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医醇剩义 - 第 7 页/共 50 页

肾气厥逆,腹痛下利,手足厥冷,小便清利,茴香四逆汤主之。   茴香四逆汤   (自制)   小茴香(二钱) 附子(三钱) 干姜(一钱) 破故纸(二钱) 杜仲(五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五分) 大枣(三枚) 水三钟,煎一钟,温服。   四逆汤本治少阴,此方加茴香泄肾邪,佐以茯苓;再加杜仲、故纸补命门,兼治泄泻;红枣能补土,与茯苓同用,又能泄肾中水气。仲圣治奔豚,有苓桂枣甘汤,此方去桂代以茴香,更见立方之妙。祖怡注。   卷一 中寒   直中厥阴   肝气厥逆,胁下及腹中绞痛,下利,手足厥冷,指爪皆青,茱萸附桂汤主之。   茱萸附桂汤   (自制)   吴萸(七分) 附子(二钱) 肉桂(八分) 当归(三钱) 白芍(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 木香(六分) 乌药(一钱) 枣(二枚) 姜(三片)   此方于四逆汤只取附子一味,以去沉寒,而以茱萸附桂名者,先生注重在厥阴也。厥阴为藏血之脏,当然以和营为主。方意取材于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去细辛、甘草、木通,以肉桂易桂枝,附、桂同用,加入吴萸,直驱厥阴之寒;以归、芍和血,木香、乌药顺气止痛,而用白术、姜、枣,补脾正所以和营也。祖怡注。   以上四方,虽治中寒,仍顾脾胃,先生常云,脾阳不运,虚则寒生。且脾主四肢,四逆之症,固以温本脏为主,而总不离乎脾,实理所当然矣。祖怡又注。   卷一 中寒   直中厥阴   (凡涉伤寒门传经者不录。)   姜白通汤    治暴卒中寒,厥逆呕吐,泻利色清,气冷,肌肤凛栗,无汗,盛阴没阳之症。   附子(五钱) 干姜(五钱) 葱白(五茎) 猪胆(半枚) 先将附、姜二味煎好,后入葱汁、胆汁,和匀温服。   桂归姜汤    治暴卒中寒,兼伤营血者。   附子(二钱五分) 干姜(二钱五分) 当归(二钱五分) 肉桂(二钱五分) 水二盏,煎至一盏,入蜜一蛤蜊壳,温服。   姜归桂参甘汤    治阳气将回,阴寒少杀。   附子(一钱五分) 干姜(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五分) 肉桂(一钱五分) 人参(二钱)   甘草(二钱) 大枣(二枚) 加蜜三蛤蜊壳,温服。   辛温平补汤    治暴中寒症,服前三方其阳已回,身温色活,手足不冷,吐利渐除,用此平补脏腑,调和营卫,俾不致有药偏之害。   附子(五分) 干姜(五分) 当归(一钱) 肉桂(五分) 人参(一钱) 甘草(一钱) 黄 (一钱) 白术(一钱土炒) 白芍(一钱酒炒) 五味子(十二粒) 大枣(二枚) 加蜜五蛤蜊壳,温服。   四逆汤    治三阴经症,四肢厥冷,虚寒下利,急温其脏。   甘草(二两) 干姜(三两) 附子(一枚) 上三味,以水二升,煎取一升二合,分温再服。   通脉四逆加减汤    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厥逆恶寒,脉微欲绝之证。   甘草(二两) 附子(大者一枚)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面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三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生姜、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治中脘痛,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   桂枝(三两)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水七升,煮麻黄,去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附子粳米汤    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附子(一枚)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渣,温服一升。   大建中汤    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   蜀椒(二合)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入饴糖一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服。   大黄附子汤    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