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识 - 第 10 页/共 77 页
巨虚上廉 马云。此本足阳明胃经之穴。其实为大肠之合。前本输篇有云。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大肠属上廉。小肠属下廉。张云。大肠手阳明也。本经之合。在曲池也。其下则合于足阳明之巨虚上廉也。
巨虚下廉 张云。小肠手太阳也。本经之合在小海。其下 则合于足阳明之巨虚下廉。
委阳 张云。三焦手少阳也。本经之合在天井。其下 则合于足太阳之委阳穴。按、大肠、小肠、三焦、皆手三阳之经。然大小肠为下焦之腑。连属于胃。其经虽在上。而气脉不离于下。故合于足阳明之巨虚上下廉。三焦为孤独之腑。其于三部九候。无所不统。故经之在上者属手。 之在下者居足。所以十二经中。惟此手之三阳乃有下 。
故本输篇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三焦下 。在于足小趾之前少阳之后。出于 中外廉。名曰委阳。即此谓也。
屈伸而索之 马云。屈其体以觅承扶之阴纹。伸其体以度委阳之分寸。(委阳在趺下一寸六分承扶在尻臀下陷纹中)
正竖膝予之齐 张云。谓正身蹲坐。使两膝齐也。
委阳之阳 马云。古人谓外为表。又名之曰阳。张云。当作委中之阳。盖委中之外廉。即阳陵泉之穴也。
揄申而从之 马云。必揄扬以申其手足善取之耳。张云。揄、引也。申、明也。取外经者在荥输。
然亦必引正详明。方可从而治也。揄音余。简案、揄、引也。见说文。张注骨空论。折使揄臂亦同。今从之。
志云。揄、音于。引也。抒也。伸舒其四体。使经脉之流通也。
鱼络血 张云。手阳明之脉。行于手鱼之表。简案、血络论云。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箸。则而泻之万全也。
竖陷者 甲乙作坚若陷者是。志。竖作坚。张云。两跗之上。脉即冲阳也。竖者坚而实。陷者弱而虚。皆足阳明胃脉之病。
切痛而鸣濯濯 马云。切痛者痛之紧也。濯濯者肠中有水。而往来气冲。则有声也。
冬日重感 张本日作曰。注云当作月。
支两胁 支、甲乙作 。
控睾而痛时窘之后 马云。睾音皋。阴丸。小肠近小肠之内。后附腰脊。下连睾丸。故小腹痛。
腰脊控引睾丸而痛。痛时窘甚。而欲往去后也。张云。不得大小便。而时窘之后。盖即疝之属也。
当耳前(止)此其候也 张云。皆手太阳之经。故其病如此。
腹气满 甲乙腹下有张字。
亦见于脉 马云。脉必下陷。当取此穴以刺之。志云。其脉亦见于皮部。当取之委阳。
小便偏肿 诸本作小腹是。但张与此同。
肩上热 甲乙肩作眉。注云一作肩。
皆热若脉陷 甲乙无若脉陷三字。简案、此系剩文。当删。
善太息 志云。胆气不升。故太息以伸出之。
口苦呕宿汁 简案、即呕胆。见奇病论。
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 甲乙恐上有善字。恐下有如字。千金恐下有如字。张云。澹澹、失意貌。简案、澹、 同。 、集韵动也。经脉篇。心主之脉。是动则心中 大动。又至真要大论。太阳司天。
寒淫所胜。则心澹澹大动。并是跳动貌。张注非。
然数唾 、千金作介介。唾上甲乙有咳字。简案、马张并云。 然有声也。非。义见上文喉 注。
在足少阳之本末 甲乙在上有候字。张云。在腑为本。在经为末也。志云。足少阳经脉之本在下。其末在颈嗌之间。
陷下者灸之 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张云。陷下者为不足。故宜灸。
其寒热者 志云。少阳之枢证也。当以经取之。少阳之经气。外内出入者也。
必中气穴 志云。气穴者。腑气所注之经穴。故中气穴。则针游于巷。即气穴论之所谓游针之居。
肉节 张云。肉有节界。其谓肉节。
针染(一作游)于巷 马云。气脉相通。即素问气穴论游针之居也。(如名气冲穴为气街而卫气篇有胸气腹头气胫气皆有街则巷即街之义)张云。染、着也。巷、道也。中其气穴。则针着脉道而经络通。
简案、染作游为是。
反还内着 马云。与真气相搏而乱。邪反内着。
卷一
根结篇第五
马云。内有阴阳诸经。根于某穴。结于某穴。故名篇。
岐伯曰 甲乙作黄帝曰。
阴道偶 阳道奇 张云。奇者数之单。如一三五七九是也。偶者数之拆。如二四六八十是也。
发于春夏 马云。凡病发于春夏者。则阴气少而阳气多。是谓阴阳不调也。志云。发者谓人之阴阳开阖。简案、今从马义。
故茎叶枯槁 湿雨下归 简案、此二句盖谓上茎叶枯槁。则湿雨归其下根而养之。乃秋冬之时候也。
然与上文之例不同。或恐是衍文。
阴阳相移 甲乙移作离。
奇邪离经 马云。奇邪、不正之邪也。感此入彼谓之离经。张云。奇邪、弗常之邪也。离经、流传无定也。志云。奇邪离经者。邪不入于经。流于大络而生奇病。言邪之变易。不可胜数也。
折关败枢 马云。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正与下文相同。今曰关者。是有关乃所以开阖也。
开阖而走 阴阳大失 马云。关折枢败。门阖误走其气。阴阳大失。气难复取。张云。败折其关枢。
走失其阴阳。简案、据张注八字为一句。今仍马注。
九针之玄。要在终始 甲乙作九针之要。在于终始。马云。九针玄妙之法。其要在终始篇中。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