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府志乾隆本 - 第 330 页/共 388 页
潘 柄 字谦之。怀安人。今侯官县。父滋,黄榦少尝受业。柄年十六,即有志于道,偕其兄植往事朱子于武夷,朱子悉以所学授之。尝言: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顷,不加提省,则沦于亡而不自觉。天下之事,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非之处。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又言;“人之为学,固不可以不博,尤不可以不约。颜子曰:‘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而不约可乎?”遂取圣贤格言为训,又以吕氏《乡约》隐括继其后,凡存心养性之道,律己治人之方,条目具列,终身所行不出于此。著《易解》、《尚书解》,学者尊为瓜山先生。兄植,字立之,工文,不赴场屋,专以务实为学。《道南源委》
陈孔硕 字肤仲,侯官人。祖禧,父衡,皆为朱子所称重。孔硕刻志立学,好古道,以圣贤自期。尝从张栻、吕祖谦游。祖谦死,心丧三年。复与兄孔夙从学朱子于武夷,甚为所器重。盖孔硕能于心性上致力,故朱子尝贻书云:“婺州朋友,专事闻见,而于自己身心,全无功夫。彼陆学固有似禅处”,每劝学者兼取其善云。又朱子答孔硕书云“所谓涵养也,只要应事接物,处之不失此心,各得其理而已,亦即学规之意。盖勖之也。”登淳熙三年进士,调婺州户曹,又调处州教授。以所闻于三先生者,诱进后学,多所成就。知邵武县,再知瑞金县,创坛壝,新文庙,置社仓。除吏部驾阁,累迁将作监丞,礼部郎中,知惠州,提举淮东常平。嘉定间,金人来袭,遣子韦华募死士,合监军击破之,移曹广西。后丐祠,主千秋鸿禧观,累召不起,进秘阁修撰卒。以子韦华贵,赠太子太师,金紫光禄大夫,候官县开国男。孔硕素性严毅沉静,利禄不动其心,出入中外垂二十年,不肯少变。忤史弥远,而与叶适最友善。著有《中庸大学解》、《北山集》三十卷行于世。学者称北山先生。子韦华自有传。《问学录》参《福建通志》
林宪卿 字公度,怀安人。从朱子游,朱子称其忠信,勉以学问。朱子没,嗜学益笃。为人色温气和,择言谨行,乡里化之。死无子,乡人即以其所创存斋祠之。其徒吴宗万、林士蒙皆知名《福建通志》
林夔孙 字子武,古田人。从朱子学,朱子曰;“子武甚有思量。”命作堂长,尝与讲论一阴一阳之谓道,及继善成性之说,朱子善之。党禁起,学者惧祸,更事他师,夔孙仍从朱子,讲论不辍。朱子易箦之际,谓夔孙曰:“道理只是如此,且须做坚苦工夫。”嘉定七年,以特奏名授某县尉。所著有《书本义》、《中庸章句》、《蒙谷集》。《福建通志》
林师鲁 号芸谷,古田人。朱子门人,其父与朱子之父善,临终手笔数百言,戒其家治丧,无用浮屠法。师鲁品行纯笃,讲学得朱子遗规,林用中师事之。《闽书》
程若中 字宝石,古田人。从朱子学,躬行无伪,礼度不违。子孙侍侧,虽盛暑衣冠肃然不怠。著有《槃涧集》。嘉定十六年特奏名。《道南源委》
林大春 字熙之,古田人。朱子门人,尝题云:“仲尼再思,曾子三省,予何人哉,敢不修整?”号慥斋,家世宗尚理学,子孙以文行世其家。正德《府志》
余 偶 字占之,古田人。朱子门人,学问敬敏,吕祖谦、黄榦相与往复讲明义理,著有《克斋文集》《福建通志》参《闽书》
林用中 字择之,别号东屏,古田人。始入学,辄叹曰:“吾当求所谓明德新民,止至善者,以毕吾志。”遂弃举业,从朱子游,朱子称为畏友。凡答友人书,不曰:“择之通悟修谨,嗜学不倦。”则曰:“讲论精密,务求至当。”不曰:“温厚谨敏,知所用心”,则曰:“思愈精,操持愈密。”与蔡元定齐名。张栻守潭州,朱子偕用中往访之。有《南岳唱酬集》。石墩宰尤溪,延掌学政,仅为一往,后不复出,终身不求仕进。赵汝愚帅闽日,常亲造问政焉。邑宰洪天锡表其门曰:“通德学者。”称草堂先生,著《草堂集》。弟允中,字扩之,亦受业朱子,朱子称其晦外而明于内,朴外而敏于中。《道南源委》
林学蒙 字正卿,一名羽,永福人。初从朱子游,后卒业于黄榦。伪学禁起,筑室龙门庵下,讲明性命之旨。陈师复守延平,作道南书院,聘为堂长。朔望设讲席,执经贴然,座下者常百余人。及师复去任,学蒙亦引归,诸生挽留之,不可。生平识趣高明,文足以发义理,行足以激贪懦。凡所讲论《易说》,朱子皆然之。著《梅坞集》。《福建通志》参《道南源委》
郑文遹 字成叔,闽县人。嘉泰甲子贡士,闻黄榦得朱子之学,往师之,力学得其所传。既俱登朱子之门,朱子嘉之。命编次《丧礼》,尝观周子《太极图》而悟性善之旨,著有《易学启蒙或问》、《春秋集解》、《丧礼长编》、《庸斋集》等书。《福建通志》参《道南源委》
林 存 字以道,闽县人。受业真德秀之门,其学以敦行为本。举嘉熙二年词科,累官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时朝廷以参知政事蔡杭擅去国,勉留不还,诏除职予祠,存奏寝其命。宝祐五年秋,明堂执绥,备顾问,称旨,除礼部尚书,提纲史事,累迁同知枢密院事,终湖南安抚使,知潭州。正德《府志》
陈如晦 字日昭,长乐人。从黄榦游,尝读真德秀《夜气箴》,作曰;“须见得冬为四时之夜,夜乃一日之冬,便是自家向晦入息处,又见得造化发育之妙,便是自家事物周旋处。于此敬义,夹持动静交养,则两得之矣。”遂次其韵为《生意箴》。德秀得之,亟加称赏。以赵汝腾荐,充经筵,不果。授本州教授,卒。所著有《论语问答》及《讲义》、《文集》。子觉伯别有传。《闽书》
朱子门人无事实可纪者,附记姓名:萧长夫,闽县人;黄杲,字升卿,闽县人;程深父,古田人;林好古,古田人;林仁贵,永福人;林学履,永福人;陈士宾,字彦志,闽清人。又闽县郑昭先,候官郑性之,长乐郑申之,俱朱子门人,并见《列传》,兹不重入。
元
吴 海 字朝宗,闽县人。隐居不仕,学周、程、张、朱之学,一时名人,如贡师泰、林泉生、蓝晦、王翰皆雅重之。初承父命,欲徙居东鲁,逡巡二十余年,而道路不通,乃自号鲁生。或讥曰:“子自拟两生乎?”答曰:“非也。吾将居鲁,取其名也,质鲁,取其义也。且吾学仲尼之道,谓之鲁生,不亦可乎?若以为不可,则更曰鲁客,志未得反乎鲁也,又何议乎?”明初,部使者欲荐于朝,力辞不赴。居家采摭古今孝子、顺孙、节妇,烈女,与兄弟之相友爱,娣姒之能和睦者,附以感应祸福,名曰:《命本》,以教乡里。又著书,言杨、墨、佛、老为六经之贼、管、商、申、韩为治道之贼,遗事,外传为史氏之贼,芜祠,荒说为文章之贼,名曰:“书祸”,宜悉取其书而禁绝之。使天下晓然知正道,慕邹、鲁之风。为文严整正大,雄健雅奥,而归诸理。自谓资质愚昧,平日所为,鲜能不悖于理,颜所居为“闻过斋”,而为箴曰:“夫过而人告之者,幸也,过而不闻,不幸也,告之而不受,受之而不悔,悔之而不改,是自弃也。海虽不敏,忍自弃乎?”著《闻过斋集》八卷,学者称闻过先生。[HT6SS]《道南源委》
明
郑守道 字用行,侯官人。学务穷理,笃于躬行。尝主白鹿洞教事,著《太极图说意》并《易乾坤上下系辞解》、《大学讲章》、深思精诣,能阐周、程之秘,有功来学。《道南源委》
卷之五十九
人物十一儒林
宋
王 回 字深父,侯官人。敦行孝友,质直平恕,造次必稽古人,不为小廉曲谨以求名誉。举进士,为卫真簿。有所不合,称病自免,作告友曰:“古之言天下达道者,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各以其义行,而人伦立;其义废,则人伦亦从而亡矣。然而父子、兄弟之亲,天性之自然者也,夫妇之合,以人情而然者也;君臣之从,以众心而然者也。是虽欲自废,而理势持之,何能斩也?惟朋友,举天下之人,莫不可同,亦举天下之人,莫不可异,同异在我,则义安所卒归乎?是其渐废之所繇也。君之于臣也,父之于子也,夫之于妇也,兄之于弟也,过且恶,必乱败其国家,国家败,而皆受其难,被其名,而终身不可辞也。故其为上者不敢不诲,为下者不敢不谏。世治道行,则人能循义而自得;世衰道微,则人犹顾义而自全,间有不若,则亦无害于众焉耳。此所谓理势持之,虽百代可知也。亲,非天性也;合,非人情也;从,非众心也。群而同,别而异,有善不足与荣,有恶不足与辱。大道之行,公于义者,可至焉。下斯而言,其能及者鲜矣。是以圣人崇之,以列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而壹为达道也。圣人既没,而其义益废,于今则亡矣。夫人有四肢,所以成身,一体不备,则谓之废疾。而人伦缺焉,何以为世?呜呼!处今之时,而望古之道,难矣。姑求其肯告吾过也,而乐闻其过者,与之友乎。”退居颖州,久之,不肯仕,在廷多荐者。治平中,以为忠武军节度推官,知南顿县,命下而卒。回在颖川,与处士常秩友善,熙宁中,秩上其文集,补回子汾为郊社斋郎。弟向。《宋史》
向 字子直。为文长于序事,戏作《公默先生传》曰:“公议先生,刚直任气,好议论,取当世是非辨明。游梁、宋间。去颍,弟子任意对曰;‘先生无复念去也。弟子从先生久矣,亦各厌行役。先生舍颍为居庐,必有生计?主人公贤,遇先生不浅薄,今又去之,弟子未见先生止处也。先生岂薄颍邪?’公议先生曰:‘来!吾语尔。君子贵行道信于世,不信贵容,不容贵去。古之辟世、辟地、辟色、辟言是也。吾行年三十,立节循名。被服先生,究穷六经,顽钝晚成,所得无几。张罗大网,漏略零细。校其所见,未为完人。岂敢自忘,冀用于世。予所厌苦,正谓不容。予行世间,波混流同。予誉不至,予毁日隆。小人凿空,造事形迹,侵排万端,地隘天侧。诗不云乎?谗人罔极,正人明恕。故未见疑,不幸去我,来者谓谁?谗一日效,我终颠危,智者利身,远害全德,不如亟行,以适异国’语已,任意对曰:‘先生无言也,意辈弟子尝窃论先生,乐取怨憎,为人所难,不知不乐也,今定不乐。先生知所以取之乎?先生聪明才能,过人远甚,而刺口论世事,立是非,其间不容毫发,又以公义名,此人之怨府也。《传》曰:议人者不得其死,先生忧之是也。其去未是。意有三事,为先生计。先生幸听意,不必行,不听,先生虽去绝海,未见先生安也。’公议先生僵舌不语,下视任意,目不转,移时卒问。任意对曰:‘人之肺肝,安得可视?高出重泉,险不足比。闻善于彼,阳誉阴非,反背后憎,诋笑从横,得其细过,声张口播,缘饰百端,德败行破,自然是人,贱彼善我。意策之三,此为最上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次者!’对曰:‘捐弃骨肉,徉狂而去,令世人不复顾忌。此策之次者,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曰:‘不能!尔试言其又次者。’对曰:‘先生之行己,视世人所不逮何等也,曾未得称高世,而诋诃蜂起,几不得与妄庸人伍者,良以口祸也。先生能不好议而好默,是非不及口而心存焉。何疾于不容,此策之最下者也。先生能用之乎?’公议先生喟然叹曰:‘吁,吾为尔用下策也!’任意乃大笑,顾其徒曰:‘宜吾先生之病于世也。吾三策之,卒取其下者矣。’弟子阳思曰:‘今日非任意先生,不可得留。与其徒谢意,更因意请去公议为公默先生’。弟同,字容季,性纯笃。亦善序事,皆早卒。仕止于县主簿。《宋史》
陈祥道 字祐之,闽清人。治平进士,尝著《礼书》百五十卷,近臣以闻,哲宗诏尚书给笔札抄录,除国子监直讲,迁馆阁校勘,兼太常博士,终秘书省正字。其《礼书序》略曰:“臣尝考六艺,百家之文,以究先王礼乐之迹。凡寓于形名度数者,必辨其制;凡藏于道德仁义者,必发其蕴。发愤二十年,著成《礼书》总一百五十卷。其于历代诸儒之论,近世子聂崇义之图,或正所失,或补所阙,庶几古人之仿佛,可以类推,藏诸巾衍,非敢以施当代。”又有《论语句解》与《礼书》并行于世。《闽书》
陈 旸 字晋之,中绍圣制科,授顺昌军节度推官。徽宗初,进《迓衡集》以劝导绍述,得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礼部侍郎赵挺之言,“旸所著《乐书》二十卷,贯穿明备,乞援其兄祥道进《礼书》故事给札。”既上,迁太常丞,进驾部员外郎,为讲议司参详礼乐官。魏汉津议乐,用京房二变四清。旸曰:“五声十二律,乐之正也;二变四清,乐之蠹也。二变以变宫为君,四清以黄钟清为君。事以时作,固可变也,而君不可变。太簇、大吕、夹钟,或可分也,而黄钟不可分。岂古人所谓尊无二上之旨哉?”时论方右汉津,绌旸议。进鸿胪、太常少卿、礼部侍郎,以显谟阁待制提举醴泉观。尝坐事夺,已而复之。卒年六十八。《宋史·儒林传》
李 复 字履中,闽县人。记博而醇,尝论《孟子集义》养气之义,谓:“其动必由理,故仰不愧,俯不怍,无忧无惧,而气自充。舍是则明有人非,幽有鬼责,不慊于中,气为丧矣,故曰:‘无是馁也’”。朱子叹曰:“履中独得大旨”。又曰:“近世之论,多以过高失之,甚者或流于老、庄而不知。不若此说之为得也。”著有《潏水集》。《道南源委》
林之奇 字少颖,侯官人。弱冠从吕本中学,将试礼部,行至衢州,以不得事亲而返。学益力,登绍兴辛未进士,历官校书郎。朝廷欲令学者参用王安石《三经义说》,之奇言:“王氏《三经》,率为新法地。晋人以王、何清谈,罪深桀、纣,本朝靖康祸乱,考其端倪,王氏实负王、何之责。正所谓邪说谣辞之不可训者。”或传金人将南侵,之奇作书抵当路,言“金人知我重于和,常以虚声喝我,而示我欲战之意,非果欲战,所以坚我和。我欲与和,宜无惮战,使权在我。以痺疾乞外,由宗正丞提调闽舶,参帅议,遂以祠禄家居。吕祖谦往受学焉。有《尚书集解》、《春秋周礼论》、《论语讲议》、《论语注》、《孟子讲议》、《杨子解义》、《道山记》、《闻拙斋集》行世,学者称拙斋先生。卒谥文诏。从子子冲。《宋史儒林传》参《福建通志》
冲 字通卿,学问德业,有声乡里,从游者数百人。为南丰簿,邑民交颂。时太守陈岐请修礼乐,书成,周必大,杨万里称其精密。子耕,能传家学。正德《府志》
李 樗 字若林,闽县人。与林之奇俱受业于吕本中,后领乡贡。其学以孝弟忠信、穷经力行为主。及门之士,皆浑厚质实,志尚修洁,黄榦称之,曰:“吾乡儒学彬彬,以文词行义为后进宗师,若林,其杰然者也。”著《毛诗解》,学者称迂斋先生。《闽书》
王 普 字伯照,闽县人。礼、乐、律、历、莫不精深,登进士第,官至侍郎。朱子尝评福州前辈明礼者三人,普为最,刘藻次之,任文荐又次之。藻字昭信,著《易解》五卷,有曰“见险而止为需,见险而不止为讼,能通其变为随,不能通其变为蛊。”终布衣。文荐,字远流,著《六经章句》,登绍兴进士,官秘阁修撰,王十朋称其直道立朝。《福建通志》参《道南源委》
陈长方 字齐之,长乐人。父侁,字复之,擢进士第,娶吴人林旦女,与陈了翁交从甚密。了翁谪廉州,侁以书贺之,至千余言,由此得罪。又从游酢学,得治气,养心,行己,接物之要。长方生长外家,从王苹游,绍兴中举进士,授江阴教授,寻归居吴中步里,终日闭户,研穷经史,著书名《步里客谈》及《春秋礼记尚书传》、《汉唐论》,俱行世,学者称唯室先生。弟少方,字同之,亦端慧不群,孝宗朝为东宫讲官,号二陈。《中吴纪闻》、《苏州府志》合纂。
王 谊 字正仲,福清人。苹从子,家苏之吴江,师事苹门人杨邦弼。以学行鸣于时。秦桧当国,忌天下能者,谊因发愤为《罢相对》以剌之,为其仆所告,桧怒,贬象州。十年乃归。遂不复仕,著《春秋类书》纂《苏州府志》
曾逄震 字诚叟,闽县人。耻为场屋之交,从朱子学,胸中涣然,洞见道体,经史百家,无不窥究。隐居道山。家有无,不问也。尝自编录其诗文,名《月林丑镜》。《闽书》参《福建通志》。
蒋康国 字彦礼,古田人。登绍兴三十七年进士,官饶州司法。尝从朱子讲学,朱子《楚辞集解》多资之,学者称鼎山先生。《道南源委》
卢孝孙 玉溪,闽县人。奉亲孝养,笃志好学,研究伊、洛之书,深契其旨。著书立说,发明见于《性理大全》,学者宗之,卒葬藤山。《福建通志》
陈舜申 字宋模,连江人。淳熙间,登进士第,历官知漳浦县,有惠政。入为著作郎,转对切直,称旨,会有忌者,出管武夷冲祐观。起参议淮阃,未赴卒。著《易鉴》、《四书解》、《浑灏发旨》、《审是集》、《兵书订解》、《南唐余事》、《高齐文集》。子德一,自有传,见《文苑》。《福建通志》参《道南源委》
陈德豫 字子顺,连江人。好学通博,登淳熙十四年进士。调建州户曹,试教官首选,分教宣城。时禁程氏学,遗文皆令焚毁,德豫取郡学所藏,护持惟谨。改京教,累迁诸军粮料院。岁旱求言,德豫上封事,以讳天变、讳人言为致旱之由,乞去二讳以回天意。光宗嘉纳之。历武学、太学宗学博士,抗疏论事,议者以为识时务。累迁著作郎,会外国僧人入觐,锡予甚丰,乃历陈梁武之失,即日有旨,出僧人于国门之外。终大理卿。著有《讷斋稿》。[HT6SS]《道南源委》
林亦之 字学可,福清人。盛年挟策游四方,卒不契,去之红泉,谒林光朝,师之三十余年,遂为高弟。光朝卒,莆人推亦之嗣讲席。光朝之学,一本躬行,亦之户外,履几半于师。或劝其著书,答之诗曰:“讲学红泉不著书,只将心学授生徒。”赵汝愚帅闽,辟入东井书堂,待以宾礼,上其学业于朝,命未下,卒。学者称网山先生,一曰月鱼先生。景定间,林希逸追举其贤,赠迪功郎,赐谥曰文介。子简,字绮伯,莆中刘克庄少师之。[HT6SS]《闽书》
陈 藻 字元洁,福清人。师林亦之,得林光朝经学之传,为时通儒,一时学者皆从之游。藻家贫,笃志于学,不求人知,课妻子耕织勤生务本。出与诸生弦诵,登山临水而已,故号乐轩。所著有《语孟》、《庄子》、《杜诗解》、《乐轩集》。及卒,门人林希逸请于朝,赠迪功郎,谥文远。正德《府志》
林希逸 字肃翁,号鬳斋,福清人。师事陈藻,藻之学出于林亦之,亦之出于林光朝,授受有源。登端平乙末进士,为平海军推官,以清白称。迁秘书省正字,入对,乞信任给谏,又乞早决大计以慰人望,理宗皆开纳之。历兴化军,首诏学者云;“自南渡后,洛学中微,朱、张未起,以经行倡东南,使知圣贤心,不在训诂,皆自莆南夫子始。初疑汉儒不达性命,洛学不好文辞,使知性与天道,不在文章外者,自福清两夫子始。”因立三先生祠,并锓其文以传。莆南夫子者,谦之也;两夫子者,亦之、藻也。景定四年,举亦之及藻为有道之士。又举林遇幼承父泽,奉亲不仕,并乞褒崇。诏树表书谥,并祀学宫。历司农少卿,终中书舍人。著《易讲》、《春秋正附篇》、《考工记解》、《竹溪》十一篇。纂林洵仁传。
元
敖继公 字君善,长乐人。精研经史之学,而尤长于《三礼》。以《仪礼》一经,郑氏旧注疵多醇少,因详为删定,取贾疏及先儒之说,补其阙文,更附以己见,名曰《集说》,甚为明赡,盖能不以艰词奥义自诿者。元大德中,寓居吴兴,坐小楼,足不下梯,吴士多从之游。赵子昂,其弟子也。以江浙平章高彦敬荐,为信州教授。纂《通志堂经解序》。
欧阳亻光 字以大,长乐人。隐居著述,动循礼法,学者师焉。著《四书释疑》、《五经旨要》、《性理字辨》、《格物启蒙》、《忠孝大训》、《女范幼学》等书。子潮,举莆田教谕,通《五经》,称五经先生。《福建通志》参《闽书》
明
郑 旭 字景初,闽县人。居家孝友,有信义,贯通《五经》百家诸史,与王偁、林志友善。以学行,辟为国子掌仪。明太祖选德望十人,使傅东宫,旭居第二。后谪云南吏目。建文中,起为高安训导。所著有《诗经总旨初学提纲》、《咏竹稿》等书。《纂刘鹤翔撰传》
林 志 闽县人。初生时,父梦宝志入室,因取名焉。及四五岁,母口授经书,辄能记诵,十岁日记数千言。从王偁游,偁奇之。时出论辩,见锋芒以折长者,偁曰:“此非所以求益。”为字曰,尚默。因痛自克治沉潜,涵浸学问,久而益富。永乐中,乡会试皆举第一,殿试第二,授翰林院编修,预修《性理》及《四书五经大全》、《历代名臣奏议》,书成,受赐赉,升修撰,历官右谕德,兼侍读。宣德元年,预编《两朝实录》。志善事父母,汤药必亲尝,丧葬谨礼,待宗族有恩。在官恭勤趋事。其学究博经史百氏、星历、医卜,咸得领要。为人刻厉深切,后学多从质问。著《周易集说》。《福建通志》
叶朝荣 字良时,福清人。应隆庆改元恩贡,授九江通判。洁己恤民,负逋毕登,佐榷关,秋毫不染,免商缗无算。台使者贤之,令摄瑞昌令,有疏河功,再摄彭泽,有修城功。擢知养利州,筑城,建学,凿塘,垦田,暇则与诸生谈说经术,敦勉理学,州俗一新。卒之日,书卷数函、衣裳数袭而已。士民立祠祀之。生平淡薄勤苦,惟读书宗理为务,《四书》、《五经性理》、《纲鉴》,默诵如流,至老无一字遗忘。尤精于诗,自言“吾说诗不在文字”,于治乱兴衰之故,灿若指掌,《五经》奥义具在其中,苟有用我,举此可行也。《道南源委》子向高,自有传。
卷之六十
人物十二文苑
唐
王鲁复 字梦周,连江人。博学能诗,贞元、大历间献诗,得从事邕府。志气高迈,尝谒郎中皇甫湜,久未获见,移书让之,曰:“韩文公接贤乐善,孳孳不倦,公师其文,安可不师其道乎?自此当携酒吊退之墓,不及门矣。”湜乃谢之。在京师闻台省有疑狱,白时相请鞫之,不数日得其情。正德《府志》
陈通方 闽县人。贞元十年第四人登第。时属公道大开,采掇孤俊,通方年二十有五,得与其选,时论荣之。与王播同年,因期集,拊背一语,播憾之。后播为正郎,判监铁,通方穷悴求之,播不甚给。时李虚中为副使,通方以诗求汲引,云:“应念路傍憔悴客,昔年乔木幸同迁”播不得已,荐为江西判官,顾其佳名杰作,流传人间,不能抑也。纂《唐诗纪事》。
陈 诩 字载物,闽县人。贞元十三年及第。三府交辟,德宗览卷异之,官终户部员外郎,《唐书》官户郎中。知制诰。《唐书·艺文志》诩有《诗集》十卷,今弗传。先是,上以泾源兵乱,车驾迁兴元,及还长安,西掖有柳,春瘁而秋荣,诩乃献《瑞柳赋》以寓其意。帝览之,大悦。诩以此声名藉甚。《闽南唐雅》
邵楚苌 字待伦,闽县人。贞元十五年,试《信及豚鱼赋》、《行不由径》诗登第,授校书郎。侍中马燧有亭侈丽,楚苌作《马侍中亭子歌》述之,马以为愧,遂毁其亭。由是诗名益振。《闽南唐雅》、《闽书》合纂。
陈去疾 字文医,侯官人。元和十四年及第,得告还家。观察使裴义特礼异之,名其乡曰“桂枝”。今福州南门桂枝坊,去疾旧居也。后为邕府副使,卒。有诗一卷。《闽南唐雅》
欧阳衮 字希甫,闽县人。宝历元年进士,与项斯齐名,官监察御史。二子琳、玭。琳字端卿,咸通七年及第,官至侍御史。玭,咸通十年进士,官至书记。正德《府志》参《闽南唐雅》
林简言 字欲讷,福清人。少有文名,太和四年进士,官终漳州剌史。简言慕韩退之之为人,上书自通。所著有《汉武封禅论》。正德《府志》参《闽书》
萧 膺 字次元,侯官人。开成三年登第。是岁,闽中同举者三人,朝士诗云:“几人天上争仙桂,一岁闽南折四枝。”自是,闽号为文儒之乡。官至大理司直。万历《府志》参《闽书》
郑 讠咸 字申虞,闽县人。会昌二年及第,文笔峭绝,与同县林滋,詹雄齐名。雄工诗格,书笔兼高,滋长词赋,而讠咸长于文,号闽中三绝。又时人为之语曰:“滋赋讠咸文”。讠咸累官国子司业,刑部郎中,郢、安、邓三州剌史。滋字原象,闽县人。会昌三年及第,累官兵部郎中,王铎辟为判官,有《望九华山》诗,世人传之。雄字伯镇,布衣也。《闽书》
陈 镛 字希声,侯官人。大中元年及第。学精史传,文类西汉。后复应史科,终鄂州剌史。[HT6SS]正德《府志》
林 杰 字智周,侯官人。六岁赋《王霸坛》诗,人争诵之。大中四年,举童子科。观察使崔干礼异之,副使郑立为作《奇童传》。年十七卒。《闽书》
王 棨 字辅之,福清人。咸通二年及第,复中宏词科,陈黯为序送之曰:“鳞之圣龙,羽之瑞凤。凤非四翼,龙非二首。所以异者,惟希出耳。”盖是时最重宏词科也。累官水部郎中。《闽书》
林 讠胥 闽县人,博学善属文。养高不仕,搜采异闻作《闽中记》十卷。正德《府志》
郑 隐 字伯起,福清人。咸通时,累辟府幕,有时名。《闽书》
连 总 字会川,闽县人。咸通九年及第。以赋笔典丽,为温庭筠所称。正德《府志》
张 莹 字昭文,连江人。大顺元年进士。词赋高丽,绰著时名。有《月宫赋》、《四灵赋》,人竞传诵。仕至礼部尚书。少有诗云:“一箭不中鹄,五湖归钓鱼。时来鳞羽化,平地上云衢。”后人因名其里曰“中鹄”。正德《府志》
陈 鼎 福清人,大顺二年及第,为校书郎,有时名。《闽书》
黄 璞 字德温,其先固始人。晋室南渡,随徙侯官,登大顺二年进士,调尚衣监主簿。乾宁初,改崇文馆校书郎,致仕。璞善为诗歌,一时撰著,藩镇间传诵之。黄巢寇建州时,军中谣曰:“逢儒辱,师必覆。”及入闽,过璞家,令曰:“此儒也,毋辱之。”灭炬而过。所著有《雾居子》及《闽川名士传》、《文集》二十卷。”子仁藻,著作郎;仁渥,太子正字;仁渭,著作佐郎。从弟滔,御史里行,与璞同时馆职,号一门五学士。庶子仁沨,擢武举。璞所居,人称黄巷,后徙莆田,人曰黄巷山。《闽书》按:《三山志》,黄诜,字仁泽,登乾宁二年拔萃科,璞之子,终左宣议郎,节度巡察判官。始迁长溪白林。有二子,长慕华,自白林迁翁潭,官至水部员外郎;次慕风,自白林迁侯官,官至给事中。
黄 滔 字文江。乾宁二年,崔凝知贡举,得及第进士张贻宪等二十五人,昭宗覆试武德殿,黜落者众。滔被留。光化中,除四门博士。朱梁移国,因归闽,不复西。以监察御史里行,充威武军节度推官。王审知据有全闽,而终其身为节将者,滔规正有力焉。中州名士避地于闽者,若李绚、韩偓、王涤、崔道融、王标、夏侯淑、王拯、杨承休、杨赞图、王倜、归传懿辈,悉主于滔。有《泉山秀句集》、及《文集》行世。洪迈序滔文:“赡蔚典则,策扶教化。诗清淳丰润,若与人对语,郁郁有贞元、长庆风。《祭陈、林先辈》诸文、悲怆激越,《马嵬馆娃》、《景阳水殿》诸赋,雄新隽永,使人读之,如身生是时,目摄其故。”杨万里称:“滔诗与韩偓,吴融辈并游,未知何人徐行后长者也。”《闽书》
沈 嵩 闽县人。乾宁三年进士,与罗隐齐名。归省过临安,钱镠留掌书记,奏授秘书少监,简较兵部尚书。后为元瓘丞相,书檄表多出所撰。卒谥文献,有集二十卷。纂《闽书》
翁承赞 字文饶,福清人。父巨隅,荣王府咨议参军。承赞登乾宁三年进士,擢宏词科,任京兆府参军。天祐元年,以右拾遗受诏册王审知为瑯琊王。梁开平四年,复为闽王册礼副使。寻擢右谏议大夫,福建盐铁副使,就加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因相闽。闽王赐其乡曰“文秀”,里曰“光贤”,又赐漆林庄曰“昼锦”。有《诗集》及《宏词》等集二十卷。赞劝闽王建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自号狎鸥翁。长兴三年,终福唐官舍,葬淮安新丰乡。弟承裕,举光化中进士。子鉴载、希愈,宋时皆入仕。《闽南唐雅》参《十国春秋》
卓 云 长乐人。乾宁四年及第,时称名士。《闽书》
郑希颜 闽县人,举进士。时值昭宗新平内难,闻放新进士榜,喜甚,诏选中有孤贫屈人以名闻,特敕授官。杜德祥以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及希颜塞诏。是时,希颜以诗卷及第,年逾耳顺矣。时谓五老榜。《闽书》
五 代
林 鼎 字涣文,闽县人。父无隐,以诗名于时,寓居明州慈溪,鼎从焉。鼎善属文,能书,钱镠以为观察押衙,寻充其子元瓘幕府。元瓘袭国,署镇海军掌书记,节度判官,掌国教令,拜丞相,恒极言政事之不逮。卒谥贞献,有《文集》数十卷。万历《府志》参《闽书》
余 璀 字琨美,一名赐,古田人。仕南唐为左拾遗,善唐律,有《拾遗集》。后家将乐。子仁椿,仕员外郎,历永贞令,尝捐田建学,以训乡族子弟。《闽书》
宋
黄夷简 字明举,福州人。在钱俶幕中陪樽俎者二十年。宋开宝初,赐俶开吴镇越功臣,俶遣夷简谢于朝,上谓夷简曰:“归与元帅言,朕已于薰风门外建离宫,规模宏壮,不减江浙,赐名礼贤宅,以待李煜与元帅,先朝者即赐之。”夷简归告俶,遂称疾于安蹊别业。咸平中归宋,召试翰林院,迁光禄少卿。大中祥符,授检校秘书,监平江军节度副使。逾年卒。夷简善属文,尤工诗,有“宿雨一番蔬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为世所称。《宋史》、《玉壶清话》合纂。
林 陶 闽县人。景德四年中词科,累官比曹员外郎。后迍邅不达,终于乡里。著《元统》二十卷,文旨精博。《闽书》
陈简能 字知柔,闽县人。渊懿有士操,为古文辞,词简而理精。祥符中及第,历泉、建数幕府。子序,字次公,景祐五年及第,终惠州都曹。《闽书》、正德《府志》合纂。
蔡蒙叟 闽县人。博通古今,隐居教授,弟子从远方至者常满。谏议陈从易洎里中显达者十余人,皆北面焉。郡守李欣荐授本州助教。年八十余卒。号贞白子,著《绳子》三卷,凡五十七篇。《闽书》
吴千仞 字仪之,侯官人。师事蔡蒙叟为高弟。文雅风流,乡邦仰之。累官太常博士,知虔州,卒。《闽书》
谢伯初 字景山,闽县人。当天圣、景祐间,以诗知名。欧阳公谪夷陵时,伯初为许州法曹,寄以长韵,欧阳公称其佳句无愧唐贤,而叹其仕宦不偶,困穷以卒。《闽书》
黄非熊 永福人。庆历间,读书三岛村,因得方广岩之胜。扪萝辟洞,作十咏传于世。后养高不出,自号南溪处士。《闽书》
黄 鳌 连江人。六岁能诗,应声响答,无不中的。应童子举,赐进士出身。《闽书》
俞咸熙 闽县人。少应举不偶,遂闭户穷经,终于家。性尚凝静,操履纯洁,乡邦称为长者。著有《文集》十卷。万历《府志》
林洪范 闽县人。博通经传,属文宏丽,构思敏捷,著《诸经义方》数十卷。《闽书》
林 开 福清人。为秘书给事,著《王命秘诀》一卷。《闽书》
郑叔豹 福清人。元祐间,上兵器图、宗祀书、明堂制度及酌享冕服之仪数卷。兄叔熊,亦好谈兵。万历《府志》
陈之邵 字才仲,侯官人,操履方平,博学好问,尤长于诗。为长乐簿,持廉惠下,治水利有功。官终朝奉大夫,宗正少卿。《闽书》
刘 诜 字应伯,福清人。中进士第,历莆田主簿,知庐江县。崇宁中,进军器大理丞,大晟府典乐。诜通音律,尝上历代雅乐因革及宋制作之音。又言:“今燕乐之音失于高急,曲调之词至于鄙俚,恐不足以召和气。宋火德也,音尚徵,徵调不可阙。臣按古制,旋十二宫以七声得正徵一调,惟陛下裁取!”徽宗曰;“卿言是也,五声阙一不可。徵招角招,为君臣相说之乐。此朕所欲闻,卿宜典司之!”他日,禁中出古钟二,召诜按于都堂,诜曰:“此与今太簇,太吕声协”。命取大晟钟扣之,果应。又曰:“钟,击之无余韵,不如石声。《诗》所云:‘依我磬声’者,言其清而定也。”复取以合之,声益谐。历宗正、鸿胪、卫尉、太常寺少卿。纂《续因革礼》,卒。诜居母丧尽礼,有双芝生墓侧,人以为孝感。《宋史》
黄邦俊 永福人。父远,举进士,知莆田县。邦俊,政和二年进士,累迁大理丞,后知英州。著《真阳共理集》二卷,《胥训告文》三卷,纂《韵谱》六卷,《强记集》八卷。正德、万历二《府志》合纂。
郑 首 字晋信,福清人。强记能文,新颁《通鉴》,有鬻于门,一夜辄默识之。宣和二年,年十九,魁乡荐。南渡大赦,首以赦书不文,别撰之,遣弟子二百人驰宣水南山下,躬效县官跪拜。乡人借地架屋,首戏答之,曰:“疆土日隘,无可借者。”被讦赐死。所著有《六经解》、《榕溪集》。《闽书》
陈若冲 字德用,福清人。绍兴二年进士,以经学、词章为汪彦藻、柳彦质,李邴,赵鼎所知。自号乐全,所著有《蓝溪集》,万历《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