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纂淮关统志 - 第 6 页/共 88 页
泾河
治南五十里。分运河之水,通塔儿头金吾庄趋射阳湖东北入海。杀运涨,溉田亩,为利甚大。河见于《宋志》,为淮安军泗州五河口之一派。闸置于明景泰初年,运盐城漕粮入仓。厥后仓废闸存,时开时塞。康熙初年,同知王仝春改建一闸,其工极坚。三十九年,又经总河张鹏翮奉旨挑浚。河成,闸亦另建。乾隆五年,复浚自闸口至南窑。南窑下分挑支河二道,一由安丰下荡,一由太仓下荡。凡货物从下河来转,由此下卸。
流均沟
水由郡城南门外兴文闸下涧河,东南流入马家荡,为涧河尾闾。凡下河州、县米薪百货于此入郡,为要道。
射阳湖
湖居淮郡东南七十里,为山阳、盐城、宝应三邑之分界。阔约三十里,周回三百里,湖水潆洄之。初不堙不溃,百利可兴。迨明嘉、隆以后,黄、淮交涨,溃高宝堤防,并注于湖,浸淫漫溢,淹害州、县,历有年所。本朝圣祖南幸,阅视河工,心悯七邑灾黎,饬令大臣挑浚下河,疏通积水。由是导虾鬚沟,引湖水由庙湾、新丰市一带入海,至今通焉。向者海禁未开,民间舟楫仅抵庙湾。自康熙甲子开禁之后,凡北地商民由山左航海而来,多由此入口,南达高、宝,以至江焉。
马家荡
在府治东南山、宝、盐三邑分界,即射阳湖之一隅。惟下游处多淤垫,屡次请开者,俱称射阳湖。遂以入海之河为射阳湖,而湖身之犹存者,为马家荡云。
新洋港
盐城县北门外三里。出天妃口,达海洋。
大海小海
大海在盐城县治东。自海浦东北出洋五十五里,古漕运自此出口,上达直沽。小海在县治西。两滩蒲苇,中流行舟。源出通、泰,夏沉冬落。西北入东塘河,达射阳湖,入海。
南串场河
盐城县东南二里。其水自泰州来,入盐境,由石石达闸下新洋港,出海。
北串场河
盐城县西北三里。其水由汊河分支,经新兴场上冈镇,复绕范公堤,东北流七十里至阜宁,入射阳湖,出海。
庙子湾
湾近海,上傍射阳湖之三湾,为淮郡极险门户。自康熙年间,洋船由此入口,楼橹鳞集,商货阜通。去盐城、海州、宝应皆百八十里。明季海寇入警,筑城御之,计四里,高二十余尺,五门环设。今为阜宁县治。
山子湖
板闸关署之后,旧有邱家湖。因钵池山积水不泄,遂成山子湖。亦名邱、山二湖。其初不过数亩,自运河既开,黄、淮夹流于外,左右捍河之堤皆高丈余,夏秋积潦无所归宿,因而民间畦垄皆淹没成湖。冬春而水不泛滥,波纹清浅,荡漾溪烟,兼之北岸有精蓝、村舍,历落数里,时一寓目,其间颇饶野趣。□□近居民数百家,惟恃纬萧卷箔,以捕鱼为业。倘遇兼旬霪雨,即不必黄、淮溃决,而一望渺然,鲜有不在水中者。往年,百姓曾具呈当事,于郡西三城坝中穿一涵洞,名曰“伏龙”,随时启闭,以通潴水。奈年久淤塞不通,不但民舍被淹,即关署亦遭浸汕。康熙二十五年,前监督杜公曾广募夫役,疏开乌沙河刁家嘴,泻去积潦,一时居者稍宁,行者得路。嗣于乾隆十四、十七、十八、二十一、二十七、二十八年间,因雨水淋漓,一时不能外出。历任监督又据板闸居民呈请宣泄,移咨河院,转饬山阳令,看明情形,在于本处东街文昌阁后,设立水志。俟水与志平,则仍从刁家嘴开放,由盐河达鱼滨河,下射阳湖。至今称便。乾隆三十九年八月,黄河老坝漫溢,板闸被淹。及水退,平地积沙八九尺,湖亦淤平,仅存一线。又苦无从宣泄,余于题建关署之后,亦将次第筹之。会迁鹾任,志愿未酬。兹因奉命复来,适有本镇士民呈请挑河泄水,因捐养廉银两,命役鸠工。上自百子堂起,下抵刘家窑止,旁及支流曲港,使之汇归一河,于尾闾处建一石洞,与盐河相通,水大则开洞出水。由是三街前后民舍田畴,庶无沮洳之患欤。
以上各川,俱本旧志所载。其中惟邳州直河久成陆地,安东支家河亦已淤平。邗沟载见于运河,双沟每涸于旱岁。淮有三洲,莫知其处,略而不书,良有以也。若中河为运漕要道,而长山口、宿迁关隶焉。流均沟、马家荡、新洋港、串场诸河,襟带东南,实为盐阜各邑稽商之门户,不可不载。故又择其要者增入之。
形胜附
淮郡东濒大海,西接长淮。射湖带其南,黄河环其北。水陆交通,舟车辐辏,固徐兖之门户、吴越之屏藩也。其脉受乾元之气,沙堤绵亘,袤长百有余里。至板闸,则钵池山横衍于后。虽无层峦叠嶂可寄游观,而冈阜巑岏,亦征耸秀。山旁有湖,清流嫩碧,绕署而行,时而翠盖红衣,荷香拂面,时而雨丝风片,渔艇冲波。凭栏一望,雅足怡情。惜经河溢淤填,仅存一线矣。然而三城粉堞,楼阁嵯峨,则雄峙于东;甘罗城、公路浦,阛阓鳞甍,则映带于右。远则洪波万顷,水光接天;近则运道纡回,俯临前岸。洋洋乎洵三洲之福地也。若乃舳舻亹亹,行旅熙熙,水陆并进,实为南北咽喉。故春夏漕艘过淮之期,虽百里外,皆樯桅林立,人语纷咙。如值风正帆悬,则又编篷叶叶,雾障云飞。可不谓极江河之胜概,尽舟楫之奇观乎?
淮关八景
韩侯钓台钵池丹井袁浦千帆山湖渔艇
漂母遗踪新街夜月景会禅灯花巷晓市
续纂淮关统志 卷四乡镇
淮安文献丛刻
淮关统志卷之四乡镇
闸 坝桥 梁津 渡商税里程附
关之设也,必扼要会而据通津。而淮关则兼仓、厂,并宿、海,分布甚广,径路丛杂,不得不备溯其疆隅也。故水道于《川原》志之矣,兹复详其乡镇者,以各属之津梁、闸坝、市集等处,皆百货所流通,但惟于近关者载之,不概及也。志《乡镇》。
山阳县境
板闸镇淮城西北十二里。即明平江伯陈瑄开挑运河所建四闸之一也。面湖背海,左江右河,镇居其中,为南北舟车之要道,故于此设关焉。临河市廛密布,河南北居民数千家,关署镇坐于北。而东街、南街、前后西街,铺户纷纭,人语杂沓。赖关务以资生者,几居其半。
河北镇距郡城北十里,新城西北三里。黄河未徙草湾以前,镇在大河北岸,故名。今去关署隔盐河一道,即古黄河旧路也。明正德十年,开支家河接涟水,建批验引盐所于此,后又筑城护盐。今城废,四门尚存,淮北监掣同知驻此。盐官所在,食力之家,合东西二里,不下数千户。商贾负贩,接迹于途,亦属税务要地。
平河桥镇郡城南四十里,距下一铺口二十里。昔桥今废,而村落市肆两相映带,南北货船帆樯络绎,实淮关之门户也。
汊河镇郡城西南八十里。古名柘塘,水乡也。蟹稻肥美,居人茂密,有桃源谷口之意。从泗州来,有墩阜十余座,迤逦至镇。二十里通高良涧、洪泽湖,东十余里下白马湖。虽非冲要关津,而由山邑泰安、世美诸乡西南去运销货物不少。
乌沙河镇距大关三里。在运河北岸。引盐过坝,土物登舟,事杂言庞。本关设有稽查分口。
车家桥镇郡城东四十里。古寿河所经,今通涧河,由此达流均沟口。薪米屯聚,货物流通,据山邑东乡之盛。
泾口镇即涧河入荡之所,在流均沟口稍北。税房设立于此。
草湾镇大关东北十里。人烟辏集,柴艘聚屯。盐船从此过坝,淮关设有分口。
北辰堰一名北神堰。即今新城大北门外,古淮河堤也。吴王开邗沟,西北至末口入淮,后人于此立堰,名“北辰堰”,以此地本名北辰镇也。古运道皆由此达淮。自黄与淮合流,堰外最称险要。及黄、淮远徙,堰外又成平陆矣。今犹名北辰坊。
高家堰城西南四十里。汉广陵太守陈登所筑,故又号为“陈公塘”。当日湖西为淮,本不相通。筑堰原资灌溉,非以捍水患也。自河与淮合,二渎并高,于是淮浸诸湖,汇而为一,洪水直抵堰下,冲荡激射,危险可虞,加高增厚,屹若长城。而明代堰圮,七邑罹灾。隆庆六年,漕抚王宗沐、知府陈文烛始议修筑,成功,郡人丁士美为文以记之。
高良涧坝郡城西南九十里。由清河涧沙埠桥入淮。万历二十四年,总漕褚铁议涧口拆堰为滚水石坝,旋改为闸,泄淮水,东注宝应诸湖。
永丰坝在草湾对过。黄河居南,盐河居北,东达安东、海州地方。引盐自板浦场来者,到此过坝,驳至盐所。淮关设有分口,稽征盐河往来货税。
仁字坝义字坝礼字坝智字坝信字坝五坝皆运河未筑之前为湖水而设也。仁、义二坝,旧在新城东门外东北,自城南引湖水抵坝口,外即淮河。遇清江口淤塞,则运船由此盘坝入淮。坝东为纤路,西即城基。礼、智、信三坝俱在新城外西北,引湖水抵坝口,外即淮河。遇清江淤塞,则官民商船经此盘坝入淮。今五坝皆废,仁、义、智三坝不知其处,惟礼字坝在新城西门外、信字坝在窑沟,犹为可考。
小坝在西湖嘴下。由市河达运河转货之处。
南锁坝郡城西南一里许。往宝应路,与下一铺相近。
上移风闸下移风闸按:淮郡旧志云:城西北二十里,永乐十五年建,今废。又《行水金鉴》载:移风闸即板闸。闸西十五里即清江闸,又五里即福兴闸,又二十里曰新庄闸。此平江伯陈瑄所建四闸也。淮关旧志又云:去城十里,地名板闸,旧名上移风闸,又三里许名下移风闸。二闸南北相望。是移风本有二闸,与板闸是一是二,不过相去三里许。乃自正德志以后,悉言板闸在城西十里,移风闸在城西二十里。与诸书不合。今诸闸皆废,无从考证,惟备存各说,以俟知者。
上兴文闸杨家庙对河东岸下一铺之南。引运河水入宝带河、下涧河,一路归荡。
下兴文闸郡城西门外。一名响水闸。引运河水入城,一支绕文渠沟,东南达巽关;一支由八字桥入城河,东北达市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