唐志》载《金》曰:“山徙者君不用道,禄去公室,赏罚不由君,佞人执政也。”此韩胄擅朝之应。嘉泰二年七月丁未,闽建安县山摧,民庐之压者六十馀家。 嘉定六年六月丙子,浙淳安县长乐乡山摧水涌。近水土也。京房《易传》曰:“小人剥庐,厥妖山摧。”刘向以为“山阳,君也,水阴,民也。君道坏,下乱,百姓将失其所”。又曰:“臣下叛,散落不事上之象也。” 八年五月,行都久不雨,百川皆竭,淮甸亦如之。 ○地生异物 魏公孙渊时,襄平北市生肉,长围各数尺,有头目口喙,无手足(详见《赤祥门》)。 晋惠帝元康五年,吕县有流血百馀步(详见《赤祥门》)。 怀帝永嘉元年,洛阳地陷,有苍白鹅出(详见《羽虫之异》)。 元帝太兴二年,庐江县何旭家忽闻地中有犬子声,掘之得一母犬与二子,一雄一雌(详见《犬祸门》)。又孙无终家地坼得狗(同上并见《犬祸门》)。 成帝咸康初,地生毛。 孝武帝太元二年,地生毛。 十四年,京都地生毛。 十七年,地生毛。 安帝隆安四年,地生毛,或白或黑。 元兴三年五月,江陵地生毛。 义熙三年、十年,地并生毛。 齐高帝建元元年,荆州天井湖出绵,人乃与常绵不异。 梁武帝大同二年,地生白毛,长二尺(详见《白祥门》)。 北齐武成河清元年九月,沧州及长城下地多生毛,或白或黑,长四五寸。 唐武后垂拱元年九月,淮南地生毛,或白或苍,长者尺馀,遍居人床下,扬州尤甚,大如马鬣,焚之臭如燎毛。占曰:“兵起,民不安。” 三年,魏州地出铁如船数十丈。武威郡石化为面,贫乏者取以给食。 元宗天宝十三载,汝州叶县南有土块斗,中有血出,数日不止。 德宗建中四年四月,京师地生毛,或黄或白,有长尺馀者。 贞元四年四月,淮南及河南地生毛。 文宗太和二年六月,苏州地生毛。 四年,石生面,贫者食之。 宋神宗熙宁元年,潭州益阳县雷震山裂,出米可十万斛,炊之成饭,而腥不可食,至京师,信米也,但色黑如炭。 八年,杭州盐官县自三月地产物如珠,可食。(详见《异门》)。 元丰三年,青州临朐、益郡石化为面,民取食之。 ○黄眚黄祥 汉昭帝元凤元年九月,燕有黄鼠衔其尾舞王宫端门中(见《鼠妖门》)。成帝建始元年四月辛丑夜,西北有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著地者黄土尘也。是岁,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始用事,又封凤母弟崇、庶弟谭等五人皆为列侯。哀帝即位,封外属丁氏、傅氏、周氏、郑氏凡六人为列侯。杨宣对曰:“五侯封日,天气赤黄,丁、傅复然。此殆爵土过制,伤乱土气之祥也。”京房《易传》曰:“《易》称‘观其生’,言大臣之义,当观贤人,知其性行,推而贡之,否则为闻善不与,兹谓不知,厥异黄,厥咎聋,厥灾不嗣。黄者,日上黄光不散如火然,有黄浊气四塞天下。蔽贤绝道,故灾异至绝世也。” 王莽天凤元年六月,黄雾四塞。 後汉昭烈章武二年,东伐,二月,自秭归进屯夷陵。六月,秭归有黄气见,长十馀里,广数十丈。後逾旬,为陆逊所破,近黄祥也。 晋惠帝元康四年正月,大雾。帝时昏毛,政非己出,故有大雾之妖。 元帝太兴四年八月,黄雾四塞,埃氛蔽天。 永昌元年十月,京师大雾,黑气贯天,日无光。明帝太宁元年正月癸巳,黄雾四塞。二月,又黄雾四塞。是时王敦擅权,谋逆愈甚。 穆帝永和七年三月,凉州大风拔木,黄雾下尘。是时,张重华纳谮,出谢艾为酒泉太守,而所任非其人,至九年死,嗣子见杀,是其应也。京房《易传》曰:“闻善不与,兹谓不知,厥异黄,厥咎聋,厥灾不嗣。黄者,有黄浊气四塞天下。蔽贤绝道,故灾至绝世也。” 孝武太元八年二月癸未,黄雾四塞。是时,道子专政,亲近佞人,朝纲方替。 安帝元兴元年十月庚申朔,黄雾昏浊不雨。是时桓元谋逆之应。 义熙五年十一月,大雾。十年十一月,又大雾。是时,帝室衰微,臣下权盛,兵及土地,略非君有,此其应也。 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十二月戊辰,黄雾四塞。次年春,元凶劭弑逆。 齐武帝永明六年十一月丙戌,土气竟天,如烟,入人眼鼻,三日乃止。 八年六月丙申,大雷雨,有黄光竟天,照地状如金。 梁武帝大同元年,天雨土。 二年,天雨灰,其色黄,近黄祥也。京房《易飞候》曰:“闻善不与,兹谓不知,厥异黄,厥咎聋,厥灾不嗣。蔽贤绝道之咎也。”时帝自以为聪明博达,恶人胜己。又笃信佛法,扌舍身为奴,绝道蔽贤之罚也。 简文帝大宝元年正月,天雨黄沙。 三年,梦丸土而吞之。帝寻为侯景所废,以土囊压之而毙,诸子遇害,不嗣之应也。 陈後主时,梦黄衣人围城。後主恶之,绕城橘树,尽伐去之。隋高祖受禅後,上下通服黄衣。未几隋师攻围之应也。 後周静帝大象二年,天雨细黄土,移时乃息。与大同元年同占。时宣帝昏狂滋甚,其年崩,静帝立,禅於隋。 隋文帝开皇二年,京师雨土。时帝惩周室诸侯微弱至亡,乃分封诸子,并为行台,专制方面。失土之故,有土气之祥,後诸王各谋为逆乱。京房《易飞候》曰:“天雨土,百姓劳苦而无功。”时营都邑,起仁寿宫,颓山堙谷,死者大半。 唐太宗贞观七年三月丁卯,雨土。 二十年闰三月已酉,有黄阔一丈,东西际天。黄为土功。 高宗永徽三年三月辛巳,雨土。 中宗景龙元年六月庚午,陕州雨土。十二月丁丑,雨土。 元宗天宝十三载二月丁丑,雨黄土。 代宗大历七年十二月丙寅,雨土。 德宗贞元二年四月甲戌,雨土。 八年二月庚子,雨土。 文宗太和八年十月甲子,土雾昼昏,至於十一月癸丑。 开成元年七月乙亥,雨土。 懿宗咸通十四年三月癸巳,雨黄土。 僖宗中和二年五月辛酉,大风,雨土。 昭宗天复三年二月,雨土,天地昏霾。 天元年闰四月甲辰,大风,雨土。 宋太宗淳化三年正月乙卯,京师雨土。占曰:“小人叛。”自後李顺盗据益州。英宗治平元年三月辛酉、十二月乙巳,雨土。 二年三月壬戌,雨土。十二月己亥,雨黄土。 神宗熙宁五年十二月癸未、七年三月戊午,并雨黄土。 八年五月丁丑,雨黄土兼细毛。 元丰二年十一月丁亥、五年二月乙巳、六年四月辛未,雨土。 哲宗元七年正月戊午,天雨尘土。王民劳苦。 徽宗宣和元年三月庚午,雨土着衣。主不肖者食禄。 高宗绍兴元年十二月庚辰夜,有黄白气。 十一年,冯康国言,三月庚申,泾州雨黄沙。语在《金传》及《夜妖》。十八年十一月壬辰,上御丽正门,肆赦,天有赤黄。近黄祥也。太史附秦桧旨奏以为瑞。 孝宗乾道四年三月己丑,雨土若尘。 晁熙四年二月戊戌、五年二月甲申,四月丁丑,六年十一月乙丑,十一年正月辛卯、甲寅,十三年正月壬寅,皆雨土。 十五年九月庚子,南方有赤黄气。 光宗绍熙四年十月甲寅,五年四月癸卯,皆雨土。十月乙未,天有赤黄色。占曰:“是为天变。”色先赤後黄,近黄赤祥也。十一月辛亥,雨土。 ●卷三百三 物异考九 ○恒雨 《春秋》鲁隐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师古曰:“雨雪,雨音于具反。”)。”大雨,雨水也(师古曰:“下雨音于具反。後类并同。”);震,雷也。刘歆以为三月癸酉,於历数春分後一日,始震电之时也,当雨,而不当大雨。大雨,恒雨之罚也。於始震雷八日之而大雨雪,恒寒之罚也。刘向以为周三月,今正月也,当雨水,雪杂雨,雷电未可以发也。既己发也,则雪不当复降。皆失节,故谓之异。於《易》雷以二月出,其卦曰《豫》(师古曰:“坤下震上也。”),言万物随雷出地,皆逸豫也。以八月入,其卦曰《归妹》(师古曰:“《兑》下《震》上也),言雷复归。入地则孕毓根核,保藏蛰虫(师古曰:“毓字与育同。核亦ぼ字也。草根曰ぼ,音该。”),避盛阴之害;出地则养长华实,发扬隐伏,宣盛阳之德。入能除害,出能兴利,人君之象也。是时,隐以弟桓幼,代而摄立。公子见隐居位巳久,劝之遂立(师古曰:“公子,鲁大夫羽父也。劝杀桓公,己求为太宰。音挥。”)。隐既不许,惧而易其辞(师古曰:“反谓桓公云隐欲杀之。”),遂与桓共杀隐。天见其将然,故正月大雨水而雷电。是阳不闭阴,出涉危难而害万物。天戒若曰,为君失时,贼弟佞臣将作乱矣。後八日大雨雪,阴见隙而胜阳,篡杀祸将成也。公不寤,後二年而杀。 汉昭帝始元元年七月,大水雨,自七月至十月。 成帝建始三年秋,大雨三十馀日。 四年九月,大雨十馀日。 王莽地皇元年九月,大雨六十馀日。 光武建武六年九月,大雨连月,禾稼更生,鼠巢树上。 十七年,洛阳暴雨,坏民庐舍,压杀人,伤害禾稼。 和帝永元十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皆淫雨伤稼。 安帝永初元年四年秋,郡国十淫雨伤稼(《方储对策》曰:“雨不时节,妄赏赐也。”)。 永宁元年,郡国三十三淫雨伤稼。建光元年,京都及郡国二十九淫雨伤稼。是时,羌反久未平,百姓屯戍,不解愁苦。 延光元年,郡国二十七淫雨伤稼(按本传陈忠奏,以为王侯二千石为女使伯荣独拜车下,柄在臣妾)。 二年,郡国五连雨伤稼。顺帝永建四年,司隶、荆、豫、兖、冀部淫雨伤稼。 六年,冀州淫雨伤稼。 桓帝延熹二年夏,霖雨五十馀日。是时,大将军梁冀秉政。擅杀。其年,冀伏诛。 灵帝建宁元年夏,霖雨六十馀日。时大将军窦武谋诛中官事泄,为曹节等所害。 熹平元年夏,霖雨七十馀日。时宦官曹节等谮杀渤海王悝。 中平六年夏,霖雨八十馀日。时灵帝初崩,大将军何进等谋诛废宦官,中常侍张让等共杀进,兵战京都地,死者数千。。 魏明帝太和元年秋,数大雨,多暴卒雷电,非常,至杀鸟雀。时帝居丧不哀,出入弋猎无度,奢侈繁兴,故恒雨为罚。 四年八月,大雨霖三十馀日,伊、洛、河、汉皆溢。 吴孙亮太平二年二月甲寅,大雨,震电。乙卯,雪,大寒。按刘歆以为,此时当雨而不当大雨。刘向以为既巳雷电,则雪不当复降,皆失时候之异,与《春秋》鲁隐同。其後亮卒见废。 晋武帝泰始六年六月,大雨霖。甲辰,河、洛、伊、沁水同时并溢,流四千九百馀家,杀二百馀人,没秋稼千三百六十馀顷。 太康五年七月,任城、梁国暴雨,害豆麦。九月,南安郡霖雨暴雪,树木摧折,害秋稼。是秋,魏郡西平郡九县、淮南、平原霖雨暴水,霜伤秋稼。 惠帝永宁元年十月,义阳、南阳、东海霖雨,淹害秋麦。元帝太兴三年春,雨,至於夏。是时,王敦执权,不恭之罚也。 永昌元年春,雨四十馀日,昼夜雷电震五十馀日。是时,王敦兴兵,王师败绩之应也。 成帝咸和四年春,雨三十馀日,恒雷电。是时虽斩苏峻,其馀党犹据守石头,至其灭後,淫雨乃霁。 咸康元年八月乙丑,荆州之长沙攸、醴陵,武陵之龙阳三县,雨水浮漂屋室,杀人,损秋稼。是时帝幼,权在於下。 梁武帝天监七年,七月雨,至十月乃霁。时频年兴师,诸军颇捷,而士卒疲敝,百姓怨望,阴气畜积之应也。 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八月,大雨霪霖。时始兴王叔陵骄恣,阴气强盛之应也。明年,帝崩,後主立。叔陵作乱,讨平之。 东魏孝静武定五年秋,大雨七十馀日。元瑾、刘思逸谋杀齐文襄之应也。 北齐武成河清三年六月庚子,大雨,昼夜不息,至甲辰。山东大水,人多饿死。是岁,突厥寇并州,阴戎作梗之应。 後主天统三年十月,积阴大雨。胡大后淫乱所感。 武平七年七月,大霖雨,水涝,人户流亡。时骆提婆、韩长鸾等用事,小人专政。 後周武帝建德三年七月,霖雨三旬。时卫刺王直潜谋逆乱。属帝幸阳宫,以其徒袭肃章门,尉迟运逆拒破之,其日雨霁。 唐高祖武德六年秋,关中久雨。少阳曰,少阴曰雨,阳德衰则阴气胜,故常雨。太宗贞观十五年春,霖雨。 高宗永徽六年八月,京城大雨。 显庆元年八月,霖雨,更九旬乃止。 元宗开元二年五月壬子,久雨,京城门。 十六年九月,关中久雨,害稼。 天宝五载秋,大雨。十二载八月,久雨。 十三载秋,大霖雨,害稼,六旬不止。九月,闭坊市北门,盖并,禁妇人入街市,祭元冥太社,明德门,坏京城垣屋殆尽,人亦乏食。 肃宗至德二载三月癸亥,大雨,至甲戌乃止。 上元元年四月,雨,讫闰月乃止。 二年秋,霖雨连月,渠窦生鱼。 代宗永泰元年九月丙午,大雨,至於丙寅。 大历四年四月,雨,至於九月,闭坊市北门,置土台,台上置坛,立黄幡以祈晴。 六年八月,连雨,害秋稼。 德宗贞元二年正月乙未,大雨雪,至於庚子,平地数尺,雪上黄黑如尘。五月乙巳,雨,至於丙申。时大饥,至是麦将登,复大雨霖,众心恐惧。十年春,雨,闰四月,止不雍一二日。 十一年秋,大雨。 十九年八月己未,大霖雨。 宪宗元和四年四月,册皇太子宁,以雨г服罢。十月,再择日册,又以雨г服罢。近常雨也。 六年七月,霖雨害稼。 十二年五月,连雨。八月壬申,雨,至於九月戊子。 十五年二月癸未,大雨。八月,久雨,闭坊市北门。宋、沧、景等州大雨,自六月癸酉至於丁亥,庐舍漂没殆尽。敬宗宝历元年六月,雨,至于八月。文宗太和四年夏,郓、曹、濮等州雨,坏城郭庐舍殆尽。五年正月庚子朔,京城阴雪,弥旬。开成五年七月,霖雨,葬文宗,龙盾陷不能进。 宣宗大中十年四月,雨,至於九月。 懿宗咸通九年六月,久雨,明德门。 僖宗乾符五年秋,大霖雨,汾、浍及河溢流害稼。 广明元年秋八月,大霖雨。 昭宗天复元年八月,久雨。 後唐庄宗同光三年六月至九月,大雨,江河决,坏民田。 废帝清泰元年九月,连雨,害稼。 周太祖广顺二年七月,暴风雨,京师水深二尺,诸州皆奏大雨。 宋太祖开宝元年六月,州府二十三大雨水,江河泛溢,坏民田、庐舍。 二年二月,车马驻潞州,积雨累日未止。九月,京师大雨霖。 五年五月,京师大雨,连旬不止,诸州皆言大雨霖。 八年五月,京师大雨水。 九年三月,京师大雨水。秋,又霖雨。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五月,京师连旬雨不止。 雍熙三年八月,京师大霖雨。 晁化三年九月,京师霖雨。 四年七月,京师大雨,十昼夜不止。 五年秋,开封府、宋亳陈颍泗寿邓州雨水,害稼。 至道元年四月甲辰,京师大雨雷电,道上水数尺。 二年,广南诸州并大雨水。 真宗咸平四年六月,京师大雨,漂坏庐舍,积潦浸路。 天禧四年七月,京师连雨弥月;甲子夜,大雨,流潦泛溢民舍军营。自是频雨,及冬方止。 乾兴元年二月,苏、湖、秀三州雨,坏民田。仁宗天圣四年六月庚寅,京师大雨震雷,平地水数尺。九月壬申,京东江、淮、闽、浙诸州雨水。 七年,自春涉夏,雨不止。嘉元年五月丁未,昼夜大雨。乙亥,雨坏太社太稷坛。自五月大雨不止,水坏官私庐含,城中系筏渡人。 四年八月,霖雨害稼。 六年七月,河北、京西、淮南、江、浙四路淫雨为灾。闰八月,京师久雨。英宗治平元年,京师自夏历秋,久雨不止,真宗及穆、献、懿三后陵台为雨所摧。二年八月庚寅,大雨,地上涌水,坏官私庐舍,漂杀人畜不可胜数。是日,御崇政殿,宰执而下朝参者十数人而巳。诏开西华门以泄宫中积水,水奔激,东殿侍班屋皆摧没,人畜溺死。官为葬祭其无主者千五百八十人。 神宗熙宁七年六月,熙州大雨,洮河溢。陕州大雨,漂溺陕、平陆二县。 九年七月,太原府汾河夏秋霖雨,水大涨。 哲宗元二年七月丁卯,以雨罢集英殿宴。 四年,夏秋霖雨,河流泛涨。 八年,自四月常雨至八月,昼夜霪霖,畿内及诸路大水,诏开京师宫观五日,所在令长吏祈祷,宰臣吕大防等待罪。 绍圣元年七月,京畿久雨,诸路水,害稼。 二年六月,久雨。九月,以久雨罢秋宴。 三年七月,久雨,哲宗大在道陷泥中。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二月,久雨。 崇宁元年七月,久雨,坏京城庐舍,民多压溺死。 三年六月,久雨。 四年五月,京师久雨。又自七月至九月,所在霖雨伤稼,十月始霁。 宣和元年五月,大雨,水骤高十馀丈。 六年秋,京畿常雨。河北、两浙水灾,民多流移。 钦宗靖康元年四月,京师大雨,天气清寒。又自五月甲申至六月,暴雨,伤麦,夏行秋令。 高宗建炎二年春,霪雨。 三年二月,上至杭州,久阴霖雨。占曰:“阴盛,下有阴谋。”时苗、刘为逆,後五十日伏诛。五月,霖雨,夏寒。 绍兴元年,行都雨,坏城三百八十丈。是岁婺州雨,亦败城郭。 三年,雨,自正月元日至於二月(寻诏恤刑)。七月,四川霖雨,至於越岁正月(上谓张浚久屯繁调所致,戒以抚民)。 四年六月,霪雨,害稼,苏、湖二州为甚(乙未,缓赋)。九月,久雨。时逆豫连金虏入寇。十月戊戌,上亲征而霁。 五年三月,霖雨,伤蚕麦,行都雨甚(庚子,虑狱。己未,发廪)。九月,雨至,於明年正月(振都民者再)。 七年十月,上如建邺,久雨。 八年三月,积雨,至於四月,伤蚕麦,害稼。 二十一年夏,襄阳府大雨十馀日。 二十三年六月,大雨,坏军垒、民田(辛酉,予缗蠲赋)。三十年五月辛卯,大风雨。语在《水传》。 三十一年四月,久雨,伤蚕麦,害稼。 三十二年六月,浙西大霖雨。 孝宗隆兴元年三月,霖雨,行都坏城郭三百三十馀丈。 二年六月,霪雨,沉阴。七月,浙西、江东大雨霖,伤稼。八月,风雨霖霪逾月, 乾道三年正月,霪雨,至於四月。夏寒,江、浙郡国损稼,蚕麦不登。 三年八月,霖雨,妨穑,江、浙、淮、闽禾麻菽粟多腐。四年四月,阴雨弥月。 六年五月,连雨六十馀日。十一月,连雨,辛巳,郊,开於圜丘,百步外有霪雨。 八年四月,四川阴雨七十馀日,六月壬寅,大雨彻昼夜,至於己酉,为灾。 九年闰正月,霪雨。 晁熙三年五月,淮、浙积雨,损禾麦。八月,浙东西、江东连雨。癸未、甲申,行都大风雨。九月,久雨,妨穑。 六年九月,连雨;己巳,将郊而霁。 八年四月,雨腐禾麦。五月,久雨,败首种。十一年四月,霪雨。 十二年五月、六月,皆霖雨。 十五年五月,荆、淮郡国连雨。十六年五月,浙西、湖北、福建、淮东、利西诸道大雨霖。 光宗绍熙元年春,久阴连雨,至於三月。 二年四月,福建路霖雨,至五月。七月,利路久雨,伤种麦。八月,行都久雨。 三年五月,江东、湖北路连雨。七月,淮西、镇江、襄阳雨,害禾麦。 四年四月,霖雨,至於五月,浙东西、江东、湖北、淮西郡县坏圩田,害蚕麦蔬。 五年八月,霖雨,浙东西北待害稼。九月,雨,至於十月,江东西、福建皆苦雨。 宁宗庆元元年正月,霖雨。二月,又雨,至三月,害麦。五月,霖雨。七月,雨,至八月。 二年八月,行都霖雨五十馀日。三年七月,雨连月。 五年五月,行都雨坏城,夜压附灭民庐,多死者。六月,浙东、西霖雨,至於八月。 嘉泰二年六月,福建路连雨,至於七月。 三年八月,久雨。 开禧元年七月,利路霖雨,败稼。十月,行都霪雨,至明年春三月。 嘉定三年三月,阴雨六十馀日。五月,潦雨,至於六月,首种多败,蚕麦不登。 四年八月,霖雨,至於九月。五年春,霪雨,至於三月,伤蚕麦。十一月,雨雪积阴,至於明年春?二月,霪雨。五月,霖雨,阴沉。浙东西雨,至於七月。 七年九月,阴雨。至於十月,害禾麦。 九年四月,霖雨。六月,大雨霖二十馀日,浙东、西郡县为灾。十年三月,连雨,至於四月。十月,霖雨,败穑。 十一年六月,浙西大霖雨。 十二年六月,霖雨弥月。 十五年七月,浙东、西霖雨为灾。 十六年五月,霖雨,浙西、湖北、江东、淮东尤甚。八月,大风雨,败稼。 十七年八月,霖雨。 ○甘露 汉宣帝甘露元年,甘露降。 後汉光武建武十二年夏,甘露降。 中元元年,郡国频上言甘露降。 明帝永平十七年正月,甘露降於甘陵。 章帝建初四年,甘露降泉陵、洮阳二县。安帝延光三年四月壬戌,沛国言甘露降丰县。七月,冯翊言甘露降频阳衙。 桓宗延熹元年,上郡言甘露降。 魏高贵乡公甘露元年五月,邺及上谷并言甘露降。 陈留王咸熙二年四月,南深泽县言甘露降。 吴孙权黄武二年,曲阿言甘露降。 嘉禾五年,武昌言甘露降於礼宾殿。赤乌二年,零陵言甘露降。 九年,武昌言甘露降。 孙皓甘露元年四月,蒋陵言甘露降,遂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