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会典 - 第 700 页/共 713 页

宫菜一十三万七千五百八十三斤箇。又送光禄寺青菜二十四万七千八百斤、芥子七石八斗 良牧署 原管牧养户二千四百七十六 分拨牧养牲口草场等地、二千三百九十九顷一十三亩六分六釐。嘉靖八年议准、除不起科草场、并不堪者、共不纳钱粮田地五百五十七顷九亩四分三釐一毫七丝。见在成熟田地一千八百四十二顷四亩二分二釐八毫六丝。每年徵收子粒银四千四百六十五两七钱二分六釐八毫五丝八忽、解送户部、转送光禄寺、买办猪羊牛隻供应 计牧养 牛羊猪四千五百六十六隻 牛九百二十九隻 牯牛九十七隻 (牛孛)牛八百三十二隻 羊二千五百六十九隻 绵羊二千三百九十六隻 公羊二百四十八隻 母羊二千一百四十八隻 山羊一百七十三隻 公羊一十六隻 母羊一百五十七隻 猪一千六十八口 儿猪六十八口 母猪一千口 光禄寺、每年取用孳生牛八百隻、羊五百隻、羊羔二十隻、长行醃腊猪二千口、正旦冬至节肉猪一千口 内府丁字库、每年收羊毛二千二百四十六斤四两 太常寺、每年取用时享 太庙、及 奉先等殿荐新、共活兔八十一隻。其祭告等件、不时取用无定数 林衡署 原管栽种户一千九百八十三 分拨栽种果树花木等地、一百三十八顷一十五亩七分一釐 迁民住基地一十顷九十五亩 自种地五十一顷四十二亩 凡牧养牲口、栽种果蔬等项。永乐间、用北京效顺人役充。后於山西平阳、泽、潞、三府州、起拨民一千户、俱照边民事例、给与盘缠口粮、连当房家小、同来分派使用。仍令自备牛具种子、於附近荒閒地土内、儘力耕种食用、喂养牲口 凡牧养。每二丁养羊一隻、每五丁养牛一隻、餘各验丁派养。其牲口、编号造册、挨次进送 内府、并太常寺、光禄寺供应。每岁除原种取用不缺外。牛孳生犊一隻。羊孳生羔二隻。餘皆与民自用。羊毛、惟种羊依时剪取入官。孳生羊毛、从民收用。成化六年 詔、蕃育等署、今年有因水患、亏损牲口、曾经具奏、查勘明白者、悉免追陪 凡蕃育署寄养鹅隻。嘉靖三年议准、各牲户不许通同写字人役、私自发卖、虚报日月、骗取食料。该寺置立簿籍、以领鹅之日為始、每隻日给食料六合、扣至一月而止、其鹅务足原定斤数、以备取用。如过一月后、鹅瘦损不堪者、今其自备食料、再不支给。失养损坏者、责其陪偿 凡牧养栽种地。东至白河、西至西山、南至武清、北至居庸、西南至浑河。永乐十四年、奉 旨一应人不许於内围猎。有犯禁者、每人罚马九匹、鞍九副、鹰九连狗九隻、银一百两、钞一万贯、仍治罪。虽 亲王勋戚犯者、亦同 凡大兴宛平二县附近果园。正统元年、令听本监管属。远者、并外府州县果木、俱令有司自行管属、果品听其自进 凡原拨、并续拨、栽种蔬菜果木树花、牧牲草场。衙门公廨。及住基等地。弘治十四年、踏勘过共四千一百三十四顷八十五亩八分八毫、见在地三千九百七十顷五十八亩八分三釐。会勘出侵占失迷地一百六十四顷二十六亩九分七釐八毫。四至筑立封堆、一千六百七箇 凡日逐进用菜蔬果品。宣德十年奏准、以荆府遗下空房一所、 东安门外旧行用库房一所顿放。弘治五年又奏准以 东安门外保大坊官房一所顿放 五城兵马指挥司 国初置兵马指挥使司。设都指挥、副都指挥、知事。后改兵马指挥司、為正四品衙门。设指挥使、副指挥、知事。各门设兵马。洪武十年、定正六品衙门。设指挥、副指挥、职专京城巡捕等事。革知事。二十三年、定设五城兵马指挥司。惟中城止称中兵马指挥司。俱添设吏目。今每司设指挥一员、副指挥五员、吏目一员 凡弓兵。每司额设八十名、一年更替。从在外州县僉解、兵部职方司分拨应役 凡各城坐铺火夫。除有例优免外、其餘俱要编当。敢有投託 内府、及在外衙门差人、或给免帖、擅入各司、分付优免、听该司连人呈送巡城御史治罪。其勇士等项正身、改调京卫充军。于碍内外官员、奏请定夺 凡京城该管地方。街道坍塌、沟渠壅塞、及 皇城周围坍损。工部都水司行委分管填垫疏通 凡地方或有盗贼生发。即督领弓兵火甲人等擒捕 凡官民房舍火起。不分地方、各司督领弓兵火甲人等、俱持器具救火 凡巡城御史批发囚犯。该司取供、送法司拟罪发落 凡刑部都察院照勘、提人、检尸、追赃、分委该司承行 凡各司地方堆垛发卖食盐。户部行该司官巡察有无文引、曾否掣割。其有夹带兴贩、及不由崇文门放入者、捕送治罪 凡军民人等、在於街市殴、及姦淫赌博、撒泼抢夺、一应不务生理之徒。俱许擒拏 凡地方军匠人等。旧例令各家俱於门前置粉壁一面、开写本家籍贯人口、身役营生、并写不敢窝藏逃军逃匠囚徒盗贼等项。以凭挨究 凡每月捉获囚数。各司官於 御前奏知、送科 凡夜巡。各司每日轮官二员、赴尚宝司关领铜牌二面。正德五年令、犯夜者、照旧例禁行时候、方许呵问擒拏、不得非时惊扰 凡光禄寺打扫。各司每月轮三日、拨火夫三百名 凡 驾诣 郊坛、及 亲王出府之国成婚、开设举场、修设斋醮、发送宫人。率领火甲供事 凡选 妃。礼部仪制司行各司选报该管地方良家女子、送 诸王馆备选 凡各司官。奉 旨不许各衙门擅自拘辱。及占用弓兵火甲。亦不许 内府衙门、拘要打卯、挨捕逃匠。嘉靖元年令、五城火甲人役打卯次数、照依弘治年间禁例行。若有故违、及兵马司官吏依阿听从者、许巡城御史指实参奏治罪 凡各司官员俸粮。俱於兵部带支 南京五城兵马指挥司 各司职掌巡捕、及街道沟渠囚犯等事。皆与五城兵马司同 僧录司 南京僧录司 道录司 南京道录司 神乐观 南京神乐观 大明会典卷之二百二十六 僧录司 国初置善世院。洪武十五年、改僧录司、正六品衙门。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左右觉义。职专释教之事。属礼部。其衙门、南京建于天界寺。永乐后、北京建于大兴隆寺。今大兴隆寺燬、徙于大隆善寺 凡本司官。俱选精通经典、戒行端洁者為之、不支俸。如有文移、以僧人掌行。僕从以佃户充役凡僧有三等、曰禪。曰讲。曰教。在外僧人、府属僧纲司、州属僧正司、县属、僧会司管领。皆统于本司 ○洪武二十四年令、凡各府州县寺观。俱存宽大可容眾者一所、併居之。不许杂处于外。违者治以重罪 凡各处额设寺、俱有僧人住持。从各寺僧人、保举有戒行、通经典者、僧纲等司、申本司给与札付。其有钱粮大寺、转申礼部、出给札付 ○景泰三年令、各处寺观田土、每所量存六十亩為业。其餘拨与小民佃种纳粮 凡度僧。例以十年一次。先期礼部奏准、在京行童从本寺具名、在外从僧纲等司造册给批、俱由本司、转申礼部施行。本部考试能通经典者、给与度牒。其僧人额设、府不过四十人、州三十人、县二十人 ○洪武六年令、各府州县、止存大寺观一所併处其徒、择有戒行者领之。若请给度牒、必考试精通经典者方许 ○二十八年奏准、天下僧道赴京考试、不通经典者、黜还俗 ○永乐六年令、军民子弟僮奴、自削髮為僧者、併其父兄送京师、发五臺山做工。毕日、就北京為民种田。寺主僧擅容留者、亦发北京為民种田 凡僧人给授度牒。洪武二十五年、令本司造周知册。编次在京在外寺院僧人。备开各年甲姓名字行、及為僧年月、并所给度牒字号。颁给天下僧寺备照。凡游方行脚至者、以册验之。其有不同、许获送有司解京、治以重罪。容留者、罪如之。其后不造岁久、仍有诈偽者。至正统五年、令照旧造册 凡本司官、每月止朝朔朢、班列于西。如遇庆贺颁 詔等事行礼、皆预、班列于东 凡在京祭祀、本司官皆不预。在外同 凡僧官僧人服色、见礼部仪制司。洪武二十五年令、瑜珈僧许穿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