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 - 第 283 页/共 437 页

洪范皇极序   体天地之撰者,《易》之象。纪天地之撰者,《范》之数。数者始于一,象者成于二,一者奇,二者耦也。奇者数之所以行,耦者象之所以立,故二而四,四而八,八者八卦之象也;一而三,三而九,九者九畴之数也。由是重之,八而六十四,六十四而四千九十六,而象备矣;九而八十一,八十一而六千五百六十一,而数周矣。《易》更四圣而象已着,《范》锡神禹而数不传,后之作者,昧象数之原,窒变通之妙,或即象而为数,或反数而拟象,洞极用《书》,潜虚用《图》,非无作也,而牵合傅会,自然之数,益晦蚀焉。嗟夫!天地之所以肇者,数也;人物之所以生者,数也;万事之所以失得者,亦数也。数之体着于形,数之用妙乎理,非穷神知化独立物表者,曷足以与此哉!然数之与象,若异用也,而本则一,若殊途也,而归则同。不明乎数,不足与语象;不明乎象,不足与语数。二者可以相有,不可以相无也。先君子曰:「《洛书》者,数之原也。」余读《洪范》而有感焉。上稽天文,下察地理,中参人物古今之变,穷义理之精微,究兴亡之征兆,微显阐幽,彝伦叙秩,真有天地万物各得其所之妙。岁月侵寻,粗述所见,辞虽未备,而义则着矣。其果有益于世教否乎﹖皆所不敢知也。虽然,余所乐而玩者,理也,余所言而传者,数也,若其所以数之妙,则在乎人之自得焉尔。洪范皇极图   洛书(图一)九九圆数图(图二)九九方数图九一  八一  七一  六一  五一  四一  三一  二一  一一九二  八二  七二  六二  五二  四二  三二  二二  一二九三  八三  七三  六三  五三  四三  三三  二三  一三九四  八四  七四  六四  五四  四四  三四  二四  一四九五  八五  七五  六五  五五  四五  三五  二五  一五九六  八六  七六  六六  五六  四六  三六  二六  一六九七  八七  七七  六七  五七  四七  三七  二七  一七九八  八八  七八  六八  五八  四八  三八  二八  一八九九  八九  七九  六九  五九  四九  三九  二九  一九九九行数图一一(冬至)    四一(谷雨)    七一(处暑)一二        四二        七二一三        四三        七三一四(小寒)    四四(立夏)    七四(白露)一五        四五        七五一六        四六        七六一七(大寒)    四七(小满)    七七(秋分)一八        四八        七八一九      四九        七九   二一        五一        八一二二(立春)    五二(芒种)    八二(寒露)二三        五三        八三二四        五四        八四二五(雨水)    五五(夏至)    八五(霜降)二六        五六        八六二七        五七        八七二八(惊蛰)    五八(小暑)    八八(立冬)二九        五九        八九三一        六一        九一三二        六二        九二三三(春分)    六三(大暑)    九三(小雪)三四        六四        九四三五        六五        九五三六(清明)    六六(立秋)    九六(大雪)三七        六七        九七三八        六八        九八三九        六九        九九(冬至)九九积数图一    九    八十一       七百二十九二    十八   百六十二      一千四百五十八三    二十七  二百四十三     二千一百八十七四    三十六  三百二十四     二千九百一十六五    四十五  四百有五      三千六百四十五六    五十四  四百八十六     四千三百七十四七    六十三  五百六十七     五千一百有三八    七十二  六百四十八     五千八百三十二九    八十一 七百二十九     六千五百六十一   洪范皇极内篇   造化之为造化者,幽明屈伸而已。天者,明而伸者也。地者,幽而屈者也。暑者,明而伸者也。寒者,幽而屈者也。昼者,明而伸者也。夜者,幽而屈者也。天地也,寒暑也,昼夜也,幽明屈伸以成变化者也。是故阳者吐气,阴者含气,吐气者施,含气者化,阳施阴化,而人道立矣,万物繁矣。阳薄阴则绕而为风,阴囚阳则奋而为雷,阳和阴则为雨、为露,阴和阳则为霜、为雪,阴阳不和则为戾气。   冲漠无朕,万象具矣。动静无端,后则先矣。器根于道,道着器矣。一实万分,万复一矣。混兮辟兮,其无穷矣。是故数者计乎此者也,畴者等乎此者也,行者运乎此者也,微而显,费而幽,神应不测,所以妙乎此者也。   有理斯有气,有气斯有形,形生气化,而生生之理无穷焉。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化生者塞,化醇者赜。覆土之陵,积水之泽,草木鱼虫,孰形孰色﹖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化化生生,莫测其神,莫知其能。   理之所始,数之所起,微乎微乎,其小无形,昭乎昭乎,其大无垠。微者昭之原,小者大之根。有先有后,孰离孰分﹖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老氏为虚,释氏为无,形名失实,阴阳多拘,异端曲学,乌乎不渝哉!   有理斯有气,气着而理隐。有气斯有形,形着而气隐。人知形之数,而不知气之数。人知气之数,而不知理之数。知理之数,则几矣!动静可求其端,阴阳可求其始,天地可求其初,万物可求其纪,鬼神知其所幽,礼乐知其所著,生知所来,死知所去。《易》曰:「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智者,君子所以成德之终始也,是故欲知道,不可以不知仁,欲知仁,不可以不知义,欲知义,不可以不知礼,欲知礼,不可以不知数。数者,礼之序也,分于至微,等于至着。圣人之道,知序则几矣。   人非无知也,而真知为难。人非无见也,而真见为难。义之质,人所知也,而犯义者多,礼之文,人所见也,而越礼者众,以其知之非真知,见之非真见尔。真者精之极,精则明,明则诚,诚则为其所为,不为其所不为,如水之寒,火之热,亦性之而已矣。   物窒而理虚,暗窒而明虚。万物生于虚明,而死于暗窒也。万事善于虚明,而恶于暗窒也。虚明则神,神则圣,圣者数之通也。窒暗则惑,惑则愚,愚者数之塞也。   阴阳五行,其体而用,用而体者邪﹖浑浑沦沦,而出入异门;绳绳井井,而形色俱泯。合之而知其异,析之而知其同,微之而知其显,充之而知其不可穷者,其庶矣哉!   阴阳相为首尾者邪﹖是故阳顺而阴逆,阳长而阴消,阳进而阴退。顺者吉而逆者凶邪﹖长者盛而消者衰邪﹖进者利而退者钝邪﹖周流不穷,道之体也。得失相形,事之纪也。   阴阳非可一言尽也。以清浊言,则清阳而浊阴。以动静言,则动阳而静阴。以升降言,则升阳而降阴。以奇耦言,则奇阳而耦阴。小大高卑,左右后先,向背进退,顺逆丑妍,靡物不尔,无时不然,愈析愈微,愈穷愈巡。(音沿。)阴阳之精,互藏其营。阴阳之气,循环迭至。阴阳之质,纵横曲直。莫或使之,莫或御之。   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变化者,阴阳之消长屈伸也。非二则不能久,非一则不能神。   昔者,天锡禹《洪范》九畴也,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无形者,理也。有形者,物也。阴阳五行,其物也欤﹖所以阴阳五行,其理也欤﹖无形之中而具有形之实,有形之实而体无形之妙,故君子语上而不堕于虚无,语下而不泥于形器,中立而不倚,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而不忧。   形气之元,极实先焉。极无不中也,气或偏矣!形又偏矣!中无不善,偏不善矣!气之善者十之五,形之善者十之三,三五之中,又有至焉。有不至焉。纯乎极者,一而已矣!渐偏则渐驳,气使然也!形使然也!气有方,形有体,故中者少而偏者多也。此天下善恶之所由出,失得之所由分,吉凶祸福之所由着欤!   理其至妙矣乎!气之未行,物之未生,理无不具焉。气之既形,物之既生,理无不在焉。浑然一体,而不见其有余。物各赋命,而不见其不足。无形影可度也,无声臭可闻也,主万化,妙万物,人知其神,而不知其所以神。   邵子曰:「性者,道之形体也。道妙而无形,性则仁义礼智具而体着矣。」   程子曰:「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者也。非性无以见道,非不息亦无以见道,是以君子尽性而自强不息焉。」   朱子曰:「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自形而下者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自形而上者观之,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虽然,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也。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张子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神者,气之伸,阳之动也。鬼者,气之屈,阴之静也。」静不能以不动,动则万物之所从生。动不能以不静,静则万物之所由复。一往一复,其机盖有不能自已者焉。非一则不能成两,非两则不能致一。两者可知,而一者难知也。两者可见,而一者难见也。可知可见者,体呼﹖难知难见者,微乎﹖   仁义礼智信者,义理之公也,人之所固有。视听言动思者,形器之私也,我之所自生。公者千万人之所同,私者一人之所独,是以君子贵同而贱独。   极建则大本立,极明则大用着,以之齐家而家无不齐,以之治国而国无不治,以之平天下而天下无不平。若是者,天地其合,鬼神其依,龟筮其从,立百世之下,等百世之上,而莫能违也,立百世之上,俟百世之下,而亦莫能违也。   天地之位也,四时之运也,阴阳感而五行播矣。五行,阴阳也;阴阳,五行也。   数始冥冥,妙于无形,非体非用,非静非动。动实其机,用因以随。动极而静,清浊体正。天施地生,品汇咸亨,各正性命,小大以定。斯数之令。既明且神,是曰圣人。   人心至灵也,虚明之顷,事物之来,是是非非,无不明也。少则昏矣,少则怠矣,又久则弃之矣,无他,形器之私溺之也。人能超乎形器,拔乎物欲,达其初心,则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动者奇而静者耦,行者奇而止者耦,得友者致一,而生物者不二也﹛@ 数者,彝伦之叙也。无叙则彝伦斁矣,其如礼乐何哉!   人心动静,性情具焉。性者,理之形体。情者,性之发动。善其本然,恶其过不及也。存中莫善于敬,进学莫善于知,二者不可废一也。   人之一心,实为身主,其体则有仁义礼智之性,其用则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方其寂也,浑然在中,无所偏倚,与天地同体,虽鬼神不能窥其幽;及其感也,随触随应,范围造化,曲成万物,虽天地不能与其能。天地之大,人犹有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至小无内,至大无外。无内不可分也,孰分之欤﹖无外不可穷也,孰穷之欤﹖思之思之,或显其微;度之度之,莫或其遗,匪神之为,而妙于斯!   程子曰:「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常之时义大矣哉!」   礼义交际,其万化所入之门邪﹖东北,万物之所出也,,出则育神。西南,万物之所入也,入则复命。其出也,顺而生;其入也,拂而遂。不观其出,无以知物之育;不观其入,无以知物之复。火之克金,水之生木,出入循环,生克嗣续,老彭得之以养身,君子得之以养民,圣人得之而天下和平。   「周子曰:」厥彰厥微,匪灵弗莹。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   明礼而后可与适道,守礼而后可与治民,达礼而后可与言数。非礼之道,老、佛之道也;非礼之治,荒唐之说也;非礼之数,京房、郭璞之技也,君子所不由、不为、不言也。   至一而精,至虚而灵。有动有静,动直静凝。静已而动,动已而静,一静一动,为屈为伸,为鬼为神。人心至妙,万化之窌,动静之徼。   天地之化,不翕聚则不能发散。仁智交际,万化之机轴也。   气之消息也以渐。气之息也,形之生也;气之消也,形之毁也。润万物者,莫泽乎水;化万物者,莫疾乎火。水火者,未离乎气者也。   数运无形,而着有形,智者一之,愚者二焉。数之方生,化育流行;数之已定,物正性命。圆行方止,为物终始,随之而无其端也,迎之而无其原也,浑之惟一,析之无极,惟其无极,是以惟一。   二气之初,理妙于无。五运迭至,理藏于智。或为之先,大本其原;或为之后,复往之闲。大本太始,复往而已。二者不同,一而已矣。二气之神,阴精阳明,消息变化,有立有行。立则形具,行则气着。上下其仪,先后其施,一行一立,为辟为翕,何千万年无终极焉﹖(上卷。)   《河图》体圆而用方,圣人以之而画卦。《洛书》体方而用圆,圣人以之而叙畴。卦者,阴阳之象也。畴者;五行之数也。象非耦不立,数非奇不行。奇耦之分,象数之始也。是故以数为象,则奇零而无用:以象为数,则多耦而难通。阴阳五行,固非二体,八卦九畴,亦非二致,理一用殊,非深于造化者,孰能识之!   《河图》非无奇也,而用则存乎耦。《洛书》非无耦也,而用则存乎奇。耦者,阴阳之对待乎﹖奇者,五行之迭运乎﹖对待者不能孤,迭运者不能穷。天地之形,四时之成,人物之生,万化之凝,其妙矣乎!象以耦为用者也,有应则吉。数以奇为用者也,有对则凶。上下,相应之位也。阴阳,相求之理也。中五特立,而当时者独盛也。是故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木盛而金衰,水寒而火囚,理有相须,而物不两在也。   数者,动而之乎静者也。象者,静而之乎动者也。动者,用之所以行。静者,体之所以立。清浊未判,用实先焉。天地已位,体斯立焉。用既为体,体复为用,体用相仍,此天地万物所以化生而无穷也。   流行者,其阳乎﹖成性者,其阴乎﹖阳者,数之生也。阴者,数之成也。阳以三至,阴以倍乘,生生不穷,各以序升,自然而然,有不容已,非智与仁,曷克终始!   言天下之静者,存乎正。言天下之动者,存乎时。正者,道之常也。时者,因之纲也。是故君子立正以俟时。   数者,所以顺性命之理也。一为水而肾,其德智也。二为火而心,其德礼也。三为木而肝,其德仁也。四为金而肺,其德义也。五为土而脾,其德信也。   一者,九之祖也。九者,八十一之宗也。圆之而天,方之而地,行之而四时。天所以覆物也,地所以载物也,四时所以成物也,散之无外,卷之无内,体诸造化而不可遗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