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457 页/共 603 页
【正误】李含光曰:咒变成子,近有数见者,非虚言也。
颂曰:《诗》言:螟蛉有子,果蠃负之。扬雄《法言》亦云:螟蛉之子殪,而逢果蠃。
祝之曰:类我式亦云:书斋多虫也。数说不同。然物类变化,固不可度。蚱蝉生于转丸,衣鱼生于瓜子之类非一。桑虫、蜘蛛之变为蜂,不为异也。如陶所说卵如粟者,未必非孕螟蛉之子,传其情,交其精无定形。斯言得之矣。
宗 曰:诸家之说,终不敢舍《诗》之义。尝拆窠视之,果有子如半粟米大,色白而微黄。所负青菜虫,却在子下,不与虫相着。陶说近之。
时珍曰: 之说各异。今通考诸说,并视验其卵,及蜂之双双往来,必是雌雄。当以陶氏、寇氏之说为正,李氏、苏氏之说为误。按:《解颐新语》云:果蠃自有卵如粟,寄在虫身。其虫不死不生,出也。《列子》言纯雄无雌雅翼》云:陶说实当物理。但果蠃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盖言国君似。误以为如似之似,遂附会其说尔。犹云鸱 鸱 ,既取我子,亦可谓 取众鸟为子乎?今屡破其房,见子与他虫同处,或子已去而虫存空壳,或虫成蛹而子尚小。盖虫终不坏,至其成蛹,子乃食之而出也。近时王浚川《着雅述》,【气味】辛,平,无毒。
大明曰:有毒。入药炒用。
【主治】久聋,咳逆毒瓦斯,出刺出汗(《本经》)。疗能竹木刺(大明。《云令人畏伏)。
土蜂窠:见土部。
【附录】雄黄虫。《别录》有名未用曰:明目,辟兵不祥,益气力
虫部第三十九卷 虫之一
虫白蜡
(《会编》)【集解】机曰:虫白蜡与蜜蜡之白者不同,乃小虫所作也。其虫白脂,粘敷树枝。人谓虫屎着树而然,非也。至秋刮取,以水煮熔,滤置冷水中,则凝聚成块矣。碎之,纹理如白石膏而莹彻。人以和油浇烛,大胜蜜蜡也。
时珍曰:唐宋以前,浇烛、入药所用白蜡,皆蜜蜡也。此虫白蜡,则自元以来,人始知之,今则为日用物矣。四川、湖广、滇南、闽岭、吴越东南诸郡皆有之。以川、滇、衡、永产者为胜。蜡树枝叶状类冬青,四时不凋。五月开白花成丛,结实累累,大如蔓荆子,生青熟紫。冬青树子,则红色也。其虫大如虮虱,芒种后则延缘树枝,食汁吐涎,粘于嫩茎,化为白脂,乃结成蜡,状如凝霜。处暑后则剥取,谓之蜡渣。若过白露,即粘住难刮矣。其渣炼化滤净,或甑中蒸化,沥下器中,待凝成块,即为蜡也。其虫嫩时白色作蜡,及老则赤黑色,乃结苞于树枝。初若黍米大,入春渐长,大如鸡头子,紫赤色,累累抱枝,宛若树之结实也。盖虫将遗卵作房,正如雀瓮、螵蛸之类尔。俗呼为蜡种,亦曰蜡子。子内皆白卵,如细虮,一包数百。次年立夏日摘下,以箬叶包之,分系各树。芒种后苞拆卵化,虫乃延出叶底,复上树作蜡也。树下要洁净,防蚁食其虫。又有水蜡树,叶微似榆,亦可放虫生蜡。甜槠树亦可产蜡。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生肌止血定痛,补虚续筋接骨(震亨)。入丸【发明】震亨曰:白蜡属金,禀受收敛坚强之气,为外科要药。与合欢皮同入长肌肉膏中,用之神效,但未试其可服否也。
时珍曰:蜡树叶亦治疮肿,故白蜡为外科要药,正如桑螵蛸与桑木之气相通也。
【附方】新一。
头上秃疮:蜡烛频涂,勿令日晒,久则自然生发。(《集玄方》)
虫部第三十九卷 虫之一
紫铆
(音矿。《唐本草》)【校正】原与骐 竭同条,今自木部分入此。
【释名】赤胶(苏恭)、紫梗。
时珍曰:梗是矣【集解】恭曰:紫 ,紫色如胶。作赤 皮及宝钿,用为假色,亦以胶宝物。云蚁于海畔树藤皮中为之。紫 树名渴廪,骐 竭树名渴留,正如蜂造蜜也。研取用之。《吴录》所谓赤曰:《广州记》云:紫 生南海山谷。其树紫赤色,是木中津液结成,可作胡胭脂,余滓志曰:按别本注言:紫 、骐 竭二物同条,功效全别。紫 色赤而黑,其叶大如盘,从叶上出。骐 竭色黄而赤,从木中出,如松脂也。
颂曰: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紫 树出真腊国,彼人呼为勒 。亦出波斯国。木高丈许,枝叶郁茂,叶似橘柚,经冬不凋。三月开花,白色,不结子。天有雾露及雨沾濡,其枝条即出紫 。波斯使者所说如此。而真腊使者言:是蚁运土上于树端作窠,蚁壤得雨露凝结而成紫 。昆仑出者善,波斯次之。又《交州地志》亦云:本州岁贡紫 ,出于蚁壤。
乃知与血竭俱出于木而非一物,明矣。今医家亦罕用,惟染家须之。
宗 曰:紫 状如糖霜,结于细枝上,累累然,紫黑色,研破则红。今人用造绵烟脂,迩来亦难得。
时珍曰:紫 出南番。乃细虫如蚁、虱,缘树枝造成,正如今之冬青树上小虫造白蜡一般,故人多插枝造之。今吴人用造胭脂。按:张勃《吴录》云:九真移风县人视土知其有蚁,因垦发。以木枝插其上,则蚁缘而上,生漆凝结,如螳螂螵蛸子之状。人折漆以染絮物,其色正赤,谓之蚁漆赤絮。此即紫 也。血竭乃其树之脂膏,别见木部。
【气味】甘、咸,平,有小毒。大明曰:无毒。
【主治】五脏邪气,金疮带下,破积血,生肌止痛,与骐 竭疮疥,宜入膏用(李【附方】新三。
齿缝出血:紫矿、乳香、麝香产后血晕,狂言失志:用紫矿一两。为末。酒服二钱匕。(《徐氏家传方》)经水不止,日渐黄瘦:紫 末,每服二钱,空心白汤下。(《杨氏家藏方》)
虫部第三十九卷 虫之一
五倍子
(《开宝》)【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文蛤(《开宝》)、百虫仓(《拾遗》),法酿过名百药煎。
时珍曰:五倍当作五 ,见《山海经》。其形似海中文蛤,故亦百药煎,隐名也。
【集解】志曰:五倍子在处有之。其子色青,大者如拳,而内多虫。
颂曰:以蜀中者为胜。生于肤木叶上,七月结实,无花。其木青黄色。其实青,至熟而黄。九月采子,曝干,染家用之。
时珍曰:五倍子,宋《开宝本草》收入草部,《嘉 本草》移入木部。虽知生于肤木之上,而不知其乃虫所造也。肤木,即盐肤子木也(详见果部盐麸子下)。此木生丛林处者,五六月有小虫如蚁,食其汁,老则遗种,结小球于叶间,正如初起甚小,渐渐长坚,其大如拳。或小如菱,形状圆长不等。初时青绿,久则细黄,缀于枝叶,宛若结成。其壳坚脆,其中空虚,有细虫如蠛蠓。山人霜降前采取,蒸杀货之。否则虫必穿坏,而壳薄且腐矣。皮工造为百药煎,以染皂色,大为时用。他树亦有此虫球,不入药用,木性殊也。
【气味】酸,平,无毒。
【主治】齿宣疳 ,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癣疮,瘙痒脓水,五面鼻疳疮(《开宝》)。肠虚泄痢,为末,熟汤服之药(《日华》)。口吐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时珍)。
【发明】震亨曰:五倍子属金与水,噙之善收顽痰,解热毒,佐他药尤良。黄昏咳嗽,乃火气浮入肺中,不宜用凉药,宜五倍、五味敛而降之。
时珍曰:盐麸子及木叶,皆酸咸寒凉,能除痰饮咳嗽,生津止渴,解热毒酒毒,治喉痹下血血痢诸病。五倍子乃虫食其津液结成者,故所主治与之同功。其味酸咸,能敛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泄痢湿烂。
【附方】旧二,新七十二。
虚劳遗浊:玉锁丹:治肾经虚损,心气不足,思虑太过,真阳不固,漩有余沥,小便白浊如膏,梦中频遗,骨节拘痛,面黧肌瘦,盗汗虚烦,食减乏力。此方性温不热,极有神效。
用五倍子一斤,白茯苓四两,龙骨二两,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用盐汤送下,日三服。(《和剂寐中盗汗:五倍子末、荞麦面等分,水和作饼,煨熟。夜卧待饥时,干吃二三个,勿饮茶水,甚妙。(《集灵》)自汗盗汗:常出为自汗,睡中出为盗汗。用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缚定,一夜即止也。(同上)心疼腹痛:五倍子生研末。每服一钱,铁杓内炒,起烟黑色者为度。以好酒一钟,倾入杓内,服之立止。(邵真人《经验方》)消渴饮水:五倍子为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危氏《得效》)小儿呕吐不定:用五倍子二个(一生一熟),甘草一握(湿纸裹,煨过),同研为末。每服半钱,米泔调下,立瘥。(《经验后方》)小儿夜啼:五倍子末,津调,填于脐内。(杨起《简便方》)暑月水泄:五倍子末,饭丸黄豆大。每服二十丸,荷叶煎水下,即时见效。(余居士《选奇方》)热泻下痢:五倍子一两,枯矾五钱,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邓笔峰《杂兴方》)泻痢不止:五倍子一两,(半生半烧),为末,糊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红痢烧酒下;白痢水酒下;水泄,米汤下。《集灵》:用五倍子末,每服一钱。
滑痢不止:用五倍子醋炒七次,为末。米汤送下。
脾泄久痢:五倍子(炒)半斤,仓米(炒)一升,白丁香、细辛、木香各三钱,花椒五钱。为末。每服一钱,蜜汤下,日二服。忌生冷、鱼肉。(《集灵方》)赤痢不止:文蛤炒研末,水浸乌梅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乌梅汤下。
肠风下血:五倍子、白矾各半两。为末,顺流水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米饮下。忌酒。
(《本事方》)脏毒下血:五倍子不拘多少。为末,大鲫鱼一枚,去肠胃鳞腮,填药令满,入瓶性,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王 《百一选方》)粪后下血,不拘大人、小儿。五倍子末,艾汤服一钱。(《全幼心鉴》)肠风脏毒:下血不止。五倍子半生半烧,为末,陈米饭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粥饮送下,日三服。(酒痢肠风下血:见百药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