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 - 第 300 页/共 437 页

漕使杨悦堂先生楫   杨辑,字通老,长溪人。师事朱文公。累官司农寺簿,奏札论进君子退小人,勿徇左右之请,以重中书之权。饬执政之臣,可否相济,以任忧责,奖廉静之操,绝奔竞之风。除国子博士,台臣或干以私,答曰:「台有纪纲,学有规矩,当各守其职。」寻出知安庆,移湖南提刑、江西运判。卒,祠于学。所著有《奏议》、《悦堂文集》。(参《姓谱》。)   (梓材谨案:《万姓通谱》中本云:「与杨方、杨简俱师事朱文公为高弟,时号『三杨』。」杨提刑方见后。慈湖则非朱子门人。谢山《奉临川帖子》云:「若罗文恭公点、刘少保伯正、李参政性传、杨漕使楫俱以集中偶有过从,而遽为著录,并列文恭之子为再传之徒,愚皆未敢以为然。盖此乃作《考亭渊源录》者之失。凡系朱子同时讲学之人,行辈稍次,辄称为弟子,其意欲以夸其门墙之盛,而不知此诸儒所不受,亦朱子所不敢居也。」据此,则先生当非朱门弟子,或在讲友之列。然考黄勉斋《记杨恭老敦义堂》云:「吾与通老从游于夫子之门二十年矣,通老长于吾十年,而首与之交相好也。」则先生尝受业于朱门矣。恭老,通老兄,名梓。)   提刑杨淡轩先生方   杨方,字子直,长汀人。清修笃孝,行己拔俗。隆兴初登第。平生心慕朱子。调戈阳尉,还道崇安,参谒面受所传而归。赵忠定汝愚帅蜀,辟机宜。忠定寻荐于朝,召对,擢宗正寺簿。丐外,通判吉州,知建昌军,召除编修官。首乞朝重华宫,辞甚恳切,宁宗立,除秘书郎,出知吉州。伪学禁兴,坐赵、朱党,罢居赣州。闭门读书,自号淡轩。党禁解,起家知抚州。未几奉祠,嘉定更化,召为侍右郎官,进考功郎官。不三月,复积忤以去。踰再岁,除直宝谟阁、广西提刑。卒于象州。   堂长杨信斋先生复   杨复,字志仁,福安人。受业朱文公之门,与黄干相友善。真西山帅闽,尝创贵德堂于郡学以延之。学者称曰信斋先生。着《祭礼》十四卷、《仪礼图》十四帙。又有《家礼杂说附注》二卷。   进士李尧卿先生唐咨   李唐咨,字尧卿,龙溪人。与州学正石洪庆、林易简、施允寿皆以旦评推重。朱文公守郡,延于学,为诸生楷式。牒云:「唐咨、易简,或究索渊微,或持循雅饬,察其志行,久益可观。允寿、洪庆,皆以耆艾之年,进学不倦,强毅方正,众所严惮。」   学正林先生易简   林易简,字一之,漳州贡士也。文公守漳,与同郡进士李唐咨并延至学宫。(参《道南源委》。)   (梓材谨案:陈北溪有《辩林一之动静书》,又《与林一之书》。)   学正石先生洪庆   学正施先生允寿(合传。)   石洪庆,字子余,临漳人。与同郡施允寿,字伯和,先后为本州岛学正。朱子守漳日,复并延至学云。(同上。)   附录   洪庆将归,朱子召入与语曰:「此去但存养,要这个道理分明。常在这里,久自有觉,觉后自有此物洞然,贯通圆转。」乃举《孟子》「求放心」、「操则存」两节,及《明道语录》中「圣贤教人千言万语,下学上达」一条云:「自古圣贤教人也,只就这里上用功。所谓『放心』者,不是走作向别处,盖一瞬目间便不见,才觉得便又在面前。不是苦难收拾,公且自去提撕,便见得。」又曰:「如合要『下学』工夫,且须端庄存养,独观昭旷之原,不须全费工夫钻纸上语。待存养得此中昭明洞达,自觉无许多窒碍,恁时方取文字来看,则自然有意味,道理自然透彻,遇事时自然迎刃而解,皆无许多病痛。此等语不可对诸人说,恐他不肯去看文字,又不是了。且教他看文字,撞来撞去,将来自有撞着处。凡看文字,非是要理会文字,正要理会自家性分上事。学者须要主一,主一常要心存在这里,方可做工夫。如人须寻个屋子住,至于为农工商贾,方惟其所之。住若无个屋子,如小人趁得百钱,亦无归宿。孟子说『求其放心』,已是两截。如常知得心存这里,则心自不放。」又云:「无事时,须要知得此心。不知此心,却似睡困,都不济事。今看文字,又理会义理不出,亦只缘主一工夫欠缺。」   常丞赵讷斋先生师渊   赵师渊,字几道,号讷斋,黄岩人。干道八年进士。尝从朱子公游,与之论校《纲目》,前后凡八书。历官衢、南■、宁海军推官。赵丞相汝愚以从班荐与职事官,会赵以谗斥,遂翩然东归,益就所学,积十余年不仕。暨诏申前命,以母病添差通判温州,入主将作簿、司农太常丞,以论成肃后山陵事不合而去。(参《赤城新志》。)   (梓材谨案:袁蒙斋甫为先生。蒙斋志赵宜人圹云:「讷斋当代端人,与先正献公为友。」)   朝奉赵远庵先生师夏   赵师夏,字致道,号远庵,讷斋之弟。绍熙元年进士,历官朝奉大夫。亦从文公游,悉得奥旨。以循天理、任智力论曾点、子路言志,以心性情辨儒、释,及论荀卿性恶礼伪之失,又作《诚几善恶图》,以明周子之意,一证胡子之失,皆为文公所许。王鲁斋尝称其理一分殊之跋,得龟山以来一派宗旨甚的。(参《台州府志》。)   杨至之先生至   杨至,字至之,晋江人。游朱文公之门,与清漳李唐咨皆文彩发越,灿然可观。蔡西山妻以孙女。有《文公语录》二卷。   余先生大雅   游先生儆(合传。)   余大雅,字正叔,顺昌人。与■浦游敬仲同时从朱子游。(云濠案:敬仲名儆,敬仲其字也。一作名敬仲,字远叔。)每见必告以简约切实工夫,而要其归于求放心一言。先生尝有诗云:「三见先生道愈尊,言提切切始能安。如今抉破本根说,不作从前料想看。有物有常须自尽,中伦中虑觉犹难。愿言克己工夫熟,便得周旋事仰钻。」朱子深与其进。有《朱子语录》一卷。   司户郑持斋先生可学   郑可学,字子上,莆田人,自号持斋。受学于朱子,以禀性卞急,力于惩忿上做工夫,久之,最得精要。面命问答。率前贤所未发,四方来学者,朱子多使质正焉。朱子知漳州,延至西塾。其后,删定《大学》一编,曰「此书欲付托得人,惟子上足以当之。」前后三奉大对,晚以特科调衡州司户。着《春秋博议》十卷,《三朝北盟举要》一卷、《师说》十卷。初,先生在临安,欲往见陆子静,或云:「吾友方学,不可见,见之必归参禅。」先生以此遂止。   许存斋先生升   许升,字顺之,同安人。游朱文公之门。文公来为簿,从游最早,恬澹无欲。及文公去任,复从游于建阳。及卒,文公作文祭之。(云濠案:《闽书》:「先生所著有《孟氏说》、《礼记文解》、《易解等书》。」)   (梓材谨案:先生《朱子语类》多载其问答之语,其字顺之也。朱子为之序,又为作《存斋记》云:「许生升之。」是先生一名升之也。)   刘撝堂先生炎   刘炎,字潜夫,邵武人。游朱子之门。朱子卒,先生祭以文,有云:「凛然若衔驭之甚严,泰然若方行之无畔。盖久而后得之,又何止流行乎四时,而昭示乎河、汉。」   黄壶山先生士毅   黄士毅,字子洪,号壶山,莆田人,徙居吴。幼知嗜学,为向上事业。方庆元诋诽道学,先生徒步趋闽,师朱文公。命日观一书,夜叩所见,告以静坐勿杂,唤醒勿昏。居数月,授以《大学章句》,终其身从事于斯。著述甚富,类注《仪礼》、譔次《文公书说》七卷、《文集》一百五十卷,又因语录成言,分门序次,为《语类》一百三十八卷。尝言:「孔、孟之道,至周、程而复明,至朱子而大明。」识者以为知言。   刘先生镜   刘镜,字叔光,惠安人。从朱文公学,称高弟。   县令李先生东   李东,字子贤,邵武人,丞相纲族孙。受学朱子,号精敏。登绍熙进士弟,为庐陵簿。秩满,周公必大饯以诗云:「地跨江、闽秀气兼,玉成界尺直方廉。抚曹久处习凿齿,高士惟知孙子严。」迁知万安县,黄勉斋以书荐于漕使杨楫,乞委以事而观其能。   主簿方先生壬   方壬,字若水,莆田人,耕道耒之弟也。(梓材案:先生亦元寀曾孙,当是耕道从弟。)淳熙中,游太学,往返建安,必造谒朱子,至必留月余。擢第为漳州长泰簿。时朱子为守,辟先生主学。条上讲说、课试、差补等十事,朱子令诸邑仿之。每见民间疾苦,悉别白为朱子言之。后朱子召还,出《大学章句》,俾刊示学者。   方先生禾   方禾,字耕叟,耕道之弟也。尝与朱子书曰:「禾敢问改过行己之方,愿先生赐之一二言,使禾自此得朝夕从事于斯,口诵心维,知所敬畏,庶几前奸之不复迩,比之古人盘铭书绅之义云。朱子答曰:「夫子有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言虽约,其在耕叟今日改过修己之方,莫切于此,则耕叟勉旃,它未有以告也。」(参《朱子别集》。)   方履斋先生大壮   方大壮,字履之,莆田人。少好学,不践场屋,专心求道。朱子之莆,先生举所学就正焉,得其亲传面命之意,日与同志讲明。自号履斋,朱子为书其额。   县令上官先生谧   上官谧,字安国,邵武人,东京副留守悟之孙。从朱子游。以祖荫授会昌东尉,调永州推官。简易不深刻,永人怀之。迁四会令卒。   常博傅先生诚   傅诚,字至叔,仙游人。尝从朱文公游。淳熙中登第,由□阳令召提辖文思院,充江、淮督府幕官。时参政张岩为都督,著述皆出先生。嘉定初,除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轮对,深忧国势不振,力劝宁宗奋起治功,言甚鲠切。一日登对,忽卒于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