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地方志提要 - 第 58 页/共 61 页
盐亭县志四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董梦曾纂修。梦曾山东定陶县人,拔贡,乾隆二十五年任盐亭知县。盐亭为汉广汉郡地,西魏恭帝时改名盐亭,隋废,唐复置,属梓州,宋元以后属潼川。县志明以前无闻,自清康熙丙辰邑人张泰阶就所见闻为《古盐亭志略》,丁丑邑令吴宏有因之为县志,乾隆十七年胡华训重修,而未付刻。后十年梦曾官盐亭时,继《吴志》稿而成是书。其书体例,分舆地、人物、艺文三类,子目四十有六。舆地志所纪,于山川、名胜、物产较详,艺文志录杜甫诗颇多,如《行次盐亭诗》,杜甫尝历其境也。其书编次颇有条贯,体例简括,征引诸书皆注明出处,为蜀中方志之雅确者。
中江县志五卷清康熙五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维翰、李来仪修,王一贞纂。维翰号西屏,镶黄旗襄平人,岁贡,康熙四十五年任中江知县。来仪号丹崖,浙江长兴县人,贡生,康熙五十一年任中江知县。一贞字位中,绵竹县人,康熙四十五年任中江县教谕。中江为晋五城县地,北周置玄武郡,隋废,宋真宗朝复置中江县,迄元、明、清未更。县志明以前无可考,据本志来仪序谓:“在明一修于嘉靖,再修于国朝之己酉丙寅。”而未详言修志原委。此志为维翰创志稿于康熙五十一年,以调知昌平去,书未及付梓,委以邑孝廉李藻继理其事。及来仪来任,复嘱教谕王一贞增订其稿,编次为五卷,为纲者九,为目八十有一,历四年始刻成书。但按其凡例所述,志实康熙二十四年邑令祝兆麟始议为之,风俗志为兆麟撰稿焉。自创修迄书成,凡三十年。迭经补订,故讹谬绝少。自宋至明清,其间中江往事纪载极详。如人物志所载苏易简、苏舜钦祖孙,吴叔永、吴忠肃伯仲,以及徐士杰、宋方麓诸传,摭采颇繁,修辞亦有义法,可推蜀省方志之佳作也。
蓬溪县志二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潘之彪纂修。之彪丹阳县人,顺治十八年进士,康熙七年任蓬溪知县。此志为之彪官蓬溪时纂成,康熙十一年付刻。书成即遭兵燹版毁,印本流行不多。康熙十九年知县周甲征即欲重刻不果,五十二年知县徐缵功依原本加增而重刻之。查蓬溪志书此本以前无可考,此志今原本不多见矣。其书编辑简略,体例以事定篇,不具史法,纪载亦不过概述大略而已。蓬溪为汉广汉郡地,唐始置蓬溪县。邑四境皆山,中有溪曰蓬溪,流广二百余里,其间冈峦纠纷,溪发源于蓬莱山故曰蓬溪。山有莲莱诸峰,以龙多山最秀拔,在邑治东,为蓬邑八景之一。相传晋永嘉中广汉人冯盖罗炼丹于此而道成,犹有遗迹存焉。唐孙樵有《龙多山录》,语此山奇崛古隽,刊画甚工。宋何麟有《龙多山诗》,均见载于本志艺文志。
安岳县志三卷清康熙六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郑吉士修,周于仁纂。吉士字西铭,仁和县人,举人,康熙五十年由衢州府教授升任安岳知县。于仁字文居,号仙山,安岳县人,康熙举人,雍正间仕福建永春知县,以所见闻著有《澎湖志略》《渡海舆记》《暮游集》等书。安岳建置,自后周建德四年置普州安岳县,隋废州,以安岳县隶资阳郡。唐复置普州,宋州县废,元复安岳县,属潼川府,明清因之。《宋史·艺文志》有杨泰《普州志》三十卷,是为纪载安岳县事之始,明万历间知县李英奇始创修县志。此志为吉士仕安岳时,延于仁因李英奇县志增修而成,康熙己亥知县姚孔镛始为之梓成。按此志体裁简约,纪载详核,采摭笔述,皆出于仁一人。
重修丹棱县志七卷清道光二十八年修,稿本,清丁晏手跋(上海图书馆藏)
清高士魁纂修。士魁字紫峰,山阳人,道光十三年知丹稜县,二十八年纂成此志稿,未见有刊本。其书分地理志、建置志、祠祀志、田赋志、官师志、人物志、选举志七篇。丁晏跋称其书:“仿康对山《武功志》简雅有法。”今观此志不过仿《武功志》形貌耳,修辞艰涩,述事不昭。对山之书,行文首尾相贯,文简事该;且具褒贬善恶,劝鉴尤严,士魁之书远不及此。例如此志人物志《李塾传》叙塾复举贤良方正下一句曰:“是科六论,四曰问郎十二备如何一题。”行文艰涩,使览者不详何义焉。而丁晏跋为之说明:“余考之《玉海》官制,十二备,宋元丰之制也。元丰六年八月,吏部尚书李清臣赐承务郎以上卿一贯出身,历任功过如备。”是为此志文简不详,事不考据之一例也。按此志建置志:“丹稜在秦为蜀郡地,汉置南安县属犍为郡,南齐设南乐郡,后周明帝分置齐乐县,武帝改曰洪雅。隋开皇十二年因邑南有洪雅镇立为县。今改治曰丹稜。”按丹稜县志有乾隆二十六年李光泗修县志十二卷,光绪三十一年顾汝萼修县志十卷,此志为未刻之孤本。
彭山县志七卷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张凤翥纂修。凤翥字梧冈,浙江上虞县人,乾隆十三年进士,十六年任彭山知县,二十三年去任。按此志为今存《彭山县志》最古之书,其书体裁则仿之康对山《武功县志》,分建置、沟洫、风俗、官师、人物、艺文、平番七篇。为凤翥官彭山时所纂,是时文献难征,摭采不易,以知其始创之难也。卷前有张之浚序,称:“其提纲絜领,条分缕析,不缛不遗,眉目清楚,义旨蕴含。”之浚字玿美,尝参纂《五凉志》,颇知志乘之学也。彭山为汉犍为郡武阳县地,南朝梁改为犍为,西魏改曰隆山。唐贞观二年始称彭山县,明清时废而复置者累,清属眉州。
泸州乡土地理教科书一卷清光绪三十四年泸州正本女学堂铅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正华、彭植昌纂,二人事迹均未详。此书编成后,呈四川提学使审定刊行。书序略云:“因思儿童入学之初不明乡土大势,而遽授以全国地理,不特无践学部颁定之教程,抑且无以收儿童领悟之实。吾泸建设学校历有年,益以本乡之调查,编为乡土地理一书。书专为泸州初等小学编纂,为首二学年之用,全书共一卷,分三十一章,订一百课。”按此书编例,首列泸州属简明地图,次凡例,次泸州全图,泸州直隶州,泸州大势、疆界、区域、地势。属地地势分江安、合江、纳溪、九姓乡,山脉、河流、户口、人口、天气、物产、农业、工业、商业、畜牧、水产、宗教、教育、交通、民风、关塞、滩险、厘卡、赋税、盐、官制、积贮、风景、本州十乡,属地江安、合江。以上诸门按“循序”编次。
纳谿县志十卷清嘉庆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赵炳熊纂修。炳熊江西安福县人,监生,嘉庆十七年任纳谿知县。纳溪旧志,据炳熊本志序云:“多出抄本,缺略不全。”考《纳豁志》,有康熙二十五年知县王帝臣所修县志,五十四年知县蔡琏重修县志,皆为稿本不传。此志为炳熊与县教谕徐行德、训导张学■〈經,音代糹〉等辑成,其体例分星野、建置、疆域、田赋、学校、风俗、秩官、人物、艺文九门,凡七十二目,卷前有星图、县境图。同治五年有增刻本,民国九年有石印本,原刻本今极稀少。按建置沿革谓:纳谿于隋、唐为泸州之云溪里,宋于溪口置军寨设递运,皇祐二年置纳溪岩,绍兴五年升为县。”然据《宋史·地理志》载纳谿于绍定五年升县。按绍兴、绍定相越八九十年,疑有一误。抑其间更有归并,须待考证焉。
内江县志五十四卷旧抄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顾文曜纂。文曜事迹未详。按此志凡例云:“系据嘉庆四年邑令张搢所修邑志,及嘉庆十二年徐丰续增之本,按现存案卷核对,加以增补笺正。”其书体例,自星野迄外纪共五十四门,职官至嘉庆十六年止,分门虽多,但每门仅寥寥数页。然所备述者,皆前志之所未载,颇有资考之用。按内江为汉资中县地,北周于中江水滨置汉定戍,后改曰中江县,县治在今县治西,隋避讳改中为内,徙治于汉安戍城。元省县入资州,明复置,清因之,属资州。
井研县志二卷清雍正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黄光灿修,刘琨纂。光灿字辉五,云南易门县人,举人,雍正七年选任井研知县。琨井研县人,乾隆三年举人,十岁而孤,家贫,中举后未仕,教徒乡里,与弟玮、瑜以文名乡邦。据本志建置谓:“隋开皇十一年置隆山郡,废蒲亭县,置井研县。”按井研建县自隋始,县志则创修于明景泰间知县冯让,成化间知县丁锐、万历间知县杜如桂又先后重修,明志则岁久散佚。此志为清修县志之始,凡八门,曰疆域、曰建置、曰祀典、曰食货、曰职官,曰科第、曰人物、曰艺文,书前有星野、疆域、县治三图。按其书体例,乃据万历《杜志》,只增疆域、建置、食货,科第四门,四门资料则摭采通志,而未自行搜罗考核,终不免草率成书。
直隶绵州志十九卷清乾隆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屠用谦纂修。用谦字益受,号畏庵,湖北孝感县人,康熙六十年进士,授吏部主事,后出知河南禹州,雍正十一年调绵州知州。按本志沿革,绵州为汉涪县地,隋开皇五年改曰绵州,其后废置靡常。清初因明制为绵州,属成都府,雍正元年改为直隶州,属松茂道,领德阳、安县、绵竹、梓潼、罗江五县。州地踞成都平原,四塞山形如斗,涪水、安水合流于境,故物产饶富。绵州旧志,此志以前未可考焉,此志先为郡生何雄裔等草辑志稿,用谦为之考证校录,拟定体例,订纲为四,一曰考详本末、二曰表纪姓氏、三曰传征献、四曰编昭文,析门凡十九,各门冠以小序,分目凡百有九。卷首有幅帧图、绵州舆图、绵州暨五属县舆地图,所绘州境四至山川村镇甚详。按《绵州志》自此志后,有嘉庆间知州李在文修州志,同治间知州文棨修州志,皆用此志体例。
安县志四卷清乾隆五十四年写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张仲芳纂修。仲芳字望林,号芗圃,江苏宝山县人,乾隆三十三年举人,四十七年由四库全书馆议叙,选授安县知县。按此志创修于知县施廷钧,纂成山水、乡村、物产三篇,仲芳官安县复继纂辑,告成于乾隆癸卯。此志全编分为四纲,曰建置、曰庶征、曰富征、曰教征,统目十六。为《安县志》首创,体裁篇目立名不雅,如富征之富字以代赋,不知何义焉,纪载亦颇见缺误。按安县建置,为汉洛县地,晋侨置晋兴、益昌、西充三县,隋为金山、神泉二县,唐为龙安、西昌、神泉三县。宋省西昌入龙安,以龙安、神泉二县属石泉军,军治龙安;元改军为安州,以龙安、神泉二县省入州,明降州为县,清因之,属绵州。阅此志建置沿革,则颇多缺误也。
茂州志八卷清乾隆五十九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丁映奎纂修。映奎贵州开泰人,乾隆三十四年进士,以知县升茂州知州。据本志沿革:“茂州本古冉■〈馬〈户外匕内〉〉国地,汉始置汶山郡,唐贞观七年改为茂州。宋、元时为吐蕃、氐、羌所踞,明宣德间置有土司治之。”按茂州在蜀境特边之一隅,疆域辽阔,岷山西镇,汶水南流,浸浸乎为成都之屏障。清时为直隶州,民国改州为县,今为阿坝藏族自治州治。州志据映奎此志序谓:“宋、元以前无可考,明宋秋崖延王玉垒创修《威茂通志》,及薛南岐而书始成。康熙二十五年,知州李斯佺重修之,未经授梓。”此志为映奎访得《李志》写本,依次增纂而成,全书共十门,每门各有小序。但体例未臻,纪载疏略,似为未成稿也。
汶志纪略四卷清嘉庆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锡书纂修。锡书字见庵,山西静乐县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嘉庆四年任汶川知县。六年调署蒲江,八年调署蓬州,十六年回任汶川,是年秋领咨到京引见,十八年再回任汶州,二十年去任。尝三仕汶川,参差者十有六年,故知邑事甚详。锡书嗜学好著书,尤长于《易》《礼》,著有《河洛图说》《周官图说》《署山又见》等书。是编为锡书亲为执笔,邑士高从孔、孟其敏辈相协编辑,成于嘉庆十年,即在是岁付梓。其后道光、同治曾二次增补职官、选举、孝义诸门,光绪二十二年又增《续志》四卷,按是编迭经增续翻刻,传本较多,而原本则极稀有。按汶川居四川西部,在岷江上游,东界东岷山,西界西岷山,其县在东、西岷山之间。据沿革,汉为汉阳郡地,后周始置汶川县,唐时属茂州,明改属成都,清雍正五年复属茂州。其县川流,岷江为县之大水,源出岷山主峰羊膊岭南,县名盖取岷江之意。而不曰岷,而曰汶者,《禹贡》曰:“岷山道江。”《史记》作“汶山道江”。《司马温公类篇》注汶音岷,汶与岷,盖二字而一义,古人名江则汶,名山则岷,以示区别耳,县之古迹,有石纽村,即刳儿坪,相传为圣母生禹处,其地有禹王庙,圣母祠。按禹生石纽之说,始见于扬雄《蜀王本纪》云:“禹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寰宇纪》云:“石纽村在今茂州之汶川县北四十里。”《括地志》云:“石纽在汶川县西七十三里。”《元和志》云:“禹生处名刳儿坪。”诸书皆言禹生石纽,石纽在汶川县境。风土志载县物产,有锡书小序曰:“余为邑志,而鸟兽草木之类不可得而知也。邑人董敏德成有《物产》一卷,为采其尤雅者,载其重者,聊备一格。”按是编所载物产之尤著者,有草坡所产之白熊,板桥所产之金钗石斛。白熊即熊猫,俗呼太吉图,产于汶川之草坡乡,胸部有金黄色者为尤贵(参民国修《汶川县志》)。石斛为药材,以川省为佳,川产以汶川尤上。
忠州志十二卷清同治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侯若源修,柳福培纂。若源字菊坡,天津南皮县人,举人,同治十年任忠州知州。福培字存愚,忠州人,贡生。忠州为今忠县,据《华阳国志》为春秋战国时巴子国地,秦为巴郡地。本志沿革谓:“忠州汉临江县地,至唐始名忠州,州旧属重庆府,雍正时升为直隶州,领丰都、垫江、梁山三县。”考州志创修于清乾隆间,传有写本,道光六年知州吴友箎延州人熊履青纂《忠州直隶志》八卷,始有刻本。此志继道光《熊志》重修,若源官忠州时延福培编纂成稿,若源以调龙安州去,知州庆征付刻成书。其书体例,分方舆志、建置志、职官志、政令志、武备志、祀典志、赋役志、学校志、选举志、人物志、外志、艺文志十二门。事倍熊履青所修州志,履青之志乃依其祖熊文稷笔记所录为之。按本志艺文有文稷撰《桃花鱼记》一文,嘉庆时修《四川通志》,亦以此文收入艺文志,因其文中有“其地于淳熙十年石出双鱼”之句,误为宋人之作。按桃花鱼即水姆,为忠州特产。本志方舆志物产,引旧志纪桃花鱼,于桃花开时产于州属之云根驿外积水潭中。其形如白桃花,须影毕肖,过时则化为乌有矣。本志艺文志有魏凤仪《詠桃花鱼诗》。及文稷《桃花鱼记》,记云:“是鱼形出五色,近淡墨蕊,其足也,生于社日前后,桃花开时始逐队而出,入夏日即化去,士人以形似桃花故名。”
酆都县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廷献修,林樨纂。廷献字文在,浙江海宁县人,康熙三十年进士,三十六年任丰都知县。樨丰都县人,举人。按此志仍用杨温甫修《丰都县志》体例,分舆地、建置、赋役、秩官、选举、名胜、艺文七类。志稿未竟而廷献他调,继任知县朱象鼎为之订补刻行,并增《补遗》一卷。丰都建县始于隋,析临州置丰都,明初改为丰都。邑东二里有平都山,其地多木,荫森萧瑟,山后有阎王殿五云洞,世所传为司冥之都也。
里塘志略二卷清嘉庆十五年爱日堂抄本(旅大图书馆藏)
清陈登龙纂。登龙字秋坪,闽县人,事迹未详。按是书卷前有登龙之乡友高城序,序云:“秋坪于丁未岁预选大挑,分发蜀中补青神令,调办里塘粮务,而成《西藏里塘志略》两卷,丁卯丁忧归里,遂不复仕。”高序未署年月,成稿时期无考。且书中又无凡例目录,其书编次,有建置、形势、疆域、山川、津梁、塘晡、职官、夷职、兵制、土兵、贡赋、土官、寺庙、喇嘛、天时、土则、城市、物产、风俗、杂记二十篇。目次颇嫌杂混,且塘晡之晡字,未详何意,又置天时于后,亦欠编次。夷职所叙为土司,兵制为驻防军,土兵为土守备、土把总、土练、土马兵,设于乾隆十四年,贡赋为土司夷赋,每岁征纳青稞五百石,每夫折银九钱,计折征银四百五十两。三年一贡,当赋之年土官亲入觐见,或遣头人进京贡以方物。土官正土司江摆,康熙五十七年投诚,题放里塘正土司世袭。雍正七年题放里塘宣抚司,颁发雍字一千三百五号铜方印。乾隆三十年袭子安本病殁,嫡子丹晋袭职,三十三年颁换乾字一万一千十八号印信一颗,进京引见,赏二品顶戴花翎。寺庙大住持四十五座,喇嘛二千八百四十五人。天时仅云:“天气特异,冬多异风,暑亦衣裘”数字。土则一篇,与风俗相混。城市所纪,土司所住,碉楼围绕,贫民则地无立锥,贫富悬殊。风俗叙喇嘛之享受肉酒衣履等等,女子习贸易,不责女红。上卷凡十九篇,下卷杂记洋洋一巨册,首叙粮务官,月支台费六十两,日支粮十四分,守备日支盐茶银八分,官役口粮七分。里塘正土司每年领养廉银五十两,口粮青稞三十石。六月初三日,土司举跑马会,七月三十日,喇嘛祭鬼于郊;八月初一日,堪布散茶于穷民,土司散面食于众;十月二十五日,为宗哈巴城望日,灯火甚盛。里塘有温泉三处,■〈忄壽〉、浪二山生异草,曰冬虫夏草。磁器甚贵,土人用木碗,以葡萄根为之。最后引王渔洋《陇蜀余闻》、陈鼎《滇黔记游》为结,书尾无跋。上海图书馆近入藏此志清刊本二册,为雍正时所修,与此本无异。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五
长兴陈光贻学
○贵 州
贵州图经新志十七卷明弘治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沈庠纂修。庠上元县人,成化四年顺天乡试举人,十七年成进士,弘治间任贵州提学副使。按此志为庠与贵州宣慰使司、儒学教授叶榆、赵瓒等,参宋祝穆《方舆胜览>及《一统志》诸书,裁定体例,以省、府、州、县、卫、所、司为次,山川、土产、人物、科甲,则各总汇一门。其书考究于《史记》《两汉书》者颇精,故尤详于古,而采掇唐、宋以来事物则略。据其凡例所言:“贵州地理,自《迁史》而下皆载之,然自唐、宋及元为详。元志凡四,建置互有不同,盖各据一时书之也,国朝亦两有作。”按凡例言,唐迄元之时,诸史志纪载已详,故采摭则略欤。又言元志凡四,而今皆无考,明志亦有两作,当修于此志以前,今亦不传。按贵州建置沿革,战国时楚黔中地,兼为夜郎,且兰诸国,秦属黔中郡。汉初为南夷地,元鼎六年开置牂牁郡,兼为武陵郡地,属荆、益、宁三州,后属荆、宁二州。宋属宁、郢二州,齐、梁因之,陈属武州。周置费州,隋初属庸州、牂州、费州,后改州为郡,属梁州郡。唐属黔州,改置庄州,又改置播州;寻复属黔州,又改属黔中道。宋初为羁縻地,熙宁后属夔州路,元置思州、播州、八番、贵州、乌撒诸宣慰司,顺元、新添、葛佬、都定、定云诸安抚司,普安、普定等路,分属四川、湖广、云南各省。明初仍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始自立为一省。
贵州通志十二卷明嘉靖三十四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谢东山纂修。东山字少安,自号高泉子,射洪县人,嘉靖二十年进士,历贵州提学副使,累迁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按此志卷前有嘉靖三十四年成都杨慎序,序云:“此志东山主简书笔削。博引经史,旁采子集。又参访故老,咨询儒生,浃洽而罔遗,精炼而无秕。”慎序极称是书。按东山纂是书,与张道等据弘治间沈庠《图经新志》递事增修,渐具通志轮廓。其书体例,自建置迄艺文,为类四十有一,卷首列贵州布政司总图一,省城图一,府州卫所图共二十八。
黔记六十卷明万历刊本,盖有顾印嗣立、侠君等藏印(上海图书馆藏,卷二十五卷二十六缺)
明郭子章纂修。子章字相奎,号青螺,又自号■〈虫賓〉衣生,泰和县人,隆庆五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著《■〈虫賓〉衣生易解》《平播始末》《圣门人物志》《郡县释名》《■〈虫賓〉衣生剑记》《马记》《粤草》《蜀草》《黔草》《豫章诗话》等书。是书为子章官贵州巡抚时所纂,汉州宋兴祖(汝杰)正,贵溪毕三才(成叔)校。其书体例,分大事记、星野志、舆图志、山水志、灾祥志、群祀志,止榷志、艺文志、学校志、职官志、贡赋志、兵戎志、邮传志、公署志、公侯伯总兵参将都司守备表、总督抚按藩臬表、守令表、文武科第表、驰恩表、帝王事记、贤宦列传,迁客列传、寓贤列传、孝子列传、栖逸列传、淑媛列传、方外列传、宣慰列传、土司土官世传、诸族传、古今西南彝总论诸类。大事记分上下二卷,上卷记周、汉、蜀汉、隋、梁、晋、元七朝;下卷纪明建国以来之事,所述黔省隶属中域之大事沿革甚详。文笔简洁。谓黔故西南彝,周、汉遂通中域,元始置顺元路,明洪武、永乐间郡县其地与楚、蜀、滇雁行并立。上置两台三司,下设郡州、卫、县舆图志,首列贵州总图、省城图,以下所领府、州、卫、县、所各有城图、地理图,又各为图说。概述建置沿革,道里路程,山川形势。只此两类,贵州一省之沿革大事、地理形势,概括俱见。以下诸类,记贵州之典章制度,职官、人物、艺文,亦皆详核。最后土司土官传、诸族传、古今西南彝总论三类,记贵州各种族及其分布,风俗习性,可推为贵州省志记载最备之书也。按此书遗佚已久,并未见重刻及传抄本,此书近始发现,惜版刻磨灭,不能卒读耳。《四库全书》收郭子章《黔类》等书凡十三种,独不收此书,而《黔类》提要中有云:“所辑实事之书,非《黔志》也。”查《黔类》为十八卷,辑录贵州掌故之书,与此书体例殊异,疑辑《四库全书》时,此书已遗佚不可得,故未收入也。
贵州通志三十三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卷四至卷十抄配)
清曹申吉纂修。申吉安丘县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康熙十年任贵州巡抚。贵州自明初建都指挥司,后改为布政司,分立府州县,始与各行省并称。通志明弘治、嘉靖二志犹存外,又有郭子章之《黔记》,沈思克、龙文光所修通志,诸书皆传。此志为申吉与布政使潘超先(驯)主修,成于康熙十二年,为清修通志之始。其书全编凡三十八门,卷帙较明志扩增倍余,而终于文献难征,仍不免疏简。
贵定县志稿不分卷抄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按是稿为贵州省通志馆贵定县采访处所编之呈稿。全编分为四期。第一期呈稿,分贵定县地图、舆图说明附建置沿革考、贵定各山、小道、群水附城池、关梁、坛庙、祠宇、寺观。第二期呈稿,分贵定市集、村集、仓储、职官、学校、书院、学堂、咸同兵事、南乡苗乱纪事、胡公平苗纪略。第三期呈稿,分贵定营汛、驿站、田赋、历代选举、团防、保甲、警察、物产、气候。第四期呈稿,分贵定名宦、土司、将校、仕籍、乡贤、善行、隐逸、流寓、诗钞、贤孝、节烈。贵定建县,据本志建置沿革考谓:万历三十六年,析新贵县之故平伐司,及定番州地置贵定县,属贵阳府。清康熙二十六年罢新添卫,并其地于贵定,领新添、平伐、大平伐、小平伐四长官司。贵定各山,最高曰云雾山,在西乡大平伐司境,山上有九池。阳宝山在县北,为邑之镇山,笔岫插天,列如画障。其次若文笔、天马、松牌、金星、银盘、梅山、天梯、白马、连珠、龙山诸山,亦皆秀丽。胜迹有牟珠洞,在城西十八里,洞外有庙,庙内有石笋一株,高二丈余,玲珑奇巧,洞内有石佛石龙石狮象。光绪中上海姚文栋撰有《牟珠洞记》。水以瓮城河为干流,境水皆汇而下注于清水江入乌江。贵定土产以烟为大宗,自嘉、道间,闽、广人侨寓于此倡种烟叶,辗转偏于全县,而以华山,王大冲所产为最著,次则养马寨、磨子田、蔡苗、昆新堡较差,其烟色淡黄,质软而香。嘉、道间系合十觔为一大包,光绪初改以半觔一包曰白丝,又有四两一包曰倣条。烟业大兴时,烟店多至三百余家,民国以来有运至镇远、铜仁、洪江复制条丝者,运至安顺、遵义制丝烟者,亦有运至上海制卷烟者,烟以外产药材,以天麻、桔梗、当参为尚。
开州志四卷清乾隆四十五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王炳文纂修。炳文湖北人,贡生,乾隆四十四年任开州知州。开州为元乖西军民府地,明初置卫,崇祯三年改卫设州,隶贵阳府;清仍之,民国改为开阳县。清雍正五年知州冯夔飏纂《开州志略》二卷,州志自此始也。此志为炳文纂成于乾隆庚子,补增《冯志》遗缺,又增修五十余年之事,其书凡十六门,体裁详核。
定番州志二十一卷清康熙五十七年修,抄本(南京图书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