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识 - 第 8 页/共 77 页
形肉 志云。谓尺肤也。知色脉与尺之三者。则神且明矣。
见其色(止)则已矣 张云。不得其脉。言不得其合色之正脉也。相胜之脉。如青色得毛脉。以金克木之类是也。相生之脉。如青色得石脉。以水生木之类是也。
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 张云。缓、急、以至数言。小、大、滑、涩、以形体言。滑、不涩也。往来流利。如盘走珠。涩、不滑也。虚细而迟。往来觉难。如雨沾沙。如刀刮竹。六者相为对待。调此六者。则病变可以定矣。调、察也。
贲而起 甲乙作大字。更有脉沉者。尺之皮肤亦沉一句。据上文举六者则为剩文。张云。贲、忿奔二音。大也。沸起也。论疾诊尺篇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义与此同。简案、十三难云。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亦此义也。
故善调尺者(止)十全六 张云。此正本末根叶之义也以尺寸言则尺为根本寸为枝叶。以脉色言。
则脉为根本。色为枝叶。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也。然必能参合三者而兼行之。更为本末皆得。而万无一失。简案、十三难云。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周礼天官医师职云。岁终稽其医事。则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心脉急 楼氏纲目云。谓色赤脉钩而急也。张云。急者弦之类。
张云。急主风寒。心主血脉。故心脉急甚。则为 。筋脉引急曰 。弛长曰 。 、炽寄系三音。 音纵。
缓甚为狂笑 张云。心气热则脉纵缓。故神散而为狂笑。心在声为笑也。
微缓为伏梁(止)唾血 志云。伏梁乃心下有余之积。故微主邪薄于心下也。心主血。热则上溢而时唾血也。简案、经筋篇云。手少阴之筋病。内急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
大甚为喉 甲乙作喉 。 、脉经作喉介。马云。心火充溢。喉中 然有声。简案、 字书无义。下文云。喉中 然唾出。素咳论云。喉中 如梗状。介、芥古通。乃芥 之芥。喉间有物。有防碍之谓。 唯是介字从口者。必非有声之义。
心痹 见五脏生成篇及痹论。
善泪出 张云。以手少阴之脉。挟咽喉。连目系也。
小甚为善哕 张云。阳张虚而胃土寒。故善哕。
微小为消瘅 马云。血液枯燥。病为消瘅。志云。消瘅者。三消之证。简案、张为肌肤消瘦之义。非。
心疝 见脉要精微论。四时刺逆从篇大奇论。
喑 张云。心脉涩甚。则血气滞于上。声由阳发。滞则为喑。
血溢 张云。涩当伤血也。简案。吐衄血之属。
维厥 史云。经络有阳维、阴维。故有维厥。马同。张云。四维厥逆也。以四肢为诸阳之本。而血衰气滞也。
耳鸣颠疾 志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心气虚。故耳鸣颠疾。简案、甲乙颠作癫。
颠、癫、 、三字并通。
肺脉急甚 楼氏云。谓色白脉毛而急也。
癫疾 张云。风邪胜也。木反乘金。故生癫疾。
微急(止)息肉不通 马云。皆肺气不足。风邪有余所致也。
多汗 张云。皮毛不固。故表虚而多汗。志云。缓则热甚。故多汗。
痿 志云。肺热叶焦。则为痿也。鼠 。寒热病也。其本在脏。其末在脉。肺主百脉。是以微缓之有热。微涩之有寒。皆为鼠 。在颈腋之间。简案、脉经无 字。
偏风 志云。本经曰。偏枯身偏不用。病在分腠之间。盖病在皮肤。则为寒热。病在血脉。为寒热鼠 。在分腠。则为偏风。肺主周身之气而朝百脉也。腠理开。故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头以下者。颈、项、胸、背之间。脉之外部也。
简案、脉经注云。一作漏风。据汗出不可止。作漏风近是。
胫肿 张云。心火烁肺。真阴必涸。故为胫肿。
肺痹 见痹论及五脏生成篇。喻氏法律云。肺痹心膈窒塞。上气不下。盖肺为相传之官。治节行焉。管领周身之气。无微不入。是肺痹即为气痹明矣。
起恶日光 张云。以气分火盛而阴精衰也。志云。日光太阳之火。阴血少故恶日光。金畏火也。
脉经作起腰内三字。
为泄 论疾诊尺篇云。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张云。阳气虚而腑不固。病当为泄。志云。肺与大肠为表里也。
消瘅 张云。金衰则水弱。故为消瘅。志云。肺主津。水之生原也。
息贲 张云。气血皆实热。故为息贲上气。息贲、喘急也。贲、音奔。
上下出血 张云。上言口鼻。下言二阴也。
涩甚(止)善酸矣 张云。涩脉因于伤血。肺在上焦。故涩甚当为呕血。若其微涩。气当有滞。
故为鼠 。在颈腋间。气滞则阳病。血伤则阴虚。故下不胜其上。而足膝当酸软也。酸、音酸。
肝脉急甚 楼氏云。谓色青脉弦而急也。
恶言 甲乙注。一作妄言。志云。肝主语。在志为怒。张云。言多嗔恶也。
肥气 张云。以木邪伤土。故为肥气在胁下。胁下者肝之经也。五十六难杨注云。肥气者肥盛也。
言肥气聚于左胁之下如覆杯。突出如肉。肥盛之状也。小儿多有此病。
善呕 志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缓主多热。热则肝气逆。故善呕。简案、马张以缓为脾脉。恐误。
水瘕痹也 甲腋无也字。是。志云。水瘕痹者。亦食饮之所积也。简案、盖水癖癖饮之类。痹、闭也。
大甚为内痈(止)为消瘅 志云。本经曰。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荣气不行。
乃发为痈。大主肝气盛。盛则郁怒而不得疏达。故为内痈。呕、衄、肝气逆于上也。阴缩、肝气逆于下也。肝脉抵少腹。上注肺。咳引小腹者。经气逆于上下也。小者血气皆少。少则木火盛。故多饮及为消瘅也。简案、肝痹见痹论及五脏生成篇。
疝 张云。热壅于经。故为 疝。
遗溺 张云。以肝火在下。而疏泄不禁也。
溢饮 志云。饮留于四肢。则经脉阻滞。故脉涩。脉经作淡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