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地方志提要 - 第 55 页/共 61 页
始兴县志二卷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汪庆舟纂修。庆舟罗田县人,初任职于广西都事,升苍梧知县,嘉靖十三年调任始兴知县。始兴旧无县志,有之自此编始,是为邑生唐春、黄炳辑录,方登为之小序,庆舟总集成帙,时嘉靖十六年,其后七年袁宗与为之校订刻行。其书共二十七门,附目四,以风俗、山川、贡赋、制度、人物纪载为详。据本志沿革,三国孙权分桂阳为始兴郡,南朝宋改为广兴,齐复为始兴郡,梁、陈因之。隋时为县属广州,唐属诏州,南汉乾和四年割始兴属雄州;元改为南雄路总管府,元衰为蔡兴所踞。明初常遇春统兵驻赣州,蔡兴归附,洪武元年复置始兴县。
阳山县志二十二卷清乾隆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一、卷四、卷五、卷十一、卷十四)
清万光谦纂修。光谦字敬怀,嘉兴人,乾隆六年进士,七年授任阳山知县。按本志《旧志考》,阳山自宋咸淳间始有县志,附《连州志》后,明永乐十五年知县李黾始修县志,万历十二年知县郑梓重修,二十一年知县吴楚材重修,崇祯五年知县王明选续修。清顺治十二年知县郭升修之,康熙十五年知县熊兆师重修,二十年知县裴振李又成志稿,雍正八年知县萧柄重修未成。此志继萧柄未成稿,纂成于乾隆十二年,其书体例,分旧志考、舆地志、食货志、营建志、职官志、选举志、河渠志、名胜志、人物志、杂志、艺文志十一门,纪载言约事详,词藻无空谈妄抒,精严典雅。唐贞元间韩愈尝令阳山,此志颇采韩文中有关阳山事迹。阳山本秦未阳山辟地,汉置阳山、阴山二县,后汉省阳山入阴山,三国吴复置阳山县。至清属连州,县西北四十里茂溪口有阳山关,当骑田岭路,《史记·南越尉佗传》中,述及阳山关,其名甚古。
嘉应州志十二卷清乾隆十五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之正纂修。之正通州人,举人,乾隆十三年任嘉应知州。嘉应为南齐之程乡县,宋改置梅州;明复降为程乡县,清升为嘉应州,领长乐、兴宁、平远、镇平四县,民国废州置梅县。此志是为州志首创,全书分前后二篇,前篇八卷,凡八门,子目四十有一,为本州之志;后篇四卷,为四属县之志,以县为次。前篇纪州事则较详,后篇纪县事则为略。州志用此体例甚宜。
嘉应州志增补考略四十卷首一卷清咸丰三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文晟纂修。晟字叔来,江西萍乡县人,举人,道光二十八年任嘉应知州,咸丰五年卸任。八年复回任,九年春,太平军破嘉应,晟抗拒死之。此志为续王之正州志,并增补《王志》缺略,卷首有晟自订发凡二十四条,议例颇具体裁。全编凡八门,曰舆地略、曰建置略、曰田赋略、曰职官略,曰选举略、曰人物略、曰艺文略、曰杂纪略,子目四十,体例简核括要。舆地略风俗篇,载晟自撰《耶稣论》《节参海国志天主教考》二文。《耶稣论》驳斥天主造天之说,责天堂地狱为谬论,贬复活为荒谈。《天主教考》,谓即婆罗门事之教,天方、天主皆衍其宗支。按回教、天主同出一源之说,始见刘智《天方性理论》,称大宗为景教。如蒋湘南《游艺录》等,均有此说,皆本于《海国图记》,此说系误。自明际利玛窦传教以来,耶稣之道遍于中国,国人相与辩论者,明人为《破邪集》,不过排除异说而已。致以著文驳辩者,盖自晟始焉。
祝枝山手写正德兴宁志稿四卷稿本,盖王世懋等印(苏州文管会藏)
明祝允明纂修。允明字希哲,号枝山,又号枝指生,苏州长洲县人,弘治举人,仕应天府通判,正德十年任兴宁县知县。允明为文多奇气,尤工书法,所著有《怀星堂集》《九朝野纪》等书。此志为允明仕兴宁时,延邑人刘天锡、王希贤、李庠、张天赋,据殷舆所修县志增补,纂成于正德丙子。全书为二十二门,体例严密,稿成后允明手录其副稿携之以归,录时又自为芟除芜蔓,编为四卷,与刻本有稍异。此稿为明王世懋收藏,盖有琅玡王敬美氏家藏图书之印,后归顾氏过云楼,有顾麟士藏章,顾氏称其序次谨严,考核翔悉。今由顾公硕捐赠苏州文管会。据《中国地方志综录》载,温州市图书馆藏有正德刻本,缺卷二至卷四;中山大学藏咸丰重刻本,上海图书馆藏重抄崇祯过录稿本,此志流传版本甚多。兴宁明时为嘉应州属县,正德以前县志未见传本,据此书允明自序谓:“兴宁之志,明以前有无,不可知。成化末邑人殷舆始为之,有王琏序言,永乐间有诏旨所修,久而残缺,且燹于寇,已无刻本。”按其序语,可以知明时兴宁志书之源流焉。
东安县志四卷清乾隆五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庄大中纂修。大中字钟堂,苏州元和县人,乾隆二年进士,三年任东安知县。东安即今广东云浮县,秦时名开阳,属南海郡,至明万历间,始更名东安。县志可稽考者,有康熙十一年知县张其善修县志十卷,二十六年知县袁承泰修县志十一卷。此志纂成于乾隆五年;书后有邑人徐逢举跋、全书分二十四门;兵防志纪明万历四年总督都御史凌云翼与瑶族构兵事。又外事志,叙述瑶、僮诸族之风俗民情颇详。
西宁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道光十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诸豫宗修,周中孚纂。豫宗号笠颿,浙江余姚县人,道光二年进士,五年任西宁知县。中孚字郑堂,余姚县人,副贡生。西宁置县始于明万历五年,越十四年邑令林致礼修有县志,清康熙间凡三修。此志为豫宗蒞西宁时,延其乡人中孚所编;中孚尝纂《端州志》,长于志乘之学。此志体例详约有度,凡十二门,曰舆地、曰建置、曰经政,曰职官、曰选举、曰古迹、曰金石、曰艺文、曰宦绩、曰人物、曰事纪、曰杂志,卷首列图经十四,卷末附便民余政、苏祠田图、王公祠田图。
连山厅志不分卷清道光间修,抄本,缺名批校,盖有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记之章(上海图书馆藏)
清姚柬之纂修。柬之字柏山,桐城县人,道光二年进士,授临潼知县,改官广东揭阳知县,旋擢连山绥瑶同知。此志为柬之官连山时所纂,凡二万余言,时邓嶰筠、祁竹轩、阿镜泉,与柬之同官广东,序其所作,以为文简事核,训词尔雅。按《连志》创修于康熙三十二年,刘允元修《连山县志》十卷,是时连山尚为县,未归同知专辖,厅志实为柬之始创。其书编次,分总志、食货、风俗、名宦、选举、人物、杂记七门,附图十二。其体例一遵《朝邑志》,而严于断限,凡前事不属连山者不载,凡近事不足表言行昭法式者亦不载。而论述瑶族之历史沿革及习俗甚详。此本书眉有批注各排户口数字,及道路里程,未审出何人手笔。按此志纂成未即付刻,道光间《且看山人文集》,及光绪间《岭海异闻录》均收。
连阳八排风土志八卷清康熙四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来章纂修。来章名灼然,以字行,号礼山,襄城人,康熙举人,知连山县事,有循迹。其为学以慎独为主,所著有《礼山园诗文集》《洛学编》等书。此志凡八卷,卷一图绘,卷二形势,卷三风俗,卷四言语,卷五剿抚,卷六建置,卷七约束,卷八回化。卷前有来章自序,序谓:“八排之瑶,连州居其三,连山居其五,其余小排更有十七。”此志语气,对瑶族颇多欺辱之辞,惟记瑶族之风土人情甚详。如述瑶族之分布,连山大排分居于马箭、军蜜、里八岗、火烧坪、大掌岭,小排分居于天塘、大坪、小猪豹、八百粟、茅田、平安冲、鱼赛、六对、盘血冲、鸡公背、牛路水;连州大排,分居于三汕岭、横坑、行祥。卷前列瑶排总图一,自水瓮毛,经龙会、龙浮、平安冲、苦竹塞、连山县城,至连州城止。图凡十二页,所经之里程、排塞、田山、庙井皆备。风俗载瑶族婚姻任自选择,俗习敬高年,尊祖宗。记瑶之种族姓氏,瑶姓有盘、房、唐、沈、李、莫、冯、黄、邓、何十姓。言语篇,叙瑶语用瑶汉语对照,分天地、岁时、山川、人伦、身体、宫室、婚姻、生死、饮食、衣服、五谷、畜物、果品、器用、杂物、农具、器械、乐器、教化、杂言、讼狱、瑶歌等类,注音译言,若熟读此篇者,可以通瑶语也。
○广 西
广西通志六十卷明嘉靖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林富修,黄佐纂。富莆田县人,弘治十五年进士,历官至兵部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理广西事务。佐纂《广东通志》已著录。按广西有通志,此志为创修,其书体例,首列凡例、图经二卷,次表八卷,志三十卷,列传九卷,外纪十一卷。纪载详明,体裁简核,如沿革、分野、职官选举皆用表,以省简牍,体例亦善。然其书之别类分门,殊有失慎严之意,《四库全书提要·存目》议其书所失者有云;“唯土官已隶职方,命以爵秩,而列之外纪,非大一统之义。寺观亦列外纪,云辟异端,然仙释则载之列传中,不外其人,而外其人之所居慎矣。艺文苟无关于风土,则可不录,既以其有关录之,而列之于外纪中,尤不允也。”观其评议甚当。按广西沿革,春秋时为百越地,秦置桂林、象郡;汉初属南越,后改置苍梧、郁林二郡,属交州,兼为荆州零陵郡南境,后汉因之;三国属吴,晋为广州地;刘宋为湘、广二州地,南齐因之;梁置桂、静二州,陈因之。隋为始安、苍梧、永安、郁林四郡,唐属岭南道,置桂、容、邕三管经略使,后又分置岭南西道;宋分置广西南路,元置广西行中书省,明置广西布政使司,属县凡七十七。秦之桂林、象郡,其名始著之于《史记》,厥后南荒舆志,渐而成编。最著者,如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学海类编》收),段公路《北户录》,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学海类编》收),明魏浚《嶠南琐记》,张凤鸣《桂故桂胜》,皆叙述典雅,掌故可稽矣。惟其间郡邑沿革,诸书皆不载。但见《通志·艺文略》有《广西路图经》,《宋史·艺文志》有《广西会要》,是乃统志广西一省之书耳。然其与今之通志,体例不侔,故通志之作,实自此志始也。
西事珥八卷附峤南琐记二卷明万历四十一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魏浚纂修。浚字苍水,别号湛卢山中人,福建松溪人,万历甲辰科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是编浚官粤西时所作也。按其自序略言:“余轺车所至,好咨问土风地志,与今古先贤遗事,录置箧中;今来岭右稍又录注,得二百余则。”审其所录诸篇名,首《五岭考》《汉兵入越考》,次所录者,多为山川文献,征风考俗之言,旁及鸟兽草木,仙源释派。其书名“珥”者,据其自序谓:“西事因大荒,诸所载神人多珥蛇者,珥耳饰也;一曰瑱,又蚕弄丝于口亦珥;因以珥名录。”其文艰涩,观其书皆记粤西之事也。此书上海图书馆藏有二部,一部存卷一至四为残本,一部共八卷及附二卷俱全;二部版刻文字略异,而篇目行款尽同。按其书卷一多言山川地理,卷二多言风土,卷三多言时政,卷四至五多言故事及人物,卷六多言物产,卷七多言仙释神怪,卷八多言苗裔,凡一百十三篇。尚余碎事及续闻者百余则,别编为二卷,名曰《峤南琐记》。《四库全书提要·存目》著录此书为八卷,谓其书“虽不立地志之名,然核其编次,固地志之类,但不列门目耳;其考订颇不苟;叙述亦为雅洁,无说部沓杂之习”。然其书中,载《龙光貌类文成》《舒宏志转生》诸篇,不免偏信禅说,稍涉荒唐矣。
桂林风土记一卷槜李曹氏抄本,清张载华题记,杨守敬等签校(上海图书馆藏)
唐莫休符纂。休符曾任融州刺史、御史大夫。此记休符在官时所作焉。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莫休符.《桂林风土记》三卷,此本只存卷一古今事迹、山川、古迹、冢墓、庙观、人物,共四十八条,而非全帙矣。此志首叙桂林沿革谓:“秦置桂林、南海、象郡,汉武改为郁林郡,以桂林为县。孙皓凤凰三年分郁林、象郡为桂林郡。”今之桂林,为孙吴时所建郡地也。按张载华题记略云:“《桂林风土记》唐光化二年融州刺史莫休符撰,《新唐书·艺文志》作三卷,今只存一卷。闽谢在杭《小草斋》所录旧藏,得惟起首卷尾,称获诸钱塘沈氏,是洪武十五年抄传。虽非足本,中载张因、卢顺之、张发、元晦路、单韦瓘、欧阳膑、李渤诸人,诗采《唐音》者均未著于录,洽闻之君子当发见幽光者也。”今此本载华所言诸人均未见载,则此本又有缺散,非洪武时抄传之原本也。
阳朔县志四卷传抄清康熙十二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陈洪畴纂修。洪畴字石庵,浙江嘉兴人,监生,康熙五十年任阳朔知县。按本志沿革谓:“隋初置阳朔州,属桂州总管府,境有阳朔山故名。”此志之修,据凡例谓;“此志乃陈石庵延廖学古编图志,邑司训权汝骏及邑人徐元远编订成帙。”其书体例,自建置沿革至艺文,凡五十门,篇首序论,及书中修辞润饰,据序言皆出洪畴手笔。又据凡例称:“舆地、祀典、赋役、秩官、兵防、人物、古迹、艺文诸篇,悉如旧《阳朔图志》,而详加增补。”观其书中各门,间有挂缺者仍多,编者虽密意搜求,然终不免犹有疏略之感焉。
融县志十二卷清道光十一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刘斯誉修,路顺德纂。斯誉江西南丰县人,嘉庆二十二年进士,道光十年任融县知县。顺德字应侯,融县人,举人。融县自唐置融州,迄明降为县,清因之。清乾隆二十三年知县皇甫枢始修县志十四卷,此志斯誉官融县时继皇甫枢县志重修;其书凡二十六门,所纪以瑶、僮二族之风习往事甚详。物产门,以载花鸟虫鱼为备,而反疏言五谷、竹木、蔬果诸农物。查此志未见刻本,民国间融县县长黄志勋曾据抄本油印,今油印本亦极稀见矣。
象州志四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蒋曰莱纂修。日莱吴县人,贡生,乾隆十九年任象州知州。象州即今象县,据本志沿革谓:“象在汉时属郁林郡,在吴时属桂林郡,本潭中、中溜二县之地,而非秦时之象郡焉。”《象州志》肇修于明万历知州李维岳,志凡四卷三十八门,清雍正十二年知州祖承祜重修,书皆不传。此志为日莱纂成于乾隆十九年,其后十年知州李宏济始刊成书。其书体例,全编凡四卷,二十类。第一卷五类,曰天文、曰舆图、曰沿革、曰疆域、曰山川,目十有五。第二卷五类,曰民赋、曰盐法、曰学校、曰建置,曰坛庙,目十有一。第三卷四类,曰秩官、曰选举、曰军政、曰名宦,不分子目。第四卷六类,曰迁谪、曰人物、曰部族,曰纪序、曰诗钞、曰杂录,子目六。天文有星野图,舆图有疆域总图,山川志叙州境山川名目具备,而脉络不分,原委不详。职官选举,均不用表,仅记名氏,且尊卑顺序、时代前后有倒置。名宦传载唐一人,宋九人,元一人,明十八人,清一人,则取录甚严,必实有见益于此地者录之。其他各类皆纪载疏略。总按此志定例修辞能务实在,中无夸耀附会之言,可为志乘之核实者也。
庆远府志二十卷清道光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英秀修,唐仁纂。英秀字铁山,满洲镶红旗人,道光三年任庆远府知府。仁字尧心,临桂县人,嘉庆二十年任庆远府教授。按本志序谓:“庆远府志可考者,始于清康熙二十三年郡守白启明采辑,见编志十二卷,其已佚。乾隆十九年郡守李文琰又纂府志十卷,今犹传有抄本。”此志乃继乾隆《李志》重修,始事于李彦章、钟禄、恒梧三守,及英秀任乃克告成。其书体例,为类十二,曰地理、曰沿革、曰建置、曰食货、曰经政、曰学校、曰营伍、曰职官、曰选举、曰人物、曰艺文、曰时事,为目六十有四,纪载郡事则核,邑事则简。按沿革,庆远之地,于汉初为南海尉赵佗所据,自汉武元鼎六年平南越置定州,属郁林郡。唐更名宜州,宋初置庆远军,咸淳元年升为府,领县五。元改府为路,明复为府,领县一、州一、土州二、长官司三,隶广西布政使司。清仍为府,领县三、州二、土州一、土县一、长官司五,属右江道,道隶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庆远多矿产,据本志食货矿厂篇,有丹砂、银、铜、锡、铁、铅等矿。
天河县志二卷清道光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林光棣纂修。光棣字桐轩,蓬溪县人,举人,道光五年任天河知县。此志为光棣官天河时所纂,其书编次分沿革、秩官、选举、舆地、山川、建置、经政、艺文、胜迹、宦绩、列传、前事十二门,因事定例,殊欠排比,纪载亦简略。据其凡例云:“其言简,其事该,而其所志则无不尽,天河文献自此可征矣。”此志实记载寥寥,殊不免自夸。天河沿革,置县始于唐,先属粤州,后属宜州。宋置庆远军,后改为府,天河隶也,元属庆元路,明清属庆远府。
白山司志十八卷传抄清道光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王言纪修,朱锦纂。言纪字笏仙,原籍上元县人;世袭白山司巡检,以军功加州同衔。锦字心池,芷江人,官太平府凭祥州州判。广西为南荒辽远之域,民族错处,自古以来设有土官以管其事。唐宋有羁縻之州,尚未通于典属,元设有宣抚、按抚、招讨等司,明因之是为土司。《明史》立《土司传》,土司之名,实自此始。白山司在广西思恩县,明嘉靖中有王受者,以功授白山巡检世袭。受之先祖王青,建康上元县人;宋皇祐间随狄青征邕,有功授以丹良堡荫世袭土舍,二十四传至受。白山司境,周二百三四十里,领管十六城头。(据本志疆域篇谓,城头乃土人村落所聚之名,即州县之乡都也。)至言纪领管其地,已三十六世矣,而世无协代争夺之事。其司志,据本志凡例谓:“旧有司官王之纯所辑志未付梓,存残稿一帙。”又据言纪自序谓:“三十三世祖莲峰纂有志稿。”按本志世系,莲峰即之纯之别号。按是编文词,实出于言纪手笔,锦仅协商酌而已,而著锦为纂辑者。凡例有云:“土司子孙相传,虽秉笔者纵无私曲,亦难取信于人。又矧为亲者讳,情理所必然者,今列司官为监修。”兹著录纂修人,仍因纂修姓氏表不更。此志分十八门,首纪、世系二篇,次为志十七,曰建置、曰疆域、曰山川、曰关梁、曰水利、曰田赋、曰祠庙、曰风俗、曰物产、曰人物、曰列女、曰塚墓、曰土兵、曰■〈礻幾〉祥、曰前事、曰诏令、曰杂记,卷前有图六。其书体例,不同于州县志者,有世系二篇,余则大致与州县志相同。所分门类,则据事而志,不蔓不支,有条有贯,事无巨细,皆能毕陈,自成方志中之一派。土司修司所之志不多,而传者尤少;考土司志书,大概始于明时,据《古今图书集成》,引明代所修之《大渡河土千户所志》《天全六番招讨使司志》,今皆不传。
上林志稿十二卷清道光二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黄金声纂。金声字和东,上林县人,嘉庆十五年举人,主讲澄江书院,二十五年成进士,授浙江金华县知县,道光壬午充浙江乡试同考官。上林为汉领方县地,唐析置上林县,清时属广西思恩府。县志创修于明万历间知县王一岳,再修于清康熙间知县张邵振。此志为金声主讲澄江书院时所纂,全书凡十篇,曰方舆、曰建置、曰政纪、曰物产、曰职官、曰选举、曰宦绩、曰列传、曰艺文、曰杂缀,邑事巨细俱备,体裁简略。
西隆州志一卷传抄清康熙十二年修,嘉庆三年增补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王誉命纂。誉命事迹未详。此志为誉命纂成于康熙十二年,书凡一卷十六篇,为《西隆州志》草创,向以抄本流传,随抄随增,此书乃增至嘉庆三年止。其书记西隆沿革,宋始置安隆峝,元隶云南宣尉司。明永乐间普安酋长,祸乱邻疆;岑子得声援立功,封安隆长官司世袭,改隶广西布政使司。清初仍之,后因绝嗣争秩,操戈不休。康熙五年抚定之,改设流官,置西隆州,属广西思恩府,雍正八年改隶泗城府。
富川县志十二卷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叶承立纂修。承立广东嘉应州人,乾隆十一年进士,十九年任富川知县。《富川县志》,明嘉靖三十八年知县符大宾创修,万历十一年知县周笃棐重修,三十九年知县张文燿三修。此志继《张志》重修,全编分为十二门,曰舆地、曰风土、曰营建、曰职官、曰赋役、曰学校、曰兵防、曰选举、曰名宦、曰人物、曰艺文、曰杂记。据舆地所述沿革,富川县汉置,唐改曰富水,寻复故名,明清属平乐府。按富川县今与钟山县合,改曰富钟县。富川之名甚古,宋时已有志书矣,见《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著录,宋绍熙间潘廷立撰《富川志》,其书久佚。
荔浦县志四卷清康熙四十八年修,抄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许之豫纂修。之豫字嵩瞻,汉阳人,康熙二十年举人,四十六年任荔浦知县。荔浦置县,肇于汉元鼎六年,因荔水得名;唐于县又置荔州,寻废。明清为荔浦县,属平乐府。明万历甲申知县吕文峰始修县志,久佚。此志为之豫仕荔浦时所修,征诸耆宿见闻,参诸省郡志书,摭采颇难。其书体裁凡三十二门,而无大纲,纪述则极简略,为未竟之稿也。
昭平县志八卷清同治八年重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陆焞纂修。焞字芸谷,仁和县人,举人,乾隆二十四年任昭平知县。按《昭平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四十四年知县柯寿恺,清康熙三十年知县杨燮重修。此志焞官昭平时承《柯志》重修,成于乾隆二十四年。书分为二十四门,体例精严,取材宏富。查此志乾隆原本未见,同治重刻本外,又有光绪十七年重刻本。昭平为汉临贺县地,南朝梁分置龙平县,宋改曰昭平,明省入平乐县,寻复置,属平乐府,清因之。
苍梧总督军门志三十四卷明万历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应槚原纂,刘尧诲重纂。槚括苍人,任苍梧总督军门府少司马。尧诲临武人,以大司马总督两广军务。此志为尧诲取檟《苍梧志稿》重纂刻成。其体例,卷一开府,附军器历官,卷二制勑,附礼仪;卷三至卷五舆图;卷六至卷十三兵防,分十目,一武官兵,二文官兵,三司卫所官军,四州县民兵,五巡检司官兵,六营堡,七营堡土兵,八军门防守兵,附厅用人役,九军饷支用额数,十两省岁入军饷,卷十四经费;卷十五操法,卷十六赏格、罚格;卷十七至二十一讨罚,分五篇;卷二十二至二十七奏议,分五篇;卷二十八碑文,卷二十九集议;卷三十至三十四纪略安南,分五篇。按此志为关镇军志体裁最备者,书首开府一门谓:“明兴既平两广,各设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领之。永乐始于广西置镇守,迨成化元年,诸夷煽乱,命征夷将军都督赵辅,游击将军都督和勇,充总兵讨之;而以浙江左参政韩雍有文武才,升都察院右佥都督赞理军务,太监陈瑄监督之。贼平,留宣镇守,以雍提督军务,兼理巡抚西省。而梧州界两广之中,宜开府焉,以雍为右都御总督两广军。”此段记苍梧设军府之始焉。《纪略安南》一篇,著文五卷,记越事颇详也。
浔州府志七十六卷首一卷清道光六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