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 - 第 21 页/共 74 页

林钟角调。红蓝花。绿沈杯。赤白桃李花。大白纻。堂堂。十二时。天下兵改为荷来苏。 黄钟宫。封山乐。 黄钟商。时号越调。破陈乐。天授乐。无为。倾杯乐。文武九华。急九华。大迭瑞蝉曲。北雒归淳。庆淳风。杜兰乌多回改为兰山吹。老寿改为天长宝寿。春莺啭吹。急兰山。高丽改为来宾引。耶婆地胡歌改为静边引。婆罗门改为霓裳羽衣。思归达牟鸡胡歌改为金方引。升朝阳。三部罗改为三辅安。 黄钟羽。时号黄钟调。火凤。急火凤。春杨柳。飞仙。大仙都。天统。思归达菩提儿改为洞灵章。明凤乐。真明凤。阿滥堆百舌鸟改为濮阳女。 中吕商。时号双调。破陈乐。太平乐。倾杯乐。大餔乐。迎天乐。蝉曲。山香月殿。大百岁老寿改为天长宝寿。五更转。同昌还城乐。庆惟新。金风。泛金波。司晨宝鸡。金方引。俱摩尼佛改紫府洞真。神雀盐。北雒归淳。 南吕商。时号水调。破陈乐。九野欢。泛金波。凌波。神升朝阳。苏莫遮欢心乐。蝉曲。来宾引。天地大宝。五更转。 金风调。苏莫遮改为感皇恩。婆伽儿改为流水芳菲。 上云曲。自然真仙曲。明明曲。难思曲。平珠曲。无为曲。有道曲。调元曲。立政曲。献寿曲。高明曲。开天曲。仪凤曲。同和曲。闲雅曲。多稼曲。金镜曲。诸乐并不言音调数目。 司空杨国忠。左相陈希烈奏。中使辅璆琳至。奉宣进止。令臣将新曲名一本。立石刊于太常寺者。今既传之乐府。勒在贞。仍望宣付所司。颁示中外。敕旨。所请依。 贞元三年四月。河东节度使马燧。献定难曲。御麟德殿。命阅试之。十二年十二月。昭义节度使王虔休。献继天诞圣乐一曲。大抵以宫为调。表五音之奉君也。以土为德。知五运之居中也。凡二十五遍。法二十四气。而成一岁之功也。不闻惉懘之声。以协中和之乐。其曲谱同进上。先时。有太常乐人刘玠。流落至潞州。虔休因令造此曲以进。今中和乐起于此。十四年二月。上自制中和舞是也。又奏九部乐。及禁中歌舞妓者十数人。布列在庭。上制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诗。仍令太子书示百官。序曰。朕以中春之望。纪为令节。听政之暇。韵于诗歌。象中和之容。作中和之舞。聊复成篇。以言其志。诗曰。芳岁肇嘉节。物华当仲春。乾坤既昭泰。烟景含氤氲。德浅荷元贶。乐成思治人。前庭列钟鼓。广殿延群臣。八卦随舞意。五音转曲新。顾非咸池奏。庶协南风熏。式宴礼所重。浃欢情必均。同和谅在兹。万国希可亲。中书门下等称贺。谢赐观制中和乐诗。请付所司。颁示天下。仍编入乐府之中。可之。 太和八年十月。宣太常寺。准云韶乐。旧用人数。令于本寺阅集进来者。至开成元年十月教成。其年。太常卿李程进上。至三年。武德司奉宣。索云韶乐悬图二轴进上。光化四年正月。宴于保宁殿。上制曲名曰赞成功。时盐州雄毅军使孙德昭等。杀刘季述反正。帝乃制曲以褒之。仍作樊哙排君难戏以乐焉。   四夷乐 周礼。鞮鞻氏掌四方之乐。與其聲歌祭祀則而歌之。燕亦如之。国家以周隋之后。与陈北齐接近。故音声歌舞。杂有四方云。   东夷二国乐高丽。百济。 高丽百济乐。宋朝初得之。至后魏大武灭北燕。亦得之。而未具。周武灭齐。威振海外。二国各献其乐。周人列于乐部。谓之国伎。隋文平陈。及文康礼曲。俱得之百济。贞观中灭二国。尽得其乐。至天后时。高丽乐犹二十五曲。贞元末。唯能习一曲。衣服亦渐失其本风矣。其百济至中宗时。工人死散。开元中。岐王范为太常卿。复奏置焉。文康礼曲者。东晋庾亮殁后。伎人所作。因以亮谥为乐之名。流入乐府。至贞观十一年黜去之。今亡矣。   南蛮诸国乐扶南。 天竺。 南诏。 骠国。 扶南天竺二国乐。隋代全用天竺。列于乐部。不用扶南。因炀帝平林邑国。获扶南工人。及其匏琴。朴陋不可用。但以天竺乐转写其声。 南诏乐。贞元十六年正月。南诏异牟寻作奉圣乐舞。因西川押云南八国使韦皋以进。特御麟德殿以阅之。 骠国乐。贞元十八年正月。骠国王来献。凡有十二曲。以乐工三十五人来朝。乐曲皆演释氏经论之词。骠国在云南西。与天竺国相近。故乐多演释氏之词。每为曲皆齐声唱。各以两手十指。齐开齐敛。为赴节之状。一低一昂。未尝不相对。有类中国柘枝舞。骠一作僄。其西别有弥臣国。乐舞亦与骠国同。多习此伎以乐后。敕使袁滋]士美至南诏。并皆见此乐。   西戎五国乐高昌。 龟兹。 疏勒。 康国。 安国。 高昌乐。西魏与高昌通。始有此乐。至隋开皇六年。来献圣明曲。至太宗朝。讨其国。尽得其乐。事见十部伎门。 龟兹乐。自吕光破龟兹。得其声。吕氏亡。其乐分散。至后魏有中原。复获之。于时曹婆罗门者。累代相承。传其业。至孙妙达。尤为无比。至隋有两国龟兹之号。凡三部。开元中大盛。齐文宣常爱此曲。每弹。常自击胡鼓和之。及周武帝聘突厥女为后。西域诸国皆来贺。遂荐有龟兹疏勒康国安国之乐。   北狄三国乐鲜卑。 吐谷浑。 部落稽。 北狄乐。皆马上乐也。鼓吹本军旅之音。自汉以来。总隶鼓吹署。至后魏始有北歌。即魏史所谓真人歌是也。周隋之代。与西凉乐杂奏。今存者五十三章。其名目可解者。数章而已。解在通典。按今大角。即后魏簸逻回是也。其曲多可汗之词。又吐谷浑亦鲜卑别种之一。歌曲皆鲜卑中出也。但音不可晓耳。与北歌较之。其音异。开元中。歌工长孙元忠习北歌。相传如此。虽译者不能通知其词。音既难晓。久亦失真。唯琴尚有笳声大角者。金吾所掌工人。谓之角手。备鼓吹之列。 唐会要卷三十四   论乐 武德元年六月二十四日。万年县法曹孙伏伽上书曰。百戏散乐。本非正声。有隋之末。始见崇用。此谓淫风。不可不改。近者。太常官司。于人间借妇女裙襦五百余具。以充散乐之服。云拟于元武门游戏。臣窃思量。非贻厥孙谋。为万世法也。又论语曰。乐则韶舞。以此言之。散乐定非功成之乐。如臣愚见。请并废之。则天下幸甚。至其年十月。拜舞人安叱奴为散骑侍郎。既在朝列。礼部尚书李纲谏曰。臣按周礼。大乐胥不得参于士伍。虽复才如子野。妙等师襄。皆终身继世。必不易其业。故魏武帝欲使祢衡击鼓。先解朝服。露体而击之。曰。不敢以先王之法服。为伶人衣。虽齐末高纬。封曹妙达为王。授安马驹为开府。有国家者。以为殷鉴。今新定天下之业。起义功臣。行赏未遍。高才硕学。尤滞草莱。而先令胡舞。致位五品。鸣玉曳组。趋驰廊庙。恐非创规模。贻子孙之道也。 四年九月二十九日。诏太常乐人。本因罪谴。没入官者。艺比伶官。前代以来。转相承袭。或有衣冠继绪。公卿子孙。一沾此色累世不改。婚姻绝于士庶。名籍异于编甿。大耻深疵。良可矜愍。其大乐鼓吹诸旧乐人。年月已久。时代迁移。宜并蠲除。一同民例。但音律之伎。积学所成。传授之人。不可顿阙。仍令依旧本司上下。若已经仕宦。先入班流。勿更追补。各从品秩。自武德元年。配充乐户者。不在此例。乐工之杂士流。自兹始也。太常卿窦诞。又奏用音声博士。皆为大乐鼓吹官僚。于后筝簧琵琶人白明达。术踰等夷。积劳计考。并至大官。自是声伎入流品者。盖以百数。 贞观六年。监察御史马周上疏曰。臣闻致化之道。在于求贤审官。为政之本。必于扬清激浊。故孔子曰。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是言慎举之为重也。臣见王长通。白明达。本自乐工。舆皁杂类。韦盘提。斛斯正则。更无他材。独解调马来格。纵使术踰侪辈。材能可取。止可厚赐钱帛。以富其家。岂得列在士流。超授官爵。遂使朝会之位。万国来庭。邹子伶人。鸣玉曳绶。与夫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臣窃耻之。岑文本谓所亲曰。我见马君论事多矣。援引事类。扬搉古今。举要删芜。会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减。昔之苏张终贾之俦耳。 永徽元年正月。有司奏。依礼祀郊庙。皆奏宫悬。比停数习。恐致废忘。伏寻故实。两汉升祔之后。庶事如故。国之大礼。祀典为先。今既踰年。理宜从吉。若不肄习。实虑不调。诚敬有亏。致招罪责。并从之。 上元元年九月。高宗御含元殿东翔鸾阁。大酺。当时京城四县。及太常音乐。分为东西朋。雍王贤为东朋。周王显为西朋。务以角胜为乐。中书侍郎郝处俊谏曰。臣闻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伏以二王。春秋尚少。意趣未定。当须推多尚美。相待如一。今忽分为二朋。递相夸竞。且俳优小人。言辞无度。酣乐之后。难为禁止。恐其各争胜负。讥诮失礼。非所以导仁义。示和睦也。上瞿然曰。卿之远识。非众所及也。遽令止之。 调露二年。皇太子使乐工于东宫新作宝庆之曲成。命工者奏于太清观。始平县令李嗣贞。谓道士刘概。辅俨曰。此乐宫商不和。君臣相阻之征也。角征失位。父子不协之兆也。杀声既多。哀调又苦。若国家无事。太子受其咎矣。居数月。而皇太子废为庶人。概俨奏其事。擢嗣真为太常丞。使掌五礼仪注。嗣贞私谓人曰。祸犹未已。主不亲庶务。事无巨细。决于中宫。将权与人。收之不易。宗室虽众。皆在散位。居中制外。其势不敌。我恐诸王藩翰。皆为中宫所蹂践矣。有隋以来乐府。有堂堂之曲。再言堂者。是唐氏再受命也。中宫僭擅。复归子孙。则为再受命矣。近日闾里又有侧堂堂挠堂堂之谣。侧者不正之辞。挠者不安之称。我见患难之作。不复久矣。 神龙元年正月。给事中严善思上表曰。臣伏见太常奏。公除后。请习乐以供郊庙享祀。奉敕不允。臣与众官详审。以为乐音气化。所以感天地。动鬼神。调五行。均四序。故哲王垂制。被之乐章。六变而神祇降飨。九成而祖考来格。今陛下以服未一周。久停六律。稽象德于太庙。寝祈福于近郊。何以昭永历于上元。助成功于先圣。考之典礼。恐或未安。臣以汉魏丧礼。以日易月者。盖为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是也。以乐因阳来。礼由阴作。乐崩则阳伏。礼废则阴愆。风雨或违。粢盛遂阙。丰洁之祠有谬。兆庶于是不安。所以变谅闇之旧仪。遵适时之新礼。斯实存至公于天下。割巨痛于私情。祈社稷之永安。庶宗庙之长享。孝道之大。何以加之。使汉魏之礼未然。则当自我作古。况其得礼之变。讵可越而不从。伏请依太常所请。许其教习。 其年正月。享西京太庙。太乐丞裴知古。谓万年令元行冲曰。金石谐和。当有吉庆之事。其在唐室子孙乎。其月。中宗即位。复国为唐。 二年三月。并州清源县尉吕元泰上疏曰。比见都邑城市。相率为浑脱。骏马胡服。名为苏莫遮。旗鼓相当。军阵之势也。腾逐喧噪。战争之象也。锦绣夸竞。害女工也。征敛贫弱。伤政体也。胡服相效。非雅乐也。浑脱为号。非美名也。安可以礼仪之朝。法戎虏之俗。军阵之势。列庭阙之下。窃见诸王。亦有此好。自家刑国。岂若是也。诗云。京邑翼翼。四方是则。非先王之礼乐。而将则四方者。臣所未喻也。夫乐者。动天地。感鬼神。移风易俗。布德施化。重犬戎之曲。不足以移风也。非宫商之度。不足以易俗也。无八佾之制。不足以布德也。非六代之乐。不足以施化也。四者无一。何以教人。臣本凡愚。不识忌讳。忠于国者。以臣为谠言。佞于朝者。以臣为诽谤。惟陛下少留意焉。 先天元年正月。皇太子令宫臣就率更寺阅女乐。太子舍人贾曾谏曰。臣闻作乐崇德。以感神人。韶夏有容。咸英有节。妇人媟黩。无厕其间者。昔鲁用孔子。几致于霸。齐人惧之。馈以女乐。鲁君既受。孔子遂行。戎有由余。兵强国富。秦人反间。遗之女乐。戎王耽悦。由余乃奔。斯则大圣名贤。疾之已久矣。良以妇人为乐。必务冶容。娃姣动心。蛊惑丧志。上行下效。淫俗将成。败国乱民。实由兹起。殿下监抚余闲。宴私多豫。后庭妓乐。古或有之。至于所司教习。彰示群僚。谩妓淫声。实亏睿化。伏愿并令禁断。至开元二年八月七日敕。自有隋颓靡。庶政凋弊。征声遍于郑卫。衒色矜于燕赵。广场角抵。长袖从风。聚而观之。寖以成俗。此所以戎王夺志。夫子遂行也。朕方大变浇讹。用除灾蠹。眷兹技乐。事切骄淫。伤风害政。莫斯为甚。既违令式。尤宜禁断。 二年正月。胡僧婆陀。请夜开门燃百千灯。其夜。太上皇御安福楼门观乐。凡四日方罢。是月。又追作。先天元年大酺。太上皇御诸楼观之。以夜继晷。尽月不息。左拾遗严挺之。疏谏。乃止。 大历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礼仪使吏部尚书颜真卿奏。谨按周礼大司乐职云。诸侯薨。令去乐。大臣死。令弛悬。郑注云。去谓藏之。弛谓释下也。是知哀轻者则释。哀重者则藏。又晋元后秋崩。武帝咸宁元年。飨万国。不设乐。晋博士孔恢。议朝廷有故。悬而不乐。恢以为宜都去悬设。乐既不作。则不宜悬。国丧尚近。谓金石不可陈于庭。伏请三年未毕。朝会不设悬。如有大臣薨殁。则量事轻重。悬而不作。敕付所司。 永贞元年十月。太常奏。内外公私声乐祭祠等。汉魏已来。既葬祔庙之后。皆复其常。本朝行之。以为故事。今德宗皇帝十一月四日。行升祔之礼讫事。请皆如旧。诏可。   杂录 武德元年。相国参军卢牟子献琵琶。万年县法曹孙伏伽上疏曰。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既为竹帛所拘。何可恣情不慎。卢牟子所献。频蒙赏劳。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陛下必有所欲何求不得。陛下少者。岂此物哉。 显庆元年正月。御安福门。观大酺。有伎人欲持刀自刺。以为幻戏。诏禁之。 龙朔元年正月。禁妇人倡优杂戏。皇后所请也。二月六日。敕太常寺。六日停教音乐。太宗皇帝文德皇后忌日故也。 干封元年五月敕。音声人及乐户。祖母老病应侍者。取家内中男及丁壮好手者充。若无所取中丁。其本司乐署博士。及别教子弟应充侍者。先取户内人及近新充。 如意元年五月二十八日。内教坊改为云韶府。内文学馆教坊。武德以来。置在禁门内。 神龙二年三月。并州清源县尉吕元泰上疏曰。臣谨按洪范曰。谋时寒若。君能谋事。则燠寒顺之。何必裸露形体。浇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也。礼曰。立秋之月。行夏令。则寒暑不节。夫阴阳不调。政令之失也。休咎之应。君臣之感也。理均影响。可不戒哉。 其年九月。敕三品已上。听有女乐一部。五品已上。女乐不过三人。皆不得有钟磬。乐师凡教乐。淫声过声。凶声慢声。皆禁之。淫声者。若郑卫。过声者。失哀乐之节。凶声者。亡国之音。若桑间濮上。慢声者。惰慢不恭之声也。 景云三年。右拾遗韩朝宗谏曰。传曰。辛有适伊川。见被发野祭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后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以其中国之人。习戎狄之事。一言以贯。百代可知。今之乞寒。滥觞胡俗。伏乞三思。筹其所以。至先天二年十月。中书令张说谏曰。韩宣子适鲁。见周礼而叹。孔子会齐。数倡优之罪。列国如此。况大朝乎。今外国请贺。选使朝谒。所望接以礼乐。示以兵威。虽曰戎狄。不可轻易。焉知无驹支之辨。由余之贤哉。且乞寒泼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盛德何观。挥水投泥。失容斯甚。法殊鲁礼。亵比齐优。恐非于羽柔远之义。樽俎折冲之道。愿择刍言。特罢此戏。至开元元年十月七日。敕腊月乞寒。外蕃所出。渐浸成俗。因循已久。自今已后。无问蕃汉。即宜禁断。 开元二年。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之皇帝梨园弟子。 其年十月六日敕。散乐巡村。特宜禁断。如有犯者。并容止主人及村正。决三十。所由官附考奏。其散乐人仍递送本贯入重役。 二十三年敕。内教坊博士及弟子。须留长教者。听用资钱。陪其所留人数。本司量定申者为簿。音声内教坊博士。及曹第一第二博士房。悉免杂徭。本司不得驱使。又音声人得五品已上勋。依令应除簿者。非因征讨得勋。不在除簿之列。 天宝十载九月二日敕。五品已上正员清官。诸道节度使及太守等。并听当家畜丝竹。以展欢娱。行乐盛时。覃及中外。 大历十四年五月诏。罢梨园伶使及官冗食三百余人。留者隶太常。 永贞元年九月诏。除教坊乐人投正员官之制。 元和五年二月。宰臣奏。请不禁公私乐。从之。时以用兵。权令断乐。宰臣以为大过。故有是请。至六月六日。诏减教坊乐官衣粮。 六年。太子少傅兼判太常卿郑余庆奏。太常习乐。请复用大鼓。从之。先是。德宗自南山还宫。继有怀光吐蕃之虞。都下人情惊扰。遂诏太常习乐。去大鼓。至是复用之。 八年四月。诏除借宣徽院乐人官宅制。自贞元以来。选乐工三十余人。出入禁中。宣徽院长出入供奉。皆假以官第。每奏伎乐称旨。辄厚赐之。及上即位。令分番上下。更无他锡。至是收所借。 其年十月。汴州节度使韩宏。进献圣朝万岁乐曲谱。凡三百首。 十四年正月。诏徙仗内教坊于布政里。 十五年。赐教坊本钱五千贯文。 长庆四年三月。赐教坊乐官绫绢三千五百疋。又赐钱一万贯。以备行幸。乐官十三人。并赐紫衣鱼袋。其年八月。以太常卿赵宗儒为太子少师。先是。太常有师子五方之色。非常朝聘飨不作焉。至是。教坊以牒取之。宗儒不敢违。以状白宰相。以事正有司。不合关白。而宗儒忧恐不已。宰相责以怯懦。故换秩焉。宝历二年九月。京兆府奏。伏见诸道方镇。下至州县军镇。皆置音乐。以为欢娱。岂惟夸盛军戎。实因接待宾旅。伏以府司每年重阳上巳两度宴游。及大臣出领藩镇。皆须求雇教坊音声。以申宴饯。今请自于当已钱中。每年方图三二十千。以充前件乐人衣粮。伏请不令教坊收管。所冀公私永便。从之。盖京兆尹刘栖楚所请也。栖楚出河北。大率不读书史。乖于闻识。曾不知从前非物足而阙于制置也。盖以京邑四方取则之地。务繁权重。岂以声乐倡优。方镇宴游为事哉。失之甚矣。属宰臣有党于栖楚者。遂可其奏。时议惜之。 太和九年。文宗以教坊副使云朝霞善吹笛。新声变律。深惬上旨。自左骁卫将军宣授兼帅府司马。宰臣奏。帅府司马。品高郎官。不可授伶人。上亟称朝霞之善。左补阙魏上疏论奏。乃改授润州司马。 开成三年四月。改法曲名仙韶曲。仍以伶官所处为仙韶院。 四年三月。敕每月赐仙韶院乐官料钱二千贯文。支用不尽。令数内宜停三百贯文。 会昌二年四月二十三日敕节文。京畿诸院太常乐及金吾角手。今后只免正身一人差使。其家丁并不在影庇限。 三年十二月。京兆府奏。近日坊市聚会。或动音乐。皆被台府及军司所由恐动。每有申闻。自今已后。请皆禁断。从之。 大中六年十二月。右巡使卢潘等奏。准四年八月宣约教坊音声人。于新授观察节度使处求乞自今已后。许巡司府州县等捉获。如是属诸使有牒送本管。仍请宣付教坊司为遵守。依奏。 咸通中。伶官李可及善音律。尤能转喉为新声。音辞曲折。听者忘倦。京师屠酤少年效之。谓之拍弹。时同昌公主除丧。懿宗与郭淑妃悼念不已。可及为叹百年舞曲。舞人皆盛饰珠翠。仍画鱼龙地衣以列之。曲终乐阕。珠翠覆地词语凄恻。闻者流涕。又常于安国寺作菩萨蛮舞。上益怜之。可及常为子妻妇。帝赐酒二银樽。启之。乃金翠也。时宰相曹确。中尉李元。皆屡论之。懿宗不纳。至僖宗即位。宰相崔彦昭奏逐。死于岭表。 唐会要卷三十五   学校 武德元年十一月四日。诏皇族子孙。及功臣子弟。于秘书外省。别立小学。贞观五年以后。太宗数幸国学太学。遂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国学太学四门。亦增生员。其书算等。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员。其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已而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 光宅二年。梓州陈子昂上疏曰。臣窃独有私恨者。陛下方欲兴崇大化。而不知国家太学之废。积以岁月久矣。学堂芜秽。略无人踪。诗书礼乐。罕闻习者。陛下明诏。尚未及之。愚臣所以私恨也。臣闻天子立太学。所以聚天下贤英。为政之首。故君臣上下之礼。于是兴焉。揖让樽俎之节。于此生焉。是以天子得贤臣由此也。今则荒废。委而不论。而欲睦人伦。兴礼让。失之于本。而求之于末。岂可得哉。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柰何天子之政。而轻礼乐哉。陛下何不诏天下冑子。使归太学。而习业乎。斯亦国家之大务也。 圣历二年十月。凤阁舍人韦嗣立上疏曰。臣闻礼记曰。化民成俗。必由学乎。学之于人。其用益博。故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王之诸子。卿大夫士之子。及国之俊选。皆造焉。故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学而成者。国家自永淳以来。二十余载。礼乐废散。冑子弃缺。时轻儒学之官。莫存章句之选。贵门后进。竞以侥幸升班。寒族常流。复因凌替弛业。考试之际。秀茂罕登。驱之临人。何以从政。又垂拱以后。文明在辰。盛典鸿休。日书月至。因藉际会。入仕尤多。陛下诚能下明制。发德音。广开庠序。大敦学校。三馆生徒。即令追集。王公已下子弟。不容别求仕进。皆入国学。服膺训典。崇饰馆庙。尊尚师儒。盛陈奠菜之仪。宏敷讲说之会。使士庶观听。有所发扬。宏奖道德。于是乎在。则四海之内。靡然向风矣。 神龙二年九月。敕学生在学。各以长幼为序。初入学。皆行束修之礼。礼于师。国子太学。各绢三疋。四门学。绢二疋。俊士及律书算学。州县各绢一疋。皆有酒酺。其束修三分入博士。二分助教。以每年国子监所管学生。国子监试。州县学生。当州试。并选艺业优长者为试官。仍长官监试。其试者通计一年所受之业。口问大义十条。得八已上为上。得六已上为中。得五已上为下。及其学九年。律生则六年。不贡举者。并解追。其从县向州者。年数下第。并须通计。服阕重仕者。不在计限。不得改业。 开元二十一年五月敕。诸州县学生。年二十五已下。八品九品子。若庶人生年二十一已下。通一经已上。及未通经。精神通悟。有文词史学者。每年铨量举选。所司简试。听入四门学。充俊士。即诸州人省试不第。情愿入学者听。国子监所管学生。尚书省补。州县学生。长官补。诸州县学生。专习正业之外。仍令兼习吉凶礼。公私礼有事处。令示仪式。余皆不得辄使。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受业者亦听。 二十六年正月十九日敕。古者乡有序。党有塾。将以宏长儒教。诱进学徒。化民成俗。率由于是。其天下州县。每乡之内。各里置一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 贞元三年正月。右补阙宇文炫上言。请京畿诸县乡村废寺。并为乡学。并上制置事二十余件。疏奏。不报。 太和七年八月赦节文。应公卿士族子弟。取来年正月以后。不先入国学习业者。不在应明经进士之限。 会昌五年正月制。公卿百官子弟。及京畿内士人寄客。修明经进士业者。并宜隶于太学。外州县寄学及士人。并宜隶各所在官学。   褒崇先圣先师已下附。 武德二年六月一日。诏曰。盛德必祀。义在方册。达人命世。流庆后昆。爰始姬旦。主翊周邦。创设礼经。大明典宪。启生民之耳目。穷法度之本源。粤若宣尼。天资浚哲。四科之教。历代不刊。三千之徒。风流无歇。惟兹二圣。道着生民。宗祀不修。孰明褒尚。宜令有司于国子监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仍博求其后。具以名闻。详考所宜。当加爵士。 贞观二年十二月。尚书左仆射房元龄。国子博士朱子奢建议云。武德中。诏释奠于太学。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享。臣以周公尼父。俱称圣人。庠序置奠。本缘夫子。故晋宋梁陈。及隋大业故事。皆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历代所行。古人通允。伏请停祭周公。升夫子为先圣。以颜回配享。诏从之。 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修宣尼庙于兖州。给户二十。充享祀焉。 三十一年二月十五日。诏以左邱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康成。服子慎。何休。王肃。王辅嗣。杜元凯。范宁。贾逵等二十二人。代用其书。垂于国冑。自今有事于太学。并令配享尼父庙堂。 显庆二年七月十一日。太尉长孙无忌等议曰。按新礼。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又准贞观二十一年。以孔子为先圣。更以左邱明等二十二人。与颜回俱配尼父于太学。并为先师。今据永徽令文。改用周公为先圣。遂黜孔子为先师。颜回左邱明。并为从祀。谨按礼记云。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郑元注曰。官谓诗书礼乐之官也。先师者。若礼有高堂生。乐有制氏。诗有毛公。书有伏生。可以为师者。又礼记曰。始立学。释奠于先圣郑元注曰。若周公孔子也。据礼为定。昭然自别。圣则非周即孔。师则偏善一经。汉魏以来。取舍各异。颜回孔子。互作先师。宣父周公。叠为先圣。求其节文。递有得失。所以贞观之末。亲降纶言。依礼记之明文。酌康成之奥说。正孔子为先圣。加众儒为先师。永垂制于后昆。革往代之纰缪。而今新令。不详制旨。辄事刊改。遂违明诏。但成王幼年。周公践极。制礼作乐。功比帝王。所以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为六君子。又说明王孝道。乃述周公严配。此即姬旦鸿业。合同王者。祀之儒官就享。实贬其功。仲尼生衰周之末。拯文丧之弊。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宏圣教于六经。阐儒风于千世。故孟轲称生民以来。一人而已。自汉已降。奕叶封侯。崇奉其圣。迄于今日。胡可降兹上哲。俯入先师。且左邱明之徒。见行其学。贬为从祀。亦无故事。今请改令从诏。于义为允。其周公仍依别礼配享武王。从之。 三年。文宣王庙乐。诏用宣和之舞。国子博士范頵撰乐章。 干封元年正月三十日。追赠孔子为太师。至天授元年。封孔子为隆道公。总章元年二月一日。颜回赠太子少师。曾参赠太子少保。至太极元年二月十六日。追赠颜回为太子太师。曾参为太子太保。并配享孔子庙。至开元二十七年八月二十四日。诏曰。宏我王化。在乎师儒。能发明此道。启迪含灵。则生民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所谓自天攸纵。将圣多能。德配乾坤。身揭日月。故能立天下之大本。成天下之大经。美政教。移风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民到于今受其赐。不其猗欤。呜呼。楚王莫封。鲁公不用。俾夫大圣。才列陪臣。栖遑旅舍。固可叹矣。年祀寖远。光灵益彰。虽代有褒称。而未为崇峻。不副于实。人其谓何。夫子既称先圣。可追谥为文宣王。令三公持节册命。其后嗣褒圣侯。改封嗣文宣王。昔周公南面。夫子西坐。今位既有殊。岂宜仍旧。宜补其坠典。永作成式。其两京国子监及天下诸州。夫子南面坐。十哲等东西行列侍。且门人三千。见称十哲。包夫众美。实越等夷。畅元圣之风规。发人伦之耳目。并宜褒赠。以宠贤明。其颜子既云亚圣。须优其秩。颜子赠兖国公。阂子骞赠费侯。冉伯牛赠郓侯。仲弓赠薛侯。冉有赠徐侯。子路赠卫侯。宰我赠齐侯。端木子贡赠黎侯。子游赠吴侯。卜子夏赠魏侯。又夫子格言。参也称鲁。虽居七十之数。不载四科之目。顷虽参于十哲。终未殊于等伦。允稽先旨。俾循旧位。庶乎礼得其序。人焉式瞻。二十七日。命尚书右丞相裴耀卿。摄太尉持节。就国子庙册命毕。所司奠祭。亦如释奠之礼。又遣太子少保崔琳。往东都就庙行册礼。二十一日。敕两京及兖州旧宅庙像。宜改服冕衮。其诸州及县。庙宇既小。但移南面。不须改其衣服。两京乐用宫悬。春季二仲上丁。令三公摄行事。七十子并宜追赠。曾参赠郕伯。颛孙师陈伯。澹台灭明江伯。宓子贱单伯。原宪原伯。公冶长莒伯。南宫适郯伯。公晢哀郳伯。曾点宿伯。颜路杞伯。商瞿蒙伯。高柴共伯。漆雕开滕伯。公伯寮任伯。司马牛向伯。樊迟樊伯。有若卞伯。公西华郜伯。巫马期鄫伯。梁鳣梁伯。颜柳萧伯。冉儒纪伯。曹恤曹伯。伯虔邹伯。公孙龙黄伯。冉季东平伯。秦子南少梁伯。漆雕子敛武城伯。颜子骄琅琊伯。漆雕徒父须句伯。壤驷赤北征伯。商泽睢阳伯。石作蜀石邑伯。任不齐任城伯。公夏首元父伯。公良孺东牟伯。后处营邱伯。秦子开彭衙伯。奚容●下邳伯。公肩定新田伯。颜相临沂伯。鄡单铜鞮伯。句井疆淇阳伯。罕父黑乘邱伯。秦商上洛伯。申党召陵伯。公祖子之期思伯。荣子期雩娄伯。县成巨野伯。左人郢临淄伯。燕伋渔阳伯。郑子徒荥阳伯。秦非汧阳伯。施之常乘氏伯。颜哙朱虚伯。步叔乘淳于伯。颜之仆东武伯。原亢莱芜伯。乐欬昌平伯。廉洁莒父伯。颜何开阳伯。叔仲会瑕邱伯。狄黑临济伯。邽巽平陆伯。孔忠汶阳伯。公西舆如重邱伯。公西●祝阿伯。 制曰。道可褒崇。岂限今古。追赠之典。旌德存焉。夫子十哲之外。曾参六十七人。同升孔门。传习经术。子之四教。尔实行之。亲授微言。式扬大义。是称达者。不其盛欤。钦若古风。载崇元圣。至于十哲。皆被宠章。而曾子之伦。未有称谓。宜亚四科之士。以疏五等之封。俾与先师。咸膺盛礼。 神龙元年正月一日敕文。诸州孔子庙堂。有不向南者。改向正南。 开元八年三月十八日。国子司业李元瓘奏言。京国子监庙堂。先圣孔宣父。配坐先师颜子。今其像见在立侍。准礼授坐不立。授立不跪。况颜子道亚生知。才充入室。既当配享。其像见立。请据礼文。合从坐侍。又四科弟子闵子骞等。并伏膺儒术。亲承圣教。虽复列像庙堂。不参享祀。谨按祠令。何休等二十二贤。犹沾从祀。岂有升堂入室之子。独不沾配享之余。望请春秋释奠。列享在二十二贤之上。七十子者。则文翁之壁。尚不阙如。岂有国庠。遂无图绘。请令有司。图形于壁。兼为立赞。庶敦劝儒风。光崇圣烈。曾参孝道可崇。独受经于夫子。望准二十二贤从享。诏曰。颜回等十哲。宜为坐像。悉令从祀。曾参大孝。德冠同列。特为塑像。坐于十哲之次。因图画七十弟子。及二十二贤于庙壁上。以颜子亚圣。亲为制赞。书于石。仍令当朝文士。分为之赞题其壁焉。  苏氏议曰。捡贞观显庆年敕。并称二十二贤。又捡太极开元年敕。即称二十二贤。将前敕及学令比类。于服虔之下。有杜范贾。未知何年月附入。 建中三年闰正月。以文宣王三十七代孙齐卿。为兖州司马。袭文宣王。 元和四年二月。以文宣王三十八代孙惟昉。为兖州参军。十三年正月。以文宣王三十八代孙惟晊。袭文宣王。 会昌二年十月。以文宣王三十九代孙荣为国子监丞。袭文宣王。 大中三年十一月。国子祭酒冯审奏。文宣王庙。始太宗立之。睿宗书额。武后初政之日。改篆题大周二字。请削去从之。 大顺元年二月。宰臣兼国子祭酒孔纬奏。文宣王祠庙。经兵火焚毁。有司释奠无所。请内外文臣。各于本官料钱上。每一缗抽十文。助修国学。从之。   释奠 武德七年二月十七日。幸国子学。亲临释奠。引道士沙门与博士杂相驳难久之。 贞观十四年二月十日。幸国子监。亲临释奠。 二十年二月。诏皇太子于国学释奠于先圣先师。皇太子为初献。国子祭酒张复裔为亚献。光州刺史摄司业赵宏智为终献。既而就讲。宏智演孝经忠臣孝子之义。右庶子许敬宗上四言诗。以美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