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脉治 - 第 13 页/共 100 页

【痰壅之脉】脉多浮大,浮紧风寒,浮数风热,沉滑顽痰,洪滑痰热。寸口脉大,肺【痰壅之治】风寒者,加减桂枝汤;风热者,加减防风汤;痰热者,栀连二陈汤;顽痰者,导痰汤;肺壅痰喘,加减泻白散。   加减防风汤   防风荆芥桔梗甘草薄荷天花粉半夏连翘山栀黄芩栝蒌仁   加减桂枝汤   桂枝麻黄杏仁半夏生姜甘草   栀连二陈汤   陈皮半夏白茯苓甘草山栀川黄连   导痰汤   南星半夏橘红甘草枳壳石菖蒲加减泻白散痰结上焦,先用吐法。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风,加防风、荆芥;寒,加麻黄、桂枝。   [卷一:中风总论] 内伤痰壅   【痰壅之症】身无寒热,痰结心胸,上气喘逆,喉中有声。此内伤痰壅之症也。   【痰壅之因】或膏粱嗜酒,内热生痰;或饮食过饱,停留作患;或忧思郁结,五志火动;或脾气虚损,不能运化,则内伤痰壅之症作矣。   【痰壅之脉】脉多滑大,滑数积热,沉实食凝,沉滑抑遏,洪数火多,缓大脾怯。   汤、仁;脾虚不能运化,六君子汤。   胆星汤   见中风。   栀连二陈汤   见胸痛。   加味泻白散   见胸痛。   导痰汤   见半身不遂。   三化汤   见中风。   滚痰丸   见痰积腹痛。   六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广皮痰有虚实,若脾胃虚,不能运化水谷而成者,为虚痰。肠胃湿热,蒸酿水谷而成者,为实痰。痰壅之症,以其壅闭经络,迷塞中焦而命名,则痰壅当为实症。然脾胃虚不能运化者,间而亦有,但实痰壅闭者易治,不过消之散之而已;虚而停滞者,补之不服,逐之愈虚故也。然实痰壅塞,亦有各条分别,如发热神昏,六脉浮数,痰涎壅结,气急喘鸣,当外解表邪;无汗者,加减羌活汤、导痰消滞汤;有汗者,加减防风合涤痰汤。若外无发热,神气不昏,六脉沉滑者,则用导痰消滞汤,调家秘保和散;若大便不通者,当以导痰消滞汤加玄明粉下之;若见咳嗽喘逆,此肺气受病,当用节斋化痰丸、三子养亲汤,合泻白枳桔汤等;若肺有表邪,当用羌活泻白散、防风泻白散。   [卷一:中风总论] 外感舌音不清   【舌音不清之症】身热口燥,面色多红,二便赤涩,神智昏沉,语言不便,此外感舌【舌音不清之因】心经热甚,则舌纵而语塞;风中厥阴,则舌卷而难言;阳明邪盛,则舌根强硬;或风寒外束,顽痰壅于胞络,则心窍不开。此外感舌音不清之因也。   【舌音不清之脉】脉多洪数。心经热者,左寸洪数。肝胆热者,左关弦数。风中厥阴,左关弦紧。阳明热盛,右脉洪数。   【舌音不清之治】心热者,导赤各半汤;肝热者,龙胆泻肝汤、小柴胡汤;肝中风寒,补肝散;阳明胃热,干葛清胃汤;大便秘结,有下症者,四顺饮。   导赤各半汤   见遗尿条。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知母川连人参麦冬天门冬山栀黄芩甘草柴胡   补肝散   见口眼斜。   干葛清胃汤   见口眼斜。   四顺饮   当归大黄白芍药枳壳   [卷一:中风总论] 内伤舌音不清   【舌音不清之症】二便不赤,气爽神清,但觉舌不能转,此肾虚舌音不清之虚症也。   神识昏沉,语言不利,便闭口渴,此积热舌音不清之实症也。   【舌音不清之因】盖肾脉挟舌本,肾经水亏,不能上循喉咙,则失润而喑;或因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而喑;或因刺足太阴舌下中脉,出血不止而喑,此虚症之因也。或脾胃热,则舌根硬而音不清,或心肝热甚,则舌卷而音不清。此实证之因也。   【舌音不清之脉】两尺细数,肾水枯涸。刺血阴亏,左脉空虚。脾胃积热,右关洪滑【舌音不清之治】肾虚,三才丹;刺血重虚,当归补血汤;脾胃积热,转舌膏;心经有火,导赤各半汤;肝经有火,龙胆泻肝汤。   三才封髓丹   天门冬熟地黄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