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 - 第 427 页/共 437 页
----
附晚宋诋詈诸儒者
周密字公谨,吴兴人。义乌令。自号弁阳老人,又号四水潜夫。
(梓材谨案:周公谨先为齐人,后徙湖。其着《齐东野语》云:「伊洛之学行于世,至干道、淳熙间盛矣。其能发明先贤旨意,流徂源,论著讲解,卓然自为一家者,惟广汉张敬夫、东莱吕伯恭、新安朱元晦而已。此外有横浦张子韶、象山陆子静,亦皆以其学传授,而张尝参宗杲禅,陆又参杲之徒德光,故其学往往流于异端而不自知。至于永嘉诸公,则以词章议论驰骋,固已不可同日语也。」又云:「世又有一种浅陋之士,自视无堪以为进取之地,亦自附于道学之名,褒衣博带,危坐阔步,或钞节语录以资高谈,或闭眉含眼为默识,而叩击其所学,则于古今无所闻知,考验其所行,则于义利无所分别。此圣人之大罪人,吾道之大不幸,而遂使小人得以借口为伪学之目,而君子受玉石俱焚之祸者也。」由前之说,尚为平允之论。由后之说,不无有所诋詈。故其《癸辛杂识后集》谓饶双峰自诡为黄勉斋门人,《杂识别集》目王厚斋为形拘,言徐径畈沽激太过,且谓其无忌惮云。至其《浩然斋雅谈》有云:「宋之文治虽盛,然诸公率崇性理卑艺文。朱氏主程而抑苏,吕氏《文鉴》去取多朱意,故文字多遗落者,极可惜。」且引叶水心「洛学兴而文字坏」为至言,意欲伸文词以抑道学,与《野语》前说不自相矛盾邪﹖)
卷九十八 荆公新学略(全氏补本)
荆公新学略 (全祖望补本)
荆公新学略表
王安石 (子)雱
(庐陵门人。) 龚原 邹浩(别为《陈邹诸儒学案》。)
沈躬行(别见《周许诸儒学案》。)
王无咎
晏防
陆佃 (子)宰 (孙)游
吕希哲(别为《荥阳学案》。)
汪澥
郑侠
蔡肇
陈祥道 (弟)晹
许允成
(别附)吕惠卿
蔡京
蔡卞
林希
蹇序辰
(父周辅。)
杨畏
马希孟
方悫
孟厚(别见《刘李诸儒学案》。)
王昭禹
郑宗颜
耿南仲
王安中
(并为新学者。)
李纯甫(别为《屏山鸣道集说略》。
(王学余派。)
王安礼 (玄孙)厚之(别见《象山学案》。)
王安国
(并荆公弟。)
曾巩(别见《庐陵学案》。)
孙侔
(并荆公讲友。)
宋保国
(荆公学侣。)
----
荆公新学略序录
祖望谨案:荆公《淮南杂说》初出,见者以为《孟子》。老泉文初出,见者以为《荀子》。已而聚讼大起。《三经新义》累数十年而始废,而蜀学亦遂为敌国。上下《学案》者,不可不穷其本末也。且荆公欲明圣学而杂于惮,苏氏出于纵横之学而亦杂于禅,甚矣,西竺之能张其军也!述《荆公新学略》及《蜀学略》。(梓材案:是条《序录》兼蜀学而言之,谢山以其并为杂学,故列之《学案》后,别谓之《学略》云。)
◆庐陵门人
文公王临川先生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临川人。蚤有盛名。举进士高第,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召试馆职,固辞。知鄞县,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以文潞公荐,再召试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提点江东刑狱。入为三司度支判官,献书万余言,极陈当世之务。除直集贤院,累辞,不获命,始就职。除同修起居注,固辞,遂除知制诰。神宗即位,除知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未几,参知政事。先生既执政,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知枢密院陈升之同领之,而青苗、免役、市易、保甲等法相继兴矣。自变法以来,御史中丞吕诲等力请罢条例司并青苗等法,谏官孙莘老觉、李公择常、胡完夫宗愈、御史张天祺戬、王子韶、陈古灵襄、程明道颢皆论安石变法非是,以次罢去。前宰相韩魏公琦,亦上疏论青苗之害,先生称疾求分司,不许。三年,拜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知制诰。其徒吕惠卿修撰经义。先生提举王韶取熙河、洮、岷、迭、宕等州,先生率群臣入贺,神宗解玉带赐之,以旌其功。慈圣光献皇后、宣仁圣烈皇后间见神宗,流涕言新法之不便者,且言王安石乱天下,神宗亦流涕,退,命先生裁损之,先生重为解,乃已。七年,神宗以久旱,益疑新法之不便,遂以吏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明年,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初,吕惠卿为先生所知,骤引至执政。洎先生再相,苟可以中先生,无不为也。会先生子雱卒,先生丐奉祠,以使相为集禧观使,封舒国公。又辞使相,乃以左仆射为观文殿大学士。元丰三年,改封荆国公,退居金陵,始悔恨为惠卿所误。哲宗即位,拜司空。明年,卒,赠太传。绍圣初,谥曰文,配享神宗庙庭。崇宁二年,配享文宣王庙。靖康元年,停文宣王配享,列于从祀。后又罢配享神宗庙,而夺其封爵。初,先生提举修撰经义训释《诗》、《书》、《周官》,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云濠案:荆公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后集》八十卷、《易义》二十卷、《洪范传》一卷、《诗经新义》三十卷、《左氏解》一卷、《礼记要义》二卷、《孝经义》一卷、《论语解》十卷、《孟子解》十四卷、《老子注》二卷。)晚岁,为《字说》二十四卷,学者争传习之,且以经试于有司,必宗其说,少异,辄不中程。先生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先生传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皆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诎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八年不复召,而恩顾不久衰云。(参《东都事略》。)
祖望谨案:靖康间,以龟山言不当配享,乃降安石于从祀。绍兴六年,张魏公独相,以陈公辅言,禁临川学。干道五年,魏元履请去荆公父子,不果。淳熙四年,赵粹中又言之。上以辅臣之言,谓前后毁誉虽不同,其文章终不可掩,但去王雱,而议升范、欧、马、苏,亦不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