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428 页/共 1125 页
四年二月十五日,诏:「郑州赵从议、亳州刘安甫等窜去都下,诉其窘阙,及陵犯事端,殆非存抚远人之意。
自今应归明人合得请给,仰按月同本州岛官一等支给。如合破舍屋、田土及差当直人,并如法给差。依前违期不支请给,或不为抚存,以至逃逸,具知、通当职官并一例重有行遣,仍委廉访使者觉察,每季具有无上项事迹报宣抚司闻奏。」
五年五月六日,绛州奏:「先奉圣旨,归明人内有习文武学艺者,并依条法许赴科举。如所难得保识,有碍引试,委自所居州县审验保明,依条收试,庶几说豫向化之心。今据归明进士李勿状:元系北界中京惠州刺史、金州防御使李德麟亲孙,自来应词赋进士举,两次得府解,一次御试外,有男裔孙亦习进士举。今来归明圣朝,念勿父子是词赋举人,未晓当今取士文范,孍乞住本州岛学听读,修习见行规矩文义,以预将来选举。本司契勘:远人向化,志在务学,当格其习,使知经训,已权令入学听读讫,更合取自朝廷指挥。如更有似此之人,依此施行。」诏依所乞。
八月四日,诏:「归明有官人应举,许于所在州投状,送转运司收试。依燕山府、云中府进士近降指挥,权试策论两场,后次科举合试经义,仍与应就试人依公参定。如更有似此之人,依此。」以济州申到承信郎赵炳元系北界中京人,随父归明,陈乞收试。故有是诏。
十七日,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谭稹奏:「臣契勘虏人设官无度,补受泛溢,惟吝财物而不惜名器,虽有官之人类无请受,止是任职
者薄有俸给。臣谨参照立定比换补授格目,伏望更赐睿察施行。今定到归明人补授换格,下项:未抚定以前归朝人补换格,王师入燕后归朝人补换格。文资伪官:六尚书、尚书左右丞、侍郎、给事中、直学士、谏议大夫、少大监、大卿、少卿、殿少、将作少监、少府少监、左司郎中、郎中、员外郎、检校常侍、殿丞一等官、洗马一等官、司直、秘书郎试评事,校书郎试崇文馆校书郎。太子校书郎正字文学同。比换朝散大夫、朝奉大夫、朝请郎、朝散郎、朝奉郎、奉议郎、通直郎、宣教郎、承事郎、承奉郎、承务郎、修职郎、迪功郎、将仕郎、文学助教。武资伪官:金吾卫上将军、节度使大将军、节度使留后、观察使、观察留后、遥防、遥团、洺、□、商三州刺史原卷于「洺」下空格,当脱一字。、礼宾、洛苑、六宅使、奉宸、诸卫将军、小将军同。礼宾洛苑六宅副使、率府率、〔率〕府副率、左右翊卫校尉、东西头供奉官、左右承制、左右(直殿)[殿直]阁门祗候同。东西班小底、三六班奉职、在班祗候,比换武功大夫、遥刺武德大夫、遥刺武德郎、武显郎、武节郎、武略郎、武经郎、武义郎、武翼郎、敦武郎、从义郎、忠训郎、保义郎、承节郎、承信郎、进武校尉、进义校尉。」诏并依谭稹措置到事理施行。
十二月八日,中书省尚书省言:「勘会昨降指挥,归朝官添差在京及外路差遣,并许厘务。其请给,从依见任人条例施行。契勘内有不愿厘务及不识字之人。」诏:「不愿厘务(言)[者]听,内不识字人,更不厘务。请给人从等,并依已降指挥。」
十
八日,河间府奏;「勘会已降指挥,未抚定燕山府已前及抚定后投附百姓,今所在州县,依见行居养法给钱米,候满一年,具状申尚书省,情愿投充厢禁者听;其有功合推恩人,令所属疾速申尚书省。」诏:「内僧道,并仰所在州军,于有常住宫观寺院养赡,余依已降指挥。」
六年闰三月二十八日,工部状:「京东东路提刑司申;据登州申:归明官厘务,乞摽拨职田。」诏燕云路归朝官系正任窠阙有职田外,应添差厘务差遣,并不合给职田。
四月十五日,中书省尚书省言:「今拟修诸归朝僧道欲行游者,赍已换度牒或公据,赴州呈验给凭,指定所诣,即不得往川陕三路沿边。其自燕山府路诣河北接连新疆沿边及云中府路,诣河东接连新疆沿边者听。诸归朝僧道未经换给度牒或公据,欲行游而官司辄给凭者,杖一百。应曾立功归朝僧道及白身人并归朝官,不愿换官,愿补换僧道,已降指挥,听宣抚司参酌比类补授。」诏依。
三十日,延安府奏:「据兵马司申:契勘客僧智圆,系契丹上京路分庆州慧化寺,今来本人到府居止。缘智圆隶属别路,并无行游文凭,亦无于本府居止指挥。」诏发遣赴在京僧录司。今后新边僧不许判凭至川、陕西、河东沿边。
七月二日,诏:「应归朝官差随行扑使庄客之类,往诸处勾当,并令所在州县给公据前去,令所在官司及关津渡口验实放行,事毕缴纳。诸路依此。」
二十五日,〔诏〕:「归朝官散处诸路,以丁忧去职者,或至无归,可将宣和三年已后归朝官应合解官持服者,特给本官俸,仍令所居州县存恤。选人亦给。」
七年二月六日,诏:「燕云归朝官非素习法令,免厘务,丁忧人免解官持服,以称抚怀之意。」
四月十三日,诏:「昨降指挥,归明人初被官使,未(曾)[习]中朝法令,见授职任,权令不厘务。其或有明健通于吏治、具晓法令,可试以事之人,许逐路帅臣、监司保明申尚书省取旨,特听使任。」
十四日,诏:「自今应归明官陈乞换官,并须依式开具虏中元出身历任因依、脚色,及缴纳出身已来至见今职位(为)[伪]命付身,召非(总)[缌]麻以上亲并兼容隐人本色保官二人,委保正身,别无冒伪,经所在陈乞。如无元出身伪命文字,即不许换官。所有诈称亡失、转与他人、妄托姓名,及将付身增改,或诈承物故人伪命、敕告、宣札冒滥补换之人,许限一月经所在官司首纳。如违,许人告,赏钱一百贯,犯人徒二年,不以赦降原减。如未经补换,事发,徒一年,赏钱五十贯。」
二十五日,诏:「应归朝僧尼,只于见居寺院就便寄攒僧帐,所贵各得安存,免致失所。」
六月八日,诏:「访闻楚州全不存恤归朝官。如士曹椽刘方、兵曹椽王福,各累月不支供给酒并食钱,当直人亦不差破,显是并不遵禀已降优加存恤指挥。其当职官,可各降一官。所有未支钱酒,限一日支,仍遍行下诸路军州照
会,廉访所觉察以闻。」
九月十五日,诏:「应归朝道士、女冠,许于见居宫观就便寄攒道帐。」
七日,诏:「昨降指挥,归朝官免厘务,不任吏责,盖示特恩。访闻州县多不应副请给人从,供给酒醋,致或失所。可疾速行下逐路,州委通判、县委县丞,专一照管,依时应格,差破请给人从,并本州岛合破供给等,毋令稽优恤之意,仍许监司廉访使者所至点检具奏。」
十月八日,诏:「河北东路发运养济归朝人,往诸并在一州往诸:疑作「往往」。,有及千人者,深虑人数太多,钱粮阙少,养济不足,可令逐路安抚钤辖司、转运司官见养济人,从长措置量度州军大小丰熟去处,可以存泊照管人数,分(璧)[擘]往逐处安泊,务要养济足备,即不得并在一州,亦不得令远去。仍分明说谕,不管张皇生事。遣行日,差有心力使臣兵级先后伴送,不得别致 虞。仍具分定人数闻奏。」
钦宗靖康元年十月十四日,赦:「归朝官久在郡县,访闻官吏过有猜疑,非理拘囚,或擅行杀戮,兴言嗟痛。应天下自燕山或山西归朝官归朝人、义军,并令所属照管存恤,优给盘缠,差人访护,发遣至河北新边州军交割。」
五月二十日,归朝人朝奉郎、直秘阁、通判湖州赵民彦乞诣政事堂献破虏机画。诏令赴阙。
光尧皇帝建炎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诏:「昨降指挥,罢添差官。访闻诸路却将宗室及归明官一例罢去,可令逐路将州县已罢添差宗室及归明官各还
旧任。」
二年六月一日,诏:「诸军有归明官并羁管部落子,发赴行在,委知、通看验。如有老弱残疾之人,依旧存留养济,不得一例发遣。」
十一月十五日,枢密院言:「刘光世申:近被旨,应诸州军归明官并编羁管部落子,今差使臣军兵管押赴行在。其部落子系熙河路吐蕃称呼,所有其余陕西、鄜延等路逐州,并无吐蕃,止有夏归顺蕃官,因罪犯断遣赴诸州军羁管编管。今来逐州军为见朝廷所降指挥内不曾该载,未肯发遣。」诏:「诸州军见管夏国归顺编管、羁管蕃官蕃部,并发遣赴刘光世下,余并依发遣部落子已得指挥施行。内元编羁管情重不可发赴行在,仍具因依申枢密院。」
四年七月一日,知扬州张缜言:「捕盗官马佺等巡绰到蕃人千人长李委波,百人长张马佐。千人长手下军李永寿、高菩萨、李得寿、张波乃、田兴儿投顺,差使臣管押前去,所有乘骑到鞍马六疋及随身弓箭等,送扬州甲仗库寄纳。」诏:「投降蕃人李委波等,元乘骑鞍马及弓箭等,取押赴行在。李委波等补修武郎,张马佐补承信郎,李永寿、高菩萨、李得寿、张波乃,并补进义校尉,田兴儿补下班祗应,并神武中军收管使换。」
同日,诏特差归明官朝奉大夫赵四臣充合州通判,不厘务,依旧权主管赤心军马。
九月二十日,神武右军统领、淮南招谕军民杨忠悯奏:「招到汉儿签军共一百六十五人。内汉儿归明人共
三人,佥军一百六十二人。」诏并送辛企宗,选堪出战人收管外,余拨与浙东都总管司收管。
同日,诏:「归朝、归明白身 用无差使人,并归朝、归明官 用等身故之家,老小(人)无倚人,仰寄居州军计口数,大人每口月支钱八伯文省、米八。内十三岁已下,各减半,仍每家不得过五口,并依时支给,无致失所。」
二十六日,臣寮奏:「前日刘光世等处解到降羌,有旨分隶五军,出入自如,更无疑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望与执(臣)[政]大臣熟议,别有以处之。」诏令诸军常切觉察。
十一月十六日,刘光世奏:「招到女真、契丹、渤海汉儿一十八人。女真撒哥主系千人长,契丹屈烈系官,渤海高质系百人长;汉儿千人长于坤,官刘公亮,百人长吕祥,队首张宽、李用,队下郑进、卢顺、于安仁、张彦、杨盖、寇春儿、宋彦、崔兴、李寔,乞补授官资,却发付光世使唤。」诏女真撒哥主与补秉义郎,契丹屈烈补承信郎,渤海高质补进武校尉,汉儿于坤补承信郎,刘公亮、吕祥补进武校尉,张宽、李用并补进义校尉,郑进、卢顺、于安和、张彦、杨盖、寇春儿、宋彦、崔兴、李寔,并补下班祗应,佥军张青、元通并补进义校尉。并送刘光世收管使唤。内女真撒哥主、契丹屈烈,仍赐姓赵,并先解到招降女真三宝、胡都、胡束、永寿四人,已赐姓李,并改赐姓赵。
绍兴元年正月二十一日,刘光世言:「招降到女真等。自去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至
今年正月三日,又节次招收到六百六十六人,内签军头首申解前去,乞验实,依例补授名目,优赐犒设及支赐盘缠月粮。乞付光世使唤。」诏女真等补官,自中训郎至下班祗应,有差签军官,并补 用甲头,内无姓人赐姓赵,仍并送光世收管,军前使唤。
六月二十四日,刘光世言:「据知(连)[涟]水军吴诚申:节次招谕到女真、契丹、汉儿签军共一百六十七人,已得指挥,更不申解。今子细辨验,开具姓名,保明申枢密院。乞依例犒设,补授官资。」诏从之。
七月十三日,诏刘(世光)[光世]兼镇海泗州宣抚使,所有海、泗州归明官吏,令光世一面便宜与官资差遣,申尚书省。
九月一日,刘光世言:「今年六月十六日以后节次,据知楚州祝友并光世遣人过淮探事,因便招收到女真、渤海、契丹、汉儿签军等共一百九十四人,乞依例推恩。」诏(待)[特]补官资有差。
腊名怀节,月一名怀德。 二十八日,枢密院言:翟兴解到归顺契丹归奴等,已等第补官赐姓外,诏归奴赐名怀顺,毒名怀义,揲里八名怀忠,烈名怀明,涩腊名怀信,
二年闰四月十六日,枢密院言:「勘会刘光世节次招纳到蕃军、汉儿及淮北州军人民不少。今又据叶得申,差官招诱到宿州解首领陆清等,将带老小,前来归本朝,事体非便。」诏今后不许招纳,令逐路帅臣常切遵守,各具知禀以闻。
二十四日,刘光世奏:「臣闻顺蕃之地,日思王化。臣自
前岁密遣人结约到五十余寨,已尝彩画图本进呈,续又招到二十四寨,其余屯聚寨栅,尚有未尽从顺者,欲乞降诏书真本一道付臣,遇有合用去处,许臣用黄纸誊录前去。」诏:「光世所奏,备见忠力。可且依今月十六日已降指挥施行。」
二十五日,光世又言:「今月十六日指挥,臣已遵依外,如后来有虏中走出前来投拜蕃人、汉儿签军及顺蕃人民等,复归本朝,臣未审合与不合令把隘官司收接,(唯)[为]复却令约回。」诏如有自从虏中走出前来投拜蕃人、汉儿顺蕃人民,许令收接。余依已降指挥施行。
九月二十六日,枢密院言:「已降指挥,蕃军汉儿今后更不许招纳,令逐路帅司遵守。如有自虏中走来投拜蕃人汉儿,许令收接。今刘光世接纳到人数不少,深(虏)[虑]钱粮阙乏,有失抚存之意。」诏刘光世遵依已降指挥,今后有自虏中前来投附之人,仰审验来历,申解赴枢密院取旨收管。
二十三日,添差通判建康府史愿言:「伏缘本朝与辽国修好之日,辽国进士及第,至宣和四年纳土归明后,蒙朝廷注授中山府司录、衢州通判及今任。自出身以来,并无赃罪,乞依出身人带左字。」从之。
三年三月六日,枢密院言:「杨忠悯系未收复燕山府已前归明补官,累经随军使唤,忠义可嘉,干办职事,备见宣力。」诏特与落「归朝」字。
六月二十九日,右宣义郎董泽状:「元系归明人,累立战功,家贫累重,乞陶铸添
差差遣。」诏添差温州军事判官,不厘务,任满更不差人。
十二月八日,知潭州折彦质言:「右承议郎周襟系归明朝官,昨充武安军签判,系添差不厘务,即不差替人,三年为任。今已罢任,别无所归。乞本路州军一添差(差)遣。吏部检准元丰令,诸归明及蛮傜人应就注而无阙〔差〕,愿再任者听。诏周襟令再任。
十日,右朝奉大夫、镇江府建康府淮南东路宣抚使司中军第一将准备差使郦元吉状:「自归明从军,累立战功,乞添差不厘务差遣一次。」诏郦元吉添差处州佥判,不厘务,依旧从军,余依枢密院札子已降宣命特差。
四年三月二十一日,神武右军都统制张俊言:张枢密带到归明女真万户孛堇羊哥等一十八人。诏万户羊哥依衙官七人例,千户傅怀等依衙官五人例,五百户郭枝等依衙官三人例支破券钱,并送神武右军收管。
十二月七日,陇右郡王赵怀恩言:「自亲兄陇拶纳土归朝,蒙赐姓赵,封安化郡王、雄武军节度使、河南蕃兵都总管,于熙州安泊,支破请受。兄没后,臣蒙朝廷授武功大夫,因功转封陇右郡王。昨来金贼侵犯熙河,蕃汉官尽降,臣弃离部族田宅,驱携老小前来川中,蒙宣抚司将臣请受尽行(细)[纽]折川钱。念臣纳土归朝,全家失所,乞将臣请受依故兄例送下宣抚司放行。」诏令宣抚司依条勘给,不得纽折,务要优恤,无令失所。
五年正月十二日,知枢密院事张俊
言:「汉儿千户赵期等率众归(赵)[朝],显属忠义。兼数内投拜人李明累差硬探事,皆信实,委有劳 。乞千户赵期、李明各补承信郎,百人长陈景、禹之佑各补下班祗应。」从之。
十五日,内降淮南路德音:「应投降女真、汉儿、渤海、奚家头领甲军,除已等第补转官资外,其生擒万户长以下,已行宽贷,亦与支破请给。仰诸军并加存恤存恤:原作「生恤」,据《建炎要录》卷八四改。,以称朝廷爱惜南北生灵之意。」
二十三日,张浚奏:「解到投降汉儿头首万户程师回元系安州团练使、知辽州,管押山西路汉军都统万户张建寿元系银青荣禄大夫、兼监察御史,武骑尉、溟州刺史、知解州张(议)[仪]元系银青荣禄大夫、兼监察御史,洛苑使张忠茶元系银青荣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礼宾使王从元系银青荣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率副。」诏程师回补武功大夫、忠州团练使,张建寿补武翼大夫、贵州刺史,张仪补武功郎、兼合门宣赞舍人,张忠茶补武德郎,王从补武显郎,并令所属日下给降告命,并料钱文历。
五月六日,陇右郡王赵怀恩奏:「乞依兄安化郡王赵怀德例,别带一职,或乞依前带旧官恩州观察使。」诏怀德可特除正任观察使,余依旧。
七月四日,诏诸州并诸军将:「应归朝、归明官,依时支破请给,无致失所。或有诸州得替流寓无差遣之人,仰守臣相度,先次权与合入差遣。抄录出身以来付身,具职名申枢密院差注。如有能通兵机及武艺出
众之人,具名闻奏。其见在诸军并今后遇到军及三年无过犯未有差遣人,亦仰具(申名)[名申]枢密院,余依绍兴四年六月已降指挥。又寄居归明、归朝养济人,依时支给合破钱米,无令失所。内再娶妻口之人,亦仰支破钱来,即不得过元计口数。」
六年三月二十六日,成都府路制置司乞收管赵怀恩事。已见蕃(西)[夷]下。
五月十三日,户部侍郎王俣言:「归朝、归明白身 用无差使并身故之家,老小无依倚人,依节次指挥,每家不得过五口,每州不得过十户。大人每月支钱八伯文、米八,十三岁已下减半。近承枢密院札子,故广南西路归明人蒙世两男文仲,乞改拨广德军或湖州养济。其元降指挥止为养济北界归明、归朝之家,申明行下。切缘未降指挥,已前不曾分别北界,并广南、荆湖南北等处归朝、归明身故之家老小,并依(乞)[已]降节次指挥,一 支给钱米了当。续降止合养济北界归朝、归明之家指挥,遵守施行外,深虑其余远来归朝、归明,别无支破钱米之家,无以为生,未应朝廷存养之意,乞依节次已降指挥施行。」从之。
二十八日,枢密院言:「北界归朝、归明官添差差遣,已降指挥,每州不得过六员。今来诸官司往往却将西界及蛮傜人通行差注,委是阙少。」诏北界归朝、归明每州不得过六员,余依已降指挥。其西界并蛮傜人,每州不得过二员。
十一月二十一日,枢密院言:「陇右郡王赵怀恩已
降指挥,都总领河南诸兵。缘前件差遣之任,未得其将带老幼,见在成都府居住,理宜存恤。」诏令四川安抚制置使司每月支供给钱一百贯。
七年正月二十四日,川陕宣抚使言:「吴璘申:旧来所管西蕃部族不少,后各逃避山谷,及有迫胁从伪之人。今说谕招诱到二十八族近上首领赵继忠等,蒙前陕州宣抚司恭依便宜,补授官资,并未曾承受朝廷告命。」诏蕃官修武郎赵继忠可特授武翼郎、兼合门宣赞舍人,其余特与补授官资各有差。
八年二月九日,吏部言:「武翼郎李彦隆系归明人,节次立功显著,乞换给付身。」诏依已行事理,与转三官,特授抚德郎。
三月十六日,兵部言:「吴玠申:武经郎屈立讹元系蕃弓箭手,因功补授前件名目,乞改作汉官王超姓名,出给付身。本部即无似此条法。」诏特依。
四月二十日,枢密院言:「检会绍兴五年七月内指挥,应北界归朝、归明官见任诸军并今后遇到军及三年无过犯未有差遣人,具名申枢密院,余依绍兴四年六月已降指挥。」若有过犯,终身不许添差差遣。缘其间已有经甄(钗)[叙]及累该恩赦见在军出战之人,若不别行措置,无(人)[以]优恤远人。乞除犯赃罪徒以上人外,如曾犯赃罪杖以下、私罪流以上,在军更展五年;曾(法)[犯]私罪杖、公罪徒以下,更展四年;曾犯私罪笞、公罪杖以下,展三年。内曾经战功转官,每一官理当一年。如曾降官,并须依
旧复元官了,具名申枢密院。」从之。
九年九月五日,刘光世越典起复按此文有脱误。《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三绍兴九年九月戊寅条言,李世辅乞待罪,「后四月,引对便殿,上谕曰:卿忠义归朝,立功显著。」乃起复改官,赐名忠辅,除枢密都统制。是此条乃李世辅事,与刘光世无关。盖「刘光世」下有脱文。,赐名忠辅,差充枢密院都统制,带到一行官兵各与转归正一官资。内鄜延立功人,令忠辅(等)等保明闻奏。
二十二日,明堂大礼赦:「应北界归明、归朝人见在诸州军养济者,仰所在州军应时支给钱米,多方存恤,无致失所。」
十年六月十八日,诏李显忠下将官崔 、崔赞、拓拔忠、王全、武世雄等,昨立功还朝,可特赐金带。
七月二十五日,诏淮南宣抚司降到契丹千户耶律温,特赐姓赵,补武翼大夫,除遥郡刺史,充殿前司将官,仍赐袍笏、金带。
十一年三月七日,内降德音:「寿春府庐、濠、滁、和、舒州、无为军应投降女真、契丹、渤海奚家、汉儿家头领甲军,除已等第补转官资外,其生擒不杀见在军下者,亦与支破请给,并加存恤,以称朝廷兼爱南北生灵之意。」
七月二十二日,枢密院言:「归朝并校副尉下班祗应等,陈乞添差再任,或就移差遣,并经所属取索出身以来付身、家状、脚色,保明供申。其间有初补付身内无归朝来历、因依,归朝十资格法转授所属执据。近降指挥,并未放行差遣。又缘有自归朝后来以经注授差遣三两任,及家状供称本贯北界人事,兼节次补授转官,并在近降指挥已前改转之人,理宜重别参酌。」诏将上件曾经任归朝、归明官,初补付身内无归朝因依,不依十资格法改转之人,今(召)[照]一般归朝
官初补付身内有归朝因依,保官二员,结除名编置罪状,批书印纸,委保归朝来历因依,勘会诣实,令所属给据,依条铨注。内不依(十依)十资格法之人,仍候递减月日及具初补付身内有归朝因依,止是依(八)[十]资格法改转之人,先次递减讫,放行差遣。
九月十八日,吏部侍郎魏良臣言:「勘会选人磨勘改官,在法承直郎至修职郎六考,迪功郎七考,有改官举主五员,内职司一员,方为应格。若历任虽多,举主未足,或无举〔主〕,终无改官之望。本部契勘:昨承绍兴五年十一月四日敕,归明、归朝官选人无公私过犯,自降指挥日为始,三考循一资,至承直郎,更五考便改宣教郎,系为归明、归朝官选人,监司郡守荐举不及,无缘改官,故以三考无过犯循一资。谓如元得将仕郎,历一任三考,与循一资理算,至承直郎,前后历六任一十八考,更满五考,便改宣教郎。即系自降指挥之后,历任二十三年,不用举主,得改宣教郎,不为(幸)[侥]幸。今据归朝官右承直郎马中吉乞用五考改官。契勘本官自归朝之后,并缘尝循至承直郎,即不系用考循资至承直(乡)[郎]人,虽自降指挥后来,任承直郎已及考,通历任才方一十一年,未应元降指挥,兼比常法用考第举主改官人事体大优。今欲将归明、归朝官选人历任无赏,用考循至承直郎,仍依元降指挥改官外,其余有赏之人,自降前项指挥之后及十考,通历任十五考,与改宣教郎,庶免(幸)[侥]幸之弊。」从之。
十三年十一月八日,南郊赦:「诸军发遣拣罢使臣及归朝、归明官添差诸州不厘务差(还)[遣],节次约束逐州军按月支行请给。尚恐州军财赋不足,又令取拨经总制钱及将合破供约别作一项措置,应副给散。前后戒饬,非不丁宁,可令诸路监司常切约束,务欲按月放行。如违,按劾以闻。」
二十年六月十三日,枢密院言:「武德大夫、忠州刺史、添差浙东安抚司准备将领黄仕成,昨随李显忠自西夏擒王枢,万里远来归朝。今来添差将欲任满,乞依例再任一次。」从之。
二十三年七月七日,诏熙州观察使、特差充都总领河南蕃兵将、陇右郡王赵怀恩,可改授鼎州观察使,添差成都府兵马铃辖,不厘务,成都府驻札。
二十六年五月八日,诏:「李显忠昨缘归朝,全家被害,理宜优恤。已除恩泽外,(五)特与五资。」
三十年正月二十四日,田师中奏:「鼎州观察使、添差成都府兵马钤辖、陇右郡王赵怀恩,系纳土归明忠义之人,蒙添差前件差遣,不厘务,已及一年,乞令再任。」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