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医醇剩义 - 第 29 页/共 50 页
支饮者,水停心下,入于胸膈,咳逆倚息短气,其形如肿,桑苏桂苓汤主之。
桑苏桂苓汤
(自制)
桑皮(三钱) 苏子(二钱) 桂枝(八分) 茯苓(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大腹皮(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猪苓(一钱) 姜(三片)
此方以苓、桂、橘、半生姜治饮之本,以桑皮、苏子、杏仁泻肺,以腹皮、泻泽、猪苓行水,是肺脾同治也。祖怡注。
卷三 痰饮
留饮
留饮者,留而不去也。心下痞满,作哕头眩,芎归桂朴汤主之。
芎归桂朴汤
(自制)
川芎(八分) 当归(二钱) 桂枝(八分) 浓朴(一钱) 枳实(一钱)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天麻(六分) 菊花(二钱)
姜(三片)
芎、归肝家血药也,姜、桂开太阳也,枳、朴、橘、半、茯苓消痰湿也,天麻、菊花佐芎、归而上行也。诸方皆降,而此独升,独用血药,以肝为寒饮侵犯,而血行不畅也。祖怡注。
卷三 痰饮
伏饮
伏饮者,伏而不出也。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其人振振身 剧,此乃三阳之气为阴邪遏抑,郁而不舒,桂枝半夏汤主之。
桂枝半夏汤
(自制)
桂枝(八分)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广皮(一钱) 白术(二钱) 芥子(一钱) 浓朴(一钱) 紫苏(一钱) 贝母(二钱) 甘草(四分) 姜(三片)
此方用苓桂术甘合二陈。再以芥子去皮里膜外之水,得姜、桂而温通之力更大。紫苏以佐姜、桂,贝母以佐半夏,浓朴以佐广皮。治伏饮方,亦可以之治疟。盖无痰不成疟,见症发寒发热,振振身 剧,岂不是痰饮伏而不出,有转疟之兆乎!饮证六方,每方皆有二陈,五方皆有桂、姜,三方皆有白术,亦可见治饮用药之大法矣。祖怡注。
卷三 痰饮
伏饮
苓桂术甘汤
治胸胁支满,头目作眩。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水六升,煎三升,分温服。
甘遂半夏汤
治留饮结于肠胃。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白芍(五枝) 甘草(如指大一枚)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渣,加蜜半升,和药汁煮取八合,温服。
小青龙汤
治水饮溢出于表,营卫不利,宜发汗以散其水。
麻黄(三两) 白芍(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 半夏(半升) 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服。
木防己汤
治支饮上入膈中。
防己(三两) 人参(四两) 桂枝(二两) 石膏(八两) 水六升,煎取二升,分温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治支饮,胸膈痞满。
防己(二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茯苓(四两) 芒硝(三合)
水六升,煎取二升,分温服。
泽泻汤
治支饮之在心下者。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水二升,煎取一升,分温服。
浓朴大黄汤
治支饮,胸膈痞满。
浓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五枚) 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服。
椒目葶苈大黄丸
治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者。
防己(一两) 椒目(五钱) 葶苈(一两) 大黄(一两) 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