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1108 页/共 1125 页
二十一日,知重庆府项安世放罢安世:原倒,据《宋史》卷三九七《项安世传》乙。,秘书省正字刘孟容与添差差遣。以臣僚言:「安世专事唇吻,一意阿附;孟容以尝游故相之门,径自冗散而除正字。」
三年六月二十三日,朝请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郑湜罢祠;从义郎、(盐)[监]骐骥
院张熙特追两官,送辰州居住。以臣僚言:「湜昨来条奏三札,力诋太上,传写夸示;熙以《上皇帝书》录成副本,遍谒从官,自夸敢言。」
五年八月七日,工部尚书兼给事中谢源明放罢,新湖北提举吕行己罢新命,太学正陈晦放罢,与合入差遣。以臣僚言:「源明居八位之崇,妄求序迁,倾险暴戾,学问空疏;晦回邪颇僻,凡源明之不靖,晦实纵臾之;行己之奸贪,载在白简,与源明为姻家,一力推挽,任私意以紊朝纲,莫此为甚。」
六年四月九日,朝请大夫、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刘坦之,朝散大夫、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赵彦卫并放罢。以监察御史林采言:「昔台州之民,洪水蹂践,死于非命,坦之为守,彦卫为倅,坐视不恤。今或祠禄,或六院,公论未当。」
嘉泰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尚书刑部员外郎奚士逊、知邵武军黄立言各降一官。以士逊前知温州,不按治知平阳县祝钥,立言不按治知邵武县朱元龟,各为狱事故也。
十一月二十八日,新知信州高似孙与祠禄,新差监都进奏院陈宋兴与在部合入差遣。以臣僚言:「似孙倅徽陵轹,守丧寓居,干挠郡政;宗兴凭借声援,肆行贪黩。」
四年十一月十三日,军器监丞程准与祠禄,知澧州游少游放罢。以臣僚言准天资狂易,少游行素狂怪。
开禧元年七月二日,新知隆兴府辛弃疾,太府卿、兼权兵部侍郎、兼国用司参议官陈景思,并与宫观,理作自
陈。以臣僚言:「弃疾好色贪财,淫刑聚(剑)[敛];景思荐进驵吏,鍜炼平民。」
三年十二月八日,直秘阁、知镇江府钱廷玉降两官镇:原作「钱」,据后条所述改。,新知赣州黄瀚降一官,并放罢;监都进奏院黄棨放罢。以监察御史章燮言:「廷玉初以用兵之议纵臾侂胄,瀚密与田澹结为死党,朝趋侂胄之室,暮造自强之门,棨乃瀚之子。」故有是命。
嘉定元年正月九日,大理卿奚士逊降两官;江西运副陈景思、福建提刑张嗣古并放罢;新福建提刑曾臬罢新任;直秘阁、知镇江府钱廷玉落职,更追三官,勒停,送宜州羁管。以右谏议大夫叶时言:「士逊洊更麾节,俱无廉称;景思、嗣古本无才望,超迁骤进;臬凶暴贪残,赃污着闻;廷玉迎合侂胄,纵臾兵事。」
二年正月十八日,殿前司游奕军统制延通、镇江游奕统制郭超、沿海水军统制王益、殿前司右军统领刘珣各追三官,勒停,通南安军、超潭州、益漳州、珣兴化军,并安置。以臣僚言其败兵之由,皆超等所致故也。
闰四月二十一日,司农少卿赵不 兔、前知广州陈朴并放罢。以臣僚言:「不 兔交结周筠,纳货贪相;朴民事不理,枉无所愬。」
十二月二十六日,大理寺丞林合、将作监丞赵彦倓、知温州吕友直并放罢。以臣僚言合敢为倨傲,彦倓簠簋不饰,友直纵容伪会故也。既而友直追三官。
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国子监丞陈璧、阁门看班祗候朱扬祖、知石泉(阳)[县]李鐊各降一官。以臣僚言
璧诞谩,扬祖心术憸邪,鐊素无操检。
六月一日,新知金州陈焕、合门看班祗候蔡仪并放罢。以臣僚言:「焕得郡安丰,剥刻百姓,权臣弄兵,妄陈利便;仪寅缘合职,干扰朝路。」
九月二十五日殿前司神勇军统制郭仲、澉浦水军统制范希周并放罢,永不与军中差遣。以臣僚言:「仲军兵作闹,不能弹压;希周将校受财,容情隐庇。」
五年三月十八日,新除太常寺主簿汪必进与在外差遣。以中书舍人范之柔言不宜寘清选,缴还词头故也。
八月九日,镇江副都统制卢彦降两官,殿前司前军统制赵贤道降一官,放罢。以监察御史金式言:「彦山阳临敌,身实遁藏;贤道前为游奕统制,侵用寄桩等库钱。」
六年闰九月一日,提辖杂买务杂卖场朱拱臣、前知(彬)[郴]州钱衢并放罢,监尚书六部门刘褒、知万州王百揆并与祠禄。以右正言应武言:「拱臣假手场屋,窃取科第;衢遇事乖张,恣意妄为;褒居乡无月评,居官无政绩;百揆天资庸谬,世事阔疏。」
七年十月一日,秘书丞林梦英、镇江都统制刘元鼎并与宫观,理作自陈。以臣僚言:「梦英凡所居职,略无可(犯)[纪];元鼎溺于酒色,军政漫不加省。」
十二年四月十三日,知黄州赵伯搏、通判楚州陈畴、新除大理寺丞梁丙并放罢,梁丙特降两官。以臣僚言:「伯搏以疾为诿,郡政不修;山阳列戍委之监州,参赞乖谬,重劳顾忧;丙守山阳,贻祸边甿,重伤国体。」
十三年
十二月三日,房州通判陈宋烈、雷州通判方世京并罢黜,新临安府通判崔端学罢新任。以监察御史方猷论:「宋烈贪声日至,无补于郡;世京昨宰玉山,贿政滋彰;端学分倅婺女, 政尤多。」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七五 黜降\qd实\Qd\qa官\Qa杂录
黜降(实)[官]杂录
庆元二年三月二十六日,臣僚言:「国家赃吏之罚,固亦不轻,责罚未几,遇赦复叙,故态复作,民罹其害。朝廷若不忍终弃,乞专降指挥下省部,将曾犯赃罪被劾降官罢任之人,只许奉祠。如监司、州郡私意按劾,送有司根勘,委无实迹者不在此数。其有巧图干堂者,必下吏部取索脚色。部吏或敢隐匿所犯,则坐以故出入罪,许人紏告。赃吏奉祠,约其中制,以六年为阙,京官二年、选人三年为任,任满注授,又复如初,着为定令。庶几贪污者知所警惧而不敢自肆。」从之。
嘉泰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南郊赦文:「官员犯罪,先次放罢,后来结断,止是杖笞公罪,为有再得指挥,仍旧放罢。吏部见理后来年月、降罚名次,可特与理先降指挥年月施行。」开禧二年、嘉定二年明堂赦并同。
四年正月二十九日,臣僚言:「乞诏二三大臣,凡赃吏罪状显然,虽圣恩宽大,未欲尽加之以法。官无崇庳之间,惟得罪于民者,永不得与亲民差遣;得罪于士卒者,永不得与管军差遣;已降官勒停者,不得援例收叙。其或幸求冒进,则台谏、给舍当任其责。」从之。
八月二十八日,臣僚言:「监司、郡守,例有都下百司人为之承受。遇有章疏、罢黜之命,则稽留省札,亟遣一
介星驰以报。洎罢命之至,则已席卷库藏,窜易簿书,雍容而去耳。将以惩奸,适以助奸。自今以始,应臣僚论按监司、郡守,得旨放罢,其省札乞于尚书省开拆房当时发黑牌急递前去,罢监司则以付置司之州,罢守臣则以付州之倅。仍命本处即于内引明具承受日时,批回本省,置籍稽考。」从之。
嘉定四年五月二十四日,臣僚言:「祖宗以来,委任台谏,凡所抨弹,率蒙俞允,非徒以重台谏,乃所以尊朝廷也。今部法乃有应被论罢、不经取勘者,半年以后即许参部,授小远一般差遣。台谏论列未数月,而到部例当台参,即与之分庭讲礼,此何异猫鼠之同穴也!凡弹劾放罢之人,率以二年为限,方许授祠禄。既满,然后取旨除授。今乞行下吏部,照累降指挥,务在遵守。庙堂进拟宫观及差遣等人,间有曾经台论列,今后亦乞考究所论月日施行。」从之。
七月二十六日,臣僚言:「乞明诏大臣,继今台谏弹劾及监司、守臣按劾官吏,如有贪污实迹、取受钱数,乞行追勘(佑)[估]籍。其或州县之吏,致烦台评,监司、守臣失觉察之罚,务在必行,勿为具文。庶几大小之臣知所畏惧,贪墨之风稍息矣。」从之。
十一年八月二日,臣僚言:「尝阅近日弹劾之疏,其间巧于诛求,情状百出,不复缕数。且绳贪之禁,昭如日星,而盗臣弗戢,无他,丽于罪罟者仅一二,而网漏吞舟者皆是也。臣观年来赃吏之罚,小则不过罢黜,甚则
只从镌降,未几受引赦原,率复如故。欲乞申严国宪,继自今始,其有已从罢免者不必姑畀祠廪,既从镌褫者不必例与叙复,见行窜斥者不必遽令近徙,永不许与亲民者不必与之改正,已甚则施杖配之严刑、估籍之法。至于所该保任恩命,并与寝阁,断在必行,不以赦免。自今赃污狼籍之人,监司、郡守不察,致为台谏论列,并坐其失职之罪。庶使中外相维,纪纲振举,大小之吏咸知所儆。」从之。
十五年八月五日,臣僚言:「今天下之长吏,上而为监司,次而为守、倅、县令,皆民命之所寄,财计之所系也。幸而得贤,信之任之可也;不幸而不贤,毒民已甚,去之惟恐不早,法令之行又胡可缓乎!今乃有罢命已闻而省札踰月不下者焉,有报罢已发而复令候替起离者焉,有已得祠禄而仍使时暂权摄者焉。知其去而未即去,则背公营私之意将益自放而无顾藉矣。乞明考吏之法,严传命之期,凡郡县官吏以罪罢者及已得祠者,并令交割与以次官,即日离任。如此,则余毒无得以复肆,而郡县根本庶可以复固。」从之。
十七年正月五日,臣僚言:「乞行下诸路帅臣、监司,应今后干官有阙,许令选辟或申奏差注,并不得以见任知县、县令兼充,其见兼职官(今)[令]日下解罢。如有违戾,其历过作县月日并不理为考任。」从之。臣僚言:「县令抚字宅生,受察于人,尚知谨畏。苟使之入幕,则凭恃声势,妄作威福,悖理伤道,靡所不为,是纵虎兕而出柙也。」
职官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七六 收叙放逐官一
宋会要辑稿 职官七六
收叙放逐官一
【宋会要】
太祖建隆元年正月五日,太祖即位赦书:「应贬降、责授及勒停官,并与恩泽。」
干德元年十一月十六日南郊赦书:「诸贬降官吏未量移者与量移,已量移者与复资,已复资者与叙用,余者委刑部分析贬降缘由闻奏听旨。除名合叙理者,于南曹投状,准格处分;勒停官各与降资叙用。」开宝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九年四月四日南郊赦,并同此制。
二年二月七日,尚书刑部言:「准旧《刑统》,晋天福六年 :『准《长定格》,特 停任及削官人,及曾经徒流、不以官当者,经恩后本官选数赴集。』况除名罪重于停任及不以官当者,自今望准《长定格》,(长定格)经恩后并年限满,依所降资品理选数,候合格日赴集。又准干德元年赦书,诸除名人合叙理准格 处分者,当部自前出给雪牒,皆坐前 。昨据大理寺送到新《刑统》、《编 》,并无上件 文。本寺言,详定之时,检详上件 文引《长定格》该系铨选公事,又别无刑名,不在编集之数。伏缘当司元 先经兵火散失,旧《刑统》又废不行,赦书又云准格 处分,欲望许于旧《刑统》内写录 格施行。」从之。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即位赦书:「诸贬降、责授官量与升陟,在外未量移者与量移,已量移者与复资,已复资者与
叙用。先是不赴西川、岭南诸处州县官等并与叙用,诸司勒停罢职掌府史并与收叙,配流人内有曾任职官者量与叙用,除籍为民终身不齿、诖误连累削任免所居(宫)[官]者并与叙用。」
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南郊赦书:「诸除名贬降人等,委刑部分析缘由闻奏,别听 裁;追任并勒停官未经洗雪,令刑部投状引见。」
六年十一月十七日南郊赦书:「诸贬降官未量移者与量移,己量移者与复资,已复资者与叙用,配流人内有曾任职官已经恩赦放还者,委所司具元犯以闻。」雍熙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南郊赦书同此制。
雍熙二年四月八日,中门下言:「有尝任职官谴谪在外者,昨经赦宥,望令归阙,责其后效。」帝不许,谓宰相曰:「朝廷致理,当任贤良,君子小人,宜在明辨。大抵人君宜先自正其身,亦如治家,长不正家亦乱矣长:《长编》卷二六作「身」。。故听邪言则骨肉至亲坐成离间,岂能致肥家睦族之道欤 大小虽殊,其致一也。今海岛琼、崖逐处,甚有窜谪之人,郊禋以来,岂不在念 盖此等为行巇崄,若小得志,即结朋党,恣其毁誉,如害群之马群:原作「郡」,据《长编》卷二六改。,岂宜轻议哉!」
三年十月一日,有司言:「追官削籍人经赦宥复叙用,或未踰岁月,复有罪犯,盖长恶不悛,宜在刑故无小。今后凡有此等,乞具前后所犯罪由,奏取进止,庶申惩诫,以警无良。」从之。
端拱元年正月十七日,籍田赦书:「应诸贬降官未量移者与量移,已量移者与复
资,已复资者与叙用。除名免官、免所居官及停见任、永不与官人,并于刑部投状,具元犯取旨。」二年八月八日星变御楼赦、淳化四年正月二日南郊赦,又令使臣于三班、差遣院投状,具事由磨勘引见,至道三年正月十日南郊赦,并同此制。
三月二十九日,少府监言:「本监配役人、前太常丞郭冕等九人以会赦上请。」特诏免其居作而终身不齿,以冕等皆赃吏也。
淳化元年四月二十日,有司言:「旧制,除名人再经叙用者,簿尉判司满四任十考无殿犯,即拟令录。若犯赃追削不至除名者,会赦即以常选论,贪污之人得以侥幸。请自今应曾犯赃削任停免人,并同除名例注拟。」从之。
十一月十七日,诏:「两京及诸道州府胥徒、府史等,或受赇亡命会赦免罪者,所在不得收叙,违者重致其罚。」
二年六月二十二日,诏:「京朝官犯赃至死,会赦再叙用者,不得更任京朝官;犯赃不至死者,别听进止。」
四年九月五日,诏:「诸道州府新除行军防团副使、上佐、文学、参军及禁锢人等,令转运使自今本州岛阙官,次补承乏,以责其效,俾之自新。或勤干有闻,当再与叙用。其行军副使并先奏听旨。」
至道三年四月一日,真宗即位赦书:「诸贬降、责(受)[授]官量与升陟,在外未量移者与量移,已量移者与复资,已复资者量与叙用。应不赴西川、广南州县官所起遣不赴京者,并与叙用;配流人内有曾任职官、已经赦恩
放还者,量与叙用;除名、追官、停任人,并终身不齿及因诖误连累、自来未敢求任人,并于刑部投状。行军司马、防团副使、上佐官、司士参军、衙前编管人等,并仰发遣赴京,于逐处投状,降资叙用;除名、追官、停任、衙前编管人,并仰依格 施行。内有年老疾患、不堪任使者,并仰引见取旨。经恩已放令逐便者,并许于刑部投状,量与叙用。停职诸色人等未曾叙用者,仰于刑部投状,引见取旨。」咸平二年十一月七日、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南郊赦,并同此制。
六月五日,诏:「经赦叙用京朝官,如岁满举职,当行优奖;苟弛慢踰矩,无所悛改,则永弃之不齿。」
真宗咸平三年二月,诏刑部:「自今京朝官犯除名人,依律令施行。其余应犯免官免所居官,及官当并本犯至免官特除名,不至免所居官特免官,及以官当徒用官不尽,及用官尽合降等叙用者,即并依见今入官资叙,于犯罪时本官上准律又降一等、二等叙。若本犯不至追官而特追官,及不至勒停而特勒停,告身见在者,更不降等,只依本官上叙。所有自京朝官为行军司马、副使、上佐及县令、簿尉者,或是犯罪后因叙理除授,或是直责降而未经叙用者,缘律令别无条例,临时奏取 裁。内有赃罪及情理重者,旋取进止。」
五年十一月十一日,诏:「应曾任京朝官,因负犯降黜,见在幕职州县官,及使臣降充三司大将、军将者,如后来任用别无赃
罪,候到阙,委逐处投状,磨勘引见,别取进止。应充替及未得与官诸色违碍选人,并仰于南曹投状,依例施行。」景德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南郊、大中祥符元年十月二十六日东封、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圣祖降、七年二月十六日恭谢赦,并同此制。
景德元年正月一日改元赦书:「应贬降官未量移者与量移,已量移者与叙用。未复旧资、经咸平赦未得恩泽者,除犯赃外,仰逐处勘会闻奏,当议叙迁。除名、追官、停职任者,并令刑部投状,分析事由,磨勘引见。因公事(受)[授]行军司马、副使、上佐、司士、文学参军,配在衙前编管人,逐处分析闻奏。追官、停任元无赃者,该咸平二年赦叙理。降却见存官者,仰逐处勘会闻奏。文武官历任已来曾犯私罪,内有情理轻者,每经磨勘,常负罪名,终身为玷,深可怜悯,特议辨明。宜令审刑院、刑部、大理寺,同将私罪分轻重条件闻奏,当议并与洗涤。先因负犯叙理及因奏不理与监当者,如后来能守廉勤,稍有劳绩,当议却与亲民。如自前不因过犯见监临者,候得替如无遣阙,优与亲民任使。」大中祥符元年十月二十六日东封、七年二月十六日恭谢、八年正月一日告上圣祖号赦,叙复监当同此制。
七月,诏刑部:「自今应有诸军官员叙理,如内有已及旧职名,即比元初军分较近下者,申枢密院取指挥。」
二年正月一日赦书:「应贬降及负犯官,未量移者与量移,已量
移者与叙用。除名、追官、停职任及放逐便人,并令于刑部投状,具元犯磨勘引见。因负犯(受)[授]行军司马、副使、上佐官、司士、文学参军,逐处具元犯及逐人(卿)[乡]贯闻奏,委中书门下量所犯轻重取旨。命官、使臣配在衙前编管者,并发遣赴阙,于刑部投状磨勘,具元犯引见。」十一月十三日南郊、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六日天书降、十月二十六日东封、四年二月二十八日汾阴、七年二月(六日天书降、十月二十六日东封、四年二月二十八日二月)十六日恭谢、八年正月一日告上圣祖号、天禧二年八月十五日册太子「天禧」及「八月」,原无,据《长编》卷九二所记,真宗立太子、大赦天下事,在天禧二年八月甲辰,是月庚寅朔,甲辰为十五日,与此处合,据补。、三年八月三日天书降、十一月十九日南郊、干兴元年二月一日御楼赦,并同此制。
六月,诏:「刑部引叙理人,自今仰将进读过札子送中书、枢密院、流内铨,仍别誊本充底。所有进入内奉御批札子,即依旧例施行。」
十一月十三日,诏:「应京朝官使臣有申奏,经勘断并访闻多酒慢公,不和不公,不经勘断,非次冲替,未得磨勘差遣者,内监当候一任满,别无私罪,得替到阙,年限合该磨勘者,并与依例引见;短使差遣者,并特与监当差遣。」
三年二月,诏刑部:「应诸色叙理人贴黄叙法时,不以用官尽与不尽,内追官及三任者,并降先品二等叙;追一官、一任、两任者,并降先品一等叙;余依先降 命施行。」
大中祥符二年七月,诏前三班奉职王袭特补开封府散教练使。先是,袭厘务饶州,以非法絷郡
民四辈于屋枋上,坐是勒停。以该赦恩叙用,帝以其虐民,不可复寘班列,故有是命。
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圣祖降赦书:「应贬降、责受官量与升陟,未量移者与量移,已量移者与叙用。文武官因公罪追削,虽叙历官未尝复旧资者,更与特加叙用。其已经叙用人,前犯赃私罪不至重者,后经十年别无赃罪者,旋取进止。除名、追官、停任、放逐便人,并令于刑部投状,依例磨勘引见。因公事授行军副使、上佐官、司士、文学参军并命官使臣配在衙前编管人,仰逐处明具负犯因依,家便去处,分析闻奏,并与加恩。内不犯赃罪及虽犯入己赃情理轻者,当议特与叙用。」
六年正月二日,诏:「叙理使臣犯入己赃徒以上罪,叙用已至本职降两资者止;若犯入己赃杖罪及元断徒以上,该恩特停官者,叙用至元职降一等止。纵逢赦命,不得叙进。」
十五日,中书门下言:「命官犯罪配诸州衙前者,若承前经赦止放从便。昨赦恩内许令叙理,今请以赃重及情理蠹害者授诸州参军,余授判司,京朝官、幕职、令录、簿尉,等第甄叙。」从之。
十七日,刑部言追官人内有因公事于罪人重疮上决罚致死,帝颇悯之。宰臣王旦曰:「如此行事,故宜遐弃,然方诸赃吏,亦以可恕,欲与判司。」可之。
二十五日,诏:「应援赦叙理选人援:原作「授」,据《长编》卷八○改。,如曾犯赃及酷刑害命者命:原作「民」,据《长编》卷八○改。,令流内铨责其再犯当永不叙用知委状状:原无,据《长编》卷八○补。。」初,太宗朝贬黜再用人,皆责改过
状,以示儆诫,至是申明之。
二月二日,诏:「自今犯罪已叙用未复资人,遇赦,情轻者更与叙用。」
十一日,诏:「文武官犯私罪该赦叙理者,依大中祥符二年四月诏旨磨勘,中书、枢密院具所犯轻重取旨。」
三月十日,中书门下言:「贬降官覃庆叙理,如上佐、文学参军官自来稍迁及量添请俸,或移授别郡,仍从其便。今有已添料钱及无可迁改者,或不愿迁易者,欲与等第加阶。」诏勿至朝散。
天禧元年七月十四日,诏曰:「朕缵承大宝,在宥中区。念失职之人,自罹严宪;举涤瑕之典,用广深仁。勉务矜修,式期甄叙。其上佐、文学参军等,如因累降授降:原作「除」,据《宋大诏令集》卷二一五改。,后能改过,不扰州县,经十年以上无罪犯者,所在保明申奏,当议裁度叙用。若年七十以上及久疾者,亦具析以闻,当令从便。内有强恶不悛,须至羁管者,亦具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