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地方志提要 - 第 54 页/共 61 页
仁化县志五卷明嘉靖三十六年修,明蓝丝栏抄本(天一阁藏)
明胡居安纂。居安金华府汤溪县人,嘉靖三十五年任仁化县儒学教谕。此志为居安官教谕时,与县训导张守一、陈汝昌,邑廪生叶鸾等纂成。其书凡五卷,卷一建置、星野、山川、形胜、城池、井泉陂塘、沟圳、坊都、铺舍、津梁、关隘,卷二田粮、课程、户口徭役、军屯、土产、风俗、气候、灾祥,卷三历官、公署、学校、名宦、仰贤、坛壝、教场、贡赋、兵制、坊表、坟墓,卷四进士、特奏、乡举、岁贡、例贡、吏选、恩锡、荐辟、孝友、文学、善人、义勇、古迹、寺观、祠庙、仙释、祥异,卷五艺文。建置谓:“仁化乡也,旧属曲江,唐垂拱四年,始以仁化、光宅、清化、潼阳四乡,置仁化县,隶韶州。宋开宝五年省入乐昌县,咸平三年复置仁化县,治于光宅乡,元末寇毁县署。明改韶州路为府,仁化仍隶焉。”
乳源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裘秉钫纂修。秉钫字振之,号端岩,浙江富阳县人,贡生,顺治十八年由慈谿县训导升乳源知县。按沿革,乳源原为乡名,介于曲江、乐昌二县之间,宋乾道三年分二县地置县。县志昉于明万历十六年黄经创修,二十九年又为续修。此志为清修县志之始,全编为十一门,曰舆地志、曰官师志、曰选举志、曰建置志、曰食货志、曰祠祀志、曰兵防志、曰事纪、曰治行、曰人物、曰艺文,子目七十,体裁尚为得体。阅其书,如山川、古迹、祠祀、人物、艺文诸篇,几无不道韩愈之事者。韩愈尝三入粤,惟度蓝关,最为晚年。愈于宪宗元和十四年,以上疏谏佛骨得罪,贬为潮州刺史;路经乐昌泷,作《泷史诗》云:“南行逾六旬,始下乐昌泷,险恶不可状,船石相舂撞。”乃舍舟由陆度乐昌蓝关(今属乳原),再经阳山、连州,所过之地多有题咏。此志艺文志,收诗文甚多。祠祀志,记蓝关有韩昌黎庙,昔无,为秉钫新建。按秉钫善古文,私淑韩愈,故为愈立庙。所修县志亦以纪韩愈事迹为主,乳源惟为韩愈所经过之一地耳,非官于此地、生于此地者也。此志所记愈之事,不免于滥也。
广东韶州府翁源县志不分卷明嘉靖三十六年修,乌丝栏抄(天—阁藏)
明全曰銿纂修。曰銿南直隶休宁县人,举人,嘉靖三十二年任翁源知县。按本志沿革,翁源未置县前,为浈阳县地,梁天监元年于沧光县置衡州,始析湞阳置翁源,均属衡州。陈改属清远郡,隋废清远,置广州总管府,翁源隶焉。唐武德四年,析广州置韶州,翁源遂属韶州管辖。五代废,宋景祐五年又建翁源县,元并入曲江,明洪武初复置翁源县,属韶州。翁源因县境有翁山、翁水得名;翁山在县城东百六十里,高耸秀拔;顶有灵池,有泉八,曰涌泉、曰混泉、曰香泉、曰甘泉、曰震泉、曰龙泉、曰玉泉、曰乳泉,皆四时不涸。按翁源故无邑乘,自嘉靖三十年知县吴一唐始议创修县志,而成初稿;三十六年因修《广东通志》,征所属州县志书,曰銿遂命县学生李孔明、吴美、郭师文、林一桂等,依《吴志稿》,增补嘉靖初元后之事,录写二部,仍未经刻,故此志仅以抄本流传。其书体例,为分野、气候、山川、疆域、城池、形胜、沿革、坊表、里图、风俗、水利、物产、户口、驿传、学校、祠庙、坛壝、寺观、台榭、仓库、古迹、兵制、关隘、职名、乡贤、恩赠、节义、忠义、节妇、词翰诸门,篇目定名次序,皆欠确当,修辞亦非雅确。
惠州府志十六卷明嘉靖三十五年刊本,蓝印本(天一阁藏)
明姚良弼修,杨载鸣纂。良弼浙江钱塘县人,嘉靖十四年进士,三十三年任惠州知府、任满升云南副史。载鸣字虚卿,泰和县人,嘉靖十七年进士,三十四年以文选郎中谪惠州府通判,迁任南京吏部主事,官至通政使,著有《大拙堂集》九卷。《惠州府志》据本志良弼序谓:“郡志见其始于天顺丁丑,一修于嘉靖戊子,一修于壬寅,抵今尚多残缺。”此志为良弼官惠州之明年,命载鸣为之,相协纂辑者,有府学教授杨宗甫、训导戴赏、郡学生李佳等。书凡十六卷,卷第一郡事记,卷第二沿革表,卷第三秩官表,卷第四选举表,卷第五地理志,卷第六建置志,卷第七赋役志,卷第八学校志,卷第九祀典志,卷第十兵防志,卷第十一名宦传,卷第十二流寓传,卷第十三人物传、列女传,卷第十四外志,卷第十五杂志,卷第十六词翰志。卷首列惠州府图一,归善、博罗、海丰、河源、龙川、长乐、兴宁、和平八属县图各一。观其书文约事详,而搜采出征,纤悉毕具。沿革表分总部郡县诸项,其所定惠州沿革自秦始,惠郡域大抵皆汉博罗、龙川县地。置郡则自梁置梁化郡始;隋废郡置循州,治归善。五代为祯州,宋仁宗时改为惠州,元为惠州路,明为惠州府,属广东布政使司。地理载博罗县有罗浮山,气萃形胜甲诸邑,并为南粤之第一山,山高三千六百尺,周迥三百二十七里,岭十五,峰三十二,瀑泉九百八十。山又名博罗,号白玉,引《东京旧记》云:“浮山蓬莱之一岛,尧时自会稽浮海而来,与罗山合而为一;昔有在东方,草木人参之类。”此实无据之谈焉。
惠志略一卷明嘉靖三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杨载鸣纂。载鸣纂《惠州府志》已著录。其官惠州时尝周览山川,爰考图记,纂成《惠州府志》十六卷。是编则为考证府志之失次缺误而重作,其书分纪、表、志、传四纲,首为纪一,曰郡事纪,以究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有鉴戒昭来之意存焉。次曰表三,曰沿革表,曰秩官表,目选举表,以表一郡之大事焉。三为志六,曰地理志,曰建置志,曰赋役志,曰学校志,曰祀典志,曰兵防志,以记一郡之地理沿革政治。四为传四,日名宦传,曰流寓传,曰人物,曰列女,皆著论公正。四纲以外又立杂志、词翰以终其篇,总凡十有七篇,每篇后皆附赞论,其书以纠正府志之误谬者甚多。
归善县志二十一卷清雍正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孙能宽修,叶适纂。能宽陕西咸宁人,拔贡,授镶黄正黄两旗教习,康熙五十九年调知归善县。适邑人,康熙四十二年举人,官海阳县教谕。归善之名始于陈,隋、唐、宋、元、明、清为惠州府治。清康熙乙卯知县连国柱修有县志,邑令佟铭又增续至丁卯岁,此志乃续自戊辰后三十余年之事,书成于雍正甲辰;其书体例悉依前志,凡二十一门,每篇首皆有连国柱小序。观其书篇名类次,均欠得宜,叙事亦漫无归纳。志不立食货,物产散记各门,如归善盛产银锡,昔有银锡两矿,本志载于《事纪》篇中,其纪载漫无归纳。
博罗县志七卷明崇祯刊本,清康熙补刊(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二至七)
此书残缺,纂修时期及纂修人未详。视其版本为明刻无疑,而选举志增刻至康熙二十六年,版刻与前刻显异。观其书中文词为明人语气,例如杂记篇云:“国初乡先辈方瑛,知宜山县。”按方瑛为明永乐时人,以此证此书康熙间仅为增续,而未经重修。各篇记载大抵止于崇祯二年,二年以后有增补者亦属不多。据《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崇祯四年刻本《博罗县志》七卷,为明苏元起修:韩日缵纂。按元起为崇祯元年博罗知县。又据乾隆《博罗县志》有康熙丁卯知县陶敬县志序,以证此书是康熙二十六年陶敬增补。此志余仅见此残帙,难以证实其撰人为谁。
永安县志二卷明万历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郭之藩修,叶春及纂。之藩潜江县人,万历间任永安知县。春及福建清流县人,事迹未详。按本志建置篇,永安于隆庆三年割归善、长宁二县地建县,自置县至此志纂成仅十八年,沿革浅短。按此志编次,分建置、都里、山川、赋役、俗产、官师、人物、前事八门,体裁简核。其书惟都里一门,纪载较备。书后有舆图四,一曰永安县图,二曰古名都图,三曰宽得都图,四曰琴江都图。图为春及与罗念庵绘画,划方计里,明代方志舆图,鲜有用此法焉。
潮阳县志十五卷明隆庆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黄士龙修,林大春纂。士龙字云卿,一字一宠,晋江县人,隆庆进士,授任潮阳知县。大春字井丹,号石洲,潮阳县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浙江提学副使。尝修世庙实录,以文辞名,著有《井丹诗文集》十八卷。潮阳自晋代与海阳县分治置县,邑乘之作,据本志序谓:“永乐时郑伯集始创,经钟仕杰为加考订,欲梓未果。弘治戊申邑令王銮得其存稿,延张注等复为续补而刻行之。”按此志继弘治王銮县志重修,其书编次,首列图经、分野、形势三门。次为纪二,曰建置沿革记,曰县事记。三为表三,曰职官表,曰选举表,曰恩命表。四为志五,曰舆地志,曰民赋物产志,曰风俗志,曰官署志,曰坛庙志。五为传六十一,分名宦、乡贤、列女、流寓四门,而后以艺文终其编。其体例按编年叙事,颇具史法;其后继修县志者,大抵沿用其体例。
澄海县志二十九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金廷烈纂修。廷烈字庸斋,江苏吴江县人,监生,乾隆二十七年由三水县丞,升任澄海知县。澄海建县,始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割海、饶、揭三邑七都之地设县。邑志于万历乙未知县王嘉忠纂而未成,邑人王天性继纂,乃克成书,世称善本。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县王岱重修县志二十二卷,叙述简略;雍正九年知县宁时文又修县志二十四卷,则较王岱县志为详。此志为廷烈官澄海时创修,适其姪金听涛游粤主韩山书院讲席,遂延为纂辑,书成于乾隆甲申。其书分疆土、营建、赋役、职官、选举、人物、风俗、经略、撰述、别录十门,子目凡七十有五。体例简严,颇合州县志例,观其例论,足具史法也。
阳江县志四卷清康熙二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范士瑾纂修。士瑾字闻西,山东青城人,康熙十二年进士,二十四年任阳江知县。阳江汉高凉县地,隋分高凉置阳江,唐改高凉为四平;寻废四平入阳江,明清属肇庆府。按此志为康熙二十年知县周玉衡修成,及士瑾官阳江时,因奉文索县志,视《周志》文义体例丛杂,条目不伦,遂重为纂订,成于康熙二十七年;体例精密,凡十七门,附目二十有三。其书版刻颇精致,为初印本,精美尤秀。
恩平县志十一卷明祟祯九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四,卷六至十)
明宋应升修,梁维栋纂。应升奉新县人,举人,崇祯八年任恩平知县。维栋字光太,一字叔逵,恩平县人,贡生,官至陕西同州知州。据本志维栋序谓:“恩平县成化戊戌建立,万历戊戌通志之纂,檄各府州县辑其旧志以闻,而《恩志》刊本无以应也。”查《恩平县志》明以前未见刻本,此志以抄本流传,为维栋所辑,又经广州卢原校正,原为当时粤中名士,以志乘之学闻。此志总分十一门,曰事纪、曰秩官、曰选举、曰建置、曰赋役、曰兵防、曰地理、曰祠祀、曰列传、曰杂记、曰艺文,各门纪载简略,惟赋役、兵防二门较详,然据实而书,宁有缺而无谬,是志乘核实之道也。
广宁县乡土志不分卷清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伍梅、龚炳章纂。梅与炳章为广宁人,事迹均未详。按此书无序跋例目,首页第一行下题广宁伍梅,龚炳章编辑,冯斯鼇、刘庆河校。书中编次,列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氏族、宗教、实业、地理、古迹、祠庙、古佛堂、坊表、桥、市镇、学堂、山水、道路、物产诸篇。历史篇首叙明嘉靖三十八年提督谈恺平、兵部侍郎王钫、巡按使徐楫,请析四会县西北境地置广宁县。兵事录列“发匪之乱”一条,纪:“咸丰六年陈金刚倡乱于三水大塘墟,聚众数万,先踞广西之怀集县,皆以长发为记,故人呼为长毛贼。七年二月率众万余人,谋犯县城,由本境顾溪浦、大汕坑,毗连怀集之山界,蜂拥而来累犯。”又载:“陈金刚后为其党所杀,乱平。”按此志记陈金刚事仅此,但查阅同治元年《上海新报》所载:“陈金刚卒为大军所诛。”此志所言“为其党所杀”,未必确实。又《上海新报》同治乙丑五月报犹登载陈金刚部先锋陈亚日,于罗定被擒事。此志记陈金刚事至咸丰八年止,八年后迄陈亚日被擒日止,其间数年金刚余众之事迹甚多,此志未有只字语及,其采摭不免疏略。
开平县志不分卷清康熙十二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薛璧修,甄芑纂。璧陕西人,举人,康熙十年任开平知县。芑字龙水,开平县平康仙塘人,丁酉科举人,官化州学正。开平介于新会、新宁、新兴、思平四邑之间,势据上游,道扼冲要。据本志沿革,嘉靖间因古塘堡议移参戎府,以谨守御,万历间并堡为屯。崇祯七年民变,太守张公看踏其地,以为宜建县治,会燕都告变未及举行。顺治六年孝廉张巨璘等,陈请用其事,遂割思平之长居、静德,新兴之双桥,新会之登名、古博、平康、得行诸都,置开平县,治于仓步村。此志是为首创,纂成于置县后二十四年,书成而未之付梓,以抄本流传。此志为芑与邑明经张国祚共纂成;采摭恩平、新兴、新会三县旧志,益以新所见闻。其体例,分舆图、封域、纪事、风俗,秩官、沿革、建署、食货、水利、典礼、学校、选举、兵防、人物、艺文诸门,各门均分子目,前有论赞,皆出璧手。按其子目,因事名篇,而无序次,纪事一篇,则为新作,以纪建县之始末,其他各门,皆捃摭三县旧志为之,其建县后仅二十余年即行修志,沿革浅短,新增事物不多。
鹤山县志十二卷清道光六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徐香祖修,吴应逵纂。香祖号秋厓,苏州元和县人,举人,道光三年知鹤山县事。应逵鹤山县人,乾隆乙卯恩科举人。鹤山之名甚古,宋邓枢撰《鹤山丛志》十卷,见载《宋史·艺文志》。今鹤山建县,则始于清雍正十一年,割新会、开平两县地置县;至乾隆十九年,邑令刘继创修县志。此志为香祖官鹤山时承《刘志》重修,稿将就而去,知县吴毓钧继成之。初为应逵执笔,丁母忧遂中辍,至吴接任复行续成之。全编皆出应逵之手,凡十篇,曰建置、曰地理、日事纪、曰经政、曰职官、曰人物、曰选举、曰艺文、曰杂记、曰地图,子目四十;各篇纪载简而核,所附参证,亦不冗不漏,一一厘正,体裁精密。卷首列地舆图三十一幅,为邑士施德光所绘,德光颇精绘事,画是图未竟中卒,继承无人,后图数幅,似出拙手。
德庆州志十二卷清康熙十三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谭桓修,梁宗典纂。桓字子尚,景陵人,举人,康熙十年任德庆州知州。宗典字惇五,凤城县人,康熙间德庆州儒学学正。按德庆在粤东西南,旧为康州,南宋初始改康州为德庆府;元为德庆路,明改为州,属肇庆府;清因之,领泷水、封川、开建三县。此志承明嘉靖间所修州志重纂,卷前有桓及宗典二序,及舆图。其书编次,分沿革、纪事、提封、山川、故迹、气候、风俗、物产、秩官、选举、貤封、寿考、节烈、赋役、户口、建置、兵防、学校、祀典、名宦、流寓、人物、仙释、外志、艺文二十五门,篇首皆有小序,为出桓手;篇后有赞跋,乃出于宗典。纪事一门,自秦始皇三十三年迄清康熙十三年二月,以编年为次,叙州之兵事、丰歉,其间年月相接,极少缺断。外纪一门,记■〈王蛋〉、瑶、僮诸族之事甚详,谓僮族先世生于长沙黔中、五溪诸地,其后迁布两广。仙释一门,附神一篇,言极荒唐,乃专载龙母娘娘事。仙释亦专记葛洪一人,以记洪自罗浮来德庆炼丹,而德境多洪存迹。艺文志所选不免过滥,几占全书文字之半,而有关德庆文献者少。其余诸门,皆不过寥寥数页,其间缺漏挂空者,不胜枚举。
化州志十一卷清道光七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黄锡宝纂修。锡宝太仓州镇洋县人,嘉庆十三年进士,道光四年任化州知州。化州建置于宋太平兴国五年,元、明、清三朝仍其制。宋《化州图经》久佚,明万历二十七年知州沈水增重修州志,其书不传。清康熙九年知州吕兆璜重修州志,二十五年知州杨子宸重修,乾隆十三年知州杨棻又重修,三志余未见。此志为锡宝官化之翌年,延邑人黄均辕、李曾裕、李日昌、李乘云等,依乾隆旧志随类增辑,越二年书成。其全编凡十一类,子目七十有四,卷前有舆图十三幅,为林中麟所绘,颇精致。
罗江外纪不分卷清光绪十九年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黄鹤仪纂。鹤仪字存初,化州人,举人。考此纪,鹤仪纂成于光绪十九年,适化州知州彭贻荪修《化州志》刊成,故其书不名州志,而名曰《罗江外纪》。罗江化州之别名也。鹤仪自序云:“此《化州新志》焉,与《新志》不无牴牾,叙述见闻无激论,无虚词。告成故名《罗江外纪》。”按此志纪载较《彭志》详备,因为私纂志书,未见刻用。其志例,分象纬、舆地、建置、民物、贡税、学校、兵防、职官、宦绩、士行、妇节、选举、仕宦、艺文、事迹、遗闻十六类,各系子目。卷前有化州全图,绘每十里网格,图说谓:“化州有石龙之异,龙能化故名。”按其言,考其义,因州治东北有石龙冈,故称有“石龙之异”也。其象纬一类,兼用新法绘图,有《天市垣图》,用临房心尾算四宿。又《天地周围度数图》,图球形划经纬线。又《化州度数图》,州境临纬线二十一度三十分,至二十二度十分。经线西六度十分至四十分。为方志地图用经纬线之开端。
吴川县志十卷清乾隆五十五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沈峻纂修。峻字丹崖,号存圃,直隶天津人,乾隆三十八年举人,五十二年任吴川知县。吴川为汉高远县地,隋置吴川县,明清时为广东高州府属县。据本志沿革谓:“吴川之名,世远年湮,无可考索,因县治三川会流,地逼吴姓,故名吴川。”按此志于建置沿革,实无所叙述考证也。按县志自明成化间陈白沙为《吴川记》,是为私纂县志之始。万历间知县周应鳌刨修县志,乃为官修县志之始。此后又有康熙黄若香之志,雍正盛熙祚之志。此志继《盛志》重修,凡十类,为《吴川县志》之最备者。
雷州府志十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吴盛藻修,洪泮洙纂。盛藻字观庄,和州人,拔贡,历任广西右江道参议、山西河东道副使,康熙八年由宣化府同知升雷州知府。泮洙遂溪人,清顺治十五年进士。雷州自汉元鼎间始入版图,南朝梁置合州,改日南合州;隋复曰合州,寻废。唐复置南合州,更名东合州,后改曰雷州,宋曰雷州海康郡,元为雷州路,明改路为府,府治即今海康县。清仍明制为雷州府,领海康、遂溪、徐闻三县。雷州郡志,创修于明正德丁丑,再修于嘉靖甲辰,又修于万历乙卯。此志承《万历县志》重修,其书编例分为十篇,甲篇曰舆图,乙篇曰星候、地理、民俗,丙篇曰建置,丁篇曰食货,戊篇曰学校、秩祀,己篇曰职官、分镇,庚篇曰名宦、流寓,辛篇曰兵防、勋烈,壬篇曰选举、人物、烈女,癸篇曰艺文、古迹、外志,凡二十门,体例井然有绪。
琼台县志四十四卷明正德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二十一、卷二十四至四十二)
明唐胄纂。胄字平侯,号西洲,琼山县东厢人,弘治十一年经魁,十五年会魁,授户部广西司主事,改山西司。嘉靖时累官左侍郎,世宗欲讨安南,胄极言用兵非计,其后卒以抚定之。世宗欲以献皇祀堂明,配上帝,胄又力言不可,坐削籍归。此志为胄纂成于正德辛巳,其书编次,第一卷郡邑疆域图,第二卷郡邑沿革表,第三卷郡邑沿革考,第四卷郡名、分野、疆域、形胜、气候,第五卷第六卷山川,第七卷水利、风俗,第八第九卷土产,第十卷户口,第十一卷田赋,第十二卷乡都、墟市、桥梁,第十三卷公署,第十四卷仓场、盐场、驿递、铺舍,第十五卷第十六卷学校,第十七卷社学、书院,第十八卷至第二十卷兵防,第二十一卷平乱、海道,第二十二卷第二十三卷黎情,第二十四卷第二十五卷楼阁,第二十六卷坛庙,第二十七卷寺观、古迹、塚墓,第二十八卷职役,第二十九卷至第三十一卷秩官,第三十二卷破荒、启土、按部,第三十三卷名宦,第三十四卷流寓,第三十五卷罪放,第三十六卷至第四十卷人物,第四十一卷纪异,第四十二卷杂事,第四十三卷文类,第四十四卷诗类。按其书体裁庞浩,每篇纪载,郡事以下则以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会同、乐会、儋州、昌化、万州、陵水、崖州、感恩十三州县分次。琼自汉开郡以来,或为郡为州为军为县为镇。自宋置琼州,亦称琼台,始统领全琼之地。元为琼州路按抚司,隶于湖广行中书省,明改为琼州府,隶广东布政司。按此志各篇记载甚详,而以土产一篇为尤备。据其凡例云:“土产独有者详,概有者略,旧志有而今不产,或已偶未见者,必注及有,而旧志不书者必补。”颇得取舍详略之法。按此篇分土产上、土产下二篇,上篇分谷、菜、花、果、杂植、草、竹、木诸属,谷之属首述稻杭为饭米品,著者有九:百前、香杭、乌芒、珍珠、鼠牙、东海、旱禾、山禾、占稻。孺为酒米品,著者有九:黄鱣、黄鸡、乌雅、光头、九里香、小猪班、狗蝇、虾须、赤米。麦产琼山,向所不种,始正德初,有荞麦、珍珠麦。粟、黍、稷、菽,初不识为何物焉,亦于正德初始植之。果之属,以产荔枝龙眼者,多数十种,余如菠罗蜜、椰子、葡萄、榴、红枣、山芭、焦、羊桃、木胆、锥栗、倒粘子、余茸、不纳子、山连、昌汉子等,大抵为琼之特产。下篇分畜、禽、兽、虫、石、药、货、布帛、饮馔、器用、工作诸属,著者以虫之属有蛇数十种,蚕产琼海一岁八登。器用之属,则述手工品,有藤器、漆器、竹器、席、扇、瓦器等。工作之属,指银作、漆作、铜作、铁作、木作、皮作、雕作、藤作等,以藤作尤著,出万州穿织俱精致,擅名天下。
琼郡志十卷清康熙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牛天宿修,朱子虚纂。天宿山东人,顺治六年进士,康熙七年任琼州府知府。子虚事迹未详。此志一名《琼州府志》。琼即今海南岛地。据本志沿革谓:“汉元鼎六年平南越,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洲。元封元年置珠崕、儋耳二郡,唐置崖州、琼州,宋废睚州并入琼州,领邑六。元改为琼州路,明为琼州府;清顺治中始得其地,仍因明制。”记琼州舆地之书,始见《通志·艺文略》载五代燕盖弘《珠崖传》,宋元乃有《琼筅志》《万州图经》;明有正德《琼台志》,及万历丙辰府志。此志继《万历府志》重修,定例为天文、地理、人事三纲,凡十卷。据天宿自序谓其书日:“词简事明,义严纪备,允无愧焉。”观其书出则行文朴实,颇见清初人笔意,审其体例,则仍明人志例沿习,而无别出新裁,仍为祖述前志体例。
琼志撷录不分卷稿本,盖有杨光鼐印(上海图书馆藏)
清杨光鼐辑。光鼐字秀岩、琼州府人。此篇光鼐选录琼州历修府志之该要记载,又撷诸书之记琼州事物者。所录有历代修琼州志序凡七篇,末篇为乾隆三十九年修《琼州志》序。以下按门类辑录历修诸志,分地舆、建置、田赋、军政、职官、选举、人物七类。人物选录《海瑞传》,及海瑞《与乡诸先生书》,此书海瑞与琼州乡绅争辩妇女无正守节之事也。七类之后附录记、赋、诗、词,皆为选录人物之所作。书后杂志,分时代为次,自唐至明止。人物选录传记外,诸书有关其人片条之记载,亦皆辑录。全书除自撰小序外,多选录,而不自撰一辞。
昌化县志五卷清康熙三十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璩之璨纂修。之璨字含光,河南孟县人,康熙二年举人,二十九年任昌化知县。昌化即今昌江县,据本志沿革,汉为至来县,唐始名昌化,明时曾并入儋州,清初复为昌化县。此志创修于康熙二十六年知县方岱,之璨继之,而始成书。其书编次,卷一舆图、沿革、星野、地理、疆域、山川、海港、潮汐、风土、城池、公署、祀典;卷二都图、赋役、户口;卷三物产、古迹、桥梁、墟市、亭坊、兵防、原黎、平乱;卷四秩官、武职、游宦、乡绅;卷五艺文;凡二十八门。山川载峻灵山为县之主山,一名神仙岭,俗名膊岗,延袤十里,山有九峰,上有石池、石峰、石船诸胜。川以崔公河最有名,嘉靖八年指挥崔瀛所开,自城南五里开扩接昌江,西遶城达乌坭港出海,利以航运灌汲。海港纪县有乌坭港、沙洲港、南港等十一港。物产述昌化因以李卫公、苏东坡尝谪贬其地,物产因其诗文以闻于世。花有茉莉、石榴、佛桑、刺相、板枝,果有荔枝、龙眼、椰子、芭蕉,木材有花莉、沈香、翠毛、鱼油。动物有能言之鹩哥,吞兽之蚺蛇。喜鹊昔无,自景泰中指挥某自化州取其雌雄十余头纵之,始蕃育其地。原黎纪黎族自古昔即居其地,县境内有黎婆山,一名五指山,诸黎环居其下,畜牛豕为食。其俗男纹臂腿,女纹身面,椎发额前为美饰。丧则不哭,不粥饭,惟食生牛肉,以为志哀。婚则于每岁之鞦韆会自为婚姻,合者父母卒从无禁。县有黎岐二峝,一曰大村峝,一曰大员峝。平乱篇纪顺治四年因知县张道元苛酷激民变。明时临高县赵幼文聚三百余人破城,清顺治五年正月幼文统党千余人,内联吴三桂,至十一年为总兵黄龙所破。游宦传载,隋有杨纶,为宗室滕王钻之子,以罪炀帝徙其于珠崖。唐有李逸,为右卫将军,嗣圣中徙以儋州。宋有苏轼贬琼州,其子苏过亦随至。艺文以选苏轼、苏过、李光、王诲诗文最多,如轼之《飓风赋》《伏波广庙碑》,以纪海疆风光,别有深致也。
万州志四卷清康熙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琰纂修。琰号错庵,直隶高阳县人,举人,历知石城知县,康熙十七年升任万州知州。万州为今万宁县,属广东省黎族苗族自治州。据本志沿革,万州建置于唐贞观五年立万安县,隶于琼州;龙朔二年升县为州,领县四,曰万安、陵水、富云、博辽,治于万安,开元九年移州治于陵水。至德初改曰万全郡;五代地属南汉,复为万安州,省富云、博辽二县。宋熙宁七年改隶琼州,绍兴七年废州为万宁县,十三年置万安军,以属县还隶。元为万安军隶于琼州路,路属南海宣慰司。明洪武三年升琼州为府,改万安军为万州,领县二,万宁、陵水;正统五年省万宁县。清顺治初始得其地,仍为万州,而不领县,与陵水县并隶琼州府。又据海防篇谓:“万州东南环海,港口险要而多岩,如那乐港、东粤港、新潭港,乌场潡等港,皆为海防要塞。”万州志乘,据李琰序渭:“向无刻本,仅有手录一册,未知纂成于何年。”又据本志所载万历三年州人郑敦复《古宁野纪》序谓:“辛亥岁州守俞公欲修州志未果,自是岁以来二十余年无日不在此书。”按此琰所谓之手录一册,即俞公修之州志稿也。《古宁野纪》是记万州佚事,其书今佚。此志纂成于康熙已未,据修志姓氏表,列李琰纂修,吏目陈茂先、学正朱仲连参订,贡生郑华臣、万应星、苏作宾,监生杨芳等同修。阅其书执笔者出于众手,总集者亦未详加厘订,编次颠倒者有之,讹谬百出,体例更不足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