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 - 第 14 页/共 118 页
四月二十日
论西士述东洋事
燕台有西士新自东海来者,谓该国谋新舍旧各事,于聚集众人前善于辞令而论曰:东洋变政改制,或多谓其不图远大,不过矜目前之新政而已;不久,则大患必作云。不知此言,殆因于不知其实在情形、于未见其新行景象而言之耳。余昔年在东洋,故曾得详观曩昔大概;而于近日所目睹者相比较焉,殊有霄壤之别、天渊之判矣。曩日东京耶多,房屋皆平楼。今则经过京都城内大衢计长二十七里、路间三里一带,两面概造作西式崇楼。衢路广阔异常,中间以供马车驰骋;两边沿径,植以花果、冬青等树木,以为之荫。另有横路,亦俱一例整顿。遍路,电绳高悬,路隅间立收纳信籍柜台,概以便邮寄信札者,就近招入之;信局人,每日三次巡收焉。铺店所贮,货物充盈;除本地土产外,即欧罗巴器机精作,亦皆备具于其内。至行客出外,由海则附搭火船、由陆则附坐火车,无复如旧日之迂缓濡滞也。且于海面之险要处,皆设标楼、炮船,以警危险。标楼则共有二十座,炮船四只;计统用银,不下三百万圆。另有浚浅机船二只,常在淤浅处疏通。国内拟遍设学校;今先开二座,以备学习各务之所。即学,亦非昔时空虚无用之学;特将泰西博学各事译出,而勉人以攻读焉。又设西国医门学院、□植会院并造举机器学院,执业者令立合同:六年作徒,继又六年为国从事,不令他往。故争先欲入籍者,实繁有徒;以致该国家每迫于退辞也。或谓各举虽至善极美,然徒行取用,而国帑焉能支持?彼曰:稽查该国进出各项,所进既足,每有盈余;即如其大举两端铸钱局及火轮车两举,每月皆有余贃。故于国家帑项,反为丰盈也。如民间所用火船,既甘愿就用而不弃焉,则其为倍蓰之利者,亦从可知矣。
西士所言如是。据其陈述,则东洋之进项有益无损,容或有之;然一国之虚实,岂一西人于一时之游历、一己之耳目遽闻其崖略而可得其详细情形乎?民间之乐从与否,虽曰皆致富之美举也、国帑尚无匮乏也,然独不知该国其征收于闾阎以成就各事欤?究未可知也。今东洋因迫于内怨,故偪于起谋所以涉诡谲计,因而纵兵以犯我国之藩境,其或陷罹两国于兵祸而伊于胡底耶!观于此,则曰求富必出如是狡狯伎俩也,究不如不求富之为贵矣。
台湾兵事续闻
台湾有日本国兵临,为闽浙总督李制军查诘;本馆探有所闻,昨已列入前报。今复探得,此案已经中国总理衙门王大臣移咨日本之外务省各大臣查办矣——所谓外务省者,系京都总理通商各国事务之处,犹之中国之总理衙门也。前日简派来华之驻京钦使柳大臣到沪后,藩、道两宪曾以总理衙门咨达外务省一层询及;如何信息,岂其尚未得知!盖柳大臣起程之际,文未递到耳。前日柳大臣即由上海以电线致问外务省,旋得复音:尚未接阅。现在上海中外各宪皆议俟外务省之电音到沪,再行核办。是以柳大臣亦缓期北上,须听外务省复音如何举动,方始定日起程。至其咨文之如何声说,则不但发自京师径递,南省莫知;且因国家之军机大事极为秘密,即官场亦鲜有见闻,何况局外!想大略必由闽省咨报,则其文不过如本馆昨日所述之闽浙总督李制军之檄行耳。俟有所闻,再当立时登报以广见识而慰众望可也。
四月二十一日
论东洋与生番交争大略
昨据通闻馆日报传述云:本月十二、十三两日,经东洋兵与生番各交先锋,为扫搏小战;盖遇前锋先行交仗者。继于十六日,又复大战,势甚猖獗;两边阵亡者,均属不少。此信系由电线所传,固尚未得其详细情形也。然揆之于「两边均各有丧亡不少」之言,亦似乎胜负未曾大决耳。且观于东师其抵岸时日不久,又据先闻军士皆从事于筑营自固以为进退、应接、会聚之计,是以其兵尚未曾深入山内重地。推原其故、揆度其势,系番人先来称戈于东人,非东人寻仇于番人也明矣。乃东人于所择之地已不能与番人明分高下,况其深入幽谷茂林乎!夫在东兵所执器械系属西式之最精者,故与弓矢戈矛相敌,似属易于从事,其势将有攻而必克、围之必陷矣。无奈此役也,险阻艰难,变端百出;非习于山攻林袭,似仍难于取胜耳。且该番若自觉不克相敌,幡然知所变计,退入深山穷谷之中。若东人不为追计,则无所下手;若径行进剿,则有歧路之艰虞。况番人为之敌者,一隅片土无不熟悉。倘将设伏,乘其不备以要击之;东人器虽精良、可善为用以作远攻之策,而□于深林密箐之间,恐亦难于利用。且闻番人亦有旧制火铳,器虽不甚佳美,特以彼处土人每多以田猎度日者,故亦有百发百中之能也。况东洋更有为难之处,即如兵船皆无安泊山坳之所;倘候序所临飓风飙作之际,故船不可在当处俟候为声势接应之计,大抵皆须安泊于厦门也。使日后厦门与闽省滨海之区皆不准避风停泊,则于该船不亦为难乎?且供应煤炭,亦多有窒碍也。然各船若在台湾逗留,则将遘风厄而遭沉没,殊可危也!
由今观之,该生番尚能奋其锐气以与东洋人作难;吾华人闻之,不禁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也。我国姑俟东人被生番挫折私志,然后权变,或从事于干戈,未始非良策也;故不必迫于行事,亦属计之得耳。
甲戌科会试题名(节取)
第八十名:蔡德芳(台湾彰化);第一百二十六名:陈望增(台湾);第一百六十五名:施炳修(台湾彰化)。
东洋租船
传闻东洋近在上海复租英船两只;观于此则,东洋其又谋加发兵士以至台湾欤?
四月二十二日
简放台湾钦差信息
台湾为日本统师临境,节次探明备论情形,已列前报。兹复探明于本月十五日奉旨;简放潘方伯霨为钦差,前往台湾筹办矣。潘方伯本任福建藩台,于台湾情形亦为熟悉。昨日已经抵沪,由轮船起程前往。俟到闽,续探详细,再行登报耳。
台湾近日交锋情形
长崎新字西报传曰:四月十四日,有日本新购火船名「犹可马鱼」者,由台湾而回;具报曰:『先发载兵之四船既及台湾,立使兵丁登崖;不多时,一哨探兵为生番弋获,当即剥衣斩首焉。既而东兵挑战,将生番败退,东兵阵亡者一、士受伤者又一名,生番死伤者共五十余人』。先此,又有东洋小火轮艇二只在沿滨海探测,突有岸上暗伏之生番开鎗轰击;东兵还击,生番立即鸟散。该船离战场来,是时诸兵从事筑垒、造屋,其工亦将完竣;「犹可马鱼」火船之回此,盖欲复将食物、器械等运往台湾也,拟于不日动轮前往焉。该新报述事如是。然所陈各情,于本馆昨日所述,因在其先。
又香港西报传述厦门四月十二日寄至信札曰:五、六日之前,东师发兵一百五十人往山内侦探。既走较远,遥见生番数人摇手,如欲召来状;东兵三人应召而前。及相距十五步,番人忽以铳开击,中弹毙命一人、受伤者又一人;带伤者与一未伤之人作速奔回。事闻于元将,即下令凡征不必获囚,惟杀为章。于是,商定围攻附近一小村。既二日,照议于天未明时以五、六百人围攻之。两造相战,由是而起焉。其细情,尚未得悉。顾传闻东兵被杀二人,而其徒亦以番首十一级并获弓箭、矛铳多件而归营云。所述者如是。然四月十六日之事,仍不列其内。
嗟呼!兵祸,固为残事也;乃两造以不囚人而惟杀为例,则残忍孰甚焉!夫生番无知之野流,于大国囚人而不杀之规,自不能识也;乃东洋自称文雅之国者,则何为而效恶习于野人乎!东人自称取法于泰西,然岂曾闻泰西有此习耶!
四月二十四日
东洋侵台湾中东先后来往各文牍
本馆顷接东洋伐台湾中将初照会闽浙督宪并督宪先后照覆中将二文,谨列于后。夫两国之失和构兵也,固闽疆之大患也。凡我华民,既得备悉此役先后各情。且知此事不幸出于争战,其祸则由东洋侵陵所致;在我国也,实不得意,迫于持干戈以尊国体、保边疆也。伏读闽浙总督宪之辞,义在俯念前好,陈论道理,义无可辨;且其居心仁厚,不愿遽绝和好,且坚不可坐受外侮之心。凡阅者,无不称慕高义、佩服伟才焉。
大日本陆军中将兼陆军□辅西乡
照会事。
台湾土番之俗,自古嗜杀行劫,不奉贵国政教,海客菑难是虞。迩年我国人民遭风漂到彼地,多被惨害。幸逃脱者,迨入贵国治下之境,始沾仁宇恩恤,藉得生还。本国稔知贵国矜全我民之意,厚且至也;我国政府,感谢奚似!而彼土□反是害我人民如此,为民父母,岂忍漠然!是以我国皇上委本中将以深入番地招彼酋长,百般开导,殛其凶首,薄示惩戒;使无再蹈前辙,以安良民。本中将谨遵钦旨,即率亲兵将由水路直进番地。至若船过贵境,固无他意,应毋阻拒。但恐闾巷之说,或触于贵国之诧异;特兹备文报明。为此照会贵大臣,希即查照饬各该地方官咸使知之可也。须至照会者。
右照会大清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使、闽浙总督部堂李。
附片
明治四年十二月,我琉球岛人民六十六名遭风坏船,漂到台湾登岸。是处属牡丹社,竟被番人劫杀五十四名死之;十二名逃生,经蒙贵国救护,送回本土。又于明治六年二月,我备中州人民佑藤利八等四名漂到台湾卑南番地,亦被劫掠,仅脱生命;幸蒙贵国恤典,送交领事,旋即回国。凡我人民迭受恩德,衔感无涯。
兹我政府独怪土番幸人之灾,肆其劫杀;若置不问,安所底止!是以遣使往攻其心,□使感发天良,知有人道而已。故本中将虽云率兵而往,惟备土番一味悍暴,或敢抗抵来使,从而加害;不得已,则稍示膺惩之势耳。但所虑者,有贵国及外国商民在台湾所开口岸运货出入者,或见我国此间行事,便思从中窃与生番互通交易,资助敌人军需,则我国不得不备兵捕之;务望贵大臣偏行晓谕台湾府、县沿边口岸各地所有中外商民,勿得毫犯。
又所恳者,倘有生番偶被兵追赶,走入台湾府、县境内潜匿者,烦该地方随即捕交我兵屯营是望。
特此附片以陈,惟请贵大臣烦为查照施行!
闽浙总督部堂李照覆日本陆军中将西乡
为照覆事。
照得查台湾全地,久隶我国版图。虽其土著有生、熟番之别,然同为食毛践土已二百余年,犹之粤、楚、云、贵边界猺獞苗黎之属,皆古所谓我中国荒服羁糜之地也。虽生番散处深山,獉狉成性,文教或有未通、政令偶有未及;但居我疆土之内,总属我管辖之人。查万国公法云:凡疆内植物、动物、居民,无论生斯土者、自外来者,按理皆当归地方律法管辖。又载发□耳云:各国之属物所在,即为其土地。又云:各国属地或由寻觅、或由征服迁居,既经诸国立约认之,即使其间或有来历不明人,皆以此为掌管既久,他国即不应过问。又云:各国自主其事,自任其责。据此各条例,则台湾为中国疆土,生番定归中国隶属;当以中国律法管辖,不得任听别国越俎代谋。兹贵国中将照会以台湾生番戕杀遭风难民,奉命率兵深入番地,殛其凶首,以示惩戒。在生番迭逞悍暴、杀害无辜,即按以中国之法,亦律所必诛。惟是台湾全地素属中国,贵国政府并未与总理衙门商允作何办理,径行命将统兵前往,既与万国公法违背,亦与同治十年所换和约内第一、第三两条不合。然详阅来文,先云招彼酋长,百般开导,使毋再蹈前辙;复云虽率兵前往,惟备土番抗抵,不得已始稍示膺惩。是贵国中将之意,但在惩办首凶以杜后患,并非必欲用兵。所开两案首凶,其备中州遭风难民,前由土番送出,并未戕害一人;当经本部堂派员送沪,交领事官送还。自枋寮至琅■〈王乔〉一带,早经本部堂饬令台湾道委员建造隘寮,选举隘丁、隘首,遇有外国遭风船只,以便随时救护。此后贵国商民来往该地,当不至有劫杀之患。去岁备中州难民并未被害,即其明证。其琉球岛,即我属国中山国疆土;该国世守外藩,甚为恭顺。本部堂一视同仁,已严檄该地方官责成生番头人赶紧勒限交出首凶议□。总之,台湾属在中国,应由中国自办,毋庸贵国代谋;各国公使俱在京师,必以本部堂为理直。
缘准前因,合即照覆贵中将查照办理。须至照覆者。
照会日本陆军中将
为照会事。
照得前准照会,得悉贵中将奉命统兵惩儆台湾生番,当经本部堂援据万国公法,请贵中将撤兵回国以符条约,具文照覆在案。
兹于四月十二日,接据台湾镇、道禀称:贵中将统率部兵,已在我凤山县所属琅■〈王乔〉柴城一带□□扎台,与属地生番争斗。经委安平协副将周振邦、署台防同知傅以礼等驰赴该处于初八日与贵中将相见,面询本部堂照会曾否达览?贵中将答以「已经收到」;并语该文武官以此次用兵生番,因去年贵国副岛大臣早与总理衙门商明,近又有钦差赴北京专论此事,俟北京信到,再行照覆,不肯即日回兵等因。又据禀称:四月初七日,有贵国驻厦领事官福岛九成、书记吴硕往见该镇、道,面言要赴琅■〈王乔〉查看,不准□国兵船与中国民人滋事,以敦和好;特来拜谒。该镇、道询以何故动兵?答称欲将生番稍示惩儆,不敢扰害中国地方等语:先后到本部堂。准此,详阅各情,深佩贵国政府敦信修睦、益固邦交之意;而贵中将谨承上命,情意殷拳,务泯猜嫌以敦永好,闻之亦甚欣惬。因思贵国与中国立约未久,方期两国和好,可与天壤无穷。乃此举并未商由总理衙门移知本部堂作何办理,径命贵中将统师赴中国所属邦土、本部堂所管地方用兵,盖中轻听浮言,误会生番非中国所管之谣传,遂致贵国政府与贵中将近日所为,事事与万国公法暨修好条约违背;且中外舆论,皆不以为然也。除□载本部堂前次照会外,合再将本部堂确查证据及贵国此举不合万国公法暨修好条约之处,为贵中将更详告之。
查琅■〈王乔〉番社,人物、地方确归中国辖属证据,历历□明可核者三:南路琅■〈王乔〉十八社,向归凤山县管辖;每年征完番饷二十两有奇,载在「台湾府志」;此证据一也。台湾设立南、北路理番同知,专管番务;每年由各该同知入内山犒赏生番盐、布等物;此证据二也。柴城又名福安街,建有我朝公中堂福公康安碑庙;此证据三也。证据确凿,历来已久。特以「礼记」不易其俗、下易其宜,故向来中国不全绳以律法而已。查两国修好条规第三条云:『两国政事禁令,各有异同。其政事应听己国自主,彼此均不得代谋干预」。查台湾生番久属中国,其不全绳以律法者,即政事禁令各有异同之一端也。按约应听中国自主,贵国不得代谋干预。况「两国所属邦土,不可稍有侵越」,第一条显有明文;尤宜共相笃守。又第十四条载:『日本人在中国指定口岸及附近洋面,不准与不和之国互相争斗』。夫附近中国洋面与不和之国尚不准争斗,况为我疆土之内隶属之人!今贵中将在琅■〈王乔〉柴城一带于我设立隘寮之疆土径行登岸札营,于我纳税食粮之番民竟行接仗争斗,与条约各款种种不合。设令他国效贵国之所为,于贵国属地、属民并不先行商准,遽尔命将兴兵据其地、诛其人,贵国其能任听所为而不问乎?贵中将反己以思,必有爽然自失者。据台湾镇、道禀称:贵中将及理事官福岛九成俱言上年使臣到京,曾对总理衙门说过「以生番非中国所管」及「此举早经商明」,故尔前来。查中国自来与各国立约,俱钦差全权大臣各遵所奉谕旨订立条约并□条声明两国全权大臣先行画押盖印,俟两国御笔批准后刊刻通行。今贵中将及理事官所云上年使臣向总理衙门说过等语,是否遵照中国律法立约,抑将商明之□或盖关防于公函、或两国互行告示、或互换照会以为凭据,本部堂并未接准总理衙门移知;贵中将奉命远来,定悉律详细。如当时立有凭约,请将彼此原议文约抄示,本部堂自当听贵中将照约办理。如当时未立有凭约,应请贵中将撤兵回国,不得于中国所属邦土地方久驻兵旅,以符条约。窃思贵国政府祗因生番戕害难民两案,故命将统兵深入番地,殛其首凶,使无再蹈前辙。查我属□中山国被戕遭风难民一案仍应由本部堂自行严檄该地方官办理,毋庸贵国干预外;其贵国备中州难民利八等四名,但只被抢,并未杀害,应由本部堂按照修好条约内第八条「盗窃等案由地方官查拿追办」之约,严饬地方官追办。本部堂断不以中外之分,稍存歧视;该地方官处分攸关,亦断不致玩延。不必贵中将驻兵台湾,旷日特久,劳师縻饷!
本部堂系为两国各敦和好起见,故再为详示证据、申明条约,剀切照会。现在上而各国驻京公使、下而中外舆论,均以贵国此举为非。想贵中将忠于谋国,定能幡然变计,即日撤兵回国,以免天下公非,保两同永好;贵中将实图利之!须至照会者。
四月二十五日
日本国简放陆军中将来华上谕
东洋兵临台湾一事,本馆已将先后闻见,节次登列各前报中。今复探得日本朝廷出兵旨意,以见其实。此旨系于日本国明治七年五月,大政院奉旨简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赴台湾办理土番事宜;现在已经通谕国中。译其上谕之意,系因前四年——即明治四年,有琉球外藩之民失风漂赴台湾,被害至五十四名之多。明治六年,复有日本柏岛人四名漂赴台湾,虽经送回,以为土番凌虐:曾经前放之全权大臣副岛来中国查知情形覆奏。而台湾接壤日本之南境,时有商民失风情事;若不惩办,不足以儆将来。是以特简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统兵前往台湾土番地方,务须问明残害之罪,严加惩办;并当约束嗣后永不敢残害,方足以儆。谕仰通国知之等因。此谕正在陆军中将西乡从道启程来华之际所奉,是故以先日本东京、长崎等处所来新闻并未提及,且前报有遣将为日本国皇所未知等语。今见此上谕,则可见前闻之未确也。
译西字日报述台湾事
香港西字日报曰:日报者特派有主笔之士往台湾东洋营内,传记日录事焉。今将该士人所寄函译出,相于别传更为可据。
四月初六日,记曰:东兵屯于琅■〈王乔〉,距打狗一百二十里、离岛之南滨不过三十里,有平原长方五、六里。原内华乡数处,该人于北京来往,皆因山路有盗,故乘船一行。初,东兵扎营在平原之上,处位似属甚便。奈绵雨速下,屯兵势如寝卧水中。于是,移营于近滨沙坡一带之上;营状虽无先日之整齐,然于。兵士舒服倍蓰。自来各兵虽勤劳于筑营,又被雨湿所难;亦经有与野人试用后门装弹鎗者,且已两造各丧人数名。有一日,番人一大众突冲东兵六士;东兵迫于飞奔,已一人丧命,番人即斩其头,以为战攻之观。按此处之番社,传闻则为先残杀琉球多人者是也。
东兵内有美国员二人:一水师统兵加色,一陆兵将军花孙。虽名为参赞之官,而各谋略实二员所由出者。前日东半路欲附近两番长立约,美国两人与议,在广原内会议;两人无随从,独赴约处。而番长皆不见;入左村以觅,乃得与立和约。琅■〈王乔〉以南,除一社已有犯冒外,皆不与作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