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地方志提要 - 第 48 页/共 61 页

清每可荐修,李玿纂。可荐字杜曲,长安人,顺治二年举人,十二年任荥泽知县。玿邑人,顺治十三年进士,授山西沁源县知县。《荥泽县志》据本志凡例云:“旧志焚毁,片纸只字无存。今所书古事,则以古书考之,或得之传言闻见者。”故此志如同首创,秉笔者为玿,及邑举人沈士秀。其书体例,分舆地、建置、田赋、官职、选举、人物、杂述、艺文八类,各系子目,首创之志终不免草率疏略,查其书今仅见此孤本。荥泽本古泽名,在县南,《禹贡》所谓:“荥坡溉潴。”又曰:“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周礼·职方》曰:“豫州其川荥雒。”郑玄注曰:“自平帝以后荥泽塞为平地,荥阳民犹以其地为荥泽。”隋置广武县于此,寻改荥泽,明时为河水所圯,移治属郑州。其地当河滨山脉尽处,形势险要,春秋卫侯及翟人战于荥泽,即此地也。   荥泽县志八卷清康熙三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畹修,贺元士纂。畹字九滋,汉军镶红旗籍,奉天盖平县人,康熙间举人,任荥泽知县。元士字秦瞻,邑人,康熙恩贡,工书法名于时。此志继《顺治县志》重纂,体例与前志同,荥泽是时尚属郑州,邑境徧小,黄河贯其中,代有河患,又为古来征战之地。此志古迹篇,有古战场一条,谓广武山昔楚、汉交兵于此。艺文志所辑吊古战场诗文,有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一首。是否即为荥泽之广武山,犹须待考焉。《荥泽县志》据本志序谓:“旧志遭明末兵燹散佚。”今《荥志》之传者,以顺治志及此本为旧志矣,均为仅存之孤本耳。   禹州志十卷清顺治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朱裴修,李嘘云纂。裴字功卜,闻喜县人,顺治三年进士,七年任禹州知州。嘘云禹州人,明崇祯元年贡生,官陕西凤翔府知府,太原参军。禹州相传为夏禹所都,以故得名。但据本志朱裴序云:“禹豫州外方境,大禹始封阳城,隘其地,而徙都之。入春秋为■〈木〈弗上木下〉〉邑,秦置郡为颍川,汉为阳翟,唐、宋迨金改钧州、元因之。明避神宗讳(名朱翊钧,朝号万历)更之为禹,因夏禹旧都故也。”又据沿革谓:“钧州以州有钧台也,明万历初以避神宗讳改今名。”按禹州之名自明万历始。禹州为夏禹所都,本志沿革诸篇所叙述,仅据传说,而无所引证考据焉。据食货志载,钧州陶业擅名甚久。按禹州窑一名均窑,均与钧通。食货谓:“均窑陶器极大,诸色光彩大露,其器有兔丝纹,火焰纹,色有硃砂,红葱,翠青为珍品也。”考禹州旧志,有明嘉靖谢澭纂《钧州志》八卷。又据道光《禹州志·经籍志》载,王聿修《禹州纪年》四卷及《续志》。其书毁于崇祯末际兵火,鲜有传世者。此志乃纂成于兵燹之后,摭采颇难,书中不免遗漏。其纂辑者,嘘云外,有邑人赵来鸣、苗时望、杨士蕴等,其书以记地形、风俗、民情最详。   项城县志十卷明万历二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王钦诰纂修。钦诰泰和县人,万历二十二年举人,任项城知县。按此志总凡十门,自沿革迄人物,列为前篇。而以艺文别为后篇,所收诗文甚多。卷前列万历庚寅县儒学教谕王都序,谓此志:“始事于万历戊子邑令徐延都,及邑人张正法等,草创志稿,成于万历庚寅。”按徐延都名东渐,万历戊子知县,仅成志稿,而未付梓;钦诰此志据徐稿重纂而成也。《学部方志目》著录曰《隆庆志》王钦怀撰,有误。按项城周初为项子国,战国时属楚。秦时为颍川郡地,汉为项县,属汝南郡,唐初置沈州于此,旋废。元始置项城县,明仍之,属开封府陈州。此志述沿革颇简略,读之难索解焉。古迹载县东有公路城,袁术所建。县北有互县城,称即《论语》所谓:“互乡难与言者。”   扶沟县志四卷清康熙三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赵如桓纂修。如桓宛平县人,贡生,康熙三十五年任扶沟知县。按沿革,扶沟汉时属淮阳国,后汉属陈留郡,唐时属许州,自宋以来则为开封属邑。迄清雍正十二年升陈州为府,扶沟遂隶之,此志修时县犹隶开封。山川志载:“邑境有贾鲁河所经,溱、洧二水所汇之处,乃为周家口通汴水路必经,商旅汇集,为古繁盛之区。”又见风俗杂志诸门,纪邑繁荣奢侈琐事,当时果为一大邑也。扶志原委,据本志如桓序谓:“扶之志,在前明有严宪副、杜民部创其略,何职方总其成;戈铤而后,梨枣无存。池阳杨君得芝圃杜公手抄,即欲编辑成书,会奉诏去,不果行,濠上蒋君踵而成之,此当代扶志之始也。嗣是三韩高公修于康熙之甲寅,西湖屠公修于康熙之庚申,山阴缪公修于康熙之癸酉,前后相去,未及一纪,其间无大兴革,扶之志似可以无修也。”其序所言扶志始末,概略不详,但据道光《扶沟县志》所录旧志修纂姓氏表载:“成化中邑人赠户部主事杜璿,及陕西兵备副使邑人严宪创修,万历中邑人兵部员外郎何出图再修,清顺治九年知县杨在陛三修,康熙十三年知县高锡爵四修,十九年知县屠又良五修,三十二年知县缪君晋六修,三十八年知县赵如桓七修,乾隆十年知县周纪八修,二十九年知县董丰垣九修。”此外又有道光十二年知县王德瑛,光绪十九年知县熊灿所修二志,考其刻本只有杜、何、杨、赵、董、王、熊七志,今《赵志》以前皆佚,此书乃为扶志最古之本也。   归德府志十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宋国荣纂修。国荣字君用,辽阳人,顺治十二年任归德知府。归德明初为州,嘉靖二十四年升府,又二十年知府李嵩始创府志,嵩以文名海内,所为志颇得史例。此志乃遵其书体例,定为天文志、地理志、建置志、田赋志、祠祀志、官师志、人物志、选举志、艺文志、杂志十类。定例赞论,为国荣自裁,分门采辑,有郡人羊琦、李目等;广征博稽,详覆考证,有胜李嵩之志焉。其叙沿革谓:“归德古名商丘,秦置砀郡,汉改为梁国;后魏置梁郡,后周改曰梁州,隋改为雎阳郡。五代梁置宣武军,后唐改为归德,宋以归德为应天府,号南京,治于宋城,领县六。靖康金人入京,建炎元年又改为归德府;元仍之,明初为州,后升为府,清因之,领宁陵、鹿邑、夏邑、永城、虞城、雎州、考城、柘城,一州,七县。”古迹篇,纪郡多丘冈,商丘在府城西南三里,高百尺,说者谓丘之精气上应列星,故亦称阏台。楚丘在府城北四十里,即古戎州。谷丘在府城南四十里,春秋桓公会宋公燕人于谷丘即此。黍丘哀公七年筑,涝丘在府城北十里。青冈在府城南十八里。杏冈在府城西南五十里。归德之丘冈,因与古史往事攸关,亦有以人力所建者,故此志以列入古迹,自有其义也。   夏邑县志八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郑相修,黄虎臣纂。相字廷佐,南直隶广德人,贡生,嘉靖二十三年任夏邑知县。虎臣广西桂平县人,举人,嘉靖二十三年任夏邑县教谕。此志为虎臣纂成于嘉靖二十四年,卷前有归德府知府李念序,及后任知府蔡汝南序。阮元《天一阁书目》误为李念所修。按念序有云:“是编夏邑令郑相及若师黄虎臣,集其邑之博洽士撰成。”念序言作者甚明,不知元何以误焉。此志体例,分地理志、建置志、田赋志、学校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八类,体裁未去陈俗。据地理志沿革谓:“夏邑春秋时宋之下邑,砀、谯之区也。于汉始置县。宋为畿辅地,元为府之首邑。”按夏邑明初属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升归德州为府,以夏邑隶之。本志叙沿革则疏略未详,但据《方舆纪要》谓金始改名夏邑,《明史·地理志》谓明初改名夏邑。此志修时,夏邑尚属开封。修志时征材未广,考据不详,书中多所误缺,体裁亦未臻完善,均不如后修县志之详尽,惟其版本,为今存夏志最古之书,故著录之。   彰德府志八卷明嘉靖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崔铣纂。铣字子钟,一字仲凫,学者称后渠先生,安阳县人,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尝校修《敬皇实录》,嘉靖时又修《武庙实录》,充经筵讲官十余年,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著述有《松窗寤言》《中庸凡》《大学全文》《政议士翼》《读易余言》,又删定《二程遗书》《中说考》《晦庵文抄》等书。按沿革,自金始升相州为彰德府,元改为路,明复为府,属河南布政司,领州一、县六,为安阳、汤阴、临漳、林县、磁州、武安、涉县。此志为府志始创,据崔铣序谓;“得宋本《相台志》十二卷,元《续志》十卷,铣以宋志事,且元以下无闻者,乃作九志,凡八卷。”九志,一曰地理、二日建置,三曰田赋、四曰祠祀、五曰官师、六曰人物、七曰选举、八曰艺文、九曰杂志。此志纂成于正德末,刊成于嘉靖初元,万历辛巳郭朴又为《续志》三卷。按此志后世推重其编例,咸谓极盛难继。徐元文《日下旧闻考》尝引征此志,称其辞义极佳。《四库全书提要》称其谨严,谓为康氏《武功志》之流焉。兹按其编例,首列地理志,凡古今沿革、疆域、城池、山川、古迹悉以括之,大干立而体裁备矣。又以河渠闸堰水利之务,皆统于山川一目,山川与水利攸关,故不另列水利一目,以少重复,此亦慎严核实之道。但其书落笔,不免过于谨慎,如避先辈讳,不书姓氏,于名宦乡贤两祠皆避之,使后世何以能知所祠祀何人也,实非史例。   安阳县志十卷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马国桢纂修。国桢字贞庵,奉天辽阳人,监生,康熙二十九年任安阳知县。此志国桢奉巡抚阎兴邦命所修,安阳自后周以来为相州治所,初无邑之专志,此志实为首创。其书体例,凡九类,一舆地志、二建置志、三赋税志、四职官志、五学校志、六选举志、七人物志、八艺文志、九杂纪,子目六十有一。其凡例首条云:“志之有图自东坡《指掌图》始也,不踰数幅,而疆域之广袤,名胜之阨塞;与夫城郭宫室之壮丽,如指诸掌,亦披阅者一快覩也,故特著之简端。”其定例之义,如此浅率不堪,而不知方志之有图由来久远,不自宋始也。   内黄志九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明张鹏修,王训纂。鹏河南怀庆人,嘉靖举人,擢户部司务,改授逢县县学教谕,嘉靖十八年升内黄县知县。训字敷道,号莲潭,内黄人,正德丁卯举人,授海丰知县,升济宁知州。据本志序谓:“内黄者黄内也,以邑在内,而黄河在外,其名之义在是。”《内黄志》创于明弘治间张凤修而未果,正德间邑人周万金,始私为志一帙,藏之家。嘉靖甲申邑令张古得其稿,命司训孙良辅、庠生董弦重加增纂,将命梓而未果,及鹏任内黄令时,延训再稍加删润,而版行之。自周万金成私稿,以至梨枣,其间相隔已数十年矣,迭经修补,故其纪载则巨细无遗。简端载嘉靖六年莆田林文俊序,及嘉靖十六年王崇庆序;二序先后相距十年,故此志刻成年难定,据《天一阁书目·内篇》著录嘉靖九年刻本,《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嘉靖五年刻本。但据本书职官止于嘉靖十八年,张鹏于嘉靖十八年始任知县,此志当梓成于张鹏任内或以后。   新乡县志六卷明正德元年修,蓝丝栏抄本(天一阁藏)   明储珊修,李锦纂。珊字朝珍,凤阳府颖州人,弘治十二年进士,十七年任新乡知县,历官至山东巡按,以抗疏奏刘瑾不法状,谪岢岚州判,瑾诛,起南京兵部主事,擢浙江佥事。锦应天府江浦县人,由举人任新乡县儒学训导。此志为珊官新乡时,视旧志率多脱略散漫,乃嘱锦与县教谕遵化周荣等编纂,稿成于正德元年,而自为校正。全书凡六卷,五十五门,无大纲。首叙建置沿革,谓新乡为古鄘国之地,周以其地封康叔为卫侯,春秋鄘为卫所并,战国属卫。秦灭卫,属三川郡,汉为汲县新中乡,武帝时以乡置获嘉县,属河内郡。后魏隶获州,又以获嘉县置修武郡,以县为附郭,隋隶殷州。唐武德元年,析获嘉之新中乡,置新乡县,寻以县置义州,四年废州,以县隶殷州。贞观元年废州改属卫州,五代因之。宋熙宁六年废县入获嘉县,元祐三年复置县隶卫州。元属卫辉路,明仍为新乡县,属卫辉府。新乡邑境,则原隰膴膴,山川绵亘;太行远峙于北,丘陵近镇于东,卫水流其北,黄河经其南。而以五陵名为最著,在县东二十五里,其阜之大者有五故名。卫水即卫河,源出辉县苏门山,流经县东北至卫辉府治,而接淇水。物产富饶,土产有谷、帛、蔬、果、花、药,土贡有鹿、獐、羊等皮货,县物产视他邑为美。   延津县志四卷明万历二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二,北京图书馆藏存卷四)   清刘元会修,越应扬纂。元会瀛海(蓬莱称瀛洲,亦称瀛海)人,延津知县。应扬郁华(江苏灌云县别称)人,延津县教谕,事迹均未详。据此志万历二十九年邑人吏部尚书李戴序云;“志创修于万历二十四年。则越五载而成书。”此本虽残缺,犹存序例目录,分四志、九类,凡七十二目。一土地志之属,曰疆域类,曰建置类。二人民志之属,曰板籍类,曰赋役类。三政事志之属,曰职官类,日祀典类,选举类。四文献志之属,曰列传类,艺文类。类各领目,以列传入文献,殊若不伦。但其书为辑录体裁,无自述一文,原无编例,为保存一邑之事迹而已。   濬县志四卷清康熙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二卷三)   清刘德新修,马秉德纂。德新开原人,荫生,康熙九年任濬县知县。秉德事迹未详。濬县元时为州,明洪武三年降为县。元有《濬州志》久佚,明嘉靖七年知县杨麟等修县志八卷,万历八年知县任养心又修之,崇祯七年知县张肯堂三修。此志继《张志》重修,成于康熙十八年。此书仅存二三两卷,为赋役、寺观、庙学、祠祀、棹楔、丘墓、秩官、人物、列传、孝节、仙佛诸门。叙述简核,其书文字专务省约,不事考证,不脱当时志乘风气也。   封丘县志九卷清顺治十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余缙修,李嵩阳纂。缙浙江诸暨县人,顺治九年进士,十一年任封丘知县,官至浙江温州道参议。嵩阳字云增,号弦佩,封丘县人,明崇祯三年举人。清初谒选授工部司务郎,转吏部,历官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江南督学,浙江温州道右参议,广东道监察御史,升广西按察使,未视事病卒。按沿革封丘为汉陈留县地,《左传》云:“赐封父之繁弱。”以此得名。又云:“会吴子于黄池。”杜预注在县南。又云:“会晋侯同盟于虫牢。”亦在此地也。按封丘三面濒黄河,土疏易溃,顺治七年九年溃决相继,此志记河患甚详。按此志系增续万历乙亥知县胡以祚修县志,其书体例悉本《胡志》,分封域、建置、民土、学校、职官、选举、人物、艺文八门。《胡志》与嘉靖辛丑朱缙修县志,本志凡例称其书:“文词典赡,体裁峻整,未易增损一字。”故此志俱录旧志原文,凡增续者加一“按”字,以晰分新旧界限。此书后,又附康熙三十六年知县耿宏祚修《续志》五卷,续顺治十六年后之事。   长垣县志九卷明嘉靖二十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杜纬修,刘芳纂。纬山西蒲州人,嘉靖十八年以举人任长垣县知县,官至南京太仆寺丞。芳长垣县人,正德十三年贡生,仕辽阳卫训导。《长垣县志》据本志王崇庆序:“垣志旧未闻也,而加修自西安张侯始,盖正德丙子云。”按职官表正德知县张治道曾修县志,久佚,存邑人胡锭之序云:“弘治时已有志。”此志继正德《张志》重修,成于嘉靖辛丑,其书分地理志、职官志、祠祀志、建置志、官师志、人物志、选举志、古迹志、文章九门。此志修时长垣县治迁古蒲城,故地理志沿革,斤斤力断长垣为春秋之蒲城地,但无显证。《嘉庆县志》沿革,以长垣为蒲、匡之地,例证颇繁,可成定论。按长垣春秋时为匡为蒲之地,以人物言,此志列季路、蘧瑗,春秋时季路为蒲人,孔子入其境以三善称之。蘧瑗亦蒲人,孔子适卫尝主于其家。长垣汉县,明以来属大名府,按此志有河南按察副使王崇庆序,是时属河南布政使司,后属直隶,民国属河北省,近又划入河南。   开州志十卷明嘉靖十三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孙巨鲸修,王崇庆纂。巨鲸徽州人,嘉靖二年进士,十年任开州知州。崇庆字端溪,开州人,正德三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按此志先是知州昆山张寰修纂勿果,及巨鲸任知州延崇庆编纂,久之乃成。纂人崇庆为主纂,又有州学生刘绅、杨沉、张■〈山介〉、王自新等,相协采辑。其书体例,分地理志、建置志、田赋志、祠祀志、官师志、人物志、选举志、祥异志、艺文志、杂志十类。此志搜故实于群籍,网罗巨细,微阐幽显。又纪述无遗,体正文雅,久为世所赞美也。按沿革载:“开州春秋时曰澶渊,秦属东都,汉为顿丘县;莽改顺丘,晋武帝立顿丘郡及魏郡,隋置昆吾,唐为澶渊郡,后改为澶州。五代晋升为镇宁军,宋为开德府治,金皇统四年改开州,属大名府,明属大名领县长垣、东明。”嘉庆《开州志》谓开为古颛顼之墟,见于《尔雅》《左传》,汉时名濮阳,宋名澶州,与本志沿革有异。金皇统中改名开州后,沿革则翔实可考,皇统以前之建置沿革,实则难考焉。开州方物,本志述及谷、枲、木蔬、花草、果、药、羽毛、鳞虫,仅记物名而已。而田赋志有杂赋一项,载桑地二十一顷,共桑八万四千四十有一株,该丝二千一百一两,折绢一百五匹一丈五寸。棉花地九十七顷七十九亩,该净棉花二千四百七十有七斤四两二钱。枣地一顷一十二亩,该枣四千五百一十四株,课米二百七十石八斗四升。观其杂赋之数,以知当时开州养蚕栽棉之盛,而今蚕丝则无矣。本志记马政为民重累,额养马地三千五百二十九顷三十亩,种儿骒马一千七百三十匹,儿马三百四十六匹,骒马一千三百八十四匹,每年起俵马匹三百四十,谓之备用马,牧马草场八处。据崇庆撰马政小序云:“夫开要路也,旧规里各一马,以送往迎来,民未始告劳也。其后有借称省民而革之者,马輙不足于用,里甲共称贷而益之,有日费几于百金者,甚至夺人之马于郭门外,百姓始不堪命矣,则向之所谓省民,不转而痛民也耶。”观其序语,以知马政为当时累民之政也。   新修南乐县志二卷清康熙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方元启纂修。元启康熙十年南乐县知县,事迹未详。此志增补嘉靖丁酉知县叶龙辠县志,全书仅二篇,体裁简略。据旧序所称《南乐志》肇于嘉靖丁酉叶龙臯,继修于丙寅杨守诚,而钱博学继之,顺治癸巳蔡琼枝继之。查前志均久佚,按此志为增补嘉靖《叶志》,及杨、钱、蔡三志也。康熙辛卯知县王培宗以元启此志简略,延举人邱性善重纂,成志十五卷凡五十七门,南乐县志体裁始臻备整。南乐为汉东郡乐昌县,后唐避李国昌讳改名南乐,原属直隶大名府,今划入河南省。   怀庆府志十二卷明正德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周举修,何瑭纂。举山东郯城县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正德九年任怀庆府知府。瑭怀庆人,弘治十四年解元,十五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直隶开州同知,山东东昌府同知。怀庆郡志,据此志何瑭序谓:“弘治间知府徐以贞延鄱阳郑芝编纂成书,而未梓行。正德庚午瑭致仕家居,是时以贞升河南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有事赴陕西道经怀庆;瑭拜谒之余,示以志稿托为校正。瑭以复仕北上,未能成书;正德丙子瑭再致仕家居,纂而成书。”其书体例,据凡例谓:“大致仍郑芝志稿。”按其书凡十一门,曰封略,分疆域、星野、名山、大川、形胜、道里六目。曰国都,分城池、王府、公署、仓廪、学校、祠庙、坛壝、传递、宫观、寺院十目。曰郊野,分乡村、屯营、镇集、置铺、桥梁、演武场、泽园七目。曰风土,分土宜、风俗、景致、节致、种植五目。曰田赋,分田粮、四府、蔡枣、课程、土贡、兵备六目。曰户役,分户口、吏胥、阴阳、医生、里甲、老人、杂役七目。曰选举,分生员、科目、岁贡三目。日职官,分历官、卫官、长吏、名宦四目。曰人物,分相业、将材、名臣、正学、隐逸、孝行、行义、文苑、艺术、贞烈、流寓、神仙、神僧十三目。曰稽古,分沿革、城基、废县、关隘、营寨、园囿、庄墅、堂、台、阁、亭、楼、陵墓、古井、姓氏、贪酷、豪侠、异闻十八目。曰英华,分文类、诗类二目。按怀庆明时为藩国所在,故此志有似都会志之体裁,以记国都王府,陵园规矩独慎,如田赋志,有田粮、四府、蔡枣诸赋,四府为藩室之课赋,与田粮之赋不同,蔡枣则为特税。户役志,记医卜杂役之流,藉此可索考明代庶民之行业也。   河内县志四卷首一卷清顺治十五年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孙灏修,王玉汝纂。灏字湛一,顺天府大兴县人,顺治六年进士,授河内知县。玉汝字自玉,河内县人,拔贡,仕知县。河内为怀庆府附郭县,县志创于明万历初知县侯嘉采,万历二十五年知县卢梦麟继辑成书。此志为灏官河内时奉檄重修,其书体例,分图考、沿革、天文、地理、建置、田赋、祀典、职官、科贡、名宦、人物、艺文十二门,图考列图六,为疆域图、城池图、县署图、文庙图、儒学图、大禹覃怀底绩图、广济河开山凿洞图。大禹覃怀底绩图者,据图说谓:“按书传治河自下而上,故来自东,考四载陆行故乘车。”其辞意可窥其图绘禹乘车入城,百姓跪迎于道。书内则未有关此图之纪述焉。《禹贡》云:“覃怀底绩,至于衡漳。”覃怀地名,衡,横也,漳,漳水。覃怀当在太行山南,黄河北岸。平夷广行,水流甚多,其间水利之重可见。此志首列是图,以示河内水利之重要者也。广济河开山凿洞图者,是开凿太行山,引广济河通黄河水,所绘洞口闸门之构结极为精细。又据本志《地理志·水利篇》云:“沁水发源于山西沁州,至广济、枋口,两岸夹峙;从无有能引水利民者。万历二十八年于济源县三十里,五龙口隔山凿洞,引水为渠,经济源、盂县、河内、温县、武涉,至唐郭入于黄河,灌溉之利达及于五邑。”按此志纪载范于古河内郡之地,怀庆一郡故实,实皆入之,尤重于水利,所纪河渠导灌及河防堰闸诸事特详。   修武县志四卷清康熙三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边憬修,范琥纂。憬静海县人,康熙举人,康熙三十二年任修武县知县。琥修武县人,拔贡,官确山县教谕。考《修武志》创修于明正德戊寅知县冷宗元,万历乙未知县邵白齐,又延邑人王石生等重纂;天启己卯知县郑之缙又修之,其书皆久佚。此志创稿于清顺治十五年,及憬仕修武时,复延琥与邑人蒋垣依据志稿编次校订,刊于康熙三十四年。按其书体裁及记载终非上乘,颇有缺误,乾隆《修武县志》知县吴映自序,议此志云:“天文则室觜莫辨,沿革则卫、魏不分。循吏无传,人物误载,以及官师、古迹、陵墓、艺文等类,遗编舛谬,不可枚举。”按其序语,指此志之缺谬甚多,但此志修时,前志已佚,苦无书籍可稽,故终不免草率。然此书则为修武今存最早之志,且为仅存之孤本耳。   温县志二卷明万历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张第纂修。第字洺南,茌平县人,隆庆五年进士,万历二年自邯郸调温县知县。第令邯郸时修《邯郸志》,及调温县又仍《邯郸志》例修此志。其书为纲者八,为目四十有二。温志可考见者,此志始焉。按温之名始于周武王赐苏忿生采邑十二,温其一也。为周畿内国,汉始置县,迄明以来隶怀庆府。邑以西汉傅氏封爵婵嫣,故多古迹、陵墓,又为司马懿故里;但此志独不载懿、昭父子事。而人物、传纪温古多矫勇拳击之士,累著武功。如北魏时之司马楚之、司马灵寿,唐时之王智兴、王晏宰,皆长拳术神策,著于武勋。后来之太极拳,出于县之陈家沟,始于何时未可详考;陈氏世代相授,秘不他传。至陈长兴始传授以外姓。兹阅此志虽未及纪述太极拳事,而其所纪温之有拳术武艺之士,北魏时已盛矣。   原武县志二卷明万历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张祥修,阎邦宁纂。祥漷阴县人,万历间原武知县。邦宁字仲谧,号月川,原武县人,嘉靖四十三年解元,隆庆二年进士,历官至太仆寺正卿,荐升都宪,未任告归。《原武志》据此志邦宁序谓:前无志乘。此志为张祥官原武时,邦宁与诸生薛谐等八人,分门采集,经邦宁总集笔削;书将成而祥去,继任知县张邦又为润饰付梓。其书分上下二篇,体裁简率,而原本仅存此书,惜下篇缺十四页,已非完帙矣。按原武建县始于汉,属河南郡;宋熙宁五年省入阳武县,元祐元年复置,属郑州,元、明属开封府。清改属怀庆府,以其地居河北,统辖为便也。今与阳武并为原阳县。据本志古迹,县西北有扈亭城,为春秋时诸侯会盟之地。《左传》文公七年,“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杜预注扈为郑地。   阳武县志八卷明万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六至卷八)   明王时泰修,王柬鲁纂。时泰山东平原县人,万历十七年任阳武知县。柬鲁怀庆府河内县人,选贡,万历十八年任阳武县教谕。阳武古博浪地,汉为阳武县;金尝置延州,元废州复为阳武县,明以来隶开封府。阳武以博浪沙及陈平所生户牖乡事,名于史册。博浪沙在县东南三里,相传张良募力士击秦始皇误中副车处。据旧志序,县志创于弘治癸丑知县张林茂,嘉靖六年吕柟又重纂县志三卷。此志万历辛卯时泰续修,今只存此三卷矣。据乾隆《阳武县志》载时泰此志序谓,万历庚寅命柬鲁及贾悌等重纂,分舆地、宫室、食货、官师、选举、人物、王言、艺文诸门。   河南府志二十七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朱明魁修,董笃行纂。明魁字灿煌,辽东义州人,贡生,顺治十六年任河南府知府。笃行字天因,洛阳人;官至通政使司右通政。河南之名始于汉置河南郡,以司隶校尉督察畿辅,魏因之,晋置司州治于洛阳,领河南诸邑。《隋书·经籍志》有《司州记》及刘澄之《司州山川古今记》,可推记载河南郡事最早之书,直至北宋代加修葺;宋敏求之《河南志》号称最备,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为博物之书。宋以后亦代有修纂,而今存见者,惟明弘治陈宣《河南郡志》,此志为明魁纂成于顺治十六年,其书共二十四门,又附目二十一。考古证今,摭采浩繁,古迹艺文累累数册。洛阳为河南首邑,汉、魏以来故都,唐、宋人小说,所载洛都风物遗闻颇多,本志绝未一引,故其摭取犹属雅正。    河南府续志四卷清雍正六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张汉纂修。汉云南石屏人,康熙五十二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雍正五年任河南府知府。此志增续康熙三十四年知府张圣业府志后四十年之事,为郡人范百顺、洛家雄辑录,汉为之厘正定稿。河南置府始于元,领域甚广;雍正二年以所属陕州升直隶州,时领洛阳、偃师、巩县、孟津、宜阳、登封、永宁、新安、渑池、嵩县十县。故此志修时与前志辖域有异。   洛阳县志十二卷清康熙间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