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429 页/共 603 页

目赤生翳:枸杞子捣汁,日点三、五次,神验。(《肘后方》)。   面 :枸杞子十斤,生地黄三斤。为末。每服方寸匕,温酒下,日三服。久则童颜。   (《圣惠方》)。   注夏虚病:枸杞子、五味子,研细,滚水泡,封三日,代茶饮效。(《摄生方》)。   地骨酒:壮筋骨,补精髓,延年耐老。枸杞根、生地黄、甘菊花各一斤,捣碎,以水一石,煮取汁五斗,炊糯米五斗,细曲拌匀,入瓮如常封酿。待熟澄清,日饮三盏。(《圣济总录》)。   虚劳客热:枸杞根,为末。白汤调服。有痼疾人勿服。(《千金方》)。   骨蒸烦热及一切虚劳烦热,大病后烦热,并用地仙散:地骨皮二两,防风一两,甘草(炙)半两。每用五钱,生姜五片,水煎服。(《济生方》)。   热劳如燎:地骨皮二两,柴胡一两,为末。每服二钱,麦门冬汤下。(《圣济总录》)。   虚劳苦渴,骨节烦热,或寒:用枸杞根白皮(切)五升,麦门冬三升,小麦二升,水二斗,煮至麦熟,去滓。每服一升,口渴即饮。(《千金方》)。   肾虚腰痛:枸杞根、杜仲、萆 各一斤,好酒三斗渍之,罂中密封,锅中煮一日。饮之任意。(《千金方》)。   吐血不止:枸杞根、子、皮为散,水煎。日日饮之。(《圣济总录》)。   小便出血:新地骨皮洗净,捣自然汁(无汁则以水煎汁)。每服一盏,入酒少许,食前温服。(《简便方》)。   带下脉数:枸杞根一斤,生地黄五斤,酒一斗,煮五升。日日服之。(《千金方》)。   天行赤目暴肿:地骨皮三斤,水三斗,煮三升,去滓,入盐一两,取二升。频频洗点。   (陇上谢道人《天竺经》)。   风虫牙痛:枸杞根白皮,煎醋漱之,虫即出。亦可煎水饮。(《肘后方》)。   口舌糜烂:地骨皮汤:治膀胱移热于小肠,上为口糜,生疮溃烂,心胃壅热,水谷不下。   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钱,水煎服之。(东垣《兰室秘藏》)。   小儿耳疳:生于耳后,肾疳也。地骨皮一味,煎汤洗之。仍以香油调末搽之。(高文虎《蓼花洲闲录》)。   气 疳疮多年不愈者:应效散(又名托里散):用地骨皮(冬月者)为末。每用纸捻蘸入疮内。频用自然生肉。更以米饮服二钱,一日三服。(《外科精义》)。   男子下疳:先以浆水洗之,后搽地骨皮末。生肌止痛。(《卫生宝鉴》)。   妇人阴肿或生疮:枸杞根煎水,频洗。(《永类方》)。   十三种疔:春三月上建日采叶(名天精),夏三月上建日采枝(名枸杞),秋三月上建日采子(名却老),冬三月上建日采根(名地骨),并曝干为末(如不得依法采,但得一种亦可),用绯缯一片裹药。牛黄一梧桐子大,反钩棘针三七枚,赤小豆七粒,为末。先于缯上铺乱发一鸡子大,乃铺牛黄等末,卷作团,以发束定,熨斗中炒令沸,沸定,刮捣为末。以一方寸匕,合前枸杞末二匕,空心酒服二钱半,日再服。(《千金方》)。   痈疽恶疮,脓血不止:地骨皮不拘多少,洗净,刮去粗皮,取细白穣。以粗皮同骨煎汤洗,令脓血尽。以细穣贴之,立效。有一朝士,腹胁间病疽经岁。或以地骨皮煎汤淋洗,出血一、二升。家人惧,欲止之。病者曰:疽似少快。更淋之,用五升许,血渐淡乃止。以细穣贴之,次日结痂愈。(唐慎微《本草》)。   瘭疽出汁,着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用枸杞根、葵根叶煮汁,煎如饴,随意服之。(《千金方》)。   足趾鸡眼,作痛作疮:地骨皮同红花研细敷之,次日即愈。(《闺阁事宜》)。   火赫毒疮:此患急防毒瓦斯入心腹。枸杞叶捣汁服,立瘥。(《肘后方》)。   目涩有翳:枸杞叶二两,车前叶一两, 汁,以桑叶裹,悬阴地一夜。取汁点之,不过三、五度。(《十便良方》)。   五劳七伤,庶事衰弱:枸杞叶半斤(切),粳米二合,豉汁和,煮作粥,日日食之良。(《经验后方》)。   澡浴除病:正月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四日,以至十二月十二日,皆用枸杞叶煎汤洗澡。令人光泽,百病不生。(《洞天保生录》)   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   溲疏   (《本经》下品)【释名】巨骨(《别录》)。   【集解】《别录》曰:溲疏生熊耳川谷,及田野故丘墟地。四月采当之曰:溲疏一名杨栌,一名牡荆,一名空疏。皮白中空,时时有节。子似枸杞子,冬月熟,赤色,味甘苦。末代乃无识者。此非人篱垣之杨栌也。   恭曰:溲疏,形似空疏,树高丈许,白皮。其子八、九月熟,赤色,似枸杞,必两两相对,味苦,与空疏不同。空疏即杨栌,其子为荚,不似溲疏。   志曰:溲疏、枸杞虽则相似,然溲疏有刺,枸杞无刺,以此为别。   颂曰:溲疏亦有巨骨之名,如枸杞之名地骨,当亦相类。方书鲜用,宜细辨之。   机曰:按:李当之但言溲疏子似枸杞子,不曾言树相似。马志因其子相似,遂谓树亦相似,以有刺、无刺为别。苏颂又因巨骨、地骨之名,疑其相类。殊不知枸杞未尝无刺,但小则刺多,大则刺少耳。本草中异物同名甚多,况一骨字之同耶?以此为言,尤见穿凿。   时珍曰:汪机所断似矣,而自亦不能的指为何物也。   【气味】辛,寒,无毒。《别录》曰:苦,微寒。   之才曰:漏卢为之使。   【主治】皮肤中热,除邪气,止遗溺,利水道(《本经》)。   除胃中热,下气。可作浴汤(《别录》。时珍曰:按:孙真人《千金方》,治妇人下焦三十六疾,承   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   杨栌   (《唐本草》)【集解】恭曰:杨栌,一名空疏,所在皆有,生篱垣间。其子为荚。   叶   【气味】苦,寒,有毒。   【主治】疽 恶疮,水煮汁洗之,立瘥(《唐本》)。   木耳 见菜部。