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地方志提要 - 第 46 页/共 61 页
明车鸣时纂修。鸣时归善县人,万历举人,万历二十五年任政和知县。政和于宋政和五年建县,县志创于知县黄裳与典史郭斯垕,自建文间采辑,至永乐二年乃蒇事,成县志四卷。其书原本久佚,天顺三年,知县张琛曾为重刻。此志为鸣时官政和时,集邑之诸生采辑而成;所定体例,以天、地、政三者为纲,天之纲,列星序;地之纲,列疆域、形胜、山川、物产;政之纲,列城池、仓库、征赋、徭役、户口、食货、岁用、屯堡、祠庙、学校、风俗、祲祥、科贡、传记、艺文。书中纪述,仍依《郭志》原文居多,增补《郭志》后百余年之事,记载简略。惟田赋、徭役、户口、食货诸门,纪载为备,于食货纪县有铁厂银矿,在东平里有■〈釒盧〉场,元时始开,规模甚巨,场地广数百亩。
邵武府志二十五卷明弘治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八至十六)
明陆勉修,黄仲昭纂。勉字懋昭。江阴县人,成化举人,弘治中任邵武府同知权郡事,后擢南京刑部员外郎。仲昭纂《八闽通志》已著录。此志创修于知府夏英,延仲昭编纂,英去,由同知陆勉摄府事,继主修志事,书成于弘治乙丑。按沿革载:“邵武初名昭武,三国吴永安三年,置建安郡,立昭武镇,寻升为县,晋惠帝元康元年,以避讳改名邵武,明帝太宁元年曾改名武阳。宋太平兴国四年建邵武军,元改为路;洪武初改为府,隶福建布政使司,领邵武、光泽、泰宁、建宁四县。”郡志原委,据本志仲昭序云:“成化初郡守冯公孜尝修之,成化末郡守刘公元复修之,皆祖元陈士元《武阳志略》,及宋上官氏《和平志》,而纂集者也。论者谓《冯志》太繁,《刘志》太简,繁则简帙浩重,恐郡人不能尽得也;简则纪载阔略,恐文献或不足征也。”按此志则合成化冯、刘二志,概括增损而成。其所发凡立例,体义甚佳,又繁简得宜;事无巨细,莫不尽载。至于选择去取,皆足以资实用者述焉。兹观此志体例之所善者有数端:于山川则别其夷险,以示防守之策。于户口则较其洧长,以验教养之实。于土田则稽其菜辟,以行劝惩。于陂塘有蓄水灌溉之利,而亦有溃溢之害,使民知其利害因革。于学校则示以古今为学之法,于祠庙则示以邪正去取之辨。总其书之所长,乃仲昭自序所谓其志之所资用于实用者也。
重纂光泽县志三十卷清道光二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盛朝辅修,高澍然纂。朝辅思南府安化县人,道光十二年进士,十八年任光泽知县。澍然字雨农,光泽县人,嘉庆六年举人,官内阁中书。《光泽县志》始于明宣德初训导朱徽,其后有正德戊寅志;万历癸丑志,康熙癸亥志、康熙戊子志、乾隆己卯志。此志继乾隆己卯志重修,据朝辅序谓:“出雨农专笔,不设分编,委成一人。”其书体例,分表、略、传、录四纲,曰时事表、曰官师表、曰选举表、曰恩例表;曰舆地略、曰山川略、曰陂塘略、曰风俗略、曰学校略、曰武备略、曰赋役略、曰建置略、曰经籍略、曰金石略;曰列传、曰儒林传、曰文苑传、曰孝友传、曰忠节传、曰良吏传曰武功传、曰义行传、曰高士传、曰方技传、曰方外传、曰列女传,曰宦绩录、曰寓贤录、曰杂录、曰叙录,其体裁近于传纪史法。以志例而论,殊若失宜。门类甚繁,而内容疏略,如物产一门,为志书之首要,而竟缺如。于水利专载陂塘略一门,其余岂无。其陂塘略小引有云:“光泽山县,陇田三之一,皆可坝可堰,以畜以泄,而水利兴。”按其所谓陂塘者,即今之水库,光泽陂塘最著者,有江家陂、赤岭上陂、上洋陂、杨梅陂,具在山谷,用以蓄水溉田。
建宁县志十四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周燝修,陈恂纂。燝陕西临潼人,举人,康熙十一年任建宁知县。恂事迹未详。此志创修于知县袁植,延李嗣元编纂未竟,其后知县陈子逵,聘徐中恒续编,亦未成书。康熙十一年燝调知建宁,见县志未成,延恂赓继参订,始克告成。其书体例,凡十二类,目六十有一,类目颇杂,载笔者三易手,文辞各异,义法不一,颇见其散乱也。
汀州府志十七卷明弘治十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九至十,卷十三至十四)
明吴文度修,杜观光纂。文度字宪之,南直隶江宁县人;成化八年进士,弘洽初尝以南都御史出守汀州,官至户部尚书,著有《交石类稿》三卷。观光饶平县人,弘治间任长汀县教谕。汀州沿革,于晋太康时为新罗县地;迄唐始置汀州,天宝初曾改为临汀郡,寻复旧名。五代及宋皆为州,元改为路,明升为府。此志修时,汀之领县有八,长汀、宁化、清流、归化、连城、上杭、武平、永定。郡志见载《宋史·艺文志》李辠《汀州志》八卷,久佚。元则无考,明志今存者,惟此志耳;惜此本残缺,志类撰人,皆依据乾隆《汀州府志》载《弘治志》刘震序谓:“此志为杜观光及分教梁鏄,合八县志订删而成。”又考其原书体例,有建置、沿革、山川、风俗、制度、文物、宫室、学校、土产、贡赋、古祠、异迹、诗文诸门,体裁尚属完整。
临汀汇考四卷清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杨澜纂。澜字蓉江,长汀县人。此书经刘明凝、廖桂辛、刘有容校订而后刊行。澜自序略云:“汀州府志顺治中元仲、媿曾两公,逊谢不为;以致《明史·艺文志》中,府皆有志,汀州独无。媿曾言修述大事,必以待之后贤。今二百年矣,家弟心泉旧有《郡志补正》,乃就其中厘次而增辑之,名曰《临汀汇考》。”按澜序言《明志》汀州无志,而《永乐大典》收录《临汀志》,洪武时之书也。弘治十年吴文度修府志十七卷,嘉靖六年邵有道修府志十九卷,祟祯十年唐世涵修府志二十四卷,今三志犹存,何《明志》不著录。此书只四卷,而记述繁重。卷一建置、方域、山川,卷二人物、乡行、女贞,卷三政绩、流寓、风俗、畲民、典制、兵寇,卷四物产、轶事、山鬼、淫祠,凡十六门。汀州建置,原为侯官县地,唐开元二十一年以福州西建州,因长汀溪以为名也。其时领县三,新罗、长汀、黄连,天宝元年改汀州为临汀郡,明清时名汀州府,治于长汀,领县八。此书记汀州府事,而名《临汀汇考》,从唐时临汀郡名也。
上杭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顾人骥修,沈成国纂。人骥字茨山,江苏如臯人;乾隆十三年进士,二十二年任上杭知县。成国浙江会稽县人,事迹未详。上杭沿革,初为新罗县西境之上杭场,宋淳化间始升为县。宋嘉泰二年邑令黄葵始修邑志,再修于开庆六年邑令钟绍安,于元无可考。于明有成化十二年,知县萧宏所修之志;弘治六年,知县徐绶所修之志,万历七年,知县杨万春所修之志。于清有康熙二十年知县蒋廷诠所修之志十二卷,乾隆十八年知县赵成又修续志六卷;《续志》讹误颇多,书甫行未久,知县卫克堉即为订正未成,迄人骥官上杭时,又为纂订重修,书甫纂成而去,知县潘廷仪为之付梓刻行。距赵成《续志》,仅五年之间,迭经三县令之手,始克成书。其志体例分为十二纲,曰区域、曰建置、曰版籍、曰典秩、曰武备、曰职官、曰名宦、曰选举、曰人物、曰艺文、曰风土、曰杂志,目五十有九。其书记载,主于订正赵成《续志》之误,而《续志》以前之事物,大抵仍依蒋廷诠旧志原文,惟删去《蒋志》原文,又擅为之窜改,则尤非史法也。按此志原刻本久稀,同治三年曾为重刻。
永定县志十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增刻十一年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潘翊清修,熊兴麟、陈钧泰纂。翊清辽东义州人,贡生,康熙七年任永定知县。兴麟字石儿,永定县人,明崇祯六年进士,授宜兴知县,官至湖广道监察御史。顺治四年清师南下,兴麟于辰州被捕;其家居永定猪妈楼,义不归顺,阖门百余人尽自焚杀。顺治十年兴麟放归,蛰居乡里,著述自娱,著有《素园诗文集》。钧泰字仙珴,永定县人,贡生。永定县志,创于明成化二十年,知县王璟修,教谕谢弼纂。嘉靖三十八年知县许文献重修,为邑人陈昊、张一渶所纂,万历三年何守成又为增续。此志为翊清官永定时重纂,修志表署兴麟与举人吴祖馨为总裁,邑进士萧熙祯、黄日焕,举人阙振、吴宾王、孔煌献、卢化,贡士林文聚、郑士鸿、江奋龙等同修。秉笔者则为钧泰也。其书体例,以封域、营建、学校、赋役、秩官、选举、人物、兵制、丘垄、艺文为十纲,凡八十四目。每目之后,如赞如论,各为十数语以缀之,又或合数目,而共论之,似有张饰之意耳。视其书中,叙道里,务欲广阔,而不免牴牾;纪山川,务夸灵奇,而不免附会;述人物,务尽流品,而不免泛滥;选艺文,务备体例,而不免假冒。至于赋役,则仅举大数,选举则多误年份;惟叙事属辞,去支就简,此其所长焉。又按其书中,仍前志旧文者甚多,户口田产,犹是万历时之数岁征起存,犹是明末之额,康熙初之加征截解,伫止酌复之欵,并无一语及之者也。
宁德县志八卷明万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舒应元修,陈琯纂。应元字及吾,南昌人;万历举人,初任建德县教谕,万历十七年升任宁德知县,为学精详于经济,著有《宁阳政纪》等书。琯号东川,宁德县人。按此志首列舒、陈二序,咸谓县志首创于嘉靖初年闵兰庄所修,厘为八卷,凡八纪五十八目,时号信史。此志门类,悉依《闵志》,而纪风土、田赋、秩官、人物,其间盛衰耗废之故,判若眉列,增益前志之缺略甚多。按其序例所言,纂撰出于陈琯一人,应元又加以润色也。
永春州志三十五卷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杜昌丁修,黄任、黄惠纂。昌丁字松风,江苏青浦县人,贡生,初任浦城知县。雍正十二年升永春县为州,擢昌丁为首届知州,任满去,乾隆七年回任,十五年再回任,三仕永春凡二十余年。任字十砚,永福人。惠字成迪,任之弟;其家富藏书,兄弟长于文学。据本志沿革,永春于隋时,为南安县之桃林场,后唐长兴三年升为桃源县;晋天福三年闽王昶改名永春,嗣后数百年未更。清雍正十二年升县为州,又割泉州之德化、大田二县以隶,直属福建布政使司。桃林场即今之上场,按《闽书》载:“桃林场在永春县二十三都,魁星山下,今其村也上场。”唐盛均撰《桃林场记》,其文见载于本志艺文志。盛均此文,是纪永春事物之始。宋元志乘无可考;明嘉靖间林希元始修县志九卷,万历四年朱安期又为重修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十三年宋祖墀纂县志十卷。州志则自此志首创,按杜昌丁自序言:“丙子夏敦聘永福黄十砚,偕其小阮同属笔焉;其宦绩乡懿之弃取,则不佞专司之。”此昌丁叙其书纂辑概况如是。其书编例共分二十四类,各类附及属邑未能清详界限。乾隆五十二年郑一崧重修州志,以杜志门类外,又增十二门,补正前志之缺误颇多,以知此志采摭考订之疏略也。又于各类之后,附载昌丁自著诗文,而多为赏咏之作,非跋非赞,体裁之不伦甚矣哉。
永春县志九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三卷四)
明柴鏕修,林希元纂。鏕字仲和,临海人;正德举人,由闵县知县调任永春,在任六年,擢汀州府通判。希元字懋贞,号次崖,福建同安县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官至岭南督学使。永春志乘今存以此志最古,考其全书凡九卷七类,纂成于嘉靖丙戌。查其原刻本,仅存此二卷,书首页有近人冯贞群题记,谓为天一阁旧物。天一阁所藏此志,已全部散失,其余数卷,查无下落矣。北京图书馆藏有旧抄本,九卷具全。
德化县志十六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范正辂纂修。正辂字载瞻,鄞县人;康熙二十五年由举人任德化知县。德化置县始于五代,属泉州府,历宋元明约七百余年而未更。清雍正十二年改属永定府。志创于明嘉靖十年,知县许仁修成县志十卷;其后凌邦辉、王夏声搜辑补纂,仍多缺漏。此志踵许仁之志重修,成于康熙丁卯,全书凡三十二门,未立大纲,事核而体严,可推方志之佳作。且此志传本稀少,可谓仅存之书矣。
大田县志十二卷明万历三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刘维栋纂修。维栋江西兴安县人,万历举人,万历三十八年任大田知县。大田沿革,据本志维栋序云:“邑嘉靖乙未新造,地当延、泉、漳三郡之交,广袤三百里,山林深阻,奏请增设县以治,遂裂尤溪三之一,德化五之一,永安、漳平四之一,悉统于大田。”又据沿革载:“嘉靖十六年延平府通判林元伦,以其地介延、漳、泉三府之交,条禀御史白贲奏置大田县,属延平府。”沿革所载置建县之年,与维栋序言建县之年,则相距二载,必有一误;当时未经详稽,贻误后来难以稽考也。邑志之修,据维栋序言:“置县后越十二年,而会稽谢公廷训来知县事,创作志书,编为六卷。是时邑当初设,事迹阙如,但梓其大略存库。”按其说,此志以前已有县志稿矣,而序所言但梓其大略存库,疑六卷之志,未有尽刻,存库而未有流行,故今无传本也。此志为维栋官知县时奉文修纂,稽参邑人遗集,及世族宗谱,增益《谢志》而成。但为应征之作,魁限时日,故不免疏略;尤于考订未周,讹误百出。其书凡三十一门,无纲领目,体例亦未详悉,后之修志者,尝讥诋之。然其毕竟为大田首创之志,为始则难,理所自然耳。且今传本亦罕见难得,虽其体旨之有偏驳,而终不失为善本云耳。
龙岩州志十六卷首一卷清乾隆三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张廷球修,徐铣纂。廷球桐城县人,监生,保举署宁德,永福二县知县试用;实授福清知县,雍正十三年升龙岩知州。铣浙江秀水县人,事迹未详。龙岩唐开元时置县,名曰新罗;天宝元年改名龙岩,大历十二年改隶漳州,后未更改。清雍正十二年升县为州,领漳平、宁洋二县。县志创于明正统时王源、苏孔机始,嘉靖间知县汤相重修;清顺治十三年知县王有容又修志十卷,康熙二十八年知县江藻续增。州之有志此志首创,成于乾隆三年,其书体例,分封域、规建、学校、典礼、秩官、武备、赋役、古迹、风土、人物、杂记、艺文十二门。领邑各从类编次,事核文简,体裁尚佳。
○台 湾
台湾府志十卷清康熙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蒋毓英纂修。毓英字集公,奉天锦州人;由官生任泉州知府,康熙二十三年调首任台湾知府,二十八年升江南按察使。此志为《台湾府志》首创,以清初纪载台湾之书,当推此志与林谦光《台湾纪略》最早。其书凡二十五门,附目五,规模始创,缺漏势所不免,然其所叙台湾事物,梗概已具矣。沿革篇云:“明宣德间太监三保下西洋,舟曾过其地。嘉靖四十二年流寇林道乾横行海洋,踞台湾造船,扰害滨海;都督俞大猷征之,道乾遁去。……延至辛丑,芝龙之子郑成功,自京口丧败,军驻厦门;乃与甲螺何斌,谋进取台湾,遂与荷兰人战。而荷兰人终无降意,成功使人告之曰:此地乃我先人故物,今尔所有珍宝金银,听汝载回,但留空城还我。荷兰知势不敌,弃城归;成功居之,改台湾为安平镇,赤嵌为承天府,总名东都。设一府二县,府曰承天,县曰天兴、万年。康熙二十二年改置府一,曰台湾;县三,附郭曰台湾,外曰凤山、诸罗。”按其所纪台湾沿革大事,以明宣德时始,宣德以前之事,采摭未臻全备,所叙倭、荷窃踞之事,亦未尽详。台湾亘古遂属中国,则有国史可征,而不在于志乘也。此书为上海图书馆检查回制废纸中所得,而从未见于藏书家书目著录,且查《台湾府志》原委,识者咸谓府志自康熙三十五年高拱乾首修,而不知早《高志》以前八九年已有此志矣。故此志之发现,于台湾文献极有所贡献。按此书目次之第二行题:襄平蒋毓英集公氏纂,男国祥、国祚校字。官修方志无此款式,余疑为毓英告归后家刻之书,所以嗣后修《台湾府志》者,皆不知有此志也。
台湾纪略一卷清康熙二十九年刊华鄂堂集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林谦光纂。谦光字芝楣,长乐县人。按是编分十三篇,曰形势、曰沿革、曰建置、曰山川、曰沙线礁■〈石与〉、曰城郭、曰户役赋税、曰学校选举、曰津梁、曰天时、曰地理、曰风俗、曰物产,而附以澎湖版图。是编为谦光于郑克塽降清以后所作,开辟之初,规模草创,具陈梗概,正为后来修新志者之椎轮也。其同时记载台湾之书,李麟光撰《台湾记略》一卷,杂记台湾山川,附以《暹罗别记》一篇;徐怀祖撰《台湾随笔》一卷,成于康熙三十四年。皆篇帙寥寥,疑为未成之书,惟谦光此书初具轮壳矣。
台湾外记三十卷清康熙四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江日升纂。日升字东旭,福建珠浦人。按此书可为小说,亦可为地方杂记,其所稽征事物颇繁。以纪事之体,用编年序次,又每卷头列七字标目冠之,似章回小说。其书首述郑氏世系,取世表之例;起自郑芝龙,次郑成功,芝龙之长子也。又次郑经,成功之长子也。又次郑克■〈藏上土下〉,径之长子也。又次郑克塽,经之次子也。至克塽投诚于清,封正黄旗汉军公。世系表以下分卷,每卷冠以标目,书内按编年记事。自郑芝龙起于明天启元年,迄郑克塽于康熙二十二年投诚,凡六十三年,其间台湾之历史地理,此书几无不述。如岛屿之阻绝,城垒之沿革,镇弁营将之忠佞勇懦,而终于睿谟征讨招徕;其中沿海诸战役,记载尤详。此书虽为专记郑氏之作,而书中又述及明初太祖时事,亦非囿于明亡而始焉,其所以著郑氏而始也。又纪及颜思斋之事,所以著郑芝龙之始焉;抑以著台湾开辟之始也。文中记及李闯王之起,藉为郑氏引绍,自郑成功以隆武君赐姓亡海外据台湾,其间三十七年记载尤详。可谓记台湾未建府前之事,最备之书。
台湾府志十卷清康熙五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周元文修,陈璸纂。元文字洛书,正黄旗人,监生,康熙四十六年由延平知府调任台湾知府,官至湖广辰沅靖道。璸号眉川,海康人,康熙三十三年进士,由古田知县调任台湾知县,官至台厦道。台湾久属中国,而志乘之书可考见者,则自清始。林谦光《台湾纪略》一卷,初具梗概,而其前又有《台海使槎录》。康熙三十五年高拱乾修《台湾府志》十卷,号称郡志首创,而不知康熙初蒋毓英已修府志,早《高志》前八九年矣。又见《古今图书集成》之《职方典》《经籍典》等,引载陈烻章《新修台湾府志》,则康熙时已凡四修矣。《高志》草创多失之略,此志乃增补其缺略,并续增十七年之事,《高志》十卷,以封域规制等为十纲,附目不多,此志仍《高志》十纲,而增子目八十有余,体例粗臻全备。如鹿耳门为全台门户,而《高志》疏而漏登;此志纪之于海防事宜,较详于《高志》。又如纪赋税,有杂说一条,乃郑氏首创,征饷有水陆异科,与内地迥别。又如纪牛磨蔗车,及港湾潭塭,缯縺■〈冖八苦,上中下〉■〈穴人又,上中下〉韡蠔之属,而未加解注,使观者不知其为何物焉。又如记台湾物产,自百谷以至草木虫鱼,类多内地所不常有,而亦不免疏略,如所载薤,则赤白二种,蒜则云有大小二种,而未言其与内地所产者之同异也。台湾自康熙癸亥得于郑氏之后,内地士大夫至止者,而各有著述以纪其地,然多散在四方。兹考康熙时所修郡志只四种,惟陈烻章之《新修台湾府志》仅见著录。
台海使槎录八卷清乾隆元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黄叔璥纂。叔礅字玉圃,大兴人,康熙己丑进士,官至常镇扬通道。是编康熙六十一年叔璥官台湾巡抚时所修也。其书编例,卷一至四日赤嵌笔谈起原,以下分星野、形势、气候、城堡、赋饷、武备、习俗、祠庙、商贩、物产、杂著、纪异,附伪郑。卷五至七日番俗六考,分北路诸罗番、南路凤山番,各为考三篇。卷八番俗杂记,附题詠。此书记台湾形势、民族物产、番族风土,辨察甚详。其记物产,凡禽鱼草木之细,必验其形别其色,稻麦瓜果,且述种植之时。故其书虽属地理区域之杂记,为研究台湾情况者必读之书。
台事纪闻一卷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王韬纂。韬纂《瀛壖杂志》已著录。是篇因同治十年十一月琉球人遇飓风于海上,漂抵台湾,琉人被杀。日本命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为生番事务都督,入兵台湾,轻视中国主权,举国愤然。韬于是而作《台事纪闻》,记台湾近事,及地理、物产、部族之言语性情生活甚详。卷末题逸史氏王韬自跋,略云:“日人征番之役,其轻我中国甚矣。曾不知台湾乃我版图,生番乃我赤子,震动外国。我国家武事不修,上下无勇,堂堂大国,而卑屈葸弱遽至于此也。”此篇为韬感愤忧国之作。
台湾郑氏纪事一卷章炳麟手写本,潘景郑跋(上海图书馆藏)
日本川口长孺原纂,章炳麟节录。长孺日本水藩国史总裁。炳麟字太炎,浙江余杭县人,事迹见于史传。按是篇原书为三卷,炳麟遁居日本时选录,编为一卷。记郑芝龙、郑成功踞台湾时事,以编年记载,自隆武二年至清康熙二十二年止;郑氏灭亡后,又记辛丑明遗民、漳人朱一贵称明室后裔,起兵于台湾之事。此本为炳麟手稿,未见刻行;景郑跋云:“先师太炎先生手写《台湾郑氏纪事》一册,当是遯居日本时所录,后附日人著述目录。取备獭祭者,时清廷正图加祸先生,采摭之事,非无意也。”按是编用隆武年号,亦可为炳麟抗清革命之一端事也。
台湾小志一卷清光绪十年吉管可寿斋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此志原题虚白主人纂。虚白主人为龚柴,事迹未详。又题此志,亦名《基隆淡水台疆小记》。书中叙事自明天启元年至清康熙二十二年,以记山川形势、物产民情,及历代兵革之故。据志序云:“虚白主人以今年春法人启谅山之衅,违理兴师;以兵舰数十艘游弋闽江口岸,耽耽于台湾之地;一犯基隆,再犯淡水,以致全台震动,岌岌可危。因著《台湾小志》一卷,俾有心时事者。”按此序言,此志纪载似不止至康熙时,疑非全帙也。又书首有邹守中所撰弁言谓:“从益报馆得《台湾小志》一册。”疑《益报》或登此志,但查光绪十年前《益报》,已不可得。查此志有上海著易堂排印本,著录王锡祺辑,又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九帙本、《中外地舆图说本》,皆缺不全。
东瀛随笔四卷蓝丝栏旧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潘霨纂。霨字国韡,江苏吴县人。按是书为记台湾掌故之杂志,凡四卷,卷一纪形势,卷二纪风土,卷三纪番社,卷四纪事实。同治十三年霨赴台湾帮办海防事时所作焉,成于光绪元年;数年前因琉球人在台牡丹社被害,日本藉口为之报仇,举兵台湾,霨累赴日营与以交涉。故纪事实一篇,记日军占台之事甚详;按其书所记甲戌四月十八日日军攻破牡丹、高士、佛锥、东竹仔四社之后,分扎大浦、角琅璃、龟山三处,共二千余人。日首胁令土民诱攻各部族,纲率等十一社头目,俱赴日营给领旗号,许不攻杀诸事。形势、风土、番社三篇,大抵参录旧志,益以见闻。按是书为随笔札记,不具编例,未见刻本,亦未见藏家书目著录。其书每篇首页第二行,注长洲张涵中校,书尾有光绪元年七月三日弟钟瑞敬读一过之句。
台湾通志稿不分卷稿本(上海图书馆藏,残存六册)
按此书存气候、风俗、海防、海道、户口、丁粮、田赋、盐课、蠲赈九篇,纂修人姓氏,每篇首均无标题,篇内纪载年代,于光绪十六年止。此书为上海市文化局文物仓库人员,于废纸中检得,交上海图书馆庋藏。考台湾建省,始于清光绪十五年;巡抚刘铭传,奏准台湾府政建行省,此书既名通志,当为建省后所修。据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有《台湾通志》四十卷,为陈文騄修,蒋师辙纂,稿成于光绪二十一年,原藏台湾总督府。此书疑即文騄所修之稿本,或于日本投降时所散失焉。
台湾县志十五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鲁鼎梅修,王必昌纂。鼎梅字调元,号燮堂,新城县人;乾隆七年进士,由德化知县调知台湾县。必昌号后山,德化县人;乾隆十年进士,官至吏部观政。初鼎梅仕德化时,延必昌纂《德化县志》十八卷,及调台湾,复延必昌纂成此志。台湾有县志,自康熙庚子知县陈文达修县志十卷,规模初创,缺漏甚多。此志承《陈志》重修,列为一十四门,曰疆域、曰山川、曰建置、曰赋役、曰学校、曰祠宇、曰礼仪、曰武卫、曰职官、曰选举、曰人物、曰风土、曰艺文、曰杂记,体裁得体,事实约增前志十之五。台湾于康熙二十二年置府,同时设附郭县目台湾。台湾县境,据此志疆域所载至澎湖诸岛,建置云:“自元末设巡检司于澎湖始。”因是时澎湖尚未设厅,而无专辖。又疆域载里程,自厦门经澎湖,抵鹿耳门,至县治所,计水路一千二百六十里,是以航海里程计算,实未有此数焉。职官所载,文武错杂,品类无别,由于附郭之县,驻扎文武各衙府较多,颇难品类分别,难免错杂。总之此志编例,犹为得体,纪载尚属详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