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587 页/共 603 页

恭曰:在竹、木、及石上,尖头者是也。   【主治】烧之辟恶(《别录》)。去瘟疫气(苏恭)。治肝气心痛,颜色苍苍如死灰状而喘息大者,以二升烧灰,和姜黄三两捣末,空腹酒下方寸匕,日再,甚效(苏颂。出崔元亮《海上方》)。疗恶刺入肉,烧灰,和腊月猪脂封之(《千金》)。   【附方】旧一,新一。   鬼疟寒热:雄狐屎、蝙蝠屎各一分为末,醋糊丸芡子大。发时男左女右,手把一丸嗅之。   (《圣惠》)一切恶 ,中有冷息肉者:用正月狐粪干末,食前新   兽部第五十一卷 兽之二   貉   (音鹤。《衍义》)【校正】原系【释名】时珍曰:按俗云:貉与獾同穴各处,故字从各。《说文》作 。亦作 。《尔雅》:子曰貊(音陌),其雌曰 (音恼)。原本以貊【集解】宗 曰:貉形如小狐,毛黄褐色。   时珍曰:貉生山野间。状如狸,头锐鼻尖,斑色。其毛深浓温滑,可为裘服。与獾同穴而异处,日伏夜出,捕食虫物,出则獾随之。其性好睡,人或蓄之,以竹叩醒,已而复寐,故人好睡者谓之貉睡。俗作渴睡,谬矣。俚人又言其非好睡,乃耳聋也,故见人乃知趋走。   《考工记》云:貉逾汶则死,地气使然也。王浚川言北曰狐,南曰貉;《星禽书》言氐土貉是千岁独狐化成者,并非也。   肉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元脏虚劳及女子虚惫(苏颂)。   兽部第五十一卷   兽之二   (音湍。《唐本草》)【释名】獾 (藏器)、猪獾。   时珍曰: ,团也,其状团肥也。《尔雅》云: 子曰 。其足蹯,其迹KT 。蹯,足掌也。KT ,指头迹也。   【集解】颂曰: ,似犬而矮,尖喙黑足,褐色。与獾、貉三种而大抵相类,而头、足小别。郭璞注《尔雅》云: ,一名獾,以为一物,然方书说其形状差别也。   宗 曰: 肥矮,毛微灰色,头连脊毛一道黑,短尾,尖嘴而时珍曰: ,即今猪獾也。处处山野间有之,穴居。状似小猪 ,形体肥而行钝。其耳聋,见人乃走。短足短尾,尖喙褐毛,能孔地食虫蚁瓜果。其肉带土气,皮毛不如狗獾。苏颂所注乃狗獾,非   肉   【气味】甘、酸,平,无毒。   【主治】水胀久不瘥、垂死者,作羹食之,下水大效(苏恭。《圣惠》用粳米、葱、豉作粥食)。服丹石动热,下痢赤白久不瘥,煮肉露一宿,空腹和酱食,一顿即瘥。瘦人煮和五味食,长肌肉(孟诜。宗 曰:野兽中惟 肉最甘美,益瘦人)。治上气虚乏,咳逆劳热,和五味煮食(吴瑞)。   膏   【主治】蜣螂蛊毒,胸中哽噎怵怵如虫行,咳血,以酒和服,或下或吐或自消也(崔行功)。   胞   【主治】蛊毒,以腊月者,汤摩如鸡子许,空腹服之(《唐本草》)。   骨   【主治】上气咳嗽,炙研,酒服三合,日二,取瘥(孟诜)。   兽部第五十一卷 兽之二   獾   (《食物》)【释名】狗獾(音欢)、天狗。   时珍曰:獾又作 ,亦状其肥钝之貌。蜀人呼为天狗。   【集解】汪颖曰:狗獾,处处山野有之,穴土而居。形如家狗,而脚短,食果实。有数种相似。其肉味甚甘美,皮可为裘。   狗獾似小狗而肥,尖喙矮足,短尾深毛,褐色。皮可为裘领。亦食虫蚁瓜果面有海獾皮,可供衣裘,亦此类也。   肉   【气味】甘、酸,平,无毒。   【主治】补中益气,宜人(汪颖)。小儿疳瘦,杀蛔虫,宜啖之(苏颂)。功与 同(时珍)。   兽部第五十一卷 兽之二   木狗   (《纲目》)【集解】时珍曰:按熊太古《冀越集》云:木狗生广东左右江山中。形如黑狗,能登木。   其皮为衣褥,能运动血气。元世祖有足疾,取以为裤,人遂贵重之,此前所未闻也。珍尝闻蜀人言:川西有玄豹,大如狗,黑色,尾亦如狗。其皮作裘、褥,甚暖。冬月远行,用其皮包肉食,数日犹温,彼土亦珍贵之。此亦木狗之属也,故附见于此云。   皮   【主治】除脚痹风湿气,活血脉,暖腰膝(时珍)。   兽部第五十一卷 兽之二   豺   (音侪。《唐本草》)【释名】豺狗。   时珍曰:按《字说》云:豺能胜其类,又知祭兽,可谓才矣。故字从才。《埤雅》云:豺,柴也。俗名体瘦如豺是矣。   【集解】时珍曰:豺,处处山中有之,野狼属也。俗名豺狗,其形似狗而颇白,前矮后高而长尾,其体细瘦而健猛,其毛黄褐色而 其牙如锥而噬物,群行虎亦畏之,又喜食羊。   其声如犬,人恶之,以为引魅不祥。其气臊臭可恶。罗愿云:世传狗为豺之舅,见狗辄跪,亦相制耳。   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