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通志 - 第 29 页/共 164 页

博物彚编【计四典】   艺术典【四十三部八百二十四卷共四十函四百一十二本】神异典【七十部三百二十卷共十六函一百六十本】禽虫典【三百十七部一百九十二卷共十函九十六本】草木典【七百部三百二十卷共十六函一百六十本】   理学彚编【计四典】   经籍典【六十六部五百卷共二十四函二百五十本】学行典【九十六部三百卷共十六函一百五十本】文学典【四十九部二百六十卷共十四函一百三十本】字学典【二十四部一百六十卷共八函八十本】   经济彚编【计八典】   选举典【二十九部一百三十六卷共八函六十八本】铨衡典【十二部一百二十卷共六函六十本】食货典【八十三部三百六十卷共十八函一百八十本】礼仪典【七十部三百四十八卷共十八函一百七十四本】乐律典【四十六部一百三十六卷共八函六十八本】戎政典【三十部三百卷共十六函一百五十本】祥刑典【二十六部一百八十卷共十函九十本】考工典【一百五十四部二百五十二卷共十四函一百二十六本】   又万卷书目 【本朝雍正九年总督鄂尔泰置】   经部   十三经注疏共三百三十三卷十五函一百二十四本汲古阁板   周易【九卷】尚书【二十卷】毛诗【二十卷】礼记【六十三卷】仪礼【十七卷】周礼【四十二卷】春秋左传【六十卷】春秋公羊传【二十八卷】春秋谷梁传【二十卷】尔雅【十一卷】孝经【九卷】论语【二十卷】孟子【十四卷】   经解共一千七百六十九卷六十函五百本徐氏通志堂板   易解【四十四种三百七十四卷】书解【十九种二百二十四卷】诗解【十三种一百三十七卷】礼解【十七种三百六十三卷】春秋解【三十三种四百三十四卷】孝经解【四种四卷】论语解【二种二十卷】孟子解【三种二十三卷】四书解【八种一百三十二卷】经释文【一种三十卷】七经传【一种三卷】六经论【一种一卷】六经正误【一种六卷】经说【一种七卷】十一经问对【一种五卷】五经蠡测【一种六卷】   又周易【二十卷】尚书【十卷】毛诗【十五卷】礼记【三十卷】春秋【三十七卷】周易日讲解义【十八卷一函十本】周易大全【二十四卷一函八本】周易儿说【八卷一函四本】书经大全【五十九卷二函十四本】春秋大全【三十七卷二函二十本】春秋疏畧【五十卷一函十本】孝经衍义【一百卷二函三十本】四书朱子全义【六十卷二函十二本】四书朱子或问【三十六卷一函十本】四书明儒精义【三十八卷二函二十本】陆陇其四书大全【四十卷二函三十二本】四书松阳讲义【十二卷一函四本】四书大成【三十八卷二函十六本】四书钞【十六卷二函十六本】   史部上【正史】   二十一史共二千五百八十一卷五十函五百本史记【一百三十卷】汉书【一百二十卷】后汉书【一百三十卷】三国志【六十五卷】晋书【一百三十卷】宋书【一百卷】齐书【五十九卷】梁书【五十六卷】陈书【三十六卷】北魏书【一百三十卷】北齐书【五十卷】周书【五十卷】南史【八十卷】北史【一百卷】隋书【八十五卷】唐书【二百二十五卷】五代史【七十四卷】宋史【四百九十六卷】辽史【一百二十卷】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元史【二百十卷】   又史记【一百三十卷四函三十二本】   史部中【编年】   御批通鉴纲目会纂【六十九卷八函六十四本】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十二函一百五十本】东都事畧【一百三十卷一函六本】明纪事本末【八十卷二函十六本】   史部下【志书】   阙里志【二十四卷一函十本】贵州通志【三十七卷二函十八本】云南旧通志【三十卷五函二十八本】广舆记【二十四卷一函八本】   子部上【儒家】   朱子全书【六十六巻四函三十二本】朱子遗书【一百卷二函二十本】性理综要【二十二卷一函十二本】雒闽源流録【十九卷一函六本】日知録【三十二卷一函十本】读礼通考【一百二十卷四函二十四本】   子部中【杂家】   诸子竒赏共五十一卷三函二十六本   老子 鬻子 邓析子 关尹子 子华子姜子 管子 孙子 亢仓子 晏子 司马子 呉子 列子 尹文子 谷子 文子墨子 庄子 慎子 尉缭子鹖冠子 商   子 公孙龙子 吕子 屈子 荀子 韩子黄石子 陆子新语 韩子诗外传 淮南   子 孔丛子 贾子新书 董子繁露 桓子盐铁论 刘子新序 刘子说苑 杨子法言京子易传 杨子太元经 班子白虎通   徐子中论 王子潜夫论 马子忠经 王子论衡 蔡子独断 应子风俗通 刘子人物志 刘子杂篇 小荀子 刘子文心雕龙抱朴子 文中子 元真子 天隐子 鹿门子 无能子 齐邱子   汉魏丛书共二百五十卷四函六十本   京房易传 三坟 周易畧例 韩诗外传诗说 春秋繁露 独断 方言 大戴礼白虎通徳论 忠经 薛氏元经传 汲冢周书 西京杂记 新语 新序 穆天子传素书 孔丛子 说苑 新书 潜夫论 中论 顔氏家训 法言 申鉴 中说【缺】商子人物志 风俗通 神异经 述异记 星   经 新论 洞防记 拾遗记 古今刀剑録论衡   野客丛谈【一十卷一函三本】八编【二百七十卷八函八十本】管窥辑要【八十卷二函二十本】   子部下【类书】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十二函一百四十本】绎史【一百六十卷四函四十本】山堂肆考【二百四十九卷五函六十本】三才图会【一百二十卷十二函一百二十本】   集部上【总集】   昭明文选【四十八卷四函四十八本】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十六卷四函十八本】同时尚论録【十六卷一函十本】国朝三家文钞【三十二卷一函十本】今文大篇【二十卷一函四本】今文短篇【十五卷一函四本】   集部中【别集】   陆放翁渭南集【五十二卷一函六本】王弇山别集【一百卷一函十本】徐文长集【三十卷一函五本】汤子遗书【八卷一函四本】陈玊璂学文堂集【一百七十五卷四函五十六本】   集部下【诗集】   诗学正宗【十六卷一函八本】全唐诗【九百八卷十二函一百二十本】唐诗类苑【三十四卷二函二十本】唐诗所【四十七卷二函十二本】明诗综【一百卷四函二十四本】今诗箧衍集【十二卷一函六】   【本】   【以上四部共九千九百四十】   古文黎献集【五卷】时文黎献集【二部】   【二部以上二种不在】   旧存书 【卷数之内本朝康熙五十七年】   御制康熈字典 朱子遗书 五经讲义【巡抚】 四书大全文章正宗 周易折中 史记 昭明文选 东莱博议   书板   御纂经书   周易折中 书经传说彚纂 诗经传说彚纂 春秋传说彚纂 孝经衍义 朱子全书 性理精义【甘国璧置 五部以上七种奉颁】   御选古文渊鉴【重刻板存云南府学布政使刘】   斯文精萃【防枢重刻板存云南府学总】   万世玉衡録 臣鉴録【督尹继善选刻板存云南府学总督蒋】明文粹集【学政于广选刻板存云南府学】   四礼 四礼翼 孝经注解 小学纂注 近思録集解【以上五种布政使陈谋重刻】   智永真草千字文三本 禇河南圣教序四本苏灵芝悯忠寺碑三本 欧阳率更九成宫帖一本 欧阳率更皇甫君碑二本 顔鲁公多寳塔碑铭三本 栁诚悬冯公神道碑二本 栁诚悬元秘塔碑三本 李北海云麾将军碑三本 怀恽隆阐大师碑三本 裴休圭峯禅师碑三本【以上共墨帖三十本布政使陈谋置存五华书院】   云南通志卷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云南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云南通志卷八   风俗   风土之刚柔不一期协于中俗尚之丰约不常取范于礼中以导和礼以兴让此秉道齐民所为潜移黙运于无迹也滇省地居南徼夷猓杂居气禀不同趋尚亦异我   朝自削平僭乱以来政教洋溢徳化涵濡   列圣相承治登上理由是太和翔洽井里熈攘   皇上善继善述缵绪之初叠颁   训谕首重孝弟力田睦婣任卹凡所以厚生正徳化民成俗之方靡不周详曲尽由此习劳思善而俗益趋淳和平礼让之风行比隆于防古矣志风俗   云南通省   自滇以北皆椎结耕田有邑聚西自桐师以东北至楪榆编髪随畜移徙无常处【前汉书】有盐池田渔之饶   金银畜产之富人俗豪汰居官者皆富及累世【后汉书】男女勇捷不鞍而骑四时大抵与中国不差犁田以一牛三夫前挽中压后驱然专于农无贵贱皆耕【唐书】汉夷杂处田地肥硗相半民气和柔天时无剧寒甚暑【图经】   元日祀天地祖先桃符门丞往来贺岁   立春日春盘赏春以饼酒相馈   元夕赏灯张乐星桥火树有古风焉次夕携逰爆竹插香于道相传可以祛疾   二月三日会城逰龙泉观还憇石嘴庄为临江之饮歌咏为乐各郡于其胜地效修禊事   清明插栁墓祭   三月三日谒真武庙于西山罗汉寺或东之鸣鳯山金殿或先期赴易隆中和山行两日程或负香之襄阳谒武当山往返数月   十三日大理开市于演武场集商贾聚四方之货交易至十七日移城内二十日散市   廿八日谒东岳庙   四月八日为浴佛会   立夏日插皂荚枝红花于户以厌祟围灰墙脚以避蛇端阳悬艾虎系续命缕饮菖蒲酒以角黍相馈六月朔日至六日各郡礼南斗祈年   星回节俗谓之火把会在廿四五两日斫松为燎高丈余入夜争先燃之村落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占岁之丰歉街市儿童捣松脂末互相烧洒为比户刴生饮酒汉夷同之【相传汉时有夷妇阿南夫为人所杀誓不从贼以是日赴火死国人哀之因为此会一云南诏皮罗阁欲并五诏将诱会于松明楼焚杀之邓晱诏妻慈善测其谋劝夫勿赴夫不从以铁钏约夫臂既而果被焚慈善认钏得夫尸归葬皮罗阁闻其贤欲娶之慈善闭城死节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一云孔明以是日擒孟获侵夜入城父老设燎以迎后遂相沿成俗未知孰是】   七夕妇女穿鍼乞巧以瓜果祀织女星   中元祭先于家庙或焚纸衣楮镪夜放河灯   中秋瓜饼祭月   九月朔日至九日礼北斗祈年   重阳登髙饮茱萸酒以面簇诸菓为花糕亲识相酬馈   十月祀先墓祭   长至相贺各以糍饵相馈   腊八日作五味粥   廿四日祀灶   除夕饮分岁酒先少后老煨炉守岁四更迎灶婚嫁仍遵行六礼先求女庚帖随通媒妁继请亲长之尊贵者向女家致主人意既诺则二姓互相酬拜具啓下定仪将娶则请期纳币而后亲迎焉其仪物丰俭各称其力   防礼旧俗尚奢凡吊客皆醼待且有酬赠致缺费而停防不举者今易以槟榔清茶甚便至崇信释道建斋诵经其风固大概相同也若火葬则夷民行之今亦有卜地以葬者   祭祀丰俭随力竭诚以享惟愚民间有惑于淫祀者宴会旧尚俭约服饰亦崇朴素今会城大邑客民杂处渐以华美相竞其余犹知爱惜土物无替初服焉   覆屋各省专用版瓦滇中兼用瓦相传滇中多风明初特勅许用   日中为市率名曰街以十二支所属分为各处街期如子日名防街丑日名牛街之类街期各处错杂以便贸迁昔多用贝俗名曰子一枚曰庄四庄曰手四手曰苗五苗曰索按许氏説文曰古者货贝而寳至周而有泉至秦乃废贝行泉汉书曰王莽时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二百十六牝贝三寸六分以上一朋直五十公贝二寸四分以上一朋直三十小贝寸二分以上一朋直十不盈寸二分不得为朋每枚直钱三是为货贝繇是观之汉时钱贝竝行秦亦不能尽废之也货殖传贝五种大贝牝贝公贝小贝不成贝不成贝者不用惟大贝直钱多余三种皆今所用也然则汉末天下尚用之今所用乃小贝之尤细者晋郭璞赞云先民有作贝为货贵以文采贾以小大简易则资犯而不过盖用钱则有检选用贝则枚数而已故曰简易则资也秦灭六国惟楚庄蹻王滇秦虽使常頞畧五尺道然未尝属秦故货贝之在南中独不变明嘉靖乙未滇人掘玉案山得大黄布刀制如罄折衡重三钱考之泉志盖王莽时铸也然则汉世之泉固尝行于滇矣天啓甲子又有锄地得钱者其色尽緑其郭不甚厚其方孔较他钱为巨左右书五铢二字考五铢钱起于汉元狩间刘禹锡先主庙诗有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之句是后晋铸之梁又铸之皆曰五铢然背所识字磨灭不知何时又滇中凡葬礼皆以古钱入圹中斯钱也果前代通用而今出之土抑亦昔人所殉葬物也明天啓以后银贵贱遂滞不行转发夷方   本朝钱法流通乆不复用姑备志以存旧俗云   通省夷俗不一具载种人   云南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