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 第 41 页/共 43 页

远志(去心。甘草同煮。半斤。去甘草) 茯神(去木) 益智仁(各二两)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临卧枣汤下五十丸。   寿星丸(和剂) 怔忡。   南星(一斤。用炭火三十斤。烧一地坑通红。去炭火。以酒五斤倾坑内。候酒渗置南星在坑内。以盆覆周遭用灰拥定。勿令泄气。次日取出。为末) 琥珀(别研。一两)   上用姜汁。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人参、石菖蒲汤下。   定志丸(得效)   石菖蒲(炒) 远志(去心。姜汁淹。各二两) 茯苓 茯神 人参(各三两) 辰砂(另研为衣)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五十丸。又方。去茯神为末。名开心散。每服三钱。白汤调服。   安神丸 五痫。   黄连(乙钱五分。酒洗) 朱砂(乙钱。水飞) 酒生地(五分) 酒归身(五分) 炙甘草(五分) 捣为末。和匀。汤浸蒸饼。丸黍米大。食后津咽下十五丸。   抱胆丸(得效)颠狂。   水银(二两) 黑锡(一两半) 朱砂(另研) 乳香(各一两)   上将黑铅入铁铫内熔化。入水银。结成朱子。次入朱砂、乳香。乘热用柳木槌研匀。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空心灯心汤下。病患得睡。切勿惊动。觉来即安。再进一服。   胜金丸即截疟丹。   独附丸大附子一枚。炮为末。姜汁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下三十丸。   艾附丸 妇人血疼。   艾叶(同香附醋煮) 香附(各一斤。醋煮) 当归 白芍 川芎 熟 (各二两) 干姜吴茱萸 木香 白芷(各一两) 琥珀(五钱) 寒加附子(少许)   上为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下七十丸。   五味子八味丸即附子八味丸去附子。加五味子。   橘杏丸(简易)   橘红 杏仁(去皮尖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七十丸。不拘时候。   丹类养正丹(和剂)   水银 铅锡 朱砂(另研末) 硫黄(各一两)   上以铁瓢熔化铅锡。入水银。将柳木槌研匀。次下朱砂。研不见星子。待少时。方入硫黄末。急研成汁。   如有焰。以醋洒之。候冷取出。细研糯米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盐汤或枣汤任下。   经进地仙丹(和剂)   人参 黄 (各一两) 白术(四两) 茯苓 甘草(各一两) 肉苁蓉 牛膝 何首乌 菟丝子 覆盆子(各四两) 骨碎补 萆 狗脊 赤小豆 乌药(各二两) 天南星(四两) 白附子(四两)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   活络丹川乌(炮。去皮脐) 南星(炮) 地龙(去土。各六两) 乳香 没药(各二两二钱)   上为末。酒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冷酒、或荆芥汤下。   碧霞丹(和剂)   石绿(研九度飞。一两) 附子尖 乌头尖 蝎梢(各七十个)   上为末。面糊。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薄荷汁半盏。入温酒半盏。不拘时化下。   伏虎丹(和剂)   生 蔓荆子 僵蚕(炒去丝。各二钱半) 五灵脂 踯躅花 南星 白胶香 草乌头(各一两) 半夏(炮。二两)   上为末酒糊。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温酒化下。日进二服。   三和丹 中气。   即养正丹、黑锡丹、来复丹三丹和匀。每服一钱半。米饮、酒、任下。   来复丹(和剂) 中气。   硝石(一两) 硫黄(一两。透明者同硝石为末。瓷瓦器内慢火炒。用柳木槌搅。不可猛火以伤药力。研极细。名二气末) 太阴玄精石(研飞一两) 青皮(去穣) 陈皮(去白) 五灵脂(去沙石二两)   上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二气丹(济生) 硝石 硫黄(等分)   上为末。于银石器内。火炒黄色。再研。糯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新汲井水下。   返阴丹(活人) 伤风寒邪中阴经阴证。   硫黄(透明者研。五两) 硝石(另研) 太阴玄精石(另研。各二两) 干姜(炮) 附子(炮) 桂心(各五钱)   上用铁铫。先铺玄精石。次下硝石各一半。中间铺硫黄末。仍将二石余药末盖上。以铁着。熟炭火三片。烧令得所。勿令烟出。急取瓦盆合著地上四围炭火。盖勿令烟出。候冷取出。研细。入药末。糊丸如梧桐子。每服三十丸。煎艾汤下。汗出为度。未回。乃着艾炷。   灸脐下丹田、气海。更不回。以葱啖熨之。此法亦治气虚阳脱。体冷无脉。气息欲绝。不省人事。及伤寒阴厥。百药不效者。   黑锡丹(和剂) 痞塞。   黑锡(熔化) 硫黄(与黑锡结成子各二两) 破故纸 金铃子 肉豆蔻 木香 茴香(各一两) 沉香 葫芦巴 附子 阳起石 官桂(各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