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 第 310 页/共 334 页
容斋洪氏《随笔》曰:“吴归命侯天纪三年、唐中宗景龙二年,俱有苦荬菜生之异,说者以为草妖。予按荬菜即苦荬,今俗呼为苦荐者是也。天纪、景龙之事甚相类,归命次年亡国,中宗後一年遇害,虽事非此致,亦可谓妖矣。平虑草不知何状,扬雄《甘泉赋》“并闾”注:如淳曰:“并闾,其叶随时致,致平则平,致不平则倾也。”颜师古曰:“如氏所说自是平虑耳。”然则亦异草也。鬼目,见《尔雅》,郭璞云:“今江东有鬼目草,茎似葛,叶员而毛,如耳也。赤色丛生。”《广志》曰:“鬼目似梅,南人以饮酒。”《南方草木状》曰:“鬼目树,大者如木子,小者如鸭子,七月八月熟,色黄味酸,以蜜煮之,滋味柔嘉,交趾诸郡有之。”《交州记》曰:“高大如木瓜而小,倾邪不周正。”《本草》曰:“鬼目一名东方宿,一名连虫陆,名羊。”
晋惠帝元康二年二月,巴西郡界草皆生花,结子如麦,可食。时帝初即位,楚王玮矫诏诛汝南王亮及太保卫,帝不能察。今非时草结实,此恒燠宽舒之罚。 安帝义熙二年九月,扬武将军营士陈盖家有苦荬菜,茎高四尺六寸,广三尺二寸,厚三寸,亦草妖也。此殆与吴终同象。识者以为苦荬者,买勤苦也。自後岁岁征讨,百姓劳苦,是买苦也。十馀年中,姚泓(乌宏反)灭,兵始戢,是苦荬之应也。 义熙中,宫城上及御道左右皆生蒺藜,亦草妖也。蒺藜有刺,不可践而行。生宫墙及驰道,天戒若曰,人君不听政,虽有宫室驰道,若空废也,故生蒺藜。
宋明帝泰始四年春正月丙辰朔,雨草於宫。
陈後主末年,临平湖草久塞,忽然自通。
魏太武太延元年,有嘉瓜合蒂,生於中山。
隋高祖时,上党有人宅後每夜有人呼声,求之不得。去宅一里所,但见人参一本,枝叶峻茂。因掘去之,其根五尺馀,具体人状,呼声遽绝。盖草妖也。视不明之咎。时晋王阴有夺宗之计,高祖不悟,听邪言,废无罪,因此而乱也。
唐武德四年,益州献芝草如人状。占曰:“王德将衰,下人将起,则有木生为人状。”草,亦木类也。 景龙二年,岐州县民王上宾家,有苦荬菜高三尺馀,上广尺馀,厚二分。近草妖也。 三年,内出蒜条,上重生蒜。蒜,恶草也;重生者,其类众也 。四年,京畿蓝田山竹实如麦。占曰:“大饥。” 开元二年,终南山竹有华,实如麦,岭南亦然,竹并枯死,是岁大饥,民采食之。占曰:“竹、柏枯,不出三年有丧。” 十七年,睦州竹实。 元和十三年八月,盐铁使奏:“郾城、上蔡等县,生苜{艹}草,引蔓结实,味甘,人赖为食。” 太和九年冬,郑注金带有菌生。近草妖也。 开成四年六月,襄州山竹有实成米,民采食之。 光启元年七月,河中解、永乐生草,叶自相つ结,如旌旗之状,人以为“旗子草”。 二年七月,凤翔麟游草生如旗状。占曰:“其野有兵。”
宋乾德四年,渭州范裕献嘉莲一茎二花。(《符瑞志》所载,双头花甚多,不及悉书。) 太平兴国七年八月,知易州白继ど献合欢瓜,知河南府焦继献合欢牡丹花。大中祥符四年四月,江陵府刑部郎中袁炜家圃芍药双华并萼(《符瑞志》所载,莲、牡丹、芍药、甘瓜双生者甚多,不悉录,各摭其一,以备异闻)。 咸平二年,知黄州张鉴献瑞草二本。九月,鄂州武昌县生异草如柏,色莹白,枝叶傅地如绣。 晁化三年,知开州赵得忠献《忘忧草图》,花萼相重而生。咸平二年闰三月,宣、池、歙、杭、越、睦、衢、婺州箭竹生米如稻,时大饥,采之充食。 大中祥符三年四月,京师竹有华。占:主岁不登。 天禧元年四月,邵州邵阳县竹上生穗如米,居民饥乏食,采食之。又饶州浮梁县山竹生穗如米。庆历元年二月丙午,京师雨药。 熙宁六年十二月,徐州滕县官舍生异草,经月不腐。 元丰二年六月,忠州雨豆。元丰,眉州、梓州、处州俱生瑞竹。 元三年六月,忠州临江县雨白黍,又雨黑黍。 大观元年,庐州雨大豆。 政和四年八月,建州言:“境内竹生米数千万石。” 五年十一月癸酉,越州言:“承天寺瑞竹一竿七枝,枝相似,其叶圆细,生花结实。” 绍兴十六年正月辛未,泸州雨豆。豆生於地,自天而下,近草妖也。二十一年,饶州鄱阳县石门民家篱竹生重萼牡丹,又民家灶鼎生金色莲花。万州、虔州、汀州,俱有莲同蒂异萼。
○异 野 竹米
周唐叔得禾,异亩同颖(唐叔於其食邑内得异禾。亩,垄。颖,穗也。禾各生一垄,而合为一穗,故异也),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於东土(异亩同颖,天下和同之象,周公德所致。周公东征未还,故命唐叔以禾归周公),作《归禾》。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旅,陈也。陈成王归禾之命,而推美成王,善则称君),作《嘉禾》。
汉哀帝建平元年,光武生於济阳县舍。时皇考南顿君为县令,是岁县界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因名光武曰秀。
後汉光武建武三年,野旅生(旅,寄也。不因播种而生,故曰旅。今字书作,音吕,古字通),麻菽尤甚,被於山阜,人收其利焉。明帝永平十一年,嘉禾生。 安帝延光二年,九真言嘉禾生(《东观记》曰:“禾一百五十六本,七百六十八穗。”)。 桓帝建和二年,嘉禾生大司农帑藏。
魏陈留王咸熙元年,安弥、福禄县各言嘉禾生。
吴孙权黄龙三年,由拳野稻自生,改为禾兴县;会稽南始平言嘉禾生。 赤乌七年,宛陵言嘉禾生。 孙亮时,交趾稗草化为稻(详见《草异门》)。
晋惠帝元康二年,竹结实如麦(又有草结实如麦,俱见《草妖门》。) 安帝元兴三年,荆、江二州界竹结实如麦。
宋孝武帝孝建三年,清景殿西甍鸱尾中央生嘉禾,一株五茎,乃以清景殿为嘉禾殿。
梁武帝中大同三年秋,吴兴生野稻,饥者利焉。
魏太武太延元年,嘉禾合秀於恒农。
唐开元二年,竹结实如麦。 十九年四月,扬州奏:“生稻二百一十五顷,再熟稻一千八百顷,其粒与常稻无异。” 元和七年十一月,梓州上言,龙川界嘉禾生。 开成四年六月,襄州竹成实如米。 太和二年,福建进瑞粟一十茎。大中二年七月,福建观察使殷俨进十茎;茎有五六穗。 六年九月,淮南节度使杜奏:“海陵、高邮两县百姓,於官河中漉得异米煮食,呼为圣米。” 天元年七月,河南府奏:“水村内嘉禾合穗。”
後唐天成四年七月,遂州进嘉禾一茎九穗。
蜀王建武定二年,广都嘉禾合穗。
宋乾德二年十月,眉州献《禾生九穗图》。 四年六月,果州南充县民何约田禾一茎十三穗,一茎十一穗;七月,又生一茎九穗。 开宝八年八月,嘉州廨有禾一茎十四穗生庭中。河府宝鼎县民张知友田禾,隔四垄相去二尺许合穗。太平兴国三年,怀安军金水县民田禾,一茎三十六穗。 六年,召近臣观嘉於後苑,有七穗至四十八穗者。 七年八月,府州府谷县民刘善田禾,隔三垄合成一穗;辽州平城县民田禾,隔二垄至五垄合穗,有十三本,或二十一茎合为一者。 天禧元年,竹成米(见《草异门》)。 五年四月,襄州襄阳县民田,生成实。
乾德四年,澶州濮阳县民李温田,麦两岐、三岐、四岐各五十本,五岐二十本,六岐五本。 晁化五年,亳州永城县麦一茎三穗,四岐,同者三十本。咸平二年,竹生米(见《草异门》)。 景德二年,梓州麦五岐。 大中祥符四年五月,唐、汝、庐、宿、楚、泗、濠州民田麦自生。其六月,寿州六安县民田,生麦八十馀顷。天禧五年四月,襄州营田务,麦自生者四顷馀。
太平兴国四年八月,宿州符离县氵卑湖生稻,民采食之,味如面,谓之“圣米”。 晁化五年,温州静光院有稻生石罅,九穗皆实。 大中祥符三年二月,江陵公安县民田,获生稻四百斛。
至道二年四月,福州福清县廨雨黄黑豆;又长乐、太平二县雨黑豆,皆坚实异常。 大中祥符六年二月,泰州管内四县生“圣米”,大如芡实。 九年,庆州安化县民王景温田,术一稃二米。
右《三朝瑞符志》载自乾德以来至天禧郡县所上嘉禾、异麦、野之属,殆不胜书,姑摭其尤异者一二著於此。
天圣元年六月,苏、秀二州湖田生圣米,饥民取之以食;兴州竹有实如大麦,民取以食。占曰:“大饥。” 庆历七年,渠州言石照等五县野生,民饥之候也。熙宁三年,安州麦一本三穗至五穗,凡十四茎;深州麦秀两岐,或三四穗,凡四十亩。 四年,徐州麦一本百七十二穗。 八年,杭州盐官县自三月地产物如珠,可食,水产菜如菌,可为菹,饥民赖之;定州安喜县禾二本,五垄合穗;成德军平山县禾合穗者二;保州保塞县禾七本,一垄或两垄合穗。 九年,渠州流江县禾一苗九穗。 元丰元年,武康军禾一茎十一穗。 二年,袁州禾一茎八穗至十一穗,皆层出,长者尺馀;洪州六县稻巳获再生,皆实。 元三年,剑州、安国军麦秀两岐;夔州苗十二穗;润州丹阳县麦一本五穗。 四年,嘉州峨眉县禾异亩同颖,又禾登一百五十三穗。 五年,汀州禾生三十六穗。 六年,南剑粟一本三十九穗。绍圣元年,淮南军禾一本九穗。 五年,淮西路民田既刈复生实。 政和二年,知定州梁子野奏,嘉禾合穗,一科相隔五垄,计六尺三寸,生为一穗,并中垄内一科三茎,上生粟三穗;蔡州麦一茎两岐、至七八岐者,近约十亩,远或连野;台州进甯海县早禾,一稃二米者凡五石。时方修明堂,遂叶典礼,诏拜表称贺。
右《四朝志》载自熙宁以後至於宣、政禾同颖、麦两岐之事尤多,不及悉书。
○芝草 朱草
汉武帝元封二年,甘泉宫内中产芝草,九茎连叶(《瑞应图》:“王者敬事耆老,不失故旧,则芝草生。内中,谓後庭之室也)。 宣帝神爵元年,金芝九茎产於函德殿铜池中(金芝,色象金也。铜池,承ニ也。以铜为之。函与含同)。
後汉光武中元元年夏,京师醴泉涌出,又有赤草生於水崖(赤草,朱草也。《大戴礼》曰:“日生一叶,至十五日以後日落一叶,周而复始。”)。 明帝永平十七年,芝草生殿前。章帝建初四年,零陵献芝草。五年,零陵献芝草。桓帝建和元年,芝草生中黄藏府(中黄藏府,掌中币常金银诸货物)。 灵帝光和四年二月,郡国上芝英草。
唐武德四年,益州献芝草如人状(占见《草异门》)。 贞观十七年九月,皇太子寝室中产素芝十四茎,并为龙凤之形。 天宝初,临川郡人李嘉允屋柱生芝草,状如天尊像。 上元二年七月甲辰,延英殿御坐上白芝,一茎三花。白,丧象也。贞元十二年七月,东都留守奏,苑内生芝草一株。 长庆元年七月,寿昌殿内槽柱上产玉芝一茎,长九尺。
後唐同光二年九月,莱州奏:“即墨县人李梦徵室内柱上生芝草两本。”画图以进。 长兴三年十月,莱州奏:“即墨县人王友家生芝草一本三枝,分两岐或三岐上渐相向成片而圆,色紫,叶茎一色,其表白,高尺馀(上命宫中旧进芝草四本,色茎皆同)。”
周显德元年,河阳奏:“汜水县民家生紫芝数茎。” 南汉刘钅长时,芝菌生宫中。
宋建隆二年七月,亳州献芝一株。 开宝七年,陈州献芝一本,四十九茎。太平兴国四年,华山道士丁少微献彤芝、黝芝各一笥。 五年,真定府行宫殿梁生芝草,如荷叶。 八年十一月,歙州婺源县民王化,於王陵山石上得紫芝一本,丛生五茎。 咸平四年,潍州献芝草一本,如佛状。 六年,永康军导江县民潘矩田生芝,一茎三层,黄紫色,高五寸许。 九月,相州牧龙坊生芝一茎,色紫黄,长尺馀,分七枝,枝皆如手五指状,其最上枝类凤首。 大中祥符元年,东封,遣官祭文宣,於孔林得芝五株,色黄紫,如气及人戴冠帻之象。诏遣内侍祭谢,复得芝四本,轻黄如气之状。东封经度制置使王钦若言,亲获芝十一本,又州民所得二十六本,且言:“泰山日生灵草,军民竟采,请量给缗钱绢帛。”从之,钦若来朝,献芝草八千一百三十九本,有贯草木、附石、连理及饰为宝山者。九月,赵安仁来朝,献五色金玉丹、紫芝八千七百十一本。十月,泰山芝草再生者甚众;辛丑,车驾次郓州,知州马元方献芝草五本;甲辰,钦若等又献泰山芝草三万八千二百五十本,有并五、并三连理,五色重晕,如意宝盖,上下相连,带瓦石草木五,如宝山、神仙、灵禽、瑞兽之象者六百四十二。诏令封禅日,列天书辇前,送诸路名山胜境及赐宰相。是月,复州献芝草三本,类神仙佛像;河中府酒厨梁上生芝一本,十二叶,其色如玉。六年八月,奉祀经度制置使丁谓至亳州真源县,太清宫道士、濑阳乡民继获芝草八十一本以献;己丑,又获二百五十本,有一本三茎,一茎三盖如气佛像者。九月,又得应天府宋城县所获芝五十本,献之。十一月,谓来朝,献芝草三万七千一百八本,饰以仙人宝山、灵禽异兽之状。十二月,献九万五千一百本。明年,车驾至真源县,置二百舆前导,民有诣行阙献者,又一万八千本。
按:《三朝符瑞志》,载天禧以前草木之瑞,史不绝书,而芝草尤多,然多出於大中祥符以後。东封西祀之时,王钦若、丁谓之徒,以此导谀,且动以万本计,则何足瑞哉,姑存其略云。
熙宁四年至元丰八年,天下言芝草凡三十七。 建中靖国元年至宣和、靖康,天下言芝草尤多。 政和二年二月戊午,河南府新安县蟾蜍背生芝草。自是而後,祥瑞日闻。玉芝产禁中,殆无虚岁,凡殿宇园苑及妃嫔位皆有之,外则中书尚书二省、太学、医学亦产紫芝。 五年八月甲子,蕲州进一万二千六百枝,内一枝紫色九。十二月己未,汝州至进六万本,其连理、双枝者一千八百八十。有司不胜其纪,初犹表贺,後以为常,不皆贺也。时朱胜非为京东提举学事,行部至密州界,见县令部数百夫入山采芝。弥漫山谷,皆芝菌也。或附木石,或出平地,有一本数十叶,层叠高大,众色咸备。郡守李文仲采及三十万本,每万本作一纲入贡。文仲寻进职,除本道转运使云。 建炎二年九月癸卯,密州献芝草,五叶,如人指掌,色赤而泽。之。《东汉书》以草生如手指,为秉威权持国柄,盖黄潜善、汪伯彦误国胁上之应也。 绍兴十八年,梅州学庙生芝草。 二十一年,绍兴府府学御书阁下生芝。 二十五年五月,太室楹生芝九茎,宰臣秦桧帅百官观芝,称贺。自桧既相,和雠罢兵,文饰太平,天下竞以草木之妖献瑞。庆元五年八月,太室西北夹室楹生白芝,四叶。《唐书》以白芝为丧祥,明年八月,国连有大丧。 嘉泰二年十一月,秘书省右文殿楹生芝二茎。
○青眚青祥(《五行志》以鼠妖为青眚,今削之,自有专门)
後汉桓帝永兴二年四月丙午,光禄勋吏舍壁下夜有青气,视之,得玉钩、各一。钩长七寸二分,周五寸四分,身中皆雕镂。此青祥也。玉金类也。七寸二分,商数也。五寸四分,徵数也。商为臣,徵为事,盖为人臣引决事者不肃,将有祸也。时梁冀秉政专恣,後四岁诛灭。灵帝光和元年七月,有青虹见御座玉堂後殿庭中。
晋武帝咸宁元年八月丁酉,大风折大社树,有青气出焉。此青祥也。古曰:“东莞当有帝者。”明年,元帝生。是时,帝太父武王封东莞,由是徙封琅邪。孙盛以为中兴之象。晋室之乱,武帝子孙无孑遗,社树折之应,又恒风之罚。
唐贞观十七年四月,立晋王为太子,有青气绕东宫殿。始册命而有,不祥。十八年六月壬戌,有青黑气,广六尺,贯於辰戌,其长亘天。 太和九年,郑注箧中药化为蝇数万飞去。注始以药术进,化为蝇者,败死之象,近青眚也。 乾元三年六月,昏,西北有青气三。
●卷三百 物异考六
○金异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 显王三年,雨金於栎阳。 赧王五十九年,周亡,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馀八入於秦中。
汉武帝元鼎元年夏五月,得鼎汾水上。 四年六月,得宝鼎。 元封元年,诏曰:“朕礼首山,昆田出珍物,化或为黄金(应劭曰:“昆田首山之下田也。武帝祠首山,故神为出珍物,化为黄金。”)。” 征和二年春,涿郡铁官铸铁,铁销,皆飞去,此火为变使之然也。其三月,涿郡太守刘屈为丞相,後坐祝诅腰斩。 成帝河平二年正月,沛郡铁官铸铁,铁不下,隆隆如雷声,又如鼓音,工十三人惊走。音止,还视地,地陷数尺,炉分为十,一炉中销铁散如流星,皆上去,与征和二年同象。其夏,帝舅五人封列侯。元舅王凤擅政,谮杀丞相王商、京兆尹王章。许后坐废,赵飞燕为后,贼害皇子,成帝亡嗣。一曰,铁飞属金不从革。按:铸铁而铁不成,正金不从革之异也,而《西汉 五行志》以为火不炎上,误矣。今并革而正之。
後汉明帝永平六年二月,王雒山出宝鼎,庐江太守献之。诏以初祭之日,陈鼎於庙,以备器用。赐三公以下帛有差。 十一年,氵巢湖出黄金,庐江太守以献(湖在庐州合肥县)。 章帝建初七年,幸槐里。岐山得铜器,形似酒樽,献之。
魏明帝青龙中,盛修宫室,西取长安金狄,承露盘盘折,声闻数十里,金狄泣,於是因留霸城。此金失其性而为异也。
吴孙权赤乌十二年,宝鼎出临平湖。 孙休永安三年,得大鼎於建德县。
晋惠帝元康三年闰二月,殿前六钟皆出涕,五刻止。前年贾后杀杨太后於金墉城,而贾恶不止,故钟出涕,犹伤之也。 永兴元年,成都伐长沙,每夜戈戟锋有火光如悬烛。此轻人命,好攻战,金失其性而为变也。天戒若曰,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成都不悟,终以败亡。 怀帝永嘉元年,项县有魏豫州刺史贾逵石碑,生金可采。此金不从革而为变也。五月,汲桑作乱,郡寇飚起。又清河王覃为世子时,所佩金铃忽生起如粟者,康王母疑不祥,毁弃之。及後为惠帝太子,不终於位,卒为司马越所杀。
程氏《演繁露》曰:“《晋语》云‘墓碑生金,庾氏大忌,初不晓生金为何等’语。按吴淑《事类赋》引《魏志》曰:‘繁昌县传禅碑中生金,表送上,群臣尽贺。’王隐《晋书》曰:‘永嘉中,陈国项县贾逵石碑中生金,人盗凿取以卖,卖己复生。此江东之瑞也。其曰瑞者,晋为金行,故金生为祥,元帝中兴其应也。’据此而言,则碑中诚生黄金矣,亦异事哉。”
元帝永昌元年,甘卓将袭王敦,既而中止。及还,家多变怪,照镜不见其头。此金失其性而为妖也。寻为敦所袭,遂夷灭。 石季龙时,邺城凤阳门上金凤凰二头飞入漳河。 海西太和中,会稽山阴县起仓,凿地得两大船,满中钱,钱皆轮文大形。时日向暮,凿者驰以告官,官夜遣防守甚严。至明旦,失钱所在,惟有船存。视其状,悉有钱处。 安帝义熙初,东阳太守殷仲文照镜不见其头,寻亦诛翦,占与甘卓同也。
陈後主祯明二年五月,东冶铁铸,有物赤色,大如斗,自天坠所,隆隆有声,铁飞破屋而四散,烧人家。东冶者,陈人铸兵之所,铁飞为变者,金不从革之应。天戒若曰,陈国小兵弱云。其後卒亡。
隋尧君素守蒲州,兵器夜有光如火。火砾金,金所畏也,败亡之象。
刘武周据并州,兵势甚盛,城上槊刃夜每有火光。
唐垂拱三年七月,魏州地出铁如船数十丈,广州雨金。金位正秋,为刑、为兵。占曰:“人君多杀无辜,一年兵灾於朝。” 神龙初,东都白马寺铁像,头无故自落於殿门外。 天宝十载六月,大同殿前钟自鸣。占曰:“庶雄为乱。”宰臣李之常列鼎具膳羞,中夜,鼎跃出相斗不解,鼎耳及足皆折。 乾元二年七月,浑天仪有液如汗下流。 元和中,翰林院有铃,夜中文书入,则引之以代传呼。长庆中,河北用兵,铃辄自鸣,与军中息耗相应,声急则军事急,声缓则军事缓。 光化四年冬,武德殿前钟声忽嘶嗄。天复元年九月,声又变小。
後唐天成中,伪汉钦州罗浮山民掘得古剑,有篆文曰“巳与水同宫,王将耳口同,尹来居口上,山岫护重重”。以献伪王刘陟,国人莫之辨。及平广南,竞传其言,知者云:“太宗以己亥年降诞,是巳水同宫也。於文‘耳口王’为‘圣’,‘尹口’为‘君’,‘重山’为‘出’,盖己亥年圣君出也。”
晋开运三年六月,登州文登县地内涌出金铜佛像四。
汉乾元年三月,中书厨釜鸣者七。是月,宰相李涛罢免,勒归私第。
宋建隆二年七月,晋江神山县北谷中,有铁随水流出,方二丈三尺,其重七千斤。 至道二年二月,桂阳监银自涌成山峰状。 咸平四年十二月,亳州大清宫钟自鸣。 大中祥符六年九月,临江军清江县民李公迈至腾庙前过,遇小童赠块土,还家剖之,得天尊人主像五躯。 庆历四年五月乙亥,抚州金县得生金山,重三百二十四两。 至和五年正月,湖南提举常平刘钦言:“芦荻冲出生金,重九斤八两,状类灵芝祥。又淘得碎金四百七两有奇。”十一月,越州言民户拾生金。湟州丁羊谷金坑仅于馀眼得矿,成金共四等,计一百三十四两有奇。 崇宁四年三月,铸九鼎,用金甚厚,取九州水土内鼎中。既奉安於九成宫,车驾临幸,遍礼焉,至北方之宝鼎,忽漏水溢於外。刘炳谬曰:“正北在燕山,今宝鼎但取水土於雄州境,宜不可用。”其後竟以北方致乱。 建炎三年,吉州修城,役夫得髑髅弃之水中,俄浮一钟,有铭七十六字,大略云:“唐兴元,吾子殁,瘗庐陵西垒,後当火德五九之际,世衰道败,浙、梁相继丧乱,章、贡康昌之日,吾亦复出是邦,东平鸠工,复使吾子同河伯听命水官。”时郡守命录之,仅录毕而钟自碎。近金为变怪也。 绍兴十一年,王管成都等路茶事冯康国言:“三月庚申,金虏居长安兵刃皆生火光。”天变岂直示虏,亦示国家以恢疆之图。此与《晋志》永兴初,成都伐长沙,戈戟火光,及《唐志》刘武周槊刃火光同占。轻人命,好攻战,金失其性,为光怪也。兵犹火也,弗戢自焚,败亡象也。 二十六年七月辛酉夜,天雨水银。与《唐志》贞观广州雨金同占。金位正秋,为刑、为兵。占曰:“人君多杀无辜,一年灾於朝。”是岁,成都郫县地出铜马,高三尺,工制甚精,中宵风雨,辄闻嘶声。绍兴中,秦桧别墅农夫耕凿得金瓮,重二十四钧。 庆元二年正月,泰宁县耕夫得镜,厚三寸,径一尺二寸,照水彻底,对日争辉,病热者鉴之,心骨生寒,後为雷震而碎。十二月,吴县金鹅乡铜钱百万自飞。《汉书》:“阴盛阳微,金铁为飞。”
○玉石之异
《左氏传》昭公八年“春,石言於晋。”晋平公问师旷,对曰:“石不能言,神或冯焉。作事不时,怨ゥ动於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於是晋侯方筑祁之宫(祁,地在绛西,临汾水)。刘歆以为金石同类,是为金不从革,失其性也。刘向以为石白色为主,属白祥。 昭公二十四年,王子{旦黾}以成周之宝鼎於河。津人得之河上,阴不佞取将卖之,则化为石(见《白祥门》)。汉孝昭元凤三年,泰山有大石起立(详见《白祥门》)。 成帝鸿嘉三年五月乙亥,天水冀南山大石鸣,声隆隆如雷,有顷止,闻平襄二百四十里许,野鸡皆鸣。石长丈三尺,广厚略等,旁著岸胁,去地二百馀丈,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鸣,有兵。是岁,广汉钳子谋(钳子,谓钳徙。牢,系重囚处)攻牢,篡死囚郑躬等,盗库兵,劫掠吏民。後四年,尉氏樊并等谋反,杀陈留太守,山阳亡徒苏令等党与数百人盗库兵,经历郡国四十馀,皆逾年乃伏诛。时起昌陵,作者数万人,徙吏民,作治五年不成。与晋石言同应,师旷所谓“民力尽”,传云“轻百姓”者是也。
魏明帝青龙元年,张掖柳谷口水溢涌,宝石负图,状象灵龟,立於川西。有石马七,及凤、麒麟、白虎、牺牛、璜八卦、列宿、孛彗之象。又有文曰“大讨曹”。此晋之符命,而於魏为妖。好攻战,轻百姓,饰城郭,侵边境,魏氏三祖皆有其事。石图发於非常之文,此不从革之异。晋定大业,多毙曹氏,石瑞文“大讨曹”。之应也。
吴孙亮五凤二年,阳羡离里山大石自立。 孙皓天玺元年,鄱阳言,历阳山石文理成字,凡二十,云“楚九州渚,吴九州都,扬州士,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江左传》曰:历阳县有石山临冰,高百丈,其三十丈所,有土穿骈罗,穿中色黄赤,不与本体相似,俗相传谓之石印。又云,石印封发,天下当太平。下有祠屋,巫祝言石印神有三郎。时历阳长表上言石印发,皓遣使以太牢祭历山。巫言,石印三郎说:“天下方太平。”使者作高梯,上看印文,诈以朱书石作二十字,还以启皓,皓太喜曰:“吴当为九州作都、渚乎!从大皇帝逮孤四世矣,太平之主,非孤复谁?”重遣使,以印绶拜三郎为王,又刻石立铭,褒赞灵德,以答休祥)。”又吴兴阳羡山有空石,长十馀丈,名曰石室,在所长为大瑞。乃遣兼司徒董朝、兼太常周处至阳羡县,封禅国山。明年改元,大赦,以协石文。
晋惠帝永熙五年,有石生於京师宜年里。 永康元年,襄阳得鸣石。丹阳湖有浮石。真定获玉马(详并见《白祥门》)。 元帝初渡江,有玉册见於临安,白玉麒麟神玺出於江甯,其文曰“长寿万年”,皆以为中兴之验焉。 愍帝建兴五年,石言於平阳。时帝蒙尘,亦在平阳。故有非言之物而言,妖之大者,俄而帝遇害。
刘曜时,终南山崩,长安人刘终,於崩所得白玉方一尺,有文字曰:“皇亡,皇亡,败赵昌。井水竭,构五梁,Ф(五各反)酉小衰困嚣丧。呜呼!呜呼!赤牛奋引(直引反)其尽乎!”时群下咸贺,以为勒灭之徵。曜大悦,斋七日而後受之於太庙,大赦境内,以终为奉瑞大夫。中书蓝刘均进曰:“臣闻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终南,京师之镇,国之所瞻,无故而崩,其凶焉可极言!昔三代之季,其灾也如是。今朝臣皆言祥瑞,臣独言非,诚上忤圣旨,下违众议,然臣不达大理,窃所未同。何则?玉之於山石也,犹君之於臣下。山崩石坏,象国倾人乱。‘皇亡,皇亡,败,赵昌’者,此言皇室将为赵所败,赵因之而昌。今大赵都於秦雍,而勒跨全赵之地,赵昌之应,当在石勒,不在我也,‘井水竭,构五梁’者,井谓东井,秦之分也。五谓五车,梁谓大梁,五车、大梁,赵之分也。此言秦将竭灭,以构成赵也。Ф者,岁之次名作Ф也,言岁驭作Ф酉之年,当有败军杀将之事。困谓困敦(丁回反),岁在子之名,元嚣亦在子之次,言岁驭於子,国当丧亡。赤牛奋引谓赤奋若,在丑之岁名也。牛谓牵牛,东北维之宿,丑之分也,言岁在於丑当灭亡,尽无复遗也。此其诫悟,盖欲陛下勤德化以禳之。”
石虎时,青州言,济南平陵城北石虎,一夜中忽移在城东南善石沟上,有狼狐千馀迹,随之迹皆成路。虎大悦曰:“石虎者,朕也。自北而南者,天意将使朕平荡江南也。其敕诸州兵,明年朕当亲董六军,以副成路之祥。”群臣皆贺。又有石燃於泰山,八日而灭。东海有大石自立,傍有血流;邺西山石血流,血长十馀步,广二尺馀。
慕容亻隽既僭位,初,石虎使人探策於华山,得玉版,文曰:“岁在申酉,不绝如线。岁在壬子,真人乃见。”及此,燕人咸以为亻隽之应也。又常山大树自拔,根下得璧七十,七十三,光色精奇,有异常玉。亻隽以为岳神之命,遣其尚书段勤以太牢祠之。
齐高祖受禅之日,荥阳郡人尹千,於嵩山东南隅见天雨石,坠地石开,有玉玺在其中,玺方三寸。文曰:“戊丁之人与道俱,肃然入草应天符,扫平河、洛清魏都。”又曰:“皇帝运兴。”千奉玺以献。按宋武帝於嵩高山得玉璧三十二枚,神人云“此是宋分世之数”。三十二年,二“三十”也,宋自受命至禅齐,凡六十年云。
梁武帝中大同元年春,曲阿县建陵隧口石辟邪起舞。
後齐武成河清四年,殿上石自起,两两相对。
唐贞观十七年八月,凉州昌松县鸿池谷有石五,青质白文成字,曰高:“皇海出多子,李元王八十年,太平太子李世民,千年太子李治,书燕山人士,乐太国主,尚汪讠单,奖文仁,迈千古。大王五王六王七王,十凤毛才子,七佛八菩萨,及上果佛田,天子文武,贞观昌大,圣延四方,上不治,示孝仙,戈八为善。”太宗遣使祭之曰:“天有成命,表瑞贞石,文字昭然,历数惟永,既旌高庙之业,又锡眇身之祚。迨於皇太子治,亦降贞符,具纪姓氏。甫为寡薄,弥增寅惧。”昔魏以土德代汉,凉州石有文。石,金类,以五胜推之,故时人谓为魏氏之妖,而晋室之瑞。唐亦土德王,石有文,事颇相类。然其文初不可晓,而後人因推己事以验之。盖武氏革命,自以为金德王,其“佛菩萨”者,慈氏金轮之号也;“乐太国主”则镇国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皆以女乱国;其“五王六王七王”者,唐世十八之数。 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己巳,龙池《圣德颂》石自鸣,其音清远如钟磬,近石言也。 至德二年,昭陵石马汗出。昔周武帝克晋州,齐有石像,汗流湿地,此其类也。 上元二年,楚州献宝玉十三,曰“元黄天符”,形如笏,长八寸,有孔,云辟兵疫;曰“玉鸡毛”,白玉也;曰“璧”,亦白玉也,粟粒自然,无雕镌迹;曰“西王母白环”二;曰“如意宝珠”,大如鸡卵;曰“红”,大如巨栗;曰“琅珠”二,形如玉环,四分缺一;曰“玉印”,大如半手,理如鹿,陷入印中;曰“皇后采桑钩”,如箸屈其末;曰“雷公石斧”,无孔;其一阙。凡十三。置之日中,白气连天。 元和中,文水《武士碑》失其龟头。 太和三年,南蛮围成都,毁玉晨殿石为磊,有吼声三,乃止。 四年,浙西观察使王蟠治润州城隍,中得方石,有刻文曰:“山有石,石有玉,玉有瑕,瑕即休。” 广明元年,华岳庙元宗御制碑隐隐然有声,闻数里,浃旬乃止。近石言也。
南汉刘钅长时,宫中井旁石自立,行百馀步而仆。
宋太平兴国四年九月,嘉州夹江县民王诣得江石二,皆黝质,丹文隐起成字,一曰“君王万岁”,一曰“赵二十一帝”。 三年四月,华州言,秦岭南石洞自开,遣吏马文则秉炬视之,入数十步,得丹砂千二百粒、兽形石六以献。 五年五月,郑州东岳祠,穿土得玉杵臼。 七年六月,深州陆泽县民王绪田中得白兔,逐入穴,掘之,得石佛五十躯,皆长尺馀。 大中祥符五年四月,慈州民饥,乡甯县山生石脂如面,可为饼饵。 天禧三年正月晦,颍州沈邱县民骆新田震雷,顷之,陨石三入地七尺许。 政和二年,元圭始出。晋州上一石,绿色,方三尺馀,当中有文曰“尧天正”,其字如掌大而端楷类手画者,“尧”字居右,“天正”字缀行如左。都堂验视,砻石三分而字画愈明,又於“尧”字之下隐约出一“瑞”字,位置始均,盖曰“天正尧瑞”云。或谓晋阳,尧都也,方元圭出,乃有此瑞。殆宣和内禅之祥。政和三、四年,畿府、汝蔡之,连山大小石皆变为玛瑙,尚方取为宝,器玩甚富。至宣和四年後,御府所藏,往往复变为石,而色类白骨。此与周宝圭占略同。五年,郑州荥阳县贾谷山麒麟谷采石明堂,得一石,有文曰“明”,百官表贺。七年二月丙戌,张杲言,北岳庙於庙侧二十里黄山获石柱十六条,短阔狭,皆应营造法式,用建正门,毫不差。 建炎三年四月,鼎州桃源洞大水,巨石随流而下,石成文,或识者三十二字,其文曰:“无为大道,天知人情。无为窕冥,神见人形。心言意语,鬼闻人声。犯禁满盈,地收人魂。”与《唐志》贞观中鸿池谷石文同占。 绍兴元年,潭州得白玉於州城莲池中,孔彦舟以献於朝。诏之。《汉志》以为玉变近白祥,与石怪同占。後彦舟为剧盗。 乾道二年三月丙午夜,福清县石竹山大石自移,声如雷。石方可九丈,所过成蹊,才四尺,而山之草木如故。 庆元二年六月辛未,黄岩县大石自陨,雷雨甚至,山水涌出。
○白眚白祥(天雨毛地生毛)
《春秋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十月癸酉,王子{旦龟}以成周之宝圭湛於河(以祭河也),几以获神之助。甲戌,津人得之河上,阴不佞取将卖之,则为石。时王子{旦龟}篡天子位,万民不乡,号令不从,故有玉变,近白祥也。癸酉入而甲戌出,神不享之验云。玉化为石,贵将为贱也。後二年,子{旦龟}奔走而死。
秦始皇二十六年,郑容遇江神持璧言“祖龙死”事(详见《人异》),与周子{旦龟}同应。是岁,石陨东郡,民或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地分。”此皆白祥,炕阳暴虐,号令不从,孤独治,群阴不附之所致。其岁始皇死後,三年秦灭。
汉孝昭元凤三年正月,泰山莱芜山南匈匈有数千人声。民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围,入地深八尺,三石为足。石立处,有白乌数千集其旁。眭孟以为石阴类,下民象,泰山岱宗之岳,王者易姓告代之处,当有庶人为天子者。孟坐伏诛。京房《易传》曰:“‘《复》,崩来无咎(《复卦》之辞,今《易》作朋来)’。自上下者为崩,厥应泰山之石颠而下(颠,坠也),圣人受命人君虏”。又曰:“石立如人,庶士为天下雄。立於山,同姓;平地,异姓。立於水,圣人;於泽,小人。”
武帝天汉元年三月,天雨白毛。 三年八月,雨白。京房《易传》曰:“前乐後忧,厥妖天雨羽。”又曰:“邪人进,贤人逃,天雨毛。”
吴孙亮五凤二年五月,阳羡县离里山大石自立。按京房《易传》曰:“庶士为天子之祥也”,其说曰:“立石於山同姓,平地异姓”。干宝以为“孙皓承废故之家得位,其应也。”或曰孙休见立之祥也。
晋武帝泰始八年五月,蜀地雨白毛,此白祥也。时益州刺史皇甫晏伐汶山胡,从事何旅固谏,不从。牙门张弘等因众之怨,诬晏谋逆,害之。京房《易传》曰:“前乐後忧,厥妖天雨羽。”又曰:“邪人进,贤人逃,天雨毛。”其《易妖》曰:“天雨毛羽,贵人出走。”三占皆应。 太康十年,洛阳宫西宜秋里石生地中,始高三尺,如香炉形,後如伛(於武反)人,盘薄不可掘。按刘向说,此白眚也。明年,宫车晏驾,王室始骚,卒以乱亡。京房《易传》曰:“石立如人,庶士为天下雄”。此近之矣。 惠帝元康五年十二月,有石生於宜年里。永康元年,襄阳郡上言,得鸣石,撞(宅江反)之,声闻七八里。
永宁元年,齐王ぁ举义军。军中有小儿,出於襄城繁昌县,年八岁,体悉白,颇能卜,於《洪范》,白祥也。 太安元年,丹阳湖熟县夏架湖有大石,浮二百步而登岸,民惊噪(苏到反)相告曰“石来”。干宝曰:“寻有石冰入建业。”车骑大将军、东嬴王腾自并州迁镇邺,行次真定。时久积雪,而当门前方数丈独消释,腾怪而掘之,得玉马,高尺许,口齿缺。腾以马者国姓,上送之,以为瑞。然马无齿则不得食,妖祥之兆,衰亡之徵。按占,此白祥也。是後腾为汲桑所杀,而天下遂乱。 成帝咸康初,地生毛,近白祥也。孙盛以为人劳之异也。是後石季龙灭而中原梗化,将相皆甘心焉。於是方镇屡革,边戍仍迁,皆拥带部曲,动有万数。其征伐徵赋,役无甯岁,天下劳扰,百姓疲怨。
咸康三年六月,地生毛。 孝武太元二年五月,京都地生毛,至四年而氐贼次襄国,围彭城,向广陵,征戍仍出,兵连年不解。 太元十四年四月,京都地生毛。时苻坚灭後,经略多事,人劳之应也。 十七年四月,地生毛。 安帝隆安四年四月乙未,地生毛,或白或黑。 元兴三年五月,江陵地生毛。是後江陵见袭。 义熙三年三月,地生白毛。 十三年三月,地生毛。明年,王旅西讨司马休之。又明年,北扫关洛。
梁武帝大同二年,地生白毛,长二尺,近白祥也。孙盛以为人劳之异。先是大发卒筑浮山堰,功费钜亿,垂成复溃,百姓怨嗟。 太清二年九月,地生白毛,长二尺。时侯景举兵反。
後齐河清元年九月,沧州及长城之下,地多生毛,或白或黑,长四五寸,近白祥也。时北筑长城,内兴三台,人苦劳役。 天统初,岱山封禅坛玉璧自出。近白祥也。岱山,王者易姓告代之所,玉璧所用币。而自出,将有易姓者用币之象。其後齐亡,地入於周,隋高祖受周禅,天下一统,焚柴泰山告祠之应。 武平三年,白水岩下青石壁旁,有文曰:“齐亡走。”人改为“上延”,後主以为嘉瑞,百僚毕贺。後周师入国,後主弃邺而走。
隋文帝开皇六年七月,京师雨毛,如尾。长者三尺馀,短者六七寸。京房《易飞候》曰:“天雨毛,其国大饥。”时关中旱,米粟踊贵。 十七年,石陨於武安、滏阳十馀。《洪范五行传》曰:“石自高陨者,君将危殆。”後七年,帝崩。 开皇末,高祖於宫中埋二小石於地,以志置床之所。未几,变为玉。刘向曰:“玉者至贵也。贱将为贵之象。”及大业末,盗皆僭名号。 炀帝大业十三年,西平都有石,文曰:“天子立千年。”百僚称贺。识者尤之曰:“千年万岁者,身後之意也。今称立千年者,祸在非远”。明年而帝被杀。
唐调露元年十一月壬午,秦州神亭治北雾开如日初曜,有白鹿、白狼见。近白祥也。 垂拱元年九月,淮南地生毛,或白或苍,长者尺馀,遍居人床下、扬州尤甚,大如马鬣。焚之{曰大}如燎毛。占曰:“兵起,民不安。” 神龙二年四月己亥,雨毛於越州之贸阝县。占曰:“邪人进,贤人遁。” 大历二年七月甲戌日入时,有白气亘天。九月戊午夜,白雾起西北,亘天。 五年五月甲申,西北有白气亘天。 建中四年四月甲子,京师地生毛,或黄或白,有长尺馀者。贞元四年四月,淮南及河南地生毛。 二十年九月庚辰甲夜,有白气八,东西际天。 太和三年八月,西方有白气如柱。 六年二月,苏州地震,生白毛。 七年十月己酉,西方又有白气如柱者三。 光启二年四月,有白气头黑如,自东南入於扬州灭。 光化二年三月乙巳,日中有白气亘天,自西南贯於东北。 天复元年八月己亥,西方有白如履底,中出白气如疋练,长五丈,上冲天,分为三彗,头下垂。占曰:“天下有兵。白者,战祥也。”
宋嘉七年三月,徐州彭城县白鹤乡地生面,占曰:“地生面,民将饥。”五月,濠州锺离县地生面。 熙宁元年,荆、襄天雨白如马尾,长者尺馀,弥漫山谷。三月丁酉,潭州雨毛。 八年五月丁丑,雨黄毛。 元丰三年五月,青州临朐、益都石化为面,民取食之。 靖康二年二月壬午夜四鼓,白气如虹,自南亘北,须臾移西南至东北,天明而没。 建炎二年,杜充为北京留守,一日天雨纸钱於营中,厚盈寸。明日,与金虏战於城下,败绩。钱,金类,金,兵象;纸,白祥也。 三年三月,白气贯日。未几,苗傅等作乱。凡白气之占,皆为天下有兵战之事,白祥也。 四年五月壬子夜,北方有白气十馀道如练(语在《赤祥》)。 绍兴元年二月己巳夜,东南有白气。 十一年,冯康国言,三月庚申,金虏居长安,油、酒皆变白色(语在《金传》及《夜妖》)。此白祥也,白者,西方兵象也,亦丧祥也。後金酋为其下所弑。 三十年十一月甲午夜,西南有白气,出危入昴。十二月戊申,白气出尾入轸,贯天市垣。 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丑,白气如带,东西亘天,出斗历牛。 隆兴元年十二月壬午夜,白气见西南方,出危入昴。 二年正月甲寅夜,西南有白气亘天如带。 乾道元年正月庚午,白气见西北方,出奎入参。三月戊辰夜,白气如带,自参及角,东西亘天。四月丁酉夜,白气见西北方,入天市垣。辛丑夜,白气入北斗。乙巳夜,白气入紫微垣。十月己丑夜,苍白气见南方,入翼。十一月丙寅,白气如带,出女入昴,东西亘天 二年十二月庚午夜,白气如带,东西亘天,出女入昴。 晁熙十年正月戊子夜,西南有白气如天汉而明,南北广可六丈,东西亘天,历璧至毕。 绍兴五年六月壬寅夜,白气亘天,自紫微至亢、角。己酉日入後,白气亘天,顷刻而散。庆元五年二月癸酉夜,东北方白气如带,自角至参。八月甲子,东北方有白气如带,亘天。 嘉泰四年十一月壬申,昼有白气分数道,亘天。 绍熙四年十一月癸酉,地生毛。占曰:“兵起,民不安。”後一年韩胄用事,卒有开边毒民之祸。
●卷三百一 物异考七
○岁凶
即《五行》所谓稼穑不成也。然则岁凶年不登,盖土失其性所致,而地震山崩之属,亦土失其性也,故以继岁凶之後。
《春秋》庄公二十八年“冬,大水亡麦禾”。刘向以为水旱当书,不书水旱而曰“大亡麦禾”者,土气不养,稼穑不成也。时夫人淫于二叔,内外亡别(二叔,谓庄公二弟仲庆父及叔牙),又因凶饥,一年而三筑台,故应稼穑不成,饰台榭内淫乱之罚云。
秦始皇十六年,民大饥。十九年,大饥。
汉高祖二年,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 武帝建元三年,平原大饥,人相食。 元鼎三年四月,关东郡国四十馀饥,人相食。 元帝初元元年九月,关东郡国十一饥,或人相食,转旁郡以相救。 二年六月,关东饥,齐地人相食。
後汉光武二年,关中饥,人相食。 安帝永初三年,京师大饥,民相食。桓帝延熹九年,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 献帝兴平二年,关中大饥,人相食啖,白骨委积。
吴孙皓时,常岁无水旱,苗稼丰美,而实不成,百姓以饥,阖境皆然,连岁不己。吴人以为伤露,非也。刘向《春秋说》曰“土气不养,稼穑不成”,此其义也。皓初迁武昌,寻还建邺,又起新馆,壮丽过甚,犯暑妨农,官私疲怠。《月令》,季夏不可兴土工。皓皆冒之。此修宫室饰台榭之罚也。
晋愍帝建兴四年,京师大饥。 元帝大兴二年,吴郡、吴兴、东阳无麦禾,大饥 。成帝咸和五年,无麦禾,天下大饥。 穆帝永和十年,二麦不登。 十二年,大无麦。 孝武太元六年,无麦禾,天下大饥。 安帝元兴元年,无麦禾,天下大饥。
北齐後主武平四年,山东饥。时大兴土木,穷侈极丽。後宫侍御千馀人,皆宝衣玉食。逆中气之咎。
隋炀帝大业五年,燕、代、齐、鲁诸郡饥。先是建立东都,制度崇侈。又宗室诸王,多远徙边郡。
唐贞观元年,关内饥。 总章二年,诸州四十馀饥,关中尤甚。 仪凤四年春,东都饥。 调露元年秋,关中饥。
永隆元年冬,东都饥。 永淳元年,关中及山南州二十六饥,京师人相食。垂拱三年,天下饥。 大足元年春,河南诸州饥。景龙二年春,饥。 三年三月,饥。 先天二年冬,京师、岐、陇、幽州饥。 开元十六年,河北饥。 乾元三年春,饥,米斗钱千五百。 广德二年秋,关辅饥,米斗千钱。永泰元年,饥,京师米斗千钱。 贞元元年春,大饥,东都、河南、河北米斗千钱,死者相枕。二年五月,麦将登而雨霖,米斗千钱。 十四年,京师及河南饥。 十九年秋,关辅饥。 元和七年春,饥。 八年,广州饥。 九年,春关内饥。 十一年,东都、陈许州饥。 长庆二年,江淮饥。 太和四年,河北及太原饥。 六年春,剑南饥。 九年春,饥,河北尤甚。 开成四年,温、台、明等州饥。 大中五年冬,湖南饥。 六年夏,淮南饥,海陵、高邮民於官河中漉得异米,号“圣米”。 九年秋,淮南饥。 咸通三年夏,淮南、河南饥。 九年秋,江左及关内饥,东都尤甚。 乾符三年春,京师饥。 中和二年,关内大饥。 四年,关内大饥,人相食。 光启二年二月,荆、襄大饥,米斗三千钱,人相食。 三年,扬州大饥,米斗万钱。大顺二年春,淮南大饥。 天元年十月,京师大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