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地方志提要 - 第 47 页/共 61 页

凤山县志十卷清康熙五十九年刊本(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   清李丕烈修,陈文达纂。丕烈康熙五十六年任凤山知县。文达台湾县人。此志为文达与凤山县学生李钦文、诸罗县学生陈慧,相与参互考证,仅阅五月而纂成。全书分为十卷,凡六十五目,卷前有水师提督施世骠序,及台厦道梁文煊序,台湾知府王珍序,台湾府海防同知王礼序,丕烈自序。书中纪载简略,又多缺漏;首创县志,纂成过速,由于采摭考订之未备,所以缺误甚多。   重修凤山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九年修《台湾全志》本(旅大图书馆藏)   清王瑛曾修,黄修、卓肇昌纂。瑛曾字玉裁,江苏无锡县人,乾隆甲子科举人,官凤山县知县。修字乐序,福州侯官县人,乾隆癸丑科举人。肇昌字思尧,凤山县人,乾隆庚午科举人。按《凤山县志》创修于康熙五十九年,纪载简略;故瑛曾之修此志,征引采访,颇为庞繁。所定体例,分舆地志、规制志、风土志、田赋志、典礼志、学校志、兵防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杂志、艺文志十二类,子目七十有九,又附目六;子目标名序次,殊若未妥。卷首列全图六幅,于山水图甚精美,县城为圆形,方向位置,与今实地不合;北门外有莲池潭,为邑之名胜。又列引用书目,有《赤嵌集》《稗海纪游》《使槎录》《台海采风图》《瀛壖百詠》《婆娑洋集》《台湾志略》《赤嵌苹谈》《南方草木状》《番俗杂记》《台湾府县志》《诸罗县志》、何乔远《闽书》、沈文开《杂记》《东宰政事集》等书。按此志编例,能取材旧史,纬以新裁;首列舆地、次规制、次风土,三者备而大纲举。而风土志尤为最巨且精,所录番社十八社之历史、风俗、居处、饮食、衣饰、婚嫁、丧葬、器用等,靡不具载。且修辞语气,于邑人颇为尊重,而无轻侮语调。所录土语,以天地至生活,及亲属称谓,动植物名称,均译汉语对照。又录有俚曲,有八社曲、《饮酒捕鹿歌》《力田歌》《种薹歌》《待客歌》《颂祖歌》《被水歌》,以《颂祖歌》为最多。据旅大图书馆之凤先生来书为余言曰,此志俚语有死而复生日麻苏哈,颇似蒙语。之凤先生辽宁人,迁居内蒙甚久,颇知蒙语。以故台湾部族有自大陆迁徙之说,未必无据也。其次艺文志,所占篇幅最多,分上中下三部,分奏疏、诗赋、土语竹枝词。以卓肇昌、林梦麟所著为多,施肩吾、黄叔墩、沈先文诸作,亦列其中。又按其凡例所定十二则,颇具体例,如纪山川,以补旧志缺略,参众说,务使肢节脉络,井井分明;流峙高深,各安位置。纪风俗,则番汉分编,汉俗别闽、粤,番俗别图、社。纪土田租赋,皆据现行档案,逐条详注。纪学校、选举,则逐条荟萃,寻源究委,以访故实,俾知历代沿革之不同,以及其制度之损益。纪武备,于水师独详为本。纪物产,仅录其特产,内地所习见者不载。视其凡例十二则,均能符于志例,查此志原刻本,未有发见,纂成之后,有未付刻,亦未可考定。据《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此志今存此本外,仅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抄本。此本为《台湾全志》另种之一,《台湾全志》为日本人藤崎济之所编,汇集台湾之府厅县志书,于日本昭和三年出版,收《续修台湾府志》《台湾县志》《诸罗县志》《淡水厅志》《噶吗兰厅志》《淡水厅志记谬》《彰化县志》诸书,此书流传于我国者极少。   小琉球漫志十卷清乾隆三十一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朱士玠纂。士玠字筠园,邵武人。此志士玠任台湾府凤山县教谕时所作也。小琉球属风山县,在县西南,突峙海中,周三十里。此志乃述其山川、风土、地域之殊异,凡海中日月之出没,风云之变化,及鸟兽鱼虫草木,与夫俗语人物,无不记述也。其编例为纲六,卷一泛海纪程,卷二至三海东纪胜,卷四至五瀛涯渔唱,卷六至八海东賸语,卷九海东月令,卷十淡水社寄语。其书篇名风雅,而叙事翔实也。   诸罗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周钟瑄修,陈梦林纂。钟瑄字宣子,贵州贵筑人,举人,康熙五十三年由邵武县调诸罗知县。梦林字少林,漳浦县人,监生。诸罗为台湾府属县,建置始于郑成功于台湾置一府二县,一曰天兴,即诸罗地也。成功死,其子经改县为州,设安抚司于此。清康熙二十三年设县治于诸罗山,地为郑氏故营址,因以命名,取诸山罗列之义也。县境自茑松新港,东北至鸡笼山后极海之地。诸罗事物首见载诸《台湾府志》,县志此书是为首创,其体例,分封域、规制、秩官、祀典、学校、赋役、兵防、风俗、人物、物产、艺文、杂志十二类,目四十有七。卷首有山川图十一,县治图一,学宫图一,土俗图十。而以文身、乘屋二图,尤表土俗之情;文身土俗祖父命之,刑牲会社众,饮其子孙至醉,刺以针,醋而墨之,虽痛楚,而不敢背祖父命也。乘屋如船形,为土人所居之室,则以大木凿空,侧覆为盖,上下贴茅,撑以竹木,两旁皆通小户。相传老者至鸡笼,见覆舟依岸,因仿之以为屋制。其次山川图,勘测特详,务使肢节脉络,井井分明,流峙高深,亦见生动,以见列图绘刻之精致也。书中纪述,以兵防、风俗为详,诸罗当台海肩背,地皆防海要隘;兹篇分水陆防汛各为一条,凡阨塞险要,兵丁战艘数目,塘递瞭望巡哨处所,无不毕载。风俗分二目,汉俗为四条,土俗为七条,各缀本事于条下,与各志土风稍异。纪汉俗,因邑人五方萃处,风俗庞杂;纪土俗,则详言土人状貌、服饰、饮食、庐舍、器物、杂俗、方言,土人状貌,前后或攒双髫于左右,无髭髯,毛附体者尽拔之,文身遍体,刺蝌蚪文字,及虫鱼之状,于胸膛两臂,惟不施于面。跣足,上体常裸,以幅布稍敝下体前后,曰遮阴;冬衣短衣及脐,名笼仔,以鹿皮为之。   彰化县志十二卷首一卷清道光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廷璧修,周玺纂。廷璧字筠轩,云南晋宁人,举人,道光六年任彰化知县,未几去,十年复回任。玺广西临桂人,嘉庆四年进士,道光六年任彰化知县,值闽粤人纷争事被参斥,侨寓彰化;廷璧聘为崇文白沙两书院主讲,既而修县志,遂延玺为总纂。彰化故为诸罗县地,清雍正元年乃分诸罗百余里地置县。自建县后百余年,未有县志;此志是为首创,全编凡十二类,各分子目,序次颇具条贯,卷首专列乾隆时平林爽文事,及清高宗诗文,殊不合志乘体例也。   苗栗县志十六卷传抄清光绪修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沈茂荫纂修。茂荫字槐堂,萧山县人,监生,光绪十七年以同知衔授苗栗知县。按此志序跋皆无,纂成于何年,未能考定,据职官表则止于光绪十七年。苗栗即猫里,清雍正元年设淡水厅,猫里隶之;光绪十五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奏准台湾改设行省,添建府厅州县;于是割猫里之地,设苗栗县,是为建县之始。此志亦为苗栗县志之首创也。其书编例,分志、考、表三纲,曰封域志、曰建置志、曰赋役志、曰学校志,曰典礼志、曰武备志、曰职官志、曰文艺志,曰图考、曰物产考、曰古迹考、曰风俗考、曰祥异考,曰职官表、曰选举表。三纲之外,又立列传、志余二门,体例殊有混淆。物产考附《磺案》一节,谓磺油出猫里溪头内山,油浮水面,其味臭;每日申酉二时方可捞取,煎炼之为用甚广,土人与外商争夺兴讼。又志余云:“猫里内山有石穴,产煤油可佐灯烛,募夷人为工师,凿井开采之,事实始于光绪丙子也。”按此说,苗栗之石油,清光绪间已开采矣。   噶玛兰厅志八卷首一卷清咸丰二年重修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董正官修,陈淑均纂,李琪生续纂。正官太和人,特授厅通判。淑均字友松,晋江人。琪生厅人。噶玛兰昔为后山族社中一荒落地,荷兰弗及窥,郑氏未暇开辟。于嘉庆十五年始开辟其地,利于耕。十七年设官置厅,其后光绪元年改为宜兰县。道光十七年柯培元始撰《噶玛兰纪略》十四卷,未见有刊本,陈淑均纂补之;及正官任通判,嘱琪生据淑均之稿续纂,始刊成厅志八卷,即此志焉。其编例,首议开噶玛兰节略,次堤堰图、关图、八景图。以下分封疆、规制、职官、赋役、礼制、祀典、风教、学校、武备、风俗、物产、杂识十二门,各分子目,是为体裁较备之志书。   澎湖纪略十二卷清乾隆三十六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胡建伟纂修。建伟字勉亭,广东三水人,乾隆三年举人,四年进士,选授直隶无极知县,历任正定、福鼎、闽县知县,乾隆三十一年升任澎湖通判。澎湖在闽省东南大海之中,自隋开皇中遣使陈稜略地至澎湖,迨元末始置巡检司以官斯地,属泉州郡同安县,是为建置之始。明末郑氏据其地,清康熙二十二年靖海将军施琅攻澎湖得之。是时澎湖尚未有专辖,由台湾县领管,雍正时始设厅。此志为建伟官澎湖通判时创修,其体例分为十二门,曰天文、曰地理、曰官师、曰文事、曰人物、曰武备、曰风俗、曰土产、曰赋税、曰户役、曰仓储、曰艺文。天时地理民情,一一尽述。按此志为澎湖志乘之始,其采摭于《台湾府县志》,及林谦光《台湾纪略》,黄叔璥《台湾使槎录》等书,且增数十年之事,其书搜罗颇繁,虽为首修之志,而纪载较备。   澎湖县志稿二十卷首一卷稿本(人民大学图书馆藏稿本,上海图书馆藏油印本)   近人龙骧纂。骧字振麟,湖北孝感县人。按此志一名《澎湖群岛志稿》,是骧参阅旧籍,及中外书报为材,编纂而成。纪载始自澎湖建置,迄日本投降交还台湾为止,接管后骧所见闻者亦有附及。其中于日本占领时五十余年事迹,则分期叙述,颇清界限。按此志收集庞繁,采辑当非一人,但据骧序称,相协编录者有弟敦贞,子璿为之翻译。此志旨于纪载近时事实,澎湖所辖六十四岛,各岛之经纬度,满潮时面积,退潮时面积,及气温、雨量、气压、湿度、云量、日照雷电、地震等气象变化,暨农工商渔各业发展状况,历年各项统计数字,不厌求繁,均有记录。就其书编例,卷首有澎湖群岛地图一,英人之勘测澎湖群岛地图四,古澎湖厅图一。卷一总纲,卷二面积,卷三气象,卷四沿革,卷五市镇港湾,卷六人口,卷七风俗习惯,卷八宗教信仰,卷九教育,卷十交通,卷十一军备,卷十二农业,卷十三工业,卷十四渔业,卷十五商业,卷十六社会事业,卷十七公用事业,卷十八叙荷兰与郑氏及清与法、日之澎湖战争,卷十九旧迹,卷二十艺文。按其书新旧尽述无遗,可谓方志新创之体裁也。夫澎湖诸岛,既无高山大川,又无矿产沃田,不过渔业水产之盛而已。然其在我国海防则为重地,久为国人之所注意者也。故自清初以来,纪载澎湖之书颇多,如林谦先之《澎湖纪略》,胡格之《澎湖志略》,胡建伟之《澎湖纪略》,蒋镛之《澎湖续编》,及林豪之《澎湖厅志》二种,皆记载简约,且其成书已久,与今澎湖形势远殊,取材资用不大,此志乃集古今中外诸籍而成,材资丰实,为今日有用之书。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一   长兴陈光贻学   ○河  南   河南总志十九卷明成化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胡谧纂修。谧纂修《山西通志》已著录。河南之名,宋代惟属洛阳一郡,故宋敏求作《河南志》仅记西都典故,而不及他州。自明初设河南布政司,所属八府,实跨河以北,封疆于古异殊,故郡邑虽各有偏记,而未有统为一书者。明天顺间提学副使刘昌创修通志,其后十余年成化乙巳,谧又为芟润而成此书,是为河南有通志之始。按此志传本久已稀见,修《四库全书》时,馆臣以为通志于嘉靖中始创为之,犹未知成化时已有通志矣。故此书稀世之珍本也。北京图书馆藏有全帙,而各卷内皆有嘉靖初补版,非成化时原本也。   河南通志四十五卷明嘉靖三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邹守愚修,李濂纂。守愚莆田县人,嘉靖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出守广州,升江西学政,调山东。嘉靖三十四年以副都御史巡抚河南,乙卯山、陕、河南地震,命往陕西帙祀河嶽,积劳病卒,赠右都御史,谥襄惠,著有《俟知堂集》。濂字川父,祥符县人,正德九年进士,授沔阳知州,历官山西佥事。濂少尝受知于李梦阳,嘉靖间里居四十余年,以诗文名,所著有《祥符乡贤传》《汴京遗迹志》《观政集》《嵩清集》诸书。《河南通志》自胡谧创修,后八十年守愚重修此志,又三年都御史潘恩始为付梓。统纪河南八府之志,条理粗备。其书体例,分图考、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山川、风俗、封建、户口、田赋、物产、职官、城池、河防、公署、学校、科目、祠祀、陵墓、寺观、古迹、帝王、圣贤、名宦、人物、游寓、孝义、列女、隐逸、仙释、艺文、辨疑、备遗三十三门。沿革载:“河南古豫州之域,春秋时为东周畿内,环郑、宋、陈、蔡、许、虢、祭、刘、杞等四十余国,战国为韩、魏、楚三国之疆。秦置天下三十六郡,其在河南者有八;唐分天下为十道,有河南道。元置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明洪武初改为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开封、彰德、卫辉、怀庆、河南、南阳、汝宁七府,凡州十二,县八十二。嘉靖二十四年,升归德州为府。”此志修时领凡八府,而统记无遗,较胡谧通志,则事增义详。但《四库全书提要》谓此志“亦仅具崖略而已,征引未能赅洽,考证亦未精确”,谓此志犹未洽备也。清顺治间巡抚贾汉复修通志,乃始臻全备,然其志例亦大抵仍沿《嘉靖通志》体裁耳。康熙九年徐化成又为增补,三十四年顾洴再事重修,体例皆同以旧志。雍正八年田文镜修通志,始变前志体例,而涉及繁琐。厥后乾隆三十二年阿思哈续修之,道光、同治、光绪,皆历有增补。民国时曾重修,成舆地志、大事志、径政志、艺文志诸稿。自明以来,凡十有一修,其书至今皆存,亦为难得耳。此外又如朱云锦之《豫乘识小录》,近人王幼侨之《河南方舆人文志略》,亦为统记河南之书也。   开封府志三十五卷清顺治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钱纶修,冯樾纂。纶元城县人,拔贡,顺治十六年任开封府知府。樾字今臣,松江府娄县人,生员。开封为豫省首郡,按开封沿革战国时称大梁,魏所都焉。据《史记·魏世家》云:“惠王三十一年迁都大梁。”汉为陈留郡,隋唐称汴州,五代梁都于此,号东都,置开封府;宋、金因之。元改曰汴梁,明复为开封府,领三十六州县。此志修时,许、郑未升为直隶州,陈州未升为府,开封辖境犹仍明制。考开封地志,始有东汉圈称《陈留风俗传》,五代王权《大梁夷门记》,又有环中《汴都名实记》《京东路图经》《开封府图经》,而以宋敏求《东京记》叙故实最精博。修于元者无可考也,明有朱橚《开封郡志》(见《图书集成》引《明外史·周定王橚传》),及万历时周藩《开封府志》,而其未可考见者,当不止此数耳。此志为清修府志首创,据本书首列分巡大梁道按察司副使沈荃序云:“此志于顺治庚子奉巡抚贾汉复命所修,时钱纶守开封,请冯今臣就订而成。”按其书凡三十余篇,不脱宋人图经体例,又因以匆促复命,遂草率成编,故如沿革山川诸篇,间多疑谬,人物亦多遗误。其后华亭盛朝组复为增纂笺正,然终不免犹有遗憾焉。   祥符县志六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三至卷五)   清李同亨纂修。同亨宜兴县人,顺治十五年进士,十八年任祥符知县。考《祥符县志》,创修于万历八年知县李伯仁,三十六年知县王鹤龄继修。此志乃继王鹤龄《志》重修,创修于知县张浚哲,嘱邑孝廉张壮行,茂才马士隲等所纂未成。同亨仕祥符时,重为编校而成书。其书考时制建置沿革、山川、风物、官制、人物、户籍、田赋甚详,惜此书仅存三卷,全编体例未考,查此书外,惟曰本内阁文库藏有全帙,乃为六卷。祥符开封府附郭县,豫省首邑;汉为陈留、浚仪县地,东魏于此置梁州,后周改为汴州,宋祥符中改今名,为开封府治。梁宋建都所在,其宫阙遗址,盖以明时曾遭河水之灌,不易复寻矣。   通许县志二卷明嘉靖三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陈正修,张瑶、刘崇儒纂。正字宗儒,陕西富平县人,嘉靖二十四年以举人任通许知县。瑶字公荐,通许县人,嘉靖举人,官山东临清知州。崇儒字五嵓,通许县人,贡生,官山西平阳府同知。《通许县志》,据本志陈正序云:“访得遗稿,乃正德间邑人韩玉所纂,而李崆峒先生所笔削者也;书未脱稿而韩君殁,事遂寝。”此志乃为瑶与崇儒依韩玉《志稿》,重加汇辑考证而成。其书总分天文志、山川志、封域志、城池志、沿革志、户口志、礼乐志、食货志、官迹志、人物志、忠节志、选举志、恩典志、古迹志、祥异志、词翰志十六门。沿革志云:“通许置县,始于宋咸平中,初名咸平县,金大定中改名通许。”按此志沿革浅短,引证古事,殊多附会。   尉氏县志五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曾嘉诰修,汪心纂。嘉诰字时锡,湖广黄州府麻城县人,由举人初任四川顺庆府南充县儒学教谕,继任应天府溧水县儒学教谕,升汶阳知县。嘉靖十八年以供奉南巡事失慎,谪广东连州判官,二十一年升尉氏知县。心字谦之,直隶徽州府婺源县人,由选贡初任杭州府于潜县学训导,嘉靖二十三年任尉氏县儒学教谕。此志为嘉诰仕尉氏时,悯旧志阙略,乃嘱属学官汪心与乡进士傅宗鲁、马载道,庠生孙宗瑞等辑录,书将成适嘉诰致官去,岁戊申继任知县李德光为之锓梓。凡例谓其书体裁,傚章懋修《兰溪县志》例,凡五类,卷一风土,分建置沿革、分野、县名、疆域、形胜、山川、田土、城郭、坊巷、户口、保分、水利、桥渡、岁时、市集、风俗、民业、物产十八目。卷二官政,分设官、公署、庙学、坛壝、贡赋、盐法、役法、仁政、军政、游寓十目。卷三人物,凡二十六日,分条殊若冗杂。卷四杂志,分古迹、宅墓、寺观、遗事、遗书、祥异、传疑七目。卷五词翰,分制命、碑碣、序述、诗词四目。其中最典实者,为风土类,邑之史实建设山川民俗物产悉以括之,大旨立而体裁备,并古今巨细事宜,一以贯之。如山川附及井泉,邑之蓬池下有温泉出焉,则比及名胜矣。又如水利,引旧志详载三十七陂之制。物产陶类有郭公砖,为郭氏所制,尝得之于古塚,砖中空外方,长可三四尺,或五尺至一丈者,江南用之为琴桌,其音响亮。又如瓷桶瓷瓶诸器,皆古有而今无。官政类,叙设官、历官以外,又附诸属官一条,有驿丞,为洪武初所设;阴阳官,元设学正一员,今设训术一员;医官,今设训科一员,医生五名;僧官、道官,洪武十五年所设,僧会一员,道会一员,如此之类,他志少见纪载。然观其全帙,盖惟以考稽故籍,衷于雅训见长,其于综核传信,殊未能备。   尉氏县志四卷清顺治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高桂修,马羲则纂。桂字月宾,保定府祁州人,拔贡,顺治十四年任尉氏县知县。羲则尉氏县人,贡生,官归德府宁陵县儒学训导。《尉氏县志》初本,修于明永乐己酉知县齐勉,成化甲辰知县刘绍重修,嘉靖戊申知县曾嘉诰三修。《嘉靖志》为教谕汪心所纂,体例最推详备;迄清顺治丁亥知县卫绍芳,又增纂时事一条。此志为桂仕尉氏时延羲则重纂,其书体例,总分治地志、治官志、人物志、艺文志四类,子目四十有七,中有封建、典礼、金石诸目,为前志所无。其艺文志列御制及纶诰,后修《尉志》者议为不当。又其祥异一目,缺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宋初之纪载。按沿革谓:“尉氏县为春秋时郑大夫尉氏封邑,秦、汉有尉氏县,属陈留郡。《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古狱官曰尉氏,郑之别狱也。”尉氏官名,用以名县,县于五代及宋为畿内地,志于五代及宋时纪载颇缺略,岂无文献可征耶?明以来县为开封府属邑,志内纪载则较详矣。   洧川县志八卷清康熙三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张世绶修,杨笃生纂。世绶字瞿父,直隶大兴县籍,江南华亭县人,康熙间以举人任洧川知县,凡十四年。笃生字子培,洧川县人,康熙二十年进士,授湘潭知县,升户部江南司主事,历官四川司副郎,浙江司正郎,陕西道协理,山西道事,福建督学副使,年八十四卒,著有《闽海风谣》《八闽留谈》等书。按本志沿革谓:“洧川本为尉氏县之宋楼镇,于金兴定二年置洧川县,属开封府。”县志源流,据笃生此志序云:“万历年间,乡先生岫云范公著《御龙子集》,始有《淆乘》四册。《淆乘》一书简而该,详而有要,我朝顺治己亥岁,前令刘振声因以采辑而增修之,迄今又三十余载矣。按旧乘,志五、表三、考三、述四、列传九、记一、序一,亦犹《史记》之檃括经传,而帝纪、世家、书、表、列传诸体也。”按此志为笃生及邑人宫中、刘汇、傅文运、贾齐遇、张起等,共襄纂成,承《洧乘》以补刘振声增修之不足,以记天启、崇祯间之事甚详。其书体例,分方舆志、建置志、籍赋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八门。以沿革城池等项,各以类附,靡不兼综条贯,巨细毕陈,可谓新创清代方志体裁,而不因明志之旧习也。据世绶序云:“葺凡四月,稿凡三易。”又何其勤而又速耶。   鄢陵县志八卷明嘉靖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刘讱纂。讱字思存,号春冈,鄢陵县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宁国府推官,摄芜湖县事。武宗(正德)南巡,中官因索贿不得,遂以事诬罪讱,系之狱。世宗(嘉靖)立,复其官,寻擢御史,迁南京通政参议,历转刑部尚书,著有《银台集》《春冈集》《怡春集》等书。按此志,前有杜枬及刘讱二序;清阮元撰《天一阁书目》,误以此志为杜枬纂,枬实仅为作序,书中未述一词。相协刘讱纂辑者,则陈三源、胡因考二人,枬亦未与焉。据讱序云:“《鄢陵志》成化间图编辑未果,正德间和大龄成有邑志。”按本志职官载大龄名春,正德四年创修县志。讱序又谓:“大龄之志有法例,而编辑者未用。”按此志参大龄之志体例,列为八志,分五十余门,列序以卷端,颇具体要。按沿革,鄢陵春秋时郑邑,《左传》曰:“郑伯克段于鄢。”即此地焉。汉置鄢陵县,属陈留郡,北齐废,隋置洧州,唐废州为县,属颖川郡。五代以来为开封属县。   鄢署杂钞十二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汪为熹纂。为熹字若本,号紫山人,康熙五十二年任鄢陵知县。是编为熹官鄢陵时,辑录诸书有纪载鄢陵事物,计七百十四条,编为十二卷,分古迹、水利、人物、杂事、物器五门,各门又分细目,编纂成书,邑人周秉彝、张引川为之缮写梓板。其卷首曰《万寿覃恩纶音》,为为熹请裒其母及妻之勒命焉,其何可附载官辑之地志耶。   中牟县志十卷清顺治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吴彦芳修,徐延寿纂。彦芳字友圣,号香篇,福建闽县人,顺治十六年以举人任中牟知县。延寿闽县人,事迹未详。考牟志,据彦芳序云:“考牟志一修于明正德九年,再修于陈幼学前辈,为万历二十三年,三修于天启之四年。”今按本志名宦,正德间知县韩思忠修县志七卷。天启间知县段耀然修县志五卷,张民表所纂焉。此志为彦芳官中牟时,与同乡友徐延寿继天启《段志》重修。其书体裁,分舆地、建置、礼乐、田赋、职官、选举、名宦、人物、艺文、杂志诸类。据建置云:“今县则始置于汉,隶河南郡,《左传》所谓:郑之原圃也。”按中牟在开封西,黄河自郑州而来,在牟境者,曲折緜亘九十余里,沿河筑堤防溃,盖自北宋而已然。本志舆地志纪之特详,因此志为彦芳修于洪流劫灭之后,故除纪河患河防外,遗事则极简略。   仪封县志四卷明万历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三卷四)   明顾梦鲤修,张卤纂。梦鲤字熙宇,昆山县人,万历八年进士,九年任仪封知县。卤字召和,号浒东,仪封县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婺源知县,调高平,升礼科给事中,历官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出任浙江、保定巡抚,后迁南京太常寺卿,乞休归,著有《浒东文集》。仪封明时修嘉靖、万历二志,原本今惟得见此半帙。考其全书凡四卷、七类,以记田赋较详。参乾隆《仪封县志》录万历旧志顾梦鲤序谓:“中丞浒东张公,取邑中旧有纪载,远稽载籍之微,近采先正之述,而传以见闻之所核,逾三年而成书于万历三年。”按仪封为古邑,其名始见于《论语》,朱熹注曰仪卫邑。迄金大定九年置仪封县,属曹州,元属雎州,洪武十三年改隶开封。清乾隆后并入兰封,兰封今又与考城县并合,为兰考县。   东明县志八卷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储元升纂修。元升宜兴县人,雍正二年进士,历官苏州府教授,桐城县知县,乾隆二十年调任东明知县。此志系据雍正七年未刻志稿,加以近十余年来未登于志者,依类而增入之。为邑贡生董荣官、吴鹏程等协同纂辑,元升总集斟定,阅二月遂告竣。其书体例,凡八类,卷前列图记一篇,题曰《续志》,命名殊若不当。类以下分目析条,冗杂谲乖。东明古天雄之属邑,宋以后隶大名府,宋人捍御契丹以此地为要疆。然此志兵防所记,则自明正统始,宋元以前之事则无考。查此志原本今极稀少,民国十三年有重印本。县原属河北大名府,近划入山东省。   郑州志六卷明嘉靖三十一年写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徐恕纂修。恕江西余干县人,嘉靖举人,嘉靖二十九年任郑州知州。按郑志始于宋庆元间傅岩撰《郑城志》,其书久佚。此志为恕任知州时属邑人王继洛及儒学训导杨琅等分辑而成。其书分舆地志、建设志、田赋志、职官志、人物志、杂志六类,子目三十有二,一州之名物事迹,而梗概具述。按沿革,州本管叔封地,郑武公随平王东迁而有其地。按《汉书·地理志》为河南中牟县境。本志谓:“晋分河南置荣阳郡,后周置荣州,旋改郑州,隋改管州,旋复故名。”而乾隆《郑州志》沿革谓:“秦并六国置管县,属三川郡。”不知其何据也。故本志叙沿革,与后修州志记沿革有异焉。   荥泽县志八卷清顺治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