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通志 - 第 807 页/共 974 页

皆可不记史臣马世俊曰义在天地在朝廷非申   氏子孙之私荣也    重修蔚州学庙碑记      魏象枢   人文之盛衰系于学庙之兴废余观蔚事而重有感   也蔚为三晋邉徼地方人文盛时若徳行气节经济   文章以及理学名儒载在郡志者代不乏人育之成   之率出于乡校明末学宫倾圮乏科第者凡十八年   旧州守陈公鹏举拓修明伦堂课士较文科目始开   其后官此土者仅朔望一瞻趋耳虽茂草盈阶弗问   也嗟乎为 天子命吏曾不闻操激劝者何政哉有曹侯者以淇令   擢知吾州事下车以来有百废俱兴之志甫谒庙庭   曰士首四民学宫所以养士为  国家用此而可缓孰不可缓遂捐俸修葺无一烦民力   阅数月而工讫自殿庑以至扃垣悉灿然可观郡诸   生魏宗周阎之秀等董是役感侯之徳走书属余记   将勒石焉余亦徳侯者曷敢以不文辞乎余惟 天子右文前岁 幸太学行释菜礼畿省士子肄业  国雍者咸与观听一时文人丕变纪  清朝盛事曹侯仰体 上意以爱吾蔚士所谓上作之斯下应之兹举其作之者   也诸士方明伦正经诵不辍宁惟是寻章摘句纡   青拖紫以应之耶抑志尹学颜流鸿树骏以应之也   孔孟颜曾之书童而习之濓洛闗闽之学长而闻之   余不敢悉举吾蔚先辈中典型尚在人皆吾师以徳   行应则有史先生东昌之孝无间言以气节应则有   龚先生谅之从容就义以经济应则有郝先生杰之   鞠躬尽瘁以文章应则有尹先生耕之著述自命以   理学应则有邹先生森之致知格物是皆产于蔚学   于蔚至今尚凛凛乎有生气者诗曰伐柯伐柯其则   不逺诸士身近髙山又何必仰止遍海内先名后实   以辜我侯作之之美意乎年来科第多人后先辉映   诸士入学宫承教泽霞起云蒸奋然而兴以待异日   之用即与吾蔚先辈诸君子聨踪接武又何多让且   人视蔚为穷邉絶徼者论地也非论人也人杰则地   灵亦非风水家荒唐之说也合观壬午以前甲申以   后盛衰兴废之理皆实有征验在人耳目间即我侯   藉手以报 天子者尤勿作寻常文具观矣诸士其善应我侯哉    退思堂记          陆陇其   灵寿县堂之后曰退思堂葢取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之义余既重修斯堂而深有味乎其名夫忠以尽我   之心宜若可以无过然天下事有定理轻重疾徐寛   严厚薄各有其分过与不过其辨在毫厘之间而人   常不及觉夫惟圣人见理明而处事熟随其心之所   发无非至善不待思而自无过自圣人而下大贤如   颜子犹不能保其无几微之差颜子而外又无论矣  非慎思之而善补之末由去也故孔子告子张曰主  忠信徙义主忠信者进思尽忠之谓也徙义者退思  补过之谓也彼为致良知之说者谓致吾心之良知  而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是知主忠信而不知徙义知  进尽忠而不知退补过者也其为学术政事之害可  胜道哉坐兹堂者毋曰我尽我心而已其亦思轻重  疾徐寛严厚薄果各得其中乎不蔽于气质乎不囿  于习俗乎不矫枉而过正乎不因噎而废食乎有时  独断者不为荆公之执抝乎有时从众者不为苏氏  之模棱乎如射之有的不中其的皆过也如匠之有  绳不中其绳皆过也思之而补之而后吾所尽之忠  庶几可以无憾不然自谓能尽而毫厘之间稍有偏  倚其害于民将不可胜言呜呼尽吾心而犹不能无  害于民而况其不能尽者乎可不惧哉可不惧哉   重建大宋桥碑记       王原祈  禹贡开田赋功莫先于疏河导江大司徒稻人所掌  专修浍川以泄水而史迁则书河渠孟坚亦志沟洫  盖以田赋皆出乎水利水得其利则农田乃可无虞  夫然后菽粟丰而租赋足衣食裕而礼义兴其所关  岂细故哉故大者足以徧天下埀无穷其次亦利一  方泽数世田赋不可一日不治则水利必不可一日  不讲也渚阳之大陆泽为九河下流每遇秋霖则九  河汇于大陆大陆泛滥于平畴沃野间禾苗尽成巨  浸而百泉河至大宋村又冲决民田数千亩共淹粮  地三分之二是以民日穷财日尽当事为之束手无  不知大陆本皆耕作之地向有泄水二道一自西  北流至古滏河经隆平宁晋入卫河而注于海明嘉  靖间正顺二府起夫合浚而民赖其利一自东北鸡  爪河出新滏阳以达天津明时尚通顺治十八年邑  令吴懐忠复为修浚所以大陆乃可耕作而农田不  至淹没也今则隆平之河尽塞民皆筑室以居新滏  河亦淤成髙地彼此牵制俱难议浚余不得已于癸  亥岁筑沣河长堤二十里可救二三千顷之良田乃  以子丑连潦水势汹涌堤既成而复壊人咸惜之至  于百泉河发源太行山经邢台南和之境而环任之  东南为大宋村废石桥所淤遏遂横决杜科等村被  患最剧余为筑口者两年于兹屡合而屡决去冬乃  议撤石桥以达其流于大陆而大宋士民执风水之  说物而不化余再三开陈其利害于是翻然乐从今  正月始捐俸兴工尽发桥石之陷于地者重建髙石  桥一座梁髙一丈阔倍之其规模视昔有加五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