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脉治 - 第 86 页/共 100 页

黄芩汤   黄芩大枣甘草白芍药   [卷四:泄泻论] 外感泄泻   【中暑泻之症】时值夏秋之令,忽然腹痛,烦闷口渴,板齿干焦,暴泻粪水,肠鸣飧泄,痛泻交作,此暑热之症也。   【中暑泻之因】火令当权,天之热气下降,地之湿气上升,暑湿之气,充塞宇内,人感热淫之邪,伤于肠胃,暑泻作矣。   【中暑泻之脉】虚细中暑,洪滑中热,濡散暑湿,促结郁热。   【中暑泻之治】宜清理暑湿,分利阴阳,脉虚细,藿香参橘煎,调服六一散,脉洪滑热重者,黄连香薷饮,调服六一散,热轻者,木通汤,调下六一散。胸次不舒,平胃六一散。   参橘煎   人参橘红藿香三味同煎。   黄连香薷饮   黄连香薷浓朴扁豆甘草   平胃六一散   苍术浓朴陈皮甘草滑石   [卷四:泄泻论] 外感泄泻   【中热泻之症】发热口渴,唇干齿燥,面赤烦躁,小便赤涩,小腹中一泛即泻,一泻即止。少顷复痛后泻,肛门如火,粪色多黄,此火热泻症也。   【中热泻之因】热淫以胜,湿火炎蒸,积热之人,又中邪热,则中热泄泻作矣。   【中热泻之脉】浮大而数,热中在表。若见沉数,热中在里,数而实者,中热之重,数【中热泻之治】热在表,柴葛芩连汤。热在里,家秘枳壳黄连汤、家秘木通黄芩汤,调   柴葛芩连汤   柴胡干葛黄芩川连四味同煎服。   家秘枳壳黄连汤   川连枳壳木通甘草   八正散   瞿麦滑石木通蓄甘草车前子山栀赤茯苓应下者加大黄。   [卷四:泄泻论] 外感泄泻   【湿泻之症】泻水肠鸣,腹反不痛,身重身痛,或呕而不渴,此湿气泄泻也。   【湿泻之因】久雨阴湿,湿土司政,太阴被湿淫所伤,人病泄泻。   【湿泻之脉】多见濡软,或见细涩,或见浮缓。   【湿泻之治】宜燥湿利小便,胃苓散、平胃散。身痛身热,脉浮应汗者,败毒散、羌活胜湿汤。小便不利,木通煎,调五苓散,或生姜汤,调六一散,利小便,则湿自去,而泻自止   胃苓散   见前风泻门。   平胃散   苍术浓朴陈皮甘草   败毒散   见寒湿肿门。   羌活胜湿汤   苍术防风羌活黄柏泽泻白茯苓陈皮甘草寒湿加生姜。湿热加黄连。   五苓散   六一散   二方俱见风泻门。   [卷四:泄泻论] 内伤泄泻   【积热泄泻之症】发热口渴,肚腹皮热,时或疼痛,小便赤涩,泻下黄沫,肛门重滞,时结时泻,此积热泄泻之症也。   【积热泄泻之因】膏粱浓味,酒湿辛辣香燥之物,时积于中,积湿成热,热蒸于胃,下【积热泄泻之脉】脉必沉数,沉则为积,数则为热。右脉沉数,积热在气。左脉沉数,积热在血。积热内伏,脉乃促结。   【积热泄泻之治】若右脉数大,宜以黄连枳壳汤,加六一散,清其肠胃。兼腹痛,欲便不得便者,大黄枳壳汤,或加玄明粉,此通因通用之法也。如元气虚而积热又甚,应清者黄连枳壳汤,加人参,应下者大黄枳壳汤,加人参。若左关脉数,龙胆泻肝汤,右关脉数,清   黄连枳壳汤   黄连枳壳浓朴陈皮甘草木通煎八分,冲调六一散三钱。   大黄枳壳汤   大黄枳壳浓朴陈皮甘草木通调服六一散三钱。   龙胆泻肝汤   黄连山栀黄芩柴胡青皮龙胆草木通甘草丹皮生地当归白芍药   清胃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