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763 页/共 1125 页
五年三月一日,诏侍郎右选依旧差郎官二员。先是,以减员例并,侍郎晏敦复以为言,故有是诏。
四月二十七日,诏:「小使臣所历资序人,二年为任,并去替一年使阙。」从侍郎晏敦复请也。
十年九月二十一日,臣僚言:「顷者献议之臣,立审量之说,在建炎则有十八项,在绍兴则有二十四项,其后又有九项,书之史册,遂彰先朝过举。顷罢审量,士大夫莫不欢呼,然有司犹执靖康元年十一月指挥,应泛滥补官,若句身祗应应奉有劳,或待诏减年出职等,如合参部之人,并在武举等人名次之下,不得通比分数,仍先注远地差遣。若用诸般恩例,亦不许入近地。又绍兴八年三月指挥,小使臣因应泛滥补授名目之人,虽已经关升,不许注授亲民等官。窃详两项,与前日审量名异而实同。今既罢审量,而吏部执此,使待次之士留滞滋久,乞已经关升者许注亲民及收使分数恩例。」从之。
十八年八月六日,
诏:「今后小使臣校副尉身亡,即于所寄居或见任州县实时申官取索付身,分明批上身故月日,于付身告敕等文字背后用印讫,给还本家,仍申吏、刑部、殿前司诸监司照会。」先是,使臣赴任远方,有其家衰而暗卖付身、诡名承代者,有不幸身故、明(聚)[娶]其室而冒名影带者,或有付身头尾,或存印纸后截,改易姓名,撰造初补,其弊百出。肇庆府通判王次张以为言,故有是诏。
二十七年十月二日,诏:「从军该奏荐有任校尉,吏部已给差帖人,可自转承信郎以上日理年限放行。」
二十八年,权吏部侍郎刘章言:「小使臣校尉差遣,目今见使去替四年阙,除逐旋 刷注拟外,见有待次八百余员,所榜亲民监当止二百一十九缺,乞将见使阙条限更行探使半年刷阙差使。所有宗室添差厘务及岳庙使阙条限,亦乞探使半年。」从之。
二十九年六月七日,吏部侍郎沈介言:「小使臣校尉盖当非次阙,依条牓及五日,限满无人指射,即作经使阙。又无应格人,榜及半年,方(详)[许]破格差人。见今在部官常不下千(贯)[员],其破格半年,委是虚占月日。乞今后止榜一季。」从之。以上《中兴会要》。
绍兴三十二年八月十八日,孝宗皇帝已即位,未改元。臣僚言:「窃见吏部出官格法,左选则有铨试,右选则有呈试,其制一也。今左选铨试约束甚严,考校甚密。至于使臣校尉呈试,则因循弊幸,遂成空文,惟务请托,例以应格申部,或免短使,或申名次,便得注授差遣。至于五事中格者,仍作材武,径注亲民主兵窠阙,更不经历监当、指使之类。乞诏有司,严立法禁,务绝请托之源。不惟以正铨法,而右武之世,使人人闲习弓马而后从仕,诚今日之先务。」诏今后呈试出官,令吏部郎中一员同共监试。
十一月二十一日,吏部言:「小使臣校尉缴到官告绫纸,后无背纸,窃虑隐慝背批过犯。今乞召本等保官二员,委保别无隐匿罪犯,放行参部施行。」从之。
孝宗隆兴元年三月十日,吏部侍郎徐林言:「检会绍兴三十一年六月十三日赦文内一项,武臣承信郎以上并与转一官。今来小使臣陈乞转官,内有二十年不到部之人,依绍兴令,合行落籍,致本部未敢便与依赦转行。窃详立法之意,不到部日久之人,恐其伪冒,故去其籍,而其官初未尝追夺,盖与有罪而停废之人异矣。今也有罪停废之人犹与之甄叙,而久不到部之人乃不沾霈泽,似非施恩之意。欲乞凡二十年不到部之人,并令召升朝官二员结罪委保,经本州岛保明申部,依赦施行。」从之。
五月七日,诏将堂除窠阙拨付吏部,可依格法尽行差注一次。以吏部侍郎徐林言:「契勘侍郎右选,近承指挥发下堂除窠阙,令本部差注,在部人先已条具使阙条限差注格法申省。今承指
挥内一项,将曾经堂除并宫观岳庙人先次注授。勘会左选参附令,曾经堂除人,若两任以上,与先次注授;一任,与占射差遣。即堂除不终任,许升压同等名次人。缘侍郎右选,小使臣即无曾经堂除得替许行指占差遣条法指挥,若不申明,无以遵执。又缘小使臣、校尉所得堂除差遣,即非荐举选除升擢,谓如监官资序人差赡军酒库及指使之类。难已与左选一等行使恩例。本部今相度,欲乞将小使臣比附侍郎左选格法,曾经堂除两任、满替到部之人,与占射差遣一次;选缺即较量功分,一任人同。一任满替人,与升压同等名次一次;其不终任及不曾到并曾经任岳庙之人,不理堂除,与常调人衮理名次差注。」从之,仍照应隆兴元年五月七日已降指挥施行,故有是诏。
七月二十二日,司农少卿杨倓言:「窃见吏部四选各以名籍稽吏员之实,防舛冒之奸。自渡江以来,文籍散逸,今三选已备,惟侍郎右选吏员猥众,遇有取会,无从稽考。议者固尝有请,或以取会诸军为扰,或以散漫州县,报应不时。比因覃恩,自一命以上,皆以姓名来请。臣适备员本选,谓非此时,无以尽得其数,遂行督责,随时拘籍,将已及二万员。所有未到员数,惧复因循,欲乞命侍郎右选严加检察,接续抄注。仍令按月具转官员数报左右司,从左右司点对,以防漏落。庶几侍右之籍,自此全备,天下吏员可以尽见,不为小补。」从之。
八月五日,吏部状:「依指挥并省吏额,侍郎右选见管主事二人,令史四人,书令史十五人,守当官二十八人,贴司二十五人,私名七人,楷书十人,法司一名。今乞减楷书七人,私名七人,贴司四人。」诏见在人依旧,如将来遇阙,更不迁补。
干道元年正月一日,大礼赦:「昨降指挥,诸军拣汰大小使臣校副尉、下班祗应内付身不圆之人,权许添差一次。窃虑无力厘会,却致失禄,可令吏部更与添差一次,余依已降指挥。诸军拣汰离军,已经添差一任(四)[回]到部,许注授诸州准备差使及岳庙差遣。其间有实缘残废,不能亲身赴部之人,令召本色官一员结罪委保正身,许赍状赴部陈乞差注,以示优恤。」
六月十日,试吏部侍郎陈俊卿言:「勘会在部待次小使臣校尉,(日)[目]今见有一千余员,每日接续参部,不下十数员。虽逐季 刷季阙,亲民监当校尉共不(进)[过]百余阙,委是员多阙少,发遣不行。今措置欲乞比附两选已展借使阙指挥,于见今使阙年限上展使一季,候今降指挥下部日,先次定日集注。已后亦乞依此使阙差注,所贵在部使臣不至旅中留滞。」从之。
二年正月二十四日,权吏部侍郎陈天麟言:「小使臣校尉曾经从军、添差任满到部之人,乞将添置指使听候使唤,并依岳庙一等,作二年使阙差注施
行。」从之。
同日,天麟言:「四川从军小使臣校尉,已降绍兴元年正月三十日指挥,许理资任。所有合给理任差帖印纸,今相度乞将应差赴行在赍到干照,并真本付身经部陈乞出给之人,先次出给。后经制置司依指挥审实,保明批上印纸,照会讫,方许行使。」从之。
同日,天麟言:「小使臣校尉,前任批书不圆,或不依式,其合批考第及满罢月日,若在隆兴二年闰十一月五日诏书之前,自合照应诏书免降。如偶缘州府批书在诏书后之人,乞指照本官成考满罢月日施行。」从之。
同日,天麟言:「照得选人系三年为任,使臣以二年成任。使臣任内偶因被对移或冲(差)替放罢之类,今乞比附选人条法,止颇犯时一考施行,庶几文武臣升改,事体均一。」从之。
十月二十九日,吏部言:「临安府龙山、浙江、绍兴府渔浦、西兴监渡官缺,缘系创置窠阙,本部未有立定条法。今相度并注经任无赃私罪及不注老疾就监当人,并不注进纳及补事。若招出人,仍各隶本府,乞从本部榜阙差注。」从之。
三年五月二日,吏部左右选状:「选人年六十、小使臣年七十以上,及寻医年满人,到部参选,从长贰当官体量精力不衰,别无疾病,许依条注授。」从之。详见(侍)[侍]左门。
十一月二日,大礼赦:「应命官下班祗应副尉,因罪特旨及依法合该展期或展年磨勘、降资、殿降名次、展年参选、罚短使之类,并特与放免。」
四年三月九日,吏部状:「准干道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都省札子,侍郎左选申请到指挥,乞将选人参部待次官注拟(短)[知]县、县令,并赴都堂审察外,所有在外指射并移注人,四川、二广定差诸处奏辟知县、县令,欲依旧法,止令本处知、通精加铨量,保明申部,差注施行。其尚书左选未有申到指挥,理合一体。勘会本部侍郎右选小使臣知县窠阙,见依格注保义郎以上经亲民人,仍当官试书札百字以上,试中,许差。今准尚书左选关到前项指挥,缘小使臣亦有到部注授及四川、二广差注到官,(郎)[却]未有许依侍郎左选已申请事理,乞详酌指挥施行。」诏依侍郎左选已得指挥。
七月十二日,尚书吏部员外郎林粟言:「本选小使臣校尉,曾经从军立功,循累降 旨,注诸州军添差指使,听俟使唤不厘务及岳庙差遣。任回,愿就前任州军员缺,有司碍以格法,不许差注。缘拣汰离军,类多贫乏,携家之任,曾未安居,遽以满罢,则又般挈,坐困逆旅。欲乞将离军添差指(吏)[使]岳庙,(此)[比]附宗室岳庙不厘务差注,不碍前任州军,则任满之日,可免般挈道路之劳,仰称优恤之意。」从之。
其后吏部复言:「前旨止为小使臣本选离军添差,大使臣未有该载明文,亦合一体差注。」从之。
八月二十三日,诏:「小使臣校尉在福建、湖南路替回参选之人,并依内地
差拨短使满一季,住程特与减作两个月,收入住程。」
十二月十九日,吏部言:「昨将武臣亲民监当更逆使半年,并四年阙,监岳庙及准备差使不厘务更逆使半年,并二年半阙。即目在部待次武臣四百余员,多缺所差注不行,欲乞朝廷将亲民监当并岳庙准备差使不厘务窠缺各借半年使阙差注。」从之。
五年正月七日,吏部言:「大小使臣宗室依条每囗添差亲民兵马监押一员,系厘务。昨缘一例作不厘务,致镇江府请乞差外官。续承指挥,宗室添差兵官,依旧厘务,欲日后更不差注外官。」从之。
七月十五日,试尚书吏部侍郎陈弥作言:「本部小使臣校尉军功补授合注授添置不厘务指使,并听候使唤及岳庙三色差遣,见用应赴任三年缺。近军功补授人积压在部,员数颇多,欲将不厘务指使听候使唤岳庙窠缺,更逆使半年,今后用二年半阙。」从之。
八月二十三日,陈弥作言:「小使臣校尉参选,合着籍定重难并常程短使。本部除前任请大添支合着籍定重难短使之人,员数不多,合见行条法指挥,理两个月收入住程外,所有应副常程短使人,近来每月不下七十员,收附入籍。其所差短使,每月不过五七人,委是虚将在部人拘占月日。今相度欲乞止理一个月收入住程,庶几侍次之人不致久淹逆旅。」从之。
十月六日,湖北提举常平谢师稷言:「窃见辰、沅、靖州地边溪洞,见任官月俸每至积下,无以支给。欲望自今免添差及养老使臣。」诏辰、沅、靖州合添差使臣并养老军兵,自今各减半差,见任已差下使臣并养老军兵正依旧正:据文章疑作「止」。。
六年二月二十三日,陈弥作言:「所掌小使臣校尉在部待次一千六百余人,以阙籍 刷诸路不厘务指使,听候使唤岳庙及指使监当、亲民计四百六十缺,并未申到任违年事因。其中九十二缺,皆干道二年以前应赴任人,虽取会未至本部理筭,自拟差月日至今,各已系违年。相度欲从本部刷具,先次依条用阙。仍下逐路提刑司,究官吏淹慢之罪,庶在部人不致积压留滞。」从之。
三月十九日,陈弥作言:「宗室小使臣添差亲民,差注经任初任人外,盖次常一百余人。今在部军功补授人员多缺少,差注不行。欲乞借宗室监当见阙,权改作岳庙称呼差注一任,任满,复拨还宗室使缺,庶可以时暂发遣在部军功补授之人。」诏从之,仍先注曾立战功人。
四月十日,吏部言:「军功补授离军之人,类皆贫乏,不能自给,久在旅(底)[邸],守候注阙。诏应离军注授添差指使、巡检下使臣岳庙之人「诏」字上疑脱「乞」字。,并令具钞,候画闻下部,吏部给差帖,当官给付。大使臣离军注授添差准备差使、巡检下使臣,听候使唤不厘务,并到部注授诸州军及监司、帅司添置准备差使,并注授岳庙之人,一
体施行。」从之。
五月四日,吏部言:「侍郎右选见管吏额主事二人,令史四人,法司一名,书令史一十五人,守当官二十八人,正贴司二十一人,楷书三人,即自通吏额七十七人。今欲减罢书令史一人,守当官三人,正贴司五人,并权守当官八人,权正贴司一十二人,更不帮勘承权请给。」诏依拟定,各从下裁减,将来见阙日,依名次拨填。其减下人,愿依条比换名目者听。
二十七日,诏进义校尉已上资级令依旧吏部掌行。
十月二十八日,权吏部尚书侍郎张津言:「小使臣校尉目今在部一千三百余员,到部日久,无缺发遣。乞将不厘务指使并听候使唤窠缺,许注不系军功之人一次,以资序恩例、名次高下差注。如同日有军功人指射,即依见行条法,先注军功人,庶得可以发遣在部岁久待次之人。」从之。
七年二月八日,册皇太子赦书:「勘会诸军将校缘功赏合转承信郎,偶不曾缴到付身及绫纸钱,未钞及差漏三代名讳,致妨给告,止出转官公据。后来因覃恩或他赏,已转承信郎以上,方行陈乞。吏部却引用入资法,比折减三年磨勘,甚失当时立法之意。如有似此之人,仰吏部特与作一官资转行。」
四月三日,张津言:「本部待次小使臣校尉共一千二百余员,兼每日接续参部不下十数员,委是员多缺少。窃见侍郎左选缺期见使六年,本选乞于见今使阙年限上展使一年差注。其后依此使阙差注,庶几不致积压留滞。」从之。
六月九日,张津言:「吏部侍郎右选见管诸路州军及监司下差置(措)[指]使,听候使唤及岳庙差遣,专注从军立功拣汰之人。每日除地近州军下住,据在部官指射外,内有远地,如二广路见榜一(有)[百]五十七阙,荆湖南北路、京西路见榜一百九十一缺,日久无人指射。盖缘从军立功见在部人,惮于地远,而已在远地任满寄居人,复无力前来赴部注授。不惟食阙之久,兼亦本部虚榜阙次。今相度将二广及荆湖、京西路截日终见阙员数,行下本路州军,并许任满寄居、曾经从军立功拣汰使臣经州(邀)[缴]连录白出身以来文字,委官对读真本,并具立功次数、资序高下,委保官一员委保正身,不拘州军,陈乞指射五阙,本州岛保明诣实申部,从上拟差。如同日有在部人指射,先准在部人,庶几远地均济。」从之。
十月十四日,中书门下省勘会:「使臣出官,昨遇季孟月呈试,近旨以半年。今在部官赵遵等自陈候久,乞放行十月呈试。」诏吏部放行一次。新制自来年正月为始。
十六日,诏:「饶州、南康军、隆兴府、江、筠州、兴国、临江军、潭州、江(陆)〔陵〕府今差拣汰离军及归正添差员阙,虑逐州境内亢旱,无以赡给,令吏部权免差注,候秋成取旨。」
九年闰正月二十四日,诏:「应从军小使臣今后在职丁忧,与
免试假。」
五月八日,试太常寺少卿王淮札子,欲将拣汰离军到部人除授厘务差遣。又有前任请大添支一年以上,依条合差短使外,其愿就添差不厘务岳庙差遣、年六(八)十〔八〕已上,并免短使,庶几从军战士获沾厚恩。从之。以上《干道会要》。
嘉定八年九月十五日,明堂赦文:「应从军曾经立功大小使臣校副尉、下班祗应,已经拣汰离军添差一任回,合注正缺,间有实缘残疾不能亲身赴部注授之人,理宜优恤,许召本色官一员结罪委保正身,令家属赍状赴部,陈乞差注诸州准备差使或岳庙一次。十一年明堂赦亦如之。
同日,赦:「州府合依条保明到小使臣校尉陈乞祖父母、父母老疾,合得家便恩例参选,及在外指射差遣之人,其间有不曾连到保明正身并勘验公据,致碍参选注授具钞,并小使臣校尉召到保官,内有不是本等见拟注阙,可令吏部特与放行一次。」十一年明堂赦亦如之。
同日,赦:「小使臣校尉参选年七十以上,从条合注五十贯以下场务窠阙。缘无五十贯以下场务,是致年及七十以上之人,并无阙可入,窃虑失禄,可与注军功岳庙一次。其四川州军元无军功岳庙窠阙去处,许注军功指使,听候使唤不厘务差遣一次。」十一年、十四年明堂赦亦如之。
同日,赦:「宗室于在外州军及经部陈乞岳庙,各合召保官二员,除初官参部、已召保官及已〔参〕部判成、合注授差遣之人,若注岳庙,自合就用其经任小使臣;已再参部,见理在部名次之人,如欲指射岳庙窠阙,亦与免再召保官。」十一年、十四年明堂赦亦如之。
九年三月九日,吏部郎中程覃言:「臣备员郎曹,职司侍右本选,一命以上,皆有簿籍。先遵关到指挥,详批到罢月日,独有诸司抽差吏职,殊无稽考。比因(宫)[官]赏伪冒之后,遂编类颁降诸百官司,令差吏职员数行下本部遵守。臣自供职以来,但见逐处陈乞三年供奉无失,乞行推赏。取索案籍,稽考月日,扣问当来有无朝廷札下,悉无有焉。惟止取会刑部都官,都官保明诣实,本部便与放行。臣以诸司既有公文保明,都官又行勘当,度其无弊。但右选无所稽考,乞自今以始,凡诸司差拨吏职充应供奉,令各司先申朝廷批下都官,都官(阙)[关]报右选,两部置籍,一如注阙,分明抄上到罢月日。仍令赴部,出给功过印历,逐考经所属批有〔无〕过犯。候满日陈乞推赏,须要缴付身,赴部辨验,照条格施行,庶几命令出自朝廷,有司可以遵守。」从之。
十一年九月十二日,明堂赦文:「宗室小使臣依条须实历厘务一任,通不厘务四考,方许关升。缘从来宗室并作四年出阙,是致艰得厘务窠阙可入,多有在部守待,动经年岁。窃虑淹留旅邸,可将宗室厘务监当窠缺权展作四年半,刷具(使)
使阙,出榜许令指射一次。」十四年明堂赦亦如之。
同日,赦:「小使臣校尉陈乞戚里添差,初任合召升朝官二员委保,所供(宋)[宗]枝图本即无节略隐漏,关送礼部,行下太常寺,定夺服纪,画降指挥下部,与注授添差差遣。内有任满再陈乞添差人,又令召保,委是重迭。可将似此添差经任已曾召保之人,照前任已承指挥,与免再召保,放行添差。」十四年明堂赦亦如之。
同日,赦:「小使臣校尉任满到部,合缴印纸陈乞覆校。其间或有已成考任,批书替罢,本官任内别无不了事件,及无诸般过犯,止缘州府吏人一时不依条式批书,在法合召保官及降名次。可将上项人与免召保、名次,放行参部注授一次。」十四年明堂赦亦如之。
十四年九月十日,明堂赦文:「小使臣校尉亲民、监当、指使等正阙,见用五年两季为限出阙。今来尚有在部待次之人,员数颇多,窃虑淹留旅邸,委实可怜。仰将逐项正任窠阙除见榜外,权展作五年三季,刷具使阙,出榜召官指射一处。」
同日,赦:「四川、二广州军申到使臣校尉陈乞酬赏定差,自合照应见行条式保明。其间有州府案例一时漏行声说修葺器甲坚利并法官点对因依与保明二字,及有定差遣,合行当官铨量,读律、试写书札百字以上,方许差注。近来间有定状画一项内,虽该说已亲身赴司,当官读律试写书札因依,其后项保明内,却止称已体量或审量事因,不曾分明声说已当官铨量讫三字。若使行下取会,动经岁月,窃虑(近)[迂]回留滞。仰将上项人自今赦到日,如见得别无违碍,令吏部特与放行一次。」
同日,赦:「宗室岳庙及添差不厘务窠阙,依条并系二年成资,满罢,不候替人,截日离任,并以四年为限出缺。近来往往诸州军并不依时申到逐阙到罢,是致本部使阙不行,有妨在部人指射。可自今赦到日,将逐项窠缺照应应赴月日,见系四年以下缺次,即令刷具,尽行使阙,出榜召官指射。」
同日,赦:「使臣校尉每年陈乞呈试,自合经本贯或见寄居州军陈乞,保明给据,并申部照会,放行牒试。其间有已曾保明、给据、申部了当,偶因呈试不中,若次年陈乞再试,内有地里遥远,贫乏无力归乡,陈乞保明再试,以致淹留在旅,狼狈失所,情实可怜。仰将上项人与照已经保明,勒元书铺委保正身,放行再试一次。内有及三年以上不到部之人,自依见行条法,保明给据施行。」
十六年五月二日,臣僚奏:「州县之吏,于职则卑,于民为亲者,令是也。为亲民之官,百里戚休所系,讵可以为卑而忽之 小使臣注授县令窠阙,自有成法。近〔年〕以来,武臣不拘经任或初官人,与任子同试文铨中选,许注县尉。候将来资格当入两淮县令,即与差注。窃详近制之行,盖谓亲民之官,傥以稍通
文墨者充之,施于有政,当亦可观,初意未常不善,然冠鹖业儒,功名自许,固不乏人,而挟资并缘,传义假手,弊亦不少,侥幸一中,则由尉而令,如取如携。以若人而寄百里之命,立见旷阙,况两淮要害之地哉!诸铨试中,仍须帘试中注官,此侍左通用令也。左选犹尔,况右选乎。乞下臣此章,今后使臣校尉文铨试中选人,参用左选铨中体例,定日帘引,仍索真卷,比对字迹一同,方许从准嘉定五年以后节次指挥参注。非惟可革代笔之弊,亦足以重字人之选。」从之。以上《宁宗会要》。
选举 宋会要辑稿 选举二六 铨试 右选、呈试附
宋会要辑稿 选举二六
铨试右选、呈试附
绍兴三十二年八月十八日,寿皇圣帝已即位,未改元。臣僚言:「吏部出官格法,左选则有铨试,右选则有呈试,其制一也。今左选铨试约束甚严,至于使臣校尉呈试,则因循弊幸,遂成空文。往往惟务请托,例以应格申部。欲望明诏有司,严立法禁,务绝请托之源,不惟稍谨入仕之路。况右武之世,使人人闲习弓马而后从仕,诚今日之先务。」从之。仍自(令)[今]呈试出官,令吏部郎官一员同监试。
寿皇圣帝隆兴元年二月五日,臣僚言:「今日官冗之弊极矣,欲清入仕之源,莫若减任子之法。三岁大比,所取进士不过数百人。三岁一部,以父兄任官者,乃至数千人。积累既久,无怪乎员日益多,阙日益少,国用日益不足也。」诏:「臣僚任子,见遵祖宗法令,理难遽改,可令吏部严铨试之法。自今初官不许用恩例免铨试、呈试,并候一任回,方许收使。虽宰执亦不许用恩例陈乞回授。初官免试,在今旨前,不曾铨试、呈试,见在部并已出官人,差注并在曾经试中本等人之下,如愿试者听。仍参照格法,条具取旨。」其
后吏部条具,依所获旨施行外,不经铨试已出官人,有曾历累任或(巴)[已]关升知县、通判,虑一概无别,欲止将不曾铨试、见在选并出未历两任差注之人,在已中铨试之下。使臣校尉在外就补诸军拣罢使臣等,并呈试,即试不中或不愿试,并依军功补授到部呈试不中人,着令听满五年参选。诏从之。其使臣校尉等,并依旧法免试。
二年三月二日,臣僚言:「近多有初官年二十五以上,不曾铨试,止用父祖西北户贯陈乞,有碍臣僚奏请初官须铨试之制。措置应官年二十以上,(离)[虽]父祖西北户贯,如未曾铨试中,并不许陈乞应格岳庙。」从之。
将仕郎魏好信等特差岳庙,乃荫补未铨试之人,无法免试,正殿近制。臣恐自此源源而来,复启侥幸,不止免试而已。欲望应荫补及初出官人,除因许乞特旨与差遣外,余合赴铨试人,无恩例及违格法而冒干堂除,得差遣免试之人,并追寝成命,庶杜侥求。」诏自今应初出官人未经铨试,并不许陈乞堂除。条入 令,为定法。 干道元年五月二十七日,臣僚言:「荫补初出官人,法当铨试。承前堂除辄许免试,已有禁约。近
二年正月七日,都省言:「今年廷试第五甲进士,并特奏名第一、第二等人,并不该减。所有今年吏部秋试出官人,欲权附春试。」从之。
五月二十六日,中书门下省言:「自来文臣铨试,每年春秋两试,以(下)十分为率,取七分为合格。近者每年
止一试,十分以半为合格。武臣初出官,呈试弓马或七书义,未有去取格式及取人分数。欲令吏部、兵部比类施行。」从之。
七月十四日,诏:「都谦亨岳庙差遣罢之,自今执政常遵近制,仍戒谕后省官毋更忽慢。」臣僚言:「方申严铨试之法,谦亨初未尝试,忽吏窃为文,而执政受其欺,乞赐施行。仍自今初出官陈乞差遣,先令吏部供具已未铨试。」从之。
二年二月六日,四川安抚制置使汪应辰言:「被旨措置四川铨试,旧例成都、潼川两府两路转运司轮年并试,元无立 院引试日辰,今措置试院定用三月二十一日 院,二十五日引试。如类省试四川举人,即将当年铨试附别试所,接续收试。承前转运司铨试,止差本司属官监试,所差之官以预知,则侥幸之流未免妄意请托。措置欲于诸州见任京朝官内,选差有出身文字兼全之人充监试、考官,并于见任京朝官及选人大小使臣内选差监门、封弥、誊录、对读、巡铺官。若赴试不及百人,即令封弥兼巡铺,誊录兼对读。承前四川铨试议,往往试官以意出题,未必皆有来历。今欲令出题令于经史子集,须该涉时务,庶几有所考据。旧例转运司铨试,皆试院一面拆号发榜。今欲于开院前一日,具等号状,实封申制置使司,长官躬亲诣试院拆放。所有假名代笔之弊,盖缘门禁不严,得以传送,又多见烛,以至达旦,就试人得以余力为人代笔。欲选差
监门官、巡铺官,严切督责,仍不许见烛。」诏封弥、誊录、监门官依吏部差有出身官,余并从之。
十五日,前权(通)通判融州唐孝颖言:「窃谓铨试许广南漕司,盖缘有本窠阙,试中即就定拟,此祖宗八路之法,以去朝廷稍远,故优之也。近年吏部铨试之法一严,则有自别路移籍广南漕司铨试者。暨试中,却有移籍赴吏部注差者。原立法之意,岂如是哉 欲乞详酌,行下二广漕司,每遇铨试,止许本路土著官,并委系西北流寓人、在路寄居及七年以上,各召保官二员,次第经州县结罪保明,方许(牧)[收]试。仍试中人不得更移籍赴吏部注差。」从之。
十月十一日,吏部侍郎薛良用乞将初受官年满五十之人,特免铨试,许令参部受残零阙一次。从之。上谓辅臣曰:「近言铨试之法甚良,若不能铨试,何以治民 然而遇年五十,恐不复能习程试之文,可与放行。」蒋芾曰:「若受残零阙,动五六年,及其到官,且老矣,不过易得一阶官。」上曰善。
十一月二日,南郊赦书:「勘会旧法,初官补授及三十年,并年三十三十:疑当作「五十」。,到部与免试。自近降指挥,并须铨试,方得参部。其间有年及五十以上之人,令吏部权与放行,就残零阙参部一次。」
四年正月二十六日,国子司业程大昌言:「使臣出官,内有不能拍试弓马人,令附武学私试,即与见今文臣铨试一同。缘上件人附试武学,正与习七书义士人同场,虽不住严密关防,其附试使臣
往往妄有生疑。缘每年春季常有铨试,欲乞朝廷附吏部铨试,庶几杜绝疑议为便。」从之。
二月六日,臣僚言:「铨试代笔之弊,欲令就试三人以上,止五人结为一保,并须知识愿同者,书铺不许辄与名字射入。遇吏部引保,当官引问,别取审实正身、朝典文状。仍每保卷子别为一束,发下铨试所,遇引试日,试官于帘内次第逐保再问正身,然后分保试卷。盖在外引保,虽正身至试场,则代笔人冒入。苟不于帘前引问同保,欲察无由,其代笔并令人代笔。自有贡举条制,但问保人,未有明法,欲将同保人降两月名次定罪。如就试日,于试场指识非正身,经帘前陈告,特与免罪。」从之。
十七日,持服杨倓乞添差侄右宣义郎、直秘阁文昺差遣,诏以为添差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不厘务。中书后省不书行录黄,其命遂寝。先是,宰执进呈杨倓札子,上曰:「此合得否 」蒋芾曰:「未曾铨试。然前此未有直秘阁而铨试者。」上问当如何,芾曰:「若特旨与之,则出陛下圣意。」上曰:「勋臣子(何)[孙],可特与添差。」于是上批杨文昺为勋臣子孙,特与添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