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913 页/共 1125 页

国史院 【宋会要】 绍兴初,实录、国史皆寓史馆。后罢史馆,遇修实录即置实录院,遇修国史即置国史院。 二十八年七月,以修神宗、哲宗、徽宗正史置院,修史一人,同修史一人,编修官二人,吏以实录院人兼。 高宗绍兴二十八年七月十九日,诏置修国史院,修神宗、哲宗、徽宗三朝正史。先是,绍兴十年十二月十三日,提举官言:「神宗、哲宗两朝正史欲候《徽宗实录》书成之日,通将三朝事实考据别行修定,即置国史院。」至是始有是命。 八月十四日,诏置国史 院,差宰臣汤思退监修国史,吏部尚书贺允中、兵部侍郎周麟之并差兼同修国史,吏部员外郎叶谦亨、胡沂、秘书省校书郎汪澈并差兼国史院编修官,保康军承宣使张见道差充国史院都大提举诸司。干办御药院林肇差充国史院承受,入内内侍省东头供奉官杨兴祖、杨珩差充国史院主管诸司。 二十五日,诏修国史、同修国史通以二员,编修官以四员为额。 九月十三日,诏国史院取会省曹寺监等处,并依绍兴元年四月九日史馆指挥。 同日,诏国子监并诸路转运司所管州县应有印板书籍去处,各印造一部送国史院。 二十九年闰六月八日,宰臣汤思退言提领国史院过局给食钱并供检楷书欲乞并罢。从之。 是月十四日,同修国史贺允中等请并罢史官过局给食、供检楷书添支食钱。从之。 八月二十四日,诏:「国史院宰臣提举,置修国史、同修国史共二员,编修官二员,都大提举诸司官、承受官、诸司官各一员,人吏存留一半。修史成,缴进日罢局。」从给舍裁定也。 同日,诏:「书局料次等钱今后更不支降,每月于激赏库各支钱一百贯文充逐处公用,合用纸札等依旧例杂买务收买供送。」 同日,诏:「诸书局有官吏人、校副尉等,并发遣归部。内国史院系修三朝国史,特许从上存留知次第有名目人四人。」 同日,诏三省堂后枢密院官见兼诸局供检、点检、主管文字之类并罢。 二十六日,诏:「馆职不兼史院,过局诸司排食酒果钱并罢。」从其请也据文意此句当有脱文。。 十一月十九日,诏国史院编类迎奉徽宗梓宫事实,以《佑陵迎奉录》为名,于显仁皇太后神主祔庙以前进呈,奉安于敷文阁。先是,诏修皇太后回鸾及迎奉徽宗梓宫事实。时以东朝万寿,吉凶之礼不可相袭,先以回鸾事实上进,始有是命。 二十六日,诏进呈《佑陵迎奉录》,依太常寺合门拟定仪注,前二日奏告景灵宫神御前,并于侍从内差官一。其日,迎奉《永佑陵迎奉录》腰舁于国前用「国」、「前」二字间原空一格。据文意当有脱文。。文武百官并服常服、吉带,候天章阁于阁下排办香火毕,提举承受官往来照管。次御史台、合门、太常寺分引文武百官诣神宗神御殿下神宗:据文意疑作「祖宗」。,北向立班定。次礼直官引监修国史官诣殿下,北向立定,礼直□拜。引监修国史院官诣本阁阁下香案之东,西向立定, 择官报时及,俟本阁安奉《永佑陵迎奉录》讫,次引监修国史官降阶立定。礼直官揖躬拜,监修国史官拜,在位官再拜讫,次引监修国史官诣香案前搢笏,三上香,执笏降阶复位立。礼直官揖躬拜,监修国史官拜,在位官皆再拜讫,班退。援卫辇官以次退。 孝宗隆兴元年正月十六日,诏尚书右仆射史浩提举修三朝国史。 五月十九日,编类圣政所状:「接续修纂功勋、臣僚、忠臣、义士事迹,合并归国史院,欲实封用印牒送。」从之。 七 月二十三日,诏尚书右仆射汤思退提领修三朝国史。思退以父名举辞免,故改为提领。 八月十七日,国史院状:「依指挥条具并省吏额,见管一十三人,缘修《三朝正史》、《徽宗宽恤诏条》、《钦宗实录》事体繁重,乞且令依旧。候就绪,从本院斟酌裁减。」从之。 十月六日,诏刘夙兼国史院编修官。夙初被命,自陈:「上件职系是三朝信史,近年以起居郎、舍人及秘书少监兼之,所以尊国史、重纂述,不轻选授也。如夙小官,素来荒陋,偶以私计丐祠,忽有此命,实所不安。欲望敷奏,寝罢前命。」得旨依所乞。臣僚言:「窃闻刘夙近除兼国史院编修官,力辞不就,今又以母老见乞祠禄差遣。臣询之朝列,皆谓夙文学优长,议论坚正,难以许遂闲外。欲望特降指挥,且令依旧供职,少副公论。」从之。 干道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诏参知政事虞允文兼权提举修三朝国史。中兴以来参政兼提举始此。 五月七日,国史院、日历所、编类圣政都大提举诸司状:「昨国史院都大提举诸司依先降指挥差置点检文字一名,主管文字二人,于绍兴二十九年九月内一时减罢主管文字一名。自后节次准旨差兼国史、日历所并编类圣政都大提举诸司,系应办三局事务,委是人力不胜。止乞将昨国史院都大提举诸司充置吏额,复差主管文字一名,通作三人祗应,所有请给等并依本所见今主管文字则例支破。」从之。 二年闰九月二十九日,国史院、日历所上《三朝帝纪》、《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圣政》。合门条具:其日,皇帝专御垂拱殿坐。先仪鸾司于殿上东壁稍南设置《三朝帝纪》卓子、香案、香炉、香饼、香合、香匙、褥位等,又于《帝纪》卓子北设置《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圣政》卓子褥位。知合门官二员前导,簿书官二员自殿门外接引《三朝帝纪》、《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圣政》,腰舆入殿,至殿东阶下,禁卫西立定。腰舆不置地,前导知合并前引簿书官归立班位。国史院、国史日历所、编类圣政点检文字以下各随腰舆入殿,各于腰舆西一行立,候合门报引骑导官并国史院、国史日历所、编类圣政官以下,并提举官、礼仪使,次引亲王,次引皇太子入殿。于殿下分东西相向立定。曰修注随知合门官已下起居。合门附内侍进班齐牌。皇帝服履袍出宫,殿下鸣鞭。禁卫诸班直、亲从等并入内省执骨朵使臣、国史院、国史日历所、编类圣政点检文字已下,并腰舆下辇官并迎驾,自赞常起居。内擎腰舆辇官不拜,上应喏。皇帝坐,先御带环卫官已下一班宣名常起居,各归东朵殿侍立。班常起居。 次读奏目,知合门官已下并枢密都,副承旨、修注、枢密院诸房、逐房副承旨、提点、同提点、承受兼祗应、诸司祗应、武功大夫已下一班读奏目,知合升殿读奏目,知合、都承旨、修注升东朵殿侍立,余各归侍立祗应位。次管军一班宣名常起居,并起,东朵 殿侍立。次行门常起居,次舍人分引皇太子、亲王、提举官、礼仪使、骑导官、国史院、国史日历所、编类圣政官已下一班宣名常起居讫。皇太子升殿东阶,赴殿上东壁侍立。国史院、国史日历所、编类圣政提(众)[举]官、礼仪使、进读帝纪官、进读圣政官已下并殿下面西侍立,余官并分出。次入内官,下殿,诣《三朝帝纪》并《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圣政》腰舆前,各取进呈书匣上殿,于殿上东壁卓子上各置定。知合门官自御坐上前导皇帝起,诣帝纪香案前褥位立定。合门提点奏请上香,再上香,三上香讫。又奏请拜,皇帝再拜讫。次前导皇帝诣圣政卓子褥位立,合门提点奏请拜,皇帝再拜讫。前导皇帝复归御坐,知合赴东朵殿侍立。次舍人揖,提举官、礼仪使、进读官升殿,于御坐东侍立。俟入内官进卓子,提举修帝纪官、礼仪使并进读官稍前立。分进读官于御前过西壁,东向立。国史院提举诸司官至帝纪匣前搢笏,启封开 讫。出笏,归侍立位。国史院承受官搢笏,于帝纪匣内取册转授提举官,搢笏,捧册,置御卓子上,出笏。皇帝起,于御坐前立。提举诸司官、承受官分东西立,并搢笏。揭册讫,出笏,进读官搢笏,取篦子指读。逐板揭册并如上仪。俟进读册毕,进读官执篦子且立。提举官搢笏,收册,复授承受官讫,出笏。如再有进读册,如上仪。俟进读讫,皇帝复坐。进读官置篦子于御卓子上,出笏,却过东壁,降东阶,于殿下东壁面西立。国史日历所、编类圣政提举官、礼仪使稍前立,进读官进读如前仪。入内官彻卓子,皇太子降东阶退,提举官、礼仪使、进读官并降东阶,下殿,东壁面西立。候提举诸司官 匣讫,入内官捧匣下殿,置于腰舆上,仪鸾司彻香案等。舍人引国史院、国史日历所、编类圣政提举官、礼仪使一班当殿立定,引置身,各出班告谢讫,归位。两拜讫,各且躬身。如有宣谕,御药下殿宣谕讫,再两拜讫,舍人引赴殿下面西立。次引国史院、国史日历所、编类圣政官已下一班告谢,两拜。如传旨谢恩,舍人承旨讫,赞谢恩。再拜讫,并退。次引国史院、国史日历所、编类圣政提举诸司官承受已下一班,次引点检文字已下一班,各谢恩两拜讫,归位立。如传旨宣坐赐茶,合赴坐。提举官、礼仪使赐茶如仪。赐茶毕,次舍人报合门无公事。皇帝起还宫,殿下鸣鞭。知合门官前导,簿书官前引腰舆出殿,至殿门外权安奉,余并如仪。官吏推恩,见圣政日历所门。 十一月二十七日,起居舍人兼国史院编修官洪迈等言:「勘会《钦宗实录》昨降指挥,候修成日历,发赴国史院编修。今来日历已修纂毕,合发赴本院修纂。」从之。 十二月二日,礼部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胡元质言:「五朝正史久已大成,而神宗、哲宗、徽宗三朝 之史开院纂辑,累年于兹。臣窃惟靖康继宣和之后,以功绪本末则相关,以岁月久近则相继。伏望将今来所修《钦宗实录》立之课程, 以期限,并修帝纪缴进,名为《四朝国史》。成书之后,荐之宗鹢,与天无极。」从之。 三年三月二十五日,起居舍人兼同修国史兼实录院同修撰洪迈等言:「国史院得旨修纂《哲宗宝训》。今已成书。窃见已降指挥令玉牒所投进祖宗玉牒、《仙源积庆图》。检准绍兴二十八年三月内《神宗宝训》系与玉牒所《仙源积庆图》同日投进。今欲将《哲宗宝训》依旧例与玉牒所同日进呈。本所条具进呈《哲宗宝训》合缮写二本,内一本俟进呈毕迎奉于徽猷阁安奉,小本留中,依例就委本院承受官传进。一、今来进呈《宝训》,乞依例差本院官进读第一册从上五板。一、所有合行体例,欲乞太常寺同本院参酌讨论施行。一、进呈安奉《宝训》,合差都大主管官一员,乞依例就差本院都大提举诸司官。并将来应合行排办事件,亦乞就委本院都大提举诸司承受、主管诸司条具施行。一、进书前期提举官依例诣本院观书,乞令本院天文官选定日分施行。一、合用纸札收买装背物帛并诸杂支费等,止乞下左藏库量支降钱三百贯应副使用。」并从之。 四月二十六日,诏以五月六日进呈三祖下《仙源积庆图》太宗、真宗《玉牒》、《哲宗宝训》。仪注见玉牒所门。 六月十四日,国史院言:「已进呈《哲宗宝训》了毕。其修书官吏合该推恩,得旨依干道二年十月二十一日已裁减进书推恩体例。今参酌拟定修书官吏各转一官,更减一年磨勘。及经修不经进见行在供职官,并各与转一官。在外官减二年磨勘。两该赏人,止从一处推恩。余人等第支赐。」从之。 九月十三日,翰林学士刘珙进读《三朝宝训》,至淳化五年太宗谓近臣曰:「《太祖宝录》或云多有漏落,当命官重修。」因叹史官才难。苏易简曰:「大凡史官宜去爱憎,猜嫌无避。今人多不欲修史,盖善恶之间惧其子孙见之为雠隙。近者扈蒙修史,蒙为人怯懦,多疑忌,故其史传多有脱落,甚非直笔。」上曰:「善恶无遗,史臣之职也。」奏云:「史官以学识为先,文采次之。苟史官有学(职)[识],安得爱憎、怯懦、疑忌 」上曰:「史官要识、要学、要才,三者兼之。」 四年三月二十四日,诏:「实录院进呈《钦宗实录》并本纪了毕日,并入国史院,一就修纂四朝正史。」从同修国史兼实录院修撰洪迈请也。 四月二十四日,尚书右仆射、提举修三朝国史、提举实录院蒋芾言:「国史院见修《三朝国史》志传,依干道二年十二月二日指挥并修钦宗一朝,名为《四朝国史》。所有臣提举职事,欲依已降指挥,以『提举修四朝国史』为名。」从之。 六月十五日,诏国史院添置编修官两员。提举修四朝国史蒋市言:「《四朝国史》自绍兴二十八年 开院,至今十有一年,仅成帝纪,所有诸志并传文字卷帙最繁,并未曾措辞。谨按本朝修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正史,不过四年。修仁宗、英宗两朝正史,不过五年。今四朝史既踰十年,而志传茫然未有次序。臣已将诸志分委所属修纂,惟是编修官旧系四员,后来裁减其半,臣欲量事添置一员。」故有是命。 十二月九日,起居舍人兼国史院编修官胡元质等言:「契勘秘书丞、国史院编修官刘季裴除著作佐郎,今于《哲宗实录》内检照司马康等体例,合依旧兼本院编修官。」从之。 五年九月三日,诏胡元质兼同修国史,本院更添置编修官三员。继而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兼国史院编修官胡元质奏:「伏蒙恩命兼同修国史,尝具奏辞免不允。臣窃以史官分职,考之故事,记注官少有兼同修者。缘昨者胡铨任起居郎兼权中书舍人日,尝升同修,自是以来,沿袭为例。窃恐朝廷用此近例,遂俾臣升兼是职。伏念臣昨于去年七月奏对,乞朝廷凡所施行,一切屏绝已行之例,误蒙嘉纳,尝降指挥,至今遵守。臣备数后省,比有援例以请之事,臣不敢不驳,臣岂有言之于前而躬自蹈其非于后,欲望圣慈追寝成命。」诏依旧充编修官。 十二月二十三日,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李焘言:「伏见《四朝正史》开院已踰十年,臣备员编修,亦二年有余。除去年进呈《钦宗纪》草,继与本院官分定志传名件,每月不阙课程。然臣窃谓若只如见今次第,即正史之成殆未可期。缘正史当据实录,又缘实录往往差误,史官自合旁采异闻,考验增损。谨按《神宗实录》三次重修,朱墨相攻,是非易见,虽事迹尚多脱遗,比后来实录已是不同。《哲宗实录》亦两次重修。兼臣先因《续资治通(监)[鉴]长编》颇尝收集、参究实录外,略得一二。惟是《徽宗实录》疏舛特甚,难遂准凭下笔。若务速成,不计臧否,只须取四朝实录分散事迹,添未立诸传,并缀缉诸志,数月间亦粗可了。但恐因循灭裂,终致人言。况史院官迁改去住不常,所见人人殊异,又未尝对面商榷,互相点检,文字浩瀚,何由速成 臣顷因转对,尝(其)[具]奏章,乞依祖宗典故,就委史院官重修《徽宗实录》,盖欲及今文字未至十分沦落,更着意收拾,同力整齐,庶几正史他日传信不疑,未蒙施行。重念臣去年进呈《钦宗纪》草乞,免推赏,幸蒙特赐矜允。猥因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自建干讫治平,凡一百八卷,乃蒙误恩,特与增秩,每惧不称升下奖擢之意。其治平以来自合依诏旨接续修进,乞特许臣专意讨论徽宗一朝事迹,纂述《长编》。《长编》既具,即可助成正史。」从之。 六年五月四日,国史院状:「依指挥条具并省吏额,见管一十一人,欲将书库官邢彦德减罢,以一十人为额。」从之。 七年二月十一日,国史院言:「见编 修《四朝正史》,合要神宗、哲宗昨在京所修正史帝纪、志、传并四朝圣旨御笔及应干诏旨御笔文字,本院画降到指挥许令投献。昨据资州助教杨志发缴进元佑宰臣吕大防家所藏神宗、哲宗两朝御笔并元佑皇太后遗诰,已蒙朝廷将杨志发特补荣州文学出官。欲乞将杨志发推恩事理镂板,遍下诸路州军,专委知通多出文榜晓谕搜访,许令投献,优与推恩。如文字详备者,并知通推恩。」从之。 淳熙元年七月二十三日,右丞相曾怀提举国史院。提举例以右丞相兼,或以参知政事权,自后不书。 五年十月二十五日,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周必大言:「被命纂修《四朝正史》,赖同僚协力,裒类事实,粗见功绪。今当下笔之际,事体尤难。前朝国史虽是众人分撰,然当时案牍可以稽据,是非可以询问,贵成一手,不至讹舛。南渡以来,文籍残阙,往往搜求散轶,考证同异,若非参合众智,深虑不相照应,抵牾者多。尝与众议分手撰述,每遇一志一传成篇,并令在院官互相修润,庶几首尾贯穿,体制归一,无思虑不周之患。乞降指挥遵守。」从之。 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国史院上神宗皇帝、哲宗皇帝、徽宗皇帝、钦宗皇帝正史志一百八十卷。 十年七月十七日,李焘言:「今史官犹有阙员,乞选兼职少者委任之,庶几专力速成大典。」从之。 八月二十六日,起居舍人兼国史院编修官赵彦中言:「国史明得失之迹,所以信万世之传也。陛下因近臣之言,趣就史功。以臣愚见,中更建炎多故,史籍散轶,事难尽许,纲维本末,必有可考。乞诏诸儒凡群臣当立传者,其于忠邪善恶大节之际,苟可考证,必令分明,但使褒贬昭然,勿顾其子孙之怨,庶几万世之下有所考信。」从之。 十二年二月六日,宰执进呈右司员外郎尤袤兼国史院编修官,上曰:「李焘去后,史院未有修史官。若李焘在此,不知今已成书否。」王淮等奏亦未遽成,更有诸传未毕,如妃主等传阔略尚多。上曰:「若无所据,姑阙之。」因顾梁克家曰:「可以此意宣谕史院。」 七月九日,通议大夫、充敷文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兼同修国史洪迈言:「自到局之后,约略稽考,据院吏所具,除纪、志已进呈外,当立传者千三百人,其间妃嫔、亲王、公主、宗室几当其半,然家世本末、履历始终不可见者十而七八,必俟究得其实然后为书。诚恐日引月长,无由可毕,乞下本院许据只今所有事状依仿前代诸史体例,分类载述,不必人为一传。其内外臣僚或有官,虽显贵而无事迹可书,正如汉世刘舍、薛泽、许昌之徒,位至丞相,而司马迁、班固不为立传,于事亦无所阙。今来亦乞仿此,悉行删去。其未毕者,乞诏提举宰臣量立程限,责本院官并力修纂,俟将来玉牒、会要奏书之日同时上进,庶 几累朝信史,早有汗青之期。」从之。八月二十七日,迈再申前请。诏限一年内修纂投进。 十三年八月十九日,敷文阁直学士、正议大夫、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兼同修国史、兼直学士院洪迈言:「顷尝奏陈,乞候修纂《四朝国史》了毕日,将九朝三项国史合为一书,已蒙圣意开纳。今臣所修书计列传八百八十,目即已成七百余传,所余不多,度至十月可以毕事。所有元乞接续编撰九朝史事,乞先降指挥容臣(挨)[俟]命下之日,从本院预牒在外州军搜访遗书逸事,候今冬投进。见修书毕,然后别取旨择日开院。」从之。 十一月二十一日,国史院上《四朝国史》列传一百三十卷。 十二月九日,诏国史院减书库官一人,楷书二人。以司农少卿吴燠议减冗食,下敕令所裁定,故有是命。 嘉泰三年五月十六日,资政殿学士傅伯寿言:「窃惟国史虽据金匮石室之藏,然天下散失旧闻,亦不可不网罗也。中兴以来,修《徽宗实录》则采元符诏旨,修《四朝国史》则采《续资治通鉴》及《东都事略》。今孝宗、光宗实录已成,将修《三朝正史》。自建炎丁未至于绍熙甲寅六十八年,典册所书固已灿然,其间岂无登载漏脱、传闻异同之患 凡事有旧记述,可不(上)广取(下)而参考乎 今史馆所收《三朝北盟会编》、《中兴遗史》、《中兴小历》三书,恐如此之类尚多有之。臣以为宜发明诏,广加求访。如有以书闻者,下之史馆看详。果有可采,少赐旌赏。其有家不能缮写者,官给以笔札。庶几群言毕萃,正史不日可成矣。本朝国史例皆无表,则岁月久远,将无所考。臣愚谓宜依唐之史,增立年表。至如天文、律历、五行最为深远,非素精者不能下笔。故《晋书》三志则属之李淳风,而《唐志》则属之刘羲叟。臣愚谓宜精求其人,使修三志,庶几表志与纪传并传,以成万代之信史,岂不美欤!」从之。 四年三月四日,起居郎莫子纯奏:「窃见史院修进《三朝实录》,臣僚列传类多遗阙。推原其故,盖以岁月深远,向之为史官者既失于纪载,后之为史官者又以耳目不相接,无以知其人之实。乞明诏史院,今后有合立传臣僚,于致仕赠官之后,即从史院行下所属州郡,取索其家但千文字发送着庭。仍检照日历内有无弹奏、荐举文字,参考立传,庶几贤佞不殽,美恶并着,以为异日作史之备。」从之。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一八 实录院 实录院 【宋会要】 绍兴初,实录、国史皆寓史馆。后罢史馆,遇修实录即置实录院,遇修国史即置国史院。 九年二月,以修神宗、哲宗、徽宗实录,始置院,以宰臣一员提举,修撰、同修撰、检讨官无定员。检讨官以本省官或他官兼,而修撰官如史馆例。吏额点检文字一人,书库官八人,楷书四人,先以秘书省人就差,后从本院差焉。 高宗绍兴七年闰十月十四日,诏:「史馆见修纂 圣文仁德显孝皇帝日历,依祖宗实录体格,据见到文字逐旋攒类,候有接续添入,仍以实录为名。」以著作郎何抡言:「日历以事系日,以日系月,比之祖宗实录,格目尤详,首末不全,编次无日。」故有是命。 九年二月二十二日,诏:「史馆见修《徽宗实录》,以实录院为名,置提举官一员,修撰、同修撰、检讨官无定员,应干事件并依史馆例。」先是,建炎元年五月八日,诏史馆重修神宗、哲宗实录。至绍兴六年五月,先编次神宗书成,进呈推恩。史馆官吏各特转行一官,更减三年磨勘。内首尾修书不经进官并修书不全首尾官各特转行一官,更减三年磨勘。开院供职官特转行一官。都大提举诸司、承受、诸司官各特转行一官,更减二年磨勘。本院点检文字、书库官、楷书、进奏官各特转行一官资,更减三年磨勘。选人比类循资施行。其余支赐有差。至八年九月,内哲宗书成,推恩如进《神宗实录》之制。至十年七月十四日,又诏史馆修《徽宗实录》。至二十八年八月十一日,先成六十卷进呈,其推恩依进《神宗实录》例。以上皆史馆,至是始置院也。 同日,诏将史馆前厅充实录院,作角门通过史馆并秘书省。 同日,诏实录院下礼部关借奉使印一面行使,候结局日送纳。 同日,诏实录院修撰、同修撰、(修)史馆修撰各差破二人,检讨官依史馆校勘、著作郎、佐各差一名。其所差楷书并本院有官人吏并依史馆下楷书已得指挥。 同日,诏实录院依史馆例已差三省供检文字各二人外,每省各更差二人。 同日,诏宰臣秦桧兼提举实录院。其修撰、同修撰、检讨官并令秦桧辟差。 是日,以礼部员外郎刘昉为检讨官。 四月二十八日,诏实录院漏泄许人告,赏钱二百贯。 同日,诏令诸州长吏询访先朝宰执、侍从、台谏及其子孙有知当时故实及收藏先帝宸翰,并令抄录缴申,有补史事。从本院保明,优加旌赏。 同日,诏实录院遵用景德中修太祖、太宗正史体例,每编及二年,先具草本进呈。 五月五日,诏实录院合用钱物,并从本院别行关取支使。先是,就史馆开院就史馆钱物支使。令别行置院,故有是命。 同日,诏:「实录院人吏就差史馆、秘书省人吏相兼祗应。仍依条招收私名四人,专一书写实录文字,请给依史馆楷书例。」 同日,诏实录院合取会内诸司文字,从本院报皇城司,关出入宫门色号一十道。 同日,诏实录院置翰林司厨子、制界作各一名,及下步军司差拨看管兵士六人,并与史馆相兼逐色人祗应。 十年二月二十九日,诏史馆提举诸司、承受等并官吏并并归实录院,依旧接续支破见请给,其本院每月添破犒设钱更不支破。以罢史馆也。 四月十九日,诏权吏部侍郎范同兼实录院修撰。始除修撰官也。 二十一日,诏实录院就编 徽宗御制,令礼部行下诸路州军搜访送院。从检讨官朱翌之请也。 八月十九日,诏进呈《徽宗实录》,并依合门拟定仪注。其日常御殿禁卫诸班直、亲从、亲兵等伞扇从物并内侍省执骨朵使臣排立如仪。御马不入。仪鸾司设香案、褥位于殿上东壁,香火入内省使臣排办。实录院擎檐 入于殿东阶下稍南。禁卫西排列,点检文字使臣、书库官并履笏于檐 西一行立,俟引进书官入殿,于殿下西向立定。内侍传排立〔定〕。皇帝服履袍出,殿下鸣鞭。禁卫诸班直、亲从、亲兵等并内侍省执骨朵使臣、实录院点检文字使臣、书库官擎檐 ,亲事官并迎驾,自赞常起居。皇帝坐,内侍省押班、御带以下以次常起居毕,舍人引提举实录院官以下一班重行宣名常起居讫,于殿下西向立。入内省官四员下殿,诣檐 前,檐 匣不置地。取匣上殿,于殿上东南壁面北捧匣立。提举实录院诸司官一员,面西,搢笏,面南启封开 讫,出笏,退归位。承受一员,至匣前搢笏,于匣内取书,复置香案上,出笏,归位。皇帝起,诣香案前,面东三上香,两拜讫,复归御坐。舍人揖,提举实录院修撰官升殿东,面西向立定。余官止殿下。内侍进御卓子,提举实录院修撰官近前承受,搢笏,于香案上取书册捧纳。提举实录院官搢笏接册,置御卓子上。分修撰官一员,过西面进读。皇帝起,扠手看实录。进呈毕,修撰官当御前却过东(西)[面]。提举(录)[实]录院官收实录册,却传承受,搢笏接讫,提举实录院官出笏,皇帝复归御坐。承受捧书入匣,入内省官捧书下殿,内侍撤御卓子,提举实录院修撰官降阶,舍人接引当殿与进书官合一行,重行立定,揖躬赞,各祗候直身立。如传旨谢恩,先修撰官以下,次提举实录院诸司官以上,次点检文字使臣以下,逐班两拜谢讫退。如传旨赐茶,引合赴坐官赐茶如仪。舍人报合门无公事,皇帝起,鸣鞭还内。 十一年七月,诏参知政事范同兼修实录。 十四日,诏:「实录院进呈《徽宗实录》了毕,修撰、检讨官各特转行一官,更减二年磨勘。首尾修书不经进书官,并修书不全首尾官,各特转行一官,更减二年磨勘。开院在院供职官特转行一官。都大提举诸司、承受、诸司官各特转行一官,更减二年磨勘。实录院点检文字、书库官、楷书、进奏官各特转行一官资,更减三年磨勘。选人比类循资施行。三省、枢密院专差供检文字,三省礼房职级行遣人各特转行一官资,更减二年磨勘。应合寄资人仍寄资,守当官、守阙减半,点检、催驱、印房依条施行。专差承发巡白文字各与减二年磨勘,愿支赐者依昨进《哲宗实录》例。三省转资人候入正额日与支破请给。诸厅供检、楷书、引接、提举诸司下人吏各特转一官资,内碍止法人依条回授。 天文官各与减二年磨勘。应该今来转官减年内未有官、未有名目及未合收使人,并候有官或有名目日,依今降指挥特作转官资减半数目收使。磨勘年限不同人依四年法比折,内减年愿依条回授者听。实录院守门亲事官、库子、装界作、投送文字大程官、亲事官、厨子、仪鸾翰林司兵士、提举诸司、承受、诸司下背印、投送文字亲事官、军典、兵士、剩员、巘火兵级各特转一资。内不愿转资人,令〔实〕录院于杂支钱内各支二十贯。秘书省经修书不经进书使臣人使(稿)[犒]设一次。」 十七年五月十八日,诏实录院依车辂院祗候库例,于殿前司城内营寨差拨救火军兵二百人,遇有风烛,实时赴院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