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地方志提要 - 第 61 页/共 61 页

寻甸府志二卷明嘉靖二十九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王尚用纂修。尚用字湛江,江西安福县人,举人,嘉靖二十七年任寻甸府知府。此志为尚用官寻甸之二年所纂,委郡幕陈梓、郡贡士张腾博采编次;昆明庠生祝诚为之校订。其书编次,卷上,郡谱、星野、提封、古迹,风俗、创设、食货、官守,学校、武备、祀典,惠政、卷下、贡举、人物、烈妇、外志、艺文、附录,凡十八门。书前首列图绘,有府境图、府治图,按其义例云:“首图绘,《周礼》九州图义也;次郡谱,《春秋》世序表义也。图绘明,则众物之形备;谱系著,则沿革之道彰。由是星野以别仪象,提封以明疆域;古迹以审往事,风俗以示劝惩;创设以表位署,食货以厚民生;官守以重责任,学校以重文教;武备以谨防守,祀典以崇功德,惠政以昭仁爱,贡举以通贤路;人物以彰俊良,烈妇以尚贞节,外志以备他道,艺文以征述行。”按其编例,首图绘,次郡谱,次星野、提封,四者备而大纲举,一郡之地理沿革已备矣。再次以古迹、政事、人物、艺文,郡之往事典章亦有考也;犹恐有缺,故以附录补之,体核事备。而尤以郡谱一篇,著述极详,俨然如大事录也。郡谱谓:“寻甸古滇国地,暜■〈僰,火代人〉刺蛮居之,无郡邑;其部曰仲札、溢源,后乌蛮之裔新丁夺而有之,至四世孙因其祖名新丁以为部号,语讹为仁地。或云蒙氏为寻甸,段氏改仁德部。元宪宗五年内附,明年立本部为仁地万户府;至元十三年改仁德府,领高明、马龙二州,为美、归厚二县。自土酋安洋叛后,改高明为嵩明,属元南府,马龙属曲靖府。明洪武中改为寻甸军民府,寻省二县入焉,执领编户七里。前此俱土官掌府事,成化十二年弟兄争袭相仇杀,于是改流官。”郡谱叙寻甸沿革如是。而风俗一门较详核,首述族别,次习尚,次时节,均纪载详尽可据。余篇则大概简略,有一篇不过数十字者,以草率成之,终于文献无征故也。   寻甸州志三十卷首一卷清道光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孙世榕修,翟国泰纂。世榕顺天府宛平县人,贡生,道光六年任寻甸知州。国泰安徽泾县人,廪生。寻甸明时置府,清降为州;嘉靖二十九年知府王尚用创修府志二卷,康熙五十八年知州李月枝又重修州志八卷。此志继《李志》重纂,增入近百余年之事物,据其凡例云;“参合任邱舒瑞龙未刻钞志,细意增删校正。”《舒志》失传,未详纂成于何年也。此志体裁,自星野迄杂志,共三十门,绪次颇具条贯,修辞雅洁,而大抵沿用《舒志》原文,以为基础。查此志原本,此书外,仅云南省图书馆有藏。   丽江府志略二卷清乾隆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管学宣修,万咸燕纂。学宣修有《石屏州志》,已著录。咸燕字舒仲,石屏州人,康熙六十年进士,雍正二年任丽江府教授,历十七年,乾隆四年升四川井研知县。《丽江府志》见《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引有《丽江府志》,当成于雍正以前,但据本志序谓前无郡志。疑此志初稿成于康熙时,《图书集成》所引或即此志稿也。此志为咸燕官丽江学官时,以其平曰所见所闻者笔录之,久而集散成帙,及学宣为郡守时延为修志,遂成《志略》二卷。其体例凡十门,子目七十,体裁精密,文简事详。叙丽江沿革:“为汉越巂郡地,南诏蒙氏始置丽水节度,宋时磨些据此。元初为丽水宣慰司,后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改路为府,清因之。”治丽江县,领鹤庆、剑川二州,中甸、维西二县,凡二州三县。郡以丽江得名,即今云南境之金沙江,古称丽水,有丽江井盐场,在丽江县境。   丽江府志稿十卷清光绪二十一年修,稿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清冒沅纂修。沅江苏如臯人,光绪二十一年任丽江知府。丽江郡志,自管学宣修《志略》二卷,其后百四十四年光绪甲午,会稽陈宗海来权府事,延李福宝编纂府志,未讫成,而宗海调普洱,乙未沅任知府,续辑成书。其书全编分天文、地理、建置、食货、学校、祠祀、武备、秩官、选举、人物、艺文、杂志十二门,子目五十有四。卷帙超管学宣《志略》数倍,丽江文献从此详备足征矣。未见刻本,此稿旧为武进盛宣怀收藏。   中甸县志稿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十八年修,稿本(云南省图书馆藏)   近人段绶滋纂修。绶滋剑州人,民国二十六年任中甸县县长。按中甸有志,创修于清光绪七年张翼夔纂《新修中甸厅志书》三卷;绶滋依其志稿重修,开纂于民国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始成,亦未付印。当时助采辑者,有土守备刘恩、陈延平,区长孙珩,土千总松耀奎、杨汉钦等。此志体裁颇为简洽,创例维新,摭罗今古事物,尽入无邆。全编分为五卷,卷首总纲,卷上自然,卷中政治,卷下社会,卷末杂记。总纲所述:“中甸原名建塘,居于金沙江环抱之间,与西康之里塘、巴塘接壤。元以前本为吐番游牧之地,明季丽江木氏移民渡江屯殖;当时木氏之分布,北通巴塘,西北越阿墩子,西达藏边,伏居、江曲、建塘地面,皆曾归木氏。迄明末清初,藏番以势驱逐木氏,始渐南徙建塘,内附于清。雍正三年改名中甸,初移剑州州判分驻,属鹤庆府管辖,后升为厅,属楚雄府,后又改隶丽江府。民国元年改为县,属腾越道,撤道后,属云南省。”自然述气候、山川、物产诸门,政治述职官、选举、学校、社会诸门,新旧尽载无遗,但无特出之例。惟社会一门,叙宗教及少数民族之语言文字甚详。宗教中甸有喇嘛教,黄教、红教、佛道混合教、回教、巫教、夷教、卯东教等,以黄教为最盛。自清雍正已未西藏达赖五世奏请清廷准其消灭红教,遂建归化寺为黄教会聚之所,全盛时该寺有喇嘛一千二百二十六名。此门纪归化寺,列人事、经济、组织、建筑、佛像、经藏、武力、宗派等细目,全寺每年喇嘛需供给口粮青稞七千九百七十六斗七筒二撮,烧茶三百三十两及酥油等费,折银八十两等琐细事实。其次以夷教为盛,夷教即倮罗教;其教不立寺宇,不供神像,教主曰阿舒洛,译意即汉言老虎,谓其权威如虎。掌教者曰笔摩,译汉言为道士;另一派称曰若严,译汉言为和尚。若严一派,则无经卷,念经咒,师徒以口耳相传。笔摩一派,有《夷经》,首叙其教主九代世系,次言洪荒之初有六天曰、七月亮,无人,有大蛇大蛟,后生大神格阿洛,运神通灭五曰六月,灭大蛇大蛟,然后生人。其余诸教,则以卯东教犹盛,即摩些族之吉教,有摩些文象形字经典。中甸诸族之语言文字,有汉语、回语、藏语、摩些语、倮罗语、力些语、苗语七种。文字有回文、藏文、摩些文、倮罗文四种,摩些文亦称东跋字,为东跋萨拉所造,摩些人今多通用,以东跋经艰深难解,除教徒外莫可解也。此种文字,仅以单字连续成句,无拼音文法。倮罗文有一定母字,但无变音符号及母音子音之拼法,今倮罗人犹通用之。按此志记县境诸族之文化习俗甚详,且对少数民族极示尊意,而无俾视之辞。中甸虽为云南极边之一邑,而民族有六,此志于研究少数民族之学者,极有参考价值。原稿今藏云南图书馆,近来各省市图书馆有传抄本,兹从上海图书馆抄本著录摘要。   维西见闻纪一卷清乾隆三十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余庆远纂修。庆远字■〈王累〉度,■〈王累〉楚人(湖北随县有溳水)。此记庆远官丽江府通判时所作焉。维西在滇徼外,属丽江通判治理,明时内附,清康熙间为达赖喇嘛所管地,雍正七年设流官于此。按此记记沿革略而不详,又天时、土宇,风俗之类皆不载。定志类四纲,而细目四十有二。一气候,谓近城至阿墩子,地五里气候不同,二道路,分坪、山、石、江四目;三夷人,记种族有六,及黄教、红教;四物器,包括物产用器,分目琐细。又其例言谓:“地峻则视天低,而星辰大,此一异也。夏曰较楚为短,冬日较楚为长,证时宪书所列不谬。维西曰晷较之省会,夏日微长,冬短。地境惟浪沧、金沙江岸有可耕土。维西夷人六种,金沙,浪沧产金,其岸之山产银及铜。”例言非述编例,而所述之事,则为可参考之资料也。   维西县志四卷民国二十一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近人李炳臣修,李翰湘纂。炳臣字鸿翼,剑川人,以陆军上校署理维西县事。翰湘维西县人,陆军上校,曾任贵州永从知县。按此志为翰湘与翟鸿钧、秦佳士、刘思恕纂辑,分大事记、天文志、舆地志,职官志、民政志、司法志、财政志、教育志,交通志、农政志、工业志、商务志、物产志、氏族种族、方言志、礼俗志、宗教志、艺文志、金石志、艺术志、人物志、轶事、前志源流、本志纂修始末诸门。卷前列全县疆域图、沿革图、水系图、交通图、农矿物产图,除卷前有列图外,各门亦间有插图入之。按其书体例散乱,而纪载详尽。大事记自汉迄今,记明以前为略,明以后则详。谓维西唐、宋为吐番地,元置西临县,明为丽江木氏土司地;清雍正五年改设维西厅,民国改厅为县。述前志源流,谓县志始于邑贡生余庆远纂《维西闻见录》,成于乾隆已丑;其后通判叶如桐修有《厅志》,成于光绪壬午。此外又有各区土司习惯录、维西厅风土人情调查表,均成于光绪间,纪少数民族之风俗人情。诸书均以抄本流传,迄此志之成,而终无刻本。   普洱府志二十卷清咸丰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郑绍谦纂。绍谦字受山,桂林人。按此志已刊者,卷一列圣诏谕诗文,卷二志图,卷三建置,卷四疆域,卷五营汛、关哨,卷六山川,卷七丁赋,卷八物产,卷九风俗,卷十学校,卷十一祠庙,卷十二典礼,卷十三兵制,卷十四秩官,卷十五选举,卷十六人物,卷十七列女,卷十八土司。未刊者,卷十九艺文,卷二十杂记。卷前有“公白”略云:“《普志》一部总目二十,子目五十有五。受山纂辑全稿呈政于黄仙峤先生,秩满荣归,为所湮没。兹将留存副稿先行付梓,俟后访得全稿,再为续刊补足,以成全志,公白。”观历来方志之刊行,无此公白之例,按公白为绍谦所撰,又何称公曰,真不伦之至矣。   永昌府志二十六卷首一卷清康熙四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文渊纂修。文渊字再复,号黄龙,辽东人,由监生历仕府县,康熙四十年升任永昌军民府同知。永昌为汉永昌郡,唐初为姚州郡地,南诏段氏始置永昌府。元、明、清仍为永昌府,清时属云南布政司,领宝山、永平二县及腾越、龙陵二厅。明嘉靖间始修郡志,久佚,此志为知府罗纶,命同知李文渊主纂修,书成于康熙四十一年。其书定例为二十六门,附目三十五。永昌矿产甚富,此志叙述亦详,黄金产于上江及永平银龙江,铜出于孟桀,铁出于永平花桥山,有铁厂,玛瑙出于宝山金鸡村,墨玉石出于宝山法宝山,宝沙出腾越,可用以治宝石玛瑙。药材所产亦富,按志所述凡百十七种。   开化府志十卷清道光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何怀道修,万重筼纂。怀道字涑园,陕西人,由监生历仕州县,道光五年升任开化府知府,重筼字古厓,贡生,开阳书院教习。《开化府志》创修于清乾隆戊寅,知府杨大宾延赵震纂府志十卷,此志乃增辑《杨志》后七十余年之事,成于道光丁亥。其书体例,分图象、建置、山川、田赋、官师、学校、人物、兵防、风俗、艺文十门,各门具有序跋,据怀道序谓:“此志辑成后,求正于省志总纂查守樗,及山阴史澹初。”按此志体裁,颇为精密,其大抵参依杨大宾旧志,而补漏匡误之处甚多,为《开化府志》之最完善者也。按建置志载,开化汉句町国地,唐初属越嵩郡;后没于南诏,为强现、牙车、教化三郡;元为强现三部,明为教化三部。清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置开化府;有开化河在文山县,源出白龙潭,流经郡治东入马关,又东南流入越南,河一名清水河,又名盘龙河。   云南昭通镇风土武备总册不分卷清道光十九年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张文焕纂。文焕任昭通镇营标下中军游击,兼管营事。按此册为呈报昭通镇营情况细册,叙镇标肆营之疆域、形势、城池,方舆、民风、土俗,及额设武职、粮饷、军火、器械、塘汛、墩台、程站里数、同城文职、土司、少数民族之情况甚详。昭通设镇肇始,其地旧为乌蒙土府,禄氏所辖;古为窦甸,汉为牂牁郡。自禄氏始祖与孟获同时,栖于阿汪之后山,即今东川府所属阿汪村,或称唐时乌部仲牟因之裔,阿统其十一世焉。乌蒙始强,因号乌蒙部;宋时封阿杓为乌蒙王也。元至元置乌蒙路,明洪武改乌蒙军民府,隶四川布政司。清雍正六年改土设流,归滇管辖,设乌蒙镇。屯兵标下中左右三营,每营设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营兵九百名,三营共二千七百名。此册绘五色镇府舆图、各少数民族图、中营分布图等。   新修昭通府恩安县志稿六卷清宣统三年传抄本(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清汪丙谦纂修。丙谦杭州府仁和县人,监生,乾隆四十年任昭通府知府。恩安为昭通府附郭县,昭通旧号乌蒙府,唐时为乌蒙部所居,元始置乌撒路,明改为昭通府,属四川布政使司,清改隶云南。是书为知府主修郭县之志,而所记兼及一郡之事,叙述则止于乾隆时,体裁散乱。   镇雄州志六卷清乾隆四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屠述濂纂修。述濂字南洲,孝感县人,乾隆四十五年任镇雄知州。镇雄为汉牂牁县地,唐宋时为乌蒙所据;元置芒部路,明升为镇雄军民府,属四川布政司,清改隶云南昭通府。镇雄旧无州志,惟知州李至纯所辑《存牍》,述濂据其《存牍》纂成此志。其书编次,自卷一至卷四分二十六门,附目十八;卷五为人物志,子目十二;卷六艺文志,子目十三。以景胜、物产、祥异入于人物,则门类乖乱,序次颠倒矣。   元江府志二卷清康熙五十一年修,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章履成纂修。履成字人也,绍兴府会稽县人,康熙中任元江府知府。元江古名惠龙甸,又号因远,在滇之西南,其地最僻。按沿革,唐为银生节度属地,宋为和泥部所据,元为元江路,明为元江府,清初因之。境有元江,源出梁王山,因名。元江旧无郡志,《滇省全志》于元江郡亦仅寥寥数语,略而未备。此志为履成与儒学教授张凤鸣、训导陈冏伯、经历刘接武分辑纂成,共分二十七门,无大纲,纪载颇略。然其书为郡志肇端,采摭不易。此志虽系抄本,今为仅存罕有之书也。   元江州志四卷清道光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广裕纂修。广裕字石如,长白人,道光五年任元江州知州。元江自清雍正间降府为州,此志继章履成府志重修,分地理、建设、赋役、人物四纲,子目二十有八。较《章志》颇有增补,是时元江为直隶州,仅领新平一县。新平东北青龙、厂场、武垻产伏苓,为云南之最著。   永北府志二十八卷清乾隆三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陈奇典纂修。奇典福建同安县人,由贡生历官州县,乾隆二十八年升任永北知府。按沿革,永北晋时为施部所据;唐时南诏始置善巨郡,又号北方晱、威偈晱,段氏时改为成纪镇。元初置施州,寻改北胜州,后升为府,明降为州,清初为直隶州,后升为府。自升府后,未有府志,惟明万历辛丑修有《北胜州遗编》一卷。此志乃踵纂《遗编》后百余年之事,成于乾隆三十年,书凡二十七门,体裁尚为简核。   ○西 藏   西藏志不分卷清乾隆间刊本,书眉有批注,未署名(上海图书馆藏)   此志不著纂修人姓氏,无序跋例目,亦不分卷帙;全书凡二十二篇,纪载止于清乾隆六年。第一篇曰事迹,西藏,古为三危,汉为羌,唐宋为吐番地,元明曰乌斯藏;后曰图伯特,又曰唐古忒。居于万山之中,为西方极胜之区;如布达拉有飞阁层楼,丽色夺目;别蚌、色拉、甘丹、桑鸢,为四大寺,拱朝于四方。藏地分为三部,曰康、曰卫、曰藏,康者为察木多一路,卫者即西藏拉萨召一带,藏者乃后藏孔什隆布一带。其地人民尊尚佛教,敬信喇嘛,所最崇信者,如达赖喇嘛、班禅喇嘛、噶吗、巴沙吗纳等。其始为君者,乃额勒特莽固礼之后,马克己之子纳礼藏布,传数世至苏隆藏千布,唐以公主妻之。唐公主好善,修大小二召,并筑城于布达拉为宫室;立碑于大召前,表唐藏永好誓约。明万历时太监杨英尝至其地。清崇德七年(清未入关时年号,即明崇祯十五年),班禅额尔德尼、达赖喇嘛遣使达盛京(今沈阳),约行善事,岁通贡表。第五辈达赖喇嘛入觐清世祖(顺治),勅赐金册印封为臣,领西天佛教普觉干济达赖喇嘛称号。其后蒙古古什罕自青海起兵灭藏,达赖喇嘛又化生于里塘地方,名曰噶尔藏嘉慕,康熙五十九年护归西藏。雍正元年青海罗卜藏丹津入藏,年羹尧率兵平之。此篇记载,至乾隆六年止。第二篇曰疆圉,纪载西藏四境边界。西藏东至巴塘之南墩宁静山为界,巴塘之里塘属四川,岭西属西藏,其中叫察卡、中甸属云南。南至茹巴之怒江为界,西至阿里纳达克为界,北至准噶尔为界,东南至鲁巴,东北至娘错、潘松、泰宁界,西南至白布卡契界,西北至锅璧、准噶尔界,其所称锅璧即汉言沙漠地焉。第三篇曰山川,藏语称山曰拉。西藏东方之山,有禄马岭,山不甚高,绵长百里,四时积雪,在拉萨东亦称百巴,为山之最有名者。又有濯拉、鲁王拉、砂土拉、赛瓦合拉、瓦合一桂拉等,皆为大山。川有机楮河,即藏江,工布汪拉里河、金沙江、雅隆江等,皆在东部。南方之山,有锅噶拉,高大积雪,又有宗噶拉,亦高峻。川有春结即藏江一段,及洛巴河、怒江。西方之山,有阿里拉、甘不拉,即西昆仑山,锅噶拉、墨雨拉,皆为高耸无比。川有业党楮河,上有铁索桥,为守隘要地,又有藏布河、羊木隆海等。北方之山,有喇根拉、克里野拉等;川有彭多河最著,架铁索桥,又有皮船为渡。第四篇曰寺庙。按此篇所述寺庙,不下百数,亦未足以尽举藏地之寺庙。兹录其尤著者,有大召,在拉萨内,名曰老木即,建于唐时,坐东向西,楼高四层,上有金殿五座,栏杆殿宇,皆系铜底鎏金,宏敞壮丽,焕然夺目,宝珍奇玩,毕聚于内。小召在大召北半里许,名曰喇木契,楼高三层,上有金殿一座;垂仲殿在大召东半里许,名曰噶吗霞,所居护法僧,乃喇嘛装束,仍娶妻生子。木鹿寺在大召北、小召东,楼高四层,颇壮丽广阔,为西番僧习经之所。别蚌寺为达赖喇嘛避暑之所,仍仲宁、翁结巴寺,在后藏札什隆布;撤家寺亦在札什隆布,内有撤家班禅,及红帽喇嘛之祖师。其教喇嘛年少时娶妻生子,俟有子后,不复再近室家,始登法座。多尔吉拔姆宫在羊卓白地海中,海中有山,上建寺极宏丽,似有瀛世蓬岛之像。达隆寺、热正寺、楚布寺、甘丹寺、江巴林寺,为西藏大寺,皆在昌都。第五篇曰天时,述西藏之气候,因藏地势高下不一,寒暄各异。平壤则热,高平则冷,有十里不同天之语,又晴雨靡常,风霾无定,就拉萨而论,其地冬虽寒而不凛冽,夏虽暑而不薰蒸。西藏在前藏一带气候较佳,后藏则寒热变化无常,随地势之高下所定也。第六篇曰物产,拉萨产谷属,又汉人带入菜种,有白菜、菠菜、苋菜等。工布达以牧畜牛羊为食,不艺五谷。说板多山后有金厂,产青金,昌都产黄连、麝香、熊胆。驼洛海一带,有海子盐水,产白盐。第七篇曰岁节,西藏年节,如腊月大,以元日为年小,以初二为年大,凡商民停市三天。年初九日大召内集名山寺喇嘛四万众,迎接达赖喇嘛诸佛登台,或有名呼图克图者讽诵《大藏》,以五色油面做人物龙蛇鸟兽,下设木架数层,安设灯火,周围约数万盏,自黄昏后点起,至次早始撤。以天之晴阴风雪,并灯焰之色,占一年吉凶。二月三十日布达拉悬挂大佛,六月三十日别蚌寺、色拉寺挂大佛。七月十五日,其俗遍历郊圻,观田禾,则饮一日,以庆丰年,然后刈获。七月十三日至八月初五日,遍延亲友,同浴于河。十月十五日为唐公主诞辰(文成公主生于贞观四年,卒于永隆元年,《新唐书·吐蕃列传》云:永隆元年文成公主薨,遣使者吊)。十月二十五日为宗卡巴成圣之日,十二月二十九日木鹿寺跳神逐鬼,以为驱邪。第八篇曰纪年,西藏不用天干,惟用地支、属相纪年,以十二月为一岁,以寅月为正月,仍有闰月,但其闰月不同时。纪日以金木水火土五行配,与《时宪书》无异,推日月之蚀,亦纤毫不爽。第九篇曰风俗,所叙西藏民情习俗,以轻男重女,饮食以茶为最要,次青稞、炒面、酥油、牛羊肉等。装饰男子留发,妇女老少日以糖饴或儿茶涂面。第十篇曰衣冠,纪西藏人衣裳冠冕,多用毼氆鲁,富者亦穿绸缎布匹。第十一篇曰饮食,西藏自古不拘贵贱,饮食皆以茶为主,熬极浓,入酥油盐搅之,饮茶食糌粑或肉米,名曰土巴汤。日食不拘顿数,皆饮酒,乃青稞所酿,淡而微酸,名曰呛,亦有青稞烧酒。第十二篇曰婚嫁,记西藏婚姻,首取门户相对,男以识字者佳,女以善生理、识货价、理家务为善,婚嫁亦通媒妁之言。第十三篇曰夫妇。第十四篇曰生育。第十五篇曰丧葬。第十六篇曰医药,西藏医名厄木气,药不炮制,无饮片,皆系丸散,亦诊视而后用药。其视脉,以左手执病者右手,以右手执病者左手,一时齐脉,不分先后。病重必延喇嘛念经祈祷,巫医并用。第十七篇曰占卜,记西藏占卜之术不一,有喇嘛以纸画八卦书番字而占者,有以青稞排卦,抽五色毛线而占者,又或数素珠而占,或划地而占。第十八篇曰礼仪,记西藏礼节甚简,以卸帽于手,打半躬,垂手曲腰,以为礼也。第十九篇曰宴会,岁时令节,自郡王而庶民皆有宴客,或在于家,或于柳林中举之,而无仪式。第二十篇曰市肆,西藏贸易经营男女皆为之,通用货币,皆以银钱,每角重一钱五分,上铸藏文花纹,其名曰白丈。市肆不设铺面桌柜,均以就地摆设而货。第二十一篇曰房舍,述前后藏各处房屋,均平顶砌石为之,上覆以土石,名曰碉房,有二三层至六七层者。凡称大室者,中堂必雕刻彩画,装饰奢侈,不亚于庙寺堂皇者也。篇二十二曰刑法,是篇述西藏相沿有《藏律》三本,计四十一条。按此志凡二十二篇,大抵系实地测察所得,又参阅诸书有关西藏纪载汇集而成,叙述甚为翔实。但于考订取信,有欠雅正。如事迹篇所载,传闻唐三藏取经履其地,猪八戒招亲于高老庄,即为今之采里,乃吴承恩小说之言。然今求纪载西藏专志,此书最推古本矣。中央民族学院藏有抄本《西藏志》,修成于乾隆四十三年,后此志将三十年。乾隆刻本,查今存仅见此书。又此书书眉有眉批,注古今,译名之同异及笺正误讹,未详出于何人手笔。   卫藏通志十六卷旧抄本(上海图书馆)   按此志不著纂修人姓氏及纂成年代。然据桐庐袁氏刻《渐西村舍丛刊》收此志,书后有朱印附记一方云:“按此书系清户部主事桂林龙松岑公继栋校刻,伊未署名,详见公文集附记,并云原本未著姓氏,疑为和琳所辑。按和琳于乾隆五十六年与将军福康尝入藏勘定边界,此志如为和琳入藏时纂成,当在乾隆末际焉。按本书首有编例一篇,称参及《史鉴类函》《西藏志》等书。其书当成于《西藏志》后,向以抄本流传。至光绪间桐庐袁氏始刊其书。其书编次为十六卷,卷一考证、卷二疆域、卷三山川、卷四程站、卷五喇嘛、卷六寺庙、卷七番目、卷八兵制、卷九镇抚、卷十钱法、卷十一贸易、卷十二条例、卷十三纪略、卷十四抚恤、卷十五部落、卷十六经典。按此志汇叙西藏事物最推详备,而所记部落事则简略,此书虽称曰通志,实非通志之编例也,其书述西藏疆域形胜,道里、山川,部落渊源,及达赖与班禅之化生世系,则采博详实。尤于西藏之山川、地点、人名、官名,详订藏语,真切译出,颇可备考。西藏之地,古分四部,曰康、曰卫、曰藏、曰阿里,而藏之名即基于藏部,故此志称曰《卫藏通志》。按西藏沿革,古为三危,汉为羌,唐、宋为吐番地。元宪宗时始于河州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又于四川徼外置碉门等处宣抚司。世祖时复置为乌思藏,郡邑其地,以吐蕃僧八思巴(红教之祖)为大宝法王帝师领之,后嗣世袭其号。明时复累加崇封,永乐时有红教僧宗喀巴者,别创黄教,遗嘱达赖喇嘛、班禅喇嘛二大弟子,世世以呼毕勒罕转生。呼毕勒罕者,汉言化身。达赖一世即吐蕃赞普之裔,故藏人推尊为乌斯藏王,由是乌斯藏王不传子孙,而传于转生之喇嘛。万历以后,不与明通,而归诚于清,贡献不绝,清置驻藏办事大臣镇守其地,一切政事皆由大臣会同达赖、班禅裁决。按西藏四部自光绪年间划分康地隶川滇边务大臣,民国改设西康行省。卫亦称前藏,有城三十,首府曰拉萨,达赖所驻,藏亦称后藏,有城十七,首府札什伦布,班禅所驻。阿里有城五,又有纳书克、贡巴等土司三十九族,为西羌之遗裔。   西藏达赖喇嘛班禅德尼及大小呼图克图沙布咙源流一卷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不著撰人,此篇述西藏佛域宗派源流,兼及西藏历代大事,实为西藏之全史也。其书编次,一、达赖喇嘛源流,二、班禅额尔德尼源流,三、济咙呼图克图源流,四、第穆呼图克图源流,五、呼微阿齐图诺们罕源流,六、文结色呼图克图源流,七、俄喀济仲呼图克图源流,八、罗森巴呼图克图源流,九、布鲁克巴呼图克图源流,十、彭多所属达咙麻仓寺大呼图克图源流,十一、墨竹宫所属志工寺呼图克图源流,十二、楚尔卜寺噶尔玛巴呼图克图源流。以上佛域十二派为最著者也。下又叙大小呼图克图源流凡三十有一,其书虽名佛教源流,而书内记述喇嘛管辖寺庙之疆域人口之数,足以补中域志乘之未备也。   康藏宝鉴不分卷民国三十三年重纂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近人刘赞廷纂。赞廷字燮丞,东光县人。尝从军经略边疆三十余年,足迹遍于康藏之境。是书原本名《西康百家姓》,因关康藏史实,赞廷重为编纂,参考史籍,与见闻结合,并经考证,记载翔实。是书为介绍边情,沟通西南文化,其采用书籍,有历代有关康藏之奏议,及《蒙古源流》《佛教源流考》《西藏图考》《卫藏志》《西藏通览》等书,与史书之吐蕃、西蕃诸传。书前有民国三十二年仁寿戴安琴序,称此书名《康藏宝鉴》。安琴字慈霖,居康藏久,既为之序,又为之校正。是书篇目:卫藏原始、佛门纪元、禹贡黑水、厄鲁游戎、觉罗结缘、阿里、哲子雄、大吉岭、后藏、西藏名寺记略、和阗、布鲁特、克什米尔噶克、廓尔喀、爰剑、哀牢诸篇。为纂录与考察之笔记,无体例排比法度,似未竟稿,未定书名,兹名从戴安琴序。较之西藏旧志,此稿增加近代事物资料丰富。   ●后 记   余初习志乘之学,始于三十五年前供职于武进文献社时。该社延宜兴沙彦楷先生主纂《武进县志》,嘱余助先生校录志稿及采摭志料,因得问业于先生习志乘学。尝问先生曰:“方志何以论优劣?”先生曰:“汝阅洪亮吉、孙星衍、李兆洛所纂方志,与世之泛泛而为志乘者,相互比较,则其优劣焉可见也!”先生私淑阳湖洪亮吉方志学,论交于武进唐肯讨论志乘新例;尝总纂宜兴、江阴二志,皆未成稿而辍。主纂《武进县志》已在晚年,坚志欲纂成之。而建国初先生别有重务,修志又是告停。是后余亦调职于上海图书馆,而得整理徐家汇藏书楼方志,编成所藏方志目录一册。是时识同事常熟瞿君凤起,其家数世藏书,君精版本目录之学,尝语余曰,“目录只记书名、卷数、撰人、版本而已,若欲究厥一书一学之渊源,则惟提要。”因劝余暇时作方志提要。越二三年,余试作成方志提要二三百篇。是时,无锡朱士嘉先生为补订《中国地方志综录》,来沪阅徐家汇藏书楼方志。余素闻先生目录学贯通中西,专志于方志目录,撰成《地方志综录》,盛行于世,而有助于中外学术交流。因余景仰先生之学,同事黄岩王君育伊特为介绍余从先生问学,先生知余在撰方志提要,极为勉励,且告以编缀之法。先生曰:“吾已年近周甲,如欲撰成方志提要,非二三十年心力不可。愿汝辈勉之矣。”先生之言,似有委之以是任焉。是后余每逢假期暇日,往宁、常、锡、苏、甬、杭、嘉、湖一带,就近访书,粗衣粝饭,披星待旦,废寝忘食,艰苦阅书。历十余年阅览方志约五六千种,而选择作成《提要》者一千百数十种,亲历苦学之艰难,而悉志乘之学为深博无涯涘。   故此《提要》之作经历艰难,而所著录之书,皆为今存之志,参阅公私收藏者约有四十余家,历二十余年乃得撰成提要一千一百余种。自于中年发愤读书,至老不竭之志,而终犹有未备也。遂此数十年来,承蒙沙彦楷、张国淦、瞿宣颖、尹石公、王育伊、吴廉铭、吴静山、周予同、严育三、张寿甫、张宋■〈厂外頃內〉、之凤、朱偰,及朱士嘉、周子美、瞿凤起、胡道静、潘景郑诸师友之鼓励指教,或远道递供资料,始成初稿。而叹师友之大半寥落,曩所承蒙教导之恩者,铭感不能忘。今此稿齐鲁书社承受出版,书遇知音,问世有期。又蒙李伟国、虞信棠、陈先行三君为助校录,并相互质正,乃克订成定稿,致表感谢。   一九八三年三月   陈光贻记   稀见地方志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