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839 页/共 1125 页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宝 皇后之宝
皇后之宝
【宋会要】
孝宗隆兴元年十月二十六日,诏有司备礼,册命皇后。共宝文以「皇后之宝」四字为文,撰册文官一员,篆宝文
官一员,并降 差宰执、侍从。礼部、太常寺请撰册文官差尚书左仆射陈康伯,书册文官差尚书右仆射汤思退,篆宝文官差参知政事周葵。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诏册命皇后,其宝文以「皇后之宝」四字为文。篆宝文同知枢密院事葛邲。
宁宗嘉泰二年闰十二月十三日,诏令所属依样造皇后之宝。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宝 皇太子宝
皇太子宝
【宋会要】
至道元年八月二十一日,命贾黄中撰册文,王旦、吕佑之书册、宝。二十五日,太常礼院言:「皇太子受册金宝一,按礼仪,罗宝以黄金为之,其沿宝法物,乞下文思院约礼修制。」从之。
孝宗干道元年八月十四日,礼部、太常寺言:「讨论到立皇太子典礼,依礼例,宝文以『皇太子宝』四字为文。」诏从之。(签)[篆]宝文签书枢密院事叶〔颙奏〕:「皇太子受册金宝,按礼仪,罗宝以黄金为之,系龟钮。其沿宝法物,乞下文思院修制。」并从之。仍令工部行下文思院疾速修制。
七年二月十一日,礼部、太常寺言:「今讨论到皇太子受册合行典礼下项。一、依礼例,宝文合以『皇太子宝』四字为文。」诏并依。十六日,诏皇太子册、宝差礼部尚书刘章撰,户部尚书曾怀书,工部侍郎胡铨篆。
先是虞允文奏:「干道元年洪适例,乞差梁克家撰皇太子册文。」梁克家奏曰:「时无宰相,故以命适。」上曰:「此却不比加上尊号,若命宰相,恐失之太重耳。」虞允文奏曰:「容臣等退检
典故取旨。」既而进呈国朝故事,皇太子册文皆从官书撰。上犹以命梁克家,克家固辞。虞允文奏曰:「洪适有近例,非所当辞。」梁克家奏曰:「故事具在,适失于检照耳。臣不敢奉诏。」上曰:「卿具取从官姓名来。」至是进呈,故有是命。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宝 亲王之宝
亲王之宝
【宋会要】
唐制,诸司皆用铜印,宋因之。诸王印方二寸一分,涂以金。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宝 鼎
鼎
【宋会要】
《祭鼐鼎篇》云:崇宁三年二月,以隐士魏汉津言,备万物之象,铸鼎九,四年三月告成。与御制《九鼎记》年月不同。蔡绦《国史后补》与记同,与《会要》不同。今以《会要》为据,于三年二月末载始铸九鼎,并取御制《九鼎记》及蔡绦云云附此后。御制《九鼎记》其略曰:「朕荷天顾諟,相时揆事,庶几有成。然世俗单见浅闻之士,骇心愕听,胥动以言。朕取成于心,请命上帝,屏斥邪言,乃诏有司庀徒趋事,以崇宁四年乙酉三月戊戌朔二十有一日戊午,即国之南铸之。中曰帝鼐,后改为隆鼐。金二十二万斤。镕冶之夕,中夜起视,炎光属天,一铸而就。上则日、月、星辰、云物,中则宗庙、朝廷、臣民,下则山川、原隰、坟衍,承以神人,盘以蛟龙,饰以黄金,覆以重屋。既而群鹤来仪,翔舞其上,甘露感格于重屋之下。不迁之器,万世永固。万物东作,于时为春,故作苍鼎,后改曰育。以奠齐鲁。万物南讹,于时为夏,故作彤鼎,后改曰明。以奠荆楚。平秩西成,于时为秋,故作晶鼎,后改曰蕴。以奠秦陕。平在朔易,于时为冬,故作宝鼎,依旧。以奠燕赵。西北之区为干,物以资始,鼎曰魁鼎。后改日健。西南之区为坤,物以资生,鼎曰阜。后改曰顺。东北之区为艮,艮为终始,鼎曰牡鼎。后改曰龢。东南之区为巽,巽以申命,鼎曰风鼎。后改曰洁。于以赞天地之化,协乾坤之用,道四时之和,遂
品物之宜,消水旱之变,弭兵甲之患,一夷夏之心,定世祚之永。非上帝博临,宗庙眷佑,何以臻此!」诏于帝鼐宫立大角鼎星祠,以导迎景贶。系正月丙戌。
七月甲辰,制造大乐局铸帝鼐八鼎成,宣成郎、大司乐刘炳转一官,赐五品服;冲显处士、大乐府师、授大乐局制造官魏汉津为冲显宝应先生。
八月甲申,奉安九鼎于九成宫。乙酉,幸九成宫酌献。
蔡绦《五行篇》:崇宁四年三月,铸九鼎,其制皆以九州岛水土内鼎中。及奉安于九成宫,翌日,车驾幸之,以礼焉。至北方曰宝鼎者,上方焚香再拜,而鼎忽漏,其中水流于外。然鼎金既厚数寸,水又久在其中,不应及上行礼而作。故鲁公私怪之,殊不乐。于是刘炳进言曰:「鼎之水土皆取九州岛之地中,独宝鼎取水土于雄州白沟之界,非幽燕之正方也。岂为此乎 」当时尤以为神,然其后终于北方致乱。
九月乙未朔,以九鼎成,御大庆殿受贺,始用新乐。
己亥,大赦天下。制曰:「朕承祖宗之烈,宅兆民之上,任大守重,靡敢遑宁。思持盈守成之至难,念继志述事之攸济,选用众正,共图康功。内则讲修宪章,兴熙丰既坠之典;外则攘却戎狄,复版图已弃之(强)[疆]。恢雝泮以宾贤能,招岩穴以收遗逸。隆九庙以尊祖,戢五兵以阜民。荷天降康,方忧绥靖,星轨顺序,年谷屡丰。南至夜郎、羊(柯)[牁],西逾积石、青海,向风请吏,稽首来庭。永惟天命之至隆,宜有灵承之丕应。若时夏后,幽赞成能。命九州岛之牧而贡金,贯三才之命而制器。是为大宝,三代奉之。千载已还,百王敢议!乃者得隐逸之士于草茅之贱,穷制作之妙于范围之先。乃因天之机,以身为度,王丕大象以立极,兴神物以
前民。上承天休,下奠坤载。以笃邦家之庆,以协神人之和。宜大泽之肆均,与群生而共庆。可大赦天下。于戏!有典有则,缵禹之功;卜世卜年,过周之历。惟天之所祚者厚,则泽之所施者鸿。布告迩遐,宜体朕意。」
乙巳,冲显宝应先生、大乐府师、授制造九鼎官魏汉津为虚和冲显宝应先生,秩比中散大夫。赐宅一区,田六十顷,银绢各五百疋两。大司乐兼同详定大乐书刘炳转三官,承务郎张阜转承事郎,左藏库使副俞随等二十二人各转一官,大将王恂等六人授三班借职。皆以九鼎成推恩故也。
政和六年九月癸卯,诏奉安九鼎,以太师蔡京为定鼎礼仪使,提举官杨戬就充都大管勾。蔡绦云:政和六年,方士王仔昔献议,九鼎仪内之九重仪:疑当作「宜」。,不宜处于外也。一日出御(华)[笔]曰:「迁移神像大器,可令疾速安排。」既已施行,曾公曰:「何不祥邪 」乃奏改日定鼎。
十月己卯,天章阁奉安九鼎。十一月甲午,诏:「帝鼐改为隆鼐,正南彤鼐为明鼎,西南阜鼎为顺鼎,正西晶鼎为蕴鼎,西北魁鼎为健鼎,正北宝鼎依旧,东北牝鼎为龢鼎,正东苍鼎为育鼎,东南风鼎为洁鼎。鼎阁为圜象徽调之阁,阁上神象,左周鼎星君,中帝席星君,右大角星君。阁下鼎鼐、神像各守逐鼎排列。」用方士王仔昔建议也。
重和元年二月辛卯,御笔:「左右街道录院差威仪道士三百人赴礼制局制造所迎导神霄飞云鼎,赴上清宝箓宫神霄殿奉安。」先是,七年七月诏礼制〔局〕制造所造太极飞云洞劫之鼎,苍壸祀天贮醇酒
之鼎,山岳五神之鼎,精明洞渊之鼎,天地阴阳之鼎,混沌之鼎,浮光洞天之鼎,灵光晃耀炼神之鼎,苍龟火蛇虫鱼金轮之鼎。自十月十日始铸,至是奉安。
十年月己卯年:疑衍。,诏:「九鼎新名,乃狂人妄有改革,皆无稽据,宜复旧名。圜象徽调阁仍旧。」狂人,指王仔昔也。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宝 洗制
洗制
【宋会要】
《三礼图》:旧图云洗高三尺,口径一尺五寸,足径三尺,中身小疏。中士以铁为之,大夫以上铜为之,诸侯白金饰,天子黄金饰。
案《士冠礼》云:洗,承盥洗者弃水之器也。今既用木为洗,以金饰口缘,朱中,其外油画水文菱花及鱼以饰之。
《绍兴制造礼器图》:洗重八斤八两,通足高五寸七分,口径一尺三寸六分,深二寸九分,足口径八寸九分,罍洗之器所为设也。有施于祭祀者,有施于冠昏者。罍以盛水,勺以挹水。以洗受弃水者,恶其弃于地也。
《三礼图》:洗高三尺,诸侯、士、大夫以铜、铁、白金之饰为差。洗画水文菱花,罍画朵云之象,循袭旧图,未知所据。今《博古图》所载,罍为饕餮雷文,而洗着龟鱼之饰,形制高古,宜为定式。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百官佩绶
百官佩绶
【宋会要】
神宗元丰二年,详定朝会仪注所言:「古者制礼,上物不过十二,天之数也。自上而下,降杀以两。畿外诸侯远于尊者而伸,则以九、以七、以五,从阳奇之数。王朝公卿、大夫近于尊者而屈,则以八、以六、以四,从阴偶之数。本朝衣服令,通天冠二十四梁,为乘舆服。盖二十四梁此句原脱,据本书《舆服四》所引补。,以应冕旒前后之数。若人臣之冠,则自五梁而下,与汉唐少异矣。至于绶,则乘舆及皇太子以织成,诸臣用锦为之。一品、二品冠五梁,中书、门下加笼巾、貂蝉。诸司三品三梁,四品、五品二梁,御史台四品品:原作「梁」,据本书《舆服四》所引改。、两省五品亦三梁。而绶有晕锦、黄狮子、方胜、练鹊四等之殊。六品则去佩绶。今之令式或尚用(用)品,虽因袭旧文,然以官言之,类为舛谬。乞分官为七等,冠绶亦如之。貂蝉、笼巾、七梁冠、天下乐晕锦绶为第一等。蝉旧以玳瑁为胡蝶状,今请改为黄金附蝉,宰相、亲王、使相、三师、三公服之。七梁冠、杂花晕锦绶为第二等,枢密院至太子太师服之。六梁冠、方胜、宜男锦绶为第三等,仆射至龙图、天章、宝文阁直学士服之文:原脱,据本书《舆服四》所引补。。五梁冠、翠毛锦绶为第四等,左右散骑常侍至殿中常侍至:原作「侍武」,据本书《舆服四》所引改。、少府将作监服之。四梁冠、簇四鵰锦绶为第五等,客省使至诸行郎中服之。三梁冠、黄狮子锦绶为第六等,皇城以下诸司使至诸卫率府率服之。今参酌,自内常侍以上冠服各从本等寄资者上:原作「下」,据本书《舆服四》所引改。。如本官入内内侍省、内东西头供奉官、殿头三班使臣班:原脱,据本书《舆服四》所引补。、韨、舄、屦并从裳色。今制朝服用绛衣,而锦有十九等。其七等绶谓宜纯用红锦,以文采高下为差别。惟法官绶用青地荷莲锦,以别诸臣。」 、陪位京官为第七等,皆二梁〔冠〕、方胜、练鹊锦绶。高品以下服色,依古者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鱼袋
鱼袋
【宋会要】
鱼袋。唐制,散官二品,京官文武职事五品已上,及都督、刺史皆佩。
国初,其制多阙。太宗雍熙元年,南郊毕,内出以赐近臣,由是内外升朝文武官皆佩。凡服紫者饰以金,服绯者饰以银,庭赐紫者给金涂银者,赐绯亦有特给。京官、幕职、州县官赐绯紫者,亦佩。亲王武官、内职将校皆不佩。
真宗大中祥符六年,诏伎术官未升朝赐绯紫者不得佩鱼袋。
仁宗天圣二年十月十四日,翰林待诏、太子中舍同正王文度因勒碑,赐紫章服,以旧佩银色,请佩金鱼。帝曰:「先朝不许伎术人辄佩鱼,以别士类,不令混淆,宜却其请。」
景佑三年八月五日,诏殿中省尚药奉御赐紫徐安仁特许佩鱼。
至和元年十一月四日,诏中书提点五房公事自今虽无出身,亦听佩鱼。旧制,自选人入为堂后官,转至五房提点,始得佩鱼。提点五房吕惟和非选人入,(授)援司天监五官正例,求佩鱼,特许之。已上出《国朝会要》。
神宗元丰二年五月二十六日,蒲宗孟除翰林学士。上曰:「学士职清地近,非他官比,而官仪未宠。自今宜加佩鱼。」遂着为令。
三年十月十六日,诏:「自今中书堂后官并带赐绯鱼袋,余依旧例。」
徽宗大观三年六月十日,诏:「昨降旨挥,除学士、待制旧班高者听从高,合佩鱼乃许佩。缘元丰品秩次序悉
合其宜,所有已降旨挥,更不施行。」
政和元年十一月十七日,尚书兵部侍郎王诏奏:「今监司守倅等并许借服色,而不许佩鱼,即是有服而无章,殆与吏无别。乞今后应借绯紫臣僚并许随服色佩鱼,仍各许入衔,候回日依旧服色。」从之。以上《续国朝会要》。《中兴干道会要》无此门。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旌节
旌节
【宋会要】
神宗熙宁五年,诏新建节并移镇并降敕,敕太常寺排比旌节,下左右金吾街仗司、骐骥院给执擎人员鞍马。
绍兴三年正月辛未,赐刘光世两镇节度使印,及别锡宁国军旌节,自是为例。
凡命节度使,有司给门旗二、旌一、节一、麾鎗二、豹尾二。旗以梅红绢,上设耀 铁钻,并用镴摆黑漆杠。旌用铜螭头黑漆杠、梅红绢,画白虎,顶设黑漆圆盘,周用涂金饰。节亦用黑漆杠,上设黑漆圆盘三层,周用梅红生丝装钉,以紫绫夹袋,又加碧油绢袋。麾枪各用黑漆杠,上设黑漆圆盘,周以涂金饰,紫绢袋,又加碧绢袋。豹尾以黑漆杠,用布彩画豹文。《干道会要》题注。
孝宗绍兴三十二年未改元。八月一日,诏藩邸旌节令迎诣天章阁安奉,从礼部太常寺请也。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卫士帽
卫士帽
【宋会要】
大驾卤簿内执辔者并锦络衫帽。驾士及王公以下折冲及执者、副竿人、执弓弩箭人、执引驾龙墀旗、六军旗者俱服锦帽。金吾押衙服金鹅帽。金吾执纛者服乌纱帽。金吾犦者服锦袍。引夹旗及执柯舒镫仗者服帖金帽。《国朝会要》。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六 鸣鞭
鸣鞭
【宋会要】
鸣鞭。唐、五代有之,《周官》条狼氏执鞭趋辟之遗法也。内侍二人执之。鞭用红丝,而渍以蜡。行幸则前骑而鸣之,祀礼毕还宫亦用焉。视朝燕会,则用于殿庭。
绍兴十三年亲飨太庙,命去神位百步之内,毋得鸣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