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脉治 - 第 12 页/共 100 页

见前内伤中风。   补肝散   归身白芍药川芎生地羌活防风阳明之脉,夹口环唇,入目络鼻。故口眼斜,阳明主多,此系实邪之症,即同半身不遂,但当去其病邪,用不得温补堵塞。前条虽有血虚、气虚,而立补方,亦不过预防其本元耳,以内有痰涎积热,每多口眼斜,故凡流涎口角,而斜口眼者,悉以胃热主治,而用清胃汤、防风干葛汤;舌音不清斜者,皆主心胃有热,而用转舌膏;大便硬为大肠燥火,而用四顺饮;即或泻或结,亦是大肠湿热,用川连枳壳汤;小便赤涩不利,为小肠燥火,即或数数欲小便者,亦为小肠湿火,用导赤各半汤;二便皆涩,八正散。大凡治病,当察何经主病,何经兼见;上观唇口眼鼻,则知上焦虚实寒热;下观二便通涩,即知下焦之虚实寒   [卷一:中风总论] 外感口噤不语   【口噤不语之症】面色多赤,身体壮热,牙关紧闭,昏冒不知,口干唇焦,二便赤涩,此外感不语之症也。   【口噤不语之因】内有积热,外中风邪,经络不通,发热自盛,热极生痰,上熏心肺,神识昏迷,则不语之症作矣。   【口噤不语之脉】右脉滑数,肠胃有热。左关浮大,表邪未解。右脉滑实,痰凝气滞。左脉浮紧,寒邪闭结。左脉沉数,心肝有热。   【口噤不语之治】表未解者,防风通圣散减白术;表解里热者,清心丸、凉膈散、转;宜下者,三化汤下之;有痰,涤痰汤;寒邪闭结者,温中散;心肝有热,龙胆泻肝汤;若初起痰食凝结上焦,先用吐法极妙。   防风通圣散   见前。   清心丸   治热痰迷心窍。   黄连麦冬黄芩龙脑薄荷胆星   凉膈散   治热壅口噤。   山栀连翘薄荷黄芩甘草大黄桔梗芒硝   转舌膏   治舌音不清,语言不出。   连翘石菖蒲山栀黄芩桔梗防风犀角玄明粉甘草柿霜酒大黄   三化汤   见前   涤痰汤   治痰迷心窍。   南星半夏枳实石菖蒲竹茹橘红甘草白茯神   温中散   浓朴广皮半夏甘草炮姜   龙胆泻肝汤   见舌音不清。   [卷一:中风总论] 内伤口噤不语   【口噤不语之症】或发热,或不发热,喉中痰声,语言不出,手足或冷或热,大便或秘或溏,此内伤不语之症也。   【口噤不语之因】或一时感气,填塞胸臆;或食气不化,痰饮胶凝;或形寒饮冷,抑遏心胸,阻其心窍;或恼怒伤肝,木火刑金,肺声不出,内伤口噤之症作矣。   【口噤不语之脉】右关沉滑,气食相凝。或见滑数,内有热结。左关弦大,肝胆有邪。左寸钩洪,心经有热。脉见迟弦,苦寒抑遏。   【口噤不语之治】右脉沉滑,导气枳壳散;右关滑数,栀连二陈汤;左关弦数,龙胆汤;左寸钩洪,导赤各半汤,若寒抑遏,大顺饮。此症实邪者多,不足者少。宜用导痰消滞汤、胆星汤,开豁痰涎,利其诸窍。   枳壳散   治胸前热结。   枳壳桔梗黄芩   栀连二陈汤   即二陈汤加栀连。   龙胆泻肝汤   见舌音不清条。   导赤各半汤   黄芩黄连犀角麦冬滑石山栀知母人参灯心白茯神   大顺饮   治口噤不语,脉沉而迟。   草豆蔻炮姜熟附子广皮白茯苓炙甘草熟半夏   导痰消滞汤   南星半夏枳实橘红浓朴石菖蒲竹沥生姜胆星汤陈胆星广橘红苏子石菖蒲嫩钩藤按:不语之症,皆是邪结上焦,初起服导痰消滞汤,片时用探吐法最好。   [卷一:中风总论] 外感痰壅   【痰壅之症】身热神昏,声如睡,喘急不宁,语言不便,此外感痰壅之症也。   【痰壅之因】肺胃有热,外束风邪,热无从泄,则为喘为,而痰涎壅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